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罪与罚读后感500字 > 导航 > 罪与罚读后感1500字

罪与罚读后感500字

罪与罚读后感1500字。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罪与罚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是村上春树把我引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何宏怀让我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罪与罚》让我走进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独特的写作技巧,通过内心的不断独白,与自省,使他成为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文学影响了许多后辈人,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穷困潦倒,三餐不济的大学生,而在外人看来,他整天无所事事。但他总是说自己很忙。他整日在一个肮脏的阁楼上的一张称之为床的破旧的沙发上思考,并且狂热的去做它。

在他的观点中,人分为两种: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生性保守,循规蹈矩,服从是他们的义务与使命:不平凡的人,也就是有天赋的人或天才,能在社会上发表新见解,他们都会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触犯法律。而且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甚至必须跨过尸体和血泊。

文中的主人公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无疑是个有天赋的人,也能发表新见解,但他还没想到一点,他没有权利杀人,他不是拿破仑,而正是这一点却足以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他杀死了放高额贷的房东老太婆并且无辜的莉莎微塔。如果没有在那种机缘巧合下,他可能还不会触犯法律吧!在杀死她们或如拉斯科尔尼科夫说的虱子的她们的那一刻,他成为了不平凡的人了?不,显然没有,他杀死的是他自己,他被魔鬼带进了深渊,不断的受到煎熬与内心的挣扎,当然这种痛苦不是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以至某一刻有了新生的感觉而后马上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直到最后疲惫不堪。

在我们周围,同样不缺那种自认“不平凡”的人,他们竭力破坏现状,想要发表新见解,他们自认为很前卫,想要人们追随自己,崇拜自己,但在我看来,他们很可悲,把自己丑陋、低俗的一面高调的宣扬出来,自认为很独特见解,与众不同。但同时也不乏真的有新见解的人,这应该无多大的影响,有时独到的尖端的偏见只是一个笑话而已。一个狂热的自认不凡的人,他们会追寻自己的理想,而极端的幻想它,但终究如天马行空般,一切又回到现实,但你已经一无所有,你错过了你自己最好的才华。在火热的激情中,你的天赋已燃烧殆尽,微风拂过,一切支离破碎、灰飞湮灭。

罗季昂热心助人,富有正义感。但同时也是一个孤僻,阴郁,甚至冷漠无情的人。他同情落魄的公务员。在他死的时候,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公务员的妻子。但他同时赶走了千里迢迢来看望他的母亲和妹妹,对她们恐吓。他整天都呆在阁楼上,身上邋遢至极,但他不在乎,他不和人交流,也厌恶和每个人说话,且不想走出那个小小的阁楼。他不信仰上帝,但自从见到善良的索妮雅之后,他变了,他变的不安起来,当他把全部的事情告诉了一个和他一样同样受尽苦难的人儿时,他一度感觉获得了新生,也确实,索妮雅是苦难的象征,她牺牲自己,成全家人,她在苦难中散发着圣洁的光芒感染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索妮雅的劝说下,他最终同意了去受苦来让自己减轻心中的痛苦,索妮雅同时用自己最真挚的爱去献给他,并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在两人对视的那一刻,在罗季昂跪在地上轻吻索妮雅的脚的那一刻起,她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他信仰了上帝的存在,并决定了和索妮雅一起踏上新生的道路。

有时候,生活在茫茫的繁华尘世中,一切那么明了,一切又都那么让人迷茫。明了到一切只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而存在,迷茫到大千世界我将何去何从。人有智慧,而智慧赋予了我们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情感,理想。从而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人说:生活缺乏乐趣,太平淡了,没激情。俗不知,生活最不缺少的就是乐趣,只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发现生活中那属于我们被遗忘的那一部分,就像在书店的角落里找到自己找了很久的一本书一样。社会是一个牢笼,牢牢的锁着我们,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任何人都逃不掉,任何人都别想逃,所以我们不如顺应时代,跟随着社会的潮流。生活总是不排斥服从他的人,必然会淘汰逆着他的人。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只属于我自己的那片天。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
  在合上书之后,任何一个人在提笔时都会有一种物无力之感吧。毕竟这部500多页的巨作远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其探讨涉及的范围之广之深,总会让人有跌入汪洋大海之感,而且是波浪滔天的混沌海洋。
  从翻开书没几页的时候就开始觉得,作家真的不是正常人。一件件事、一个个人,在读者眼中的千丝万缕,可以默不作声地在他们的笔下变成和谐的乐章。最值得惊叹的还是作者擅长的心里描写,主人公无数次的思想斗争,不停地反复,不停地否定,却又不停地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深渊,种种的这些让人不禁觉得细腻得有些太过真实。也从而可以得知,为何每每有人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幕之后,负面的声音总是比较多,因为听觉视觉等直观映像带来的感受是远比不上文字加上想象的力量的。
  回到书的内容上。主人公是个极度矛盾的人,可以说是人格分裂了已经。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善的,同时他的确也有善的行为,他有文化,有爱心,但可以说按比例来讲大概只占他性格的30%(本心以及良心决定了他最终迷途知返的觉悟);另一方面他迷信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观念,持着所谓的类别论,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仅仅算得上是生物,是这尘世的浮游,而另一种,当然包括他自己,则是这世界的主宰者,享有俯视其它的权力。


我认为,这个观念就是他罪的根本。他已经变质了的善良的初心在这种观念以及对恶劣生活现状的控诉与不满,导致他的路越走越歪,杀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非凡”,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不是和周围人一样是个“虱子”。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完一本心理书《我们内心的冲突》之后的感受:我们做很多事情,其实不是因为我们需要,而是用之来逃离其他我们无法面对的冲突。对于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对于我们自己,最大的冲突莫过于我们构造的理想化意象与真实自我的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样子,他想变成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想要体面的工作,想要不劳而获。可是世界怎么会有想的那么简单呢?所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失望了,伤心了,痛苦了,绝望了,最后歇斯底里了。每每挣扎到无力,依然不肯作罢,顽固的抓住虚无的稻草自我安慰,等待恢复之后新一轮的自我折磨。我相信即使他后来终于锒铛入狱,这种煎熬也不会停止,从他自首前跟妹妹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他并没有真正的悔过,他只是在寻求一种能够让自己好过一点的方法。真正的罚不是法院判决的八年牢狱,而是从斧头砍下血液喷洒落地的瞬间,就已发生。
  因为我自己本身很喜欢看犯罪类、心力类的电影,所以在拉斯柯尼科夫身上,我看到了许多此类电影主人公的影子。罪犯们都是有共性的。就像拉斯柯尼科夫一样,其实大多数罪犯都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的(除开一部分丧失人性的变态),他们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夺取他人的自由,但并不是说他们就是可以原谅的。不然的话,法枉为法,人枉为人。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
  在合上书之后,任何一个人在提笔时都会有一种物无力之感吧。毕竟这部500多页的巨作远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其探讨涉及的范围之广之深,总会让人有跌入汪洋大海之感,而且是波浪滔天的混沌海洋。
  从翻开书没几页的时候就开始觉得,作家真的不是正常人。一件件事、一个个人,在读者眼中的千丝万缕,可以默不作声地在他们的笔下变成和谐的乐章。最值得惊叹的还是作者擅长的心里描写,主人公无数次的思想斗争,不停地反复,不停地否定,却又不停地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深渊,种种的这些让人不禁觉得细腻得有些太过真实。也从而可以得知,为何每每有人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幕之后,负面的声音总是比较多,因为听觉视觉等直观映像带来的感受是远比不上文字加上想象的力量的。
  回到书的内容上。主人公是个极度矛盾的人,可以说是人格分裂了已经。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善的,同时他的确也有善的行为,他有文化,有爱心,但可以说按比例来讲大概只占他性格的30%(本心以及良心决定了他最终迷途知返的觉悟);另一方面他迷信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观念,持着所谓的类别论,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仅仅算得上是生物,是这尘世的浮游,而另一种,当然包括他自己,则是这世界的主宰者,享有俯视其它的权力。

《罪与罚》读后感800字


  读这部小说,有点像在读侦探小说。我想,这也是它吸引人之处吧。在小说中,我主要看到的是主人公的“罪与罚”。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本来是一个聪明敏感、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青年,但在贫穷生活的折磨下,他变得阴郁、孤僻,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了。他孑然一身,蜗居在像棺材般的斗室里,整天躺在破旧不堪的沙发塌上,苦思冥想着如何摆脱困境。他耳闻目睹的同样是孤苦无助的穷人们任人欺凌,在苦难中挣扎、呻吟,而那些有钱有势的地主资产阶级却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善恶对立、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引起他的深思,使他逐渐形成一种“理论”。他把所有的人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两类,认为“平凡的人”活在世上必须俯首贴耳,唯命是从,任人宰割;而“不平凡的人”则可以为所欲为,有权做各种犯法的事,为实现自己的目的,甚至可以踏过尸体和血泊,随意屠杀别人。我觉得他的这个理论反映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而为了实验一下自己的理论,为了检验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他竟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慌乱中又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人。杀人,这是他的“罪”。但是杀人后他却在孤独和恐怖中受到良心的折磨,最后在索尼娅的劝说下投案自首。他的“罚”,不只是法律的,肉体的制裁,更是道德良心的,精神上的惩罚。作者在书中大部分生动刻画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后者。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60年代的彼得堡,当时俄国农奴制废除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起来,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市民阶级发生两极分化:一小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资产阶级暴发户;大部分人则沦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贫穷、破产,被抛入社会底层。作者在小说中以震撼人心的笔力向我们展现了城市底层人民的黑暗生活。我想作者是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作为这类被压迫小市民阶层的代表,通过对其挣扎,反抗,绝望,幻想等复杂的思想和心理来反映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读这部小说,有点像在读侦探小说。我想,这也是它吸引人之处吧。在小说中,我主要看到的是主人公的“罪与罚”。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本来是一个聪明敏感、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青年,但在贫穷生活的折磨下,他变得阴郁、孤僻,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了。他孑然一身,蜗居在像棺材般的斗室里,整天躺在破旧不堪的沙发塌上,苦思冥想着如何摆脱困境。他耳闻目睹的同样是孤苦无助的穷人们任人欺凌,在苦难中挣扎、呻吟,而那些有钱有势的地主资产阶级却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善恶对立、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引起他的深思,使他逐渐形成一种“理论”。他把所有的人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两类,认为“平凡的人”活在世上必须俯首贴耳,唯命是从,任人宰割;而“不平凡的人”则可以为所欲为,有权做各种犯法的事,为实现自己的目的,甚至可以踏过尸体和血泊,随意屠杀别人。我觉得他的这个理论反映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而为了实验一下自己的理论,为了检验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他竟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慌乱中又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人。杀人,这是他的“罪”。但是杀人后他却在孤独和恐怖中受到良心的折磨,最后在索尼娅的劝说下投案自首。他的“罚”,不只是法律的,肉体的制裁,更是道德良心的,精神上的惩罚。作者在书中大部分生动刻画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后者。

《罪与罚》读后感


谈到罪与罚,就不得不提起这本书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出版于1866年,陀思妥耶夫四十五岁,此时的陀翁正处于人生中最艰难的境地,两年前妻子和哥哥相继离世,为了照顾哥哥的亲人,本就生活不富裕的他经济状况更加恶化,还债希望寄托于赌博,自然是陷入了更深的债务之中,他的精神和身体都频出状况,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连载《罪与罚》尽管是这么艰难的条件,他仍是完成了这部四十二万字的杰作。

在我看来,《罪与罚》之所以伟大,不同于其他的小说,不仅在于这是一本犯罪心理学题材的小说,更在于他许多看似狂热实则冷硬的正面描写,我很难忘记他那样详细的描写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杀人过程,在杀人之余甚至还注意到了老太太没包头巾的头发,她那稀疏、斑白、和往常一样搽了厚厚的一层油的头发,编成一条老鼠尾巴似的细辫子,盘在头上许多作家在写作后期手法越来越熟练,越是老练沉着,越是沉着的描写和刻画人物,简化甚至剔除了心理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但是从另个方向想,这实际上也是藏拙,在犯罪小说中,心里描写很容易扰乱读者的思路,但是陀翁却毫不避讳的在这本书中加以大量的心理描写,给每个人物的心理描写也都不尽相同,有了这样走向强大的心理描写,越是恐怖慌乱的场景越是能被冷静沉着的描写出来,然而越是冷静的描写越是让人心生怖意。

主人公成功杀死了他认为吸人血的罪大恶极的老太婆,整个过程唯一的意外是,除了杀死他认为毫无存在价值的老太婆,他还失手杀死了原本不该在那个时候出现的一个人,老太婆的妹妹丽莎维塔,而他本人的原罪,在我看来是贫穷,他很清楚他的妹妹杜尼娅为什么接受那个人的求婚,他因读书而负债,所以更加厌恶不用怎样劳动就可以吸人血的老太婆,主人公杀人的行为本身就是犯罪,而这种罪,也包括周围一切有此类行为的人,而罚指的是主人公在杀人犯罪后,内心可怕的病态变化和心里所遭受的折磨。他犯罪时以为自己什么都想明白了,甚至有一套看似有逻辑性的说法,他认为自己是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有权利杀掉平凡的人吗?杀掉老太婆阿廖娜是必要行为吗?起码拉斯科尔尼科夫最开始是这样笃定的,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即使在他看来低贱的生命也会给他带来不可承受的道德负担,他不仅杀死了两个女人,更是杀死自己的凶手,他从精神上杀死了自己,他陷入了精神崩溃,巨大的罪恶感混乱了他的生活,所谓最后理性退场,宗教接管了他的精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向来被视为描写人类罪恶的大师,他从不相信美拯救世界,而在我看来,让我感动的是他在写给朋友的新中写到:但我们可以希望,美能在慰藉和补偿我们心灵的同时,发挥一己之力。我们还可以希望,它所具有的美的愿景,对真相的诘问,对善的重新定义,以及它不可预知的有趣终将难以抛弃,即使在无常与危险的时代。

《罪与罚》读后感600字


《罪与罚》讲述了主人公拉斯科利尼可夫因为生活的困境,杀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他一直处于矛盾中,一会儿想去自首,一会儿又开始后悔,决心与警察玩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就在这样一种痛苦中他几乎要崩溃了,病得很厉害。他的朋友和亲人,认为他疯了,一直不离不弃守护着他,而他却开始自我放逐:恐惧、冷漠、孤独和狂妄。
《罪与罚》全书,写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经过的章节仅仅只有开头几章,其它章节都写了他犯罪之后的心理,通过对主人公犯罪后内心善与恶的交战,内心阴暗思想与光明道德冲突以及内心终日的惶恐展开的详细描写,记录了主人公从行凶到良心的惩罚再到被救赎的详尽心理活动。
我认为《罪与罚》中的罪当然是指主人公拉斯科利尼可夫杀了两个人,触碰法律了。而对他这宗罪的惩罚其实比他的犯罪来得还要早。就在他萌生了杀人的动机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就再也无法得到平静了。人性与反人性、良知与他的理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为那荒唐的念头感到厌恶,不相信自己真会去做那件事情,直到行凶前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犹豫:不如回去吧?杀人后,他便陷人了痛苦的精神折磨之中。他得了热病,昏迷三天三夜,发高烧,做噩梦,弄得自己精神紧张;他开始厌烦世上的一切,甚至对自己的母多和妹妹也产生一种生理上的憎恶;他对什么都怀疑,可以说,从杀人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把自己杀死了。当然,最后的惩罚就是他在索菲亚的感化下自首后,流放西伯利亚的惩罚。但是,其实这个惩罚对他来说更解脱。

《罪与罚》读后感:名著读后感500字


《罪与罚》这本书已经在书橱里摆放了两年多,这次终于可以在寒假里去细细地品味它了。

书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出生在一个俄国贵族家庭,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充满传奇,28岁时因参与农奴解放运动而获刑,出狱后重返文坛继续写作,被人们公认为是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驾齐驱的俄国文学巨匠。

每次读完一部小说,心里都会百感交集,这部小说也一样,结局很好,一个人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却深深的被小说中的人物震撼。小说描写了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其饱受心灵煎熬,最终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 小说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仅仅占了全书一小部分,但罚却贯穿整个文章的中心,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惩罚,还有的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上的惩罚。所以法律只是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途径,而另一种就是人内心心灵深处的谴责。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真正认识到自已所犯的罪,但是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已所犯下的错误,并为之深刻地忏悔、自责。这本优秀的世界名著还包含了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理解,或许等以后我再去读它时,又会有一番见解吧!

罪与罚读后感2000


拉斯科利尼科夫。这就是小说中抱负青年,一方面,他认为人是可以分为两类的:平凡人和不平凡人。而不平凡人是有权利犯罪的,他以拿破仑为例,怀着去实践自己的梦想,去杀一个有钱老太太,这一点,他是从来都不会后悔的,可是他又杀了老太太的妹妹莉扎薇塔,而莉扎薇塔实善良弱小群体的代表,这是是他后悔导火索;另一方面,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杀老太太是为了得到钱,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妈妈和妹妹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总是处在忧虑之中,他愤世嫉俗,他怀有梦想,他学拿破仑下定决心杀人完成事业,可是他却做不到拿上钱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相反,他总是处在自责和自我原谅,自首与悔罪中。他说:我只不过是不愿攥紧自己口袋里的一个卢布,坐等普遍幸福的到来,而看不见自己的母亲在挨饿,

看到这里,读者也会为他的遭遇叹一口气,没有办法,或许,如果我们处在那个时代,也会像他一样的。即使后来莫名其妙的自首入狱,他都不觉得自己有罪,他说:只要以完全独立、全面摆脱世俗观念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我的思想当然就根本不是那么奇怪了。可是,这只是一种最幼稚的想法。他不懂为什么自己要自责,不懂为什么要忧虑,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或许这只是成长的烦恼。小说最后,说他是因为爱情获得了新生,而我认为他只是找到了新的希望罢了。正如他所说有希望的人就是不平凡的人。

杜斯托也夫斯基透过《罪与罚》中的对话,先知卓见的提出他的质疑:罪恶真的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在人性深处尚有其他邪恶,是导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号相关?拉斯科纳夫显然不相信改善社会制度之路,他认为这世界就是需要伟人,伟人配拥有权力,伟人也够资格在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而这本书另一个让我引发深思的地方是,社会中的弱者,精神中有无私奉献与爱的人却在引导着救赎之路。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