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科学教案四年级 > 导航 >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分类

小学科学教案四年级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分类。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那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分类,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标准给事物分类;
●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信息或者事物。
2、知识与技能:
●了解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组织在一起;
●知道分类是整理各种信息与事物的常用方法;
●了解几种常见的分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分类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分类的标准是灵活、多样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意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类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文具、字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尝试分类,了解方法
1.布置任务: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各个小组桌子上的托盘里有一堆文具用品,现在请你们当一次文具柜营业员,大家一起努力把托盘内的文具分成六类,每类3样。一边分,一边思考: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小组活动:尝试分类。
3.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并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评议分类情况。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5.把分类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6.利用视频设备出示商店里的楼层标识图片或者实物,讨论:商店里为什么要有这些标识?
7.小结:和排序一样,分类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通过分类,可以使信息组织或物品组合更加整齐、有序,也方便了人们的认识与使用。
二、联系事例,了解意义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来整理物品或者一些信息、资料等。
2.讲述:人们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呢?分析教材上提供的具体事例中分类的意义。
(1)通过给食物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人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种类与数量,能够帮助我们讲究食物营养的搭配。
(2)字典通过按照第一个字母、笔画或者其他规律给汉字、词语等内容的分类,可以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字、词等归结到一类,方便人们查找,能够迅捷地查阅字典等。
3.设疑:你还能联系我们前面科学课上的学习活动或者生活经历举出一些事例吗?
4.学生交流,共同丰富认识。
5.小结、过渡:分类活动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还广泛地存在于科学研究中。
三、阅读资料,感知方法
1.谈话:科学家们常常用分类的方法把许多信息或者事物有序地组织起来。
2.呈现动物群体形象图片,提问:你们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资料:科学家是如何给生物分类的?
4.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1)科学家们给动物分类的方法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2)原来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寻求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
(3)“双名法”是最常用的给生物分类的方法;
5.思考、讨论:通过分类活动,你了解了东北虎具有哪些明显而重要的共有特征和特有特征?
6.小结: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多地了解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对事物分门别类以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易懂了。
四、课外延伸活动
按照对东北虎分类的方法给教室里的同学分类,寻找出你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特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通过分类活动,你寻找到了自己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哪些特征?
2.学生交流汇报。
二、了解分类的方法
(第一种:找相同点分类)
1.谈话: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今天我们具体了解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最直接——找相同点分类,即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
2.激趣:科学家说人的指纹不外乎三种,你信吗?认识弓形、箕形、斗形指纹。
3.实践活动:按指印,观察指纹。
方法:把大拇指擦洗干净,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印泥板上,再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记录纸上,观察指纹的特征。
4.小组内分类,再全班交流。
5.小结:全班同学的指纹分类情况。
6.游戏活动: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具体步骤见教材第60页)
7.学生交流汇报。
(1)辨别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2)概括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3)在活动记录上画一个这样的海洋生物。
(第二种:多极两分法)
1.了解什么叫做“多极两分法”。
2.看图,明确“多极两分法”的具体分类方法。
说明:采用“多极两分法”时,一些物体因为具有某些相似性而被分到一起,即同属图表上方的一个大组群,但他们也可能因为彼此的不同特点而在图表下方的小组群中被分到不同的组。这种分法使物体总是从具有大致相同特点的大组群逐渐过渡到具有细微相似性的越来越小的组群。
3.师生互动:播放课件,内容为教材第61页的图,找出分类依据。
(1)开始,可以把能下蛋的生物归为一类,不下蛋的生物分为一类;
(2)把下蛋的生物再分为但羽毛的和不带羽毛的;
(3)把不下蛋的生物分为四条腿的和两条腿的;
(4)把没有羽毛的生物分为长腿的和不长腿的;
(5)把四条腿的生物分为食鱼的和不食鱼的。
4.填写分类依据。
5.寻找某一生物的特征。
找出任何一样生物,然后沿着图表向上看,就会发现这一生物的特征。例如猫:它食鱼、有四条腿、不下蛋。
6.小结: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分类方法,但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分类是为了组织信息,以便有效地研究新的有机体、物体和物质,寻找新的科学发现。使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事物。
三、实践任务
1.布置任务:帮助老师整理仪器室里的实验器材。
思考:如何分类更科学、合理?如何让这些器材使用更方便?
2.交流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
3.小结:分类的标准不是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这些仪器分放在不同的橱柜内。
4.学生实践活动。
四、拓展延伸
用多极两分法给多种果实分类

Fwr816.COm小编精选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木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难点:

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从而发现木材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各种木材,如:杨木.柳木.枣木.榆木.梧桐木.槐木等。

2. 仪器:酒精灯.火柴.放大镜.电池.小电珠.导线若干.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家里都有哪些家具呀?这些家具都是用什么材料作的?(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木材的特点。

(1)鼓励学生提出研究问题。教师梳理重要知识:①木材的年轮;②木材在水中的浮沉;③木材的软硬;④木材能否燃烧;⑤木材能否导电;⑥木材的传热性等

(2)确定研究问题并根据学生意愿分组。

师: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还有谁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对①号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为一组:对②号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为二组……如果大家对其他问题也感兴趣,可在研究完第一个问题后,再研究其他问题。

(3)对所确定的问题进行研究。

①小组同学共同制定研究方法。

师:你对你们要研究的问题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需要哪些用具呢?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

②汇报研究方法,其他小组提出有效建议。

③各小组在其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研究方法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新的研究方案。

④教师进行实验前的指导,提出指导性意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研究。不过老师有四个要求:一是小组内选好组长,组织你们的活动,小组成员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二是小组内分工要明确,领取材料的同学要认真负责,研究时老师给你们每组发一张研究记录单(出示记录单),我们要认真做好记录;三是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工具,你们如果用得着组长可以到旁边的桌子上来拿,要保护好实验器材;四是注意安全。(附实验记录单)

⑤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根据情况进行集体指导。重点是研究方法.合作情况和研究结果的展现方式。

(4)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

师:你们组是怎么研究的,有什么发现?

哪个组也研究了这个问题,有没有补充?其他同学有没有疑问和建议?

(5)成果共享。

①师:对各组同学的研究进行汇总,有哪些收获?

②总结:木材的共同特点。

2.认识到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多媒体展示一棵树长到成材的时间资料。

(2)认识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对木材的浪费情况。

(4)小结:木材生长期长,来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3.创新想象: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学生自由想象。

(2)20年后木材的展望。

(三)科学与生活

师:说一说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木材的特点的。

(四)课后拓展

1.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规模的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照这样计算,一年中会用掉多少木材?

2.要求认真完成,并撰写调查报告。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冬季星空》教学设计


《冬季星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对冬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建议;能用图画描述冬季代表星座。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愿交流的意识,并让学生体验在观察活动中的乐趣。

3.知道冬季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冬季是一年中星空最热闹的季节,众星座争相辉映,好似在开星辰世界的群英会。相信同学们经过最近几天的初步观察,已经对于冬季星空的情况有所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冬季美丽的星空。(板书课题:冬季星空)

二、探究活动

(一)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1.提问:根据我们的观察,从秋到冬,星空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生分组讨论:

(1)一天之中有什么变化?

(2)从秋到冬有什么变化?

3.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我们已经知道从秋到冬,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发生了变化,你能把它们画出来来吗?

学生画北斗七星。教师提示学生:先要在纸上确定方位,即面对北天,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5.交流展示。

6.师生小结:一天之中,南天的星座大多会随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北天的星座大多会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旋转;从秋到冬,许多秋季的星座会消失,而冬季星座会不期而至。但北斗七星和仙后座依然能够看到。

(二)认识冬季星空的显著星座

1.交流关于冬季星座的资料。

谈话:冬季有哪些显著的星座?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资料)

(1)认识猎户星座。

出示冬季星图(重点显示猎户星座)

①谈话:这就是冬季南天最引人注目的猎户星座,相传海神的儿子奥瑞恩因经常夸口没有自己猎不到的猎物而惹恼天后,于是天后派天蝎将其蛰死,死后的奥瑞恩被惜才的众神宙斯提升到天界,变成天上的猎户座。

观察一下,看这个星座有什么显著特征?

(学生观察回答)

谈话:这个星座很像一个左手持着盾牌、右手高举大棒的威武猎人,所以取名叫猎户座。

②提问:面对冬季的南天,你怎样才能尽快地找到猎户座?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予以补充。

只要找到“猎人”两个肩膀、左脚、右腿部位的四颗星和腰带部位的三颗星,这七颗星是识别猎户座的明显标志。

(2)认识天狼星。

出示冬季星图(突出显示天狼星)

①教师介绍:这是冬季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它所在的星座叫大犬座,相传大犬是猎户座“猎人”的养犬。

②提问:观察星图,看能否通过猎户座找到天狼星?

(学生观察星图后回答)

③教师补充:从猎户座“猎人”腰带部位的三星向东南方看去,就可以找到这颗泛着蓝白色光芒的亮星---天狼星。

(3)认识冬季大三角。

出示冬季星图(突出显示冬季大三角)

①谈话:经常观星的人都知道,在冬季的南部夜空里,有一个的冬季大三角,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么?

(学生观星图回答)

②教师补充:从猎户座“猎人”右肩膀处的亮星参宿四向东看,在不远处也可以找到一颗很亮的星,这颗星的名字叫南河三,属于小犬座,与大犬一样,相传小犬也是猎人所养的猎犬,想象着把参宿四、南河三和天狼星三颗星连接起来,可以构成一个接近等边的三角形,这就是的冬季大三角。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适当,所以世界大多数地方的人都可以观察到。

冬季的夜空繁星满天,只要我们想办法、找规律,就可以认识更多的星座。

(三)制订继续观察、研究星空的计划

1.谈话:我们来设计一个具体的研究计划,晚上继续观察。

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3.交流制订的计划。

(四)预测从冬到春的变化

1.谈话:我们已经了解了星空从秋到冬的变化,那么,从冬天到春天,星空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学生作出预测。

三、自由活动:

1.利用冬季星图和冬季星空歌了解更多的冬季星座。

2.讲星座故事。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以上学习,你在探索星空方面又有了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继续利用观星箱观察、记录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观察对象的变化。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排序》教案


【教材分析】

排序是苏教版教材的新内容,属于过程技能显性化单元。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过排序,生活中的排序远没有科学研究中的严谨,其作用也不一样,本课是以科学研究的角度对排序作更深入的探讨,以让学生重视数据收集过后的整理步骤。

《排序》这课,主要解决五个问题,

1、怎样排序――排序要按照事物某特征的序列进行,根据不同的特征可对事物进行不同的排序;

2、学生用排序的方法整理数据,得出规律;

3、知道排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整理数据的环节;

4、知道排序除了按照单一特征,还可以按照两个甚至多个特征来进行;

5、通过对三种塑料纸的排序,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对事物进行排序的高级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知道排序的含义,弄清为什么要排序。

难点是通过自己或合作小组设计的各种排序活动,了解对物体排序所依据的单一特征或多种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铅笔、排序欣赏图片。

学生准备:

文具若干,活动记录卡。

食品塑料膜、普通塑料袋、衣物塑料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层次一:知道排序的含义。

层次二:了解排序的作用。

层次三: 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有联系又有差别的。

过程与方法:

层次一: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一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二:通过自己设计的排序活动,能对数据进行排序。(数学能力)

层次三:能发现排序后的数据、资料的优点。(分析、概括、迁移)

层次四:在小组活动中,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两个或多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五:能比较三种塑料某些性质收集数据资料,并整理这些数据资料,按照顺序排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排序的重要性,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谈话建构排序的概念)

1、 大家看一段视频,看视频时,回想这几方面的问题。

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是29届奥运会的入场式,在运动会的入场式时,经常用到,你注意他们入场人数这么多,显得乱吗,为什么?

生:按国家排列顺序入场的。

2、体会排序的广泛应用与作用。

师:同学们上课间操时,是怎么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按照其它特征来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排序这种活动。

二、民主导学

(一)独立尝试简单的排序

1、谈话:排序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在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常常要排序,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尝试独立排序。

出示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记录表(附件)

学生独立排序,交流排序结果。

师:从排序后的数据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吗?

3、找出铅笔排序的特征。

4、根据树干的年轮推测树木的年龄。

小结:通过排序我们更容易发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但是不同的需求排序可能不同,下面请一组同学上来做一个排序活动。

(二)讨论拓宽排序的特征

1、小组同学按照身高特征排序。

2、问:你们能不能按照其他特征进行排序呢?

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小组讨论,看那组的方法新、科学、快

可能性预设:身高、体重、胖瘦、头发长短等等

3、得出: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的特征排序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我们看问题也要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三)分组探究排序的多样性

塑料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应用不同的塑料,下面给同学们提供了三种常见塑料,请同学们研究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

1、分发材料。

2、分组讨论、探究如何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对探究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记录。

3、各组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其他同学做出及时评价。

三、检测导结

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 )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 )。

2、在科学研究中,排序是一种常用的( )方法。

自评: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感受、收获?

2、学生谈感受、收获。

四、布置作业

1、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比较下列材料的导热性能,并给它们排序。(提示:较低温度时,手摸感觉越凉的导热性能越好)

木板、棉质毛巾、金属把手、瓷砖、玻璃瓶。

2、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小吊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制作小吊车及了解其运作原理来认识人和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

2.认识仿生是一门科学技术,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3.尝试仿生创意设计.

【能力目标】

1.培养动手和合作能力、类比推理和想象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2.提高搜集、分析资料、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

2.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制作小吊车,联系其工作原理推想和分析,探知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

2.初步了解仿生学,尝试设计或制作仿生作品。

教学难点

联系小吊车的工作原理,类比、推想和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具:投影仪、演示用小吊车模型、课件

学具:小吊车制作材料、工具

教学策略:

1.遵从童趣,统整内容,把旧版自然课中的机械、动物运动以及仿生学的知识内容有机整合,沿着“感知小吊车→领会肢体运动→感悟仿生学”的学习主线,让学生尽情玩耍、充分体验、类比推想、严格求证、大胆创新!从而凸显科学课综合性、趣味性、实践性的魅力!

2.创设问题情境,设计环环相扣的科学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制作和观察小吊车,自行探知小吊车的工作原理,然后根据探究结果进行猜想、推理和求证,自行建构肢体运动原理的知识结构,从中感悟仿生学并激发创新意识和仿生创意,在亲历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

3.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4.注重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渗透科学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一、激趣启疑,引入新课

1.谜语激趣导入:同学们好!大家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来出则谜语考考大家好不好?(出示谜语)“浑身都是硬骨头,能高能低又会扭,你别瞧它一只手,十吨百吨提着走。”同学们你猜到了吗?(对,是小吊车)哪位同学在生活中见过吊车?谁能说说吊车有什么作用?

2. 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好了一辆小吊车(出示小吊车)。别小看它呀,它一样可以灵活的提起和放下重物。不信的话 ,看看老师的表演!(教师演示)

3. 激发提问:对于这个有趣的小吊车,你有什么疑问吗?

4. 引出课题: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小吊车工作奥秘在哪里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究一下吧。(板书课题:小吊车)

二、制作小吊车模型,探究发现其构造和工作原理。

1.你们想要一辆漂亮的小吊车吗?赶快动手来做一做吧!

2.老师提出制作要求和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3.学生分组制作小吊车模型。

4.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作品,交流制作过程。

5.分组有目的地”玩”小吊车.

表演小吊车提起和放下重物

思考:小吊车工作的奥秘在哪里?

6.教师总结小吊车工作原理。(课件出示)

三、通过感受肢体运动,联系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想动物肢体的运动原理。

1.讨论:你觉得我们身体有哪些部位可以象小吊车这样提起和放下重物?

2. 设疑:我们的手臂也可以象小吊车这样灵活的提起和放下物体,你觉得它们相似吗?

3.摸一摸(手臂) 看一看(手臂剖面图)手臂的构造怎么样。

4.学生类比手臂与小吊车模型,描述手臂与小吊车相类似的构造。

5.用手臂模仿小吊车提起和放下重物,观察体验手臂的变化。感觉手臂运动过程中骨骼、肌肉的作用。

6.类比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想手臂的运动原理。

7.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四、初步了解仿生学和仿生方法,尝试仿生创意设计。

1.启发:事实上,吊车正是人们在研究了手臂的运动原理后发明出来的一种机械。

2.谈话:你还知道有哪些仿生产品?

3.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仿生方法。(视频:仿生典例)

五、作业布置。

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回家设计或制作仿生作品。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分类”一文,希望“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分类”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科学教案四年级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