范文 > 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 导航 > 高中高一语文《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高中高一语文《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只要写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加清楚教学的重点难点。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高中高一语文《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4、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5、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目标重、难点】
目标2、4
【知识链接】
1、解析题目:
《锦瑟》
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称,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马嵬》
本诗以“马嵬”命题,重点写唐玄宗在马嵬驿被“六军”所逼,亲赐爱妃杨玉环死一事马嵬驿是一个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以西的地方诗人咏叹这一历史事件的诗有两首,都是讽刺唐玄宗的,本篇是第二首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2、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
3、探寻背景:
《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这首<锦瑟),题目依<诗经)旧例取自首二字,实际上也可视作“无题”诗;虽然旨意朦胧、笔调含蓄,但显然有所寄托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说:“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可予认同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学习过程】
一、品读全文,要求度准字音(A级)
1、诵读诗歌,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 ) 弦( )柱 惘( )然 马嵬( )
未卜( ) 宵柝( ) 晓筹( ) 驻( )马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望帝春心tuō( )杜鹃 ⑵cāng( )海月明珠有泪
⑶只是当时已wǎng( )然 ⑷空闻虎旅传xiāo( )柝
⑸如何四jì( )为天子
二、文学常识:
⑴李商隐,字 ,号 、樊南生,晚唐诗人他和杜牧合称 “ ”,与 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
三、李商隐名句集锦:
,东风无力百花残
, 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
春心莫共花争发,
天意怜幽草,
夕阳无限好,
嫦娥应悔偷灵药,
桐花万里关山路,
四、合作探究:(C级)
阅读《锦瑟》思考问题
1.揣摩《锦瑟》各联所传达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描述:
2.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3.《锦瑟》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说明:
阅读《马嵬(其二)》思考问题
4.谈谈你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5.《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三、 拓展探究.
谈谈你对李商隐诗中用典的看法:
【作业布置】
1、对《马嵬》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①—③题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①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 ”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
②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③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
【品味典故】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常识补充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答案】
1、sè xián wǎng wéi bǔ tuò chóu zhù
2、⑴望帝春心tuō( 托 )杜鹃 ⑵cāng(沧 )海月明珠有泪
⑶只是当时已wǎng(惘 )然 ⑷空闻虎旅传xiāo( 宵)柝
⑸如何四jì(纪)为天子
3、文学常识:
⑴ 义山 、 玉谿生 、 小李杜 、 温庭筠 、《 李义山诗集 》
4、李商隐名句集锦:

4
/7
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
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寸相思一寸灰
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
碧海青天夜夜心
雏凤清于老凤声
二、合作探究:
阅读《锦瑟》思考问题
1.【明确】第一联,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尽管时隔多年一切都变得朦胧凄迷,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达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给人以无限的悲伤无奈与怅惘这里具体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很珍重这份“感情” “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2.《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也有区别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却极难追究其具体所指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阅读《马嵬(其二)》思考问题
4.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5.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三、拓展探究.
谈谈你对李商隐诗中用典的看法:
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
①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
②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则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作业布置】
1、答案:C (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恩爱有加,朝夕相伴,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中途夭折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2、①留赠柳
②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③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

fwR816.cOM品读分享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 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 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探究活动
【边塞诗派】
唐朝的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他们的诗大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青海湖。
长云:连绵不断的浮云。
穿:磨破
金甲:金属制的战服。
破:打破。
终:始终。
还:回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孤城:这里指玉门关。
何须:何必要。
怨:吹奏哀怨的乐曲。
杨柳:《折杨柳》古代一种歌曲名称。
度:越过。
请你自己再找一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与大家交流一下,背一背。

初一语文下册《荒岛余生》导学案


这篇《初一语文下册《荒岛余生》导学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训练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概括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在逆境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精神的精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勤勉实干的作风。

【重点难点】

1.速读课文,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其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真正理解鲁滨孙身处逆境的心理,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生存。

【知识链接 】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59岁时开始写作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发表,大受欢迎。同年又出版了续篇。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叛变,被抛到智利海外荒岛,度过5年,最后得救,笛福受到这一事件的启发,写成此书。鲁滨孙不听父亲劝戒,出海经商贩卖黑奴,在海上遇难,流落荒岛28年,在岛上与自然斗争,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致富。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搁浅___ 斫痕___ 祈祷___ 墨水___

泅___ 沮丧___ 栅栏___ 衔___

2.多音字注音组词

教( )___处( )___丧( )___量(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3.成语填空

孤立无( ) 冻饿之( ) 闻( )未闻 郑( )其事

知足安( ) 不( )之地 不可思( ) ( )以自慰

4.仿写

我并不想它替我衔什么东西,也不想它替我做个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但是它却办不到。

二、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三、精读精练:阅读“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完成练习

1.鲁滨孙把每天的经历都记了下来,一个濒临绝境的人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2.仔细阅读以上文段,找出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语句。

3.他在最不幸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4.你知道他在孤岛上生活了多长时间吗?

5.鲁滨孙把自己的不幸处境作了分析,他的困难主要有哪些?

6.鲁滨孙在这种最不幸的处下是如何安慰自己的?

7. 军人或一些有志于探险事业的人们,也常常接受一些 “野外生存训练”。通常的做法是用飞机将他们空投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荒岛或森林),给他们一点必需品,让他们呆上一周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是你,你 需要哪些物品(越少越好)?你将如何克服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自己设置一种情境,按要求填写。

①你需要的物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可能遇到的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克服困难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说你读了此文后所受到的教益

四、拓展提升:感悟想象,拓展延伸

在地球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类的足迹。甚至在有些不毛之地,人类也能设法生存下去。大自然几乎处处皆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品,只是某些地区很慷慨,某些地区则很吝啬。

假设你就出生并生活在一个荒凉的地方,生存条件较为恶劣,你打算怎么办?你首先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总结反思】

荒岛余生(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劳动的作风

3.联系生活体验,学会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泅水( ) 沮丧( ) 斫痕( ) 冻饿之虞( )

2.本文节选自《 》,是 国人 写的。

3.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写了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 的矛盾心情。

4.填空

( )无援 ( )未闻 ( )其事 知足()

不( )之地 不可思( ) ( )自慰

5.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这篇课文很深,不好理解 。 B.①我捧上它,好像整个生命都在我手中。

②这中井很深,人们打水比较吃力。 ②捧上洁白的哈达献给解放军战士。

C.①听了他的一席话,心里就放宽了一半。 D.①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

②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 ②打仗的时候,他挂了两次花。

6.“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这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7.写两句关于不怕挫折和困难的名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不是``````恐怕我早已```````”的句式将下文中划线部分改写成排比句。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不是风雨光热,恐怕我早已霉烂干瘪苍白憔悴了。

世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

世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二、合作探究

1.从课文中你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3.鲁滨孙在荒岛遇到了哪三个问题?

4.简要概括文中蕴涵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精练:阅读“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因为我想不出任何方法制造墨水。”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寂寞:

②闻所未闻:

2.“大约在我上岸十一二天之后……”中的“大约”为什么不能去掉?这个词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3.选文第三自然段写到“其次应该提到的是……”,那么,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什么?

4.“我”为什么要在大柱子上刻字记录时间?

5.笔、墨、书、纸之类为什么“我”开始时“忘记把它们一一记下来”,而现在却觉得特别“值得一提”?

6.联系全文,你认为鲁滨孙有没有活下去的价值?

【总结反思】

高中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一主题与背景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出了喜人的硕果。
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语文老师讲解的《烛之武退秦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不仅使我重温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让我反思:怎样才能把一篇文言文讲出特色讲出趣味来,让学生爱听爱说呢?那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情境描述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质疑)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即兴演讲以及工作学习,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更是这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同学们还学过哪篇《左传》呢?
全体学生:《曹刿论战》。
师: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战”字,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有关《左传》的历史知识。同学之间把课前查找的文学资料交流一下(同学之间探讨非常热烈)。
师: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下面我把我收集来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原来呀,《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占有很高的地位。虽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时至今日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谁能告诉我发生了冲突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生1:谈判。
师:也就是外交手段。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2000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的吧!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根据你们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
生2:他是郑国人,大约60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但是目光敏锐,精神矍铄。
师:经你这么一介绍,一个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活脱脱地摆在我们面前了。还有吗?
生3:风烛残年,足智多谋。
师:看来你们的观点有共同之处,都说他年岁大了,但我还认为他少壮无为呢,能否给一个确凿的证据?用原文。
生3:“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师:找的准确,那么性格上的特点呢?
生4:倔强、干练、怀才不遇。
师:干练有之,说话干净利落。但怀才不遇何以见得?
生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说明他年轻时没被重用。所以郑伯才向他道歉嘛!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5:他豁达不计前嫌。
生6:不对,我认为他是个恃才放旷,口是心非的人。
师追问:何出此言?
生6:他明明想出山却故意推辞。
师:是呀,凭他的性格他是一定要出山的,为什么在“夜缒而出”之前要三缄其口,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
生6(主动站起来):教育郑伯,要爱惜人才。他决不是为自己鸣不平,而是不希望更多的人才被郑伯埋没。不要等到“国将不国”的时候才懂得重视人才。
师:见解深刻!从他的特征看,烛之武还不至于是那种为自己利益而斤斤计较的小人物。那么,郑伯为什么要烛之武退秦师?
有生答:“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可以说国势危急。
师:大兵压境,的确危急。烛之武真的能退秦师吗?
生7:能,因为他的口才好,说服了秦穆公。
师:的确有主观因素。可是据说萨达姆的口才也不错,善于煽动却没能瓦解美英联军。可见主观因素不起决定作用,客观上原因呢?
生8:秦晋貌合神离,根本就互不信任,各怀鬼胎。
师:秦晋可是友邦啊!有个成语叫“秦晋之好”,这怎么解释呢?
生9:秦晋之好那也不是真好,而是狼狈为奸、相互勾结、瓜分领土。所以这个同盟经不起考验,让烛之武钻了空子。
师(笑):借用杜牧的《阿旁宫赋》中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你的意思是“退秦师者,秦也,非烛之武也”!(众生笑)不过你说的很对,客观因素确实是退秦师的主要原因。那他是通过什么手段退的秦师呢?
生10:先麻痹秦侯使其放松警惕。再表明灭郑无益于秦。最后得出结论:郑若亡,则秦危矣。
师:说的很好,欲抑先扬,麻痹秦侯。烛之武有口才,但不能信口开河的胡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秦穆公的心理防线,我想这在当时他也是费尽心思的,在这里我们应当学习一下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大家想一想他用哪几点理由说服了秦穆公?
生11:第一步说“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焉用亡郑以陪邻”;看秦侯心已活遂又说“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第四步说明了主旨“阙秦以利晋,为君图之”。
师:说的很好!谁还能补充?
生12:郑国肯定要亡了,我不是来为我国的利益考虑而是为您考虑。如果晋强则秦弱,“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不取郑则利于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生13;晋擅长食言,不可交,有例为证“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师:补充的好,因为秦用的就是“远交近攻”的政策。这一点烛之武肯定清楚。秦国野心勃勃想灭晋,不想看到晋国的强大。这一点烛之武也有把握,所以才能够说服秦穆公。我们以后在运用口才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说话的要点,话不必多,点到为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晋文公,他为什么没有采纳子犯的意见击秦军呢?
生14:因为重耳重义气,讲究仁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生15:因为“不仁、不知、不武”。
师:不错,这是原文,还有没有扩展的?我们历还学过重耳“退避三舍”的故事。看看对你们有没有启发。谁能大致讲一下这个故事?
生16:晋文公年少时作为人质的时候曾路过楚国。楚国用上宾的礼节招待他。晋文公非常感动。楚王问重耳,将来如何回报我?重耳答: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90里),后来,晋楚果然交战,晋依照诺言退了90里。名义上如此,实际上是诱敌深入的策略。
生14:我知道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仁、不知、不武“都是假话。根本原因是秦郑已经联盟,晋怕腹背受敌,所以讲了一番大道理。
师:分析的好,看到了实质。不过也不能说全是假话,还是有点感恩的因素的,但不起主要作用。
师:全文字数不多,开篇、结尾都尽量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述,可是描述烛之武和秦穆公对话的时候作者毫不吝惜笔墨,这样厚此薄彼到底对于表现主人公有什么好处?
生17:突出主人公的口才和智慧。
师:还有吗?
生18:文章标题就是《烛之武退秦师》,所以应当详写“退”的过程。
生19:这样塑造烛之武的形象更丰满,主次分明。
师:主次分明说得好!《左传》的行文特点就这样被你说出来了:条理清晰、叙述准确、详略得当、婉曲简洁。
教师小结:本文波澜起伏的情节,繁简得当的详略处理,伏笔与照应等技巧的运用,都将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写作。更重要的是,烛之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将成为我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巨大动力。
最后来一个课外拓展。
师:日本没有诚意反省自己的侵略史,反而一再制造周边关系紧张。制造领土矛盾,一方面,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为侵略者歌功颂德;另一面,苦心钻营要作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非想重新成为政治、军事大国,这难免要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你作为中国的中学生,试着运用你的口才能力,说服小泉不要参拜靖国神社。
学生们众说纷纭,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下课了,同学们还沉浸在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从语文教学实例出发,表现出一定的高中阅读教学实践与理论意义。
首先,明确语文课堂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还是对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的认识,都不是由教师强硬灌输的,而是学生这一阅读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课堂不再是“填鸭式”的课堂,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所起的是引导提高的作用。教师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允许学生对其进行怀疑、否定、甚至批判。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教材中的难点问题、疑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你争我辩中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作为学习团体中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习情境转向于内在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情境的,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本案例中,在探讨烛之武形象以及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富有创建的分析更是令人赞叹。教师不是为教而教,为知识而教,固守“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路线,而是为学而教,执行的是“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这样教师带领着学生奔向知识和能力,奔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可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开出更美的花朵,才能更好地导引学生的人生!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雨巷


雨巷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行笔记(二)
独自一人走在凤凰古城的小巷石板路上,也许是我起来得太早了吧,整个古城还笼罩在一片朦朦胧胧的水雾之中。
小巷幽静而深长,九曲蜿蜒,两边伫立的,是古老的楼房,青墙碧瓦,石壁飞檐。仰头望去,古老的天空小小的,像挂在天空上的沱江,清澄明丽。江风吹来,空气清新爽朗,怡人心脾,不由地想起戴望舒的那首《雨巷》来,此刻多希望看见一个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一样愁情的姑娘,在这清晨的薄雾里,走在这幽静的小巷中,走在我的身前,脚步轻盈地,为我留下追踪她影迹的回声。也许这真的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吧,当我转过一曲回弯时,相机的镜头里,有一把伞,有一个穿着衣裙的姑娘,轻轻地往前走着,无比宁静,任凭青墙碧瓦倒退如影重压在我的心头。不自觉的,我按下快门,留下姑娘美丽的背影,无比美丽,像是书上的文字,需要我用心去想象这一刻所发生的我眼中的风景,如此真实却又显得无比梦幻。
我怔住了,在这青墙碧瓦间,在这古老而深远的小巷里,站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看那薄雾中渐渐走远的姑娘,慢慢地消失在我的眼眸,只留给我一个深长而遥远的镜头,铸就我这一生恐怕再也不会忘记的美丽的错误。于是,我像一个过客一样轻轻地踩着姑娘曾走过的石板路留下我在古城中不断移动的影迹。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 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 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 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 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 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走过古老的窄巷,我见你的背影在阳光下被拉得遥远,想拾起一束往昔的岁月,倾听你走过时留下的声响,却没想残破的楼前,岁月画出一道道深远的古黄。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初一语文下册导学案:《伟大的悲剧》


这篇《初一语文下册导学案:《伟大的悲剧》》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味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自学部分
一、 自学要求和方法: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学会利用工具书
二、 自学内容:1、了解作者(3分钟)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2、朗读课文,了解大意(20分钟)
3、利用工具书,查出生字词,结合语境加深理解(15分钟)
三、自学检测(10分钟)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拽出( ) 战栗( ) 悚( )然 吞噬( ) 告罄 ( ) 羸弱( )冰gǎo( ) biān( )骨 bèng( ) 散 zhì( )息 毛骨悚然( ) 怏怏不乐( ) 忧心忡忡( ) 踉踉跄跄( ) 海市蜃楼( )
2复述故事, 两人小组相互复述故事,全班再推举一人到讲台前复述。
3、文中哪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你为什么感动?请说一说。(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课堂延伸
一、 巩固自学内容(3分钟)
二、 知识拓展(16分钟)
1简要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2、 本文以时间为序,请写出故事情节3、 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满怀激情的给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可用原文回答) 5、斯科特一行的探险意义何在?三、 能力提升(15分钟) 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并加以理解。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句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 当堂检测(8分钟) 学习了此文,同学们是否比以前更深刻的理解了“英雄”一词的含义了呢?能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吗?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里根

初中语文《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一中 谢千里

一、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2、体会本诗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
3、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4、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及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3、 品味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德育目标】:
领会本诗在优美的意境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明确今日幸福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人人都应自觉爱护我们生活的家园,保护环境、美化生活,建设祖国。

二、教学方法
1、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有歌有舞有诗有画,轻松活泼的学习诗歌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2、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尤其注重朗读。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实际朗读水平,有效地指导朗读,在停顿、轻重、节奏、情绪等的处理上着重指导强调。朗读可由教师表情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分男女朗读等,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中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从而理解诗的内在思想意义。本文为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

三、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对这样通俗易懂的现代格律诗,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章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背景画面和音乐)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
(投影课题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注:布置学生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提问有关作者的一些文学常识。)
(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1、欣赏配乐朗读。
2、明确朗读要求: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4、明确节奏和重音,指名两位学生读,让同学们予以评价,最后学生齐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介绍有关联想和想象的知识。
完成联想、想象创新思维训练题目(课后练习题二)。
(五)、走近文本——梳理内容,感悟主旨。
思考下列问题:
1) 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
2) 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3) 诗人怎样由联想而进入想象?想象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4) 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最后一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予以引导、明确,掌握全诗结构和主旨。
本课小结:
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沙田山居


一、作家作品

余光中(1928~ ),台湾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福建永春人。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逃难至江苏、安徽、上海、重庆。194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发表诗作。同年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军中当了3年翻译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1958年到美国留学获艺术硕士学位,1964年和1969年两次赴美国教书。1971年返台,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以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其间自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1年。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1954年与覃子豪等创立蓝星诗社,主编过《现代文学》和《文星》,参加现代派诗歌的论争和乡土文学的论战。他的作品的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出版诗集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案》《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稔》《桥跨黄金城》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评著有《梵谷传》等。

二、写作背景

余光中先生是台湾的诗人,作品以表达乡愁见长。无论是诗还是文,都充满着浓浓的乡愁气息。

1974年开始,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十年,居住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一处风景优美的山上,这里面朝大海,青山连环,山的渺茫处便是莽莽苍苍的大陆。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湛湛(zhàn) 绸缪(chóu móu) 赫然(hè) 樯桅(qiánɡ wéi)

阒黑(qù) 天籁(lài) 朝暾(tūn) 蹂躏(róu lìn)

崦嵫(yān zī) 余熏(xūn) 袂(mèi) 茸蒙(mēnɡ)

奔踹(chuài) 蟠蜿(pán wān) 氤氲(yīn yūn) 夐远(xiònɡ)

2.词义

湛湛:深而清澈。

玄奥:深奥。

渺渺:远望的样子。

绸缪:缠绵。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樯桅:桅杆。

赫然:这里指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阒黑:寂静而黑暗。阒,形容没有声音。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

肩膂:肩背。

崦嵫: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余熏:日落时的余光。

夐远:远而辽阔。

袂:袖子。

茸蒙:柔软细密的样子。

朝暾:刚出的太阳。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很盛。

纤毫:比喻非常细微的事物或部分。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奔踹:形容风速快,风力大。踹,脚底往外踢。

蟠蜿:弯弯曲曲的样子。

骚音:指杂乱的声音。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沙田山居的情况,透露出乡愁之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分别写居处外的海和山。

第一层(第2段)写围着山的海。

第二层(第3~6段)写围着居处的山。

第三部分(第7段)写住处人为的骚音引出的乡愁之诗,使乡愁之情明朗化。

《沙田山居》是一篇思乡的文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细地描绘了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内容详解

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是一片诗化散文,语言优美,想象力丰富,情感蕴藉深沉,风格古朴隽永。

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居处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这样的居住环境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作者把情感都倾注到山水上,浓墨重彩描绘优美的山景。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沙田山居的情况,透露出乡愁之情。

山是作者着重描写的对象,从色彩、神态、形态三个方面写出山的青绿、神秘、雄伟的特点。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作者写到“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诣趣。”3、4两个自然段对山的各个时段都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早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使朝阳迟到,为看日出须得登上佛头。傍晚时魁梧的鹿山遮去了半壁西天,黄昏早来,鸟雀啼鸣。“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夜晚迅速来临,众鸟栖定,草间吟哦四起,幽谷中回音阵阵,山影茫然阴森,潜伏着不安。“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第二部分(第2~6段)分别写居处外的海和山。

第一层(第2段)写围着山的海,是外围,是远观。

第二层(第3~6段)写围着居处的山。

除了从不同时段描写山,作者还描写了云烟氤氲的山、起风的山、热闹的山,分别体现在文章的5、6、7自然段。“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

对于围着山的海,作者也进行了描写,体现在第2自然段。“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海与山是互相绸缪的,是融合在一起的:“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晴艳的下午,海上碧波万顷:“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起风的日子,海波此起彼落:“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夜深时分,潮声起伏,渔火璀璨:“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文章写景,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梦幻般的美景之下,作者并没有怡然轻松的心境,而是心有挂念,忧从中来。何忧何愁?在文章的开头,遥望“大陆的莽莽苍苍,”心念“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已经透露过一些,在文章的结尾,“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又进一步显露了。可见本文的旨意,正与《乡愁》相同,表达的是乡愁,是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7段)写住处人为的骚音引出的乡愁之诗,使乡愁之情明朗化。

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三、技巧鉴赏

1.余光中先生是的乡愁诗人,无论诗歌还是文,都充满着乡愁之味,读这篇散文只觉得景美言精,并没有透露一丝乡愁,作者是如何寄情于景,含蓄地吐露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的呢?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这一句写远景,实际是乡愁的一处体现。写“山外山”“最远”二词就写出了乡愁的层层与绵亘之远、之久。“忽焉若有,再顾若无”又写出了乡愁的平凡,不需记得但又不会忘记的情怀。

“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一句是明写。选择重阳节与中秋节、菊和月,这是最坦白的乡愁的寄托。至于写陶渊明和苏轼两位文豪,则是侧写,通过写其人实际是写其作,抒发了诗人对中国大陆文化的眷恋与追求。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这一口正是诗人遥望故土的镜头,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

写远行海轮扬起的白帆,正是诗人乡愁的寄托,是让白帆将乡愁带去大陆的情怀。

“到了夜深……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潮”就是乡愁,这一句借夜景的海潮写诗人内心起伏的乡愁。

再比如后文中写火车的片段,开往大陆的火车也是乡愁的寄托。鸣笛的震响,振动着诗人的心魄,则更是将火车比喻成乡愁与故土的纽带,振响了诗人乡愁的脉搏,连接着诗人与故土。因此,文章处处写景,而每一字都包裹着一份乡愁。

2.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语段描写集中,丰厚饱满,凝练紧凑又不失轻盈洒脱,使文章展现出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自然流畅的特点。作者极尽描摹之能事,如此纵情山水,其喜乐陶醉之情可见一斑。例:

(1)比喻

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把山比作高僧,写出了山的博大、深沉、静谧。

“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了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形象地写出雾来的日子,山在云雾里若隐若现的景象。

(2)拟人

“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侵入”显示出大海的威势,“诱俘”是秀丽的山景吸引了大海。“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鸟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逼真地写出了鹿山的高大。

(3)比喻、拟人连用

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写出鹿山白天黑夜景象的变化,特别是夜晚的鹿山,诡谲、神秘,令人肃然。

(4)锤炼字句,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

“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侵入”显示出大海的威势,“诱俘”是秀丽的山景吸引了大海。长短句交错,富有音乐感。

“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炉”本是名词,在这里转化为量词。炉子就比喻了燃烧,颇具匠心。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其理由是什么?

探究思路: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结合作者的思绪来考虑。作者生活在这样的人间仙境中,还能有什么需求呢?需求只能是精神上的。“也不能不下楼去”就表现出了作者的一种责任感。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或思乡之情)。这两句话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理由是“成了主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与亲人团聚,与家乡团聚,维护祖国统一。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运用比喻是为了更形象、更生动地突出事物的特点。

参考答案:句子(略)

把山比作高僧,写出山的博大、深沉、静谧。

二、点拨提示:抓住关键词“九广铁路”来回答。

参考答案:人为的骚音是九广线上的火车发出的,它振响了诗人乡愁的脉搏,连接着诗人与故土。

三、点拨提示: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

参考答案:暗中回扣文章的开头,使乡愁这一主题明朗化。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一语文《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一文,希望“高中高一语文《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