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下册 > 导航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下册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写了教案课件,是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上面的专业素养。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
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黄金市场能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为什么有些人会上当?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师: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板书]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里煮了会变黑;苹果和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问这是为什么?
资料:绿豆、苹果和梨子等水果的细胞里含有一种物质叫鞣酸,鞣酸能与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实验探究2】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
实验步骤:
A组:在四支试管里分别放入适量的打磨过的镁条、锌粒、铁片和铜片。各加入约5 mL的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比较反应现象。
[实验记录]
A组:课件展示
B组:课件展示
[结论]1.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镁、铁、锌等金属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而铜等金属却不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
3.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4.金属种类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锌、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最后是铁。
5.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以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三、置换反应
[提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如单质和化合物的角度,分析上述四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与我们学习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否相同。
生:这些反应的特点: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特点:A+BC===AC+B
课后小结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化学性质的两个方面:一是与氧气反应,二是与酸反应,同时还学习了置换反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学习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问题,找出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逐步认识不同金属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fwR816.COm阅读欣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 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
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
引言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资源概况
[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或展示矿石样本或放录像]
[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相同。它们在地壳中呈怎样的分布趋势呢?
请大家看课本p15“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资料。
[问]人类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
[答]铁、铝、铜等。
[追问]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呢?
[生]肯定有!因为铝、铁在地壳中的含量是所有金属中最多的。
[疑惑]铜的百分含量远小于铁和铝,为什么也普遍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呢?
[可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总结]这主要与铜的性质和铜的提炼成本有关。
[追问]那么,自然界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呢?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生]含铁的矿石主要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含铝的矿石主要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铜的矿石主要是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
[承接]我国的金属矿物分布怎么样?
[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
答案:矿物种类齐全,矿物储量丰富,其中钨、钼、钛、锑等储量居世界前列,铜、铝、锰等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补充]虽说我国矿物种类比较齐全、矿物储量比较丰富,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主
要矿产品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很快,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态势日益明显。如果地质勘探无重大突破,21世纪初,我国矿产资源将出现全面紧缺的局面。
[过渡]现在,人类每年都要向地壳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吨计的金属。其中,提取量的是铁。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炼铁的过程称之为铁的冶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知识。
二、铁的冶炼
[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从公元1世纪起,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
[引导学生观看图8—19(我国古代炼铁图)]
[讲解]钢的主要成分就是铁。钢和铁有着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
[引导学生观看图8—20(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和图8—21(为纪念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
[介绍]我国辽宁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铁矿。
[过渡]铁矿石是怎样炼成铁的呢?现以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e2O3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实现铁的冶炼。
[启发]比较Fe2O3与Fe的组成差异,设想用什么方法或试剂去完成铁的冶炼。
[学生讨论]Fe2O3与Fe在组成上只相差一种元素,即氧元素。要使Fe2O3变为铁关键是使Fe2O3失去“O”。可能的方案有:
1.加热使Fe2O3发生分解反应。
2.找寻一种物质使其主动夺去Fe2O3中的“O”。
[引导学生对以上方案评价]方案1要使Fe2O3分解,需较高的温度;又因为铁在高温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要使Fe2O3分解成功,还须在非空气氛围中进行,这样成本太高。方案2比较切实可行。但选用什么样的物质才能使Fe2O3失去“O”呢?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从以前接触过的一些物质中,寻找适合这种条件的物质。请大家回忆、思考并讨论。
[学生讨论]
[结论]Mg、H2、C、CO等都符合条件。
[教师总结]事实上,这些物质都可把Fe2O3中的“O”夺走。但考虑到经济效益等原因,我们一般选用C或CO。
[师]请大家写出以CO和Fe2O3为反应物冶铁的化学方程式。
冶炼原理
[学生板书]Fe2O3+3CO3CO2+2Fe
[教师引导]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一个模拟铁的冶炼过程的化学实验,并能验证其生成产物。
[学生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生成物的证明、尾气的处理等角度进行考虑。如根据经验学生可判断出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是高温;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学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验证CO2;用磁铁验证铁的生成;CO有毒,尾气应处理等。
[演示实验8—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注意:
(1)实验前应先通CO把装置内空气排干净,然后再加热;反应完成后,须待试管内物质冷却后再停止通CO。
(2)反应完毕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观察,并试验它能不能被磁铁吸起,以判断反应中是否生成了铁。
[总结]上述实验是实验室模拟铁的冶炼过程,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虽与上述实验相同,但其规模、条件、装置与此差异很大。
[介绍]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工业上炼铁时,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可投影展示如下图的炼铁高炉结构。另,若有条件,能播放工业生产中冶炼铁的录像,或参观钢铁厂]
[过渡]在冶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故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就不可能不考虑杂质问题。
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投影例题]用1000 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分析]本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净物质之间的数量比,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故计算时须先进行换算。如果题目给出或要求算出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须先换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或先计算出纯净物质质量再换算成不纯物质的质量。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分析,解答此题。
[学生活动]
[投影给出正确解法]如下:
解:1000 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 1000 t×80%=800 t。
[课堂练习]习题4
[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

九年级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铁广泛的用途,认识铁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关系紧密;
了解纯铁的物理性质,知道铁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铁的性质;
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能理解金属活动性的差异,并能应用于对置换反应做简单的判断;
了解锈蚀的条件及防止生锈的简单方法,认识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归纳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炼铁史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通过性质决定用途,激发学生活用知识为社会造福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建议
关于课前探究的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是铁的性质。教材在章前言中,从钢铁的简史和用途出发,在本节以设问方式提出了铁的有哪些性质的问题。这部分的教学建议在课前布置探究课题:“铁的发现和存在、用途和冶炼简史”。这样学生认识会更深刻,对铁性质问题的提出就很自然了。
关于铁生锈的教学建议
关于铁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教材中分三点来讲述(铁与氧气、与酸、与盐溶液)。关于铁与氧气的反应,可在复习第一章中学过的氧气与铁的反应的基础上,讨论铁生锈的原理和防锈的方法,关于铁生锈的条件实验可做为家庭探究活动,在一周前安排给学生。并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此处的推理过程和方法与第一章中的关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推理相似,所以从分析问题的方法上,学生一般不会觉得太困难。最终得出结论,铁生锈是由于铁和氧气、还有水等物质作用发生的复杂的化学反应。
关于铁与酸反应的教学建议
铁与酸的反应可通过复习氢气的制法原理,引出几种不同的金属和酸的反应,如锌、镁、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可加入铜与酸的反应做对比。加深对铁是一种中等活泼的金属的认识。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时生成+2价铁,当与强氧化性的酸反应时,生成+3价的铁。
关于铁与盐溶液反应的教学建议
与盐溶液的反应,可通过实验观察,提问反应类型(置换反应)。并引出问题,为什么铜不能把铁从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在氢气制法原理基础上初步接触金属活动性有差异后,进一步引出金属活动性有强弱顺序,为以后酸碱盐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这部分教学中不宜做太多的扩展。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留在讲酸的性质时再介绍。
关于铁的变价的教学建议
在铁与氧气反应的教学中,教师也可进一步将教学深化,指出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2、+3),而铁锈是三氧化二铁(+3),为什么会表现这样的不同。在这儿可结合在第二章中有关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密切关系入手,铁为26号,最外层有2个电子,处于不稳定结构,易铁电子,当与弱氧化剂作用时,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显+2价;当与强氧化剂作用时,还要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显+3价。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铁的性质
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探究:
1. 查阅资料开展“铁的发现、存在和冶炼简史”、“铁的用途”的课题研究。并思考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用途。
2.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关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的课题研究。
3.通过一组铁生锈的家庭实验:分析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及防止钢铁生锈的措施。(可以把书上的演示实验改进,如加热试管可改为在密闭容器中加入造量干燥剂。也可只做一个生锈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一个有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在以前研究灭火原理的基础上,运用相似的思维方法,总结分析出铁生锈的原理及防锈的方法。
4.通过观察、做社会调查等形式总结出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用于防锈的方法。
课上教学:
汇报、展示课题1的结果。
并思考: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用途?为什么我们用的菜刀、锤子等是用铁制的,而不是用铝制的?看下面的图,讨论。
(菜刀、锤子都应是由硬度大的物质做成,从表中可见,铁的硬度远远大于铝,所以,铁用有以上用途是因其硬度较大。学生也可能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铬呢?这里要讲解,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性质不是决定因素,还需考虑价格、资源、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及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同理,铁的其它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铁的性质决定。
那么铁到底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
板书:一、 铁的物理性质
铁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它具有一些多数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比如:能导电,导热,常温下是固体等。此外,铁还有其自己的特性。
生活中见到的铁多不是纯铁,展示纯铁图片:
纯铁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密度是7.86克/厘米3,熔点是1535℃,沸点2750℃。铁是电和热的导体。
铁的用途不仅与物理性质有关,还和化学性质有关。比如铁为什么会生锈?为什么铁制的器皿不能盛装酸溶液?
板书:二、 铁的化学性质
观看录象:(铁生锈:1分29秒)
讨论课前铁生锈的实验:
展示: 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分析思考:
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铁生锈是由于铁和氧气、还有水等物质作用发生的复杂的化学反应。
如果铁锈不除去,大家还会看到铁生锈的速度加快。这是因为铁锈很疏松,易吸水而加快生锈。
如何防锈?总结常见防锈方法。(视频)
启发: 铁锈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是氧化铁( )。在氧气的化学性质学习中我们知道铁在氧气中点燃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产物是四氧化三铁。在这两种产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不同的,三氧化二铁中显+3,四氧化三铁中铁显+2、+3价。为什么同一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会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即有这种变价现象呢?
在排外电子排布知识学习中,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关系密切。我们来看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铁是26号元素:
 最外层有两个电子,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它易与氧化剂作用失去电子,当与弱氧化剂作用时,它只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显+2;当与强氧化剂作用时,它还要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显+3。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如何去理解?
板书:1.铁与氧气的反应
由氧气的性质知,氧气可以与金属反应。如与镁、与铁。这两种金属与氧气反应有什么不同呢?仔细观察反应的现象,描述其反应现象。(观看镁在空气中燃烧、铁在氧气中燃烧的视频)
小结:镁与氧气更容易反应。
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金属除了可以和氧气反应外,还可与什么物质反应?(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
2.铁与酸反应
做铁与酸反应的实验,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生成物颜色、状态)并据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在氢气的制法中,我们知道某些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我们来做一组对比实验。
金属与酸的反应的实验:锌、镁、铁、铜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操作注意:加酸顺序从铜-铁-锌-镁)
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反应进行情况及放氢气的速度。
小结:镁与酸反应很快就有大量氢气泡放出,锌次之,铁更次之,而铜与酸不反应。由此,由上,镁的化学性质在以上四者中最活泼。铜最不活泼。
提问:以上几个反应,是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个?(置换反应)什么样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3.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
观察现象:
提问:铜为什么不能置换铁?
小结:铁置换出了铜,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只能是化学性质活泼的单质置换出不活泼的单质。
通过以上铁与氧气、铁与酸、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表现出金属的性质。我们知道铁的化学活泼性比镁、锌弱,比铜活泼。金属活动性有顺序。看动画演示:
了解了铁的性质,我们就可以用于来指导实际的生活和生产。充分发挥有利的一面,而又限度的避免不利的一面。
探究活动
1.关于本节所讨论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今最先进的防锈方法及技术,并写出一篇科学小论文。(课上已总结出防锈的原理)
2.家庭小实验:掉瓷的搪瓷缸子能否用于盛放胆矾溶液?原因?

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复习课》课堂实录


九年级下册中考《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复习课》课堂实录
理科组教研活动
资料提供:李雪
课题:九年级下册中考第一轮复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执教:邢利民老师(邯郸市丛台区联纺学校)

【课程简介】
本节课在邯郸市“一师一优课”比赛中,荣获初中化学组一等奖。《酸和碱》是中考的难点。本节课是第一轮复习中针对本单元的综合复习。
内容设计上的优点有:容量大,一节课复习了整个单元的重点知识,做了针对练习,归纳总结了化学学习的方法、技巧;有深度,针对课本演示实验设计了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深度分析,从旧知识总结出新方法,提炼了化学思想;有条理,注重知识的梳理,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
课堂流程设计上也值得学习:情境导入环节趣味性高,前后呼应,生活与学习联系紧密;知识梳理环节通过趣味题目开局,小组交流讨论展开,归纳、笔记做结;练习环节及时、有针对性,采取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整节课环节设计很清晰流畅,方便老师们借鉴、复制。

【课堂实录】
师:好,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环节1、情境导入】
师:今天上课之前呢,老师先给大家变一个化学小魔术。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杯子,它究竟有多神奇呢?下面请看老师的表演。瓶子内放的是水,现在我把水倒入这个杯子里,大家仔细观察现象。好,哪位同学把你刚才看到的现象给大家描述一下?来,白术同学。
生:瓶子内的无色液体倒入杯子后,颜色先变成了红色,后来又变成了无色。
师:好,描述的非常准确。请坐。不看不知道,化学真奇妙,欢迎走进化学课堂。今天我们一起复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环节2、创设游戏情境,回顾知识点】
师:周末,盐酸和氢氧化钠两位同学来到了一座化学城堡,城堡内有许多迷宫。他们在一起玩起了闯迷宫的游戏。在游戏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我们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帮一帮他们吧。
师:盐酸首先来到了一座酸的迷宫,迷宫内有五条逃生的路线。那么盐酸应该选择哪一条路线,顺利的到达出口呢?注意,凡是能跟盐酸反应的物质下面都设有陷阱。好,同学们,观察图片,认真思考。
师:好,得出答案的同学请举手。好,吴豪同学,把你的答案到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解一下。
生:大家看,我们都学过盐酸的化学性质,它能和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应,因此,这位同学如果想要闯出迷宫,就要回避这些物质。先看路线一,盐酸能和铁反应,是行不通的;路线二,盐酸能和氧化铁反应,也是行不通的;路线三呢,它又能和氢氧化钠进行反应,也是行不通的;如果走路线四的话,它是不是又能和碳酸钠进行反应,也是行不通的;所以,走路线五,这样的话他就能够闯出迷宫了。
师:好,他的思路非常的清晰。好,请回。
师:假如是硫酸同学来到了这座酸的迷宫,他要想顺利的到达出口,又应该选择哪条路线呢?好,刘必成同学。
生:仍然选择路线五。
师:为什么硫酸和盐酸选择了相同的路线?
生:因为酸溶液都含有氢离子,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师:请坐。酸溶液中,都含有什么离子?
生:氢离子。
师:酸溶液都含氢离子,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的,非常好。氢氧化钠同学呢,来到了一座碱的迷宫,迷宫内有四条路线,但是能跟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物质下面,也设了陷阱,氢氧化钠应该如何顺利的到达出口呢?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认真思考。
师:好,想出答案的同学请举手。焦武军,上台展示一下。
生:碱可以同非金属氧化物、酸和某些盐反应。所以,在闯迷宫的时候就要避开这几类物质。大家先来看第一条路线,第一条路线中,氢氧化钠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第一条路线不能走;大家在来看第二条路线,第二条路线中,氢氧化钠可以同盐酸反应,所以第二条路线也不能走;再来看第三条路线,第三条路线中,氢氧化钠可以同硫酸铜反应,所以第三条路线也不能走;而第四条路线,四种物质都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第四条路线是可以通过的。
师:他观察的非常细致,思路清晰,好请回。假如是氢氧化钙同学来到了这座迷宫,它又该如何安全的到达出口呢?侯思宇同学。
生:没有变化,仍然选择路线四。
师:为什么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选择了同样的路线?
生: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所以它们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师:好,非常好,请坐。刚才刘必成同学和侯思宇同学都回答了。那么,酸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里面都含有哪种离子?
生:氢离子。
师:碱溶液具有相似的性质,里面又含有哪种离子呢?
生:氢氧根离子。

【环节3、梳理知识点,传授记忆技巧】
师:氢氧根离子。那么,刚才我们在走迷宫的游戏过程当中,重温了酸和碱的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屏幕上显示的是酸碱化学性质的知识结构图,左侧是酸的性质,右侧是碱的性质。刚才在闯迷宫的游戏中,没有涉及到酸、碱和指示剂的反应,现在我们把这一条分别加上,
大家看,酸的性质是几条呢?
生:五条。
师:碱的性质又是几条呢?
生:四条。
师:我们可以借用我们的手掌,用手模记忆法来记忆酸和碱的性质。大家把左手拿出来,在手掌心上写上酸,五个手指分别代表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酸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
生:红色。
师:使无色的酚酞试液——
生:不变色。
师:活泼金属跟酸反应得到——
生:盐和氢气。
师:金属氧化物跟酸反应得到——
生:盐和水。
师:碱跟酸反应得到——
生:盐和水。
师:某些盐和酸反应得到——
生:新盐和新酸。
师: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用手模记忆法来记忆碱的化学性质。

【环节4、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师:知道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那么现在,酸的化学性质和碱的化学性质有些孤立,那么,我们怎么把它们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构建一个更大的知识网络呢?下面我们看网络的构建。大屏幕上打出来了的是物质的关联图。一共七个圆圈,分别代表了七类物质,这七类物质分别是:酸、碱、盐、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指示剂,那么,大家试着把它填到你的学案上。哪位同学一会儿愿意到台上来展示?我把大纸板送给他,一会儿上台来展示一下。好,填完的同学请举手。仔细想一想你的思考过程。好,杨宇航同学,你上台给大家讲一讲你的思路。
生:我是这样想的,先看这个圆,它与五条短线相连,说明这个圆圈中所填的物质应该能与五类物质发生反应,所以我把酸填在这个圆圈里。再看这个圆圈,它与四条短线相连,证明这个圆中所填的物质应该能和四类物质发生反应,所以这个圆里面我填的是碱。酸和碱都能和酸碱指示剂和盐发生反应,所以这两个圆分别填酸碱指示剂和盐。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只能和酸发生反应,所以我把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填在这两个圆圈里面。非金属氧化物只能和碱发生反应,所以这个圆圈里面填非金属氧化物。我的汇报完毕。
师:他分析的有理有据,非常棒,大家掌声鼓励。我们讲完知识之后,要学会构建知识的网络。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物质的推断。大家一看,跟刚才那个只是关联图非常的相似,是不是也是七个圆?
生:是。
师:但是我们现在给了具体的物质,一共是九种,七个圆,那我要选出七种,这时候,有的物质就不见得合适了,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开动你们的脑筋,加以思考,看看哪种物质不能放到这个圆圈内。现在大家认真的思考,把它填到你的学案上。哪位同学一会儿愿意上台展示,把这个机会给卢少云。填完了没有?
生:填完了。
师:我们请卢少云同学上台进行汇报。
生:通过上面同学给我们填的物质的分类,通过这几种物质分类,就是我的填图情况。这是稀硫酸,这里填的是氢氧化钠,这填的是铁、氧化铜、石蕊试液、二氧化碳,我的汇报完毕。
师:好,请回。大家仔细看这个关联图,那么刚才卢少云同学展示了她的成果,你们有没有问题?有错的地方吗?
生:氢氧化钠喝碳酸钠不发生反应,所以应该把氢氧化钠换成氢氧化钙。
师:氢氧化钠换成氢氧化钙,那我现在再问一句,两种金属铁和铜,那么为什么卢少云选择了铁,而没有选择铜?
生: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铁位于氢的前面,可以与稀硫酸反应,而铜位于氢的后面,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所以选铁。
师:好,请坐。回答的非常好。在金属跟酸能否发生反应的时候,要用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判断。
【环节5、运用知识,练习提升】
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酸和碱的性质,现在我们就利用酸和碱的性质,进行物质的鉴别。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是澄清的石灰水和稀硫酸,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把这两瓶溶液区分看来?这实际上呢属于物质的鉴别。在进行物质鉴别的时候,不能把所加的试剂直接加到试剂瓶里,因为这样的话,你鉴别出来了,两瓶试剂也怎么办呢?
生:作废了。
师:肯定作废了。那么我们要取样,取样的话,一般的取,少取,也就是——
生:一至二毫升。
师:然后再往里头加试剂,在加试剂的时候也是有要诀的,加进来的试剂应该加到两种溶液里去,现象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气泡,一个没有气泡;一个有沉淀,一个没有沉淀,一个变色,一个不变色。如果有物理的方法首先能够鉴别出来的,要先用物理的方法。比如说,观察颜色,有没有挥发性,它的溶解性是怎么样的。物理方法不行了,我们再利用化学的方法。所以说,大家按照刚才老师的提示,认真的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一会儿小组的话派代表进行汇报。好的,现在小组交流开始。好的,讨论好了没有?
生:好了。
师:好,坐好。哪个小组愿意把你的成果汇报一下?好,张慧珊,你们的小组。
生:一开始,我们小组想出了七种方案,第一种是酸碱指示剂。
师:第一种,酸碱指示剂。
生:第二种是活泼金属如锌粒。
师:活泼金属锌。
生:第三种是带锈的铁钉。
师:第三种是带锈的铁钉,利用它里面的——
生:氧化铁。第四种是氢氧化钠溶液。
师:第四种是氢氧化钠溶液。
生:第五种是碳酸钠溶液。
师:第五种是碳酸钠溶液。
生:第六种是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第七种是稀盐酸。然后王浩同学提出了质疑,王浩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我认为,不能只看能不能发生反应,还要观察到不同的现象。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不发生任何反应,与稀硫酸反应没有任何现象,所以氢氧化钠溶液不可以。同样的道理,稀盐酸也不可以。
师:那你们组现在还剩下几种方法了?
生:五种。
师:请你任意的选出一种方法,按照取样、操作、现象、结论的步骤,进行检验。
生:用两支试管分别取两种溶液各少许,分别滴入无色的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的,则原溶液为氢氧化钙溶液,如果不变色则原溶液为稀硫酸。
师:哪位同学还有补充?除了这几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
生:我有补充,还有用氯化钡溶液,加入氯化钡,有沉淀生成的是稀硫酸,没有现象的是石灰水。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我还有补充。分别取少量液体加热,观察现象,变浑浊的是澄清石灰水,无现象的是稀硫酸。
师:加热澄清的石灰水,一定变浑浊吗?你回答的是否严密,再仔细的思考一下。
生:哦,不是,应该是饱和的石灰水。
师:应该是饱和的石灰水,如果不饱和加热不一定变浑浊。这正是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品质。好,请坐。在进行物质鉴别的时候,我们先要取样,然后根据物质不同的性质来选择试剂,也就是依据特性选试剂,加入试剂观现象,根据现象得结论。所以说,步骤是:取样,操作,现象,结论。同学们记完了没有?
生:记完了。
【环节6、拓展提升:联系不同单元实验,深化理解,归纳方法,提炼化学思想】
师:今天呢,通过这道小的物质鉴别题,我们归纳出了物质鉴别的方法,今后呢,我们再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把它们加以鉴别。刚才马一航同学在进行物质鉴别的时候用到了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看不到任何的现象,稀盐酸呢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也看不到任何的现象。这是我们教材里面,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在这个实验里,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是不是也看不到任何的现象。
生:是。
师:对于这样的反应,它是不是发生了呢?我们就得寻找它发生的踪迹。没有任何现象,这个实验它发生了,什么也看不到,这是隐性的,我们如何知道它是不是发生了反应,来证明它发生反应,就让它显性化。一个隐形的实验,我们把它显性出现象来。我们对这个实验进行再思考。那么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呢?刚才,我们在复习酸跟碱性质的时候,已经知道,酸溶液里面都含有氢离子,碱溶液里面都含有——
生:氢氧根离子。
师:那么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呢?大家一起说。
生: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师:这是中和反应的本质。第一个问题,实验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的目的是什么?好,郑毅超你来回答。
生:是利用酚酞溶液颜色的改变来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师: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呢?
生:颜色刚开始是红色的,加入稀盐酸之后逐渐变成了无色。
师:那你判断这个反应发生了,你通过什么判断这个反应发生了?
生:就是刚开始加入酚酞试液的时候,然后溶液的颜色变成了红色。然后开始加稀盐酸,然后在某种程度的时候发现它变成了无色,然后就证明氢氧化钠就没有了。
师:没有了。通过反应物氢氧化钠的消失,证明它们确实发生了反应。对吧,好,请坐,非常好。第二个问题,用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哪一个效果更好?赵春雨同学。
生:酚酞溶液效果更好。
师:说出你的想法。
生:因为如果用石蕊溶液的话,实验中由蓝色变为紫色,这样不便于观察。
师:好,非常好,现在我们看第三个题目:科学研究中,对某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客观事实,需要借助其他手段,间接进行观察,课本中的这几个实验是如何借助其他手段寻找到证据,从而得到结论的?这四幅图片都是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左侧上方的这个实验,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左侧下方的一个实验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右侧上方的这个实验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实验,右侧下方的这个实验是乙醇是否溶于水的实验。一共四个,大家认真的观察。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好,现在开始。大家讨论好了没有?
生:好了。
师:好,哪位同学说一说左侧的两个实验是如何得到结论的?马如轩。
生: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氧气消耗了多少看不到,但是氧气消耗后,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减小,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内,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中,二氧化碳溶于水看不到,但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塑料瓶变瘪,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
师:好,回答完了没有?
生:嗯。
师:思路非常清晰,好,请坐。再说右侧的两个图片,哪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马雅思。
生: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没有现象,但是它们的生成物碳酸可以使紫色的石蕊小花变成红色,因此可以用对生成物碳酸的检验来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下面,乙醇溶解在水中的实验也观察不到现象,实验中,在水中加入红墨水,水变成红色,乙醇在上面分层,振荡后整个溶液都变成了红色,说明乙醇已溶解到了水中,这里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便于观察。
师:好,思路非常的清晰,请坐。其他小组的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四个实验。左侧的这两个都是有气体参与的反应。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这一个,是消耗了氧气,我们看不到,通过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让它显现出来;下面那一个呢,是二氧化碳溶到水里我们看不到,借助塑料瓶变瘪使它显现出来了。那么,对于有气体参加或者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选一个什么样的装置呢?大家看一下这两套装置,是——
生:密闭的装置。
师:通过气压的变化,来进行设计实验。右侧的这两个都是利用的是什么?
生:试剂。
师:不同的试剂。包括我们做的酸碱中和反应,也是借助试剂,无色酚酞指示剂。借用试剂,又有不同的情况:氢氧化钠跟盐酸借助于酚酞试剂,酚酞试剂是通过反应物氢氧化钠的减少来证明它们反应;而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是借助于紫色石蕊试液检验出了新物质碳酸的生成来证明它们发生化学反应。对于某些实验,观察不到任何的现象,我们说它是隐性的,我们想法寻找到证据,通过间接的方法让它呈现出一些现象,让它显现出来,这种思路非常的重要。寻找证据的方法呢,有两类,一类是借助于什么?
生:装置。
师:借助于实验装置。还有一种方法呢?是借助于——
生:试剂。
师:这是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个知识点的一个归纳总结。大家看一下大屏幕。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有没有疑惑?
生:没有。
【环节7、回顾导入情境,分析化学原理,建立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的思想】
师:这是一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做的这个小魔术。神秘的杯子,仔细想想刚才看到的现象。那我现在对魔术进行揭秘。刚才老师变魔术的时候,用到了三种试剂,就是酸碱中和的三种试剂: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无色的酚酞溶液。两个容器,三种试剂,大家想想怎么放?一个容器里放两种试剂,那么一个容器里放一种试剂,大家想想,氢氧化钠能不能和无色的酚酞试剂放在一个杯子里头呢?
生:不能。
师:那它是怎么放的呢?张玉峰同学你来回答。
生:空杯子中事先涂抹了氢氧化钠溶液,而无色的水是由稀盐酸和无色的酚酞溶液混合而成的。
师:那我刚往杯子里倒液体的时候,里面的颜色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然后又成了——
生:无色。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刚开始的时候是红色,是因为氢氧化钠没有消耗完,溶质是氢氧化钠还有氯化钠。在继续倒的时候,当红色恰好完全退去的时候,溶质只有氯化钠。又继续加稀盐酸,烧杯还是无色,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氢。
师:好,回答的非常好,大家清楚了没有?
生:清楚了。
师:可见,化学魔术当中,也蕴含着非常多的化学知识。我们通过魔术看到的是现象,刚才张玉峰同学给大家一解释,我们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本质。好,请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课下呢,我们同学利用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它们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环节8、谈收获,梳理技巧、方法、思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一些个化学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的思路。那么,哪位同学谈一谈自己有哪些收获?好,你先说。
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了化学学习中的两个要点:第一点,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第二点,要善于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师:好,回答非常好,请坐。还有谁,有补充?
生:我补充。在这节课我学到了将实验中看不到的现象转化为在实验中能够看到的现象,这种化隐性为显性的方法非常重要。在课本中多次用到了这种方法。
师:好请坐,回答的非常好啊。还有哪位同学想表达你自己的观点?
生:我也补充,我们应该把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且应该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师:好,非常好。看来我们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感悟,有了自己的收获。同学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总结提升的过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了一些收获,感悟到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化学的学科思想。掌握了这些思想,我们就会在化学的海洋中畅游的更深!就会在化学的天空中翱翔的更高、更远!好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好,下课。

【板书实录】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专题复习

一、酸 H+
中和反应 H2O
碱 OH-

二、物质的鉴别 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方法)

三、隐性 寻找证据 显性

(思路)借助于实验装置和其它试剂

1、指示剂
2、Zn
3、Fe2O3
4、NaOH
5、Na2CO3
6、CO2
7、稀盐酸

【听课札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 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
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 、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 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
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
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开课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一、溶液
[投影]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投影]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指出]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发育]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投影]活动与探究二:
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2.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
①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活动与探究三”。
[投影]活动与探究三:乙醇溶于水
实验用品:乙醇、高锰酸钾水溶液(高锰酸钾起显色作用,便于观察)、试管、胶头滴管
[学生活动](做上述实验的第一部分)
[交流]把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分层。在振荡过程中有一些小油滴分散在水中,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
[引导提问]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回答]不稳定。
[引导]我们把这样的液体叫乳浊液,那什么是乳浊液?
[学生讨论、总结]
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引导]现在进行“活动与探究四”的第二部分,看实验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交流]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倒掉液体后试管较于净。
[设问]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动画模拟讲解]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设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学生发言]
1.用洗衣粉洗衣服。
2.用洗发水洗头。
3.洗餐具时加入洗洁精效果较好。
[思考]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讨论、总结]前者是油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后者是乳化现象。
[鼓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生发言]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若溶液中有水,一般水是溶剂。我们还学习了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难点: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如何使学生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的问题。

实验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内容为常见矿石的图片、我国钢铁冶炼厂的简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模拟演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讲解幻灯片等);金、银戒指;镊子;酒精灯;火柴等。

生锈的铁锁、因锈蚀穿孔的铜壶、长期未用的菜刀、几段生锈的铁丝、不能用的水龙头等。

学生:课外收集的我国钢铁厂情况简介材料;重晶石等矿石样品。

在一周前做好的铁钉锈蚀条件探究的对比实验。

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动画演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学设计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文,希望“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下册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