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宝玉去宝钗读后感 > 导航 > 论宝钗

宝玉去宝钗读后感

论宝钗。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论宝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淡极始知花更艳,任是无情也动人。 题记

她是薛宝钗,是那个出生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家族的薛宝钗,她自幼从娘胎里带来一种热毒,药石无医,幸得一个癞头和尚相送了一个药方,又送了一个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才得以根治这个病。那时的她,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金锁会让她的人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她温婉大方,知书达理。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儿,本应进宫侍奉天子,却被她那不争气的哥哥拖了后腿,只得常住贾府,继而,认识了这个浪荡公子,她未来的丈夫认为男儿是泥做的,女儿是水做的贾宝玉。

她聪明,善于察言观色;她善良,总是处处接济旁人,就连一向认为她抢走了神瑛侍者的绛珠仙子林黛玉,也对她放下了心结,与她姐妹相称。她让贾府上上下下无一不对她交口称赞,明明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却做到了连琏二奶奶王熙凤都做不到的事。她,堪称完美。

她知道贾母喜欢看热闹的戏,便点了一出《孙猴子大闹天宫》,逗得贾母直笑。也许在别人看来,她只是为了讨好贾母,可谁又能想到,她只是为了让一个老人家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呢?湘云初入大观园,想宴请众姐妹,她知湘云平日里没什么银子可花,便让她的哥哥送上几框新鲜的蟹,让湘云请大家吃蟹赏菊,又与湘云熬夜想出十二个有关菊花的题目。这份真心,有谁会认为她是别有所图?有谁会说她是个伪君子?

她知道黛玉体弱多病,特意让人给黛玉送去燕窝;她怜惜香菱身世悲惨,无依无靠,便在她哥哥外出经商后,将香菱接到大观园里与她同住,使香菱免收旁人的欺侮;她明知香菱作为一个侍妾是不能识文断字的,更不用说学诗了,可当她看见香菱找到黛玉,让黛玉教她写诗,心中眼中显现出的欢喜与学诗时的疯魔状态后,摇了摇头,笑了笑,便由着她去了。

当黛玉身死,宝玉疯魔,她因为一个金锁被贾母与王熙凤认定是金玉良缘的最佳人选,成为了贾府的宝二奶奶后,她不是没有察觉宝玉想要出家为僧的想法,她知道宝玉似乎已经看破了红尘。可她无法,作为一个熟知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她只能劝宝玉用功读书,考取功名,得以光宗耀祖。她始终被理智与感情深深地折磨着,她近乎疯魔了。

宝玉进京赶考那天,她就知道,宝玉这一去,可能就在也不会回来了,可她仍然什么话也没有说。或许,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宝玉,知道这对宝玉来讲是一种解脱。于是,她闭口不言。

果然,不出她所料,宝玉在中了第七名举人后果然飘然远去,随着那一僧一道出家了。王夫人悲痛欲绝,可这对宝玉来讲是一种解脱,对她来讲,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她,再也不用被理智与感情深深地折磨了,因为事件的主角她的夫君贾宝玉已经不在贾府了。她也不会时时刻刻感到愧疚了为那个爱哭的娇弱人儿林黛玉,感到不安了。

薛宝钗,一个谜一样的女子 ,真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金玉良缘”——念宝钗


合上书,在一首说到酸辛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中,结束了我的《红楼梦》之旅!我闭上眼,思考着: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凄惨的爱情故事里,是否有人记得那个安分守己,性情随和的薛宝钗?

宝钗是十二钗之中文学造诣最高的,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曾经性情随和,落落大方的薛宝钗,既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也是宝玉黛玉爱情中的一个牺牲品。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或说比黛玉更胜一筹。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书中的宝钗如果你细细品读,会发现他落落大方,一次她听到黛玉在宴席上将西厢牡丹亭上的词句说了出来,私下里劝黛玉不要看歪书,说得黛玉低头称是,这是她稳重。在黛玉身子虚弱时,她对症下药,送黛玉燕窝,这也是她大方。、她替湘云出东西出钱,还帮她准备,让有心无力的湘云得以宴请大观园,这还是她大方。她替王熙凤淘换原参,并同王夫人说人参这东西该周济众人而不是密敛珍藏这是她大方,也是她稳重的表现。

读完此书,可能有人会同情黛玉,斥骂宝钗,可是站在他的立场来说,她也有追求爱的权利,她也是百般的不情愿,也是一个受害者。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众继。一对金玉良缘,这是否是一种暗示呢?暗示着二人不幸的婚姻!

宝玉因金钏儿一事挨打时,宝钗担心的去看宝玉,却听见宝玉说梦话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良缘。时,又是何等的心痛。

当薛姨妈将他应承了宝钗和宝玉婚事的时候,宝钗低头不语,独自垂泪,不敢反抗。只怪宝钗是封建思想的拥护者,只知孝顺守礼,因此造就了一堆怨偶!

在成亲之时,宝钗听见宝玉一声声的林妹妹心中会是何等的不值,当宝玉将盖头揭开后的那般情景,对于宝钗来说,又是何等的侮辱!而安分守己的她,只能再次低头不语,独自承受着委屈!

得知林妹妹离开人世,再次疯掉的宝玉,一心一念想着黛玉,而大家为宝玉担心时,有谁想过宝钗,他独自承受这一切,并用心的开导宝玉,使宝玉恢复正常。宝玉最后还是离开了,丢下了宝钗一人!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受万人所歌颂,但有谁想过那个被他们二人的爱情所牺牲的宝钗?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是金玉良缘吗?这个问题无从回答

宝钗,后青春的诗


红楼中,一直最爱的是宝钗,喜欢她那种聪明,活泼,相对于黛玉,她多了些青春的朝气。如果说,黛玉是青春的愁思,那宝钗,便是后青春的诗。

后青春,是因她作为一个不过十四来岁的女子,却显得那么成熟与周到,为了不让黛玉猜忌,她尽量对宝玉远避,大度,与黛玉迥然不同,她具有着青春尾巴尖上的稳重感,似一长者,耐人寻味。

初读宝钗,只觉得她是个古灵精怪,带着孩子气的女孩,她作的诗,虽没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那般惹人怜爱,却有着对世俗愤恨的影子,她讽刺官场酒味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她最爱《山门寄生草》,只是因为与之志同道合,如一孩子对生活的不满。

表面上,做着一位举止娴雅的封建淑女,心中却流露出极大的不满,可敬的薛大姑娘,伟大的诗

再读宝钗,为其忧而忧,为其喜而喜,她默默地受着黛玉的冷言冷语,贾母渐渐的疏远,甚至在她大喜之日,大家都只关心到黛玉之悲,难道宝钗心喜?因金玉之说,她不也遵守了母亲的指姻!她的结局固没有黛玉那般凄凉,但宝玉心中挂念着黛玉,终去做了和尚,宝钗不也是大悲的结局?一个理性沉着的女子,却败在世俗的婚姻上,宝钗的大悲,让我心寒。

宝钗独立的思维,换来的是贾母的排挤,贾政的不满,可悲的女子,为她而泣。

常想着,若宝钗生在现代,应是个完美的姑娘吧,她待人平等,无论小姐,奶奶,丫头,甚至是贾环,她都体贴入微,她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包括湘云),不像宝玉,待袭人与他人不同。她只知道不亲不远,不近不疏,淡眼忘穿人生。她知书达礼,思维活跃,很有主见,来到现代,应是个受人仰慕的大诗人,或说的头头是道的哲学家,甚至是爱民亲民的某位首长,又或是一位年仅14的天才儿童?

但,她注定生活在那抹不灭的红楼,守着那金玉之谈。

宝钗,后青春的诗,只可惜,浑浊的泥土完全覆盖了这首诗,不留一点痕迹

论优势


伤仲永的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要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而不至。仲永的非凡天资,处处让人称奇,但他父亲贪利而不使学,使仲永才能衰竭,终成普通人。

仲永在学习上有天资,这是他的优势。但有优势就必然能成功吗?仲永泯然众人矣的不幸结局雄辩地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由此可见,仲永的天资在不使学的情况下泯灭了。也就是说,他逐渐没有了优势。

优势分为两种,有优势和无优势。自身有优势又有两种情况,分别是努力和不努力。例如,姚明身材高大,这是他的优势。而他成为篮球巨星则是与他的努力、他的付出分不开的。翔飞人刘翔从7岁起开始进行体育训练,为他此后的夺冠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他的优势。他们都有优势,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辉煌。像仲永之类的人,他们的优势都渐渐泯灭了,自然只能沦为平庸之辈。

还有一种人,他们没有优势,但他们的努力,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曾国藩曾因天赋不高遭小偷奚落,而曾国藩却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史上罕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奇才。邓亚萍个子矮,手脚粗短,本应与体育无缘,但由于她的努力、执着,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乓球坛皇后。

我认为,优势的有无,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会成功。如果我们能利用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并为之努力奋斗,成功便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如果没有优势,就努力吧,总有一天成功会属于你。

红楼梦读后感之宝钗


红楼梦读后感之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宝钗篇

在众人眼中,宝钗博学多才又不张扬。长他一辈的都赞她成熟稳重。下人们也说宝姑娘从不摆架子,又宽以待人体贴下人。薛家虽十分富裕,宝钗却十分节俭,当时刘姥姥进荣国府时曾到宝钗房中,房里除了日用、衣柜、家具、以外别无任何装饰。贾母又觉得丢了大户人家的面子,就叫王熙凤给宝钗添些。宝钗在红楼梦中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形象,温柔、贤惠、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在贾府中受长辈和下人的一致好评。贾母曾说:众丫头里面,我看最好的就要数宝丫头了。本来宝玉以为贾母要说林黛玉。宝玉说:我觉得林妹妹也很好。贾母说:林姑娘固然是好,只是心太重了,不如宝丫头成熟稳重。

我个人认为宝钗是十分聪明、细心、且很有计谋的。她妹妹宝琴进贾府时,又一次她发现宝琴手上多了一条手链,她知道以宝琴的家庭条件是戴不起这样的手链的。宝钗便问。宝琴说:是探姑娘给我的。宝钗说:难为她这样有心,她见姐妹们都有只你没有。这样的手链,十条八条我也有,但你见我几时带过,毕竟是别人家,凡是低调点好。宝琴又问:那我不带了吧?宝钗:她亲自送你的,你又不带,她岂不起疑心。我们是住在别人家,不是在自己家,凡是应注意得些。

还有一次宝玉对宝钗说:姐姐好像杨妃。(宝钗身材是有点微胖)宝钗一听果然大怒说:我是像杨妃,却没有个弟弟像杨国忠。黛玉见宝玉奚落宝钗也来凑热闹,便问宝钗在他哥哥的生日宴会上看了什么戏,宝钗就故意说,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就在一旁说,姐姐博学多才怎么连这出戏都忘了,这叫负荆请罪呀。宝钗干脆把炮口对准黛玉、宝玉两个人,气呼呼地说,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说的宝玉黛玉脸红无语,黛玉又数落宝玉都听见了,可不像我似的愚笨,各个都伶牙俐齿的。

宝钗有一次无意间听见坠儿和小红的对话,在被发现时她突然假装找黛玉,让她们都感觉是林黛玉听到了她们的谈话。

有一次刘姥姥和贾母等玩牙牌,黛玉怕罚就说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西厢记里的诗句。宝钗听出来了,一想黛玉是出自名学世家,不应该说出这样的诗句。当时便没做声,后来把黛玉请到蘅芜苑,诚恳谈心,好个潇湘妃子,嘴里不干不净的说些什么!吓得黛玉面红耳赤的一句句好姐姐叫着求饶。

史湘云从远方来的时候,史湘云是个直性子,再加上年轻,说话不过脑,众人要请客她请客吃饭,她借着高兴,便一口答应了,后来宝钗就问她:你答应请,可你哪弄那么多钱。史湘云就后悔不该那么冲动。宝钗就想办法帮她从哥哥薛蟠那弄了些螃蟹请了一顿螃蟹宴。帮史湘云圆了场。

宝钗和母亲薛姨妈又一次在黛玉房中,宝钗就靠在薛姨妈的怀里。用头蹭着薛姨妈的脸说妈,我们走吧。这一幕可把黛玉气得够呛,哭着只说在别人面前她就是那最成熟、最老道的,偏偏在姨妈跟前她就这样,还撒娇呢!分明气我是个没娘的孩子。

宝钗不仅有着成熟、稳重的一面。还有着活泼可爱的一面。在一次找黛玉的路上,遇到了两只蝴蝶,她就像孩子一样去捉蝴蝶。

红楼梦也叫金玉缘。宝钗随身携带一块金锁,宝玉则是衔玉而生。有传说宝钗命里要嫁给一个命中带玉的才好。叫做金玉良缘。宝钗性格好、身体也健康、成熟稳重、有学识、家境也不错。所以我个人认为,宝钗和宝玉应该是天作之合。是最合适的选择。

有一次宝钗去看宝玉,宝玉在午睡,袭人在给宝玉织背心,赶虫子。袭人有事出去了,宝钗就学着袭人的样子织背心,赶虫子。刚好林黛玉和史湘云也来看宝玉,黛玉见后只是一声冷笑,宝玉还做着梦呢,突然就大喊:和尚道人的话不可信,什么金玉良缘,我只道木石前盟。

虽然宝玉心中就一个林黛玉,但最终在贾母和王夫人的哄骗下,宝玉还是和宝钗结婚了,就是在黛玉死的那个晚上。宝玉后来知道自己娶得不是黛玉而是宝钗几乎崩溃。整日又哭又闹,宝钗为了刺激他就告诉他黛玉已死,宝玉几乎昏死,梦到自己来到了阎王殿。判官告诉他阳寿未终,不能死。(往后是高鹗版续写,之后的故事曹雪芹没写,我看的是高鹗版的,自认为高鹗续写的比较合理,但不排斥其他版本,我个人喜欢高鹗版,就以高鹗版发表感想)活过来的宝玉整日昏昏沉沉,宝钗也不理他,他便找宝钗说话,宝钗还是避开。宝玉就拉着宝钗的袖子宝姐姐,你倒是和我说说话啊,别老不理我啊。宝钗又是回避,宝玉一下扑到了宝钗的身上,宝钗急的面红耳赤一把推开宝玉你真是比先前更不尊重了。宝玉说还好跌了这一跤,可算是跌出了你的话。婚后的宝玉宝钗并没有同床共枕,他总想着黛玉会从天而降来看他,他就睡在窗户旁边等她。袭人曾劝他金进屋睡。他还是坚持在外面睡。宝钗也就让他在外面睡。有一天晚上麝月伺候他睡觉,他看着麝月想起来晴雯,便以晴雯临终前的话问她,早知如此,当日也另有个道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第二天晚上,宝钗还是让他睡外面,他说睡里面不也一样吗?袭人也劝他们同床共枕。

宝玉一没等到黛玉,二为了以慰宝钗之心。新婚夫妻,等了多晚才真正洞房花烛,之后有了一个遗腹子贾桂,此是后话。

但是宝钗待人以冷,这是肯定的,可能是冷香丸吃多了,金钏跳井后,王夫人不安,宝钗就安慰她可能是女孩子贪玩一不小心掉进去了。这确实有点冷漠。

宝钗最终是守活寡了。金锁和宝玉确实是一对,担宝玉答应过黛玉你死了我当和尚去。宝玉最终还是当和尚去了。所以《红楼梦》叫《石头记》,也叫《金玉缘》,还叫《情僧录》。

我个人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薛宝钗,之后每个重要人物我都会编篇,下篇是黛玉。再次声明若有与哪位的意见冲突可以交流,若有共鸣在下十分荣幸。还有文章所有内容全是本人意见,若有幸与那位的意见耦合或雷同,绝对纯属巧合。我不是什么大师所以文章若不和阁下的胃口,望尊重~!

论修身


今天,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守信、节俭。因为我觉得这三点对于青少年很重要。 说起诚实,这本书中《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司马光是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知识渊博还精通音乐,律历,天文等。这篇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司马光想把他的马卖了,还把马的老-毛病告诉买主。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傻,因为这样,那匹马就不能卖个好价钱了。不过,他说的一句话使我万分敬佩他,他说:一匹马卖钱多少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做人必须诚实守信,这是很重要的。听了这句话,难道你不会对司马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吗?

我就会。司马光这种诚实的品质多么可贵。我们要学习司马光这种品质,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中,我们都要有这种好品质。 但是,我发现周围还是有许多人没做到。例如,在我们班上,老师在评讲练习题,询问同学们是否做对时,有某些同学明明做错了,却说自己做对了来瞒老师,为的是使自己不会没面子,就连我偶尔也会。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再也不会干出这种愚蠢的事了。可不是吗,为了面子而回避错误,是多么虚伪好笑的行为。你们呢,是不是跟我一样,再也不会干了,再也不说谎了?谎言再美丽,总是谎言,终究还是会穿帮的。

所以,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的人。 说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我们班一些同学借了另一位同学的东西,说好明天还,但那些同学却拖了一天,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说什么守信,严重失信了!同学们,我们不但要诚实,也要守信。宋代词人王安石曾说过一言为重百金轻。这一句话,意思是说,言重金轻,诚信为本,说明遵守诺言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做到言而有信。自觉践行诺言。 作为一名好少年,节俭也是应该具备的品质。司马光说过由俭入奢易,有奢入俭难。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少年,我们要懂得节俭。现在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这是使人感到高兴的事。

生活水平提高了,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更要坚持节俭这一传统美德。长辈常教育我们不能铺张浪费,可是我却看到一些同学买一罐汽水,才喝了三分之二,就扔进垃圾桶了,他不觉得心疼,我倒觉得心疼。你想想,假如一罐汽水三元钱,那么三分之一的汽水就是一元钱,如果浪费了一万次,就是一万元了,如果把这笔惊人的数目换成资金捐给贫困山区,那该有多好啊!如果继续那样浪费的话,就算国家再富裕,早晚也得坐吃山空的,也会像旧社会一样,甚至更贫穷落后的。难道你们想这样吗?!我知道大家都不想,所以,我们要养成节俭的好品质。 总之,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书,使我受益无穷,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从小起,要诚实、守信、节俭做一名知荣辱,树新风的新时代好少年,立志向,接好班,为国家的未来做贡献! 我们要把传统美德记在心!

《培根论人生--论真理》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论真理》读后感
真理是什么东西?彼拉多当年玩世不恭地取笑说。他提这个问题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世人多数心随境变,他们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戴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是。虽然作为一种学派的怀疑论早已消逝,但持这种观点者仍大有人在尽管他们的观念未必像古人那样清晰而透彻。
使人们宁愿追随诡言,而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后期希腊有一位哲学家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欺世诡言竟能如此迷人,尽管它们既非像诗歌那样优美,又不像经商那样能使人致富。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追求虚伪吗?也许因为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来得梦幻和华丽。
对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色缤纷的浮光。
真真假假的诡言会给人带来愉快。假如一旦把人们内心中那种种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想都消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原来是多么渺小、空虚、丑陋,以至连自己都要感到厌恶。对这一点,难道有谁会怀疑吗?
感悟:谎言----虚伪的代名词(不包括善意的),文中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人们之所以愿意去追随诡言是为了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人性,一个强壮到不能再伟大的事物,却又同时渺小到不能再脆弱,追随诡言,是在逃避,去逃避那些内心中的某些事物被活生生、血淋淋地揭开。文中说得不错,气炸地行为像蛇,只能靠肚皮爬行。没有任何罪恶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的!所以蒙田在研究骗子这个词为何如此可憎时说得好:深思一下吧!说谎者是这样的一类人,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不敢勇敢地面对世人!
正是如此!曾经有一个预言,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之声。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乃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别真的让童年成为最纯真的时光,然后永远尘封在回忆最深的角落里。

红楼梦读后感之宝钗的悲剧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