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九年级下册化学盐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下册化学盐教案,2024九年级下册化学盐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盐教案

酸、碱、盐的复习(案例) 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课的深度、广度和容量是新授课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机会。以往的复习课,我很注重知识点的串讲和知识点的运用,但我发现学生只是习惯于做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复习效果不尽人意,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改变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复习方法,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验,学生就不会乏味,而且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 本课学习目标是复习酸、碱、盐的性质,以及由性质引出来的酸、碱、盐的区别方法。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挑选了4组物质: a.稀硫酸、石灰水、硝酸铵溶液 b.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c.稀硫酸、石灰水、碳酸钠溶液 d.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 将每组物质在区别时可能涉及的物质名称和仪器列出名单,交给实验老师准备好实验用具。我想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低起点、高要求的复习设想。 课堂上,我将事先设计的4组物质写在黑板上,问:“4组物质在类别上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都回答:“分别是酸、碱、盐的溶液。”我说:“你们能将它们区别出来吗?”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有的组的同学拿出小纸条将区别的试剂罗列出来,有的组的同学翻出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一一核实,有的组的同学时而大声分辩各抒己见,有的组的同学则各自思考…… 当同学们讨论结束后,我让同学说出他们的方案: a组的方案有:(1)co2、fe(2)caco3、cuso4(3)bacl2、cuso4(4)na2co3(5)bacl2、fecl3(6)fe、石蕊溶液(7)mg(oh)2(8)ba(oh)2(9)co2、ca(oh)2(10)co2、bacl2 b组的方案有:(1)看颜色、na2co3(2)cuso4(3)fe(4)测ph值(5)看颜色、fecl3(6)看颜色、nh4no3 (7)ca(oh)2(8)大理石、看颜色或co2(9)敞口放置,看质量变化(10)组内的物质反应 c组的方案有:(1)hcl、石蕊溶液(2)h2so4、石蕊溶液、co2(3)用组内物质两两反应(4)na2co3(5)大理石、酚酞溶液、h2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习使用酸、碱、盐溶解性规律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2.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前人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学工具 1.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2.[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3.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前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等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大理石。 二、新课教学 师:碳酸钠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碳酸钙还用作补钙剂。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你们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们的俗称吗? 生: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俗称石灰石。 师:我们知道,纯碱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那我国是不是最早生产纯碱的国家呢? [投影]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1921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师:侯德榜先生凭借自己对科学的一片赤诚,怀着一颗爱国的心,为我国的制碱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业。希望大家也能利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为社会做点事情。 师: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生:caco3+2hcl===cacl2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能鉴别地氮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化肥的简介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79-8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很多,其中氮、磷、钾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拿出常见的氮、磷、钾肥让学生观察,然后填写下表: (1)氮肥中一定含有氮元素,磷肥中一定含有磷元素,钾肥中一定含有钾元素。给出2分钟的时间,二人一组,一个同学说 出化肥名称,另一个同学写出化学式并说出这种化肥属于哪种肥料。 (2)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应密封保存。 (3)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算出一种氮肥的含氮量,让学生说出每种氮肥的含氮量,记住。 (4)给出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农作物的症状,由其他学生说出这种作物需要施用哪种肥料。 3.有些化肥中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这样的化肥叫复合肥料。如nh4h2po4、(nh4)2hpo4、和kno3等。 4.浅谈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利和弊。 【教师点拨】 总结归纳化肥的作用时,尽量简洁。氮肥长叶;磷肥长根;钾肥长茎。农作物哪一部分出了毛病,就施哪种肥料。 【跟踪练习】 1.为了防止枇杷裂果,果农要适时适量地施用钾肥,下列物质中属于钾肥的是(a) a.k2so4 b.co(nh2)2 c.ca(h2po4)2 d.nh4no3 2.下列化肥中,能使农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的是(b) a.kcl b.nh4no3 c.nahco3 d.ca(h2po4)2 3.小明家的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现象,你认为应增施的化肥是(a)a.氯化钾 b.碳酸氢铵 c.尿素 d.磷矿粉有效成分 学习指导二:初步学会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82-83页的有关内容,同学们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

查看全文>>>

课 题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

课 型 新 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1 .以材料的利用为载体,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 2 .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 3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材料的观念。

教 学 重 点 树立合理利用各种材料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 学 难 点 树立合理利用各种材料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学 情 分 析 学生在家里已经看见并且使用过一些材料,如玻璃,陶瓷、水泥、塑料、混泥土等等。

教 具 学 具 四种材料的生活物品。

教 法 学 法 自学,讨论,练习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材料的使用与 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关材料的一些知识。 一、用途广泛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各种玻璃

二、来自石油的有机合成材料 1、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2、纤维包括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三、新能优良的复合材料 钢筋混凝土,玻璃钢 四、随堂检测题 1在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塑料中,可用做食品袋的是 。 鉴别两者的方法及有关现象、结论 。 2、就下列材料,各举一例并说明用途。 1) 金属材料;2)无机非金属材料;3)合成材料。 3、玻璃,有机玻璃,玻璃钢,不锈钢四种物质,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

查看全文>>>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nacl(预先称好)、5 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查看全文>>>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领会新教材的精神,坚持崇尚实践,推进课程改革,围绕新课程标准,举行全方位的教学研讨活动,积极开展教科研研究,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内涵。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抓好化学学科教学这一主渠道和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要认真研究市中考说明。根据南通市今年中考化学的特点,研究专题的知识结构和重点,研究样卷的内容和标高,做到不超纲,不拓宽,不加大难度,以本为本。

二、教学进度

1、开学至3月20日,授完新课,并加强平时对学生进行训练与检测,提高效率。

2、3月21日至5月10日,第一轮专题复习和训练:⑴化学基本常识(仪器性能、药品使用、基本操作);⑵空气的组成与污染防治;⑶氧气的制备、性质、用途、燃烧与缓慢氧化;⑷分子和原子;⑸元素和元素符号;⑹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⑺水及水的污染防治;⑻氢气的制法、性质、用途;⑼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化合价;⑽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⑾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⑿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碳酸盐);⒀常见的有机化合物;⒁铁和铁的化合物;⒂生铁、钢和常见金属;⒃溶液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饱和性、溶解度、组成表示法);⒄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⒅化合物的电离与溶液的导电性;⒆常见的酸、碱及其通性;⒇常见的盐、盐的性质、化学肥料;〔21〕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采用市编资料等对学生进行训练与检测。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复习。

3、5月11日至6月中旬,第二轮综合复习,强化训练,模拟考试,迎接中考。

三、教学要求

1、备课组各位教师均要参照上述教学进度,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再制定或调整各班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全校化学教学的有序进行。

2、课堂教学要讲究教法,培养学法,做到程序要规范,环节要紧扣,知识要落实,能力要提高。

3、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化学教学中,因为多媒体不但能强化课前研究,而且还要优化教学过程,还能创设情景、解剖难点、模拟实验、提高视觉等,还能进行辅助学生总结和反馈检测。

5、教学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 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 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 、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 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 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 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氧气化学性质

关于化学性质,必须通过观察实验来完成。

查看全文>>>

九年级下册化学盐教案

范文资讯网九年级下册化学盐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九年级下册化学盐教案,2024九年级下册化学盐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