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从学生角度写立德树人演讲稿 > 导航 > 从创新角度理解教育的内涵

从学生角度写立德树人演讲稿

从创新角度理解教育的内涵。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小学中学阶段有一项重要的写作训练就是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从创新角度理解教育的内涵,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学无止境,但学确有境界。

昨天下午一口气看完了爱人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时的一本教材,是东北师范大学编写的《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一书,还真是收获不小,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书中的有关论述,可以使我们明目、清神,多少改变一下目前的教育教学观念,想会大受其益吧。

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理论体系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重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近些年来我们虽然进行了不少的教育教学改革,但不少改革仍然是跳不出传统教育的框架和束缚。21世纪将是向知识经济迈进的时代,现存的传统教育,显然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需要。因此,教育需创新、教学需创新,只有我们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所创新了,才能实现对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可见,创新就是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创新就是善于吸收新的东西,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积极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且能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生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东西的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不仅仅表现为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和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因而它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也是教师各种能力中的最高层次能力,创新型教师的人生应该是“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创新型教师不仅使学生知道过去,尤其重视教学生关心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仅是指导学生智慧生活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重要研究报告中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创新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在动力和最高境界,如果没有创新,人的生命就会毫无意义,只有创新,学校才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成熟的家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无数教育工作者都在思索、探究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人主张“爱是真正的教育”,“保护是真正的教育”,“树人是真正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启智是真正的教育”,“传道是真正的教育”,“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即把一个真正的人引出来、塑造出来。正如一位智者所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所以,没有把人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的境界的教育,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全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应该“咀嚼”出其中的滋味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英国哲学家怀特还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所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绝不是那种仅仅占有了许多书本知识却食而不化的人,而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人。

可见,教育是师生共同铸造灵魂的生命历程。对学生而言,教育直接影响他们当前及今后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教育是其职业生活的全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价值。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灵魂性的教育,必须明确: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发现个性、分析个性、发展个性,不搞一个模式、不按一个标准,而是最终造就出人人有德、个个成才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经验与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

课程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课堂教学观,使他们对课堂教学有一个高层次的认识。

(1)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天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舞台。正如有的教师的课堂: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最活跃的是少数学生。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2)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看一名中学生对语文课的看法: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听语文课,归功于教师能把课堂分配得井然有条,不仅开了路还清了道,根本用不着我们去担心,顺畅得像上了高速公路。除了几个读音需要纠正,其他统统不必操心——所有词语教师会为我们解释,免去翻字典的麻烦;所有句式教师会为我们分析,把所有难以理解的东西通俗化。而且课堂上从不提问,就是提问也是公开课上,或是为了唤回我们走神的灵魂。我们在课堂上是备受优待的婴儿,真让人受宠若惊。我们是在美美的享受着“鱼”,但青春的我们并不安分,我们希望自己去“抓鱼”。

(3)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事实上,日常课堂上“书声朗朗”、“秩序井然”的表象,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贫乏、思想的贫困以及才智的消磨。由于学生在那些纯粹的、外在的知识面前逐渐地丧失了个体意识、主体位置、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公共的知识不仅仅没有内化为他们个人的智慧,外化为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力量,反而成了他们的思想包袱或精神负担。对许多学生而言,知识只是一种巨大的外部压力,而非个人成长的精神动力,他们并没有感受到知识越多越主动、越快乐,反倒觉得知识越多越被动、越痛苦。

(4)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莲山课~件 ]

(5)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教师创新的阵地在课堂,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构建者,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构建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性情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只是传递,要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实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二传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服务者;从权威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从课程的实施的被动者转为课程实施的研究者。教学过程成为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同时应该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

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独特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创造性的。新课程不须要教师有太多的模仿,而提倡高度的个性化、多彩多姿的创新式教学,教师要增强职业自信心,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只有自主研究才能产生不同的方法,上出“自己的课”,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来。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理解创新的心得体会


在创新中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是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一个重要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时代特征及其规律,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用xxxx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是创新的首要前提 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把宣传思想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必须坚持用xxxx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在统领中体现创新,在创新中加强统领。

第一,用xxxx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保证。高举旗帜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保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宣传思想工作举什么旗帜,标志着我们党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党的xx大把xxxx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新世纪新阶段,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xx大精神,坚持把xxxx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指针,坚持用xxxx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大力开展理论学习、宣传和研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始终高举旗帜,就从根本上把握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  

第二,用xxxx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是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首要前提。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前提在于体现科学理论的指导性,关键在于体现时代性,根本在于把握规律性,核心在于富有创造性。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必须坚持用xxxx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形势和把握趋势,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拓展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式,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宣传思想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和规章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规律,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宝贵财富。应该看到,进入新的时期,我国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手段的深刻变化,使得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工作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方法手段上还不能适应时代条件变化的要求。只有坚持用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形成新思路、探索新办法、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才能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新局面。  

第三,把xxxx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是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根本任务。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深层次、高要求的特点。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回答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关心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的最好方式和载体,就是把学习贯彻xx大精神的热潮引向深入,不断兴起学习贯彻xxxx重要思想新高潮,并且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增强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围绕学习贯彻xx大精神和xxxx重要思想,在前一段学习宣传贯彻xx大精神的基础上,按照中央提出的围绕主题、把握灵魂、狠抓落实的要求,在深入人心、开拓创新、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学习宣传贯彻xx大精神引向深入;必须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深入宣传阐述xx大提出的重要观点、重要论断、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必须切实抓好学习贯彻xxxx重要思想的工作,不断扩大xxxx重要思想学习教育的覆盖面;必须进一步抓好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xxxx重要思想的专题学习,开展理论下基层活动。通过理论研讨、调查研究、精神文明创建等多种途径,充分反映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xx大精神和xxxx重要思想、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精神风貌,不断把xxxx重要思想的学习引向深入。

二、用三个贴近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水平是创新的基本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落实新要求、提高新水平、展现新面貌,关键是要做到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世纪新阶段宣传思想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重要保证。做到三个贴近是全面贯彻xxxx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做到三个贴近就要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力求实效上下功夫,这正是不断创新的重要切入点。

第一,在贴近实际中创新。坚持事实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实际,联系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贴近实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过程,只有贴近实际,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广大群众关心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把xx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提出的重要观点、重要论断、重要政策、重要部署说充分说清楚,在深层次上统一思想,把xx大精神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形成同心同德贯彻xx大精神的巨大合力;才能让xxxx重要思想和xx大精神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进农村、进军营,家喻户晓、人人明白,才能在学习中紧紧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精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才能让广大干部群众深深懂得,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必须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必须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不断解决前进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用xx大精神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第二,在贴近群众中创新。就是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理论武装工作,要进一步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多开展理论下基层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多运用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把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说充分说清楚;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同时,要高度重视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在宣传大好形势的同时,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改进方法,提高水平,把我们想要说的与群众想要看的、听的结合起来,多运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文艺出版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精神文化产品的标准;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落实到、实现到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上来,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  

第三,在贴近生活中创新。始终坚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不断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使我们的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只有贴近生活,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真实反映时代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满足群众需求,宣传工作才能深入人心,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以情感人、以心动人、以事实服人;文艺工作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从改革建设火热生活的实际感受中,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中,激发创作灵感,写出真情实感,才能使落实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上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用疏导的方法、群众参与的方法、发扬民主的方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区分层次,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群众提高精神境界。

三、用四个改进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着力点

在创新中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要按照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紧紧围绕中心、注重实效性,创新工作思路,改变一些落后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模式,把宣传思想工作置于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中,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用联系的辩证观点看待宣传思想工作的职能属性,宣传思想工作不仅能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而且还能在许多领域直接服务于并承担着物质文明建设,从而把宣传思想工作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把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从池州的实际情况看,还必须在四个改进上下功夫。  

第一,在内容上加以改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宣传党和政府重大的决策和重要部署,宣传改革建设的重大成就,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新闻宣传服务中心的意识,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使重大的经济活动能及时宣传报道,帮助新闻媒体了解大局,沟通信息。建立健全经济新闻通气会制度,由市政府或经济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向媒体发布经济信息,并接受采访和提问。这些活动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第二,在方法上加以改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动态,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趋势,把握群众思想活动变化规律、社会精神文化发展规律、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和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掌握工作主动权。

今年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五个课题的调研:一是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搞清本市的文化事业发展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探索一条文化产业、壮大实力、增强活力的新路子,建立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微观运营机制力。

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工作调研。通过调研不断探索以2+3工作为重点,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线,以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抓手文明创建的新方法、新手段,实现以社会风气、市场环境、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市、社区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推动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对市区、城区网吧市场管理进行调研。在探索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下,加强对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的引导,全面落实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出版市场工作八项制度,加强网吧市场管理,净化我市的文化市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个别电脑网吧经营业主违反《未成年的保护法》和电脑网吧经营条例,允许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上网、甚至通宵上网的情况,今年我们将进行调研整治,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四是对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成果进行调研。针对新闻队伍存在突出的问题,高标准、高质量地深入开展好学教活动。五是对全市基层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进行调研,对全市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好经验和好做法进行交流总结,强化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

第三,在形式上加以改进。就池州市来说,在理论学习方面,要进一步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形式,力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如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报告,使市委中心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针对性,视野更开阔。积极举办全面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科学发展观等多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会,调动和组织人才资源共同研究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编辑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文集,总结宣传理论学习成果。在新闻宣传方面,用群众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生动活泼地宣传各级领导干部,运用xxxx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重大问题人和事,积极正面群众生活中的普遍关心的问题。紧紧围绕提高池州知名度,树立良好的池州对外形象,着力打造九华牌、生态牌、长江牌。全力推介池州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后发的改革创新优势,全方位、大力度对外宣传池州,扩大影响,整合全市外宣资源,形成外宣强大攻势。邀请央视七套《搜寻天下》栏目、四套《华夏文明》栏目和山东卫视《城市名片》栏目来我市拍摄制作专题片;在全球发行的《今日中国》大型杂志上策划池州专版;邀请省内外部分主流媒体大型采访团来我市专题采访;配合市委、市政府大型招商活动在广州、香港等地组织集中推介活动等,通过外宣形式的改进,努力提高外宣效果。  

第四,在制度上加以改进。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新形势要求我们在制度建设上要有所突破,使责任机制、激励机制、考评机制、竞争机制真正落到实处,逐步做到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激励人。一是建立主要工作任务责任分解制度。对市委批转的《2004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中的任务逐项进行分解,由部领导和机关科室负责人层层负责,定期考核,做到人人心中有责任,个个肩上有压力。二是建立新闻宣传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灵魂。为了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严守纪律,把好方向,守土有责,不辱使命,必须建立和完善新闻宣传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弘扬主旋律,宣传池州有贡献的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调动积极性;对违反新闻纪律,搞不正之风,酿成不良后果和社会影响的新闻宣传要批评教育直至追究责任。三是加快推进文艺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宣传文化产品进入市场,走向群众。对全市文化资源和潜力进行全面调研和整合,对现有体制和机制进行大胆改革。开展文艺作品评选奖励活动,进一步修订宣传文化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创造条件适时举办全市群众文艺调演,推动群众文化蓬勃开展。四是建立宣传部门综合考核制度。对全市各县区和九华山、开发区全年的宣传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并予以表彰奖励。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本领过硬、堪当重任、能打胜仗的高素质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五是建立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奖励制度。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成为党和人民离不开、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过得硬、肯奉献的队伍。从今年起,建立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奖励制度,以激励先进,弘扬正气,为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同志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为年轻同志的成长进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总之,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落实中创新,在创新中落实,创新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要按照xx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要求,努力探求科学理论之真、客观规律之真、实际情况之真、党的宗旨之真,在创新中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从时空的角度来感悟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实”就是诗歌展现在时空中我们所能感受到实象、实事、实境,也就是诗歌中一些具体事物和景物,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具体事物中“形”。“虚”则是诗人带给我们一种想象空间,是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又能从作品字里行间体味出诗人情感世界,也就是诗歌中所谓“借景、借物言志”中“情和物”。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诗歌展现在时空中“神”。在徐志摩作品中,“虚”与“实”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达到了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境界,这大大丰富了其作品意象,开拓了整个作品意境。阅读徐诗,我们往往能感觉到他并不是以“生理之眼”观看自然之势,而是以“心理之眼”观照天地景观。他用心去感悟天地之物,用心去把握广阔深远时空。

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造了其诗歌特有时空美,为我们营造了一种令人心醉意境美。如徐志摩那首《沪杭车中》: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田野,艳色秋景,梦境似分明,模糊,消隐,——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在这首诗中,徐志摩连用了九个名词:烟、山、云、影、水、桥、橹声、松、竹、红叶,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景物,以概括而巧妙艺术构思组成了一幅江南秋色图——“实境”和“形”,而“虚境”和“神”——则是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感叹,这一声感叹就是通过作者眼中飞逝而过景物,通过“匆匆匆!催催催!”两组拟声词,这逼人惊醒声音;通过梦境中大自然由分明而“模糊,消隐”,这原本浑然一体却被切割成零碎片断;通过车轮这一富于流动意象烘托出来。

诗中描写景物九个名词正是九个自然意象,每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感悟时间流逝痛苦。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意象群,用典型意象与意象叠加方式,渲染了一种车窗外景物匆匆而过氛围,并借此来体现作者感叹人生时光飞逝一种忧伤心境。这种看似简单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可强烈艺术感染力。再如徐志摩那首最著名作品《再别康桥》:轻轻我走了,正如我轻轻来;我轻轻招手,作别西天云彩。

……作品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实写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情景,却在悄无声息中透露了难分难舍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节奏,哄托出了作者缓步飘然而去形象。第二至第六节,用披着夕照金柳,软泥上青荇,树荫下水潭,以及“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康桥”四个叠句,来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意境。最后一节则又以三个“悄悄”与首阙回环对应。这七节诗意境鲜明,富有所有,流动画面美,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画面。这些画面有是从视觉上感受,有是从触觉上感受,而作者正是将自己所感受到景物用多角度方式,用一系列动作性很强词语将其描绘出来,便在我们展开了一种动态、立体画面。这首诗虽是一首离别诗但却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首先是将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西边云彩”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是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寂静环境,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气氛;第三,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种独具特色意象选择,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清新感。第四,诗中大量拟人、比喻、象征手法,把那些无情草木变得不仅情意淳厚而且具有灵心慧性,例如:将“河畔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新娘”,使无生命景语,化作有生命活物,使诗人与客观物象完全融为了一体。“波光里艳影,在我心头荡漾”——突出了“我中有景”;而“在康河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小草!”——恰恰又展现了“景中有我”,此时诗人情意已完全融于康桥景致之中,而在客观景物背后涌动着则是诗人情感潜流。

全诗语句舒缓轻柔、淡雅清丽,为我们呈现出梦幻般意境。诗人似乎是以康桥美景为线索,来抒发自己对康桥依依惜别深情,但实际上却是借此情此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感慨:在历经了生活磨难,尝尽了情感风霜之后,内心深处涌动难以割舍情感、心口隐隐美丽伤痛,都可以在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中得到解脱。当然这种感慨是与他人生理想分不开。他认为生活是痛苦,只有自然是纯洁,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最好办法是回归自然单纯,而“康桥世界”恰恰正是他心灵深处“自然保护区”。“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和借物言志是诗歌主要抒情方式,在徐志摩诗歌中,还有很多作品都是以借景借物来抒发自己情感。例如:作者在《雪花快乐》中以“雪花”;在《为寻一颗明星》中以“明星”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理想热烈追求。

所以要真切地感悟徐志摩诗歌中意境,最基本途径就是要由外而内地透过景、物去把握其最真实情感。

二、从心理时空情感性与超越性来把握徐志摩诗歌中意境心理时空又叫主观时空,是诗人心灵意识化。情感性是指艺术时空表现出诗人审美情感,而情感是诗歌创作中最活跃心理因素,没有情感,就不会有诗歌;同时情感也是诗人在创作时前提和基础,诗歌中语句都是围绕诗人情感而展开,情感在诗中起着支配作用。诗歌中情感只有在诗歌时空压缩、延伸和幻化中被表现最为强烈。时空在诗歌中有时可以被诗人压缩,有时也可以被延伸,如徐志摩诗歌《生活》:阴沉,黑暗,毒蛇似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诗中“生活”在一开始就被诗人压缩并丑化为“一条甬道”。

它不仅狭窄,而且阴沉、黑暗,连一点光明和希望都没有,更甚者是它还象“毒蛇似蜿蜒”曲折、险恶、恐惧。而在这压缩时空里,“人”还要在“生活”“甬道”中经受痛苦绝望煎熬。随后诗人又写道:手扪索着冷壁粘潮,在妖魔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天光这是诗人在将“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这一意象进行时空压缩后又将“甬道”感受拓展开来,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而正是这些具体、形象感受延伸出了诗人对“生活”一种感悟:这魂魄,在恐怖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这句无可奈何反问,体现出诗人主动放弃生活生活态度。这首诗很短,却极富有感染力,诗中,诗人把“生活”比喻成“甬道”,然后以这一意象为出发点,把各种丰富人生经验压缩为“阴沉,黑暗,毒蛇”这些生动艺术形象,而“冷壁”、“妖魔”、“天光”等意象则是具体揭示“甬道”特征,这些意象独立看并无什么更深意义,但在“生活”如“甬道”这一大背景下将其组合起来,就强化了作品对“生活”否定性质。而诗人也就通过时空压缩和延伸作用力,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完整精美艺术世界。

时空在诗歌中还常常被诗人幻化。如徐志摩《黄鹂》中第二节:“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这几句即是黄鹂展翅飞翔绝妙写照,也诗人思想感情流露:他感叹春光、火焰,热情,一闪即逝,而那只展翅飞走黄鹂也象征着他那远去“爱、自由,美”理想;可他却只能无奈地观望,那年青时一腔热情也被那只远去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诗歌这种时空压缩、延伸乃至被幻化,都是因为诗歌情感在其中起了支配作用,同时也反映了情感在诗歌时空中运动状态。

而徐志摩诗歌独特艺术魅力正是缘于他“缘情造文”,用“心”沟通,因此要把握其诗歌意境从心理时空情感性来着手也是非常必要。超越性是指诗歌时空对现实时空反映具有虚幻性、能动性和自由性,诗歌时空常常超越了客观实际可能性。诗歌时空对现实时空必须有所突破和超越,没有对现实时空超越就不会有诗歌时空。超越性是诗歌时空最重要特性。这种超越性同时也反映着诗歌时空情感性。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采用浓缩、变形、暗示、巧合等手段对现实时空加工改造,通过“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想像活动,冲破和打碎现实时空局限和束缚,使之满足抒情言志需要,满足对时空无限性追求。徐志摩诗歌长于想象,善用比拟。

《起造一座墙》写在热恋中人希望对方:“……有纯钢似强,/在这流动生里起造一座墙;/任凭秋风吹尽满园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画壁;/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自由!”在这里徐志摩运用了三组不同意象构成一个层层深化语意序列,将他追求坚贞爱情,追求自由人生情感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仔细品味作品,我们可以感觉到诗歌时空已随着诗人意识流动而转移了,他仅用一了句“在这流动生里起造一座墙”就突破和超越了现实时空束缚,为自己情感插上了想象翅膀。再如徐志摩另一个作品《为寻一个明星》,这是一个表现与外部现实中黑暗、庸俗和守旧生活世界相对抗作品,这类作品在大多数诗人笔下都是从广阔生存现实和社会经验意识中进行描述,这是一种只重视内容形态而忽视美感创作方式。

而徐志摩这首诗却没有直接地表述我们这个生存世界实在内容,而是通过探索语言所支配整个感觉领域:既包容、又超越,从而最终以一个独立艺术与美学秩序呈现在人们面前:拐腿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这些具体意象全不是指向现实生活内容,诗人只是借用了一些非诗性言语,却把握住了词语功能生长性,到达了通常文字难以达到境界,让我们体会到了灵魂悲凉和诗人美丽挣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已经从个别经验里飞腾、超越出来了。

超越性在徐志摩诗歌中比比皆是,充分显示了他不凡艺术才华和感悟力。同时也为我们从心理时空情感性与超越性来把握其诗歌中意境找到了切入点。

三、从词语自身空间来感悟徐志摩诗歌中意境词语自身也存在着空间,词与词不同组合,其实就体现了词语在不同条件下空间状态。而词语中包含句与句之间相互对立背向而驰关系所产生独特“张力”,能更好地渲染诗歌意境。所谓“张力”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有机体中却共存着互相矛盾、背向而驰辨证关系。

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具备整体性,但内部却允许各种各样对立和共存,从而产生独特“张力”结构。充满“张力”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诗歌才不是静止,而是“寓动于静”。如徐志摩作品《偶然》:我是天空里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海上,你有你,我有我,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光亮!诗中“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情感态度及词语上“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张力”。

尤其是“你有你,我有我、方向”这一句,“你”、“我”因各有自己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意向——“你有你”和“我有我”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字眼——“方向”上。其实纵观全诗,这种“张力”这种“背悖”早在诗题和文本之间就已体现了。

“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而作者在这抽象标题下,写是两件比较实在事情,一是天空里云偶尔投影在水里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相当实际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尽管单独词语之间有一种对立存在,但这些词语在诗人独特想象力统辖下,最终达成了一种协调,带给我们一种独特心灵上震撼力,这是因为它们内部之间暗含着一种逻辑关系,因此我们在赏析徐志摩诗歌时,就要找到这种逻辑关系,这对我们能够全面领会其诗歌中意境是很有帮助。纵观徐志摩诗歌,满目都是轻灵飘逸、柔美流丽诗句,他虽已“悄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但他诗歌将具有永恒生命,穿越时间,穿越空间……。“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潜心细读,深入钻研,才能跨越时空、跨越地域,才能与诗人达到情与感交流,才能真正进入诗人意境之中,领悟和感受到诗人创作真谛,以上认识也只是我本人作为后学之辈一种揣摩。对于诗人浩瀚与博大,实在是沧海一粟,为此在今后学习中还需运用所学知识,多种角度去理解和领会徐诗独特魅力,这对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其诗特色和成就是很有帮助。

从家长成长的角度谈家园共育的实效性教育心得


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家长工作对于幼儿园教育也十分重要。“家长成长”是我园省级课题——“整合性家园共育模式”的研究重点。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他们的文化素质、个人修养、教育观念各不相同,只有统一家长的教育思想,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才能使家长积极地参与、配合到幼儿园教育中来,以家长的不断成长促进幼儿的最优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家园共育更具实效性。笔者试图通过一个案例,来谈谈幼儿园如何通过促进家长成长来提高家园共育的有效性。

案例

中班有一名幼儿的妈妈是美容师,家中化妆品很多。该名幼儿经常学着妈妈化妆,还振振有词:“妈妈爱漂亮,宝宝为什么不能呀?”妈妈很担忧,向教师求助。教师没有直接去教育这名幼儿,而是在班级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结果发现:半数以上幼儿尤其是女孩都有过模仿成人化妆的行为。这是幼儿爱美的普遍表现,教师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教育契机对全班幼儿进行教育。于是,教师和这位美容师妈妈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请她走进课堂,结合自己从事的美容专业给幼儿上一节健康课,引导幼儿正确地欣赏美、表现美,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

这位妈妈非常愿意参加班级开展的“家长走进课堂”的活动,但怎样给小

小朋友上课,她却一窍不通。教师又对她进行了专门的指导,和她一起备课:从目标的设定到课前的准备,再到教学过程的组织,所有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这位家长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上了一节主题为“我爱美”的健康课。小朋友们对这节课非常感兴趣,都争着回答这位“妈妈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气氛很热烈,效果也非常好。班里的其他家长也都来观摩这次家园共育活动,他们在课后的延伸环节中与孩子一起做花环,一起玩“化装舞会”的游戏……有的家长还感慨地说:“其实,我的孩子在家里也有类似的问题,就是没当回事。今天参加了这个活动,不仅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我自己。”

分析

家长在生活中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教师沟通,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是非常可取的。家长在保护孩子好奇心、自尊心的前提下,联合幼儿园开展此次家园共育活动,不仅教育了自己的孩子,也教育了全班的孩子;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水平,而且带动了班级其他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在参与家园共育的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在活动中和孩子共同成长,教育效果是实实在在的,这无疑也提高了家园共育的教

育价值。

幼儿园应如何促进家长成长,提高家园共育的实效睦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指导家长观察,让孩子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树立自信。

很多家长不善于观察孩子,不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或存在的问题,有时由于忙碌也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错失了很多教育良机。其实,教育孩子并不是非要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收到效果,更重要的是在一日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契机。比如:孩子自己穿鞋,家长及时表扬、鼓励,并请老师在幼儿园里提出表扬,这样既能提高孩子自己穿鞋的积极性,把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还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2.吸引家长走进课堂,让孩子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开阔眼界。

家长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但决不应该是教育的旁观者。家长是教育资源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能带来很多行业的教育信息。家长走进课堂,扮演教师的角色给小朋友上课,既能发挥家长的职业优势,又能拓展孩子的眼界,增进亲子感情。

3.鼓励家长加强沟通,让孩子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快乐成长。

家长的性格、习惯各有不同,有的家长喜欢和教师交流,有的家长则不善于沟通。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加强沟通,比如:留言板、约谈、短信、网上论坛…

…及时的沟通,有助于家园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保证教育效果。

家园共育是每个幼儿园都在不断探索的教育课题。幼儿园应通过多渠道的沟通、对话、交流、合作,以多种形式调动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合理开发家长资源并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在促进家长成长的同时,促进幼儿的最优化发展,使家园共育更具实效性。

从支持公诉的角度看侦查阶段之证据收集


从支持公诉的角度看侦查阶段之证据收集

从支持公诉的角度看侦查阶段之证据收集
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格局是由控诉、辩护、审判三大职能构成的。在我国,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审查,认为必须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时,由检察长或其指派的检察员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出席法庭支持公诉。所谓支持公诉,就是检察人员在法庭上根据事实和法律,支持检察院对被告人的诉讼主张,揭发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情节,监督法院依法进行审判,最终使被告人获得应有的刑事惩罚。人民法院审判公诉案件时,人民检察院均应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但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不派员出席法庭。下级人民检察院抗诉的第二审案件,上级人民检察院应派员出席法庭。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出席法庭支持公诉的检察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提出证据证明自已的诉讼主张并要达到一定的证明程度,具体表现为:a、宣读起诉书,代表国家指控犯罪、提请人民法院对被告人依法审判;b、讯问被告人;c、询问被害人、证人、鉴定人;d、出示物证、宣读书证和末到庭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检查、勘验笔录及其它作为证据的文书,向法院提供作为证据的视听资料;e、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针对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辩护意见进行答辩、全面阐述公诉意见、反驳不正确的辩护意见;f、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g对法庭审理案件有/-无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况予以证明;h依法从事其它诉讼活动。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人员(公诉人)应积极、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向法庭提供证明被告人有罪重或者罪轻的证据。公诉人举证应围绕下列案件事实进行:a、被告人的身份;b、指控的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是否为被告人所为;c实施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结果,被告人犯罪后的表现;d、儿罪集团或共同犯罪案件中参与犯罪人员的各自地位、作用和应负的责任;e、被告人有无责任能力、有无故意或过失、动机、目的;f、有无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有无法定的从重或从轻、减轻及免除处罚的情节;g、犯罪对象、作案工具的主要特征,与犯罪有关的财物的来源、去向和数量;h被告人若全部或部分否认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其否认的根据和理由能否成立;i、与定罪量刑有关的其他事实。查清上述案件事实,是公诉人在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阶段的主要任务,而完成任务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向法庭举证和论证所举证据的证明作用。证据是支持公诉的基础。公诉人用以支持公诉的证据基本上都是来自侦查阶段,由侦查人员通过讯问、询问、检查、勘验、搜查、聘请专家鉴定等手段获得。能否成功地支持公诉,取决于侦查取证质量的高低,高质量的侦查取证是成功地支持公诉的基础,归根结底就是侦查阶段所收集的证据应符合支持公诉的要求。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1条的规定既对公诉证据提出了质的要求,也提出了量的要求。同时该法第43条还规定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证据。因此,支持公诉对证据的基本要求是确实、充分、合法。所谓证据确褥,就是指证据如实地反映了案件的事实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是与犯罪事实关联的、具有明确针对性,对犯事实的全部或某个部份有其证明作用;所谓证据充分就是指证据足以证明犯罪事实的存在,即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证据齐备,能够证明构成犯罪事实的一些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动机、目的、行为、情节、结果等。证据确实充分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从证明个案来说是质和量的统一。但是,无论如何确实、充分的证据,从诉讼法的角度来说,其来源还必须合法。程序法是保证实体法顺利实施的法律。如果取证程序违法,势必影响所取证据的客观性,必然要加入侦查人员的主观成分,这样得来的证据,其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从而起不到其应有的证明作用。
侦查阶段收集证据时应注意:
1、树立有罪证据、无罪证据均要收集的观念。由于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性,相当多的侦查人员一般只强调收集有罪证据,忽略“无罪证据”的收集,有的甚至回避收集“无罪证据”,省得给自已添乱。这样做是很不利于公诉人支持公诉的,因为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个体差异性,有时侦查人员认为是“无罪证据”而公诉人可能会认为是极其重要的有罪证据,即使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罪证据,如果末收集,那也是不利于公诉人对案情的了解,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的,若该无罪证据被辩方出示,往往会造成毫无心理准备的公诉人在法庭上的被动。
2、言词证据的收集要注意创造取证的环境,只能稍加提示,
让证人(疑犯、被害人)自然流露心迹。切忌套取证供,更不得采取暴力、胁迫的手段逼取证供,因为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不得刑讯逼供。逼、套取的证供对于案件的侦破也许有点作用,但公诉人是不能拿逼、套取的证供作证据便使用的,更何况在多数情况下,证人(被告人、被害人)是会被要求出庭的,公诉人在法庭上哪怕是有一点套取证供的倾向都会遭到辩方的反对。因此,侦查人员切不可套取、逼取证供,更不可将套取、逼取的证供经加工

从支持公诉的角度看侦查阶段之证据收集第2页

后放在案件材料中,这样做容易误导公诉人作出不利于支持公诉的判断,进而有损支持公诉的效果,甚至会使公诉活动遭到全面的失败。
3、对证供所作的文字记录,应详略得当,应注意体现取证环境,切忌生硬,不应省略的地方如省略了,没有逻辑性,就会给人造成一种突兀感。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是取证的一大忌。这样的证供笔录是靠不住的,给翻供、翻证留下了可趁之机,其合法性、真实性往往成为法庭辩论的焦点。
4、对证人的取证时间,往往滞后于案发时间,这期间证人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因此,侦查人员不但要了解取时的证人情况,更要了解证人在案发时的基本情况。若笔录过于简单,也会造成支持公诉的被动。如某证人为女性,案发时住在某地其父母家,取证时已出嫁,住在另一地其夫家,若开庭时该证人末能到庭的话,公诉人宣读只记明其住址为其夫家的证言笔录时,则辩方可能会提出此人不具备证人资格,其理由是此人与XX证人只是同名而已。中国人同名同姓者实在是太多了。由于公诉人并不知道该证人因出嫁改变住址的情况,就会造成该证词无效,从而影响支持公诉的效果。
5、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物证、书证、鉴定结论,检查、勘验笔录为我国刑事证据的重要种类,这些证据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在法庭上成为辩论焦点的原因却几乎一致——即物证、书证、和用于鉴定的检材、样本的提取及检查、勘验活动是否公正合法,具体操作上是否有纰漏,证物的提取、保管、笔录的制作,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瑕疵,都可能导致公诉举证不力或举证不被采信。美国辛普森一案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因此,为了保证公诉人举证有力,就要求侦查人员在提取证物、制作笔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要有见证人、证物保管人或其近亲属在埸,提取的证物要用证据袋(最好是透明的)封装好,制作好搜查笔录,笔录应详细载明证物特征,用于鉴定的消耗性检材应留有备份,证据袋一经封装好,就只有到开庭出示物证时才能开拆,案件移交时,对证物应细心核对,然后办理交接手续,严格区分责任。侦查人员要秉公执法,不能将任何私心杂念带入侦查工作,要认真执行回避制度,尽可能避免出现工作上的纰漏,避免对侦查工作可靠性的怀疑。
6、侦查和支持公诉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实践证明:侦查是为支持公诉服务的,反过来公诉人员又可根据出庭支持公诉的经验和需要指导案件的侦查取证工作。对此,实践中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公诉人员提前介入侦查。这个办法的实施,可使公诉人员及时掌握案件情况,并以支持公诉对证据的要求来指导侦查阶段的取证工作,使侦查人员少走弯路,避免做无用功。鉴于侦查和支持公诉目前的体制状况,加强侦诉联系,充分发挥机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活动的作用是达到侦诉共同目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正确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


正确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用全面思考问题的理念,把社会主义建设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政策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把和谐社会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正确理解建设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目标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目标之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尽力增强其再生能力,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目标之三是人与人的和谐,核心的问题是要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是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一,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发达、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社会,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其二,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我国的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并且使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其三,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创建精神和智力支持。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建设精神文明就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三个文明”一起抓,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持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和稳定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者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基础,可以说,处理好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动力支持。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公平与公正。公平与公正涉及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而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社会主义主张人人平等,在利益分配上遵循公平与公正的规则,谋求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或者说,公平与公正,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是秩序、法律和道德。在文明社会里,社会系统各要素都按着一定秩序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并有序地运转。维系和谐社会的秩序包括公共秩序、生活秩序、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等,这种种秩序就像社会机器上各司其职的螺丝钉一样,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是为了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而制定的,人的尊严和价值体现于对法律的遵循。维持秩序的不仅有法律,还有道德。对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中央在提出依法治国之后,又提出以德治国,就是对法治、德治相互作用的强调,是对二者对社会秩序及公众利益保障的重要作用的肯定。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达到和谐,主要是以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程度为标尺。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与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如何为之确定一个科学的标准,还有待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