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枫桥夜泊的诗意 > 导航 >

枫桥夜泊的诗意

篇一:枫桥夜泊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是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景。可有个学生却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晨的景。“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得出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的夜晚泊船枫桥边,感悟了整个夜晚的景色,只是在具体描写是作者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看到的景物,然后追忆夜晚的景色以及听到的钟声,这是诗中特有的一种时空景,而正是这种时空景才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凝重惆怅的情感。 由此,我想,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往往会有意无意的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给老师毫无准备的意外。这个“意外”就是课堂的生成。面对新的生成,我们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这就是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的教学策略。在古诗《枫桥夜泊》的教学中,面对“意外”,我抓住并有效的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适度的“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正因为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个天真活泼、个性鲜明的人,看成一个个具有“生成欲望”和“生成潜能”的人,所以学生的对话是活泼、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 在对话过程中,课标新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引导的职责。此时教师的引导更重要。因为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师巧妙地引导必然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对话”。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辨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的读书、思考、辩论,使学生对文本的画面、文字、已经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对话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篇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开放周期间,我在四年二班上了一节校本课《枫桥夜泊》,原本打算上四年级的语文课《牧场之国》,用平台互动课型方式授课,但由于准备的不够充分,再加之自己对平台互动课型方式的理解不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 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4、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三、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五、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查看全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 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

查看全文>>>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 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查看全文>>>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诗意版本一: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由整理]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夜书所见》诗意版本二: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原文:

夜书所见

叶绍翁(宋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篱落:篱笆。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4、萧萧:风声。

5、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品读]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先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明白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

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赏析]

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搞笑;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完美;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

查看全文>>>

罗布泊,经历了沧海桑田的罗布泊,如此沉重的回忆,犹如层层逼近,逐渐蚕食罗布泊的沙砾,沉沉的,压在我的心底。千年之前,楼兰古城,何等繁华,何等壮丽。当月落黄沙下,更能听见那池底嬉戏的游鱼,透过那沉沉的黄沙,向我们,传来千古悠悠的悲歌。

罗布泊,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那个带给我无穷乐趣和无限辛酸的地方,一百年的风风雨雨,仿佛历历在目。我听着哗哗的抽水声,看着水被大量的抽走,我的心仿佛在流血。我的成长,正如罗布泊的衰亡史。我,一年一年的长大,而罗布泊却一年一年,慢慢地,变小。终于,如今,仙湖已逝,这一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在百年之间,被悄然抹杀。小时候的月亮,映着罗布泊,碧影磷光,人们在湖畔轻歌曼舞,而如今,一切已然不在。

坐在河边,翻开曾经记录了罗布泊的相册,看着那一张张照片,不禁伸出手去抚摸,可再看向罗布泊时,它已经不复存在了,眼中泛起了泪花,泪悄无声息滴落在照片上,一切都不在了,不在了,不在了

人类啊,你什么时候在能真正觉悟啊,难道罗布泊的消失还不能让你们明白你们所做一切的严重后果吗?难道还要让月牙泉也和罗布泊一起消失吗?难道你们就真的要给自己再次挖一个又一个的陷阱吗?

我真的希望你们真正敬畏自然,不让自己掉进自掘的陷阱之中。

查看全文>>>

百姓存则国存,百姓亡则国亡。这是自古至今国家是否兴衰的硬道理,只有百姓得到了安宁生活,国家才可以永远的兴盛。

作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应该清楚的了解枫桥经验从往日到至今发挥的重大作用,一路的见证都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为百姓做事,为国家效力的人一个道理:只有把党情放心中,把群众放第一,才可以兴国,国家才可以昌盛。

回顾历史,回到久远的毛主席那一代,1963年,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此,毛泽?j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196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把枫桥经验推向全国。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枫桥经验不断发展,分别在就地改造流窜犯、对违法失足青少年进行帮教等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枫桥新经验。这些历史的经验,都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政府人,要做到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持稳定,这样才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党政合作动手,国家才可以繁荣富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枫桥经验又成功地进行了创新,率先提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口号。时至今日,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这个指示受到了很多群众与政府人员的关注,明确的说明:只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才可以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作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党情固然牢记于心。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指示,让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也深受感触,在这次的枫桥经验中,我就得我还需要加强,在组织上,我要时刻牢记领导给与的正确思想,积极的参加组织安排的各种任务,时刻提醒自己遵守党和国家要求的标准去做;在工作上,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强化思想认识,认真抓好落实信访稳定工作;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好自己的工作、办好自己的事情。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活,做到以身作则;要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只有采取政府的权利,将社会的治安管理好,百姓利益才不会得到侵犯;要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打造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努力创新基层管理模式,强化党对社会管理创新

查看全文>>>
咏柳的诗意

总结精选(1):

咏柳的诗意

《咏柳》

作者:贺知章[由整理]

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那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必须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那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诗意: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

轻柔的柳枝垂下来,

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原先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

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之后构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的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

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着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能够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完美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总结精选(2):

《咏柳》一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盼。这天,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咏柳诗意,一齐来学习一下。

查看全文>>>

诗意的句子

1、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2、日落花无颜,闭门夜难眠。待到重阳天,他乡月更圆

3、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4、谁在春日艳阳的午后,轻抚你穿过飘扬秀发的手。谁在无数个黯然的白夜,带走独斟酌饮的酒,把浓烈的温度,狠狠的烧进胸口。谁把一季又一季的绿色原野,揉碎成泥土中潮湿的腐朽。

5、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6、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7、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8、我落日般的忧伤就像惆怅的飞鸟,惆怅的飞鸟飞成我落日般的忧伤。

9、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10、如果回忆象钢铁般坚硬那么我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象记忆般腐蚀那这里是欢城还是废墟

11、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一张脸,一张微笑着,忧伤着,凝望我的脸。

12、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13、我们一直在寻觅,寻觅,那个我们都有的结局

14、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的话,我宁愿等下去,哪怕一年,抑或一生!

15、全世界的人都离开你了我也会在你身边,有地狱我们一起猖獗。

16、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左手过目不忘的的萤火,右手里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17、天空的飞鸟,是你的寂寞比我多,还是我的忧伤比你多,剩下的时光,你陪我,好不好,这样你不寂寞,我也不会忧伤。

18、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

19、我是山,你是水。山能生水,水能养山。山水相逢,天地永存。

20、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21、大提琴的声音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流淌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22、记忆想腐烂的叶子,那些清新那些嫩绿早已埋葬在时间刻度的前段,惟有铺天盖地的腐烂气味留在时间刻度的尾部。

23、一个人身边的位置只有那麽多,你能给的也只有那麽多,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有些人要进来,就有一些人不得不离开。

24、朋友总是为你挡风遮雨,如果你在远方承受风雪,而我无能为力,我也会祈祷,让那些风雪降临在我的身上。

25、飞机场的一会儿就停止了,这里的人都是有着自己的方向的,匆匆地起飞,匆

查看全文>>>
秋思的诗意

精选阅读一:

秋思

《秋思》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张籍。其古诗全文如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由整理]

【前言】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述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应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台湾骂人的话

【注释】

⑴家:一作归。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⑵行人:指送信的人。民主评议党员总结

⑶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翻译】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十分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

、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能够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状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以前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刻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