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初一下生物教案 > 导航 >

初一下生物教案,2024初一下生物教案

高一下学期生物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以教材为依据, 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加强识记环节的安排与督促,使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期末统考取得较好成绩。 二、复习措施 1.坚持认真备课,加强交流,探索高效的生物复习模式。 2.复习中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和趣味性,从学生掌握的角度出发,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加以归类、梳理,形成网络,将知识融会贯通。 3.把握好课堂,精心安排好复习程序,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4.期末复习时间短,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①讲:串讲知识要点,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②记:以教材为本,加强识记环节的安排与督促,强化记忆,拔升能力。 ③练:精选精练,做到举一反三,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复习进度表 时间内容备注6月16日星期一复习 第一章第二章读: 教材 写: 知识点填空(卷子) 学生自主独立完成6月18日星期三复习 第三章第四章读: 教材 写: 知识点填空(卷子) 学生自主独立完成6月20日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天复习 第五章第六章读: 教材 写: 知识点填空(卷子) 学生自主独立完成6月23日星期一复习第一章第二章练: 精选精练6月25日星期三复习第三章第四章练: 精选精练6月27日星期五星期六 星期天小结:第一、二、三、四章构建知识体系,精选精练6月30日星期一复习第五、六、七章第二章练: 精选精练7月2日星期三综合复习一构建知识体系,精选精练7月4日星期五星期六 星期天综合复习二构建知识体系,精选精练7月7日星期一总复习答疑解惑 查看全文>>>

空气质量与健康 教学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教学重点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 2.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指导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准备有关吸烟危害性的资料。 2.学生:调查家庭成员吸烟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问题。 复习提问:呼吸运动是如何进行的? 导言: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2.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2.1资料发布 2.1.1几位学生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其余学生聆听并对资料内容表示惊讶,产生触动。 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上课时指导学生发布这些信息。 2.1.2阅读课本p52~53的资料分析,并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代表本组同学的意见,组内其他学生补充。 指导阅读,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分析、评价,给予鼓励。 资料分析 2.1.4说出调查结果。通过交流分析,了解吸烟的危害。 课前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为家长算笔吸烟帐。 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 分析资料,并质疑:吸烟危害健康,为什么有人还要吸烟呢? 小组成员阐明对吸烟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从报纸上剪贴的吸烟危害健康的资料,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说出治理沙尘暴的对策。 出示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沙尘暴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2.1结合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识。 讲述煤气中毒的原理,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阅读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探宄方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强化认识,进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展示探究步骤,提出在探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小结和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通过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讨论如何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探究 课后分组,小组成员分工采集和测算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并将结果进行

查看全文>>>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 教学重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 2.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方案一: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体验气体交换的意义。 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方案二: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模型或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观看录像,小组交流讨论。 播放录像,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2.1测量胸围差 方案一: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课后每位同学测量自己的胸围差。 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察组织交流,并做出评价。 方案二:上讲台演示的同学故意进行错误的操作,让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并纠正。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强调要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纠错。 方案三: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胸围差,上课时小组成员将测量结果展示出来,并果进行交流讨论。(课前布置,上课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讨论分析提纲中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2.2在测量结束后,尝试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测重出示讨论提纲,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提纲如下: 你和其他同学的胸围差有区别吗?你认为你们的胸围差的差别和什么有关?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 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呼吸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活动:将手置于肋骨处,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交流讨论,归纳出由于肋间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增大和缩小的结沦。 2.3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2.4观察录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师的引导厂思考,并得出结论。 2.5放映有关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录像或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

查看全文>>>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 3. 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4.了解鼻、咽、喉的作用。 5.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 问题的能力。 6.意识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7.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呼吸系统的模型。 学生: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引言 通过思考生活常识,弄清婴儿第一声啼哭的科学道理。 2.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生活常识,通过生活经验(婴儿啼哭)引出每一个人自生下来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地呼吸。 3.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1通过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成统的组成。 3.2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3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资料,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4.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呼吸道的作用。 5.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与讨论。 6.思考分析,鼻的作用及其内部结构是有限的等问题。 通过提示每段资料的内容,引导特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 学生从中找出相关信息。 6.1提问:鼻具有什么作用及内部结构特点,找到解释问题的突破。 6.2训练思维能力。通过生活常识了解 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了解到到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7.交流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8.呼吸道的作用 咽的作用 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通过自进行角色扮演,说出自身的体会,通过身的体会,意识到边吃边说的危险 自我教育,逐渐养成“食不言”的好习惯。演示幻灯。 8.观察会厌软骨模型, 9.喉的作用 提出问题:嘴巴是不是发声器官, 了解喉是发声器官,知道应当注意保 引导学生思考喉的作用。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咽和喉的作用;了解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 总结本节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关注环境,加深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巩固练习 讨论课后练习题。

查看全文>>>

纸 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3、学习本诗后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行来到土城学习交流,同学们,如果你是导游,请你把土城最美的东西介绍给我们,要求用两句话表达,第一句直说最美是什么,第二句描述特点。(学生介绍,老师附和评点)。 二、自读,把握本诗主要内容。学生放声地自读课文二遍。(询问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本诗有几节等问题),再齐读课文。按如下提示,在括号里填上一个表示人物动作形为的词,概括出每节诗的内容。 完成如下板书: 第一节:(叠)纸船;第二节:(抛)纸船;第三节:(求)纸船。 托纸船寄思念(托物言志、卒章显志) 三、朗读探讨。诗贵在吟咏,如果你要表演朗读本诗,你觉得应该如何朗读(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等),表演性的朗读一般是要配乐的,你觉得可以配什么样乐曲? 四、范读(播放《纸船》朗诵带)。播放前的要求:学生自我比较,或评说自己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或评说范读中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也可指出其不足),要言之成理。再试读后,鼓励学生起来朗诵。 五、试一试,在活动中深化情感体验,并表达出来。 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我们将课文提练一下,用一个比喻来表达,这一特点就非常明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是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满载了我的爱和悲哀。 六、送给父母一份礼物。 (老师提供统一规格的纸)请学生写出现在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如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报答、期望等等)。请学生交流。

查看全文>>>

1 石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 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查看全文>>>

口 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难点: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查看全文>>>

白 鹅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查看全文>>>

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 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查看全文>>>

乡 愁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

查看全文>>>

初一下生物教案

范文资讯网初一下生物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初一下生物教案,2024初一下生物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