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红花坡农村建设规划书 > 导航 >

红花坡农村建设规划书,2024红花坡农村建设规划书3000字

红花坡农村建设规划书

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书

山水之村 ------称___村 意义:新农村建设___试点村 定位:以山水为依托以生态果品为产业的山水之家。 目的:经后二十八年之后的今天,中国旅游开始从旅游风景区转向农村自然田园风光,城市由城市转向农村,这是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怎么回避城市化,让农村更像农村,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让环保和生态在新农村建设中先行!这就是___新农村建设的希望。 a、建立______县新村改造的试点村 b、建立___乡新能源节约型乡镇的经济运作模式。 c、新村的农民生态建筑样品房居住中心 d、旧村历史文化的保护 e、一个动物、昆虫等种群共存的“生态井田制”产业结构 f、绘制以村为单位的未来发展规划图 j、建立政府、村委会、村民、绿十字的合作管理机制 h、新农民进城技能培训计划 一、项目概况 “山水之村”概念的核心在于,保护自然资源,倡导公民参与,提倡因地制宜,推动平衡发展,实现生态管理,发展健康经济,体验田园生活,推动绿色经济,固定收入来源,农民长期收益,还可以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建设一个人、自然、生态、经济、文明一体的“山水之村” 二、村基本情况 1、项目地点 位于___西北部___县区,距___70公里。 2、交通 八达岭高速,101国道 3、时间:20xx年——20xx年(二年)力争在20xx年奥运会前完工。 4、环境:村的历史625年,居住村民为25代,全镇森林覆盖率92,是___唯一一个没有开发的原始地域。 现保存的村落极为完整,因有泥石流的危险,危险住宅全部搬迁,遗留村落进行加固,同时泥石流的山体恢复生态植被。 1、村庄情况 全村80户,275人,在册农业人口252人,非农业人口23人,在外打工人员25人,学生37人。占地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0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旧村占地50亩,新村占地22亩,地下水位260米,相对比较稳定,冬天饮用山涧泉水。 村人均收入3900元,村集体年收入150万。村民收入的52来自二、三产业,当地特产鸭蛋、板栗、山果 日照冬季:8:00---17:00点夏天:6:00---20:00,冬季温度:零下12度夏天:13—9度,年降雨量300毫米 30年前这里大河小沟有水有鱼,果树植被成林,今天“菜室河”没

查看全文>>>

乡镇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草案) 一、基本情况 **街村是凤凰镇政府所在地,商贸繁荣,经济发达。总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53亩,林地4500亩。总人口5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909人。现有3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村域经济以商贸业和农业为主。村内有明、清时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一条街,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良好的保护开发和旅游价值。村内有个体工商户233户,是柞水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二、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国之家-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工贸性旅游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建设期限 自20xx年至20xx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街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铺设**街村五、六组(皂凤公路**街段)水泥路。 (2)架起六组两座跨皂河沟大桥。 (3)改造、扩建自来水厂,延伸输水管网,接通五、六组自来水。彻底解决五、六组的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 (4)巩固、改造社川河河堤,实施交通小区外河堤水泥靠板工程。 (5)争取立项建设通子房沟的跨河大桥一座。 (6)建三间两层村两委会办公楼一幢。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以子房为主发展大棚菜和设施农业,保障集镇菜篮子工程,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围绕古民民居保护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1)制定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 (2)成立古民居保护开发旅游公司,实行企业化动作。 (3)抓好公厕、垃圾池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环境卫生。 (4)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宣传,利用互联网建立古镇开发宣传网页。 (5)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开发,建设子房寨等外围景点,围绕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6)搜集整理凤凰古镇的一系列历史及人文景观。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沿社川河堤建堤路结合工程,沿河堤栽植垂柳,营造生态景观。 (2)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3)有计划地对街道、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4)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 (5)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建设高层居民建筑,节约土地。 (6)完善自来水价格调节机制,鼓励节约用水。 5、规范整顿市场,繁荣 查看全文>>>

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文章标题: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对于我们加快发展、富民强镇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极大地鼓舞了各族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今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一个宏伟蓝图。为此,根据《门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经广泛调研和征求群众的意见,特制定____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自然概状 ____村位于门源县以东24公里,东邻仙米乡,南与阴天乡接壤,西邻泉口镇,是____镇政府所在地,境内省道民门公路穿境而过,地理环境比较优越,是门源东部地区的商贸集散地和交通要道。全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为2730米,年均气温1℃,年降水量为510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昼夜温差大,冬长寒冷,夏短凉爽,无绝对无霜期,自然灾害较频繁。

全村共有七个生产合作社,四个自然村,326户农户,文章版权归网作者所有!1523人,劳力613人,共有耕地4604亩,其中退耕还林还草面积864亩,人均耕地2.58亩,共有各类牲畜2390头(只),其中牛366头,羊190只,马、驴、骡131匹,拥有中小型农机具198台(套)。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现状 ____村主要以经营农业和畜牧业两大传统产业为主,农业主要以种植青稞、小麦、油菜、马铃薯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比重较小,20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1850元,其中农业占28.8,畜牧业占29.04,劳务收入占32.4,其他收入9.76。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____村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发展格局,在经济发展中农民增收主要靠农牧业两大传统产业,一直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自然灾害频繁,农产量低而不稳,农业效益低下,科技含量不高,因而在增收上难以形成新的突破,群众增收依然十分艰难。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务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依托小城镇建设,第三产业逐步兴起,有力推动了全村经济发展,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20xx年实施了14.7公里的硬化路工程,4个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全部完成,20xx年实施了“一池三改”工程,170户农

查看全文>>>

xx村委新农村建设规划

xx村委新农村建设规划

xx区南海办事处xx村委,位于驻市东环工业园区中南部,下辖7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1306户,总人口4715人。20xx年全村完成社会总产值0.9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26元。总面积为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553亩,住房占地 1100亩,企业占地1300亩。辖区内驻有蓝天集团、热电厂、市污水处理厂、燃气电厂、西气东输、骏马化工集团等大型企业。是市20xx 年规划的一类工业区。几年来,我村分别被省、市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先进基层党校”、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市“五好党支部”、“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社会治安模范村”;党支部书记bb曾被市委评为“双强”党支部书记、“aa省新农村建设优秀新闻人物”、“aa法制建设先进个人”、“市公仆杯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特制定如下发展规划: 一、生产发展 1、经济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围绕经济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企业搞服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本村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围城经济。掌握投资各项目的引进,结合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及新一轮环境经济的高质量需要,选好项目,抓好村现有土地的开发,按集约化开发的要求,做好土地的规划,实现土地的最有效利用,以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态势。 2、今后三年来经济发展的措施、规划目标 (1)全力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四方资金进)入园区。全力抓好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工业集群的发展。花大资本,下大力气,千方百计招商引资。走出去,引进外部资金,做大、做强经济规模。 (2)运输业发展规划:成立运输集团公司,将村四个运输队,365部运输车辆实行集中管理、集中营运。健全组织、培训专业技能人员,逐步形成运输业集中有序健康发展,打造运输业品牌。 (3)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对商业、服务业户除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外,还规划出专门的商业、服务业用地,逐步实现商业、服务业网点的一体化、集约化。 (4)养殖业发展规划:现有养殖户42个,到20xx年争取养殖户达到60户以上,其中养牛户10户以上,出栏牛300头以上,大型猪场6个,出栏猪达到3000头以上,养鸡专业户达到50户以上,年产成品鸡80000只以上。 (5)工业 查看全文>>>

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县新农村建设规划(20xx-20xx) (征求意见稿) “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由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了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抓好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建设目标。 ——生产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把我县的农村经济结构调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自然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和充分利用,构建高效生态型农业发展格局。逐步建立完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大力推行豆麦杂、豆薯杂、豆米杂等轮作模式,扩大无公害、优质作物面积。重点围绕农、畜、山特产品精深加工、旅游开发和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提高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到20xx年,农村一、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20xx年的79%∶8.9%∶12.1%调整到59%∶18.9%∶22.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89.1以上,畜牧业标准化饲养比率提高到43,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渔业总产值达1206万元,年均递增5.8;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 ——生活宽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到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分别实现45316.2万元和5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2,其中非农产业收入达到35以上。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生活比较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十一五”期 查看全文>>>
“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新篇章。为了加快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起点 (一)基本条件 1、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大市聚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xx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135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4%,其中一产8994万元,年均增长10.7%;二产63667万元,年均增长17.3%;三产8696万元,年均增长29.4%。人均生产总值31933元,年均增长19.1%,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56元,年均增长8.4%。 2、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大市聚地处“甜地”之称的玄武岩台地上,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已形成茶叶、小京生、花卉、水果、板粟、蔬菜等六大支柱产业,建成了国家级茶叶良种场、部级名优水果引繁中心、珍禽繁育中心、花卉林木繁育中心、小京生提纯复种示范中心、拔云尖生态茶场等六大示范中心和姚卜丁、沃洲、严丹赤、西王、何梁浦、梁高、寨岭、西山、茅坪、炉溪村等十大特色村。木樨山庄、西山名优水果观光园等休闲农业发展较快。工业块状经济特色明显,作为全国轴承之乡,拥有轴承企业388家,占全县的34%,工业产值24.4亿,占全镇工业产值86%,轴承特色工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分布有沃洲湖、真君殿、水帘庵等旅游景点;文化底蕴深厚,天姥山、唐诗之路等唐诗文化历史悠久,“莲子行”(被评为“省级民间艺术‘莲子行’之乡)、三十六行、正月十五盘板凳龙会、十月十五真君殿庙会等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逐年加大投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镇内有2所高中、1所初中和4所幼儿园,拥有四级标准客运汽车站、投资1000万元的镇中心卫生院、日处理能力80吨的镇垃圾集中处理中转站等。有线电视、电话、广播、宽带通村率达100%,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97%,自然村村中道路硬化率为30%。 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逐步健全了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选准配强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书(样本)

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书(样本)

一、前言

按照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要求,我办会同xx街办莲花村以及田心组理事会成员,对该小组进行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编制工作于20xx年8月15日开始,到田心组进行了现状调查,收集资料,并听取有关领导和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本月作出了规划方案讨论稿。经过多次征求村民和理事会意见并报村委会和xx街道办事处同意,对此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完成了本规划编制。规划成果包括:田心组现状图和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两个部分。

二、概述

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3)《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

(5)《赣州市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2、本次规划年限:20xx年—20xx年

3、现状自然与经济社会条件

田心组位于xx街办莲花村东部,东邻本村坝下组,西与新立园、老屋组交界,北与稍江河为界,新323东西贯穿而过,距xx市区约2公里,田心组境内有1个自然村,境内有1公里村级路,45户180人,现有耕地面积165亩,无山地面积,水塘面积8亩;砖混结构房屋23栋,面积约3800平方米,砖木结构3栋,土木结构20栋,人均住房100平方米,人均收入4800元,经济相对较好。

4、主要问题

田心组处于稍江河与新323公路及康唐公路相夹地域,地理位置较好,康唐公路一侧的房屋已按规划建设好,但沿新稍江河的房屋建设较混乱,沿新323公路房屋待建,已建设房屋建筑形式单一,无统一规划与建设管理,村容村貌较传统,通组进村水泥公路己规划好,但尚未硬化,相应公共设施不够完善,仍不能满足农民小康生活生产需要。

5、规划内容

(1)基本原则

为发挥莲花村距市区近的优势,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沿公路两侧居住和从事第二、三产业,逐步走向城镇化。本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充分利用新323公路两侧及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在通组水泥公路两侧,完善基础设施来满足农民生活、生产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布署、耕作半径合理,有利于进城上班或经商务工等,并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方便农村奔小康和现代生活的需求等原则。

(2)村庄建设环境与场地分析

本次规划的田心组自然村紧邻新323公路两侧和充分利用沿稍江河的优势,邻近康唐公路的砖混结构房屋已具有一定的建设规模, 查看全文>>>

赵大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赵大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省市文件要求,赵大村为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研究制定本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为重要目标,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本村建设成为一个讲科学、讲民主、经济发展、组织坚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目标任务 (一)生产发展。必须按照中央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三是稳定粮食生产,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五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二)生活宽裕。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全乡第一,进入全市先进行列。为此,必须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二是要形成农村内部增收合力,三是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四是要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五是要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 (三)乡风文明。必须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四)村容整洁。必须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一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二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引导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三是加大争取项目力度,尽早实现村内通油路;四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规划实习报告 大四暑期,在学校要求下,为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进行了一个月的实习学习。通过实习,对规划基本建设方面的有关法律和法规、规划设计整体内容和程序、规划的审批制度及城市建设管理的规程和方式、不同阶段城镇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深度等都有所了解,使得自己在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几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达到了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提高综合解决城市及环境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我国城市规划体制的理解和认识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与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我们是在学校和西安市规划共同合作下,响应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对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五四村进行了规划。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然而新农村的规划设计没有现成的成熟规划理论,而它又涉及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从多种角度来考虑,以多学科理论作为其理论支撑,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地理学、生态学理论等。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实习既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挑战,对我们全组实习规划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我们多查阅资料,多吸取现有规划成果,并对新农村规划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这次实习,学到很多东西,真是受益匪浅。 在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阶段,我学习到一些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一些资料的来源和收集索要部门都有所掌握。在现场调研的时候,虽然天气十分闷热,农村交通等也不是十分便利,当地的居民以及政府也对我们的工作不配合,但我们还克服了各种困难,尽可能的收集到更多的资料,对现场有更多的了解,为以后的规划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条件,使规划更具可行性。我们不光在各部门收集了现有的基本资料,还针对不同人群,做了一些切实的调查问卷,现场进行了调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调研时候村里不配合,通过我们耐心的解释,虽然有些资料没有拿到,但还收集到很多资料,这就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我们对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及制作也有了了解学习,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深度等都有一定的认识。 调研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现状问题和预算人口规模,以便确定规划用地范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发展规划

加快村镇建设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结合《育溪镇总体规划(修编)》,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育溪镇版图面积380平方公里,所辖23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1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万人。育溪镇区建设规划由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23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由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城市建设学院编制。镇域村镇结构由中心城镇、集镇(脚东、马店、月潭河)、中心村、基层村按一主两翼,一线串珠结构构成。育溪镇区为中心城镇,总框架为三横两竖,主要道路系统为一条国道一条省道两条县道5条镇道。近几年来,全镇严格依据规划,加强了对集镇、村庄建设管理,充分发挥了规划对村镇建设的调控作用,村容镇貌逐步得到改善。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项目强镇、调整富镇、商贸活镇、城建美镇为发展战略。以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点面结合,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加强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村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尊重民意。加强组织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整合资源,搞好服务,广泛尊重民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规划先行,夯实基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编制规划,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一村一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和发展模式,根据农村现状,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改造一批、建设一批、提升一批,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 4、试点示范,循序推进。坚持先易后难、抓好试点,总结经验,搞好以点带面,做到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四、发展目标 全镇村镇建设发展的具体目标是:村镇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镇容村貌明显改观,村镇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村庄道路基本硬化,主次干道硬化率达60%,村庄饮水符合标准100%,污水、垃圾处理率达60%,绿化覆盖率达到60%。育溪中心集镇建设成为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便利、商贸活跃、环 查看全文>>>

红花坡农村建设规划书

范文资讯网红花坡农村建设规划书栏目在此为您提供诸多的红花坡农村建设规划书、2024红花坡农村建设规划书3000字等内容,愿您在写职业规划书的时候有所参考,能够帮助到您是我们幸运的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