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后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 > 导航 >

后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2024后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范文

后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一

元旦假期,和女儿一起读了《后赤壁赋》。女儿已学了《前赤壁赋》,似乎学得不错,那就不妨将《后赤壁赋》也学了。我拿出我读中学时父亲为我买的那本《古文观止译注》(阴法鲁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我们将《后赤壁赋》朗读了许多遍,我再讲解了文意,女儿学得挺认真,我很高兴。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续篇。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写的是孟冬江岸上的活动,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大不相同了。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后赤壁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黄泥坂夜游,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层次描写复游赤壁的景色和过程,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抒发自己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影射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第三层次写了游后入睡梦见曾化为孤鹤的道士。神秘梦幻表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痛楚。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前途、理想、抱负又在哪里呢?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二

苏轼应是北宋最为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颇多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天赋,但较少政治天赋,因而在当时北宋政政坛踉踉跄跄,举步维艰。

他少承父训,饱读儒学,想以此济天下,度苍生,年仅二十岁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但他缺少敏锐的政治触觉和为官之术,所以除少数几个志同的挚友外,并不受当时官场的欢迎。

苏轼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安于传统,排斥新政,这首先让王安石老大不愿,但王宰相毕竟是一位很有胸襟的政治家,也比较赏识苏轼之才,对其并未如何。然苏轼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便主动请求外调,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但王安石为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谓新锐勇进之人,实际上这些人并非真为推行新法富民强国,而是借此政见分歧排除异己,巩固政坛地位。苏轼的几句牢骚惹恼了他们,此辈便狂吠着要置苏轼于死地。此中以御史中丞李定尤甚,数苏轼四大罪状,要求皇上大明诛赏,以示天下,其实李定的慷慨陈词,只不过是把苏轼作为逆

查看全文>>>

赤壁赋读后感(一)

苏子前【赤壁赋】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一是对稀缺一性一资源,或竞争一性一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峻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一性一、竞争一性一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或曰永恒),如山水与明月,你可以尽情地多看几眼,多呼吸几口,或者说只要你愿意,简直可以岔着搞,这是不会有什么非异的,也不会招致怨恨的。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山水如今已成稀缺一性一、竞争一性一和有物权的资源了,欣赏是要付费的,而且所费不低;但在宋时,大抵是free的,可以尽情享用。以此看来,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什么宣传的全面提高啊。以上两点,很有些于世无争、与人方便,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意思,很高、很雅、很潇洒!

苏子之【赤壁赋】,无论是从文学艺术上,还是从哲学思想上,那都冇得说,前人的分析与夸赞已汗牛充栋了,我也没必要狗尾续貂了,但现实生活里,是欣赏者众,笃行者无(而不是少),即使是佛道,乃至作赋者本人,概莫能外。难道是作为最高级、最智慧动物的人,愚钝而不开化吗?非也。问题的关键恰恰是,除了最高级、最智慧限定语之外,人就一动物(这简直俗不可耐,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是动物就要生存,而生存是要资源的,这些资源除了免费、开放一性一质的非稀缺一性一、竞争一性一资源之外,绝大部分都是要钱、甚至要命的稀缺一性一、竞争一性一资源啊!明月毕竟只可怡情,而不能饱肚矣。这决定了人往往是被型的,而非自我的。更何况,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活得好一点!筐不是还要争一柱香吗?所以,即使象苏子这样美轮美奂之赋,大概也无法智人于既昏、救民于水火啊!

赤壁赋读后感(二)

赤壁者,昔孙刘计施祝融败强曹之所也。其确然所在,古来众说不一。东坡居士二游之文词,光绝千古,然或曰是处也,非真赤壁。呜呼!然则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实所咏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穷推苦测者,乃舍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鉴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识之士反讥之矣,夫复何言?

少时吟诵东坡之前赤壁赋,如杭一苇于流水之上,随波转折,任意西东,进退无不宛转如意,疑乃御风。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玑,如檀如麝,见之忘俗,读之解忧,清音不绝,齿颊余香。沐江上之清风,玩山间之明月,乐趣无

查看全文>>>

前赤壁赋读后感(一)

苏东坡为宋朝豪放派词风的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视野广阔、个一性一鲜明、意趣横生,其赋一如其词,力改堆陈铺就之风,直抒胸臆、娓娓道来,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其中【前赤壁赋】在托物咏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称一绝。其中一段,反复诵读,颇感包含一着某种真理,初具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内容如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丽,对自然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亦感悟颇深,设使当时,苏东坡顺其感悟,发展开来,说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缆线,逐渐延伸、发展、导引出一个系统的光明工程。当时,作者并未意识到他的这种朴素的、朦胧的唯物史观,就象当年曹雪芹原创【红楼梦】时,并未意识到他的作品对封建制度有所抨击和鞭笞一样,否则,我们这些后人一提哲学的源头不该是西方的先哲先贤,岂不哀哉。

联想到我们自身,经过临床的历练,潜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获、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时捕捉灵感的蛛丝马迹,那么,感悟和收获如一缕青烟,随风而逝,你永远站在你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嘘、一些感慨、一声叹息。如,早在10年前,笔者就写过一篇题为【解磷定胃内给药辅助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观察】发表于【护理学杂志】上,限于当时条件,未作进一步的探讨。2003年,省护理专家来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建议设立科研课题,进行网上检索时,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于2002年在河北省鉴定。

与其明日无悔,不如今日无憾,每一个收获都是一条绵延的蛛丝,你可能以此为契机,细细编织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为诱饵,使数不清的污垢和尘埃封存着你的灵魂,由此,印证了哲人们的箴言: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

前赤壁赋读后感(二)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通过苏子和客人的对话,表达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前赤壁赋】,我觉得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应该乐观的面对人生、充份地享受生活。像苏轼那样,既不用羡慕长江没有穷尽,也不用哀叹人生的短促。因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人都会经历的,所以我们就不用哀叹这短促的人生

查看全文>>>

  《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   赤壁巍峨,何其雄伟也!江水浩浩,奔流无尽也!念吾尝诵苏子之文于昔之二载,其气魄之浑,胸襟之博,数励吾于孤寂之际,困逆之中.泛舟楫于湖光山色之中,颇羡古仁人潇洒凛凛之气.何也?盖怜东坡之"山水清风"之道也.今余复追"赤壁"之梦,亦不免为之所感,叹其乾坤之势也.   夫吾辈于生之莫足数十载耳.然余尝无一日未曾尽"声色犬吠"之娱也.十年苦读,劳之戚戚,穷吾力于专注,屏余情于万物.何也?岂非求生之极所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然则何故吾非取其极邪?或曰:"吾生之道,莫过于穷吾力以求达人之上乘也.辛勤努力,未有一日曾堕待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岂不知人生之乐道并非极声色之绝也.清风明月,以其不变之道而观之,则世间各物岂非吾之所属而为之所享乎?位高权重,视听娱乐,正如人衣着华贵.仅供他人观之耳.然其奔波艰苦,可曾一日得其山水之乐欤?侣鱼虾而有麋鹿,以天地,清风,明月,草木为伴.其真下于极吾穷乏者乎?矧遥观光阴之逝,快也.吾生之乐,短也.与其倾一生以达极乐,莫不如弃斗争拼杀之念以享受独身耳!此乃吾观赤壁之赋以悟吾生之道也.   嗟夫,天地生命之乐,在乎于吾理悟生活之道也.其所实意,却在诸君之心哉.倾注吾生之力,以求足吾之生之道.如此,可以无悔矣.弗然,则只增笑耳!

  翻译:   赤壁山的巍峨,是那么雄伟壮丽的!其水面上的浩荡江水,奔流滚滚没有尽头!想到我曾经在两年之前朗诵过苏轼的文章,他的气魄的雄浑,胸襟的广博,多次在我处于孤独寂寞或者困难逆境之中激励我奋进.我划着小船欣赏在湖面美丽的景色之中,十分羡慕古代仁义的人们潇洒和威风的气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喜爱苏东坡"山水清风"的道理啊.现在我又再次寻追"赤壁"的梦境,还是免不了被它所感动,赞叹它具有乾坤的气势啊!   其实我们的生命不过几十年罢了.但是我没有一天不是穷尽在生活的"多彩"之中.多年的刻苦 查看全文>>>

苏轼《前赤壁赋》读后感

在苏轼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他使用水月的意象,比如他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会挽雕弓如满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缺月挂疏桐寂寞沙洲冷;他的诗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再比如这篇古文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可见,苏轼在诗词文中,有不少将情感寄寓水月之上,恰好这些又都是广为流传的名句,然而,我觉得只有在《前赤壁赋》中,他才将他的水月人生完美地展现给了我们。

在秋高气爽的傍晚,苏轼和朋友泛舟游于赤壁矶下,有温柔的小风伴着他们小酌,有明月在宽阔的天水之间陪伴,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喜悦欢乐的,是超脱于人世间,清清爽爽的,但是友人呜咽的箫声让他由乐转悲,原来是借赤壁矶的赤壁之名,感慨英雄不再,人生短暂,身遭放逐的悲凉。有人说这友人是杨世昌,也有人说是作者故意假借一个人说出自己心情的另一面,其实是苏轼双重人格的展现。这些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我想重点不在这里,而在他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情感。

此时正是宋神宗元丰五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还未从几个月的牢狱阴影中走出来。一颗受过伤的心怎样愈合,尤其是经历大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人干脆认命,庸庸碌碌了此残生;有的人就此沉沦,一蹶不振;苏轼选择的是自然疗法,将自己放置自然环境中,安置好白天的差事,夜晚独荡小舟,让清风明月与江水抚平心灵的伤痛,暂时逃离世间的伤害,还好有包容万物的月光与永不停滞的江水,让这颗心被天地容纳、涤净、丰富,然后再放归世间忍受苦难。因为世间有美好的事物,才让人觉得可以忍受。

但是身处如此宁静、辽阔、爽朗的明月夜,飘荡在小舟中,看到明月圆缺有时,想到自己悲苦的经历,却也如此相似,明月还是那轮关照古今的明月,有多少有雄心抱负之人对它倾吐哀愁,历史的江水滔滔不绝,唐人张若虚问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鉴古知今,就是曹操这位乱世枭雄,即使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也随风而逝,功名与过失一样消失殆尽,于他而言,无影无踪,反观自身,虽年富力壮,被放逐于江湖之中,人生如沧海一粟,如蜉蝣一瞬间,把大把的生命留在这漂泊之中。其实他的内心是很悲痛的,却又无可奈何。终有一日,他换了一种思维,瞬间明白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道理,开始向自然学习自适

查看全文>>>

在写作品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方法?作品这部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很多读书爱好者的欢迎。阅读完作品之后,可以写读后感表达我们对于情节的充分的理解,为了您的方便栏目小编编辑了这份专业的“赤壁赋读后感范文”,我相信这会对你的未来有所帮助!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1

这篇文章虽短却写得精彩无比。具体经过是苏轼与朋友驾小舟在江上游玩,并唱起了《诗经》上的歌曲。这时,有一个朋友吹起洞箫,箫声却充满了哀怨。东坡问他为什么这样吹他就说想起曹操当年破荆州时的情形,何其壮观。英雄豪杰,叱咤一时,而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沧海一粟,功名利禄如同过眼云烟,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禁,演绎此悲凉之箫声。苏子讲了水与月的例子来反驳他的观点。他说,人生的长短在于你怎么看,假如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即使是一眨眼的时间也没有停止过运动;假如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与万物都是无穷尽的。这样想长江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苏轼的世界观是放达而积极的,从而也肯定了人的价值。接着他又说,万物各有属主,惟有“江山之情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宝藏。他把眼光超脱了人本身的局限,去追求、去享用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美,这是发现了生命的本质奥妙和真谛的表现。

这种旷达的胸怀大概可以让那些蝇营狗苟与名利、心胸狭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惭愧吧?!苏轼的朴素的世界观,与我一向尊崇的人生准则不谋而合,假如不是时空相隔,我还真想引之为挚友呢!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

查看全文>>>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一):

走出心灵的阴霾

──佳作《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是苏轼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整理]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除了礼佛参禅,就去赤壁矶头欣赏自然,畅游长江。佛道思想的影响、天地灵气的启迪与对历史人物的深思,使苏子逐渐走出心灵的阴霾。而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这篇震烁古今的名篇──《赤壁赋》。

文章开篇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秋江美景: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应对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情个自禁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他进人到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拘组词

而正当饮酒乐甚的时候,箫声响起。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其实正是苏轼心迹的折射。作者忘情于月夜秋江,但没有忘身。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兰桨是文人的自喻,美人是理想

想君主的象征。苏轼扣舷而歌的喜悦背后隐藏着一抹哀愁──一个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的幽怨。借客之箫声,他奏响了一支哀婉、凄切的心曲,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潜蛟舞于幽壑,如嫠妇泣于孤舟,从而给原本优美的景色涂上一层淡淡的悲哀,为下文的主客问答奠定了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赋文中的主客未必是两人,问答本身兴许就是苏轼内心的自我剖白。此时此景,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的曹操,其用意颇深。曹操固一世之雄,曾破荆州下江陵,曾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结果不也有困于周郎之时?而今安在哉?两相比较,自己但是一个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的官宦小吏,曹公的身份、功业与自己可谓判若云泥。突然间,苏轼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仿佛一个寄生在天地之间小虫儿字里行间,虽流露出人生短暂的思想,而实质却是其心理变化的一个转折──消极的思想深处正在酝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内心骚动。只是,这飞仙与明月并非什么求仙隐逸,而是文人早年忠君报国、经世济时的理想。知不可乎骤得,苏轼此时才恍然明白,当年进谏神宗皇帝所说的欲速则不达正印证在了自己的身上。

客亦知

查看全文>>>
篇一:赤壁赋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 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篇二:赤壁赋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有一份释然,多少明白了些傅雷“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这句话的含义;亦有一份沉重,经肖老师等专家的指点,发现自己课堂之浅薄。 “一堂好课应该呈现从徘徊到突围的精彩,有挣扎、有冲突、有交锋,然后从缝隙间突围,师生均能从文本和课堂获得突围的快感。”肖老师的话语让我感到很温暖,也促醒了沉醉在自我设计中的潜意识里的我。是啊,远方的风比远方更遥远,距离让我更坚定的成长。 “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写“月”的句子,并就你最有体会的一句阐述自己的理解。”提问过于机械和呆板,进而使整堂课略显呆滞,缺少灵动,课堂缺少深化的容器,却一直生成在教师的言语里。教师自己仿佛已沉醉于课中,却无法引领学生入境,甚至局部都没有,勉强确实是没有幸福的。 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整堂课都在赶场,频率快,节奏快,看似行云流水,实则走马观花。缺少“点”上的细化,徘徊一词虽已让学生感悟了,但联系诗境不够,矛盾场的渲染不够,学生的生成就不够,学生其实是成长在自己的思考之中。当然,师生的互动也只是停留在“接招就走”的形式层面,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自己也没有随文本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需改之。 “以文率言”的课堂模式显然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查看全文>>>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

《后赤壁赋》心得体会

——讲授《后赤壁赋》的一点体会

元丰五年七月,苏轼曾游赤壁,写下了着名的《前赤壁赋》。同年十月,他再游赤壁,写下了同样享有盛名的《后赤壁赋》。作为《前赤壁赋》的姊妹篇,《后赤壁赋》既有着与之截然不同的意境创造,又有着与之一脉相承的生命感触。学习这篇课文,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主要采用对比法,把苏轼游览前后赤壁的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在同一年前后两次游同一个地方,有何不同:时间不同,景色不同,心情也有异同。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熟悉课文。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前赤壁赋》,齐背这篇文章,说说苏轼在此文里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变化。(乐——悲——乐)并指导学生讨论三条题目:①作者为什么而乐?②因什么而悲?③最后为什么能乐起来?通过这样的回顾,让学生明白苏轼第一次游览赤壁时的情感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难点:作者在《后赤壁赋》里经历了怎

怎样的一波三折的变化?找出文本依据。齐读课文,让学生把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划起来。质疑设问:(1)作者开始的情感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设计这样的讨论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学会从文本中找依据。(2)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语句,并体会它的作用。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设这样的题目,发挥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作用。(3)作者因高兴,所以重游赤壁,那为什么由乐而变悲呢?从文字中直接找到的一些线索是什么。鼓励学生在文本里找答案。由此体会景色的变化引起了作者情感的变化。(4)作者独游赤壁的豪兴由眼前的景色引起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联想而变为激越的悲哀,最后,他能像《前赤壁赋》那样乐起来吗?“道士笑而不答”意味着什么?(5)体会我国传统意象的象征意义。

3总结:《后赤壁赋》也像《前赤壁赋》那样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但与《前赤壁赋》中的“乐——悲——乐”的情感变化有所不同,《后赤壁赋》中的情感由平静的乐,到激昂的乐,再转而为悲,但最后并不是复归于乐,而是归之于一种顺其自然的无奈与淡泊,一种巨大的空幻感。在《前赤壁赋》中,苏轼把人生须臾的解脱归之于理,从理性上论证物我皆可无尽,短暂的生命融入自然便可永恒

。而在《后赤壁赋》

查看全文>>>

如何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内心感悟呢?阅读作品后,好像突然感悟了一些事情。 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的综合思考和理解的结果,范文资讯网的编辑特别推荐您去读一读“赤壁赋读后感范文”,希望以下解决方案能够为你提供所需的帮助!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1)

赤壁者,昔孙刘计施祝融败强曹之所也。其确然所在,古来众说不一。东坡居士二游之文词,光绝千古,然或曰是处也,非真赤壁。呜呼!然则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实所咏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穷推苦测者,乃舍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鉴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识之士反讥之矣,夫复何言?

少时吟诵东坡之前赤壁赋,如杭一苇于流水之上,随波转折,任意西东,进退无不宛转如意,疑乃御风。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玑,如檀如麝,见之忘俗,读之解忧,清音不绝,齿颊余香。沐江上之清风,玩山间之明月,乐趣无穷,吾心欣欣然,虽千载也,亦得共享造化之无尽藏也。

数载间复吟前赋,方其稍悟东坡真义所在。又读后赋,始茫茫然,隐有栗栗之感。明月不改,山川依旧,然心之所见,浑不若前。前赋得一清字,后赋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后文佳于虚。清拔轻逸固难为,正是翩翩少年之态。然由实转虚,自明月远箫至山谷长啸,寒意弥满,木叶萧萧,窥桓宇之秘奥,悟天地之真宗。然莫可名状,无以言传,一鹤蹁跹,缟衣玄裳。君得之否?此东坡之仙笔,东坡之谐谑,亦东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游,是时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阳在山,暮霭满天,绝壁千寻,静立无语。正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争不教人心生岁月无情,人生若梦之叹?漫天愁绪,袭面而来,一时无端。风霜渐历,年岁已长,再吟前赋,无复少时飞扬之感。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呜呼!江边一望楚天长,征鸿飞杳杳,流水去茫茫。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2)

“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们总爱在开篇上做文字,但什么逍遥游乐图简直是胡扯。被贬三年,何来逍遥。细看其中深微隐曲,东坡多用典故,不过是表达内心失意后的豁达,也正因他的本性如此才能发出如此震惊千古的言论。心态豁达、胸襟开阔则能参悟自然万物,通透古今人事,才能有“变与不变”的沉思,“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的深刻认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学会并善于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而并非只关注问题的绝对性,也因此,东坡常能从惆怅怵惕中解脱,理性看待人生中的无常。

说到无穷

查看全文>>>

后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

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获益,后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栏目为您提供小学生后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初中生后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高中生后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等,感谢您的查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