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00字 > 导航 >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00字,2024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00字范文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00字

在这本书中蒋勋老师以一种特别的视角来解说唐诗的繁华,使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增添了对唐诗的另一种理解。

蒋勋老师认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三百多年一直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诗是诗歌到唐代一个水到渠成的阶段。前人语言的积累和唐朝开放性使得唐代的诗人也有一种生命的开放性,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大气的诗歌,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了孤独感。唐代的诗人都是可以同时表达孤独和自负,像李白,李白骄傲到极点,是喝酒都只跟月亮喝的那种人,举杯邀明月同时又好大的自恋与孤单。唐代的诗人不断的往高山的高峰上走,把自己放到最孤独的巅峰上。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满了孤独感,正因为这种孤独,使得诗人开始与宇宙对话。唐代的文人也随着大唐帝国的开拓来到塞外,所以才会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只在书斋里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蒋勋老师从时代的特点来说唐诗出现的必然性,是我们更能理解唐诗。

查看全文>>>

蒋勋《孤独六讲》读后感

从书架里随意抽出一本书,是蒋勋的《孤独六讲》,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初中毕业时,老师送我的一句话:“守得住寂寞的人,才会是最后的成功者。”

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美学的光彩。

因为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越发孤独。就像在生活中,很少谈到孤独,也常常令人难以理解。但孤独,有好似流感,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患过。在强调个人独立和个性的当今,孤独成为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困境,人类是群居动物,当一个群居性的动物独处的时候,是彷徨失措的,更甚至于会心哀致死,我们的对策便是发自本能地回避孤独。蒋勋给予了我们新的视角来发掘孤独,欣赏孤独的美学。

一、情欲孤独

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在《飨宴》中写下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的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就这样,我们寻寻觅觅,有时候以为自己找到了,有时候以为自己永远找不到,这个了不起的寓言,正说明孤独是人类的本质。

儒家所阐述的往往是一种“中庸之道”,既不做出头鸟,也不做最后一个,但是这与现代人独立的个体意识发生冲突,追求自我,恪守原则,即使大逆不道却要对得起自己的心。说道这里我说一下红楼梦。宝黛的争论由来已久,曾经认为宝钗熟知社会性,知道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获取自我利益,而林黛玉似乎作为一个另类,不拘泥于世俗,有种遗世独立之感,却最后有一个悲伤的结局,可现在看来,黛玉算是活得潇洒的一个,至少她活得对得起自己的心,追寻的是个体的自我和独立的思想,反而宝钗是活得比较累得一个,为了种种世俗伦理不得不屈就,不得不逢迎,她并不为自己而活着。

随着逐渐长大,在青春的岁月中,面对父母反而是我们最孤独的时候,因为他们听不懂我说的,而我也不理解他们的观念,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反而在同类的朋友之间能获得共鸣,通过书刊、音乐、媒体,反而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空间,让我获得快乐。这样的孤独的渴望,有了让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机会。

二、语言孤独

经常在很多公共场合你会发现很多人

查看全文>>>
蒋勋作品《孤独六讲》读后感(一):

孤独作为一种美学,是可能的吗?

这是我翻看蒋勋新著《孤独六讲》前内心最迫切的犹疑。孤独,当下好似流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患染过。吊诡之处在于,最害怕孤独的现代人其实最孤独。很简单,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即是,个体意识的明确。随之而来的既有所谓独立人格的确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说孤独。更搞笑的是,当人们意识到陷入孤独之境时,第一反应则是回避孤独,这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却于解脱孤独无益无用。更深在的问题是,当孤独作为一种群体性症候,我们能否给予孤独多一重维度的探勘,并赋予美学上的好处,使得孤独不再只是一个现代人口中熟滥的词语,心中单一错误的观念呢?

这回,听蒋勋谈孤独,总算能将上述所言一一落实了。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难得美学观照,正因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孤独。

每一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读完。最喜爱“革命孤独”那一章。中国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对革命美学的深度透视,历来谈革命者多是嚣骚空论,催生的不是对于革命的切实了解,反倒激发出不自知的群体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独,更是少见。在蒋勋看来,“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正因唯有孤独感会让人坚信乌托邦”。革命者并非仅是不满现状,毋宁说对现状的不满只是革命者内心孤独的一种外在表现,巨大的孤独感迫使革命者透过革命来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独。好像书中提到的托尔斯泰,抛弃爵位、土地、财产,毅然出走。若是仅从表面所谓对农奴的关切来明白,未免现实功利了点,在那里,托尔斯泰想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内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财产不仅仅是他所拥有的物质,同时这些物质是与整个阶级体制紧密联系的。当他决然舍弃这些时,他是在与这背后的阶级体制作战,同时更是在与内心的不安作战。这种内心的革命其实是越出世俗藩篱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纳之定则之人,必定要饱受讥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许这样。常识告诉我们,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败者。

有深意的是,失败者才能获致美学好处。在

查看全文>>>

导语:蒋勋﹙1947年-﹚,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

查看全文>>>

  《唐诗宋词》读后感1000字

  古典诗词,是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是流传百代依然至纯的情感。它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情感库藏,是历代中国人灵魂深处的至爱。惬意人生,哪能无诗词相伴在这个年代,幸好还有古诗词,让我们去追忆曾经的美好……

  我喜欢李白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如挟天风雨扑面而来,有谁能写出这样的豪气与悲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曾让多少踌躇满志之人听后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纯的爱情,又令多少的青春男女深深向往这就是李白,他有济世之才,也有济世之志,可他一生仗剑天涯,寄情山水,浪漫豪放,酒和诗才是他最好的伙伴。

  我喜欢李商隐的诗。“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诗人将浓浓的痴情化作奔流的江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无论是锦瑟华年,还是如玉如珠,最终换来的却是一片怅惘。“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感叹贾谊的才华无法施展,也哀叹自己的志向无法实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叹息,夕阳的余晖悄悄袭来,将世世代代的人击中,引起无数的伤感。

  我喜欢苏轼的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种徘徊在字里行间的淡淡忧愁,是如此震撼人的心灵!“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山水中品咂人生的况味,令人荡气回肠!但苏轼总算是一个重情的才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凄凉,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王弗的病逝将两人的幸福终结。苏轼与王弗,才子佳人 查看全文>>>

读蒋勋先生《舍得,舍不得》有感

蒋勋先生的《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是透过金刚经和佛学智慧来抒发自己生命、自然、文学、艺术的种种感悟以及自己对生活的参悟。他品古论今,游历四方,将自己顿悟的道理透过一篇篇散文在不经意间向我们娓娓道来,帮我们解答生命中的一些惊慌、畏惧。清晨翻阅此书,犹如春日里忽如其来的一阵清风,将我的不安抚平,烦闷吹散。

蒋勋先生笔下描述的都是一件件小事,都是些会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不知道如何安慰受伤的朋友,劝朋友要懂得舍,可自己在当下却也是无法做到,个中不舍只能自己体会。蒋勋先生提出坚信每个人都有使自己心安的办法,办法不一样,能心安就好这样的观点。确实是,我们在理智上知道遇事不惊不怖不畏是最好的处理办法,然而当问题、麻烦来了,我们惊慌、害怕的情绪是难以抑制的。大概有前后两年的时刻,我习惯性地在早起的时候翻阅此书,走进大师的世界,让我多了一种平和的心态,也许短暂,却也是一种自我修行。

以前觉得,得失平衡是一种定律,有得必有失。看过此书,会产生更大的一个疑问,到底什么是舍得什么是舍不得,简单的五个字,浓缩了多少人生哲理,不经历人生种种,真是无法真正明白的。蒋勋先生一贯倡导做一个纯粹的人,而平淡天真是最难做到的,是种很难到达的境界,往往一卖弄就无法天真,一矫情刻意就无法平淡。此刻,大家对所有事情的态度,大多以越多越好为准则,我们常会花很多时刻为得到更多的钱、更多的房子、更多的关联网,我们常会舍不得这些身外之物,蒋勋先生在自序中就言,原来都务必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他可谓是开启了一个精神的浩瀚。

书中收录蒋勋先生书法、摄影、画作,并超值赠送蒋勋念诵《金刚经》cd。《金刚经》是他为朋友祈福而读诵,也为父母手抄,深具祝福意味。《金刚经》于蒋勋先生而言是一种心安的途径,他诵读、抄写、体会。我想,他的每一份经历都是在不断的自我修行吧。他在苏东坡、张若虚、张籍等人的诗词里品味生活细节的完美;从日本到温哥华,巴黎到西湖,清迈到台北,把自己放在路上品位生命细节的完美。

蒋勋先生认为幸福就是一件件简单的琐碎小事。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有一个能够低声询问心事的人,是多么大的幸福;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人世温暖,我们能够发奋寻找自己的幸福,证明自己的幸福。

学会自我修行这门生命中必备的功课,

查看全文>>>

手中诗册还未翻开,一汩怦然心动的感觉已悄悄溢出胸中,荡涤我的思绪……——题记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荡涤着一个盛世的唐朝,于是令华人为之一振的唐装才重回到我们的衣柜,中国结才得以回到我们的裙袂。

唐朝的月明——慰藉,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于是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寞。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明月光依旧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女的牵持,在捣衣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烈酒——销愁,引得诗人纷纷举杯的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会自然。人之一生,能在花间醉几何,临月把酒醇江。醉里挑灯看剑,醉卧中人皆宠辱偕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酒,让我怦然心动,原来此刻你已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唐朝的诗人——清高,一壶酒,一把剑,一轮弯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饮出一位唐代诗坛的谪仙,舞出一颗大唐前的剑胆。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褒名,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从此你踏遍故国山水,纵情天地之间。

诗人,是你让我怦然心动,因为是不羁的旅客。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沏一杯菊花茶,品一品这怦然一动的唐月、唐酒、唐人,思绪在此刻飞扬。

[关于唐诗的读后感]

查看全文>>>

范文资讯网专题“唐诗读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唐诗读后感【篇1】

自从上了六年级,我很少有时间投身于我所热衷的赏心悦目的读书——“悦读”上。总是无法摆脱述数学题典闯过100分——“题海”,每天5时50分起床,22时30分睡觉,见同学娓娓狂侃学习,稍有偏题便是不正经。尽管如此,成绩却每每不见上涨,更是在多次“大考”中失利。我累极了,开始抱怨人生的公平:“为什么辛勤耕耘没有收获?为什么奋发努力也不见成果?为什么为什么……”

思想一旦走进了误区,难见好转,我在那段时间里就很苦恼。我拿出一叠古诗诗集。于是我翻开了,我看见了“把酒临风”的苏东坡迎面走来。滴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覆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苏东坡同我一样满腔豪情,然而爱情曲折、仕途艰辛的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坦然面对一切得失,被贬杭州,他却自得——青春竹杖,绿绿芒鞋,眼中只有秋水泛清波,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甘于被贬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不,我学会了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便是。”他笑答。我若有所思——也许面对失败我也该收获一份坦然?还未细想,只见一位身穿白衣,骑着驴的歌者向我招手,一看,原是李白。李白同我一样对前程充满希冀,然而官道不如意,人们希望他歌颂当政,赞美君王,他却不,他要一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坦然地接受一切得失,行至蜀路,一路高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身着“白大挂”,头顶发飘飘,眼中一片豁达。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不,我学会了坦然,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三分啸成了剑气,回首望去,前途一片好景。”

我终于懂得了,原来他们也是同样的豪迈激情,只是,他们勇于面对眼前的失败,中伤……我也要一样!

别在怨天尤人了,我对自己说,我才十二岁!我也会坦然面对眼前的挫折,我也会像他们一样收获坦然的美丽……

我合上书,自信的抬起头,一阵微风吹过

唐诗读后感【篇2】

作者王安石当时正处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主改革,因此,非担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反而却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其孤独的心态和艰难的处境,与梅花共同之处自是可知的。这首小诗看似平白浅显,实则意味深远,它告诉人们坚强高洁的人格才最具伟大魅力。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其意大致为,在墙旮旯的地方,有几枝梅花正在那儿冒着严寒默默地

查看全文>>>

唐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而《唐诗三百首》更是唐诗中的精华。从牙牙学语起,父母就教我们背诵唐诗。什么:白日依山尽呀,床前明月光呀等等,也就成了我们童年的歌谣。自学习认字后,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也成了我们启蒙读本。

就诗人而言,我比较仰慕李白。李白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可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诗仙啊!我很喜欢他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诗呀。

我还喜欢李白的《春思》、《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这些语句优美的诗歌。

就诗歌形式而言,我比较喜欢的多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之类的诗,因为它们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容易记住。但有时不足二十余字的唐诗竟也包括多层的意境,而且每个字各具文采。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可谓唐诗中的有名典故,竟会达到得一字而诗意盎然,易一字而诗意全无的地步。这,真让我佩服之极。

现在,许多唐诗都已进入了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成了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入门阶梯。而我的书架上,也有几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它们成了我常读常新的读物,读后令人浮想联翩。我爱《唐诗三百首》。

查看全文>>>

唐诗选读后感范文一

戚继光曾说过:养性莫若修身,至乐无如读书。读书的乐趣的确无法言喻,读唐诗的快感更是相逢恨晚。

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千百年中华成长的道路,凝结着斩不断的中华情。它,或高蹈于世,寄托遥深;或引导潮流,朝气蓬勃。

梦回唐朝,细细倾听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千古绝唱,领略他们的胸襟睿智;极目远眺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经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策马回眸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颠峰巨作,情陷硝烟弥漫的乡愁战恨唐代诗人恒河沙数,多少次让诗国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多少次让读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多少次让国魂的长河一石激起千层浪!

梦随李白,仰头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侧耳忽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俯首长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蔑视权贵,他飘逸张扬的个性,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无不使我叹服、使我钦佩,无不使历史铭记、使历史绽放!

梦随杜甫,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战事连连缭乱了骚人的心,国事茫茫碾碎了骚人的心。在失陷的长安,他泫然疾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潸然长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黯然悲书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梦随白居易,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年华。他毫不讳言,对黑暗的现实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正表达了他满腔的愤怒吗?麒麟作脯龙为醢,何必泥中曳尾鱼不正表达了他对朝廷明争暗斗的不屑吗?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不正表达了他对宦官奢靡生活的鞭挞吗?

梦随王维

梦随李商隐

一曲曲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音调,一句句情真意切、言简意赅的韵律,使曾经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无不历历在目,跃然纸上,使或轻松愉快,或愤懑无奈萦绕于胸。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唐诗选》让唐诗重现勃勃生机,让中华情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下去。

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犹如梦回唐朝。

《唐诗选》读后感范文二

常言道:熟读诗书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唐代,作为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篇章,为人传诵至

查看全文>>>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00字

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获益,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00字栏目为您提供小学生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00字、初中生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00字、高中生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00字等,感谢您的查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