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书籍读后感演讲稿 > 导航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六篇

书籍读后感演讲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六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六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六篇

(篇一)

近日阅读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结合这本书看当前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表现,感觉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些毛病。这些毛病,不能不改,不得不改。在此写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是工作不认真,容易自我满足。部分党员干部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很认真了,工作做得不错了,没有多少瑕疵的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把自己弄好的材料拿给他人看,做完的工作讲给他人听,让他人帮忙指正,这样那样的问题、错误就出来了。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因此,部分党员干部必须戒骄戒躁,消灭自己的这个坏毛病。

二是学习的劲头不足,积极性不高。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时读的书,不仅多,而且古今中外都有涉及。丰富充足的知识积累,为习习近平总书记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反观现在的部分党员干部,书读的少,也不愿读书,没有充足的知识累积,也就很容易在繁重的工作面前败下阵来。为了做好工作,所有党员干部都要爱读书,多读书。

三是对乡村两级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了解不深。部分党员干部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缺乏对农村的了解和热爱,对农村的治理问题、土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矛盾纠纷处理等等都知之甚少。不了解下情,又怎么指导下级,给领导提好的建议呢?肯定是不行的。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讲到他在陕北插队时要过的“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只有过了“四关”,才算扎根农村,才能真正与群众融为一体,才会真正理解群众、热爱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因此,所有党员干部都要向习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多去了解基层,想办法与群众融为一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篇二)

近期,我反复品读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感触颇深,默然间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之情。该书集中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在书中,29名采访对象口述实录,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激发了我苦干实干的激情,增强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一名直接与群众接触、为群众办事的乡镇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真抓实干、马上就办”,为推进以脱贫攻坚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进一步树牢群众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店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

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进一步发扬“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实干苦干精神。习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我们要学习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行动,为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篇三)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内容讲述的是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生活经历。讲述的是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民群众,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通过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读完《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冲击和震撼,得到一次次洗礼和升华。随着一个个真实故事的浮现,我清楚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都可以从他陕北七年的插队经历中找到答案,都可以从那些泛黄的照片中找到注解。

读完《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历练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首先,我要学习他学习奋进的精神。七年里,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从未放弃过他的学习,他从一开始从北京背着重重的书箱来到梁家河大队落户,到白天劳动、晚上煤油灯下看书把脸熏黑,再到考进清华大学,他始终爱学习并坚持学习。他向书本学知识,向当地人民群众学干农活,向他人学技术,爱学习精神好像他与生俱来一般。其次,我们要学习他艰苦奋斗的作风。知青时期,是我们国家的贫穷时期,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文安驿插队,每天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参加劳动,以获得少量的劳动工分,却经常吃不饱,更谈不上吃得好了。在穷苦落后的梁家河大队,不但要克服农村生活的种种不便,还要克服劳动所带来的辛苦和考验,可以说知青七年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再者,我们要学习他为民服务的情怀。七年里,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虽然是插队的知青,但却始终保持为民服务的情怀。有一次他获得了一辆摩托车的奖励,但他觉得摩托车对于他和梁家河大队来说没有多大作用,于是把摩托车换成了拖拉机、打磨机等三样东西,因为这三样是梁家河最迫切需要的工具,能为梁家河群众解决许多生产问题。“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就干什么。他带领大家办沼气、办铁业社、打深水井……”当年与习习近平一起劳动过的梁家河村村民石春阳用质朴的陕北话这样讲到。

七年知青岁月,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群众紧密的站在了一起,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同甘共苦,他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全心全意的为群众服务,干了很多的好事和实事。人民群众喜欢他、感谢他,他也把自己融入了梁家河这个集体,把自己当作了梁家河的一份子,应该说那时的他已经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了。

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说道:“下乡插队的七年是他受益终生的七年,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农民,……”的确,《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我们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我们党员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做为新时期的年轻党员,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要学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奋进、不怕吃苦、为民谋事、敢说敢做敢担当的良好品质和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合格”,努力做一名“合格党员”,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篇四)

近日,我认认真阅读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党性修养和心灵的洗礼。该书生动反映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习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作为一名基层组织人事干事,今后,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挥作用。

把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把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深刻地领悟习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持砥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习习近平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要进一步从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以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习近平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把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习习近平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劳动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历经了七年的磨砺成长。在闭塞荒凉的黄土高原,习习近平总书记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从没忘记学习和思考,坚持博览群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山上放羊时学,干活休息时学,曾为借一本书能跑30多里路。读马列、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当今时代,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更要学习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篇五)

苦难,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必修课。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或多或少的苦难。苦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

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代,在梁家河下乡当知青。年少的他并没有被艰苦的生活条件吓到,反而俯下身子扎根农村。初来时,村干部们都把他当城里的小伙子看待,认为他待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走。但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年少的他深入梁家河,走访村民,了解村民的情况。与此同时,他尽自己所能帮助村民,解决他们的困难。村子位于干旱缺水地带,为了解决当地农业问题,他组织村民修筑水渠,发展灌溉农业。当时条件极为艰苦,但是他依旧没有忘记学习,每天都会抽时间读书,正是这样的坚持,他被推荐上大学。梁家河村民都舍不得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家里最值当的东西要送给他,但是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正是由于经历这些苦难,才磨练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坚韧的心性,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还有平易近人的亲民情怀。因此,我们当代年轻干部,要不怕吃苦,把苦难作为我们宝贵的人生财富,进而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砖添瓦。

(篇六)

自《学习时报》连载《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来,我就被其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深深地吸引。谈到学习体会,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磨炼不怕吃苦、敢于实践的精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段时间我通过认真阅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对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有了更全面感悟。习习近平总书记不愧是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在实现自身成长的过程中,磨练意志,服务人民。每一个人都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都不能在应该奋斗时选择逃避,我们要向习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从书中平凡的小事里,我读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作为青年时期的我们更应该主动学习和培养乐于吃苦的精神,发扬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并以此作为我们的人生信条!

“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这句话是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的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

通过我认真阅读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深入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我们这些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我们公司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经出版发行,就在我们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话理想、谈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向青年习习近平学习、向习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

习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我们青年一代:“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我们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我们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我们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我们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习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我们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习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总书记窑洞里的知青越来越少,但是来这里拉话、讨论事情、听说书的老乡越来越多。这是一幅没有刻意导演、但却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定格了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深深扎根群众的生动景象。

习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青年习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村民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40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对乡亲们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简简单单的话语背后,饱含着与人民的深厚感情。

习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总书记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总书记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是总书记与黄土地的不解之缘,从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中汲取到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对我们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启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我们当代青年一定要向习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精选

(篇一)

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生动范本爱国情怀深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习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习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习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习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习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习近平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当今,习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近几年,习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1969年到延川县段家疙瘩大队插队的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与习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黑荫贵说:“我和习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延川县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晖也说:“习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道出了习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正因如此,习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大家都拥护他”。

习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习近平认为,简单孤立地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认为辩证法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习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习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习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习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篇二)

最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叫《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习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党员干部读这本书就要向习习近平学习,不论在任何环境、任何岗位,学会“动”起来,在服务人民中找到奋斗的方向和力量。

“动”起来首要是开动脑筋来思考。思考决定人生的高度,思考成就生命的格调。“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面对新环境,新的际遇,习习近平也曾经有过成长的烦恼。可“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从“习近平教我写名字”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知青习习近平的思考,他认真地想过如何在黄土地上扎根、生活。他从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中找到知青在农村扎根的土壤,体味底层群众的需要和期待,从中找到人生价值的坐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开动脑筋思考“我们是谁、来自何方、走向哪里”的问题。更应该思考我们每天面对的人群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问题。共产党人只有坚定信念,固守本心、不忘初心,把心思放在为人民谋利益上而不是为自己,那么党员的人生价值就会得到升华。

“动”起来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在实处”是习习近平知青时期的优秀养成。会干,从群众需要出发,做一些给群众得好处的事,让群众认可。习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办过扫盲班,把农民组织起来学文化;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当时陕北农村老大难的燃料问题。敢干,勇于担当,看准了的事他能够主持公道带领群众干好,比如分救济粮,他能连夜到一家一户去查存粮。做事公道、敢于担当,是群众对习习近平最简单而最有份量的评价。马克思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战略。五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改革的“四梁八柱”已全面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奔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改革需要凝聚更多的力量,不断向纵深推进。”把改革推向纵深关键是要把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把准,在工作中把老百姓关心、期盼的事办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分享的好事,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动”起来能够收获依靠的力量。从梁家河村一名普通知青到村支书,七年知青岁月让习习近平看到了信任的力量,懂得了人民的珍贵。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党依靠人民挽救民族于危亡、发展国家于时艰,眼下,同样需要依靠人民造福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动”起来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引导群众认识自身利益并为之积极奋斗,从“吃、穿、住、行、医、学”等具体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习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总书记话,认真学习掌握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的特点和规

律,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团结带领群众跟党走。“动”起来,我们会收获最广大人民的力量。

“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学会“动”起来,积极思索、探索、勇敢地追求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我们的明天更加灿烂。

(篇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官兵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习近平总书记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习近平总书记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习近平总书记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四篇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四篇

(篇一)

北城党工委组织学习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书中习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充分展现了习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

在书中习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当今,习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

通过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推进社区各项工作。

(篇二)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听说此书出版了,我就迫不及待的买了这本书,阅读了一遍,该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习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深深的打动着我,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首先,我们要学习近平总书记奋斗的精神。陕北高原那严酷自然的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锻造了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习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期间努力克服各种困难,闯过了“三关”,他能够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他平时奋斗的结果,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能力强,贡献大,种种机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习习近平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得来的,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同。

其次,我们要学习近平总书记吃苦的精神。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吃苦耐劳的本领,通过阅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作为年轻的基层干部,若是遇到困难时不思解决,沉不下心、吃不得苦、受不得累,那结果肯定是半途而废、办不成事。只有端正心态、平心静气的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够融入基层,扎根基层。

最后,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敢于实践的精神。总书记这七年知青岁月,是他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途中非常重要的一站,总书记每天下地干活,经常一身黄土,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七年的知青岁月对于总书记来说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从书中平凡的小事里,我读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主动学习和培养乐于吃苦的精神,发扬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并以此作为我们的人生信条!

(篇三)

1969年1月13日,15岁的习习近平背负行囊,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难苦旅,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大学生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当我读完《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那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使我更加深深的感受到习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在青年习习近平身上有太多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一。要学习青年习习近平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

在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到:"青年时代,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这句话是总书记说给我们广大青年听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

从大城市来到陕北农村,面临着种种地困难与挑战,从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到思想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习习近平深深地体会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我们当代青年,要向总书记学习,坚守初心、坚持信仰、坚定理想,多经历一点摔打、考验,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二。要学习青年习习近平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

青年习习近平到陕北插队时,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他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不管白天劳动再苦再累,晚上他都坚持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读后感《大学生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www.unjs.com)。

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并达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当今时代的我们,应当结合青年习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三。要学习青年习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刚到农村时,习习近平和其他知青一样,都充满了迷茫与徘徊,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他并没有消沉,还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一待就是7年,在7年的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22岁离开黄土地时,青年习习近平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离开梁家河之后,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大学出来后又进入高层领导机关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紧接着沉到县里直接当县委书记这样的"一线总指挥",一直在县、市、省重要的领导岗位做实际工作,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一切为了人民,这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守,值得我们每个人发自内心地尊敬他、拥戴他,也从中感受到领袖人物是如何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

四。要学习青年习习近平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在七年的岁月里,无论是当知青,还是当大队书记,他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在当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办沼气、打深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点,还搞河桥治理,打了五大块坝地,给村里带来了很大变化,直到今天,村里人还在受益。同他在一起共过事的人都说:"习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目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所以我们当代青年,应向总书记学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不断的锻炼自己,将自己的梦想同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重温习习近平总书记这段知青岁月,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思考与感悟,我们当代青年,不能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而是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篇四)

近日,《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发行,引起热烈反响。该书记载了1969年1月直至1975年10月,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事迹。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一、这部书展示了人民领袖的成长历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领袖的成长经历深深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历史烙印,领袖的品格风范鲜明展现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气质形象,领袖的智慧情怀极大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前景。古老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经历了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跃进,今天正昂首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道上。人们关注领袖,希望走近领袖、了解领袖、读懂领袖,实质上是在关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的前途命运,是要读懂读透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找到实现美好生活的方向与引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讲人民领袖的书,是记录人民领袖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成长经历的书,让广大读者看到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自然会引发对这样一位经过艰苦历练的人民领袖领导下的中国未来的思考和憧憬,自然会产生对这样一部好书的强烈阅读兴趣。很多人表示,想不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有着这样让人震撼的成长经历,深受感动。不少读者感叹,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些苦难的经历,才铸就习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卓尔不群的领袖魅力。翻读这部书,在回望历史中,人们深切感受了青年习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读罢这部书,在对接现实中,人们清楚找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一下子变得更为清晰明朗、可信可学了。在历史与现实的隔空对话中,领袖和群众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二、这部书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境界。一部好书,最深厚的价值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真理之光,它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能够弘扬浩然之气,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传递智慧、弘扬价值。《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还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书中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示了青年习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充满着大智大情大理,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宝贵教益。一位领导干部读后感言:“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格,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长征路、接续奋斗、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倍加珍视、发扬光大。”还有一位领导干部这样认为:“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故事,润物无声、富有滋养,让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召唤,让读者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历史不能重复,伟人不可复制,但伟大的精神却能穿越时空,给人以面对艰险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给人以永恒的启发和滋养。这正是读者欢迎这部书和从中获得情感共鸣的奥秘所在。

三、这部书展示了生动史实的独特魅力。事实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人民领袖不会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从一定角度上讲,《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鲜活还原了一位最初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嬗变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位懵懂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党的优秀干部的成长历程。而讲故事的人,既有与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陕北朴实的农民,还有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各界人士。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原汁原味的再现。故事因为细节丰富所以真实,全书因为内容真实所以感人。读到过“五关”的故事,读到“苦读经典”的故事,读到“解衣推食”的故事,读到“奖品换农具”的故事,读到与乡亲打成一片的故事,读到做群众工作的故事,凡此等等、点点滴滴,实在令人动容、令人莞尔。一位读者这样说到:“《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画面感很强,语言生动朴实。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经历故事都栩栩如生,可读性强,感染力强。很多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还有读者谈到:“书中反映的生活场景都是很多北京知青所亲历、所熟悉的,没有空洞口号,展现了一种真实、平实、踏实的清新文风。”这样一个个真实、动人的伟人故事,这样一本清新、朴实的书,怎能不力透纸背、打动人心?!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在以习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岁月怀想 岁月留痕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是一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七年的知青生活,发生在总书记一生中最宝贵的年纪,这七年也构成了他走向未来的人生底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在梁家河的土地上,总书记经历过磨难,也得到了锻炼;备尝了艰辛,也赢得了真诚,他把他的汗水和理想献给了那块土地,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

坚强。刚到梁家河插队就要先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既要克服身体的种种不适,更要在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上得到转变和升华。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在磨难中,铸就了执着的信念、坚贞的品质、顽强的性格、坚韧的志气。这也让他获得了人生的真谛:艰难玉成。

读书。与习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戴明说:“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的书装满了两个箱子,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读书时会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他常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佐证,不断拓展书中的知识。其实,读书就像吃东西,久而久之,读过的那些书就融进了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信手拈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能引经所典,都与他一直以来注重学习、注重读书有关。正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讲到“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为民。“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这是1974年习习近平放弃了招考工农兵学员的机会,对知青雷平生说的一段话。习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刚到梁家河没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的包容、关心;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和质量;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给了讨饭的老汉;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他在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深情。

担当。大事、难事看担当。梁家河的村民石春阳说:“我们选习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这就是习习近平做事情时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立志办大事,为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敢说、敢做、敢担当。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都与他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息息相关。

信念。总书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有两种人,一种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在他七年的知青岁月里,虽然年青,但是单纯;虽然粗犷,但是真诚;虽然平常,但是踏实;虽然艰苦,但是忠贞;虽然田荒,但是心齐;虽然地僻,但是人亲;虽然枯燥,但是欢乐!他面对荒山和黄土,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他经常说自己是“老陕”,他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农民之中,定准人生的基调,为山沟里农民的幸福生活而全力拼搏。他把汗水洒在这块热土上,把理想交给了他的知青时代,这是他人生的起点,在这里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我的父母都是上山下乡的知青,我是听着知青故事长大的,从小我会跟着父母一起看关于知青生活的电视剧;会看一些父亲放在书柜里关于他们知青年代的书籍;会在他们聚会时,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起初,我只知道那是一段苦的不能再苦的岁月,男知青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女知青没穿过一条漂亮的裙子,头发吹黄了,皮肤晒黑了……然而,慢慢地我也领悟到了:他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人生的苦难洗礼,心地更宽了、思想更成熟了,那是一笔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当我拿起《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是带着一种崇敬、一种敬仰去品读的,字里行间也让我看到了父母“那时的岁月”。无奋斗、不青春。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特殊,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使命,在父辈们创下的美好时代里,做为新时代的年青共产党员,我们当以《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人生指针,校正坐标、找准位置,做心灵上的智者、意志上的强者,坦然迎向属于自己的充实而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3000字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3000字

我退休三年了,从没改变学习与思考的习惯。最近,我读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触良多。习习近平是下乡知青,我是还乡知青,我们年龄相同,经历相似,因此,对《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精神,学习起来更亲切,理解起来更自然,践行起来更自觉。我对此书感悟最深刻的是,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习近平政治定力、工作魄力和人格魅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要读懂、读好这本书,最精彩之处是学习和践行习习近平精神,以习习近平为榜样,走好人生之路。一、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习近平政治定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政治定力,是政治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一个人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习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村时,思想上也有过一些忧虑、迷茫和困惑。经过知青岁月的洗礼,他在政治上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有五个“最”佐证了他思想上的进步和政治上的成熟。一是他带的书最多。当地还乡知青王宪平说,习习近平来梁家河村时,他带的箱子最沉,里面全是书。村民武晖说:“我喜欢到知青窑洞去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看他带来的许多书。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是书。现在回忆起来,习近平他们住的那个窑洞特别温暖,也特别神奇,就像知识的宝库。”二是他读的书最好。与习习近平同住一个窑洞的下乡知青雷平生说,习习近平读的书,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知识,既有马恩列斯毛的经典著作,也有中外历史名著和军事专著,另外,他还读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的无字之书。他从中汲取了知识和精神的营养。三是他读书最刻苦。乡亲们说“他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读书。”雷平生说:“他经常看书到深夜。”他有“求知若渴”的精神。四是他从政治和思想上要求进步最执着。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习仲勋接受组织审查,习习近平向党组织递交十多次入党申请书,从不放弃政治追求,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五是他在梁家河待的时间最长。乡亲们和下乡知青都说,北京到梁家河的十八名知青,习习近平年龄最小,在乡下待的时间最长,他是最后一个返城的。这五个之“最”,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习习近平政治定力的光芒,同时也揭示了他政治成熟的历史逻辑。正得益于知青岁月奠定的政治定力,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习习近平科学判断形势,牢牢把握大势,积极应对挑战,妥善化解了港独、xx、疆独以及“钓鱼岛”、“南海”、“中印边界”等一系列矛盾和冲突,赢得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当前,我们学习习习近平政治定力,最要紧的是自觉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毫不动摇地拥护核心,毫不动摇地爱戴核心,毫不动摇地服从核心。确保习习近平在党中央和全党核心地位牢不可破。二、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习近平工作魄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工作魄力,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决定着工作成就的大小。工作魄力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习习近平工作魄力的铸就,是植根于黄土高原大地,得益于七年知青岁月的历练。其中,七件大事,彰显了习习近平的工作魄力。第一件事是拦河打坝。还乡知青王宪平说,习习近平当上梁家河村支书后,动员组织村民拦河打坝。开始阻力很大,乡亲们既怕洪水冲坝,又担心今后效益不大。对此,习习近平既深入调查研究,又找来专家论证,还发动骨干带头,通过多处发力,特别是习习近平甩开膀子同乡亲们一起苦干、实干、巧干,最后干成了这件事。王宪平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淤泥坝与七十年代的样子完全一样。坝顶的土地,是我们梁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这块地可为梁家河子孙后代造福。第二件事是建沼气池。乡亲们说梁家河祖祖辈辈做饭、取暖缺柴烧,习习近平到四川取经,学习沼气技术,回村亲自试验,带领大家建成了沼气池。从这以后,沼气得到大面积普及,解决了困扰我们这个地区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第三件事是办代销店。过去,社员买点日用品,要等到逢集,提前请一天假,跑到文安驿供销社去买,既费时、又费功。有了代销店,社员随时可以去买,还可赊账,或拿鸡蛋去换货。真是方便了社员。第四件事是办铁业社。习习近平把会打铁的社员组织起来,实施定额管理,生产的锄头、镰刀、菜刀等,既满足了本村社员使用,还将多余的卖掉,为集体创收。第五件事是办缝纫社。他把缝纫手艺好的妇女,请到缝纫社,专门缝补衣服,做衣服。社员可用工分来支付裁缝的报酬。这样,既解放了妇女劳动力,又解决了村里人日常的需求。第六件事是给村里打了一口深水井。过去,用泛水井的水,非常不便,水质也不好。建了这口深水井后,同时解决了村里喝水和菜地灌溉的问题。现在村里安了自来水,也是用这口井的水。第七件事是办磨坊。过去,是用毛驴推磨,加工粮食慢,又耽误毛驴运粪。办磨坊后,承担了全村的磨面和碾米的工作,把毛驴腾出来用于生产和运输。社员只要把粮食拿过来,一会儿就磨好了,非常方便,而且都是免费的。村民武晖说:“习近平做了这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与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七年知青岁月历练出的工作魄力,为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也奠定了基础。十八大以来,习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彰显出的工作魄力,令世人震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了“中国奇迹”。“一带一路”、“金砖+”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了“中国方案”。我们可以无愧地说,习习近平的工作魄力已经发挥出“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引领未来”的作用。当前,我们学习习习近平的工作魄力,最重要的是,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干好本职。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自觉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三、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习近平人格魅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立身做人之本,是领导形象、领导威信、领导力量的重要支撑。习习近平人格魅力的形成,既源于严格家教、红色基因的熏陶,又源于七年知青岁月的磨炼。伟大来自平凡,细节彰显人品。习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震撼着人们。第一个细节是信任人。有一次习习近平到县里买煤油,遇到一个自称是习仲勋卫士的乞讨老人要找习习近平,习习近平毫不犹豫地将身上所带的钱、粮票及大衣都送给了老人。同行的知青提醒说,你怎么这样相信他,老人若是骗子呢?习习近平说,“我就是个普通的农民,他为啥骗我。”这个细节给同行的知青以极大震撼。第二个细节是尊重人。在梁家河,当地群众有给别人起绰号的习惯,但习习近平从不给别人起绰号。另外,有一次当地一位老人去世,习习近平主动到去世老人遗像前鞠躬,表示对去世老人的尊敬。这些细节,让当地群众深受教育,感到习习近平把当地群众当亲人。第三个细节是关心人。村里有个弱智儿童叫“灵娃”,习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第一次回村看望乡亲们时,得知“灵娃”的爸爸去世了,习习近平当场给了“灵娃”的妈妈500元,表示对孤儿寡母的关心。乡亲们感动地流下了热泪。第四个细节是教化人。习习近平制定的村规民约,其中有一条是不允许打人骂人,违者罚工分。有一次两村民打架,队长管不了,找到习习近平,习习近平对村民晓之以理,并主动以自己的工分代罚。村民被感召了,不仅向全村人作了检讨,而且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处罚。第五个细节是引领人。习习近平特别注重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村民干的,他都带头干,要求村民遵守的,他带头执行。村里打井,他是第一个跳到井里挖泥;村里建沼气池,他不仅第一个干,而且后来维护也是第一个下池维修;村里拦河打坝,他也是第一个带头干。这种引领作用在群众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感人细节,习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在人民心中牢牢树起。从这些人格魅力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习习近平今天成为党中央核心和全党核心,确实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确实体现了历史的逻辑和人民的情怀。今天,我们学习习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就应该自觉加强党性锻炼,自觉为民服务,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大学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年轻时扎根于基层,“年纪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呆时间最长”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一)

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籍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访谈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活泼、文字朴实感人,读完以后感触颇多。

习近平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近平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对总书记的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翻读这部书,深切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这本书从“知青”“村民”“各界”三个视角,用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小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历练经历。书中的每一个奋斗故事都很实在,但这么多故事背后的闪光点集中到一起,就诞生了“伟大”,总书记身上所彰显的优秀品质、人格魅力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学习。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当时,青年习近平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同是当年插队知青的何毅亭说:“一起插队的同学和校友,或入伍,或招工招干,或上学,一个个走了,自己仍在农村的心情是复杂焦虑的。习近平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认真干活读书,不仅入了党还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这种从容坚韧、这种任随云卷云舒的淡定让人们敬佩,在梁家河,他组织群众修路、办沼气、建代销社、打井,以实干引领群众过上好日子。这足以启示当代青年应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像当年的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在基层历练、积累,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真正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砥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培塑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从首都来到农村,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可以概括出“三个最”:他是老三届中年纪最小的;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插队的地方是陕北条件最艰苦的。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很难体会当年温饱都是问题的情况,但是同样会在生活中碰到各种困难,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告诉我们,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的奋斗,我们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不怕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坚定知行合一的良好作风。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一个被采访者都会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箱书。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都是书。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总书记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每次讲话中都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妙语连珠、充满自信。这种素养和格局是多年磨一剑的结果,梁家河七年的学习积累是很重要的。当前,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扑面而来,比当年没有书读的情况好了太多太多,青年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主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和追求,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在掌握知识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读完《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有担当的先进青年,也为我们东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指明了方向。

作为第二十届研支团的一员,对即将到来的支教生活充满向往,对书中的故事感受得更为深切、引发出更强烈的思想共鸣。未来的支教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但在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总书记数次对研究生支教团工作作出批示、给志愿者回信,肯定支教志愿者所取得的成绩,勉励青年人弘扬志愿精神,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治贫先治愚,我会精心备课,用团队的力量为他们带去更好的教育方法和学习资源,给孩子们带去丰富的课外知识和素质教育课程,用激励创新等理念来感染孩子们,从传统文化到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从格物致知的求学到团结协作的娱乐活动,使他们在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中好好学习,打好基础。

《岁月》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领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找到了他青年工作思想的根脉源头。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宝典和行动指南,用一年不长的时光,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支教将激励我不断前行,用实际行动到基层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学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三)

2016年7月,我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参加了西部计划,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从重庆市的主城沙坪坝区来到了全市深度贫困县之一的革命老区城口县,成为了当时全县唯一的一名95后“知青”。而早在48年前,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是从首都北京来到了革命老区延安,成为了当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凉风村是坐落在城口县周溪乡东北部,海拔高度在800—2100米之间的贫困村之一,全村仅有8名党员,且平均年龄已接近50岁。虽然条件不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的时候艰苦,但是我第一次去凉风村的时候,依然被那里的状况深深震惊了,我从没见过这么多的木架房,几乎都是保持着原始的风貌。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群众住上新房子,走上水泥路,吃上自来水,穿上新衣服......去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

“精准扶贫首先要打牢基础,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实现动态管理”是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也是我们青年扶贫志愿者的工作目标。首先从一家一户的走访摸底开始,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走村入户,到每一户贫困户家中去,与贫困户同吃同住,适应农村生活,学习本地方言,了解乡风习俗。在言行交流中与群众拉近距离,为他们宣传扶贫政策、制定脱贫规划,同时把我所看到、听到的情况一笔一笔地记录下来,带回去反映给单位和领导。

那是2016年10月的一天,天下着淅沥小雨,我照例去贫困户老奶奶家中帮扶。生活不便的老奶奶一个人独居,子女因外出打工很少回家。望着前方一片稀泥,我犹豫了,要不要回去呢?可一想到贫困户老奶奶还在等着我,一定不能让她失望,我选择了继续上路。到了老奶奶家门外的时候,才发现她已经站在家门口守候自己,老远就吆喝着:“小刘同志,你来了呀,赶快进屋。”望着老奶奶佝偻的身子,我当时眼眶湿润了,仿佛就像是奶奶等着自己的孙子回家一样。这时我才明白,不是亲人,却又胜似亲人是什么感觉。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青年的寄语。196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不满16岁就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个小山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让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我们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被称为当代知青,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静下来心,通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国家的号召下,到西部,到基层,去挥洒我们的热血青春,在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而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一年多以来,我在志愿扶贫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与群众建立感情,像帮助家人一样用心用情地去无偿帮助他们,义务指导他们发展产业,根据每家每户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地开展工作,沉下心去思考如何把“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而“扶贫”这两个字的分量也着实不轻啊!但是每次看到贫困户脸上的那一抹由衷而又开心的笑容,我想这大概就是我最大的欣慰。在我心底,也早就把凉风村当做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能通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能够真正帮助到他们,全面小康不能让他们掉队。

现在的我才刚刚迈出了一小步,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为榜样,扎根基层,了解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挥洒在志愿扶贫的道路上。

七年级读后感3篇


七年级读后感3篇范文一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会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就高尔基写的《童年 》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在十一假期中我看了不少书,对《童年》这本书最感兴趣。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用自传体写的小说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

我读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觉得我是幸运的,起码我比他幸福。因为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而自己的母亲就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高尔基真实地描述了自已苦难的童年,我为自己庆幸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这种苦,自己没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得在小时候,我很调皮,也很淘气,经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帮我买了几条小金鱼,但她没告诉我怎么养就走了,爸爸妈妈妈又不在家。我看到柜子上有一个插着花的花瓶,灵机一动,把花瓶拿下来,丢掉里面的花,加了点水,把小金鱼放了进去。看到小金鱼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心里乐滋滋的。到了晚上,妈妈回来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动不动地看花瓶,就笑着问我:你干嘛呢?看金鱼呀!我回答道。妈妈一听,说道:啊?不会吧!你把金鱼放在花瓶里了。不行,这花瓶一会儿姥姥还要拿走呢。我二话没说,把花瓶抱进房间,就是不让她们拿走。最后,妈妈拿我没辙,只好打电话给外婆,告诉她事实,姥姥听了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来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这本书,我有很大的启发,书中告诉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七年级读后感3篇范文二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七年级读后感3篇范文三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宾逊,不甘于像父辈那样,平庸的过一辈子,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毅然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尽艰险。有一次风暴将船只打翻,鲁宾逊一个人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小说的主要部分就是对他这段荒岛生活的生动记述。

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这一切都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想想自己,有时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想停滞不前,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特别是鲁滨孙身处那样的环境,甚至可以说是绝境,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顽强地生活下来,他这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我不断宽慰自己:应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在成长途中所犯下的错误,积极、正确地引导往往胜过无尽地责骂;有时工作忙、工作累,这不正好可以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吗?别人的批评、指责,不是正好可以鞭策自己吗?我顿悟:凡事不要苛刻,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迎接你的,将是一个无比美好的艳阳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