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大国治贫观后感心得体会 > 导航 > 《大国重器》观后感3篇

大国治贫观后感心得体会

《大国重器》观后感3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大国重器》观后感3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大国重器》观后感(1)

论大与强---大国重器观后感

虽然中国在机电设备、数控机床、港口设备、船舶制造等诸多行业装备制造量占有领先地位,中国的装备正在装备着世界,但是核心技术、核心部件依然需要依靠进口,造成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问题,这依然是困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问题,使中国无法真正从装备制造大国变成装备制造强国。而这集里讲到的变压器生产、发电装备、输变电装备、光伏太阳能制造、飞机、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在这几项装备制造里我们可以说一定程度的突破了技术壁垒,可以称得上强。然而虽然我们已经开始转变,但是距离装备强国还有一段距离。那么,国内装备业的发展思路也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了,就是先做大,再做强。所谓大,指的是产量多,价格竞争有优势,可以抢占大片的中低端市场,我国大部分产业都是如此。中国人勤快,手巧,同样的工作中国人具有无与伦比的人工成本优势,所以片子里有句话,这世界上的事情,只要中国人能做,就没有别人什么事了。

在最初,我们公司也应该先走这一条路,以我们本来就具有的优势,以人工成本为着眼处,向国外市场发起冲击,占据了市场份额,我们便可以考虑做强。做强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正泰有20%多的员工为研发人员,机器人是由800多为工程师共同努力而研制成功,这个过程,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只有先占据了一部分市场,才可以考虑进行高端研发,做强企业。

《大国重器》观后感(2)

2018年10月26日下午1:30晨信公司党总支组织所有的党员干部观看《大国重器》第六集,这是一部雄伟壮观的纪录片。看的我惊魂动魄,太厉害了,我的国。纪录片的主要内容是正泰集团光伏产业,变压器生产线、发电装备、输变电装备等先进的高端产品。生产流水线,自动化,生产效率、员工进入生产车间的要求等。接下来在与我们公司对比,完全的没有可比性,首先员工的精神面貌,再加上我们的流水线无法比伦。

作为一名员工,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企业效益越来越好,员工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前提是首先对企业要忠诚,企业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共同渡过难关。作为一名家长,我期待我的孩子哪一天能真正的为社会和国家奉献他们的力量。

《大国重器》观后感(3)

2018年10月26日,公司办组织10月份的党员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纪录片,感触较深。

《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工业的巨变,让我们又一次直击徐工核心制造的雄厚底蕴,身为徐工人,高兴啊!徐工铲运机械事业部张涵在微博上第一时间晒出了自己的感受。

在《国之砝码》中,徐工王民董事长那句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激荡着所有徐工人的内心。话语背后,是中国装备制造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突破。在技术创新的这片沃土上,徐工一直深耕创造,不遗余力。大型技术研究中心、核心零部件实验室等。从当年的蹒跚学步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徐工已将技术创新的基因深植全球,依靠先进的技术创新,国际大佬对徐工的技术垄断被一一冲破。 放下镜头里的精彩,我们更要看到中国工业的未来。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国工业留给徐工的万亩技术良田.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成就国之大器,徐工创造风华正茂!


Fwr816.coM精心推荐

《大国重器》Ⅱ《智造先锋》观后感


由CCTV-2与工信部联合制作的大型高清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在北京中央电视台38号演播厅举行开播仪式。徐工应邀出席,我有幸与王民董事长随行参加了节目录制。徐工智能制造是3月4日第7集《智造先锋》首秀,王民董事长对于智能制造的决心令人振奋,徐工重型智能转台生产线令人自豪。厉害了!我的徐工!

工信部办公厅部长办公室主任徐朝锋表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在于GDp,在于大国重器。无论三大产业布局如何,必须坚守装备制造业;必须完善装备制造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国,智能制造是关键之招。智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战略升级的共同选择。王民董事长指出:智能制造的投入是巨大的,目前在有些行业已看到效益,有些行业却看不到效益,但谁放弃了这一点,必然没有未来。

徐工挖机智能制造项目将秉持互联柔性自治实施路径,从产线自动化柔性化改造、信息化系统建设与集成、数字化研发制造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4个方面加快智能制造建设进程,推进事业部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全面提升与协同发展,实现产品研发、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与营销服务高质、高效、快速与柔性,打造数字化样板工厂与技术领先用不毁的智能化高端挖掘机械与矿山机械产品。

就像王民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所坚定的那样: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制造是实现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徐工在创新方面始终目标盯着最前沿,必须通过智能制造的手段,把整个产业系统连接起来。徐工今后还要始终把智能制造实实在在做下去,通过智能制造生产线,打造出世界用户喜欢的中国工程机械高端产品。

大国重器 ,唯有重器,方可大国,大国的背后离不开重器的支撑,当重器成为利器,那么我们离重器大国就不远了。


《红海行动》观后感 | “大国重器”撑起“强军脊梁”


为更好的开展党性教育,根据上级公司要求,3月初,衡拓液压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集体观看了现代化军事大片《红海行动》。

《红海行动》以也门撤侨为原型,深入讲述了蛟龙突击队在局势紧张的恶劣环境下奉命执行撤侨任务,解救中国公民的故事。影片中出现了不少先进的军事装备,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完美诠释了中国军队的威武英姿。

影片一开头,便调用了中国国产军舰,其中就包括我国海军的071级大型船坞登陆舰,以及最新锐的054A级导弹护卫舰。这是我国首次在动作大片中调用现役最新军舰参与拍摄,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海军的强大,感受到了大国之威。

我们是中国海军,你即将进入中国领海,请立即撤离。这句话,透露了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强硬态度。回首从前,羸弱的军事力量,让我们连完整的国土都没法完整的守护,然而,今天,中国军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辽宁号、广东号,一艘艘中国航母出现了,从核潜艇到舰载机,再到万吨大驱,中国军队强起来了,现在的中国可以挺着脊梁,向世界传递我们不惹事,但我们也不怕事的大国担当精神了,这就是强起来的中国军队应有的底气。

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不是你能免签去多少国家,而是当你在国外碰到危险和麻烦的时候,祖国的军队能够保护你,带你平安回家。恰如影片中所言的强者无敌,只有做到实力强大,中国军队才能带你回家。

作为军事配套单位的一名员工,此刻的我感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世界并不安宁,战火总是突起,现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增强自己的责任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把自己的事情做踏实,用认真、仔细的态度,将每一项工作做到实处,为大国重器撑起强军脊梁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大国重器》第一集国家博弈观后感


篇一:《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

第一集:《国家博弈》

装备强则国强。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振华港机通过不断地钻研,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占据了全世界的港口;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

第二集:《国之砝码》

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第三集:《赶超之路》

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第四集:《智慧转型》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济二机床和双良集团凭借着自己的研发分别实现了从分包商变成了总包商和解决了全球能源问题,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装备强国出发。

第六集:《制造强国》

制造强国渐行渐近。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沈阳新松把自己的移动机器人装上了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生产线上,无锡叶片和正泰集团凭借对质量的苛求向世界进军,他们都用着各自的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每每看到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就感到无比自豪与兴奋,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而骄傲。

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对我触动很大,作为中国大机械的一份子,一种民族荣誉感油然而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抓住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的固化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注重核心员工的国际化的培训和学习,给创新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发挥其标杆和榜样的作用,支撑企业的发展。注重核心团队的建设,注重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注重产学研的长期合作,培养核心人才,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规范的企业核心工艺,培养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员工队伍,有力的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注重整合资源,注重系统的集成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已自身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整合全球化的供应链,作好产业方向的调整,持续不断的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持续的投入,引领和突破行业的技术凭瓶颈,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扩展。最后应该注重行业系统服务的能力建设和创新,在研发,服务领域的创新推动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企业适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能力,让核心竞争力落到实处。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阶段经过近30年的技术追赶我们再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也在缩短着和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但作为机械行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上与国际顶尖水平的

差距,不能沉醉于目前取得的一部分成就,以强烈的危机感鞭挞自己,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任然是一个不争事实,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要发展就要创新,个人是这样,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这样。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我们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篇二: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 代表了我国工业化高端领域的突破和努力,这种工业精神是可贵的。这部电视纪录片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有力地说明了装备制造业对繁荣经济和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个细节都散发出凝聚民心、激励斗志的正能量。

身为一个装备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看过之后,便心潮澎湃,无限感慨。

在过去十多年,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然而,中国机械制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中国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向饱和,产能过剩成为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智慧转型》专辑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一句话点中要害,让人感受颇深——“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所以整个产品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就不能

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行。”

然而,面对全球制造业的产能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消费者需求更加苛刻等难题,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一、走向智能化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智能制造系统最终要从以人为主要决策核心的人机和谐系统向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转变。 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智能化非常重要:产品装备实现数字化,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二、打造自主品牌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除中小型普通机床制造、交联电缆行业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外,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热衷于仍然热衷于新上项目、铺摊子,在国家严格调控“两高一资”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下,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装备制造业,导致一些新兴行业投资过热,出现产能过剩隐优,过度

竞争风险加剧,如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盾构机、大型压力机等。如不及时加以调控,不仅将使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难,还将影响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打造自主品牌的瓶颈。

三、转向服务型制造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并非单纯的放弃原有产业,转而去做高科技,在企业转型升级背后,必须要与其关联的要素市场相配合。

中国制造企业重构商业模式、向服务业务转型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从总体上提升客户的产品拥有体验;二是提供脱离产品的专业服务,利用企业在研发、供应链、销售等运营能力上的优势,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湖北富邦科技和其他一些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开始重构商业模式的有益探索,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以保留自身原有的产品制造优势,减少变革风险。

四、制造业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中国制造业的融合朝着深度、广度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的重点包括发展智能工具、构建数字企业、实现节能减排、促进转型升级、做强信息产业、催生新兴产业等六个方面。

中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了共性和个性全面共同促进的时候。面向诸多的企业,系统集成商、社会中介机构、服务实施单位把共性的平台去和每一个企业的个性结合起来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够良性互动地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未来,集成与协同将是制造业

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来实现?在空间跨度上,从企业的集成到企业间的集成,走向企业间产业链、企业集团甚至跨国集团这种基于企业业务系统的集成;在时间跨度上,从侧重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走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过程;在集成和协同的重点上,从多年来以信息共享为集成的重点,走到了过程集成的阶段,正在向知识与智能发展的集成阶段迈进。在集成和协同的关键技术方面,现阶段的企业很多都集中在单元技术的应用,从发展的角度,会由这些单元技术产品通过集成平台,形成企业的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并朝着企业综合能力平台发展。

篇三:分集的大国重器读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

第一集 国家博弈

这一集内容比较多,首先讲的是沙特政府就投资50亿美元的磷肥选矿项目进行世界范围的招标,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招标项目之一,17家有实力的工程公司投标,在极端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中国瓮福集团拿下了这个项目,这凭借的是中国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和瓮福集团独有的氟提取技术。

后面讲的是大吨位自卸车的生产,澳大利亚力拓公司是一个开采勘探和加工矿产资源方面的世界级公司,自卸车是矿山开采最常用的设备,设备性能决定了开采效率,以前力拓公司一直使用的是美国生产的自卸车,到后来中国有了大吨位自卸车生产技术以后开始为力拓公司开始采购中国的自卸车,这种车在国内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之后讲的是风力发电机的制造技术,中国在掌握这套技术之前风力发电量只占2%,较西方先进国家10%相差很远,掌握技术之后两极都有了中国的风力发电机。

最后讲的是港口机械、海洋运输船、石油钻井平台、石油铺管船等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制造,不仅修复了钢结构的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钻井平台的钻井深度达到了近万米的世界先进水平,打破了之前钻井平台的建造都由西方国家垄断的状况。

这集主要思想是:装备制造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国家之间的比拼多半是装备制造的比拼,而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正在崛起。

第二集 国之砖码

首先讲西气东输工程,天然气输送管道长达15000公里,每200公里就需要一个加压站,加压站的核心设备是压缩机组,这些机组在最初的10年全部依赖进口,后来中国沈阳开始制造这些压缩机,举一国之力来研发关系到国家能源等战略发展的关键设备。

后面讲乙烯设备的研制生产,乙烯在国家中的地位几乎和钢铁同样重要,在中国的镇海,百万吨乙烯工程需要制造压缩机,后面讲到了压缩机的叶轮和外壳研发、制造过程,乙烯压缩机的国产是中国在重化工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压缩机的制造要依赖国外高端的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超经济价值的战略地位,中国数控高级工程师于德海研制中国的高端数控机床,后来陈虎对数控系统还有精度进行了完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最后讲徐工集团工程机械制造的崛起,里面主要讲到了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机的生产和极限吊装试验。

一个国家不受制于人,有些东西就必须要自己制造.

制造什么和怎么制造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地位。

第三集 赶超之路

中国唐山制造中国最快的动车,里面讲到的零缺陷焊接,里面列队背诵是岗位的工艺要求和操作流程很适用与我们现在的生产。里面

还讲到电路接线六万根无差错觉得不可思议,反应了工作超乎寻常的的严谨和熟练,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在弯管制造里讲到苏健将自己的经验汇总成12000多个数据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套弯管软件,这里我体会到了总结和积累的重要性。

这集中间讲的是对德国科堡公司的并购让我们掌握了重型龙门数控机床技术,这里面提到了技术并购的重要性,

这集最后讲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运送液化天然气的LNG船的制造。

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要加强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我们国家的脊梁。以前看美国金融方面很厉害就觉得能控制钱所以强盛,现在才懂得装备制造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更坚定了我们生产、改进和研制新设备的决心。

第四集 智慧转型

这集讲到中国制造业崛起和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机械零部件却需要依赖进口,核心部件中国不能造,中国开始研发高端产品,里面具体讲了山推集团对高端推土机的制造,陕西鼓风机公司,还有沈阳机床集团对中国机床的数控系统的研发,全球第一台只能数控机床诞生等。

国力的竞争就是实体工具制造的竞争,中国越来越多的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经历从中低端产品生产到高端机械研发的蜕变过程。

第五集 创新驱动

这集开始讲到济南二机床厂5条大型智能汽车冲压生产线的生产包括他的创新设计,独有的冲压技术,自主研发的智能技术让他们全部生产实现了智能化,这条生产线得到了福特公司的认可。2009年中国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

这集中间讲上海汽轮机厂,百万千瓦超临界汽轮机组的研制,先进的汽轮机技术会大幅度减少煤炭能源消耗,里面讲到高级焊接是一项世界级的技术,中国掌握这项技术以后从火力发电机组进口国一跃发展成为全球火力发电设备产销量第一的制造强国

这集最后讲到中国每年要消耗全球将近一半的煤炭资源,提高发电厂的热能利用效率,是当前最有价值的新能源科技,之后讲到了热泵减少煤炭消耗和空冷塔降温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消耗的事例。

这集主要讲中国在转型高端设备研发、生产以后开始对能源利用方面进行的一些创新。

第六集 制造强国

第六集将虽然中国在机电设备、数控机床、港口设备、船舶制造等诸多行业装备制造量占有领先地位,中国装备正在装备着世界,但是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问题依然是困扰中国的大问题,使中国从装备制造大国变成装备 制造强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这集里讲到正泰集团变压器生产、发电装备、输变电装备、光伏

太阳能制造、飞机、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内容比较多。虽然我们已经开始转变,但是距离装备强国还有一段距离。

实施五大战略将实现我们从装备制造大国到装备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国在路上,在追赶中,距离自己的强国梦越来越近。

看完这一系列的宣传片,我对装备制造及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加强了我对公司机械研发制造的信心和决心,在研发制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习和创新,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转型和技术并购,同时要坚持我们的4大战略,工作的时候要严谨要精益求精。


《大国重器》第六集制造强国观后感


篇一:大国重器观后感第六集

论“大”与“强”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

虽然中国在机电设备、数控机床、港口设备、船舶制造等诸多行业装备制造量占有领先地位,中国的装备正在装备着世界,但是核心技术、核心部件依然需要依靠进口,造成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问题,这依然是困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问题,使中国无法真正从装备制造大国变成装备制造强国。而这集里讲到的变压器生产、发电装备、输变电装备、光伏太阳能制造、飞机、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在这几项装备制造里我们可以说一定程度的突破了技术壁垒,可以称得上强。然而虽然我们已经开始转变,但是距离装备强国还有一段距离。

那么,国内装备业的发展思路也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了,就是先做大,再做强。所谓大,指的是产量多,价格竞争有优势,可以抢占大片的中低端市场,我国大部分产业都是如此。中国人勤快,手巧,同样的工作中国人具有无与伦比的人工成本优势,所以片子里有句话,这世界上的事情,只要中国人能做,就没有别人什么事了。在最初,我们公司也应该先走这一条路,以我们本来就具有的优势,以人工成本为着眼处,向国外市场发起冲击,占据了市场份额,我们便可以考虑做强。

做强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正泰有20%多的员工为研发人员,机器人是由800多为工程师共同努力而研制成功,这个过程,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只有先占据了一部分市场,才可以考虑进行高端研发,做强企业。

篇二:《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

第一集:《国家博弈》

装备强则国强。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振华港机通过不断地钻研,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占据了全世界的港口;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

第二集:《国之砝码》

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第三集:《赶超之路》

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第四集:《智慧转型》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济二机床和双良集团凭借着自己的研发分别实现了从分包商变成了总包商和解决了全球能源问题,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装备强国出发。

第六集:《制造强国》

制造强国渐行渐近。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沈阳新松把自己的移动机器人装上了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生产线上,无锡叶片和正泰集团凭借对质量的苛求向世界进军,他们都用着各自的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每每看到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就感到无比自豪与兴奋,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而骄傲。

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对我触动很大,作为中国大机械的一份子,一种民族荣誉感油然而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抓住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的固化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注重核心员工的国际化的培训和学习,给创新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发挥其标杆和榜样的作用,支撑企业的发展。注重核心团队的建设,注重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注重产学研的长期合作,培养核心人才,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规范的企业核心工艺,培养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员工队伍,有力的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注重整合资源,注重系统的集成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已自身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整合全球化的供应链,作好产业方向的调整,持续不断的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持续的投入,引领和突破行业的技术凭瓶颈,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扩展。最后应该注重行业系统服务的能力建设和创新,在研发,服务领域的创新推动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企业适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能力,让核心竞争力落到实处。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阶段经过近30年的技术追赶我们再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也在缩短着和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但作为机械行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上与国际顶尖水平的

差距,不能沉醉于目前取得的一部分成就,以强烈的危机感鞭挞自己,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任然是一个不争事实,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要发展就要创新,个人是这样,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这样。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我们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篇三:《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 过去的三十年,我国依托三峡机组、大秦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按图加工到自主设计、从单机生产到工程总包的伟大目标。 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在全球,机器制造每天都在创造着奇迹,机器制造的竞争每时每刻都体现着国家之间的博弈。 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连铸连轧成套装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设备、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高速动车组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不仅书写了装备工业的辉煌历史,更为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国重器》用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技术,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展现30年来中国装备工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记录和传播为振兴中国装备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及事迹,以及他们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所做的孜孜不倦的探求。 装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从百万吨乙烯工程到高端数控机床,再到工程机械的全面超越,国际垄断被一一冲破。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向“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制造强国渐行渐近。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紧追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展示和宣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将使人们在感受机械加工的神奇造化及中国装备非凡历程的同时,更加提振信心,并矢志为工业转型升级和打造装备强国而不懈努力。激励当代装备人传承几代人的希冀与梦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再创辉煌。


《大国工匠》观后感3篇


《大国工匠》观后感(1)

大国工匠彰显大国风范,大国工匠托起巨龙腾飞。内饰件技术部组织观看宣传片《大国工匠》,用奋斗在生产一线的一群杰出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了一部劳动者之歌。他们毕生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们专注和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传承和钻研职业的技能。他们是国宝级的顶尖技工,他们是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中国高铁的研发制造并非坦途,不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难题,这就不得不提一位大国工匠---李万君。关键时刻,李万君总会冲在最前面,凭借着精湛的焊接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攻克最难的关卡。承载着我国高铁出征海外的使命中国标准动车组,要求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15年年初,中车长客试制该车时,转向架横梁与侧梁连接处的焊口,是4条带有30度斜坡的焊缝,这种焊口前所未有。李万君主动请缨,以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成立了攻关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的操作技法,使焊后射线检测一次合格率高达100%。凭借高超的焊接技术和超强的责任心,李万君带领的焊接团队不断攻克新的速度等级对转向架的技术要求。2016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在全世界首次,相对时速840公里,一眨眼的功夫,两列车就擦肩而过,消失在视野中,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

高速动车组,每一条焊缝都至关重要!对待质量,李万君万分重视,要将标准刻在骨子里,把手中的产品做到极致,做得像艺术品一样。这不仅需要有工匠精神,还需要有工匠技术,中国高铁就是凭着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能,走出了国门。

在异常艰苦的焊接岗位上,李万君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勤学苦练,先后考取了碳钢、不锈钢焊接等六项国际焊工资格证书和国际焊接技师证书,精通各种焊法技巧。多次荣获国家和省市焊工技能大赛第一名,并在2011年荣获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高铁要走出去,需要千千万万个高技能人才。李万君将培训育人,传承技艺当成自己的使命。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李万君开展技艺传承,培养带动出一批技能精湛、职业操守优良的技能人才。在中国高铁事业起步之初,公司需要大量的国际焊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编制教材,承担培训任务,创造了400余名员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5年来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2000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证。

《大国工匠》给人们展示了中国工匠的博大情怀和无以伦比的技艺。我们要以工匠精神为动力,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要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

《大国工匠》观后感(2)

技术部组织全体员工观看《大国工匠》,我们被工匠们的劳动精神、创造精神深深折服。一系列故事使同志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技术的宝贵,增强了作为一名技术部工艺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该宣传片讲述了李万君等八位工作在不同岗位中的劳动者,凭靠自己过硬的技术,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最终脱颖而出,为民谋福,贡献社会的故事。在新的时代中,新时代的烙印下,父母们不停的让孩子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潜意识中就绝对的认为,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人生才能出人头地。而这一的思想是绝大多数父母包括孩子本身都存在的,我不能说这一种思想的错误,却也不能认为它完全的正确。在大学生多如牛毛的这天,时代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不能仅仅靠着虚体经济的支撑,一个国家的底气,除了他们拥有的高素质高文化的国民之外,还需要一群不畏艰苦在国家科技技术第一线熬夜奋战,努力创新的技术工人们。他们有的是大学生而更多的是一个未曾上过学,并没有什么出色学历的普通人,可他们依靠自己出色的技术,在为国家带来一笔笔不菲的财富,让国家日益富强,让国际能站在国际上,让总理能在国际的舞台上抬头挺胸说:中国制造这四个大字。

说到中国制造就不得不提中国高铁,说到高铁就不得不提高铁轱辘--转向架,转向架是轨道客车的走行部分,就好比人的两条腿,直接影响着车辆的运行速度、稳定和安全,因此,转向架制造技术被列为高速动车组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我国的高速动车组之所以能跑出如此之高的速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转向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而这一突破,就发生在大国工匠李万君工作的转向架焊接岗位上。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证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渴望拓展人生价值。

《大国工匠》观后感(3)

内饰件分公司技术部开展观看《大国工匠》主题教育日活动,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艺术创造着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对专业执着,甚至是痴迷。

宝剑锋从磨砺出。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就中国高铁事业而言,无论是回首历史,还是展望未来,都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一车间电焊工,高级工人技师,公司首席操作师李万君。李万君对于中国高铁事业的发展,是创造历史的基石,是技术革新的先锋。他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是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工人院士、高铁焊接大师、大国工匠。荣誉等身,却依然手握焊枪活跃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的生产一线。30年的工作生涯中,一个个焊接技术难题在他的焊枪之下得以攻克。李万君与工友们的矢志不渝的坚持与创新,让中国高铁真正实现了贴地飞行,并驶向世界。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资料之一。筑就人生美丽梦想也好,践行核心价值观也罢,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成功之源,就根植在你我他的职业道德里、情感良心中。表面上,爱岗敬业是利他的;实质上,爱岗敬业也是利己的。换言之,它是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大国崛起俄国观后感3篇


篇一: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大国崛起苏联篇——风云新途》,看了以后,我个人感觉这段苏联兴衰的历史对许多国家特别是同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而言,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20世纪初,尽管农奴制改革为俄国引进了资本主义经济,但是长期落后的封建统治积重难返,和当时的中国一样,沙皇俄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俄罗斯大地和人民急需一支力量结束这乱世。1917年11月7日,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俄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诞生了。然而对列宁等苏维埃俄国的领导人而言,考验才刚刚开始,因为即使是马克思,也只预测“社会主义只会率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贫穷落后的俄国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建国之初,前白俄势力不甘心失败,他们勾结帝国主义国家,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反扑。苏维埃政权面对这严酷的形势,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功击退了白俄势力和帝国主义的进攻。然而,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人民特别是农民也作出了巨大牺牲,农民甚至当年十月革命的先锋水兵们纷纷不满发起了暴动。在成功平息了暴动以后,列宁等人深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再实施下去了,便大胆恢复了市场经济,并邀请一些西方资本家前来投资,实行新经济政策,成功恢复了苏联的经济。

1924年列宁与世长辞,钢铁巨人斯大林接过了建设苏维埃的重担。斯大林深知苏联和西方国家比国力尤其是工业还很落后,便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在苏联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西方国家的帮助下,苏联成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1941年,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悍然入侵苏联,尽管在战争初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凭借先前打下的工业基础和计划经济的动员能力,苏联能够生产出数量超出德国几倍的武器,迅速从失败中恢复过来并对德国法西斯发起了反击,最终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然而,随着战争的胜利,苏联转向和平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农业和轻工业遭到打压、文化压制、大饥荒、官僚主义、个人崇拜……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引起了苏联领导人们的注意,他们不断进行改革,试图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病,但是始终没有改到点子上,僵化的体制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健康发展,终于,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曾经盛极一时的红色帝国就这样陨落了。 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评价过苏联的体制——“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在建国初期,我国也曾套用苏联模式,迅速建设起一套工业体系,避免了中国像旧社会那样成为列强争相蹂躏的对象。然而,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同样也走了不少弯路,但与苏联相比,我们是幸运的。邓小平同志及时发现了问题,大胆地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创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主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避免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悲剧在我国发生。因此,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审时度势,及时发现制度中的缺陷并加以改革,才能保障国家的健康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则是国家发展不能机械地套用别国的模式,那样只能使体制越来越僵化最终走向灭亡。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和苏东国家的历史,多次提出不能机械套用苏联模式,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的发展道路及时做出了调整,才使得我国经济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而那些东欧国家没有充分意识到国情的不同,对苏联模式机械套用,改革又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也无怪乎和苏联一起走向灭亡。

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我国应该继续深化改革,逐步告别出卖资源、出卖廉价劳动力、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依靠创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苏联解体也不过才20多年,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个教训,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篇二:大国崛起之苏联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苏联

曾经庞大的苏联,其主要的民族是由斯拉夫人构成的,就如同中国主要是由汉族构成的类似,这个主体民族,在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同时,也是一个散发着勇敢坚强气息和以坚韧不拔著称民族。

1917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沙俄在十月革命中遭受到了农民的起义,转变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当时的苏联是一个不被别国认同的一个领土大,力量小的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初期,国家让农民无偿地供给粮食,所以 农民非常不满。在探索从未有人实践过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列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把自由市场经济开放后,在“社会主义”上面,再加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苏联的国家经济完全搞上去了。这个国家也渐渐得到了部分国家的认同。

列宁去世后,在面临封锁和战争威胁的国际环境下,斯大林决定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令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欧美各国惊叹不已。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首先在苏联这块富饶的国土上建立了汽车工厂,并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T型车”。在一战后不久,这种车的产量就上了万。工业化成就的光芒掩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在苏联的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 而很快到来的二战检验了这一工业化成果。

二战期间,苏联一开始就因德国的袭击而损失了几万的兵力。但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不可小看的,苏联每天制造的武器、飞机、坦克,都比德军的日产量多一倍!苏联在这些压倒性的因素上,德军不得不投降,苏联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地位。二战成就了苏联,让这个国土面积为世界之最的国家登上了世界强国的宝座。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苏联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虽然斯大林后期执政策略和苏联当时的状态使他们最终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但是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全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验和思考。今天,俄罗斯人正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这个民族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篇三:大国崛起观后感之俄国

大国崛起系统的讲述了九个大国波澜壮阔的腾飞经历,看后令人心潮澎湃,也感受颇多。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横跨欧亚大陆的俄国崛起更是引起了我更多的感触。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改革,废除农奴制,俄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也正是拉开了崛起的脚步。改革使得俄国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改革并不彻底,封建王权过于强大,社会依然不稳定,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正因为如此,在1917年,由列宁的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鉴于破烂不堪的国内经济,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也使得苏联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正确的道路。尔后,斯大林上台,实行计划经济政策,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但是僵硬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导致矛盾日益突出,官僚主义、个人崇拜、重工业比例过高、文化限制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后来苏联最终的解体。苏联解体后,联邦俄国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开始西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

纵观俄国的崛起历程,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的崛起最重要的是善于革新,善于抓住时代的潮流,紧紧走在时代的前列,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当然,改革发展不能操之过急,应该符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正确道路。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我们融入世界,立足国情,敢于创新改革,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实现他的再次崛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