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初一数学数轴与绝对值教案 > 导航 >

初一数学数轴与绝对值教案,2024初一数学数轴与绝对值教案

初一数学数轴与绝对值教案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教学目标

(1)掌握与()型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2)掌握与()型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3)通过用数轴来表示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4)通过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同解变形为不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培养学生化归的思想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型的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提问】正数的绝对值什么?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零的绝对值是什么?举例说明?

【概括】

口答

绝对值的概念是解与()型绝对值不等值的概念,为解这种类型的绝对值不等式做好铺垫.

二、新课

【导入】2的绝对值等于几?-2的绝对值等于几?绝对值等于2的数是谁?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讲述】求绝对值等于2的数可以用方程来表示,这样的方程叫做绝对值方程.显然,它的解有二个,一个是2,另一个是-2.

【提问】如何解绝对值方程.

【设问】解绝对值不等式,由绝对值的意义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它的解吗?这个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怎样表示?

【讲述】根据绝对值的意义,由右面的数轴可以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就是表示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小于2的点的集合.

【设问】解绝对值不等式,由绝对值的意义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它的解吗?这个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怎样表示?

【质疑】的解集有几部分?为什么也是它的解集?

【讲述】这个集合中的数都比-2小,从数轴上可以明显看出它们的绝对值都比2大,所以是解集的一部分.在解时容易出现只求出这部分解集,而丢掉这部解集的错误.

【练习】解下列不等式:

(1);

(2)

【设问】如果在中的,也就是怎样解?

【点拨】可以把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看成,按照的解法来解.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设问】如果中的是,也就是怎样解?

【点拨】可以把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看成,按照的解法来解.

,或,

由得

由得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口答.画出数轴后在数轴上表示绝对值等于2的数.

画出数轴,思考答案

不等式的解集表示为

画出数轴

思考答案

不等式的解集为

或表示为,或

笔答

(1)

(2),或

笔答

笔答

根据绝对值的意义自然引出绝对值方程()的解法.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型绝对值方程的基础上引出()型绝对值方程的解法.

针对解()绝对值不等式学生常出现的情况,运用数轴质疑、解惑.

落实会正确解出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

2.会利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3.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概念 既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关于的概念,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的几何定义,还是的代数定义,都揭示了的一个重要性质——非负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有理数的都是非负数,即无论a取任意有理数,都有 。

教材上的定义是从几何角度给出的,也就是从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出发,得到的定义。这样,数轴的概念、画法、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相反数,以及,通过数轴,这些知识都联系在一起了。此外,0的是0,从几何定义出发,就十分容易理解了。

二、知识结构

的定义 的表示方法 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用语言叙述的定义,用解析式的形式给出的定义,或利用数轴定义,从理论上讲都是可以的.初学用语言叙述的定义,好像更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以后逐步改用解析式表示的定义,即

在教学中,只能突出一种定义,否则容易引起混乱.可以把利用数轴给出的定义作为的一种直观解释.

此外,要反复提醒学生:一个有理数的不能是负数,但不能说一定是正数.“非负数”的概念视学生的情况,逐步渗透,逐步提出.

四、有关的一些内容

1.的代数定义

一个正数的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是它的相反数;零的是零.

2.的几何定义

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

3.的主要性质

(2)一个实数的是一个非负数,即|a|≥0,因此,在实数范围内,最小的数是零.

(4)两个相反数的相等.

五、运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因为两个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是:较大的负数一定在较小的负数左边,所以,两个负数,大的反而小.

比较两个负数的方法步骤是:

(1)先分别求出两个负数的;

(2)比较这两个的大小;

(3)根据“两个负数,大的反而小”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两个正数大小的比较,与小学学习的方法一致,大的较大.

教学设计示例

(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根据一个数的表示“距离”,初步理解的概念.

2.给出一个数,能求它的.

(二)能力训练点

在把的代数定义转化成数学式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解释的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从上

查看全文>>>

绝对值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 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 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合作交流 探究规律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 有什么规律?、 -3,5,0,+58,0.6 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 念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求出代数式的值;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某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的值是40;当n=20时,代数式的值是50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40和50,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1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当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的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之后,可用图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然后,教师指出:只要代数式里的字母给定一个确定的值,代数式就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 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例2 根据下面a,b的值,求代数式a2- 的值

(1)a=4,b=12,(2)a=1 ,b=1

解:(1)当a=4,b=12时,

a2- =42

查看全文>>>

数学不只在学习上很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学好数学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数学教案(一)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多边形有关计算的定理;

2.使学生掌握正多边形的边长、半径、中心角、边心距、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掌握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去解决正多边形有关计算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例题的教学,训练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能准确计算的能力.

把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思想方法和准确计算的能力.

1.提问:什么是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怎样计算正n边形中心角的度数?

2.在rt△abc中,∠c=90°,写出三角形中边的关系、角的关系、边角关系.

3.正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如何求出它的每一个内角?

根据正多边形的定义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学生很容易得到正n(n≥3)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

4.作一个正五边形,作出它的半径、中心角和边心距,观察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图1)

由图1,学生容易说出:正五边形的五条半径把正五边形分成全等的五个等腰三角形,每条边上的边心距又把一个等腰三角形分为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且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分别为每个中心角和内角的一半.

5.若正多边形的边数为n时,它的边长、半径、中心角、边心距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怎样做有关的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1.提出猜想.

根据上面第4个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如下猜想: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中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引导学生作出正n边形的n条半径(如图2)易证明这些半径把正n边形分成了n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再作正n边形的边心距,这些边心距都是相等的.因此得出这些边心距又把n个等腰三角形分成了2n个直角三角形,这些直角三角形也是全等的,于是可得定理.

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教师指出:根据上述定理,正n边形的有关计算就可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例如:若正n边形a1a2a3…an的半径为r,由图3可知:

查看全文>>>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真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具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难点:推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体现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逻辑的理解不深刻,往往找不出的思维切入点,证明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对学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是教学的难点.

(二) 教学建议

1、四个注意

(1)注意:①公理是通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而都承认的真命题;②公理可以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根据.

(2)注意: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一般选择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真命题作为定理,可以以它们为根据推证其他命题.这些被选作定理的真命题,在教科书中是用黑体字排印的.

(3)注意:在几何问题的研究上,必须经过证明,才能作出真实可靠的判断.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命题,如果只采用测量的方法.只能测量有限个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是相等的.但采用推理方法证明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那么就可以确信任意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

(4)注意: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①论据必须是真命题,如: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和巳知条件;②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于论证的真实性;③论据应是论题的充足理由.

2、逐步渗透数学证明的思想:

(1)加强数学推理(证明)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做到,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学过的概念和命题,即进行语言准确性训练;能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论证语言,如“因为……,所以……”句式,“如果……,那么……”句式等等;提高符号语言的识别和表达能力,例如,把要证明的命题结合图形,用已知,求证的形式写出来.

(2)提高学生的“图形”能力,包括利用大纲允许的工具画图(垂线、平行线)的能力和在对要证命题的理解(如分清题设、结论)的基础上,画出要证明的命题的图形的能力,后一点尤其重要,一般通过图形易于弄清命题并找出证明的方法.

(3)加强各种推理训练,一般应先使学生从“模仿”教科书的形式开始训练.首先是用自然语言叙述只有一步推理的过程,然后用简化的“三段论”方法表述出这一过程,再进行有两步推理的过程的模仿;最后,在学完“命题、定理、证明”一单元后,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进行多至三、四步的推理.在以上训练中,每一步推

查看全文>>>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对很多知识都很陌生,习惯上存在老师讲推一步走一步。初中数学很了很多新观点,比如情景创设,认识图形等等的知识点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学会总结。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一语道出提问题的重要性,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发现并提出问题 利用教材插图形象丰富的优势,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这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先看着图上画了些什么?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考虑到开始提问学生有一些困难,这些问题由老师提出,过了一段时间,试着让学生看图提出问题,教师惊奇发现,不仅大部分同学能模仿老师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比如在讲比较这一内容时,同学提出:图中画了哪些小运动,他们都有几只?小鹿姑娘说了什么话?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名同学提出:我们学习比较,书上为什么要画这幅图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说明学生观察仔细,而且能透过表面的东西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2在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专心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学生提出好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原因,使他们积极动脑。课堂上同学的提问有针对性,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同学出现的问题。如课堂上常出现: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有更好的办法;我想问问他;我给你提一个好建议,这都是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效果。课堂上呈现了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现象,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中,进一步提高质疑问难水平 如:教师为学生每人制定了表格,将每天预习提出问题记载下来。在指导阅读方法上,首先让学生通过看图了解要学的什么知识?解决这个知识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能这样解决?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有什么发现?在培养质疑过程中,学生自学是有层次的,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是层次清楚的,质疑的水平也有所提高。 总之,数学教学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其主体性,创造性;使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真正达到用中学,学中用,轻负优质,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教师不只是在进行数学教学,而且在进行数学教育。

初一数学教学心得(2):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要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

查看全文>>>

公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

查看全文>>>

相交线 课型:新授课 备课人:徐新齐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学指导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 问题导学 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四、典题训练 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2.: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小结 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 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 二、填空题: 1.如图1,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boe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

查看全文>>>

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识结构

导入 方程的概念 解简易方程 利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法建议

(1)在本节的导入部分,须使学生理解的是算术运算只对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而代数运算的优越性体现在未知数获得与已知数平等的地位,即同样可以和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即可。

(2)解简易方程,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解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方程两边选择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以及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两边选择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当的数”的选择了。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检验,但为了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检验,同时也是对前面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

(3)教材给出了三道应用题,其中例4是一道有关公式应用的方程问题。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关键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基础上,认真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所包含的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数学语句,依据相等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列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整个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此外,通过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对知识点的

查看全文>>>

初一数学数轴与绝对值教案

范文资讯网初一数学数轴与绝对值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初一数学数轴与绝对值教案,2024初一数学数轴与绝对值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