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走进书里去读后感400字 > 导航 > 走进书里去读后感

走进书里去读后感400字

走进书里去读后感。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走进书里去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进书里去读后感范文一

前一段日子,我读了《走进书里去》这篇文章,通过阅读,我知道了:我们要多阅读课外书籍,不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看电视上。

一些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只是虽多但流于肤浅,反映随敏捷却未经思考,我深表就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是我的表弟。一次,他到我加来玩,他一道我加就坐到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我觉得无聊,就对表弟说:刘志,我问你一个问题,看你答得出不?好啊!弟弟拍手叫好。那我问你:含羞草有毒吗?当然没有啦!弟弟刚说完,我边答:错,含羞草有毒,你答错了。

弟弟看起来聪明伶俐,可是遇问题一向不经大脑思考,一天到晚就看电视。

电视虽然可以让人们开阔视野,但不能沉迷与电视。

我们要多读有依依的书籍。

走进书里去读后感范文二

在语文考试中,我读过《走进书房里去》这篇短文后,心潮起伏,为作者提出的两种接受知识的方式而思索。

《走进书房里去》主要写的是现代孩子一个主要问题:爱看电视和漫画书,而不爱看小说。到底是轻松愉快接受知识的前者好呢,还是辛苦、枯燥接受知识的后者好?作者就此展开议论,最后总结:既需要适当看一些轻松愉快的电视、漫画,更需要多看小说。

短文中把阅读比作细嚼慢咽的宴席,把荧光屏前的观赏比喻成快餐、可口的零食。在我的印象中,细嚼慢咽的宴席虽不及快餐,零食可口,但营养却比快餐,零食多得多。由此可见,从小说阅读所得到的知识比从短暂的卡通片上得到的要多得多。阅读才是得到知识的主要方法。而看电视,看漫画得到的知识毕竟是片面性的,长期以此类方式去吸收知识是不可取的。我的认为和作者的认为一样:多阅读,少看电视。但枯燥的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是辛苦的,便可将一些卡通片、漫画书当做调和剂。

我以前也是不喜欢看小说的,很喜欢看卡通片。而有一次,我尝试着读了一本浓缩版的《西游记》,发现阅读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枯燥,作者描述的生动文字也不亚于卡通片画面的生动。而再去看卡通片《西游记》时,就发现其中有过多的删节,从中得到的收获远没有阅读小说的多。看来还是应该多阅读啊!

走进书房里去,去静下心品读,你就会发现这一排排的字蕴藏的知识比电视短片要多得多。多阅读,少看电视才是最好的选择。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走进科学读后感


走进科学读后感范文一

看了走进科学这个节目,我很震撼,里面千奇百怪的故事,被老百姓看成神话,其实,它们都经不住科学的验证。

就拿小牛生蛋这个故事来说,小牛不会下蛋,当它的主人发现小牛生了一个蛋,主人把它当成了宝贝,还迷信地认为,是上天送给他的礼物。因为他的儿子正好百天,大牛又生了一个小牛犊。这些现象的巧合被他们看成了神话。但是经过研究人员的验证,这个蛋主要成份是牛毛,得了一种病,爱舔别的牛身上的毛,这些牛毛到牛胃里后,被胃里的一种分泌物包围起来形成的一个蛋。

这个小牛生蛋 的故事被解秘后,它的主人感到很失望,宝蛋原来是毛蛋,神秘的东西其实一点都不神秘,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探讨,再神秘的东西也会被解秘。

我很喜欢看走进科学这个节目,因为他能告诉我,事情的真相。

《走进科学》读后感范文二

科学来自生活,科学来自大自然。我们身边流动着科学,科学也改变着一切,只是我们不曾注意过。有的科学非常有趣,在道尔顿和阿福贾德罗中,是谁先发现原子和分子的呢?

不知何时,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宫》这部电视剧,自从那以后,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也可以与女主角一样来到一片树林,看到一棵树,我也穿越了。如果是这样,我会带上手机、电脑,甚至还会带上一些汉堡包、雪碧之类的。可以的话,我还会染上一个红毛,到了那里人人都会崇拜我,爱上我这个21世纪的小男生。这是科学给我带来的好处。我拿出手机正要拍照,一大群人会围着我议论:这面镜子怎么会有图案呢?这小男孩不会是变戏法的吧?如果太过迷信的人还有可能以为我是妖怪或上帝什么的。这是科学的力量。有可能正因为科学,将来有一天真的可以穿越到古代或未来。

不是只有会科学或懂科学的人才能发明或创造。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位生活很贫穷的画家李普曼,因为他的画一直等不到伯乐,所以也就越来越贫穷。而他的画具也只有那么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正因为只有这些,所以他经常找不到工具。

有一天,他突然有了作画的灵感,可是与平时一样,他找不到自己的橡皮。等找到橡皮、铅笔后,他脑子里的灵感却已经空空如也!他想用一根铁丝把橡皮和铅笔连起来,可是每当作画时,橡皮总是在他的面前东摇西晃,很是影响他的思维和情绪,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有要重新绑扎。画家不耐烦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先解决好画笔的问题后再作画。经过几天苦想之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从一个废旧的铁盒上剪下一小块薄铁皮,把橡皮和铅笔头对头包起来,使它们固定成一体。因为有了这项发明专利,他拥有了55万美元的专利费。这是一个画家因为科学而拥有的财富。

科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改变一大群人的生活,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地球,让它更美丽,让我们更快乐、更幸福。

走进海洋读后感


走进海洋读后感范文一

一本《走进海洋》让我知道了海洋是一个充满神秘的领域,它永远让人捉摸不透。

潜入水中,蔚蓝的海水、五颜六色的岩石群、凶神恶煞的鲨鱼、小巧可爱的小丑鱼让人心旷神怡!感叹海的深邃与多变!深海中的鱼类长得真是千奇百怪,有大嘴鱼、巨型太平洋章鱼、巨海鳝等等等等。

大海给人们提供生存资源,让大家都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我们却恩将仇报,将垃圾丢向海洋,大量石油污染流向太平洋,化工废水,大度开发,使鱼儿们有苦难言。现在我们的科技突飞猛进,在海底挖地洞,建起了海上基地,把小鱼们的家夷为平地,让海洋里的生物们都无家可归,流浪四方!人类大度捕杀,3分钟就可以杀掉十只海豹,肉拿去卖钱,皮制作成衣服。海洋霸主鲸鱼和鲨鱼同样也逃不过掠杀者的魔掌。现在市场上到处都充斥着鲸鱼与鲨鱼的血腥味!

海洋是我们地球的一员,让我们来呼吁全世界,大家都行动起来,去保护海洋与环境,伸出援手来帮助它,否则,大自然的惩罚即将来临!

《走进海洋》读后感范文二

暑假里,我参加了学校小记者团组织的烟台夏令营拓展活动,看到了我期待很久的蓝天碧海,听到了汹涌澎湃的海浪声音。夏令营回来后,我对海的眷恋难以忘怀,并且认真阅读了崔京生写的科普书籍《走进海洋》,感觉收获匪浅。

这本书主要写了海洋与人类、海洋与中华民族、海洋与未来三部分。从这本书里,我了解到海洋的面积和领域,以及我们人类对大海的依赖,大海里的生物、油气田、大海的环境、大海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等知识。

在这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海洋史上的着名历史人物这一个章节。它主要讲了郑和、郑成功、魏源和毛泽东四位人物的个人简历和航海事迹。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他们的光辉事迹可歌可泣,民族精神让人佩服不已。

小朋友们,如果你想了解海洋历史,那么,就来看《走进海洋》这本书吧!你一定能从中收获颇多!

走进西藏读后感


走进西藏读后感


这是一次跨越千山万壑的寻梦之旅。


在梦的那头,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已归寂于大漠深处,大运河南北货运的纤靡画卷已散佚在历史的烽火中,陈亮、叶适、黄宗羲们的激昂文字已湮没在历史的浩卷中。岁月的年轮从苍茫的落日孤烟,辗向了似锦繁华的高楼伫立。当机遇与巧合如春风沐浴,承载起人们心中那份激扬的挥斥青春的豪迈独领风骚之时,会不会萌生一股飘然自得的孤傲,让人迷失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来吧,让我们卸下生活中扮演的戏子身份,还原自我,和陈坤一起走进西藏,走向这片不被世俗所充斥的远方。


西藏是一片净土。这里没有大都市四通八达的车水马龙,没有繁忙商场的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有的是天高地阔的磅礴大气,高山巍峨与地平线比拟曲直之美;有的是布达拉宫钟声延绵,藏族人民用纯朴勤劳书写美丽人生。西藏的美,有别于江南小镇的美,是一种放荡不羁,不拘一格的美。曲折粗犷的河床成闪电状盘踞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占据着这片土地。高山峻岭披着雪白的外衣,连绵不绝,谈吐着千年的文明兴衰。这里的住民以大地为床,蓝天为被,披星戴月,感受着自然的空灵,创造别具一格的人类文明。如果说江南的美是一种寄情文化,依托在秀丽山水与琳琅建筑之上的繁荣文明。那西藏则是一种想法释放之美释放浮躁的心,释放社会的压力,释放对名利的沉迷,一切从静下心来开始。


用陈坤自己的话来讲,他是被巧合和机遇击中的幸运儿。在他从穷困小子到家喻户晓,名利双收的大明星,是巧合造就了辉煌。当然,这只是他的谦词罢了,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与努力密切相关,没有勤勉付出,光有机遇远远不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机遇必不可少,它可以是一次偶然的相遇,可以是阴差阳错的驻足,甚至是一次遗憾的错过在行走的道路上一次小小的把握,加之不断的努力,让生命在每一个阶段得到了充实,获得了提升。这对于一个从艰苦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尤为明显。也许正是这种从小贫苦生活造就了他,面对突然而至的名利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甚至是忘乎所以。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这种光鲜亮丽之下,变得孤芳自傲,最后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心灵上的空虚。精神的空洞让他陷入了抑郁的行列,几近崩溃的边缘。或许这时候来次远行,是不错的选择。


2011年,在准备充分之后,他带上从全国范围内挑选的10位学生,踏上了为期11天的西藏远行。此刻的陈坤不是红透半边天的影视明星,他只是茫茫进藏队伍中的一员。带着对一种精神的寄托与追求,和同伴一起踏入这场寻梦之旅。从中收获的不仅是看到小女孩长年累月地与病魔作斗争,顽强着延续自己的生命,还有那些所谓笨笨的人,他们的纯朴,他们善良的心在平凡的外表下闪耀。这是我们看到的,也许更多的是他本人寻到的梦中追求,以及对生命的理解。既然生命没有永远,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地活,放下沉重的社会包袱,给自己一次只属于自己的行走。


曾几何时,想抛开自己的生活角色,我不是谁家的孩子,不是一名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梦的朝圣者,就从这里出发,向广阔的梦境之地进发。卸下社会的枷锁,此刻的我只属于我自己。不要尝试过来牵绊,因为心已经放飞,飞往没有尘埃的净地。拾起一条枯藤,那是路上的同伴,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一同前行。不需要带太多东西,渴了有潺潺细流从文明的源头在脚下经过;饿了有朴实的客舍和游牧者给予帮助。要做的,只是一层层褪下过往的包装,用最初始的姿态去接收阳光、雨露。


把杂念摈弃,剩下的交给这次寻梦之旅。


走进心灵读后感


走进心灵读后感范文一

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一学期的时间,匆匆忙忙拜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感悟很深。有许多东西一直想写出来,也许是工作忙,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惰性太大,一直没有完成。在暑假了有了时间,草草写了点。

在《走进心灵》一书中,李镇西以教育手记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教育实践。其中有些手记直接反映了他民主教育的探索;有的体现了他的教育思考与实践的某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或间接反映了他与学生的关系,或反映了他对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的探索,或表明了他对现行教育弊端的批判,有的还反映了他在民主教育的实践中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学习、借鉴。

从书中我了解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那一年,曾先后三次打学生;也曾由于武断或主观偏见,不止一次冤枉他的学生,甚至于批评学生时,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他的这些教育失误,或许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都犯过。所以,他用他的教训也是我们许多人的深刻教训,劝戒我们尽量避免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打学生,用语言伤学生的自尊心,冤枉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他的绝望。要知道,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值得深思的是,现在我们周围对学生动手的老师绝对是很少的了,但在另三个方面有意或无意去伤害学生的,应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特别是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及中学生强,客观上也不易让小学老师正视到自己的教育失误。所以,我钦佩李镇西,因为他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谓丑事公诸于世;我感谢李镇西,又因为他这些真诚的忏悔给了我们警示!

上面谈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时,也只是一个血气风方刚,不断犯小错的普通教师,为什么他能迅速成长,进而在教育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并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这其中的一点当然要归功于他的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活动。而最重要的,源于他对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的不懈追求。李镇西总是谆谆教导学生,也总是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最好的我!对于他来讲,这个最好的我,是站在人生的制高点,追求事业成功(而非满足于当个教书匠)的我;是立志做一个平凡岗位上的伟人,与学生一起成才的我;是怀揣着为中国的教育理论大厦添砖加瓦的抱负,勇攀教育科学高峰的我。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博览群书,苦苦思索。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李镇西坚持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通过实施大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勤奋地写作,十几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因此,他的教育科研已结出累累硕果,出版专着六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近百万字。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感等。

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探索中,李镇西也在一次次调整自己,扬弃自己。从教育浪漫主义经教育现实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他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在他那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奔放的激情与冷峻的思考共存。这种思想上的成熟、矛盾中的统一,使李镇西的人格教育有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也让他走向了成功。他的成功仿佛在催促我们这些只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的人,尽快树立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并为之努力、永不停步!

《走进心灵》读后感范文二

读了李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后,我深深地知道: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老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老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学生,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能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源头活水,常做常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说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 老师走下讲台是学生,学生走上讲台是老师,师生融为一体。老师敞开胸怀让学生走进来,学生又有什么理由把老师拒之于门外呢?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很多事便会在萌芽状态得到根本解决。然而 我们老师总是对学生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却从没有在学生面前对自己提什么要求,把老师和学生分得清清除楚楚。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要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学生做的任何事情我能一起做,这样才能体验学生的感受。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说的话教育是美丽的,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李老师提出的观点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老师为学生搭起的是一座平等的桥梁,他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提倡向学生学习。这种互相监督的民主的形式,给师生平等对话搭建了舞台。有了师生的互相理解和信任,就有了彼此的交流,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了李老师《走进心灵》这本书之后我体会到: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理解、尊重学生。由于老师与学生因其角色不同,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作为一名老师,要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位子,为学生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用什么方法对我进行教育我能接受。对任何一件都能事都能替学生多考虑考虑。爱学生,就必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真是太多太多。高度而真诚的尊重发自于教师心底的自觉与自律。以后我会把尊重、理解学生作为师德修养的第一要义,尽量做到不在办公室批评学生,不在大庭广众前批评学生,不在情绪对抗的时候批评学生,不严声厉色地批评学生。当然,要时刻尊重、理解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冤枉学生了,还要敢于向学生道歉。

想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吗?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心与学生的心交流。我相信,沿着李老师的这条路走下去,我们也会在教学工作中奏响一首首和谐、动听的歌曲。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