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024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范本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 2.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3.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方式来实施和完成。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心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 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疆”应当都认得吧?这是新疆的地形图我们来看一看有趣的地名出示 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强占的5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远离政治中心,提醒我们要时刻握紧手中的武器,保卫祖国的疆土。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新疆了解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进入新课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出示新疆卫星影像示意图,学生说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的南部,是中国面积的盆地。盆地处于天山和昆仑山之间。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在盆地的中部是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面积的沙漠,面积达33万平方千米。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左右,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合作探究一:1.读喀什气候图,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总结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类型。喀什的气温与降水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2.讨论分析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出示课件 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海陆位置)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地图能够准确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台湾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产,学会分析农产品和气候、地形的关系,培养学生区域地理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台湾省的经济特点。 4、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湾省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台湾与祖国大陆早日统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的分布。 认识到台湾省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课件展示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乡愁》,用诗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台湾省。 体会诗歌的 情感、意境,体会诗中台湾与祖国的骨肉之情。 调动多种感官;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同学们学习本课的热情,揭示本节课题。 2、读图,归纳主要信息 课件出示 台湾在地球上位置图、台湾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找出图中信息,看看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以及与大陆哪个省最近,读图归纳出台湾地形、气候等特征。 使学生加深对地图的阅读以及归纳能力,在学习中明确方向。培养读图以及归纳地理事物能力。 3、案例活动教学 学生分组讨论课堂活动,利用比例尺计算台湾与祖国的距离,阅读书中资料。 根据比例尺量图计算福州到基隆,厦门到高雄的距离。阅读活动资料,讨论回答问题 该部分主要是通过地理的位置计算,从而得出台湾与祖国的距离很近,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总结该部分要点 根据同学们的读图以及归纳情况,教师对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总结。并且引出下课时内容。 让学生掌握该部分内容的基本知识。 二、美丽富饶的宝岛 播放台湾农产品图,引导学生归纳台湾丰富的资源。 掌握台湾农产品的的基本情况,了解台湾是一个富饶的宝岛。 ⑴位置: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位于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太平洋之间。 ⑵范围:我国的岛屿台湾岛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小岛组成。 ⑶居民:2300万,汉族占97﹪,多是明清以来广东和福建两省移民的后代,是我们的骨肉同胞。 ⑷台湾是祖国领土的证据:地缘、血缘、历史和文化渊源。(p34中的活动2) ⑸自然环境: ①地形: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香港、澳门的位置及组成,并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以及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以及不同阶段的经济合作模式。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计算、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区域特点。 2.运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合作方式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香港留有大片城市绿地的实例,初步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合作模式的变化,初步树立发展经济既要对外合作,也要不断升级,寻找新优势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 2.教学难点 针对地狭人稠的现状,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保护环境的双赢;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间合作模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学生听歌曲《香港别来无恙》)香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正如同学们在歌中听的那样,它经历了100年的荣辱、沧桑、风雨和成长;澳门曾被葡萄牙侵占了400多年,也和香港一样,是祖国母亲又一个在外漂泊400多年的儿子。如今她们已先后回到祖国的怀抱。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香港和澳门地区,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 【板书课题】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板书】一、特别行政区 (一)【展示投影片】香港和澳门地区略图投影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回答几个问题。 【提问】香港和澳门靠近哪个省?各位于珠江口的哪一方?各与哪个经济特区邻近? 【对比总结】1、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 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毗邻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澳门位于珠江口西侧,毗邻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 (1)香 港 位置 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侧,毗邻深圳市 范围 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面积 1092平方千米(1995年) 居民 人口630多万(1995年),中国血统占98%,其中祖籍广东省最多 经济 1.加工工业发达,以出口外销为主 2.对外贸易是重要经济支柱 3.旅游业发达 (2)澳 门 位置 位于广东省珠江口西侧,毗邻珠海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 2,长江三角洲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发展。 教学过程 【讲授】长江的自然环境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出示一组江南鱼米之乡的独有景观图片。 点明课题: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一)疑点、难点、分歧点释疑点拨: 【探究o思考】 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1 )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知识构建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 地理位置和范围 (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__游地区,濒临____海和__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长江三角洲包括____市、____省南部、____省北部地区。 “鱼米之乡” 本区地形以 为主,地势____,河网____,湖泊星罗,盛产____ (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 气候,气候特点是 。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沿江沿海港口众多。这里依靠____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____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____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江海交汇之地: (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2)鱼米之乡 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

查看全文>>>

这篇《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1、中国地理差异显著:西高东低;降水东南多西北少;气温南暖北寒;南稻北麦;西牧东耕;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南方水路北方陆路;南方房屋斜顶高大,北方房屋平顶墙厚…… 2、四大地理区域:见右图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2、地形:高原、平原;地形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 3、温度带:暖温带和中温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干湿区为:半湿润地区。 4、黑土地——东北平原;黄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5、北方地区农业类型:旱作农业。粮食作物:小麦 玉米 谷子;经济作物:甜菜 大豆 棉花。 6、北方地区尤其华北地区的自然灾害是春旱,可南水北调,发展节水农业,培育抗旱作物等。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景象: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位置特征:位于我国东北部。 地形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东南部降雪多。 4、东北平原发展旱作农业,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机械化程度高原因: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科技水平高。提供商品粮多原因:地广人稀。 5、北大荒开发中的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措施:停止开荒、建自然保护区。 6、东北三省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7、东北三省建立重工业基地的条件: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煤、铁、石油有重要地位。 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特点:沿铁路线、近矿产原料产地分布。 第三节 世界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世界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在乌鞘岭以东,太行山脉以西、北抵长城、南达秦岭;位于黄河中游。支流:渭河差点把“几”封口,汾河位于中游河段东侧。 2、黄土高原上的民俗:窑洞、信天游、白羊肚头巾、社稷坛、黄帝陵… 3、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4、黄土地貌:黄土塬(块状)黄土梁(条状) 黄土峁(馒头状) 黄土川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多空隙、易溶于水;②植被少,地表裸露;③修路采矿破坏地表。人为原因:①过垦

查看全文>>>

一、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内容。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地理区域部分。

起到两方面的作用:1、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2、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是以案例的方式,对中国的区域差异进行具体介绍。所选区域按照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组合。省级行政区作为我国建制历史悠久的一级行政区划,既是行政区,又是经济区、文化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材选择了较多的省区案例(5个)。其次,一些各省区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教材选择了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作为省内区域的案例;此外,由于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我国还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域。教材选择了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三部分是全书,乃至全套地理教科书的结束语。由于是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因此,先从中国出发,介绍我国在综合国力上的整体提高,再从世界着眼,分析当今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样设计,一方面与七年级世界地理部分相呼应,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科书有比较高的立意。

(二)教材图文并茂,培养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对地理问题的叙述,文字简明扼要形象有趣,同时借助多姿多彩直观生动的插图,针对性强,十分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的培养。例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文字简短精悍,图片却有五幅之多。首先出现的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形成形象思维。如何划分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认真的阅读课本中的图5.5

查看全文>>>

第三节 水资源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及教学建议 1.水是宝贵的资源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从地球大环境及水资源总量上看,应是可以循环永续利用的。但是一方面,水资源并不是指世界水体的全部,而仅指能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且,这部分淡水资源中可直接被人类利用的部分又比重极小;另一方面,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自然原因(例如气候、河流分布原因),或人为原因(例如使用不合理、污染和浪费),水资源不仅有限,还可能枯竭。因此,希望学生能辩证科学地认识可再生资源的属性,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水球”为什么也会闹“水荒”。 教材第75页图3.16和第76页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水资源之所以越来越宝贵的原因。 2.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教材中利用文字说明和“活动” 课文展示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为“水资源短缺”,二为“时空分布不均”。课文叙述方面基本依照“提出问题──图文材料补充说明──治理对策──学生活动”的体例,其知识脉络见本文“结构分析”。 “活动课文”内容拓展性较强,一类为“温故知新”,例如联系气候、河流知识,解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二类为材料分析,例如第76页活动2;三类为联系实际,例如第80页活动2和3。 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将学生活动与知识讲授割裂开来,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推进课程,由学生讨论得出我国水资源问题所在,分析其影响,研究治理方案。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在本课每个教学内容中都涉及或渗透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之所以在课文中以专题形式提出,是为了强调节约、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途径。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固然可有效地缓解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人口的增长,人类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才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这段课文集中而明确地阐明和宣传了节水的重要性,又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实践性很强的学生活动,例如讨论水费涨价的影响,开展“用水调查”,制定家

查看全文>>>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 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 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

查看全文>>>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等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具体设计安排的文书。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024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范本等内容,供各位教师参考设计出合适的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