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1500字 > 导航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1500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1500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一)

初读此文便觉得讲蔺相如的篇幅多一些,而具体讲廉颇的只是末尾的几段,但开头却将廉颇描述地比蔺相如详尽。读完全文才明白,原来,廉颇的官位起先要比蔺相如高许多;再者,司马迁也是用衬托的手法,先说廉颇如何如何功勋卓着,来衬托后面的负荆请罪。

廉颇起初因不满蔺相如的官位高过他,而向蔺相如宣恶言,这体现了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窄。而蔺相如此后对廉颇是退避三舍,大臣们均以为蔺相如怕廉颇,其实他是为了避免两虎相争,而导致秦国有可乘之机,他是多么一爱一国,又是多么的豁达大度,多么顾全大局。廉颇听闻后,自己十分惭愧,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也正说明了他的坦诚与可敬之处。

不仅如此,蔺相如还有过人的才智与勇气。秦国要和氏璧并以十五城为交换,赵国无人出使,蔺相如主动前去,见秦王无意予城,竟说头与璧俱碎,秦王不得已只得听从他的安排,而蔺相如估计秦王只是敷衍,却偷偷让随从将和氏璧送回赵,秦王没办法只得让他回赵。蔺相如这样做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后秦赵与渑池会,蔺相如又以他的聪明才智驳地秦王无以回应。最终被封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一个骁勇善战,一个足智多谋,为赵国立下了赫赫功绩!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二)

司马迁写【廉颇蔺相如列传】,顺便记录了许多发人深思的历史故事。赵惠文王任人唯贤就是很值得后人钦佩和效法的。

赵国得了和氏璧,强秦发书欲用十五城易之。在给还是不给正处两难且无人可为合适的使秦人选之际,宦者令缪贤举荐了他的舍人蔺相如。一个宦官头目的门客,其地位之低下不言而喻。但是赵惠文王在初步了解了缪贤举荐的理由之后,亲自招见了他,经过一番考察,遂决定派其携璧使秦。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任其为上大夫。渑池会上,身无缚鸡之力的蔺相如蔑视秦国君臣,以牙还牙式地一逼一着秦王为赵王击缶,用献咸一陽一为赵王寿。凭着满腔一爱一国热情和自身的勇敢机智,扞卫了国家的尊严。之后赵王更是委以上卿之任,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赵奢为田部吏,官不太大,但他不畏权贵,依法治税,敢跟平原君较劲。当然平原君毕竟也是一代贤人,为赵奢义正辞严的申述而折服,并将其荐与赵王。赵惠文王用其治国赋。秦伐韩,军阏与。惠文王问廉颇,问乐乘,能不能救?都说太远太险,难救。及问赵奢,却说道险就好象两只老鼠斗于一穴一中,勇者胜。于是惠文王就派赵奢为大将率军出征,结果大破秦军。而有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叫许历的军士,

查看全文>>>

廉颇蔺相如读后感(一)

文/陈少乐

人们都知道,徒以口舌为劳这句话的本意是表现廉颇对蔺相如的极其不服,但人们很少想到,这句话容易误导许多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在看文章时也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廉颇之所以不服,皆因他只看到蔺相如的口才,没有看到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于是,我们为了驳斥这句话,就会去强调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甚至刻意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一点,反而忽略了蔺相如的口才。实则,在我看来蔺相如应当是集机智与勇敢于一身的,而这一点又恰恰集中体现在他的口舌之上。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我们的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不仅仅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以国为先的这一形象层面上的特点,实际上还突出了蔺相如非凡的口头表达能力,即文中廉颇所说的徒以口舌为劳中的口舌之功。在此一文中司马迁还充分肯定了其口舌之功所起的重大作用。

一、口舌第一功解缪贤之困

缪贤的举荐对于蔺相如的出场绝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从文章中缪贤对蔺相如的介绍,我们能看出的这样一点令我们思考的东西:如果蔺相如没有什么口才,即口舌之功,一个普通的门客又怎能令其主子缪贤言听计从呢?而当时蔺相如的建议可是足以决定缪贤生死的,算是一招险棋,而缪贤会接受这样的建议,在我看来,不能不说是蔺相如的口舌之功在此处已经可崭露头角,蔺相如还没有出场,司马迁就通过旁人之语间接地表现其口才,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结果也正因为蔺相如的口舌之劳才救了缪贤一命,缪贤因此把他举荐给赵王。因为在缪贤心目中,蔺相如的口才,以及他在劝服自己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智慧,在此时,国难当头之际,蔺相如应能,也只有他能担此重任。这是蔺相如在文中的口舌第一功,这一口舌之劳挽救了主子的声誉与生命,也为自己才能的施展打下了基础!

事实也证明,缪贤果然没有看错人,蔺相如只用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赵王的顾虑,其果断的魄力无人能比。即使是以勇气闻名于诸侯的廉颇,此刻也只能是相形见绌,蔺相如一开场就把所有的人都比下去了。但蔺相如最出色的表现还是在秦国的殿堂之上。所以司马迁除了描写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之外,实则更是着重刻画了他的口舌力度。

峻、口舌第二功完璧归赵

以和氏璧为焦点的秦赵之争,从表面上看是政治谈判,实际上是政治斗争。在秦强赵弱的大环境下,等待蔺相如的是一个被动的语言环境。蔺相如虽是使臣身份,但是却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傲慢的秦王居然在一般的宫殿召见他,公

查看全文>>>

教师将我们送入了一个彩色天地。教案必须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理解透彻,记忆牢固,掌握熟练教案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写一篇好教案的关键是什么?范文资讯网编辑现在向你推荐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3了解并认识作者及《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 悟“将相合欢”的对比深度。

[教学设想]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1超越常规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品鉴《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立足于课文三个故事,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集中突破,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作者生平见补充资料)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最为耻辱的腐刑后,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二、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译文见补充资料)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落实文句翻译。(语法点见补充资料)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文中 共讲了几个故事?请简要概括内容:

廉蔺简介(1—2节)

完璧归赵(3—13节)

渑池相会(14—16节)

负荆请罪(17—21节)

三、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

查看全文>>>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介绍司马迁生平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 1.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中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形势下,各诸侯国都想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赵惠文王时代,秦强而赵弱,两国时战时和,本文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秦赵争斗的一个侧面。 (解说:了解文体,便于掌握文体特点;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廉颇、蔺相如性格品质的认识。) 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找出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自己动手解决。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3)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解说:此步骤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为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2.查阅讨论,归纳重难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查看全文>>>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介绍司马迁生平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 1.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中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形势下,各诸侯国都想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赵惠文王时代,秦强而赵弱,两国时战时和,本文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秦赵争斗的一个侧面。 (解说:了解文体,便于掌握文体特点;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廉颇、蔺相如性格品质的认识。) 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找出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自己动手解决。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3)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解说:此步骤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为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2.查阅讨论,归纳重难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查看全文>>>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 一、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三、简介时代背景。 四、讲读第一部分(第l—2段)。 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 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五、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1.指导学生自读3—5段。 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④关于和氏壁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请见《韩非子·和氏》)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 3.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明确:①“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②“臣请完壁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 第二课时 一、检查旧课。 1.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英勇气概) ②使人遗赵王书 (送) ③徒见欺 (被) ④臣请完壁归赵 (谦词) 2.翻译句子。赵王 ③求人可使报秦

查看全文>>>

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成语均出自本篇。小编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2、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对比阅读法、“引导—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时代背景,分析战国形势图)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抗张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课件展示作者、作品)

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

查看全文>>>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篇一】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及意义;

2、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判断;

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重点】实、虚词用法

【难点】句式特点及判断

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

左右:古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

2.相如闻()不忍与()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赵走()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

(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于赵王。

(2)则幸()得脱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幸()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

查看全文>>>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介绍司马迁生平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 1.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中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形势下,各诸侯国都想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赵惠文王时代,秦强而赵弱,两国时战时和,本文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秦赵争斗的一个侧面。 (解说:了解文体,便于掌握文体特点;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廉颇、蔺相如性格品质的认识。) 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找出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自己动手解决。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3)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解说:此步骤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为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2.查阅讨论,归纳重难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查看全文>>>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篇一)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及意义;

2、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判断;

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重点】实、虚词用法

【难点】句式特点及判断

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

左右:古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

2.相如闻()不忍与()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赵走()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

(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于赵王。

(2)则幸()得脱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幸()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

查看全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1500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1500字栏目为您提供2024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1500字、精选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1500字等。希望您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有所参考,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我们栏目,欢迎收藏,以便今后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