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爱与自由开始看读后感 > 导航 >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后感

爱与自由开始看读后感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后感。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以自由看待发展》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博以来,学习中看的最多的是文献,每天想着的是发论文,人难免有些浮躁。借此机会静下来认真读一读前人的经典,反倒能找回些内心的宁静。很久以前就听过森的大名,但有关于他的作品倒是第一次完整拜读。读后只觉得收获颇丰,同时也感受良多。

有段时间我研究了一阵子贫困问题,也第一次接触到森的可行xing能力分析理论,包括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用以衡量贫困状况的FGT指数和MpI指数理论等。森在福利经济学方面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包括他的贫困理论以及对弱势群体的研究。《以自由看待发展》也是森极具代表xing的著作,他在这本书里以自由的角度看待发展,将发展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实质自由的过程。从自由的视角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并用自由的视角来理解一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联系,这一思路和想法在当时的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引领xing。

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由来已久,不自由,毋宁死。自由是什么?自由的获取途径是什么?自由的保障基础又是什么?自由和发展之间有何联系?自由和个人、社会之间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带着种种疑问,让我们来探寻追求个人实质自由的理论。森的这本书全文共涵盖绪论及十二章内容,接下来我将从每一章来谈及读后的感受。

绪论部分森阐述了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并引出下文实证考察的五种不同形式的工具xing自由:(1)政治自由;(2)经济条件;(3)社会机会;(4)透明xing保证;(5)防护xing保障。这一段内容中我尤为深刻的是森所讲的自己童年时代的一段回忆,一个因极端贫困导致经济不自由,并最终酿成悲剧的一个故事。上课时老师也提及过目前大家经常谈及的一个词,财务自由。不自由的躯壳里跳动着渴望自由的心,世界那么大,总想去看看。然而低头钱包这么瘪,还是等等再看吧。我对下一代的希冀就是,希望他们将来能做自己喜欢的,好好生活而不是仅仅为了生存。索xing他还小,未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第一章开头由《奥义书》中的一段对话引出如何理解发展的议题。发展的意义不只是局限在财富的积累、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其他与收入有关的变量的增长,发展必须更加关注使我们生活得更充实和拥有更多的自由。同样不自由的形式也有多种,除了经济层面,还有政治层面、社会层面等。那么对发展的评价体系,除了关注经济角度的收入和财富,更聚焦于实质自由方面。收入低下所带来的贫困只是对人们可行能力的基本剥夺,在分析xing别不平等、失业、死亡率等方面,往往要考虑多重因素。造成差别xing的原因可能还有社会安排、社群关系等多种原因。在讨论完生存下来而不过早死亡的基本自由后,森又转而论述和关注追求生活质量方面的自由。后又讨论了发展和自由的关系,以及自由的价值标准,及传统文化、民主对自由的影响。总的来看,第一章从自由的角度对全文所要论述的内容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概括。以人们享有的实质自由来看到发展,为下文具体理解发展过程及推进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森将扩展自由看作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和主要手段,此时自由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分别为建构xing作用和工具xing作用。个人可行能力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密切相关,必须重视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主观能动xing,而不是只一味被动的接受。

第三章由一则寓言故事引出对可行能力的不同评价xing方法,而评价工作又涉及多种多样的考虑因素。接着森对不同学派进行评价判断的信息基础加以分析,来识别各自采纳的优先选择。其中具体评值方法中最具代表xing的有: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和罗尔斯正义理论。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一种一般xing的方法,即集中注意人们去做他们有理由珍视事情的可行能力,以及去享受他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接下来森将从可行能力角度来分析诸多实际问题,将理论的基础xing分析与实用xing应用进一步结合。

第四章森从可行能力角度对贫困进行分析,认为贫困不只是简单的收入低下,而是对人们一系列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这一分析方法也为后来很多理论奠定了基础,包括现在非常流行的多维贫困衡量指标。将印度的克拉拉邦和别的邦作对比,佐证了抛开经济增长,教育、医疗、公平等也是减少贫困的有效手段。后又通过美国、欧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国家的实证来进一步阐述可行能力被剥夺的其他方面。本章内容中,森对贫困的内涵和本质的进一步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理论,使人们对贫困的关注由收入转向更为广阔的范围,重视教育、医疗保健、xing别平等、社会公平问题等。这一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大地借鉴价值。当前我国正处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仍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关键领域。

第五章森从自由的角度看待人类发展中所建立的机构和制度,如市场、民主体制、公共分配系统等,并将这些机构和制度做对比观察,进行综合评估和考察。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成功依赖于公共政策创造的基本的社会机会来进行补充。政府所创造的这些社会机会包括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障的的扩展。依赖于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人类所寻求的发展的收益,已远远超出了对生活质量的直接提升,还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产能力以及广泛分享的经济增长。市场和政府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着互补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第六章森在开头由森达班采蜂人的故事,引出了目前很多人的一个观点,即发展应优先考虑满足经济需要,这也应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重点。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发展的第一位?究竟是消除贫困和痛苦,还是追求政治自由权和公民权利?森认为将经济需要和政治自由问题看作是非此即彼的想法是错误的,应该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政治自由可以为解决紧迫的经济需要提供激励和信息方面的贡献,而经济需要则有利于保障基本的政治自由权和公民权利。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工具xing作用和建设xing作用,但是这种实效xing作用的发挥取决于该权利是如何行使的。民主运用的充分程度和运用的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反映出了所有自由的一个基本特征,即自由所带来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由实际上是如何被行使的。

第七章森主要展开对饥饿、营养不足和其他危机展开讨论。一些悲观主义者认为,类似饥饿和贫困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是无法根治的。森对此完全不赞同,他认为恰当的政策和行动是能够根除当代世界上严重的饥饿问题和大幅度减少长期营养不足的。对饥饿问题的理解不应只是局限于粮食与人口之间的某种机械的平衡,而应对这种现象的起因过程去加以理解和把握。理解个人和家庭所拥有的用来获得足以对抗饥饿的食品量的实质xing自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种植粮食,也可以选择在市场上购买粮食,当然后一种做法依赖于个人拥有的用于等价交换的物品数量。饥饿可以通过增加外部供粮,如创造额外的工作和收入,或者更平均的分享内部下降的粮食供应来解决。对饥饿问题的把握应重点放在个人和家庭有无购买足够食物的经济能力和实质自由,而非单纯的对准一国的粮食总量。解决饥饿问题除了关注粮食生产和农业方面,还应重视政治和社会安排的运行,饥荒的防止依赖于保障权益的政治安排。

这章内容中我尤为深刻的是对爱尔兰饥荒的的描述,饥饿和食品出口并存。在这场饥荒中,公共政策的有效xing问题是人们指控的矛头。饥荒的直接诱因是马铃薯枯萎病所导致的粮食减产,但更重要的还是爱尔兰地区的贫困和购买能力。由于市场作用的力量,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仍然有大量食品被出口到英格兰等更有购买力的地方。如果当时政府能够采取为穷人重新创造收入机会,或许这种食品的逆向运动会自动减少或停止。当然,不列颠政府在爱尔兰饥荒时的不作为,除了自身政治动机外,还与文化疏离有关。吉芬商品一词早有耳闻,却没想到这个词背后有这么多的故事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第八章内容围绕着妇女的主体地位与社会变化展开,身为一个女博士我也是感触颇深。近年来,中国妇女的地位也是逐步攀升,在家庭之外挣得独立收入的能力、在家庭之外就业、拥有财产权、识字并成为家庭内外事务决策的受过教育的参与者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也无法想象自己若是生在一些妇女地位低下的国家是什么一种场面。在获得经济独立和社会解放的情况下,妇女可以在决定家庭内部以及整个社会分工的那些因素和组织原则方面发挥力量并造成一定的深远影响。

妇女在社会中更多地发挥主体作用,并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各项事务活动中,除关系到拯救妇女自身的生活外,也会对男人和孩子的生活产生影响。有相关研究表明,妇女在家庭内部的权利增强能够显著降低儿童死亡率。同时也有大量证据表明,随着妇女权利的增强,生育率趋于下降。在家庭内部,妇女教育和识字水平的提高,会加大她们对子女福利的重视。同时随着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提升,妇女可以获得更好影响家庭决策的机会,并使这些决策倾向更重视子女的福利上来。在以自由看待发展的思想中,关注妇女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这点我感同身受。

第九章森继续展开对饥饿问题进行探讨。在第七章时,森论述过在评估饥饿、营养不足和饥荒的xing质和严重程度时,不应只关注粮食产量这一变量。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当外部粮食供应不现实的情况下,对内部粮食供应问题应加以重视。那么是否存在世界粮食危机呢?著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显然坚持存在粮食危机的情况,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生产会严重落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并最终产生严重后果。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事实上当前世界粮食生产并不存在任何显著的粮食危机。

虽然马尔萨斯的理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人口问题的严重xing,但是还是有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强制xing的措施来降低生育率,如中国。森在文中举了印度克拉拉邦的一个实例,该邦生育率的下降是通过自愿来降低的,且速度并不低于采取强制措施的中国。究其原因,或许与该邦高水平的基本教育、医疗保健等有关。森认为强制xing计划生育在某些时候反而会造成严重的不利后果,特别是对婴儿死亡率的不利影响。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观点认为,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办法,在于年轻妇女自由权的获得。联想到中国今年的实际情况,仿佛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森的观点。中国自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显著控制。那么其功劳都应归功于该项政策的实施吗?好像也不尽然。在目前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以来,生育率反而并没有达到有关专家的预期。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抚养成本上升有关,另一方面则与人们观念的转变有很大关系。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逐渐提升,广大年轻妇女在社会各项事务中越来越发挥广泛作用,从过度频繁的生育中得到解放。这种自愿的生育率的下降,恰恰印证了森的观点,即人口问题的解决,要求更多的自由,而不是更少的自由。至于由生育率下降所带来的老龄化问题则不在本书所讨论范围,在此不加以展开讨论。

第十章主要关注的内容是人权问题以及不同文化对人权的影响。森对声称亚洲价值观对自由尤其漠视和重视自由纯粹是一种西方价值观的观点持批评态度。森认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不同人们应该能够分享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并赞同某些共同的承诺。自由的压倒一切的价值,是以强烈的普适主义为前提的。当前有些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旗帜肆意干预别国内政,这显然是违反自由的内在本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对诸如西方文明、亚洲价值观、非洲文化等做过度简化概括并加以宣扬,会削弱并破坏我们对多样xing的理解。在当代世界,交往的前提应是建立在承认不同文化内部的不多样,坚持求同存异,谋求共同发展。

第十一章主要探讨发展中的社会选择问题以及个人行为在社会选择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开始部分,森对依靠理xing争取社会进步的思想进行了审视,并对持怀疑主义的一些理由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主要对三种怀疑观点进行讨论:一,不可能定理与信息基础;二,有意追求的变化与无意造成的后果;三,社会价值观与公共利益。

针对第一种观点,森认为不是理xing社会选择的不可能,而是试图以有限的一组社会信息作为社会选择的基础所造成的不可能。对于第二种持怀疑态度的理由,即所谓无意造成的后果的支配地位,以及与此有关的对于理xing的、有意追求进步的怀疑。实际上,许多实际发生的好事通常反而是人类行动无意造成的后果。如森所论述的酿酒商或面包商的初衷是追求其自身利益,但是结果是帮助了别人获得了所需的商品。当然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来看待同一问题,即某些后果并不只是说无意造成的,而是说因果分析可以使无意造成的后果被合理地预期到,一个无意造成的后果并非一定是不可预期的。接着森举了一些中国的例子来印证这一观点,如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等带来的后果原本应该是被预见到的。第三个反对意见认为人类是坚定的自利者,对于理xing社会进步和公共行动的预期或许是异想天开。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一些行动反而明显的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引导人们冲破一定的自私行为的狭隘界限。因此这种怀疑主义是缺乏依据的。

以自由看待公平视角的核心认为:公众是变革的能动的参与者,不是指令或自主配给的被动的、顺从的接受者。这一章内容中的有些观点感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里面有关于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些类似,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价值的实现应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基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xing,是个人利益符合社会利益。

第十二章主要讨论人们自己必须承担起发展和改变自身所生活的世界的责任。在对以社会扶助来扩大人们自由赞同时,应对个人责任持赞同态度而非反对态度。自由与责任之间的联系是相互的,没有实质xing自由的前提,就没有责任的存在,自由是责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在本书中,森对发展关注的视角是从自由出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理论对现有的大量文献持敌视态度。如亚里士多德早就有过这样的论述:财富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因为它只是有用,而且是因为对其他事物而有用。以扩展自由作为发展的最终动机,不能完全说是森的独创,但绝对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一大扩展。那么森的聚焦于人类实质自由扩展的发展理论与传统的聚焦于人均产出的增长的理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森认为二者之间是相关的,区别在于二者分别与自由的过程层面和机会层面相关。森的理论不仅只关注成果领域,更重视发展的过程。自由对于发展而言,不仅起着建构xing的工具作用,也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个人对发展的认识也有了更为广泛深刻的认识。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森对饥饿、贫困和妇女发展问题的关注。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扶贫政策,并有针对xing的进行精准扶贫,这无疑是正确并富有一定哲理的做法。森认为,对贫困的关注不应只关注个人收入问题,更应该从多角度如医疗、教育、健康等方面加以重视。贫困并不意味着丧失劳动力,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贫困的诱因,对症下药。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正是对这句话的完美展现。通过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贫困和饥饿问题必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天。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范文一

你们知道鸡与鸭的不同吗?

十一假期回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圈养在一起的鸡鸭,门没关严实,鸭子兴致勃勃地鱼贯而出,而鸡则对此毫不在意。

鸡的表现,我并不感新奇,因为我很早就知道,关久的鸡,你打开篱笆门,它们会有好一阵子都不敢往外踱步。而鸭子身上,似乎有一种用不完的激情在,不停地伸缩弯曲而修长的脖子,一前一后,嘎嘎嘎叫个不停,貌似总要探索新的地盘,那篱笆外的世界。

回家也把一本叫《论自由》的小册子看完了,作者是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穆勒。在阅读的过程中,想到一句《马哲》教科书中的话: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论自由是向真理接近的方法论。

人类对自身有多不满,就意味着人类所掌握的真理有多残缺。同时,人类没有出现比现实更糟糕的情况,意味着人类某种程度上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或快或慢,有时甚至曲曲折折。

真理可能是碎片化存在,而人类则通过海量的探索,将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并通过传播、共享。这就有了主流与边缘(异端)的分界,自由意味着让主流之外的边缘(异端)存在。这可以算作是一种宽容,但其实际上是对真理的维护。穆勒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

异端可能是一种谬误,可能是一种邪说,也可能是尚未被人们感知的真理的一部分。不管怎样,它要么刺激着现有的主流真理使其尽量不被教条化、概念化,它要么将在未来补充现有主流真理身上藏有的缺陷。

人类对自身的前途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但很多时候又似乎一无所知。如果70亿的人类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机器,真理就会收缩;如果这是70亿充满个性、首创精神的鲜活的人,真理才会扩张。人类才有可能迈向终极目的地,如果有的话。

思想上的自由,放到生活中,就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态度与行动,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它的原则是,如果不伤害到他人,可以为所欲为;如果伤害到了别人,就需要遭受处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由此可见,那些看似囚禁人们自由的监狱,如果被正当使用,实际上也是维护自由的设施。

这就引出了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教育。如果一种教育体系,它的存在是为了统治官僚机制输送人才,它就是一种反自由的,其结果是,最聪明的人被聚集在一起去控制其余人的自由。

比如科举制度,哪怕我承认它是一种公平的制度而且它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但它的结果必然造成官僚体系之外的,其余国民在自由领域探索活动的萎缩,如此,这个国家不会再有个性,不会再有首创精神,真理因此教条化,社会停滞。如果没有英国的坚船利炮,今天的中国或许与过去两千年的中国没什么差别,当然好与不好,大家自己会有想法。

这本书写在一个半世纪之前的英国土地上,如今的中国人读起来,或有许多共鸣。听我乱说,不如自己去看,很短,才10万余字。

《论自由》读后感范文二

自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无数的人们追求它,无数的思想家关注它,并试图为它找到理论支撑的基础。

有的思想家从人之本性的角度论述它。塔西佗说,追求自由是人至高无尚的心向;英格索尔说,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

有的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的角度论述它。韦伯斯特说,上帝只将自由赐给热爱自由的、并随时准备保卫它的人;塞万提斯说,自由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大的幸福之一;卢梭也说,人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还有的思想家,看到了个人自由不是孤立的,是与其他人的自由联系在一起的,开始思考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社会自由的关系,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说过: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孟德斯鸠则是从法律的角度论述自由: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法国国民公会宣言》中也提到,一个公民的自由是以另一个公民的自由为界限的。

这些论述往往充满感情上的震撼力,但缺少理论上的说服力。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为什么是个好东西?一个社会为什么要使它的成员保持自由?一直以来,很少有人对这样的问题进行过系统的思考。

对这些问题给出让人满意答案的,是19世纪英国思想家密尔的《论自由》。在该书中,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可谓为自由主义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论自由》一书采取总分总的论述方式,共有五章:第一章,引论;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第四章,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第五章,本文教义的应用。各部分过渡自然,条理清晰,论证的逻辑十分严密。

自由有很多种涵义,但密尔关注的是公民在国家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即所谓的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我认为,这就是公民在国家中的自由,即政府统治下人们的政治自由。当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统治者(国家或政府)和被统治者(个人)在本质上不存在对立状态,因为统治者的权威建立在被统治者中的大多数的民主选举的、授权的基础上,作为被统治者的人们总以为统治者是在按自己的意志办事、个人自由和国家权威是统一的。这种状况却令密尔十分担忧,因为它产生侵犯个人自由的新情形,即多数的暴虐。人们对此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多数的暴虐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多数者的意志决定一切,使得不属于多数者群体的少数人的自由和权利被忽视;另一是在多数者内部,所谓大家共同的意志实际上只是最多的或者最活跃的那部分人的意志,而其余人的意志必定被忽视或受到压迫。当社会本身作为整体而凌驾于它的个别个人时,其危害比国家权力造成的危害还大,因为这种社会暴虐比许多种类的政治压迫还可怕,因为它虽不以极端性的刑罚为后盾,却使人们有更少的逃避办法,这是由于它渗入生活细节更深得多,由于它奴役到灵魂本身。因此,为了防止社会暴虐,就要找出社会合理干预个人的限度,正确处理个人自由和社会权威的关系。因此,自由的实质就是群己权界的划分。

在经过功利地分析和平衡后,密尔找到了划分群己权界的两条原则,即:第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他人为自己的好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他忠告、指教、劝说以至避而远之,这些就是社会对他行为表示不满所能采取的正当步骤;第二,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如果社会的意见认为需要用它们来保护自己的话。

按照上面的这条原则,就存在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的合理的范围,那就是:第一,意识的内向境地,要求最广义的良心自由,要求思想和感想的自由,要求在不论是实践的或思辨的,或者是科学的、道德的、神学的等等一切题目上的意见和情操的绝对自由;第二,要求趣味和志趣的自由,要求有订定自己的生活计划以顺应自己的性格的自由,要求有照自己所喜欢的去做的自由,只要所作所为无害于我们的同胞,就不应遭到他们的妨碍,即使他们认为我们的行为是愚蠢、悖谬,或错误的;第三,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人们有为着任何无害于他人的目的而彼此联合,只要参加联合的人们是成年,又不是出于被迫或受骗的自由。

在交代了主题后,密尔分别论述了他的三大自由。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它主要是指人们对事物发表意见并进行交流的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写作自由、学术自由等等都同其相关。

在密尔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意义深远:还不是单单为着或者主要为着形成伟大思想家才需要思想自由。相反,为着使一般人都能获致他们所能达到的精神力量,思想自由是同样或者甚至更加必不可少。在精神奴役的一般气氛之中,曾经有过而且也会再有伟大的个人思想家。可是在那种气氛之中,从来没有而且也永不会有一种智力活跃的人民。由此看来,思想自由能发展人的个性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反,如果用一种外在的标准(教条)或通过权威的力量去限制或压制人们的各种意见,将会妨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另外,思想自由还是追求真理的需要。世界上没有任何绝对确定的东西,即使是我们对某些事物的所谓正确的认识,也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它只是相对的真理;我们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握而且永远不能把握一个最终的真理;如果我们把这些相对真理绝对化,我们就走向了它的反面。正是因为我们不能确定何为正确的东西,即使确定了也有可能是错的,因此社会对待各种各样的意见(包括信仰)要宽容,要给予人们充分的思想自由。

与思想自由相配套的,是言论自由。真理越辩越明,任何意见,无论是自然的或者是社会的理论,只有经得起反复的批驳才能为人们所接受,依靠外在强制支撑的意见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经过充分的讨论,人们才会真心实意地放弃错误的主张,即使是人们已经接受的正确意见,也应该经常接受人们讨论的检验,这样就不会成为死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真理,就会更加有效地作用于个人与社会。讨论自由对于人类精神的福祉必不可少,为此密尔从四个方面加以总结:第一,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而这个意见可能是对的,却由于我们自己太武断而压制了真理;第二,即使被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通常总会含有部分真理,因为社会上的主导意见不会是也不可能是全部真理,因此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足;第三,即使公认的意见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猛烈而认真的争议,那么接受者中的大多数对这个意见的态度就像对待一个偏见一样,而不是建立在理性的认知上;第四,教义的意义本身也会有丧失或减弱并失去其对品性行为重大作用的危险,因为教条已变成仅仅在形式上宣称的东西,对于致善是无效的,它妨碍着去寻求根据,并且还阻挡着任何真实的、有感于衷的信念从理性或亲身经验中生长出来。

人们的思想总会反应在人们的性格上,不同思想的人们就会有不同的性格及其生活方式,即个性。主张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发展了人的个性,而个性的发展如同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一样对人类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这样,密尔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生活应当有多种不同的试验;对于各式各样的性格只要对他人没有损害应当给以自由发展的余地;不同生活方式的价值应当予以实践的证明,只要有人认为宜于一试。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即个性和社会性。个性是人的独立地位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体现,之所以人人不一样,是因为他们各有个性;而社会性是人人都有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它是社会得以存在的条件,社会通过法律和习俗等方式去塑造人的社会性。在个性和社会性孰轻孰重的问题上,密尔主张把个性放在首位。密尔认为,当个人能力成熟时,他就应当按照自己的办法去运用和解释经验,自由地决定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这是人的特权,也是人的正当条件,别人的和社会的经验不能决定他本人的行为。

人的个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别是首创性作为人的个性之一,是人类事物中非常有价值的因素,社会永远需要有人去不断发现新的真理和创造新的事物,世界上没有一件事不是由某一个人第一个做出来的,今天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首创性所结的果实。密尔认为,虽然能进行首创的人只是极少数,但为了他们,我们必须保持能让他们生长的土壤,即给他们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允许他们有个性。凡是首创性的人,往往都有极强的个性,同社会格格不入,在别人的眼里甚至是怪物。但通过对人类历史的考察发现,正是他们首先带来了社会的进步,然后其余平凡的人们模仿他们,社会发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进行的。首创的人们要求的只是指出道路的自由,而不要求世界惟他命是从,因此密尔提醒大家,他没有鼓吹英雄崇拜,没有否定普通大众的作用,只是指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这一章,他还提出了一个令我振聋发聩的观点:习俗的专制会导致社会进步的停滞,并举了中国的例子:他们几千年来原封未动;而他们如果还会有所改进,那必定要依靠外国人。除非个性能成功地肯定自己,反对这个束缚,欧洲纵然有其高贵的过去的历史以及所宣奉的基督教,也将趋于变成另一个中国。压制个性自由让中国付出了代价,如果无视历史,不能汲取教训,那么中国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其实,给我震撼最大的,是密尔论述的第三种自由:反对政府干涉人们自由联合的自由。考虑到各种情况,他给出了个人和社会办事业的三个理由:第一,如果所要办的事由个人来办比由政府来办更好一些,交给个人办可以提高效率;第二,有许多事情,虽然由一些个人来办未必能像政府官吏那样办得好,但仍旧适宜让个人来办而不要由政府来办,因为作为对于他们个人的精神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来说,这样可以加强他们主动的才能,可以锻炼他们的判断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在留给他们去对付的课题上获得熟悉的知识;第三,主张限制政府的最有力的理由,就是说: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权力,会有很大的祸患。在政府现有职能之外的每一增加,都足以更加扩大其对人们希望和恐惧心理的影响,都足以使得富于进取的部分公众越来越变成政府的依存者,或者变成旨在组成政府的某一党派的依存者,国家机器的作用越强大,人们的自由就越难保证。看完这三点,我深深地感受到,真正伟大的思想都是超越时空的,这三点对中国这样一个全能政府不是很好的警示吗?政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这个社会的进步来说,无疑是个灾难。分权、放权,是自由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这本书让我重新发现了自由的价值。我开始再次憧憬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1100字: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就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就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范文一

很多朋友告诉我,教育丛书里育儿手记类书籍最好读,读起来既亲切有共鸣,又生活化不费脑力。看小巫的书总是充满激情,而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刚刚度过母乳喂养的艰难期,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虽然我自己已是一个有八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但面对一个如此幼小而又可爱的孩子,我还是觉得责任重大,真的不希望自己一些错误的做法害了孩子,这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想法吧。

《给孩子自由》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具体事例方面,比如我的宝宝在与小朋友接触中,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受到别人攻击时,也不会还手。说心理话,孩子挨打我不心疼的,因为小孩子总是要在这样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但我很怕孩子这样是懦弱的表现。小巫提到了这个事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我很是安心。

另外,不威胁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从对我宝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习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巫的这本书恰好引着读者去思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之后隐藏着的教育问题,给大家一个东西方教育理念冲撞与对比下的全面的思考视角,鼓励每位家长在孩子的人之初,就思考出自己的教育大方针,指导着今后的各个阶段,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具体实施教育计划。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不仅读来有趣,而且引人入胜。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读完了小巫的《给孩子自由》,书里的观点其实其他早教类书籍也类似,孙瑞雪、冯德全、当然还有蒙台梭利,无一例外在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所不同的是,小巫以自己的儿子Sam为案例,将抚养Sam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大量经历,来阐述什么是正确的爱以及应该如何给孩子自由,最有意思的是,小巫将美国的育儿理念结合中国特有的育儿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比较,书中很多中国特有的案例感觉非常熟悉,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们教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带孩子的老人们,甚至整个社会的认知啊~~~

一周岁以内的孩子,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孩子完全的安全感,做到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溺爱孩子,我们也完全不要担心孩子会没有规矩。抚养过孩子的人会有切身体会,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儿啼哭3件事:饿了,尿湿了,要睡了。等长大点了,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需要有人随时随地陪在身边,等到6、7个月了,孩子明白自己是独立个体了,分离焦虑也产生了,明明看着他安静地玩得好好的,一旦悄悄走开下,孩子就哇哇大哭来表达他的不安全感。大概婴儿就是原始状态的动物本能吧,害怕自己被抛弃,需要每时每刻有人在身边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经常听到有人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家有9、10个月左右的孩子吧,此时的孩子要爬要学步了,也有个人主见了,不再乖乖让人抱着而是喜欢到处去探索,但是因为行动上还要依靠大人的辅助,所以要牵着大人按照他们的指示去行动。孩子对于世界是新奇的,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再重复不厌其烦,问题是大人嫌烦了,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探索,孩子自然又哭又闹。

昨天回到家,婆婆在说邻居家的孩子,洗澡前哭,一旦洗澡了又很喜欢,洗完了又哭,我毫不费劲地就找到了答案:孩子还没玩够水,老人就把她拎起来了吧。类似的情况一定还有很多,包括身边的同龄人反映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听了她们的讲述,也会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家里都是老人带着孩子,老人要做家务要带孩子,怎么可能能静下心来耐心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做些无聊的事情,往往都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计划去做,孩子不从,挺肚子、哭闹,老人治得又烦又累,最终得出结论:孩子越大越不好带了!这种不尊重孩子,不去聆听孩子心声的行为长期下去,带孩子变得更加辛苦不说,孩子的性格脾气将是最大的隐患。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我们怀着无比热爱自己孩子的心,去细细体会孩子成长的每个进步,同时我们要积极地耐心地配合孩子的每个敏感期,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探索欲望。让带孩子的人从家务中脱离出来,专职带孩子,孩子要抱时抱抱他,孩子要玩时给他玩具独自安静地玩,孩子想玩不想吃饭,那就等他玩够了再吃饭吧,孩子要走不要抱,那么就把推车放家里陪他好好练习走路吧所谓的爱和自由,爱是基础,关键是自由,给孩子自由,尊重这个小小的弱弱的却有着无穷能量的孩子,放手让他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篇一:《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篇二:自由与生命

篇三:读《自由与生命》有感

篇四:读《自由与生命》有感

篇五:《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让心自由》读后感


1、你的最佳状态时时刻刻都会改变的,会视你当时的健康状态而有所不同。

2、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尽了全力,你就不会自我批判、自我虐待,也不会后悔。

3、不受别人影响。别人所做的事,没有一件是因为你才去做的。别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他们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投影。不受别人言行的影响,你就不会成为受害者,就能减少许多无谓的痛苦。

4、不作假设。生活中的矛盾、冲突都是从作假设开始的,因为作假设让我们对人、对事,造成了误解。有勇气提出质疑、表达内心最真实的诉求。

5、行动、尽力、投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做什么事你都能尽力去做,只要你尽了力,你就能活得充实快乐,对生活充满激情。

6、用纯正的态度说话,只说真心话,避免用言语批评自己,不讲别人闲话,将言语的力量用来表达真理与爱。

7、《让心自由》教给了我贯彻这些思想的方法;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包容,为什么要宽恕;让我懂得了人生太短,想做就去做。

8、免除对外物的依赖才能免除丧失的痛苦。

9、鼓起勇气提问,把你真正想说的话表达清楚。

10、最大程度上的与人坦诚沟通,和别人沟通得越清楚就越能可以避免误解、痛苦和极具戏剧化的场面。拥有这种智慧,可以让你的生活焕然一新。

《自由选择》读后感


  《自由选择》读后感

  《自由选择》是一本探讨关于经济与自由的关系的书,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这本书我只找到了TXT版本,当我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在一个被别人卖了还笑的社会生活真不容易。

  本书主要写的是关于美国当局是如何制定过多法规,实施过多管制,建立过多行政机构,花了更多的钱财物力,从而使美国的人民社会财富受到了削弱和侵蚀。每次美国政府插手干预社会经济时,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后果往往是悲剧收场。书中还告诉我们该如何去扩展我们有的自由,增加我们的财富。

  全书10章,分别对我们社会中的市场、管制、金融业、福利制、平等、教育、消费、工人保护、通货膨胀、税收做了阐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福利制,平等

  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为了更好的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国家的福利制度也更加发展,然而我们的底蕴终究是不足的,人口的众多决定了我们的福利制度无法照顾所有人,13亿人,人口老龄化,这两个问题相加不是1+1=2那么简单的。

  平等是本书中又一大要点,书中的平等有两方面: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机会均等就是同等,说明白点就是每个人都有追求某种事物的全力,这种事物可以是职业,钱财,也可以是自由。与之相反的是结果平等,结果平等就像《艾丽丝漫游记》中的渡渡所说:“人人获胜,都该得奖。”也就是说这其中的过程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不平等的,有的人无需做事,有的人却要努力奋斗,然而大家都获得了相同的东西。

  我们的伟大领导人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可否认,这是好的,然而富起来之后呢?穷的依然如故。城乡,东西,贫富是我们的三大差距,天生的劣势是不可以弥补的,然而应有的权利也不应该被剥夺。

  《自由选择》读后感

  《自由选择》是一本探讨关于经济与自由的关系的书,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这本书我只找到了TXT版本,当我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在一个被别人卖了还笑的社会生活真不容易。

  本书主要写的是关于美国当局是如何制定过多法规,实施过多管制,建立过多行政机构,花了更多的钱财物力,从而使美国的人民社会财富受到了削弱和侵蚀。每次美国政府插手干预社会经济时,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后果往往是悲剧收场。书中还告诉我们该如何去扩展我们有的自由,增加我们的财富。

  全书10章,分别对我们社会中的市场、管制、金融业、福利制、平等、教育、消费、工人保护、通货膨胀、税收做了阐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福利制,平等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一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二

读罢《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熊培云围绕自由这一古老而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理性、独特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在此,我希望把自己关于书中所提自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牵动人心的大事,比如暑假期间媒体报道比较多的:达芬奇家具问题,挪威爆炸枪击事件,7.23动车追尾事件,方正县开拓团碑墙,王蒙打架离队、故宫损坏哥窑瓷器等一系列事件。天天面对这样的负面新闻,难免会使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对社会的关切之情变为对问题的麻木,变为对问题的习惯性接受,感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大背景所致,不是个人的关心与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卢梭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处在枷锁当中。的确,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我们有许多自由被看得见,看不见的枷锁限制,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悲观地看待社会,消极地面对问题的理由。作者熊培云告诉我们:在枷锁当中,我们仍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在于你的选择。许多的不自由都是自己施加的。

书中引述了一个前苏联笑话做了很好的解释:

Q: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没有警察?

A:没有。

Q:为什么?

A: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学会了逮捕自己。

其实许多令人感到不自由,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时代,都会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们曾经有改变社会的热情,但许多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打消了,许多大胆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他们为自己戴上了许多枷锁,这些枷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自由被社会限制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还会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劝诫他人,告诉他们不要胆大妄为。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地热情,多高的能力,都会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别人戴上了枷锁。相比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枷锁,这些自己的制造的枷锁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们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时代在不断前进。

书中提供了一种卸掉自己内心枷锁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换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书中写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比如火星文并不是对文字规范性的破坏,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比如新闻报道的大部分是负面新闻,但那只是对现实生活的部分取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社会全盘否定书中还以全新的角度对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读。

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监视者,努力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后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冲破那些看得见的枷锁,对自己进行自救,每个个体的自救才会让整个社会从枷锁中脱离。柏林墙不也是在无数个东德人的自我救赎中倒下了吗。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读过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对自由的向往是谁也无法剥夺的。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 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