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科学教学设计 > 导航 >

科学教学设计-2024科学教学设计精选

作为一名辛勤培育祖国花朵的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写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计划,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你知道教学设计怎么书写吗?也许以下内容“关于科学教学设计题模板”合你胃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科学教学设计题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提供的材料组装齿轮并进行实验;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2.学会合作交流;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3.知道利用齿轮可以传递力,可以改变齿轮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齿轮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准备:

胡萝卜片、小刀、泡沫、牙签、齿轮组、钟表模型、ppt课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活动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有用脑,才能有创造。

一、导入活动

1、猜一种蔬菜。

逐步出示胡萝卜的特征,学生猜测,最后揭示谜底—胡萝卜。

2、出示胡萝卜片。

提出活动指向:一个轮子带动另一个轮子转动。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探究活动

1、制作齿轮。

(1)出示制作材料:胡萝卜片、小刀、泡沫、牙签。学生说一说制作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出示制作温馨提示。

(3)学生展示制作的作品。

(4)评价学生制作的作品。

2、齿轮结构。

(1)出示教具一个小齿轮和一个大齿轮。

师:老师也制作了两个带齿的轮子,像这样的轮子有什么特点?学生:有齿、有槽、能严密的咬合......(2)教师适时出示轮齿、齿槽、啮合。师:我们把这样的轮子称作为“齿轮。(3)板书:齿轮

3、研究齿轮

(1)大家看,我用力拨动大齿轮,小齿轮也转动。小齿轮转动的力量是怎样得到的?(是谁传递的?)板书:传递力

(2)能正常转动的齿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机械中齿轮的制作标准及要求

(3)出示我国齿轮的制作发展历史。

(4)出示临沂市科技馆中的齿轮转动的视频。

(5)生活中的齿轮。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出示生活中齿轮的图片,并播放机械钟表、自行车、三球仪中齿轮的转动情况。

(6)研究齿轮的作用。对于齿轮,你还想研究什么?学生说一说自己想研究的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向,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指向。★提出问题:齿轮有什么作用? ★猜想假设:出示两张齿轮转动的动态图片,让学生猜想。猜想小结:方向相反、速度不同。板书:向相反、速度不同。★制订方

查看全文>>>

2、科学记数法 学习目标: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学习重点: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学习难点:对科学记数法法则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 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请试举出几个例子。(学生可能会举出课本上的三个例子,引导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1、我国现在约有14亿人口,每个人每天平均需要的基本粮食(米、面)为0.5千克,算一算每天全国人民需要 吨基本粮食?一个月需要 吨?一年需要 吨? 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大约有2亿册,居世界第5位,如果我们班60名同学每人借阅2本书,那么中国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供 个我们这样的班借阅? 3、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为960平方千米,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米,则在96后面应添 个零?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厘米,则在96后面应添 个零? 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甲:这些数据都比较大,比100万都大;乙:这些数据读和写都比较困难…..)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使我们便于书写和读这些比较大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记数法”,板书课题:科学记数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探索科学记数法 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 = 10 = 10 = 10 = 讨论:10 表示什么?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 个0。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经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的理解) 2、课堂练习: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00000= 10000000= 1000000000= (通过这个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我们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 比如:1300000000=1.3×10 ,69600000000=6.96×10 ,300000000= 98000000= ,10100000000= ,61000000= 。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表示我们开始问题中的大数。(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白醋、小苏打、药勺、注射器、记录表、烧杯、集气瓶、打火机、玻璃片、带橡皮管的反应瓶、湿抹布、蜡烛、小木棒、水火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喜欢看火箭发射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发射个微型火箭。(老师演示火箭发射)

2.观察白醋、小苏打观察。

师:刚才老师发射的火箭里用了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苏打和白醋。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对实验盘中的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你们打算怎样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特点分别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3.小组观察后汇报交流。

小苏打(白色、粉末状、香)

白醋(无色、透明、液体、酸)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猜测混合后的变化。(板书课题)

师:如果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猜测后ppt出示实验步骤并指导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交流实验现象。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无色液体、玻璃杯变凉了、有扑哧声……)

三、探究反应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1.得出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

师:我们来看一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你看到这种气体了吗?说明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啊?(无色、透明)

2.实验验证气体性质。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这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①阻燃:燃烧的火焰伸入。

a、ppt出示方法b、学生实验c、汇报

师:火柴熄灭了,能说明这种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啊?(阻燃)

拓展:氧气的助燃(视频播放)

②比空气重、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ppt出示方法b、学生实验c、汇报

师:观察到蜡烛熄灭了,能说明什么?(说明气体比空气重)

师:你们还观察到了试管里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变浑浊了。)

3.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气体有哪几个特点啊?(ppt出示资料“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特点”)对照资料我们认为小苏打和白醋的变

查看全文>>>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

查看全文>>>
篇一:科学 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上好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是实现儿童的探究欲望,满足他们乐于动手操作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我尽力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都给予肯定和赞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能认真备课,着眼细节,体验新课标。 剖析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 1、学生在实验时不能做到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2、深入领会教材的内涵和把握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我们不能将科学教材当作圣经一样去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在教学时,每次都是用最大能力想方设法的理解编者每一步设计的意图,只有了解了编者的意图,才能去取舍教材,创新教材。 3、学生做得少。 教学中教师“合作者、支持者”的角色怎样扮演?充分开展分组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前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且我们的教学是跨年级的,课是连续的,这就为准备材料带来了难度。有的时候分组实验就被演示实验取而代之了。怎样妥当安排大量分组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提高分组实验率是我的一大难点。 4、教师思考多做得少。 课堂上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倾听、思考,不但要思考学生发言与自己原先设计相符的内容,更应分析学生错的或异想天开的答案,然后顺着孩子的思路认知去引导孩子探究,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设计,让教学过程在动态中完成,而不是死死地抱住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不放,这样只会扼杀学生探究的热情。探研式教学设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5、自我科学素养存在不足。 虽然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和合作的理念耳熟能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采用竞赛、限时完成实验的做法。忽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常常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探究之实质在过程之中;忽视了不断纠正错误可能比简单的成功更能让孩子们学到科学精神。这也反映了我对科学性质的理解不够准确。 提高措施: 1、提前布置任务,确保学生参与机会 由于提前布置了任务,学生的材料收集也有了提前量,因为缺少制作材料而放弃制作活动的现象会大大减少,确保了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活动。 2、开 查看全文>>>

教师的素养决定学生的格局,教师的上课流程一般是从写教案开始的。备课的表现形式是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如何编写一份属于自己的教案呢?经过收集,栏目小编为您献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敬请参阅本文!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会写“今、正、雨、两”4个生字,认识偏旁“饣、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关心父母、孝敬长辈。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从故事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生日歌》、《好妈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放《生日歌》,师生合唱。

一、由生日歌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们,生日指哪一天,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你在过生日的时候,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平常你们向别人借过东西吗?有听说过借生日的吗?今天呀,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个借生日的故事。板书课题《借生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质疑。

2、生日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3、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用“我读懂了……

在全班进行交流。

2、观察图画(一)体会妈妈对女儿的爱。

3、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4、观察图画(二)体会小云对妈妈的孝敬。

5、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教育学生关心父、母、孝敬长辈。)

6、播放《好妈妈》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课文。

7、你打算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四、拓展训练、活跃思维

续编故事。

五、作业设计

亲手做一份小礼物,并写上一句祝福的话,送给父母。

板书设计

18、借生日

妈妈小云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生字

1、读生字(课件):

⑴开火车拼读。(借助拼音、正音)

⑵去掉拼音指读。

⑶交换生字位置,男生、女生赛读。

⑷认识新偏旁“饣”、“牛”。

⑸交流识记方法:

(顺口溜、儿歌、谜语、加一加、减一减。)

2、生字扩词:

⑴同桌扩词,看谁说得多。

⑵请生扩词。(选词说话)

⑶课件出示老师准备的词语。

⑷小老师领读。

⑸抽读。

⑹全班齐读。

⑺出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赛读、齐读。

⑻再读课文、巩固字音。

3、写字:

出示“雨、两”两个字。(带田字格)

⑴学生观察。

⑵全班交流观察所得。(我发现

查看全文>>>

教材分析:

玻璃与塑料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借助这些常见材料,研究材料的各种性能,认识常见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为了改善生活和环境总在不断地改进材料的性能或是发明新材料。认识到材料的使用会给个人、社会、环境带来正面的积极作用,还会带来负面的消极影响。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学生经常使用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对常见材料己有经验是极为丰富的。因此,本节课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内容上,学生都有相应的基础,教师进行简单的指导后,就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玻璃与塑料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

2.知道材料的使用有益处的同时还存在着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大胆想象 来善我们的生活。

3.了解玻璃与塑料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

教具准备:各种玻璃与塑料制品、木锤、玻璃片、塑料片、剪刀等。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 、激趣导入

(师生问好)

师:老师的桌子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看一看都有什么?

生:略

师:谁能用喜欢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它们分一分?

生:略

师:你分的很准确。玻璃与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那么同学们想知道玻璃与塑料有什么特点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玻璃与塑料(板书:13玻璃与塑料)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列举生活实例、丰富感性认识

师:玻璃和塑料这两种材料在生活中很常见,谁能说一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玻璃,哪些地方用到了塑料?

生:略

师:玻璃和塑料在生活中的例子举不胜举,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玻璃与塑料制品的图片,一起来欣赏一下(多媒体演示)

2.大胆猜想、寻求方法

师:既然玻璃与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大胆猜想一下玻璃和塑料可能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学生打开课本,边看边思考)

生1:我猜测玻璃的透明度高些,塑料的透明度低些,我想把它们放在课本上看字来证明...

生2:我想用火烧,看谁易燃...

生3:我想接上电路,看它们是否导电... ......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此时此刻,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呢?

3.探究合作、动手实践

(实验之前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知道昼夜的成因;

3、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昼夜交替的图片,投影仪、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手电筒,小地球仪,搜集“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资料。

教学过程

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1、师:在连续24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白天和黑夜)

2、出示校园(或周边村庄)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欣赏优美的景色。

师:关于昼夜现象你有那些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交流:

(1)昼是什么意思?夜呢?昼夜交替是什么意思?(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昼夜交替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

(3)昼夜交替时人们的生活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4)昼夜交替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5)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昼夜交替时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变化规律,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确定本课研究内容:探索昼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1、游戏活动:

(1)师: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

(2)、学生讨论并交流。(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

师: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2、教师演示实验:

(1)用地球仪和投影仪做昼夜交替的实验。学生观察。

(2)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逆时针转动。)

(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生1:我们要在地球仪上找一个地方作标记,假设我们就在这个地方,作为观测到对象。

生2:我们要仔细观察做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怎么变化的?

3、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4、学生实验,交流操作注意点。

生1:把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生2: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5、学生分组讨论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制作小吊车及了解其运作原理来认识人和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

2.认识仿生是一门科学技术,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3.尝试仿生创意设计.

【能力目标】

1.培养动手和合作能力、类比推理和想象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2.提高搜集、分析资料、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

2.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制作小吊车,联系其工作原理推想和分析,探知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

2.初步了解仿生学,尝试设计或制作仿生作品。

教学难点

联系小吊车的工作原理,类比、推想和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具:投影仪、演示用小吊车模型、课件

学具:小吊车制作材料、工具

教学策略:

1.遵从童趣,统整内容,把旧版自然课中的机械、动物运动以及仿生学的知识内容有机整合,沿着“感知小吊车→领会肢体运动→感悟仿生学”的学习主线,让学生尽情玩耍、充分体验、类比推想、严格求证、大胆创新!从而凸显科学课综合性、趣味性、实践性的魅力!

2.创设问题情境,设计环环相扣的科学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制作和观察小吊车,自行探知小吊车的工作原理,然后根据探究结果进行猜想、推理和求证,自行建构肢体运动原理的知识结构,从中感悟仿生学并激发创新意识和仿生创意,在亲历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

3.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4.注重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渗透科学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一、激趣启疑,引入新课

1.谜语激趣导入:同学们好!大家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来出则谜语考考大家好不好?(出示谜语)“浑身都是硬骨头,能高能低又会扭,你别瞧它一只手,十吨百吨提着走。”同学们你猜到了吗?(对,是小吊车)哪位同学在生活中见过吊车?谁能说说吊车有什么作用?

2. 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好了一辆小吊车(出示小吊车)。别小看它呀,它一样可以灵活的提起和放下重物。不信的话 ,看看老师的表演!(教师演示)

3. 激发提问:对于这个有趣的小吊车,你有什么疑问吗?

4. 引出课题: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小吊车工作奥秘在哪里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究一下吧。(板书课题:小吊车)

二、制作小吊车模型,探究发现其构造和工作原理。

1.你们想要一辆漂亮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难点:

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从而发现木材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各种木材,如:杨木.柳木.枣木.榆木.梧桐木.槐木等。

2. 仪器:酒精灯.火柴.放大镜.电池.小电珠.导线若干.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家里都有哪些家具呀?这些家具都是用什么材料作的?(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木材的特点。

(1)鼓励学生提出研究问题。教师梳理重要知识:①木材的年轮;②木材在水中的浮沉;③木材的软硬;④木材能否燃烧;⑤木材能否导电;⑥木材的传热性等

(2)确定研究问题并根据学生意愿分组。

师: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还有谁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对①号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为一组:对②号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为二组……如果大家对其他问题也感兴趣,可在研究完第一个问题后,再研究其他问题。

(3)对所确定的问题进行研究。

①小组同学共同制定研究方法。

师:你对你们要研究的问题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需要哪些用具呢?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

②汇报研究方法,其他小组提出有效建议。

③各小组在其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研究方法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新的研究方案。

④教师进行实验前的指导,提出指导性意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研究。不过老师有四个要求:一是小组内选好组长,组织你们的活动,小组成员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二是小组内分工要明确,领取材料的同学要认真负责,研究时老师给你们每组发一张研究记录单(出示记录单),我们要认真做好记录;三是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工具,你们如果用得着组长可以到旁边的桌子上来拿,要保护好实验器材;四是注意安全。(附实验记录单)

⑤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根据情况进行集体指导。重点是研究方法.合作情况和研究结果的展现方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