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初二下学期美术教案 > 导航 > 初二下学期美术教案:《开国大典》

初二下学期美术教案

初二下学期美术教案:《开国大典》。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初二下学期美术教案:《开国大典》,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开国大典》(1课时)
课 型: 单一课
教学方法: 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教学步骤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作者介绍: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的油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艺术欣赏:
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艺术成就
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是中国绘画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体现 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结论
《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fwR816.COm阅读欣赏

初中美术教案大全: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刘杨

课型:单一课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三)作者介绍: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的油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四)艺术欣赏:

1、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五)艺术成就

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2、是中国绘画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3、体现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六)结论

《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初中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开国大典


初二下学期美术教案


第一课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1课时)
课 型: 单一课
教学方法: 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教学步骤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作者介绍: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的油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艺术欣赏:
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艺术成就
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是中国绘画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体现 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结论
《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这篇《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三、交流。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二、篡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而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 ;为_________而________.
三、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
◆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一·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作业。
◆摘录最使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开国大典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默读典礼之前“会场布置、群众进场”,典礼之后“阅兵式”、“群众*”的段落,进一步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一:会场布置、群众进场。

(1)指名分节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2)引出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体会参加人数多、会场布置隆重、群众热情高涨。

(3)随机学习重点句。

句子一: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句子二: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4)感受热情,指导朗读。

板块二: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句子三: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想象画面。

②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板块三:群众*。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4)

句子四:*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①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②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

③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课堂小结,回顾全文。

(四)迁移运用,学写场面。

五、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 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

作者简介:

张农,女,34岁,研究生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在武汉市育才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曾被授予全国课题先进个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江岸区“有影响高水平”人才、“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执教《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国结》等课获得省、市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编写鄂教版教材教参、读本。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获全国、省、市级奖,十余篇案例、教学设计在教学期刊上发表或收录于专业参考书籍。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开国大典


这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开国大典》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广场上……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初二下学期美术教案:《开国大典》”一文,希望“初二下学期美术教案:《开国大典》”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初二下学期美术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