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800字 > 导航 >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800字,2024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800字大全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800字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

社会在向信息时代迈进,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从“课标”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内容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的第一章,主要内容是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数据整理的方法。

2.难点

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案设计、数据分析以及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抽样调查举例的学习,了解抽样调查的两种方法,能从事调查过程,能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用表格、析线图反映数据信息。

2.能力目标

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能合理地处理数学信息,逐步学会用数据事实说话,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对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抽样调查过程,培养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敢于面对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用事实说话的习惯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理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差别,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主动与创造中获得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遵循新“课标”,贯彻新理念,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一领域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充满了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选择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系的“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为例子进行教学,拓展课堂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了乐趣,使学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 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

查看全文>>>

这篇《七年级数学教案:有理数的加法》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2.4 有理数的加法(1) 江苏省溧阳市南渡初级中学 陈建芳 (邮编:213371;联系电话:13961272806) 教学目标: 1、 知道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和法则 2、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 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究过程,体会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有理数加法则的探索及运用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展示足球赛图片,你知道足球赛中“净胜球”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口答,教师介绍净胜球的算法:只要把各场比赛的结果相加就可以得到,由此揭示课题。) 二、 探求新知 1、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 (1)、如果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又赢了2球,那么全场累计净胜几球? (2)、如果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那么全场累计净胜几球?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若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例如赢3球记为“+3”,输2球记为“-2”,你能把上述结果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到两种情况下的净胜球数,从而列出算式:(+3)+(+2)= +5;(+3)+(-2)= +1,教师板书。) (3)、除了上面所说的“赢了再赢”,“先赢后输”,你还能说出其它可能的几种情况并用加算式表示吗?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输赢球其它可能的情况,尽可能完整地说出所有的可能,由此感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让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教师板书算式:(-3)+(+2)= -1,(-3)+(-2)= -5,(-3)+0= -3,0+(+2)=+2,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3球;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最后的净胜球情况,由学生说出结果并列出算式:(+3)+(-3)= 0,0+0=0 ) 2、你能举出一些运用有理数加法的实际例子吗? (学生列举实例并根据具体意义写出算式) 3、学生活动: (1)、把笔尖放在数轴原点处,先向正方向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正方向移动2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的位置表示什么数?你能用数轴和加法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及结果吗? (2)、把笔尖放在数轴原点个单位长度,再向负方向移动2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的位置表示什么数?你能用数轴和加法

查看全文>>>

列代数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 -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 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 与乙数的 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查看全文>>>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快一年了,我们学校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感觉不出来,好或者不好,只是记得,我们上初中那会,几何还跟代数分开呢,而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每册都有相关的代数跟几何,而且问题都很具体,很实际,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想必,新教程改革要让孩子们学有用的数学,这点体现在教材里,当然也体现在我的课堂上.

之前上课,老是感觉时间很短,中学的45分钟,大学的90分钟,除了自己喜欢的课,时间通常都是很漫长的,不过那时还是学生的身份,现在,我想,我已经习惯了,是老师,是一名教给孩子们好的学习方法的老师.从花尽40分钟还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到讲练结合,突破难点,联系考点,我想,我努力,我进步吧.感谢那些直言不讳的领导,老师们,我的成长跟他们是分不开的.

乡下的初中,与城里的截然不同,生源有一定关系,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观念的问题.很荣幸,我所教的这门课,学校,学生都还算重视,但差距的存在,又着实让人恼,除了坦然面对,我还学会了改造.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他们,也许不是很多,但可以让他们了解,除了课本还有很多是他们不知道的,书上的东西也值得怀疑,我说的话也会有错的时候.只是希望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让他们的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教材的第八章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两章都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对代数的进一步学习,所以,检查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显得尤为关键,所幸,在上册的习惯养成上,大花工夫看来是没有白费的,虽然有那么一点教条,但从现在学习的效果来看,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比我想象的好多了.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这些在孩子们中间耳熟能详的步骤,操作起来,真是如鱼得水.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通过一元的比较,找到了消元,什么时候用代入消元法,什么时候用加减消元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归纳.其实很多的题具体该用哪种消元法都是模棱两可的,相对而言,所以,我就给孩子们布置自主作业,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让证明你的结论,之前,看到大家浓厚的兴趣,我想,我的启发成功了,可是不然,他们手中的资料除了课本就是练习册,一部分在上面找了些题来应付,一部分竟然忘了,他们不理解我布置的作业,他们太听话了,所以,墨守成规,等我布置书第几页第几题或者他们会完成的更好些,还是有好几个人的作业让我满意的,至少,他

查看全文>>>
七年级数学 来到七年级,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入,我明显感到孩子们接受新知识是那么的吃力,毕竟六年级数学还是小学的内容,看不出孩子的真正实力,随着有理数的开始,整式到方程部分孩子开始慢慢听不懂了;现在几何知识的刚接触,让孩子们更是无从下手!现在我都怀疑我的能力了,教了十几年数学了,忽然感觉给孩子们讲不明白了: 1、第一节课的对顶角,邻补角,老师们集体备课时感觉只是比较简单,可能进行的比较快。但万万没想到找对顶角成了这一届孩子的难点,更不用说邻补角的2种情况了。于是课上我让金宏达详细地展示了如何去找邻补角(比微课更形象),但就是这样,仍有孩子找错了。从这里我意识到孩子们几何意识需要慢慢培养!接下来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就先让孩子们预习,课上展示,效果倒不错,思维好的孩子点的相当到位! 2、相交线2周后结束,第一节平行线进行的很顺利,但从平行线的判定开始明显感到孩子们反应慢了,这一课时现在10班上的,上完课,我做了一个调查:本节课学完知道我们学了什么,将要解决什么问题?10班孩子不到一半啊!9班稍好点(9班孩子脑子灵活啊)。为了能让孩子们有点做几何题的感觉,我们组被迫在此停了2课时,一课时根据角找平行线(最笨的方法:画角),第二课时,知道平行线和其中的一角,如何找另一角(根据条件找截线,再找角),一步一步领着孩子们找,一句一句引着孩子们说 ,一点一点 陪着孩子们写,但截止到现在昨晚的作业我都看了,孩子们逻辑思维还是不够严密!期待10班孩子周末顿悟一下,周一有大的改观! 3、班内出现这样的现象:代数部分不是很好的孩子,有几个几何思维特好(金友梅,张硕,田明正 等)但也有代数不错,几何很慢的(张梓剑,成淑卓、金子健等),这部分孩子多多关注了! 孩子们,加油!希望咱们尽快入门!咱们共同努力! 查看全文>>>

垂线 [教学目标] 1.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 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提问: 1、 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 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 ,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 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 (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 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 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

查看全文>>>

一、知识结构

在平行线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以学生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为基础,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某些棱与面、面与面的不相交,进而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不相交,来建立空间里平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重点、难点分析

能认识空间里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既是本节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知识是线线平行的相关知识的延续,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研究空间中的点、线、面、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或平行,由于垂直和平行这两种关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这两种空间位置关系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前面我们学过在平面内直线与直线垂直的情况,以及在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2.例如:在图中长方体的棱aa'与面abcd垂直,面a'abb'与面abcd互相垂直并且当时我们还从观察中得出下面两个结论:

(1)一条棱垂直于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的棱,这条棱与这个面就互相垂直.

(2)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直的棱,这两个面就互相垂直.

正如上述,在空间里有垂直情况一样,在空间里也有平行的情况,首先看棱ab与面a'b'c'd'的位置关系,把棱ab向两方延长,面a'b'c'd'向各个方向延伸,它们总也不会相交,像这样的棱和面就是互相平行的,同样,棱ab与面dd'c'c是互相平行的,棱aa'与面bb'c'c、与面dd'c'c也是互相平行的.

再看面abcd与a'b'c'd',这两个面无论怎样延展,它们总也不会相交,像这样的两个面是互相平行的,面aa'b'b与dd'c'c也是互相平行的.

3.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不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只要与平面内的某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2)如果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空间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三、教法建议

1.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是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重要部分,本节知识在初中阶段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的认识.学习这节内容要注意联系实物(如火柴盒,教室)中的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关系就容易得多了.

2.本节在已有的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不相交的观察,介绍了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关系.目的主要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熟练进行运算。依据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对法则的理解。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意义基础上,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教材给出的行程问题,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据法则,熟练进行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课堂教学过

查看全文>>>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800字

范文资讯网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800字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800字、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800字格式和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800字怎么写等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