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 导航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在过去的一段很长很长的历史中,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书很多情况下都是带有强烈的意思形态,史学家治史都是带有各种限制,都要规避统治者,亦即官方的避讳。例如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一騷一之称的史记,也是要避过汉武帝。黄仁宇先生能够写下如此巨著,以我之见,其实是有时代的推动之功。何解?黄仁宇先生生于晚清民国时期,但是中晚年却在美国居住,一直从事历史方面的研究,涉猎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并且常年在西方工作与生活,思想方式也受西方思维的影响,所以,其写下如此一步巨著是有一定的客观要求,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时代的推动一性一,既是顺应潮流与时代的发展而生。但是,我们却要认同黄仁宇先生的非凡之间,和创新一精一神。【万历十五年】一书运用了全新的分析手段,一种结合数据,理一性一的方法,通过厚重的,尘封的历史画卷富有想象力又不失严密的描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各种人与物,还有那种历史轨迹,这确实开了华人治史之先河,为后人展现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本书中,作者非常智慧与独特地选择起一个时间点万历十五年,这个节点展开描述。正如作者所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位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时间。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虽似末段小节,但实质上确实从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作者以诙谐的语言,故事般的语气,极为生动的描述了事件的线索发展,但是每个细节都根据数据与文献的论证,有强烈的说服力。于本人之间,这书完全没有其他历史书的枯燥无味。但是其思想确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不失为适合大学生的读物之选。

书中的第一个章节:万历皇帝。一个富有争议的皇帝。一个饱受历史学家争论的皇帝。作者在描述这一关键人物之时,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解读。万历,是个无奈的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一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作者在描述这个有君主之名,而少君主之实的皇帝时,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官集一团一作了深刻的嘲讽。文官官僚体制,是一个稳定的体制,作者揭示了这种体制的极大弊端。这时,作者抛出了了首辅张居正,一个智慧的相国,深谙文官群体的行为。其中作者提到了一陰一一陽一之说,深刻揭示中国道德治国的严重缺陷和政治的丑陋。作者对张居正的描述是较正面的。张居正是一个托孤大臣,作为皇帝老师,其一边要

查看全文>>>

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历史,不能不悲哀的发现,两千年来的治乱兴替无非是一个原地打转的怪圈。

自汉代儒家思想上升成为意识形态之后,庞大的帝国所赖以维持秩序的是孔孟之道。但孔夫子的道德是抽象的准则,真正在人与人之间起实际润滑作用的是礼,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礼保证了整个社会的运行秩序。 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对于违法的行为作掩饰则被认为忠厚识大体。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从来也没有可资遵守的成文条例。

经过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儒学到了明代已经越发保守僵化。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无形地统治着这个社会。万历年间所面临的问题在于:作为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绝对权力无形中被各种各样繁琐的礼制规定抵消了,一方面,要实行有效的统治,就必须以儒家礼 教作为法理基础,另一方面,对儒家礼教的任何背离、突破和改变,势必遭遇到强大的抵制,其中大部分抵制是潜在的、无形的,如废长立幼、修建皇陵等问题。

万历皇帝曾力图励精图治,希望通过努力实践礼来增强文官集团乃至全体人民对经典道德的信心,但当他经过张居正以及选太子的风波之后,他彻底看穿了所有人的阴阳两面。这时他自己首先对这套道德体制丧失了信心。他对管理国家事务的消极抵抗是是针对这一整套道德体系。

此时,道德和礼已经发展到相当畸形的地步。表面上官方倡导的道德原则与人们的实际行为已经严重脱节,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至其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

究其原因就在于:在儒家的观念里,根本没有私德和公德之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个人品德作为治理国家的前提,治国如治家。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因此,儒家的以德治国是典型的人治。儒家要求一个人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人格,然后才能从事治理国家的工作,即所谓内圣外王。其荒谬性并不在于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性,而在于其不承认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完全是不同性质的领域。把二者等同起来,即把政治道德化,这就使国家有权干涉私人生活,个人 自由因此荡然无存。我国解放后的

查看全文>>>

早就想拜读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了,可就是一直没付诸于实践。 刚好借这次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好好品评一番。

总体来讲,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分为7章,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主角,并对这个人物的生平事迹做了详尽的描述:充满期冀,希望干出一番业绩到近乎绝望,怠惰政事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世时专断集权,死后被查办的首辅张居正;调和中庸,希望改善政况却未能如愿,被迫下台的首辅申时行;恪守儒道,虽与周围官员格格不入却仍坚持原则的古怪官员海瑞;在文官的排挤下,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未酬却身先死的将领戚继光;自相冲突,言行胆大,最终一切只能成幻想的哲学家李贽。这些主角的选择,涉及了社会的不同阶层,构成了明代中晚期一个表面看似宁静,而实际上却波澜起伏的万历十五年。

透过这本书,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人物当中暗藏着各种矛盾:有万历皇帝同群臣之间的矛盾,有各级官员之间的矛盾,有文官、武官之间的矛盾等等。而所有的矛盾都源于这一个矛盾:即人与体制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特殊矛盾的存在导致所有这些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最终的命运都具有悲剧色彩。

如万历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好多事都不能如愿,尤其是在立储问题上,在与群臣斗争了数年之后最终屈服,开始沉沦,近乎绝望。他的这种屈服表面上是向群臣屈服,实际是在向体制屈服。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感到奇怪,皇帝不是封建社会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吗?不是拥有生杀予夺大权吗?既然如此,又怎么会导致自己的悲剧呢?的确,在我们的印象中皇帝的权力是很大,他可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是熟悉历史的人或爱看宫廷电视剧的人都应该知道,皇帝很多时候,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自由,如果他的政策危害到文官集团的利益,那么文官集团内部就会拿出自己的伦理道德来教育皇帝或引出本朝成例压制皇帝。这不禁使我想起《康熙王朝》里的一个事,顺治时期提出的满汉合同即满臣和汉臣融合,同为一体,到康熙时都未能解决。原因很简单,满汉合同自然会削弱满臣的主导地位,损害满臣的利益,他们当然不能答应,以致这件事久久都不能和解。

又如戚继光,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间游离,这种游离迫使他们投机取巧,巴结权贵,最终逃脱不了政治中的现实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在书中,所有的人物,无论地位,无论善恶,统统不能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他们或身败或名裂,还有身败兼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圆满者。他们的个人理想、价

查看全文>>>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读《万历五十年》,就可以从一个王朝看到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万历帝在位四十八年,掌握明朝的朝政长达半个世纪。   万历帝,在此之前我是没有多少了解的,但是在看这本小说的人物介绍时,发现里面的很多人物我们都耳熟能详。张居正,海瑞,戚继光,一些千古名臣,还有后来出现的宦官魏忠贤,以及经常在影视剧中听到的朱常洵。   小说涉及人物众多,情节关系十分复杂,在这里仅对比较触动我的两组人物来谈一下感受。   万历帝与张居正。万历帝即位时年仅十岁。隆庆帝临终时为万历帝选了三位辅政大臣来辅佐幼主。张居正正是内阁首辅。万历帝少年早熟,支持张居正设计和主持的新政,十年的新政让明朝国库充盈,百姓对新政充满好评,史称“万历新政”。万历帝成年之后,亲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可当时张居正深得人心,天下只知张居正而不知万历帝。张居正成了万历帝亲政的绊脚石。张居正患病后不久病逝,由于一些奸臣的挑拨,万历帝下令将张居正抄家。张居正的家财被尽数没收,张居正的几个儿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制造了一出出惨剧。这就是令人震惊的“江陵奇祸”。张居正垮了,万历帝亲手制造了张居正的悲剧,重新找回了封建帝王的无上权利。这是专制君主对辅政大臣威权震主的一种无情报复。明朝的专制王权发展到顶峰,明朝从此走下坡路。海瑞评价张居正"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对其一生的真实写照。张居正心甘情愿“为帝王用”到头来却换得这么一个下场,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不得不令人深思。

  万历帝与郑贵妃。郑贵妃,选秀时被选入宫,后成为万历帝的专宠,正是她,左右了万历帝的后半生。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但她并不满足。她对皇后的宝座垂涎已久,同时要万历帝立自己的儿子,即朱常洵为太子。万历帝也想立心爱的女人的儿子为在太子,可这不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制。随着皇长子朱常洛的年纪越来越大,迫于臣子们要求尽快册封太子的压力,万历帝在“立长”“立爱 查看全文>>>

《万历十五年》是以铺叙方式为主的纪传体,书中记载了发生在这一年的许多看似无关的事情,这看起来是个偶然,但是通过这些事和人,又表明明朝的衰亡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无法避免。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明朝是以道德来代替法律制度,不只是明朝,历朝各代皆是如此,只是统治思想有所差异。在这样的制度条件和统治方式下,文官武官秩序井然,等级分明,官员阴奉阳违、腐败无能,皇帝昏庸无道,以这样的统治集团来治理国家,其最后的结果必是败亡。但明朝本来有很好的机会可以改革,可以发展经济,但是都错过了。其根本原因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国之精神已经耗尽体力。所以一个国家的衰亡跟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单纯以社会伦理常纲统治的国家,只讲求成规,只会是倒退的。 在这样的制度里,不管是万历皇帝朱翊钧,还是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亦或是都御使海瑞,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一些侧面提到,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人物,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是制度造成的悲哀,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一不成为其牺牲品。 学历史、读历史不仅仅要了解知识,关键是要看当初的历史对现在有什么裨益,坏的方面引以为戒,好的方面可以借鉴。从万历皇帝的统治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不用技术和经济力量以及法律来扶植民众,而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查看全文>>>

李约瑟难题中对古代与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区别进行了提问,公元十六世纪及以前,中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而近代科学却产生在十七世纪的西方,中国古代近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深思。

这一转折点正处于16世纪中期的明朝,《万历十五年》从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等角度讲了明朝末期万历皇帝朝中朝外之事,更多的是把行政制度、财税制度与中国古代儒学修习系统对人对社会的莫大的影响力之间的统一思考和综合讨论。

贯穿全书的,用作者的观点来说是道德束缚力在中国社会特别是明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是知识分子阶层和文官体系的支撑和矛盾来源,书中说明了16世纪中国社会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的侧面形态。责编傅璇琮也曾表示:这本书的撰写,确实拓新了我们看待历史、观察社会的眼光。我想,读这本书,可以培养自己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作者关于历史观的部分意见。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才能赶超先进、重塑辉煌,才能迎来日新月异、鸟语花香的科学春天!

查看全文>>>

昨天晚上用手机上网,无意间找到一篇好文,一口气看下来,居然看到天明,但是心脏处却又一种柔软的触动。是《网球王子》的同人文章,虽然我不支持bl,但那篇文章真的深深的打动了我,回忆与现实的穿插交错,一层层揭开真相。虽然很长很长,一点一点转载会很累,但是,值得我转载,无论你是否看过网王,你都会被这篇文章深深打动,只要你耐心看完这篇经典。先把我的读后感发过来,因为,如果读完后不说些什么,真的,心脏很难受。

读后感:这篇文,虽说算是he(喜剧结尾),但我觉得文中的忧伤,从淡淡的遗憾酝酿为深切的悲伤,是se(悲剧结尾)中的经典。十五年的梦境,梦醒时分,泪沾巾,那个微笑的天使,终究只多了十五年的时光,美好得短暂,留不住。一再的错过,从懵懂的少年球场挥洒青春,到病危的床上生命的透支,讽刺的很,这一切,就是那个自己从小呵护到大的任性公主浅草里菜。

事实残忍的揭开:里菜跟本没有想象中受到失忆的伤害,而善良的周助,却从此背负沉颠颠的“报恩”枷锁,宠了想谋害自己的凶手几十年。周助从不欠她的,总是她欠周助。如果不是她恶意的谋杀,又怎会有相“救”的感激?如果不是她任性的逃避责任而编造的终生的谎言,周助又怎么会在爱情与友情里苦苦挣扎,折磨着三个人?而里菜,用周助的歉意善良,粉碎着儿时的童话。当得知受捐器官的一方是不二周助,本毫无生还希望的里菜,奇迹般的生还,这种强大的求生意志,为的竟是看到不二周助因没有心脏源而希望破灭、生命消逝,而对方是那个宠溺自里几十年,被自己深深伤害、亏欠和欺骗的天使,残忍到可怕。即使最终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以自杀换来了心脏,我也不能原谅,这个外表可爱却在三岁就开始伤人的恶魔,把爱人和友人生生推向绝望的深渊,万劫不复,即使她的家庭环境不好,我也不能释怀。而中泽的十五个娃娃,一个奇迹,一个梦境,文章心痛到哭不出。遗憾,最后的十五年,没有亲人和昔日队友,只有病痛和彼此,伤感的“完满”。与《想念之诗》媲美的虐心之文。感触良多

编辑推荐:

查看全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0字(1)

看一个时代的功过是非不能只从一个层面来看,应当从多角度来分析,当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时,才能客观公正地分析该时代的成败得失。从得失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不仅可以使我们有睿智的眼光得以自省,而且可以借鉴到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上,使我们有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帮助我们不断地调整思维状态。以史明志,以史鉴今,《万历十五年》就是这样一本值得我们反复多读的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

作者以万历十五年为名,展开话题论述了万历年间的诸多方面。万历十五年虽看似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这一年之后好多小细节的变化却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历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巨大成就的造就,还在于事物肇起之初处于酝酿中的有机结合和变化。作者从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等多个章节写了万历年间的各种风俗制度等。

首先,万历皇帝。1572年,不满10岁的万历皇帝即位了。多年的精心求学,万历的学习取得了很大的长进。万历小皇帝谨遵传统儒家思想观念,尊师敬长辈。首辅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左膀右臂,万历小皇帝的课业由他来把关教授,政府众多的重要决策也是由他拍板定案。小皇帝对张居正充满了尊敬之情,对他精心敬业的奉献精神大加赞扬,并且把一些名贵的珠宝和进贡上来的物产赏给他,真是皇恩浩荡。幼年的万历皇帝对这种大臣的扶持百般地感谢,可是等到他成年后开始拥有自主的决策权时,他奋发图强地想做一代明君,想在自己的治理之下开创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可美好的愿望或者是蓝图总是事与愿违。当一个时代的轮轴运行到最后时,一些制度或者是陈腐的事物会成为这轮轴中的一些颗粒,阻止社会的进步发展。到了万历年间,整个朝廷成了一个运行缓慢的机器,大臣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加于皇帝身上的义务越来越多,皇帝赤裸裸地成为上层阶级的代理人。这时,皇帝失去了高度的权利实行权。比如,在立储君一问题上,大臣与皇帝之间争执了很多年,最终以万历的沉默和消极抵抗使整个朝廷失去了励精图治的机缘。因此,一个时代需要高度集中的权力和治理权,或者有科学合理的政府机构,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来界定各种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使上命顺利下达,保持政府的工作效率,时代才会有快速的发展。

其次,世间已无张居正。张居正功过都不小。其功一面,在他辅政的期间,整个朝廷风平浪静,虽然也有暗涌翻浪,但相对来说还算太平。而且张居正精明干练,做出不少令人赞佩的政绩,实际地地惠及到了官民。其过的一面,

查看全文>>>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介绍了万历皇帝在位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三个因素所决定的明朝走向没落的原因。政治上皇帝实质上并没有实权,因为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明朝的内阁权利非常强大,甚至到可以和皇帝抗衡的地步。其中最为代表的是张居正。历史上对这个人褒贬不一,一方面他推出的新政很大的促进了明朝整体经济,军事,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个人是一个大贪官,他死后从家里搜出10余万两白银,政治方面他极力推崇自己的党羽,极力的排斥异党。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师,他极力得皇帝和皇太后的信任。当张居正死后被查出种种劣迹,万历皇帝伤心了,自己的老师如此的虚伪,从此他由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变成一个沉迷于后宫美色的君主。因为他看清楚了一点--------无论张居正,还是后来的内阁首府申时行,都代表的是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的利益于皇权一向对立。万历皇帝深知自己不能够改变这个已成的制度,索性不管不问任文官集团自己争斗。

军事上明朝的军事相对于外族还是较强的,但是建军制度上文官的权利比武官大;禁军的数目比戍边军队的数目多;军饷朝廷播下来大多数都是发不到士兵手里的。这种朝代末期亡朝的表现在万历年间得到了种种体会。但是如果文官和武官搭配良好就会有例外,明朝除了开国有著名的将军,这个朝代有且仅有的民族英雄就是戚继光。可以说他的成功,和他的上司谭纶,顶级上司张居正不无关系。如果不是张居正极力推举戚继光,可能他的抗击倭寇的事业没有这么顺利。当然他本人也是出色的将领。据《神宗实录》中谈到戚继光在战争前3天彻底研究对手,思索着每一个细节。他练兵严格,经常搞动员大会,赏罚分明。再一个,他对兵源也有限制,只招农民。

文化上基本上都是八股文,大文豪基本上和内阁的大学士关系不好,因此大多境遇不好,这里不详谈。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全部出动征伐英国的前一年,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的同一年。从中国历史上来看,是明朝走向衰败的标志时间。

我想此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历史知识,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历史。

查看全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000字(1)

历史学领域,向来就是一个意见不同,纷争不断的学术领域。但是无论如何,思想的冲突还是有益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书,即是为明代历史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历史学领域提出了一个应当注重的话题大历史观。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不会被通篇认同,但是其意义,可谓是一次理念上的革新。

正如书中所说,1587年,在中国则为明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年,所发生的要事可谓寥寥无几,而其程度则以震撼全国朝野上下的事件,则更显得屈指可数。整个国家都在承平与祥和的气息中度过。然而,史官与历史学家都没有注意到,尽管没有关于要事大篇幅的记录,但是在他们笔下的一次次集会、早朝、经筵、会议、谈话,在大量日复一日的枯燥文字之中,我们的王朝正在经历着它的潜移默化的改变而一般而言,潜移默化的改变,其影响甚于一次集中的矛盾总爆发。事实上,在1587年所发生的一切,昭示着明王朝已经失去了一次关乎它未来命运走向的变革机会,并且步入了它命运的最后一段路程,走向了衰亡。

能够维持国家运转的,有几种东西其一,乃是完善的制度,就如同今日之美利坚,无论官员如何之平庸,但是由于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那么整个国家还是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其二,乃是社会道德的制约,道德虽是无形之物,然而却是一种巨大的约束力,统治者如果能够灵活运用道德力量管理国家,那么儒家大同的构想就能够全面实现了。其三,也就是潜规则。这种构成于各种集体的规则,成型与完善与各种游离与法令与条例之外,虽然它不是标准的形式规则,但是仍然是维持文官平衡的重要点。现在,我们的大明王朝虽然集这三者于一身,但是第一种,即制度,已经显得死板而不合时宜,既无法控制地方,又无法领导中枢。所以,留给万历皇帝和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们的,只有软弱无力而缺乏条理的儒家道德与官场内部籍以维持秩序的潜规则。

制度的不适用是本朝最大的特征,也是整个国家的悲哀之一。缓慢而缺乏效率的政府、充斥着各种关系链条的人事考察,,等等等等都使得我们的明朝对于国家的治理只能够维持到平稳而无法将其晋级为盛世,一旦战争来临,整个国家都会由于调度不一与指令相斥而混乱不堪,1619年的辽东,正确的证明了这一点。

当制度不堪修补,社会的推动力已然消失之时,再强有力的改革也显得无济于事。用书中结尾的话来说,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这些

查看全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栏目提供大量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指导大家如何写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并提供丰富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等内容,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阅读本栏目内容更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