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书籍读后感演讲稿 > 导航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书籍读后感演讲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欢迎你的品鉴!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岁月怀想 岁月留痕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是一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七年的知青生活,发生在总书记一生中最宝贵的年纪,这七年也构成了他走向未来的人生底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在梁家河的土地上,总书记经历过磨难,也得到了锻炼;备尝了艰辛,也赢得了真诚,他把他的汗水和理想献给了那块土地,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

坚强。刚到梁家河插队就要先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既要克服身体的种种不适,更要在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上得到转变和升华。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在磨难中,铸就了执着的信念、坚贞的品质、顽强的性格、坚韧的志气。这也让他获得了人生的真谛:艰难玉成。

读书。与习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戴明说:“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的书装满了两个箱子,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读书时会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他常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佐证,不断拓展书中的知识。其实,读书就像吃东西,久而久之,读过的那些书就融进了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信手拈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能引经所典,都与他一直以来注重学习、注重读书有关。正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讲到“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为民。“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这是1974年习习近平放弃了招考工农兵学员的机会,对知青雷平生说的一段话。习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刚到梁家河没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的包容、关心;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和质量;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给了讨饭的老汉;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他在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深情。

担当。大事、难事看担当。梁家河的村民石春阳说:“我们选习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这就是习习近平做事情时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立志办大事,为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敢说、敢做、敢担当。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都与他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息息相关。

信念。总书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有两种人,一种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在他七年的知青岁月里,虽然年青,但是单纯;虽然粗犷,但是真诚;虽然平常,但是踏实;虽然艰苦,但是忠贞;虽然田荒,但是心齐;虽然地僻,但是人亲;虽然枯燥,但是欢乐!他面对荒山和黄土,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他经常说自己是“老陕”,他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农民之中,定准人生的基调,为山沟里农民的幸福生活而全力拼搏。他把汗水洒在这块热土上,把理想交给了他的知青时代,这是他人生的起点,在这里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我的父母都是上山下乡的知青,我是听着知青故事长大的,从小我会跟着父母一起看关于知青生活的电视剧;会看一些父亲放在书柜里关于他们知青年代的书籍;会在他们聚会时,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起初,我只知道那是一段苦的不能再苦的岁月,男知青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女知青没穿过一条漂亮的裙子,头发吹黄了,皮肤晒黑了……然而,慢慢地我也领悟到了:他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人生的苦难洗礼,心地更宽了、思想更成熟了,那是一笔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当我拿起《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是带着一种崇敬、一种敬仰去品读的,字里行间也让我看到了父母“那时的岁月”。无奋斗、不青春。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特殊,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使命,在父辈们创下的美好时代里,做为新时代的年青共产党员,我们当以《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人生指针,校正坐标、找准位置,做心灵上的智者、意志上的强者,坦然迎向属于自己的充实而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3000字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3000字

我退休三年了,从没改变学习与思考的习惯。最近,我读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触良多。习习近平是下乡知青,我是还乡知青,我们年龄相同,经历相似,因此,对《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精神,学习起来更亲切,理解起来更自然,践行起来更自觉。我对此书感悟最深刻的是,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习近平政治定力、工作魄力和人格魅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要读懂、读好这本书,最精彩之处是学习和践行习习近平精神,以习习近平为榜样,走好人生之路。一、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习近平政治定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政治定力,是政治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一个人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习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村时,思想上也有过一些忧虑、迷茫和困惑。经过知青岁月的洗礼,他在政治上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有五个“最”佐证了他思想上的进步和政治上的成熟。一是他带的书最多。当地还乡知青王宪平说,习习近平来梁家河村时,他带的箱子最沉,里面全是书。村民武晖说:“我喜欢到知青窑洞去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看他带来的许多书。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是书。现在回忆起来,习近平他们住的那个窑洞特别温暖,也特别神奇,就像知识的宝库。”二是他读的书最好。与习习近平同住一个窑洞的下乡知青雷平生说,习习近平读的书,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知识,既有马恩列斯毛的经典著作,也有中外历史名著和军事专著,另外,他还读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的无字之书。他从中汲取了知识和精神的营养。三是他读书最刻苦。乡亲们说“他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读书。”雷平生说:“他经常看书到深夜。”他有“求知若渴”的精神。四是他从政治和思想上要求进步最执着。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习仲勋接受组织审查,习习近平向党组织递交十多次入党申请书,从不放弃政治追求,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五是他在梁家河待的时间最长。乡亲们和下乡知青都说,北京到梁家河的十八名知青,习习近平年龄最小,在乡下待的时间最长,他是最后一个返城的。这五个之“最”,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习习近平政治定力的光芒,同时也揭示了他政治成熟的历史逻辑。正得益于知青岁月奠定的政治定力,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习习近平科学判断形势,牢牢把握大势,积极应对挑战,妥善化解了港独、xx、疆独以及“钓鱼岛”、“南海”、“中印边界”等一系列矛盾和冲突,赢得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当前,我们学习习习近平政治定力,最要紧的是自觉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毫不动摇地拥护核心,毫不动摇地爱戴核心,毫不动摇地服从核心。确保习习近平在党中央和全党核心地位牢不可破。二、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习近平工作魄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工作魄力,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决定着工作成就的大小。工作魄力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习习近平工作魄力的铸就,是植根于黄土高原大地,得益于七年知青岁月的历练。其中,七件大事,彰显了习习近平的工作魄力。第一件事是拦河打坝。还乡知青王宪平说,习习近平当上梁家河村支书后,动员组织村民拦河打坝。开始阻力很大,乡亲们既怕洪水冲坝,又担心今后效益不大。对此,习习近平既深入调查研究,又找来专家论证,还发动骨干带头,通过多处发力,特别是习习近平甩开膀子同乡亲们一起苦干、实干、巧干,最后干成了这件事。王宪平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淤泥坝与七十年代的样子完全一样。坝顶的土地,是我们梁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这块地可为梁家河子孙后代造福。第二件事是建沼气池。乡亲们说梁家河祖祖辈辈做饭、取暖缺柴烧,习习近平到四川取经,学习沼气技术,回村亲自试验,带领大家建成了沼气池。从这以后,沼气得到大面积普及,解决了困扰我们这个地区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第三件事是办代销店。过去,社员买点日用品,要等到逢集,提前请一天假,跑到文安驿供销社去买,既费时、又费功。有了代销店,社员随时可以去买,还可赊账,或拿鸡蛋去换货。真是方便了社员。第四件事是办铁业社。习习近平把会打铁的社员组织起来,实施定额管理,生产的锄头、镰刀、菜刀等,既满足了本村社员使用,还将多余的卖掉,为集体创收。第五件事是办缝纫社。他把缝纫手艺好的妇女,请到缝纫社,专门缝补衣服,做衣服。社员可用工分来支付裁缝的报酬。这样,既解放了妇女劳动力,又解决了村里人日常的需求。第六件事是给村里打了一口深水井。过去,用泛水井的水,非常不便,水质也不好。建了这口深水井后,同时解决了村里喝水和菜地灌溉的问题。现在村里安了自来水,也是用这口井的水。第七件事是办磨坊。过去,是用毛驴推磨,加工粮食慢,又耽误毛驴运粪。办磨坊后,承担了全村的磨面和碾米的工作,把毛驴腾出来用于生产和运输。社员只要把粮食拿过来,一会儿就磨好了,非常方便,而且都是免费的。村民武晖说:“习近平做了这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与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七年知青岁月历练出的工作魄力,为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也奠定了基础。十八大以来,习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彰显出的工作魄力,令世人震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了“中国奇迹”。“一带一路”、“金砖+”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了“中国方案”。我们可以无愧地说,习习近平的工作魄力已经发挥出“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引领未来”的作用。当前,我们学习习习近平的工作魄力,最重要的是,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干好本职。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自觉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三、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习近平人格魅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立身做人之本,是领导形象、领导威信、领导力量的重要支撑。习习近平人格魅力的形成,既源于严格家教、红色基因的熏陶,又源于七年知青岁月的磨炼。伟大来自平凡,细节彰显人品。习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震撼着人们。第一个细节是信任人。有一次习习近平到县里买煤油,遇到一个自称是习仲勋卫士的乞讨老人要找习习近平,习习近平毫不犹豫地将身上所带的钱、粮票及大衣都送给了老人。同行的知青提醒说,你怎么这样相信他,老人若是骗子呢?习习近平说,“我就是个普通的农民,他为啥骗我。”这个细节给同行的知青以极大震撼。第二个细节是尊重人。在梁家河,当地群众有给别人起绰号的习惯,但习习近平从不给别人起绰号。另外,有一次当地一位老人去世,习习近平主动到去世老人遗像前鞠躬,表示对去世老人的尊敬。这些细节,让当地群众深受教育,感到习习近平把当地群众当亲人。第三个细节是关心人。村里有个弱智儿童叫“灵娃”,习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第一次回村看望乡亲们时,得知“灵娃”的爸爸去世了,习习近平当场给了“灵娃”的妈妈500元,表示对孤儿寡母的关心。乡亲们感动地流下了热泪。第四个细节是教化人。习习近平制定的村规民约,其中有一条是不允许打人骂人,违者罚工分。有一次两村民打架,队长管不了,找到习习近平,习习近平对村民晓之以理,并主动以自己的工分代罚。村民被感召了,不仅向全村人作了检讨,而且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处罚。第五个细节是引领人。习习近平特别注重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村民干的,他都带头干,要求村民遵守的,他带头执行。村里打井,他是第一个跳到井里挖泥;村里建沼气池,他不仅第一个干,而且后来维护也是第一个下池维修;村里拦河打坝,他也是第一个带头干。这种引领作用在群众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感人细节,习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在人民心中牢牢树起。从这些人格魅力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习习近平今天成为党中央核心和全党核心,确实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确实体现了历史的逻辑和人民的情怀。今天,我们学习习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就应该自觉加强党性锻炼,自觉为民服务,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六篇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六篇

(篇一)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生活、成长过程,悉心感悟到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与不易、成长与收获,感悟到总书记在梁家河培育形成的坚强政治品格和伟大人格魅力。决心要结合当前正处于攻坚阶段的环境保护的工作,踏实苦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一、保持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为了入党,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没有得到批准,但他没有灰心,继续干好工作,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后来,公社换了新的书记白光兴,他比较看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力,公社党委认为不能因为当时习仲勋同志的问题影响习习近平入党,于是将他的入党问题交县委去研究。经过县委研究讨论,1974年元月批准了习近平总书记入党。从中自己深深体会到总书记坚定信仰、追求进步、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保持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每天下地干活,经常一身黄土,慢慢也就习惯了。他以前在北京生活,没被虱子咬过,刚来梁家河的时候,腿上经常被虱子咬的红肿一大片,齐痒无比,他经常挠,后来挠的流脓流血。过了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就不怕虱子了,像农村人一样,对虱子的毒素产生了抵抗力,就算被虱子咬了,红肿也没以前那么严重了。习近平总书记就这样与乡亲们一起住窑洞、一起睡土炕、一起挑大粪、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啃着窝窝头,从中自己深深体会到总书记踏实苦干,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也就深刻理解了党中央号召我们开展攻坚扶贫的重大意义。

三、学习一心为民的领袖情怀。在梁家河村的梁玉明是这样评价与他一起生活和工作了七年的习近平总书记人品的。“习近平处事非常公正,很多农村人当领导,裙带关系很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习近平没有这么做,知青也好,社员也好,一视同仁,他绝对不会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会做不公正的事。所以,习近平批评一些社员,他们都能接受。社员们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从中自己深深体会到总书记一心为民,天下为公的领袖情怀。可以说,7年知青经历是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篇二)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当时,我听到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青年喜欢听、听得进,肯定会“火”。果不其然,总书记的讲话一经全文公开发表,这段话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铮铮誓言。现在,读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岁月》一经出版发行,就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岁月》、话理想、谈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向青年习习近平学习、向习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这是人民领袖的魅力。

一、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

习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习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二、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看齐标杆

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一心为民。《岁月》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总书记用“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来看淡不确定性,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是两种选择、两种境界,泾渭分明、高下立见,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勤勉务实。梁家河的村民讲,“习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习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逐步深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

三、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当代青年内心赢得了强大真挚的情感认同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这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坚定信念,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运筹帷幄、勇于担当、率先垂范,赢得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明确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成果,我们必须备加珍惜、坚决捍卫。

对核心的绝对忠诚和坚定追随,最根本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灵上的情感认同。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发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号召,指出:“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在,我们同样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领袖,“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岁月》一书正是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窗口。

习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总书记窑洞里的知青越来越少,但是来这里拉话、讨论事情、听说书的老乡越来越多。这是一幅没有刻意导演、但却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定格了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深深扎根群众的生动景象。

习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青年习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村民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40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对乡亲们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简简单单的话语背后,饱含着与人民的深厚感情。

习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总书记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总书记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是总书记与黄土地的不解之缘,从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中汲取到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最近,我经常和各级团干部和各领域团员青年聊起读《岁月》一书的感受和体会。不少青年朋友讲:“五年来,习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和国家干了许多得民心、顺民意的大事难事,我们感到总书记的形象在心目中越来越高大,由衷地信服和拥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最近读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又感到总书记和我们离得越来越近、贴得越来越紧,发自内心地爱戴这样的人民领袖。”看完《岁月》一书,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书中讲述的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个青春奋斗故事都很实在,都是普通人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但是这么多故事背后的闪光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诞生了“伟大”。正是因为这种普通群众都能理解和认知的“伟大”,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才发自内心地感到习习近平总书记既可敬、又可亲,既高大、又贴近,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

理解这份“伟大”,还需要我们置身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去体悟。当我们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回望过去时,历史已经定格,呈现出一种确定性;但是,在真实的历史正在行进时,充满了未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现在回头看,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总书记当初在梁家河,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很多时候看不到未来、也设计不了自己的未来。在那种情况下,总书记仍然坚守初心、坚持学习、坚持奋斗、坚持工作,支撑这份宝贵的坚守与坚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为民的情怀、务实的作风、担当的精神。现在,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正需要有这样一股力量、这样一份情怀、这样一种作风、这样一身担当的领袖来掌舵领航。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启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代青年要向习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篇三)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

1968年底习习近平申请去陕北农村插队,当时的习习近平不满十六岁,在办理知青离京手续时,办理手续的老师对他说,他的年龄不够,本可以拖一拖,等到来年就可能有留京当工人的名额,可是习习近平当时坚决表示要去插队。1969年1月习习近平告别家人,笑着登上了奔赴陕北农村的知青专列,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我想对于现在的许多人,在面对好与坏的两种生活方式大部分人会果断的选择前者。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往往高于对于精神世界的满足。

在梁家河的7年,习习近平能吃苦,能经受苦难的考验,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他要从负数开始。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顶住压力,习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习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同时7年艰苦的知青岁月,也为习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篇四)

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励志教材,为当代青年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同时指明了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理想、坚定信念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路径,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我们要围绕《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开展机关干部学习研讨、实践教学、扶贫结对等活动,并通过新媒体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互动学习,使青年习习近平的成长经历进入校园课堂、融入社会实践、深入头脑心灵,有效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激发勤奋学习、爱岗敬业、苦干实干、艰苦奋斗的昂扬斗志。

(篇五)

近期,我读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的有关内容,该书主要描述了习习近平在陕北插队时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当时与习习近平一同插队人员的回忆记录,侧面真实的描写了习习近平当时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我认为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楷模,学习他在艰苦的知青岁月中坚持学习、勤恳奋斗及脚踏实地的精神,珍惜一切锻炼自己的机会,把每一次的困难当做提升自己的挑战,以抓铁留痕、踏石有印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时刻铭记习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监督别人的人首先要监管好自己,执纪者要做遵守纪律的标杆”,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

(篇六)

阅读《习习近平的知青岁月》,一起回顾主席的那段青葱岁月,令我感触颇深。同样的青春时光,同样的朝气蓬勃,一样的生活历练,不一样的结局人生。

当年的主席从一个吃住用在城里的城市人下放到陕北农村劳动改造的“好后生”,让肯于吃苦耐劳的主席逐渐适应了角色转换。知青的那7年岁月至今还令主席感慨万千,在那里他入团、入党、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始了他的人生......

我想说的是,年轻的我们,身在农村的我们,在如今各项设施变好的条件下,作为新时期下的年轻农村干部,工作的难度远不及当时困难,为何工作效率还上不去,问题就出在我们本身。大部分的年轻人,刚出校园,因为带着“大学生”的光环,又是80、90后独生子女,多少有些好高骛远的毛病。嫌弃工作环境,埋怨工资待遇等等。不愿接触基层百姓,不要分工组,只局限于电子化办公工作模式。导致与群众出现“言语沟通困难”(不懂得合理运用方言)、相互不熟悉、群众基础差此类现象。要想改善只有放下自己的“身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随和点、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员;和百姓打成一片、心里装着他们;凡事为他们着想、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们;做事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一起劳动时敢于吃苦,撸起袖子带头干;这样长此以往,自然会走进他们的心里。在我们农村讲究这样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你理想中“职位”、“待遇”也会如期而至。

在其位谋其职,无论身处何处,都应踏实、务实的做好自己。我们应该珍惜在农村工作的时光,珍惜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机会,他们是我们身边最近的人,是我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接触到的最贴近生活的人,从他们身上我们会学到最基础的做人、做事方法,他们会告诉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生活的真谛是什么,等到若干年后依旧会回忆起那段充满“酸甜苦辣”的日子;感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六篇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六篇

(篇一)

近日阅读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结合这本书看当前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表现,感觉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些毛病。这些毛病,不能不改,不得不改。在此写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是工作不认真,容易自我满足。部分党员干部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很认真了,工作做得不错了,没有多少瑕疵的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把自己弄好的材料拿给他人看,做完的工作讲给他人听,让他人帮忙指正,这样那样的问题、错误就出来了。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因此,部分党员干部必须戒骄戒躁,消灭自己的这个坏毛病。

二是学习的劲头不足,积极性不高。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时读的书,不仅多,而且古今中外都有涉及。丰富充足的知识积累,为习习近平总书记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反观现在的部分党员干部,书读的少,也不愿读书,没有充足的知识累积,也就很容易在繁重的工作面前败下阵来。为了做好工作,所有党员干部都要爱读书,多读书。

三是对乡村两级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了解不深。部分党员干部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缺乏对农村的了解和热爱,对农村的治理问题、土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矛盾纠纷处理等等都知之甚少。不了解下情,又怎么指导下级,给领导提好的建议呢?肯定是不行的。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讲到他在陕北插队时要过的“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只有过了“四关”,才算扎根农村,才能真正与群众融为一体,才会真正理解群众、热爱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因此,所有党员干部都要向习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多去了解基层,想办法与群众融为一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篇二)

近期,我反复品读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感触颇深,默然间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之情。该书集中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在书中,29名采访对象口述实录,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激发了我苦干实干的激情,增强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一名直接与群众接触、为群众办事的乡镇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真抓实干、马上就办”,为推进以脱贫攻坚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进一步树牢群众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店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

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进一步发扬“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实干苦干精神。习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我们要学习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行动,为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篇三)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内容讲述的是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生活经历。讲述的是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民群众,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通过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读完《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冲击和震撼,得到一次次洗礼和升华。随着一个个真实故事的浮现,我清楚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都可以从他陕北七年的插队经历中找到答案,都可以从那些泛黄的照片中找到注解。

读完《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历练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首先,我要学习他学习奋进的精神。七年里,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从未放弃过他的学习,他从一开始从北京背着重重的书箱来到梁家河大队落户,到白天劳动、晚上煤油灯下看书把脸熏黑,再到考进清华大学,他始终爱学习并坚持学习。他向书本学知识,向当地人民群众学干农活,向他人学技术,爱学习精神好像他与生俱来一般。其次,我们要学习他艰苦奋斗的作风。知青时期,是我们国家的贫穷时期,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文安驿插队,每天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参加劳动,以获得少量的劳动工分,却经常吃不饱,更谈不上吃得好了。在穷苦落后的梁家河大队,不但要克服农村生活的种种不便,还要克服劳动所带来的辛苦和考验,可以说知青七年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再者,我们要学习他为民服务的情怀。七年里,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虽然是插队的知青,但却始终保持为民服务的情怀。有一次他获得了一辆摩托车的奖励,但他觉得摩托车对于他和梁家河大队来说没有多大作用,于是把摩托车换成了拖拉机、打磨机等三样东西,因为这三样是梁家河最迫切需要的工具,能为梁家河群众解决许多生产问题。“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就干什么。他带领大家办沼气、办铁业社、打深水井……”当年与习习近平一起劳动过的梁家河村村民石春阳用质朴的陕北话这样讲到。

七年知青岁月,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群众紧密的站在了一起,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同甘共苦,他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全心全意的为群众服务,干了很多的好事和实事。人民群众喜欢他、感谢他,他也把自己融入了梁家河这个集体,把自己当作了梁家河的一份子,应该说那时的他已经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了。

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说道:“下乡插队的七年是他受益终生的七年,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农民,……”的确,《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我们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我们党员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做为新时期的年轻党员,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要学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奋进、不怕吃苦、为民谋事、敢说敢做敢担当的良好品质和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合格”,努力做一名“合格党员”,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篇四)

近日,我认认真阅读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党性修养和心灵的洗礼。该书生动反映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习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作为一名基层组织人事干事,今后,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挥作用。

把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把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深刻地领悟习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持砥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习习近平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要进一步从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以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习近平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把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习习近平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劳动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历经了七年的磨砺成长。在闭塞荒凉的黄土高原,习习近平总书记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从没忘记学习和思考,坚持博览群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山上放羊时学,干活休息时学,曾为借一本书能跑30多里路。读马列、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当今时代,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更要学习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篇五)

苦难,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必修课。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或多或少的苦难。苦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

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代,在梁家河下乡当知青。年少的他并没有被艰苦的生活条件吓到,反而俯下身子扎根农村。初来时,村干部们都把他当城里的小伙子看待,认为他待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走。但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年少的他深入梁家河,走访村民,了解村民的情况。与此同时,他尽自己所能帮助村民,解决他们的困难。村子位于干旱缺水地带,为了解决当地农业问题,他组织村民修筑水渠,发展灌溉农业。当时条件极为艰苦,但是他依旧没有忘记学习,每天都会抽时间读书,正是这样的坚持,他被推荐上大学。梁家河村民都舍不得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家里最值当的东西要送给他,但是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正是由于经历这些苦难,才磨练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坚韧的心性,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还有平易近人的亲民情怀。因此,我们当代年轻干部,要不怕吃苦,把苦难作为我们宝贵的人生财富,进而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砖添瓦。

(篇六)

自《学习时报》连载《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来,我就被其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深深地吸引。谈到学习体会,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磨炼不怕吃苦、敢于实践的精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段时间我通过认真阅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对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有了更全面感悟。习习近平总书记不愧是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在实现自身成长的过程中,磨练意志,服务人民。每一个人都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都不能在应该奋斗时选择逃避,我们要向习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从书中平凡的小事里,我读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作为青年时期的我们更应该主动学习和培养乐于吃苦的精神,发扬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并以此作为我们的人生信条!

“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这句话是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的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

通过我认真阅读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深入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我们这些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我们公司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经出版发行,就在我们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话理想、谈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向青年习习近平学习、向习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

习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我们青年一代:“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我们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我们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我们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我们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习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我们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习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总书记窑洞里的知青越来越少,但是来这里拉话、讨论事情、听说书的老乡越来越多。这是一幅没有刻意导演、但却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定格了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深深扎根群众的生动景象。

习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青年习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村民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40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对乡亲们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简简单单的话语背后,饱含着与人民的深厚感情。

习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总书记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总书记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是总书记与黄土地的不解之缘,从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中汲取到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对我们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启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我们当代青年一定要向习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四篇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四篇

(篇一)

北城党工委组织学习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书中习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充分展现了习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

在书中习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当今,习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

通过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推进社区各项工作。

(篇二)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听说此书出版了,我就迫不及待的买了这本书,阅读了一遍,该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习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深深的打动着我,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首先,我们要学习近平总书记奋斗的精神。陕北高原那严酷自然的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锻造了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习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期间努力克服各种困难,闯过了“三关”,他能够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他平时奋斗的结果,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能力强,贡献大,种种机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习习近平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得来的,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同。

其次,我们要学习近平总书记吃苦的精神。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吃苦耐劳的本领,通过阅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作为年轻的基层干部,若是遇到困难时不思解决,沉不下心、吃不得苦、受不得累,那结果肯定是半途而废、办不成事。只有端正心态、平心静气的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够融入基层,扎根基层。

最后,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敢于实践的精神。总书记这七年知青岁月,是他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途中非常重要的一站,总书记每天下地干活,经常一身黄土,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七年的知青岁月对于总书记来说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从书中平凡的小事里,我读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主动学习和培养乐于吃苦的精神,发扬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并以此作为我们的人生信条!

(篇三)

1969年1月13日,15岁的习习近平背负行囊,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难苦旅,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大学生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当我读完《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那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使我更加深深的感受到习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在青年习习近平身上有太多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一。要学习青年习习近平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

在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到:"青年时代,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这句话是总书记说给我们广大青年听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

从大城市来到陕北农村,面临着种种地困难与挑战,从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到思想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习习近平深深地体会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我们当代青年,要向总书记学习,坚守初心、坚持信仰、坚定理想,多经历一点摔打、考验,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二。要学习青年习习近平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

青年习习近平到陕北插队时,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他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不管白天劳动再苦再累,晚上他都坚持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读后感《大学生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www.unjs.com)。

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并达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当今时代的我们,应当结合青年习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三。要学习青年习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刚到农村时,习习近平和其他知青一样,都充满了迷茫与徘徊,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他并没有消沉,还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一待就是7年,在7年的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22岁离开黄土地时,青年习习近平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离开梁家河之后,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大学出来后又进入高层领导机关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紧接着沉到县里直接当县委书记这样的"一线总指挥",一直在县、市、省重要的领导岗位做实际工作,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一切为了人民,这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守,值得我们每个人发自内心地尊敬他、拥戴他,也从中感受到领袖人物是如何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

四。要学习青年习习近平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在七年的岁月里,无论是当知青,还是当大队书记,他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在当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办沼气、打深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点,还搞河桥治理,打了五大块坝地,给村里带来了很大变化,直到今天,村里人还在受益。同他在一起共过事的人都说:"习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目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所以我们当代青年,应向总书记学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不断的锻炼自己,将自己的梦想同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重温习习近平总书记这段知青岁月,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思考与感悟,我们当代青年,不能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而是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篇四)

近日,《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发行,引起热烈反响。该书记载了1969年1月直至1975年10月,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事迹。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一、这部书展示了人民领袖的成长历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领袖的成长经历深深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历史烙印,领袖的品格风范鲜明展现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气质形象,领袖的智慧情怀极大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前景。古老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经历了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跃进,今天正昂首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道上。人们关注领袖,希望走近领袖、了解领袖、读懂领袖,实质上是在关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的前途命运,是要读懂读透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找到实现美好生活的方向与引领。《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讲人民领袖的书,是记录人民领袖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成长经历的书,让广大读者看到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自然会引发对这样一位经过艰苦历练的人民领袖领导下的中国未来的思考和憧憬,自然会产生对这样一部好书的强烈阅读兴趣。很多人表示,想不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有着这样让人震撼的成长经历,深受感动。不少读者感叹,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些苦难的经历,才铸就习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卓尔不群的领袖魅力。翻读这部书,在回望历史中,人们深切感受了青年习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读罢这部书,在对接现实中,人们清楚找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一下子变得更为清晰明朗、可信可学了。在历史与现实的隔空对话中,领袖和群众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二、这部书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境界。一部好书,最深厚的价值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真理之光,它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能够弘扬浩然之气,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传递智慧、弘扬价值。《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还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书中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示了青年习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充满着大智大情大理,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宝贵教益。一位领导干部读后感言:“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格,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长征路、接续奋斗、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倍加珍视、发扬光大。”还有一位领导干部这样认为:“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故事,润物无声、富有滋养,让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召唤,让读者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历史不能重复,伟人不可复制,但伟大的精神却能穿越时空,给人以面对艰险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给人以永恒的启发和滋养。这正是读者欢迎这部书和从中获得情感共鸣的奥秘所在。

三、这部书展示了生动史实的独特魅力。事实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人民领袖不会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从一定角度上讲,《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鲜活还原了一位最初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嬗变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位懵懂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党的优秀干部的成长历程。而讲故事的人,既有与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陕北朴实的农民,还有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各界人士。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原汁原味的再现。故事因为细节丰富所以真实,全书因为内容真实所以感人。读到过“五关”的故事,读到“苦读经典”的故事,读到“解衣推食”的故事,读到“奖品换农具”的故事,读到与乡亲打成一片的故事,读到做群众工作的故事,凡此等等、点点滴滴,实在令人动容、令人莞尔。一位读者这样说到:“《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画面感很强,语言生动朴实。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经历故事都栩栩如生,可读性强,感染力强。很多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还有读者谈到:“书中反映的生活场景都是很多北京知青所亲历、所熟悉的,没有空洞口号,展现了一种真实、平实、踏实的清新文风。”这样一个个真实、动人的伟人故事,这样一本清新、朴实的书,怎能不力透纸背、打动人心?!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在以习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大学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年轻时扎根于基层,“年纪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呆时间最长”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一)

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籍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访谈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活泼、文字朴实感人,读完以后感触颇多。

习近平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近平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对总书记的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翻读这部书,深切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这本书从“知青”“村民”“各界”三个视角,用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小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历练经历。书中的每一个奋斗故事都很实在,但这么多故事背后的闪光点集中到一起,就诞生了“伟大”,总书记身上所彰显的优秀品质、人格魅力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学习。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当时,青年习近平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同是当年插队知青的何毅亭说:“一起插队的同学和校友,或入伍,或招工招干,或上学,一个个走了,自己仍在农村的心情是复杂焦虑的。习近平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认真干活读书,不仅入了党还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这种从容坚韧、这种任随云卷云舒的淡定让人们敬佩,在梁家河,他组织群众修路、办沼气、建代销社、打井,以实干引领群众过上好日子。这足以启示当代青年应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像当年的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在基层历练、积累,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真正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砥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培塑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从首都来到农村,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可以概括出“三个最”:他是老三届中年纪最小的;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插队的地方是陕北条件最艰苦的。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很难体会当年温饱都是问题的情况,但是同样会在生活中碰到各种困难,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告诉我们,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的奋斗,我们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不怕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坚定知行合一的良好作风。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一个被采访者都会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箱书。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都是书。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总书记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每次讲话中都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妙语连珠、充满自信。这种素养和格局是多年磨一剑的结果,梁家河七年的学习积累是很重要的。当前,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扑面而来,比当年没有书读的情况好了太多太多,青年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主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和追求,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在掌握知识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读完《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有担当的先进青年,也为我们东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指明了方向。

作为第二十届研支团的一员,对即将到来的支教生活充满向往,对书中的故事感受得更为深切、引发出更强烈的思想共鸣。未来的支教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但在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总书记数次对研究生支教团工作作出批示、给志愿者回信,肯定支教志愿者所取得的成绩,勉励青年人弘扬志愿精神,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治贫先治愚,我会精心备课,用团队的力量为他们带去更好的教育方法和学习资源,给孩子们带去丰富的课外知识和素质教育课程,用激励创新等理念来感染孩子们,从传统文化到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从格物致知的求学到团结协作的娱乐活动,使他们在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中好好学习,打好基础。

《岁月》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领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找到了他青年工作思想的根脉源头。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宝典和行动指南,用一年不长的时光,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支教将激励我不断前行,用实际行动到基层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学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三)

2016年7月,我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参加了西部计划,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从重庆市的主城沙坪坝区来到了全市深度贫困县之一的革命老区城口县,成为了当时全县唯一的一名95后“知青”。而早在48年前,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是从首都北京来到了革命老区延安,成为了当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凉风村是坐落在城口县周溪乡东北部,海拔高度在800—2100米之间的贫困村之一,全村仅有8名党员,且平均年龄已接近50岁。虽然条件不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的时候艰苦,但是我第一次去凉风村的时候,依然被那里的状况深深震惊了,我从没见过这么多的木架房,几乎都是保持着原始的风貌。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群众住上新房子,走上水泥路,吃上自来水,穿上新衣服......去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

“精准扶贫首先要打牢基础,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实现动态管理”是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也是我们青年扶贫志愿者的工作目标。首先从一家一户的走访摸底开始,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走村入户,到每一户贫困户家中去,与贫困户同吃同住,适应农村生活,学习本地方言,了解乡风习俗。在言行交流中与群众拉近距离,为他们宣传扶贫政策、制定脱贫规划,同时把我所看到、听到的情况一笔一笔地记录下来,带回去反映给单位和领导。

那是2016年10月的一天,天下着淅沥小雨,我照例去贫困户老奶奶家中帮扶。生活不便的老奶奶一个人独居,子女因外出打工很少回家。望着前方一片稀泥,我犹豫了,要不要回去呢?可一想到贫困户老奶奶还在等着我,一定不能让她失望,我选择了继续上路。到了老奶奶家门外的时候,才发现她已经站在家门口守候自己,老远就吆喝着:“小刘同志,你来了呀,赶快进屋。”望着老奶奶佝偻的身子,我当时眼眶湿润了,仿佛就像是奶奶等着自己的孙子回家一样。这时我才明白,不是亲人,却又胜似亲人是什么感觉。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青年的寄语。196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不满16岁就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个小山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让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我们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被称为当代知青,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静下来心,通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国家的号召下,到西部,到基层,去挥洒我们的热血青春,在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而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一年多以来,我在志愿扶贫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与群众建立感情,像帮助家人一样用心用情地去无偿帮助他们,义务指导他们发展产业,根据每家每户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地开展工作,沉下心去思考如何把“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而“扶贫”这两个字的分量也着实不轻啊!但是每次看到贫困户脸上的那一抹由衷而又开心的笑容,我想这大概就是我最大的欣慰。在我心底,也早就把凉风村当做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能通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能够真正帮助到他们,全面小康不能让他们掉队。

现在的我才刚刚迈出了一小步,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为榜样,扎根基层,了解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挥洒在志愿扶贫的道路上。

山居岁月读后感700字:《山居岁月》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由美国著名作家珍克雷赫德乔治写的书,书名叫《山居岁月》。这是一本写于几十年前的书,虽然经历了岁月的销蚀,但依旧光彩夺目;这也是一个通过文字得以保存的童年梦想,虽然经历了几代人生命的成长,但这本书依旧激情满怀。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位纽约男孩山姆,在五月的一天离开了家,来到克斯奇山,因为他要在这座神奇又危险的山里寻找曾祖父遗留下来的葛博礼农场。在这无依无靠的生存中,山姆只有一把小刀、一捆绳索、一把斧头、一些打火石和钢片,对山姆而言,这不是一次短暂的旅行或露营,而是要像一棵树一样在这座山中长久地、独立地生存。

这本书的真实和艰辛如同吸铁石一般吸引着没有勇气和机会进入森林的我们。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用打火石和钢片点燃火种,如何把木头削成渔钓在小溪中钓鱼,如何在没有鱼的时候寻找贻贝和山慈姑果腹,如何训练老鹰当这些被人遗忘的技巧和方法再一次被人发现并被挖掘出来时,我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早己和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离得如此遥远!我们甚至在破坏它!

夏去秋来,冬去春来。在四季的更迭和万物变迁中,山姆学会了谛听和凝视自然。清晨露珠从青草上的滴落声,夜晚猫头鹰的叫声,徘徊的鹿群,被冰雪覆盖的克斯奇山这些不仅仅是动听的声音和美丽的景色,更像是克斯奇山这片荒野的呼吸与节奏。当山姆躺在他那温暖舒服的树洞小屋中静静感受着暴风雪肆虐世界的狂野时,他完全成为了这交响曲中的一个音符。

居住在舒适、安逸的大城市中的我们,不仅丧失了一种来自本能的生存意志,而且错过了无数个来自生命最深处的感动,所以,我们应该多去接触大自然,这样我们才会了解大自然。我们都知道,多读书、读好书能使人进步。读完《山居岁月》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学到好多知识。以后,我要多读书,把书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中去,成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七年级600字读后感


七年级600字读后感范文一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七年级600字读后感范文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顽强的一生深深的感动了我,当我读到他被病魔缠身、丧失战斗力,却仍然跟病魔斗争,争分夺秒,顽强地学习写作时,我的心里就像平静的海面突然翻起了巨浪。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他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不知疲倦地工作,直到结束生命?他的生命的历程,不仅有丰硕的果实,他让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坚不可摧,连过程也是发光、发热的,壮观到震撼人心,如果没有那盏灯,照亮自己的一生,还是以照亮他人生命的行为,如何造就这么一个俄国革命者的典范呢?

保尔是一个生活艰苦的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压迫受欺侮,处在死亡的生命线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社会地位发起挑战,敢于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他在朱赫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他积极投身于扞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可是,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17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路,从死神那里挣扎出来,躺在病床中受尽病魔的折磨。这又有多少人做到到呢?双目失明后,他回到家乡,渴望听见母亲的声音,而亲爱的母亲却已化作了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直到最后,他还是把自己的经历变成精神财富献给人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名言曾经唤起几代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锤炼钢铁般的意志,它是我们寻求人生价值的丰碑,是我们成长和追寻的路标。

一个人生目标不明确的人,如何能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以冷静的心态解决问题?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往往是一个没有作为的人;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个人的奋斗唯有和党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更有意义。我想,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含义之所在吧。

钢铁,是坚固的,就像今天我们伟大的民族基业。也许钢铁放久了会生锈,但是,中华民族千年的精神,是永远不会生锈的,也就像保尔的精神一样永放光芒。

保尔柯察金,一位为几代人所敬仰的英雄,他有着非常坚韧的性格,即使在艰苦的处境中他也能自得其乐的干自己的事业而不埋怨周遭的一切;他有着坚强不屈的品质,不会向任何困难屈服,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勇于斗争到底,甘愿作出牺牲,牺牲自己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震憾,一种心灵的震憾。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涌现出无数的保尔一样的英雄。这些英雄冒着酷暑、顶着严寒,无私地为社会服务,让我们这种精神去感动千百万的少年,去激励他们在困难中奋起,在挫折中坚强,在艰苦中成长起来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