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雪蒋勋读后感 > 导航 > 蒋勋《孤独六讲》读后感

雪蒋勋读后感

蒋勋《孤独六讲》读后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蒋勋《孤独六讲》读后感”,感谢您的参阅。

蒋勋《孤独六讲》读后感

从书架里随意抽出一本书,是蒋勋的《孤独六讲》,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初中毕业时,老师送我的一句话:“守得住寂寞的人,才会是最后的成功者。”

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美学的光彩。

因为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越发孤独。就像在生活中,很少谈到孤独,也常常令人难以理解。但孤独,有好似流感,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患过。在强调个人独立和个性的当今,孤独成为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困境,人类是群居动物,当一个群居性的动物独处的时候,是彷徨失措的,更甚至于会心哀致死,我们的对策便是发自本能地回避孤独。蒋勋给予了我们新的视角来发掘孤独,欣赏孤独的美学。

一、情欲孤独

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在《飨宴》中写下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的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就这样,我们寻寻觅觅,有时候以为自己找到了,有时候以为自己永远找不到,这个了不起的寓言,正说明孤独是人类的本质。

儒家所阐述的往往是一种“中庸之道”,既不做出头鸟,也不做最后一个,但是这与现代人独立的个体意识发生冲突,追求自我,恪守原则,即使大逆不道却要对得起自己的心。说道这里我说一下红楼梦。宝黛的争论由来已久,曾经认为宝钗熟知社会性,知道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获取自我利益,而林黛玉似乎作为一个另类,不拘泥于世俗,有种遗世独立之感,却最后有一个悲伤的结局,可现在看来,黛玉算是活得潇洒的一个,至少她活得对得起自己的心,追寻的是个体的自我和独立的思想,反而宝钗是活得比较累得一个,为了种种世俗伦理不得不屈就,不得不逢迎,她并不为自己而活着。

随着逐渐长大,在青春的岁月中,面对父母反而是我们最孤独的时候,因为他们听不懂我说的,而我也不理解他们的观念,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反而在同类的朋友之间能获得共鸣,通过书刊、音乐、媒体,反而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空间,让我获得快乐。这样的孤独的渴望,有了让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机会。

二、语言孤独

经常在很多公共场合你会发现很多人一直叽里呱啦地在说话,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他的语言背后有没有思想。有的时候我们所说的话,多数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看到这里瞬间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多数时候我们一意孤行的表达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背后的结果。在很多武侠小说中,经常看到大师级人物闭关、静修,因为当你静下来的时候,出于孤独的状态,你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此时的你忽视和别人的沟通,而是在和自己沟通,语言呈现一种不一样的状态。

事实胜于雄辩,有的时候,只要心领神会,并付诸实践,说不说又有何区别呢?蒋勋在文中举例诸多,每一个都令人印象深刻。

说自己的话,大声说话,而不是人云亦云,成为一只只会学舌的鹦鹉,那将是人类作为灵长类的悲哀。

我们有时候做不到对语言的颠覆,来阐述白马非马的逻辑,没有那么强的逻辑的推论和思辨,我们能做的最简单的,莫过于听不同的声音和听听不懂的声音。

三、革命者的孤独

革命这个词,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只是一个抽象性的词,关于革命的种种的思考和来源,无非是书籍、媒体。不论其描绘的多么让人身临其境,没有实际的体验,对于革命很多时候都将是一场空谈,因为你不会知道在一场真正的革命中你所扮演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觉得,反贼、英雄、叛徒、还是一个打酱油的小人物。

蒋勋说,刘邦和项羽,之所以刘邦赢了江山,失了历史,是因为项羽作为一个孤独革命者失败了,失败的英雄同司马迁一样,作为一个诗人的选择,司马迁更愿意赋予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一种美学的凄美感。蒋勋,把革命者视为一个怀抱梦想,而梦想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人。梦想越是无法完成,越具备诗的美学性,如果在现实中梦想可以实现,那么革命就会变成体制、变成改革,而不再是革命。在《史记》里,荆轲失败了、屈原失败了、项羽失败了,可是他们失败的惊天动地。

四、暴力孤独

蒋勋在其中指出,如果说美学是为了怡情养性,那么,那些像培根、马蒂斯的画是什么,他们充满了暴力性的笔触、不安的焦虑性色彩。

暴力便是人压抑的一种表现,在原始社会,征服野兽便是英雄的象征,他们将野兽的特征性物件制作成饰品,一次来展现自己的英雄性,殊不知这真是展示他们暴力的最好手段。有一个经典的论题“如果你有权利,你会不会焚烧一座城市?”,就像在古代战争中,屠城成为一个屡见不鲜的名词一样。

我们喜爱极限运动,爱看恐怖或者是枪战暴力的影片,这都是人内心压抑的暴力因素的体现,通过视觉感官触觉的刺激来发泄这种力量。

高度的落差被蒋勋认为是产生暴力的一大因素。美国的双子星大楼被炸毁,当看着美国民众的泪水和悲伤,袭击者将会产生一种大大的满足感。美国人可以轻松的说这是恐怖分子策划的恐怖事件,可是在伊拉克、在阿富汗的人民,他们会告诉你世界上只有一个恐怖分子,那就是美国。

认清暴力因子的客观存在,是我们如何将暴力合法化,如何排解暴力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首先要认清问题,认识暴力,对暴力思辨的过程将是我们避免暴力最好的方法。

五、思维孤独

黑格尔有正反合的辩证法,一个左边的观点,一个右边的观点,最后将两者相结合。我想这将是教育体制的一个重大发展。在中国,我们往往被告知,而这正是将思维扼杀的罪魁祸首,所谓经验之谈,能经得起时代的变迁吗?正如在艳照门之后,社会大肆讨论,批评之声不断,并最后将此作为一个社会的黑暗面被查封。既然问题存在,给予一种思辨的氛围,让公众一起探讨艳照门事件究竟是私人问题还是社会公众问题,如何来解读这样的事件,这才是教育应该做的。

只有一种声音的社会是有问题的,同时,没有一种声音是完美的,任何一种声音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只有对立,只有斗争,才会有发展的动力。马克思的矛盾观点很好的解释了只有对立才有发展。

像庄子一样,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已经不多见了,庄子的精神从来没有成为过社会的主流,可是他追求个人的解放,追求个人的自由,追求个人在孤独里的自我觉醒。庄子最爱一个“无”字,无中生有,代表着,让自己从孤独中走向未知的领域,你给他定位,给他挖掘,最后一个人走到黑,最远的的那个人便是站得最远看的最高的人。

六、伦理孤独

其中蒋勋将“乱伦”与“伦理重新分类”想区别,将道德批判转换为一个思辨的过程。伦理与社会条件和经济状况有关,并不是一个主观的东西,需要从很多客观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一个合理的境况。

在世俗伦理的框定下,伦理成为一个牢笼,监禁这一群追寻新空间的人,以伦理的名义——爱、关心、忠诚这些名义将个人压制在伦理之下。蒋勋认为,个体孤独的健全就是要对抗不适当的爱,将不恰当的爱做理性的分类纾解,才有可能保持孤独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仅是实质上的,更是心灵上的空间。

没有思维的伦理很容易变成堕落,因为太习以为常。

当这个社会有了孤独的出走者,有了特立独行的思维变形,这个伦理的迷障才有可能会解开。

无论是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还是暴力上的孤独,都是一种孤独,但是这么多的孤独存在着,也因而造成了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孤独六讲》讲述了孤独的美学,让我有幸窥视到孤独的美丽,如果人人都肯面对自己的孤独感,而不是选择逃避,也许这个世界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至少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就不会出现。许就是因为我们习惯在群体里面的生活,我们习惯了身边有人的存在,即使他与你根本上是绝缘的,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在,都会令自己的感觉好受些;因此,我们还未能习惯面对自己。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好好面对自己的机会。“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样或许你就是那个成功者。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我读蒋勋《孤独六讲》有感1200字2024


我读蒋勋《孤独六讲》有感1200字2024

黑夜在蚕食白昼,霜降在吞噬湿热,漫漫时间的海里我们随波逐流,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寻找相遇,冰冷的河水堵住我们的喉咙吞没我们的声音。孤独是水的颜色,披着清冷的外衣,把我们包围,如影随形。

蒋勋在扉页中写道,“我的《孤独六讲》在可懂与不可懂之间,也许无人聆听,却陪伴我度过自负的孤独岁月。”蒋勋斯文的文字却如同一柄利刃,自上而下,将人的灵魂劈成两半,他就在这其中,挑挑拣拣,追溯过往,品尝现在,展望未来,直面孤独。他有一支笔,写尽心底孤独。孤独,从来不是腊月风雪,风霜寒心,孤独,更像是梦魇,是你午夜时分在窗中看到的鬼魅般的影子,从来只是住在你心中。

我们的记忆深处都会有那样的晚上,躺在大床上,温度宜人,空气湿润,听雨声打在窗柩,犬吠声自远而近,就在这样的嘈杂中,却觉得万籁俱寂。水流声潺潺,我们叮叮咚咚的心啊,突然觉得无处安放。学文电热人大多敏感细腻,曾在人生的低估,也是一个那样的夜晚,我坐在床上,看着外面的天空忽明忽暗,心里难过的要崩塌,说不出来也没法说,说出来了也不知道找谁来听。“每个人都急着讲话,但每个人都没法把话说出来。”,就是这样的一种孤独,明明眼前是繁华喧嚣,人群熙攘,却好像孑然一身,明明千言万语,却好像无话可说。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孤独,在成长的岁月中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厚重,如果不去学习接受它,只会觉得前行的路越来越冰冷孤独。

在跌跌撞撞的过程中,我们都在企图敲碎孤独的躯壳,蒋勋却说出了这样的话“期盼每一个人都能在破碎重整的过程中找回自己的伦理孤独。”“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是思维的清明。”原来孤独从来都是宝贵的东西,它让人细腻,听得见大地万物细语。它让人慈悲,孤独过才能感同身受常存慈悲之心,懂得珍惜。它让人清明,独处从来都是一种力量,让人看清楚自己。它让人勇敢,不害怕无谓的魔鬼,不害怕前路的未知,孤独一直在你左右,既不想挣脱它,那它便化为你的力量,推你前行。

许多事情都是一个做的,没人能代替。即使是陪伴,也只是陪伴,跨出步伐的还是你一个人的事。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与我粥可温,无人与我捻熄灯,无人与我书半生,这样子的愁肠感叹,自以为千回百转的孤独,懂得去面对,就会觉得自在,需多事一人便可做,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不是这样可有可无的陪伴。我们要做的是享受孤独,珍惜孤独,直到有意思的人出现,彼此都品尝过孤独,更懂得余生要怎样相度。在一个人走的这条路上,孤独当然有一点,但自由更诱人。

《孤独六讲》,蒋勋以半生见闻,所思所感,熬成这样一锅浓浓鸡汤,你我都盛取一杯,饮尽便能醍醐灌顶。在长大的岁月里,总免不了孤军奋战,与其唯唯诺诺,四处逃避孤独,接受它,让它来陪伴你才是最好的选择。

有人倾盖如故,有人久坐如陌路,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孤独六讲,我们数次面对孤独,曾恐惧,曾躲藏,曾逃走,但最终都该学会面对,学会品尝,学会享受。饮尽这一杯孤独的酒,前路便可孤军奋战。

点评: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形态,我们每个人孤零零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并不是时刻都有人陪伴,面对孤独,我们又作何感想呢?我们的小作者在阅读了蒋勋的《孤独六讲》之后,与我们一起分享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正如小作者所言,“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寻找相遇,冰冷的河水堵住我们的喉咙吞没我们的声音”,短短的一句话其实已经将孤独的形态为我们描述了出来。而对于小作者而言,蒋先生的文字显得犀利有力量,展现出自己对于孤独的理解以及思考力,文章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小作者对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听雨声打在窗柩,犬吠声自远而近,就在这样的嘈杂中,却觉得万籁俱寂”、“我坐在床上,看着外面的天空忽明忽暗,心里难过的要崩塌,说不出来也没法说”,这些看似简单的语句其实却道出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小作者同样也选取了文章中精彩的段落与我们一一剖析,为我们讲述其中的百般滋味,文章整体而言,将文章内容与个人情绪理解较好的联系在了一起,值得肯定!

在漫长的岁月里,总是有孤独的时光,我想,只要内心充实,我们的生活就是有陪伴的,直面孤独,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在这本书中蒋勋老师以一种特别的视角来解说唐诗的繁华,使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增添了对唐诗的另一种理解。

蒋勋老师认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三百多年一直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诗是诗歌到唐代一个水到渠成的阶段。前人语言的积累和唐朝开放性使得唐代的诗人也有一种生命的开放性,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大气的诗歌,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了孤独感。唐代的诗人都是可以同时表达孤独和自负,像李白,李白骄傲到极点,是喝酒都只跟月亮喝的那种人,举杯邀明月同时又好大的自恋与孤单。唐代的诗人不断的往高山的高峰上走,把自己放到最孤独的巅峰上。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满了孤独感,正因为这种孤独,使得诗人开始与宇宙对话。唐代的文人也随着大唐帝国的开拓来到塞外,所以才会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只在书斋里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蒋勋老师从时代的特点来说唐诗出现的必然性,是我们更能理解唐诗。

关于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范文


导语:蒋勋﹙1947年-﹚,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的下片: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时代使苏轼成为一个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一个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这是不争的事实。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读了这首词,我认为,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不论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蒋勋不仅仅讲词,还讲作者的经历,历史背景,所处环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景,以及作者与作者的比较,结合美学、书法、陶瓷等不同形态的艺术侃侃而谈,丝丝入扣,到点到位,让你赏心悦目,品尝阅读的快乐!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关于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范文]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一):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作为一种美学,是可能的吗?

这是我翻看蒋勋新著《孤独六讲》前内心最迫切的犹疑。孤独,当下好似流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患染过。吊诡之处在于,最害怕孤独的现代人其实最孤独。很简单,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即是,个体意识的明确。随之而来的既有所谓独立人格的确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说孤独。更搞笑的是,当人们意识到陷入孤独之境时,第一反应则是回避孤独,这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却于解脱孤独无益无用。更深在的问题是,当孤独作为一种群体性症候,我们能否给予孤独多一重维度的探勘,并赋予美学上的好处,使得孤独不再只是一个现代人口中熟滥的词语,心中单一错误的观念呢?

这回,听蒋勋谈孤独,总算能将上述所言一一落实了。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难得美学观照,正因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孤独。

每一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读完。最喜爱革命孤独那一章。中国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对革命美学的深度透视,历来谈革命者多是嚣骚空论,催生的不是对于革命的切实了解,反倒激发出不自知的群体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独,更是少见。在蒋勋看来,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正因唯有孤独感会让人坚信乌托邦。革命者并非仅是不满现状,毋宁说对现状的不满只是革命者内心孤独的一种外在表现,巨大的孤独感迫使革命者透过革命来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独。好像书中提到的托尔斯泰,抛弃爵位、土地、财产,毅然出走。若是仅从表面所谓对农奴的关切来明白,未免现实功利了点,在那里,托尔斯泰想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内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财产不仅仅是他所拥有的物质,同时这些物质是与整个阶级体制紧密联系的。当他决然舍弃这些时,他是在与这背后的阶级体制作战,同时更是在与内心的不安作战。这种内心的革命其实是越出世俗藩篱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纳之定则之人,必定要饱受讥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许这样。常识告诉我们,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败者。

有深意的是,失败者才能获致美学好处。在蒋勋眼里,《史记》就是司马迁为无数失败者所进行的美学书写,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进而动问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或夺得政权的那个人感到害怕?,正因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这是我读见的对《史记》最好最美的一种解读。

我们这天读《史记》,照样会喜爱那个失败的项羽,而不怎样喜爱那个最终成功的刘邦。理性的读者也许会猜测彼时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项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马迁内心对孤独者的致敬。那里有颜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荆轲,有不为俗世所容的游侠。因此司马迁是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权力的人,就失去美学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独的问题时,我们会把革命者视为一个怀抱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梦想的人。正因怀抱梦想,因此有诗与美的可能;正因终其世无法实现,也就不可能为任何体制虽捆缚。这种现实好处上的失败造就出强大的美学力量,进而拷问世俗我们到底能不能容纳他们?

而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就应拥有足够多的面向与可能。

那么,现代人如此惧怕孤独,是不是正是正因我们太过单一,社会面向不够丰富呢?

在这个好处上,我歆服蒋勋所言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昆德拉在评析弗朗西斯?培根时如此说道:画家的强暴之手以突兀暴烈的手势放在肖像主人的脸上,试图在某个深处,找出肖像主人逃逸的我。如果借用这个诠释,我愿说,对孤独的探讨与珍惜,本质上也正是基于找寻那个逃逸的我的企图。在与自己相处之时,我们质问自己,一个人会在何等情形下变得不可辨识自己?又会在何等情形下歪斜到仍然是自己?换言之,一个人之因此为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孤独六讲读后感(二):

孤独,当下好似流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患染过。吊诡之处在于,最害怕孤独的现代人其实最孤独。很简单,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即是,个体意识的明确。随之而来的既有所谓独立人格的确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说孤独。更搞笑的是,当人们意识到陷入孤独之境时,第一反应则是回避孤独,这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却于解脱孤独无益无用。更深在的问题是,当孤独作为一种群体性症候,我们能否给予孤独多一重维度的探勘,并赋予美学上的好处,使得孤独不再只是一个现代人口中熟滥的词语,心中单一错误的观念呢?

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难得美学观照,正因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孤独。

每一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读完。最喜爱革命孤独那一章。中国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对革命美学的深度透视,历来谈革命者多是嚣骚空论,催生的不是对于革命的切实了解,反倒激发出不自知的群体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独,更是少见。在蒋勋看来,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正因唯有孤独感会让人坚信乌托邦。革命者并非仅是不满现状,毋宁说对现状的不满只是革命者内心孤独的一种外在表现,巨大的孤独感迫使革命者透过革命来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独。好像书中提到的托尔斯泰,抛弃爵位、土地、财产,毅然出走。若是仅从表面所谓对农奴的关切来明白,未免现实功利了点,在那里,托尔斯泰想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内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财产不仅仅是他所拥有的物质,同时这些物质是与整个阶级体制紧密联系的。当他决然舍弃这些时,他是在与这背后的阶级体制作战,同时更是在与内心的不安作战。这种内心的革命其实是越出世俗藩篱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纳之定则之人,必定要饱受讥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许这样。常识告诉我们,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败者。

有深意的是,失败者才能获致美学好处。在蒋勋眼里,《史记》就是司马迁为无数失败者所进行的美学书写,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进而动问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或夺得政权的那个人感到害怕?,正因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这是我读见的对《史记》最好最美的一种解读。

我们这天读《史记》,照样会喜爱那个失败的项羽,而不怎样喜爱那个最终成功的刘邦。理性的读者也许会猜测彼时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项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马迁内心对孤独者的致敬。那里有颜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荆轲,有不为俗世所容的游侠。因此司马迁是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权力的人,就失去美学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独的问题时,我们会把革命者视为一个怀抱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梦想的人。正因怀抱梦想,因此有诗与美的可能;正因终其世无法实现,也就不可能为任何体制虽捆缚。这种现实好处上的失败造就出强大的美学力量,进而拷问世俗我们到底能不能容纳他们?

而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就应拥有足够多的面向与可能。

那么,现代人如此惧怕孤独,是不是正是正因我们太过单一,社会面向不够丰富呢?

在这个好处上,我歆服蒋勋所言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昆德拉在评析弗朗西斯?培根时如此说道:画家的强暴之手以突兀暴烈的手势放在肖像主人的脸上,试图在某个深处,找出肖像主人逃逸的我。如果借用这个诠释,我愿说,对孤独的探讨与珍惜,本质上也正是基于找寻那个逃逸的我的企图。在与自己相处之时,我们质问自己,一个人会在何等情形下变得不可辨识自己?又会在何等情形下歪斜到仍然是自己?换言之,一个人之因此为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孤独六讲读后感(三):

《孤独六讲》读后感1500字2024

台湾学者蒋勋最近在大陆十分走红,谈论艺术的《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谈论生活的《生活十讲》《孤独六讲》等等,都深受读者宠爱,《蒋勋说红楼梦》更是由上海三联一辑、二辑地连着出版,据说要出到第八辑。为什么当当网上蒋勋的书节节走俏?他靠什么魔力征服读者?笔者认为,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和你谈心,轻轻淡淡,柔美醉人,让你和他一齐走,一齐看,一齐思考,一齐应对这难道不是我们期望许久的读书的享受吗?

在当下这个时刻,效率决定一切的机器化时代,为了生存,为了名利,为了爬得更高些,为了情妇再多些,无数的人都在忙碌着,去展现生命的卑微、现实的严酷与制度的不公。人作为社会的机器,无目的地运转、消耗着,在喘息的间隙,谈论着住房、孩子,蒜菜的价格想一想,在这个现实里,谁静下心来读书、谈心,谈生的好处,存的价值?在忙碌一天后的夜晚,关掉电视,应对家人,相互交流,彼此倾听?

太久远了,久远得令我们怀念、流泪。我们渴望交流,却将门窗持续加固;渴望热热闹闹,却在喧闹后陷入更深的孤独。换句话说,这天没有人耐心地和我们说话,认真地与我们交谈,更没有人让谈话充满爱,盈满美。蒋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指出如何完成孤独、给予孤独、尊重孤独。因此,他让我们惊喜,让我怀疑,让我们审视自己,体察内心。

据说,电影明星林青霞为了听蒋勋的讲座,曾在一段时刻每周专门从香港乘飞机赶到台湾。《孤独六讲》就是蒋勋六次讲座的结集。书中的他像在跟你随意闲聊,一段段文笔优美的随感录式的文字,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故事,留给现代人一小段阳光,一小段享受,一小段沉思,并在书中寻得异样的共鸣;然后去疗世俗的伤。

在《孤独六讲》里,作者与我们交流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我们能够很随意地寻找到自己的对应:在这个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去听等等。孤独原来无处不在,原来令人如此害怕。

然而,作者认为,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正因你害怕孤独,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孤独是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对谈,人心真正的丰富,正是靠了孤独。儒家文化不谈保密,不注重个人的私密性,国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远离孤独,逃避孤独,耻谈孤独,从而使每个人成为不尊重自己和别人的孤独的人,而这样的状态不利于大家成为现代公民。作者说,推动民主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人的职责,而这些首先要从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孤独开始。

蒋勋在一次理解采访时说,孤独在汉字里是很负面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字里,孤独字根sol的原义是太阳,说明每个个体在宇宙之间都是唯一的,不可代替的。因此,孤独就应是人的一种权利,每个人都就应应对自己,叩问自己的灵魂,探寻灵魂的秘密,在最隐秘的空间摇醒自我,完成美致。在书中,读者能够跟着作者去感受、体悟、反思、学习,去慢慢明白: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六讲》文图并茂,深远高迈,行文天马行空,语言精妙流畅,插图优美和谐,让读者在品读孤独之美的同时,也可领略作者独特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孤独六讲读后感(四):

我这人有个不好的习惯一本书我能够反反复复地读上好几年。这个学期,在莫言热的大潮下,我选取了蒋勋的《孤独六讲》和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蒋勋写的文字总是温和的,中国式美丽的,甚至是阴柔的,或者是缓慢的。力量内敛却极有力极深沉,让阅读世界里面生活的人们无法绕开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细致观察生活这个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蒋勋的艺术评论也是一种登峰造极了。我早早地在晓风书屋买到青花般色彩的《孤独六讲》,书本的外貌就是一团浓浓的孤独,盘踞手中化不开去。当时我对它的预期是劝导心灵干涸的人们寻找生活的好处云云,万万想不到其实这难以启齿的孤独二字竟能够坦然成为生活的方法。享受孤独也好,思索孤独也好,或曰畏惧孤独还是好,人其实不能总是太苛求,生命中该来的自然会来,如果孤独了,反而能够是新生活的一扇窗。

蓝白色相间的《孤独六讲》,我有的时候坚信它是一本哲学书,正因这是一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那里似乎是对人类情感关怀的提出问题环节,我们每个人都急着说话,每个人也都没把话讲完。是不是社会的发展真的应验了人常说的表面愈华丽,内核愈空虚呢!蒋勋对孤独的处理是有条理的,他创造了孤独美学,那里面包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孤独。一个人到头来还是一个人,孤独是生命存在的常态,但是主流的声音永远是在避免这个常态,相反地总是更多的讨论群众、外在的形制来造成生活的繁荣。孤独长期不被重视,逐渐边缘化,成为了生存的变态,以前张楚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孤独在每个人心里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正因孤独是软弱的,愚蠢的,不识时务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是个拿不到台面上的情绪。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好好应对自己的机会。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在思考中所进行的活动,我们对某件事或是某种时刻的感受,我们是否仔细的琢磨过原因呢?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强烈,但是如果要让我们说出原因的时候,我们大概都很难说出来,而需要去思考、探究了之后才能说得出来。其实我们都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我们以为知道自己的好恶就算是了解自己了,但是仅仅是知道自己的好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我们的好恶的来源。为什么我会这么想?为什么我会这样?当我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称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后,才能知道自我当中存在什么问题,自我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其实,蒋勋这本书所写的,要比我所感受的更加深刻。无论是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还是**上的孤独,都是一种孤独,但是这么多的孤独存在着,也因而造成了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儒家虽然说到慎独,然而却没有教会人应对自我的方法。记得之前去逝了的台湾圣严法师说过的,应对它、理解它、处理它、放下它。我们应当谨记。

至于《潜规则》,我尚未读完。在未读完全之前发表言论,略显不妥。同时,预定了一本书《香蕉哲学》,是最近在微博上大热的神秘人物,他有二十万多粉丝,其中大部分是中国最年轻、最活跃、最先锋的创意人,媒体人,以及各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其坏品位谬论更是用独特的语言魅力赢得全国读者的喜爱的杨昌溢所著。

看的书都略显杂乱,今后可能更多地看些更加专业的著作吧。

孤独六讲读后感(五):

《孤独六讲》读后感:语言孤独

语言孤独,语言的不准确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阂。即语言孤独

当我认识到语言的神奇的时候,也在高中的觉醒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心智结构被一本书改变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开始转变的时候,我开始思考语言背后的神奇。文字,语言代表着一个人的内在思想。从那时候起我要拿起文字去追求自己的真善美。追求世界的真善美。

但是语言的局限性,又造成额内心世界与外在的隔阂,我想去表述自己的感受,却永远不会被明白的明白,据说这是悖论?这个社会越来越孤独,每个人都在倾述,但是你的倾述的好处又会有多大呢。沉默吧。佛的教诲,就是说不得,说不得,一说即是错。深刻内涵我还是没有体悟多少,至少佛的教诲就是要随顺自然,超越善恶,超越美丑,一切都是主观的决定。不好有任何的情绪来给身心带来束缚。如此大的境界,是受佛法的影响。带着对佛法的信念,去慢慢感受。合掌,善哉!

说到儒家经典,书中说,儒家的经典是不重视语言的精准性,因此看着寥寥数语的古文,很会造成很大的歧义的。一向对君子之交,淡如水有很大的疑问。

书中有个论点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很有意思的论点,我想难道是心的感受吗?不交流,怎样会有沟通的可能,确然,交流会有误解的可能。

书中说到中国文字是比较有弹性的文字,不像法国的文字比较严谨,不会产生歧义,一般来说诗比较美是正因,语言的不准确,给每个读者留下自己的想象空间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