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女儿的感恩信有感 > 导航 > 读《于凤至,旅美五十年》有感

读女儿的感恩信有感

读《于凤至,旅美五十年》有感。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读《于凤至,旅美五十年》有感,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读《于凤至,旅美五十年》有感

文/房瑞雪

说起张学良,人们不约而同的想到西安事变,说起张学良的爱情,人们会想到赵四小姐,的确,赵一荻给了张学良不离不弃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也被人们所熟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

于凤至出生于商贾之家,父亲于文斗和张作霖交好,张作霖无意之间看到于凤至的生辰八字的卦帖,看到于凤至是凤命千金,又想到自己的儿子是将门虎子,便高兴的为两人定下了亲事。由于这是封建包办婚姻,受过新式教育的张学良是并不愿意的,当然,婚后二人的生活也并不圆满。张学良曾在他的自传里说我太太比我大三岁,那时,我根本不不知她长得什么样,由于是包办婚姻,我和我的原配夫人并不是那么合得来

于凤至可以说一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善于持家的完美好女人。自从嫁入张家后,她将家里上上下下打理的井井有条,不仅和卢夫人形同母女,还很受张作霖的赏识,很快就在家里树立了威信。

于凤至是一位十分有才情的女子,她的才情是与林徽因、陆小曼这样的女子完全不同的,她的才情建立在她过人的胆识之上。西安事变之后,她从美国飞回,为张学良四处奔走呼救,求见各方人士,为解救张学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可是,这样完美的女子,上天却并没有给她一份美满的爱情,因为,张学良并不爱她。张学良给她的仅仅是一份丈夫的责任,或许就连这份责任也是打了折扣的。可纵使这样,于凤至仍然一心一意的为张学良着想。在台湾的张学良开始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只允许有一位妻子,宋美龄凭借这一点来为难张学良,得知这一消息的于凤至为了张学良与赵一荻的幸福忍痛主动与张学良离婚。

可是,于凤至的心里永远装着张学良,她只身在美国好莱坞打拼,挣下几处房产,她对子女说我将所有的钱都用在买房子上,就是希望将来你们的祖父一但有自由的时候,这别墅可以作为他和赵绮霞两人共度晚年的地方。这也是我给他的最好礼物了。现在,我的心愿总算实现了。于凤至与张学良分别了五十多年,再相见时,已经是天人两隔。

这种相见也不能算是相见了,可以说于凤至苦苦等待一生,直至生命停止的那一刻,也没有再见到她思念了半生的张学良。于凤至在她的坟墓旁又买了一块墓地,它是给张学良留的,于凤至希望,生前处于两岸的他们死后可以葬在一起。可是这个愿望却没有实现,张学良死后与赵一荻葬在夏威夷。于凤至这九十多年的人生有七十几年都是为张学良而活的,单单就这份执着就是让我们感动的。

我是十分心疼于凤至的,作为张学良的妻子,她为张学良甘愿付出一生,却没有得到多少回报,可是这样深沉的爱情却延续了那么多年,一直到她生命的终结。当张学良站在于凤至墓前的时候,或许才真正的了解到墓里沉睡的这个女人对他的爱有多么的深。这种深沉的爱如沉默的巨大的黑色的巉岩,永不退让。这颗爱着的心,在不断地等待中,承受刺痛而又缓慢的侵蚀。

我不禁想问于凤至,你在执着什么?你在期盼什么?满眼是红影缠绵,满耳的锣鼓喧天,所有的温柔也暖不了他僵硬的脸,所有的付出也入不了他寒冷的眼眸,身边的床铺永远是一片寒凉,他从不曾给你一丝宠溺,从没为你有一点疯狂,对你的深情付出,只以一纸离婚书告落。可你还是这样痴痴等他五十年,五十年的相思而不得见,每个夜晚苦苦的无声呼唤,每一次面朝大海的痛彻心扉,终随你的逝去而灰飞烟灭。

也许你早就知道,他不爱你。可你为何还是那么傻,人生短暂,能有几个五十年用来等待。你只求他目光流转处的,一瞬间的爱怜,从心到肌肤。你是飞蛾奔向炽烈的火焰,燃烧之后,必成灰烬。但是如果不燃烧,往后,你又能剩下什么呢,除了一颗,逐渐粗糙,逐渐碎裂,逐渐在尘埃中失去光泽的心。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乌凤和赤莲》有感


乌凤是一只皮毛灰黑的母娘,赤莲是一只土红色的母豺。

不说一见面就要吃掉对方,狼和豹至少是彼此仇恨的。可在日曲卡雪山食物匮乏的冬天,当垂老双残疾的乌凤和怀了一肚子小宝贝的赤莲相遇时,一个有一点点血腥又透着丝丝温暖的故事就开始了。

它们联手捕猎,为报杀夫之仇,赤莲从猎狗的利齿下救出乌凤;乌凤为刚刚生产的赤莲猎食,补充营养,还舍身将威胁它们母子安全的雪豹引走。最后,为救乌凤,赤莲惨死于猎人的圈套。乌凤发誓要将赤莲留下的四个宝宝哺养长大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非常感动,如果大家不爱护动物,它们就会一个个灭绝,如果我不制止猎杀动物,那么森林里的野生动物就会被猎人和猎狗统统杀绝

我最恨的动物是猎狗,身为动物,却不帮动物,反而和猎人一个鼻孔出气,恬不知耻地做猎人的帮凶,卖力地帮猎人屠杀动物,纯粹是动物界的汉奸卖国贼!

其实我最最最恨的是猎人,他们并不是肚子饿才杀猎物的,却是为了消遣,为了解闷,为了好玩,为了娱乐,寻找一点刺激,为了过过枪瘾,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枪法,便提着枪在森林里无节制地杀戮,恨不得把森林里的动物统统赶尽杀绝!

所以我们要呼吁全社会,大家一起来保护自然界的各种动物,不能让它们像恐龙那样灭绝。

读于丹论语有感


读于丹论语有感(一)

文/袁慎学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一精一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一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一操一、品一性一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一精一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读于丹论语有感(二)

【于丹的论语心得】,粗读了一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于丹教授讲得太好了!也感叹领导的先知。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懵懵懂懂,不胜其意,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的一棵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今听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看了她对【论语】的解读,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她用通俗的语言将这种朴素的哲学以生活的事例展现给观众,有一种心灵的触一动。她把一般人很难读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一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教授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论语--处世之道】,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于丹教授讲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她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则面对一切。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仅仅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一浪一。所以说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于丹教授在这个时侯给我们解读【论语】,无疑是给我们这些在尘世忙碌奔波的人们送来的一碗碗心灵鸡汤。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养一性一。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一爱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一浪一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骗自己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一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一毛一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越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一爱一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论语】与我们可谓是一碗温暖、甜美的心灵鸡汤。它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最朴实的真理,就像太一陽一每天从东边升起;就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它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那么,快乐的秘笈是什么呢?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像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样还不够,还要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就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内心要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快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这样才是心灵的欢乐。又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所以每个人的一生中又难免有缺憾和痛苦,如何以平和的心对待它,这是【论语】的一精一华之一,它让人明白: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与痛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愁肠百结或泪流满面,这样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更加重了你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质量,它的后果就如同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错过了太一陽一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面对痛苦要拿得起,放得下,靠你顽强的毅力与坚强的心去自救,除了你自己,谁也救不了你!人生如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了痛苦还要学会宽容与善待。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奉劝众人,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坦然的面对与原谅有负与你或背弃你的人。不要追求不应属于你的东西,否则伤痛的终会是你自己的心。是啊!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一生,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雨果说过: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但如果我们的心灵总是被自私、贪婪、卑鄙、懒惰所笼罩,不论我们富甲天下或是位极至尊;也不可能求得快乐。但如果我们的心灵能不断得到善良、坚韧、顽强、刻苦、纯朴之泉的灌溉,不论我们一贫如洗或者位卑如蚁,同样可以获得快乐的每一天!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思想、睿理贯串着我们生命、生活的全部,以黎明的弱智,穷尽一生也不能解读一、二。对于我,能够学一个字,明一道理就足够我享用一辈子了。

于丹教授的一精一辟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就用于丹教授的话来结束这支离破碎的文字、飘忽不定的思绪吧: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十年心语——读《傅雷家书》有感


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一场离别在在这个家庭上演。

“车一开动,大家都成了泪人儿……”年轻的儿子将去北京准备出国参加国际钢琴大赛并留学波兰,这场别离是他人生的重要关口,明天等待他的将是一片未知却广阔的天空。而他的家人在转身时又将进入平常的生活和学一习一,只是思念已经在心头化不开的浓。

他的老父又将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他热一爱一的事业——译著。而今又将为远方的儿子提笔,通过家书的形式继续对儿子的教育指导。离别,让他意识到了自己一爱一的深切,也使他对昔日自己对孩子犯下的错误感到极度的悔恨。离别带来难以割舍的情绪和全家人一精一神的震颤,却使得亲人分隔两地的家庭在思想上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此家书不断,在那段岁月里成为暖人的小影……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这些家书大都已经合编成书,以更完整丰满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便是《傅雷家书》。

书中篇幅最多的是父亲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从中可以窥到当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地发展。那时的傅聪正作为音乐界的新星迈向前沿,即将走向世界。作为父亲,傅雷凭着自己在音乐艺术上的造诣,耐心地在傅聪音乐艺术的成长道路上予以指点,并且不断的鼓励,“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矛盾,或因为理想,或因为事业,亦或自己思想带来的苦闷。那么把每一次矛盾都看成是自己在追求的道路上生命力的体现,当做是一次次小小地对意志力的历练,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并且不要忘了“明哲的教训”。唯有如此,“自我的小我苦闷才能转化为一种活泼泼的力量”,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情继续在人生中奋斗”,也才能使自己往前迈一步。

一篇篇家书中,随处可见傅雷先生理一性一的思考痕迹和具逻辑一性一的语言,以及从中传达出的严谨谦虚、积极向上的治学、人生态度。傅雷和傅聪这对知己一般的父子,在信中聊人生、聊艺术和学问、聊生活。在艺术和学问中,不仅音乐,还 有文学、哲学、绘画、雕塑、宗教等等,足见其学问之渊博。对于人生和艺术,傅雷时时提醒儿子,要把目光放长远些,胸怀放广阔些,并要“多想想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对于音乐,傅雷向傅聪提出“对于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伏一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提醒傅聪“单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有很大避害的”,一再劝告傅聪一一抽一一出时间到大自然里去,到艺术馆里去,在放松的同时增加自己艺术的包容一性一。并提醒他“日常生活科学化、计划化、纪律化”……足见其用心之良苦。

翻开《傅雷家书》,悲欢离合,历历在目,极具生活一性一和人间情味。我看到了傅雷对儿子深沉的一爱一和殷切的希望,对学问和艺术的谦卑,对音乐和事业的真诚,还 有那强烈的一爱一国之心。每每从《家书》中抬起头,我时常感到一股新的力量在心中升起,理智而热烈,让我更加坚信父母一之一爱一,并带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奋斗的勇气。

然而,一九六六年,戛然而止的书页后,留下无尽空白,傅雷再也无法在家书中写下他的心语了。十年浩劫中,他与这个他所热一爱一的世界过早地告别了,最恐怖的政治迫害降临在他的身上。可是世人不会忘了他,历史也会摆正他不可磨灭的位置。而今天的我也不会忘了在家书中写下的“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的心愿,我相信他会永远带着赤子之心,带着一精一神永生。

时间不会忘记了。十年家书,十年心语。

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文坛巨匠莫泊桑的一篇小说。作者以讽刺的写法重现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情景。

于勒是约瑟夫的叔叔,他曾经被称为随意挥霍祖产的流氓,那时的他让人鄙夷。后来他跑去美国,赚了点儿钱,于是他成了菲利普一家口中的正人君子。接下来的十年里他音信全无。十年后在去往泽西岛的船上,他们看见了一位卖牡蛎的老人--他是于勒,因生意失败流浪于此。看见这样的于勒,菲利普一家嫌弃他,并躲着他。

由此我联想到了另一个故事:美国一个小男孩在路边捡到了一万美元,并归还给了失主,但他并没有因此受到称赞,反而被讽刺--真傻。

有钱能使鬼推磨,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人们看来钱是万能的。小男孩真的傻吗?在我看来是否定的。他还了钱,既让失主打消了心里的焦虑,又收获了一份美德,这在今后的生活里将是受益无穷啊,何乐而不为呢?我不禁恍惚了。

因于勒有钱,所以巴结;因落魄,所以躲避,菲利普夫妇不过是两个市井小人罢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尽管于勒曾经放荡,可他去往美国后也已改过自新了。

在一个转角处,一位老人骑着三轮车将一个小姑娘的牛仔裤刮破了,女孩的母亲要他赔50元,可老人身上只有8元多,老人给母女俩下跪十来次,但那母亲铁了心让老人赔,最终还是路人给老人筹钱,那对母女才罢休。

这是路人,但毕竟于勒是菲利普的弟弟啊,血浓于水,怎么可以如此薄情?难道于勒在船里没有认出哥哥,没有认出侄子吗?他大可回家,可是他没有。从菲利普与船长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于勒不想拖累达弗朗什家族。他有这份心也难能可贵。人是在犯错中成长的,我觉得于勒应该被原谅。(星辰ww)

爱钱的人从来不肯放过一个表现世俗的机会--菲利普夫妇将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生活固然需要钱,可那一张张冰冷的票子怎如有和睦的家庭来得温暖?试问,当今社会有多少家庭因这些票子变得支离破碎?人赚钱为了什么?自然是为了过上好日子,但每日疲倦不堪,为生计东奔西跑这就是所谓的好日子吗?

我并不崇尚繁华的街市,更喜欢空气水源良好的农村;我并不觉得赚到大钱是什么好事。我更向往从前的慢生活,人们虽然工作辛苦,收入也不是很高,但生活充实,苦即是甜,更没有职场上的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挑个晴朗的好日子,去小村庄游玩一番吧,放松放松,体验体验野趣,远离虚伪,返璞归真。

读于丹《趣品人生》有感


读于丹《趣品人生》有感

文/何凯让

前不久读了于丹教授《趣品人生》一书,突然想起曾经读过一篇名为《幸福是一种心态》的文章。文中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这句话再次从于丹教授的字里行间跳跃而出,再次深深触动了我。

于丹教授身处其位,也算是俗务缠身了,可她却能自主调适心态,乐游于山水酒茶,寄情于琴棋书画,我想,尽管也要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忙于应酬,但她一定是悠闲的,从容的,幸福的。正如书中所说,人最想得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的囚徒,怎么办呢?在名利道路上奔忙,到了这溪山清静中,不妨停一停走进去,体会生命的一种从容,弹一张琴,吹一支笛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得其乐。这是很高的人生境界了,在这种境界,心是自由的,情是愉悦的,生活自然也是幸福的了。

世间万物自有其存在的方式和运行的规律,周而复始,不以我们的处境而悲喜,不以我们的喜恶而改变,世间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悲惨,真正的幸与不幸其实是在我们的心中,它取决于我们的人生态度。贾宝玉生于豪门,锦衣玉食,但他因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幸福;祥林嫂青年丧夫,被逼离家,出卖苦力,但她以能在鲁镇自食其力而开心。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种心态。身边有很多人,整天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用心,怨愤盈怀,牢骚满腹,这钟泄愤于世,与人为敌的做法,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反而会使自己更加消极懒散,更不利于身心健康。

幸福不会主动找上门,但它却赋予每个人均等的机会,等你怀着一颗真诚生活之心去迎取;幸福就潜藏在每个人心灵深处,不清除心灵消极厌世的杂草,它永远不会发芽开花!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宽容之心,知足知心,感恩之心,幸福就会常伴左右!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一)

玖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一性一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一精一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一擦,与家长产生摩一擦,面对不如意的学生会生气看过【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己也很苦恼。让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救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一陽一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一操一、品一性一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二)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众多人中,家家也都有本难念的经。那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

【论语。颜渊】有录: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夏称自己名为商,劝导司马牛说,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都由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一爱一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说,人首先要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问天问在,这样只能加重你痛苦。其次,要尽可能用自己所做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那就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一陽一而哭泣,那么你将错过星星了。一种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少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一陰一影,影响到你生命的质量。比如:当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的时候,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吸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二氧化碳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既然生活中遗憾不能避免,那么如何对待遗憾的心态和方式就尤为重要了。这里也就是我写这篇博客的中心意义,那就圣贤们早就在千年之前用文字告诉我们,无力改变事实,却可以改变看待事情的态度。那就是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所有儒家理论的核心无非常三个字:仁、智、恕。关一爱一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放得下,就是恕。你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马上就去做。什么人最重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已及人地,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所谓拿得起放得下,除了仁、智、恕外,还要有勇,有大勇。如此,内心有约制,得失在心中。一切苦难均可以笑傲。

【论语。宪问】记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要做到让内心真正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清身外之物有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称为:鄙夫。

【论语。一陽一贷】中有录: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出,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鄙陋的人。孔子曾经说过: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划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论语。公冶长】所言: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君所众知,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很率一性一,对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别在乎。孔子有次调侃说,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这个世界是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云了。到时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听到这话很得意。结果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好勇是子路的特点,但他的勇敢又缺少点内涵。

【论语。一陽一贷】中,子路师: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无勇而无义为盗意思就是说子路真去问老师:君子应该不应该崇尚勇敢呢?孔子说,君子崇尚勇敢没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乱犯,一个小人会以勇敢沦为盗贼。试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杀人越货,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这种没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而这个道道义却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

【论语。里仁】有记:子曰:以失约之者,鲜矣!意思正是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假如一个人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更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苏轼曾在【留候论】中论过这种勇敢,并称其为大勇。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论语】中,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要经历千锤百炼。

于丹说,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提前感悟到四十、五十的境界,已经建立了明晰的内心价值系统,已经能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反张力,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那么我们说,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因此,【论语】中睿智的人生经验,穿越千古沧桑温暖着我们,光芒着我们,照亮我们心中的暗夜。品着孔子,微笑中受益的心智再次开朗,让我们不断有勇气解剖自己,征服自己,超越自己。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三)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一爱一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一精一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一陽一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一爱一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读《万历五十年》,就可以从一个王朝看到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万历帝在位四十八年,掌握明朝的朝政长达半个世纪。
  万历帝,在此之前我是没有多少了解的,但是在看这本小说的人物介绍时,发现里面的很多人物我们都耳熟能详。张居正,海瑞,戚继光,一些千古名臣,还有后来出现的宦官魏忠贤,以及经常在影视剧中听到的朱常洵。
  小说涉及人物众多,情节关系十分复杂,在这里仅对比较触动我的两组人物来谈一下感受。
  万历帝与张居正。万历帝即位时年仅十岁。隆庆帝临终时为万历帝选了三位辅政大臣来辅佐幼主。张居正正是内阁首辅。万历帝少年早熟,支持张居正设计和主持的新政,十年的新政让明朝国库充盈,百姓对新政充满好评,史称“万历新政”。万历帝成年之后,亲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可当时张居正深得人心,天下只知张居正而不知万历帝。张居正成了万历帝亲政的绊脚石。张居正患病后不久病逝,由于一些奸臣的挑拨,万历帝下令将张居正抄家。张居正的家财被尽数没收,张居正的几个儿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制造了一出出惨剧。这就是令人震惊的“江陵奇祸”。张居正垮了,万历帝亲手制造了张居正的悲剧,重新找回了封建帝王的无上权利。这是专制君主对辅政大臣威权震主的一种无情报复。明朝的专制王权发展到顶峰,明朝从此走下坡路。海瑞评价张居正"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对其一生的真实写照。张居正心甘情愿“为帝王用”到头来却换得这么一个下场,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不得不令人深思。


  万历帝与郑贵妃。郑贵妃,选秀时被选入宫,后成为万历帝的专宠,正是她,左右了万历帝的后半生。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但她并不满足。她对皇后的宝座垂涎已久,同时要万历帝立自己的儿子,即朱常洵为太子。万历帝也想立心爱的女人的儿子为在太子,可这不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制。随着皇长子朱常洛的年纪越来越大,迫于臣子们要求尽快册封太子的压力,万历帝在“立长”“立爱”之间徘徊,一再拖延,二十余年不上朝。最终还是难以改变祖制,立朱常洛为太子。郑贵妃曾不只一次地迫害朱常洛,梃击案,红丸案,幕后主使都是她。而万历帝一直在维护他的贵妃。万历帝为了一个郑贵妃,做出了许多违背祖制违背人伦的蠢事。也许他们之间存在着真正的爱情,但在厚重的历史下,这些都被一些另外的事情所干扰,再我看来,那种感情不是纯粹。是不是所有帝王,都无法有真正的感情,是不是所有的帝王,他们的感情都带有一种悲哀。万历帝深爱着郑贵妃,一辈子只宠了她一个。但我对郑贵妃,更多的时憎恶。一个少女时代纯真美好的女子怎会在入宫后变得那么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她的所作所为,令人毛骨悚然。
  《万历五十年》,一部厚重的历史小说,以我浅陋的阅历见闻难以对它做出一个得体的评断。历史总是厚重的,历史总是能让人掩卷沉思,扼腕长叹。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读《万历五十年》,就可以从一个王朝看到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万历帝在位四十八年,掌握明朝的朝政长达半个世纪。
  万历帝,在此之前我是没有多少了解的,但是在看这本小说的人物介绍时,发现里面的很多人物我们都耳熟能详。张居正,海瑞,戚继光,一些千古名臣,还有后来出现的宦官魏忠贤,以及经常在影视剧中听到的朱常洵。
  小说涉及人物众多,情节关系十分复杂,在这里仅对比较触动我的两组人物来谈一下感受。
  万历帝与张居正。万历帝即位时年仅十岁。隆庆帝临终时为万历帝选了三位辅政大臣来辅佐幼主。张居正正是内阁首辅。万历帝少年早熟,支持张居正设计和主持的新政,十年的新政让明朝国库充盈,百姓对新政充满好评,史称“万历新政”。万历帝成年之后,亲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可当时张居正深得人心,天下只知张居正而不知万历帝。张居正成了万历帝亲政的绊脚石。张居正患病后不久病逝,由于一些奸臣的挑拨,万历帝下令将张居正抄家。张居正的家财被尽数没收,张居正的几个儿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制造了一出出惨剧。这就是令人震惊的“江陵奇祸”。张居正垮了,万历帝亲手制造了张居正的悲剧,重新找回了封建帝王的无上权利。这是专制君主对辅政大臣威权震主的一种无情报复。明朝的专制王权发展到顶峰,明朝从此走下坡路。海瑞评价张居正"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对其一生的真实写照。张居正心甘情愿“为帝王用”到头来却换得这么一个下场,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不得不令人深思。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