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3000字 > 导航 > 《真实的幸福》之读后感1500字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3000字

《真实的幸福》之读后感1500字。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真实的幸福》之读后感15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时光太过倔强,一只昂首向前,从不曾眷恋和回首张望,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细数一路走过荆棘时的伤痕累累,然后在角落里,无助,迷惘。我相信,这是很多我们经历过高考不如意的孩子们最真实的感受。我也一样,经历了高考之后,整个人好像进入到了人生的低谷,以为再也没有幸福可言。此时,却是父母给予我一双丰盈的翅膀,让我鼓起勇气再次飞翔。那些早已掩埋掉的年少单纯的梦想,如同摩天轮一样相继而来,永不破灭。而他们给的爱,如同一日又复一日的时光,永远向前奔流,永远不会老去。

正如当代积极心里学之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在其名著《真实的幸福》所言:人都不愿意糊里糊涂的过一生。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午夜梦回,躺在床上想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越变越幸福,而不是一天天减少痛苦。

很少静下心来,想想一段日子以来的幸福。在《真实的幸福》感召下,我想我该好好扳指细数曾经收获的和现在拥有的幸福了。来看看我一天幸福的生活吧!早上美美的懒觉被窗外明媚的阳光唤醒,在妈妈温暖的目光中,狼吞虎咽的吃过早餐,与姐姐天南海北的聊天,然后告诉爸爸妈妈,缺零花钱用。。。。。。

上面的一天生活也可以被我这样描述:本想多睡一会儿,却被早上刺眼的阳光叫醒了,妈妈的饭也没有什么味道,还坐在旁边絮絮叨叨,和姐姐聊天,她也不理解我的心,总是乱扯话题。零花钱爸妈总也给不够。。。。。。

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心情。 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不妨将幸福先生热情的迎进门,聊聊最近的快乐。也许某一天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幸福的时光。仔细想想,我是幸福的,每天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从不必担心什么。每个人都有他固定的幸福范围,没有幸福感的人不会感到长久的幸福,而有幸福感的人不会感到长久的不幸。

对于我们来说,幸福是一个美好的象征,但是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我就幸福了。

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了权我就幸福了。

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了名我就幸福了。

真的如此吗?事实好像不那么简单。一般人会赞美那些成功者说:那人已经攀上了人生的高峰,实现他的目标了。或者说:他是那么成功,再也不缺少什么了。事实上,成功者往往会感到寂寞,似乎遗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他们的生活往往不幸福。因为推动他们跨越高峰的原动力已经变得淡薄。对于实现目标,不再像过去那样感到刺激和兴奋。随着最终目标的完成,努力的方向不再明确,即使胜券在握,也毫无喜悦之感。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一种不断追求的生活状态!我们达到一个目标后,又接着设定下一个目标,再度接受挑战,完成这个目标。过去的梦想实现后,又抱着新的梦想,向更大,更能专心投入的目标努力迈进。这才是幸福产生的基础。

大二的我们即将面临毕业,下个星期就拍毕业照了,大学毕业照上,有的人笑得很灿烂,眼角挤出了鱼尾纹;有的人只是礼貌性地提了提嘴角,笑容的不同能预测未来的幸福吗?

答案在你我心中。。。。。。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1000字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1000字
  当我读完了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书中内容比我想象的要振奋人心。我被两只老鼠感动了,震撼了。
  《谁动了我的奶酪》讲的是两个小矮人和两只小老鼠的故事。文章主要围绕“奶酪”的获得、拥有、失去,不同的人产生的不同心态,由此产生迥异的行动策略。现实中的我们是像嗅嗅和匆匆那样看到变化,迅速开始行动?还是像哼哼那样害怕变化,否认并且拒绝变化?或者是像唧唧那样看到变化后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生活和学习中有太多的变化,变化无时无处不在发生,如果我们能够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当我们面对变化时,我们会害怕,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很正常。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科学的对待变化,它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避开真正的危险。我们无须拒绝变化,我们完全可以迎接变化,接受变化,拥抱变化,享受变化。变化会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变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奶酪”不仅是一种吃的东西,它更代表着我们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的美好成果。“奶酪”是一个梦想,一种机遇,一次奋斗,也是我们人生的动力。我们该如何把握和争取呢?我们常常向往着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的轻狂和喜悦,却难以体会“小楼昨夜又东风”的伤怀。


我们经常期待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傲与博大,却难以体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贞。作为这种对比,我们就需要把握今天,把握机会,学会细心观察和精心准备,不要等手中的“奶酪”变坏变无,才在无可奈何之中惊羡别人的拥有。
  变化是永恒的。尽管还有如同嗅嗅一般因害怕变化而否认变化,怨天尤人的人在,但像唧唧一样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致。原有的“奶酪”总有一天会消耗,我们该如何面对?卡奈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不要为打碎的玻璃杯而伤心。我们也不要被记忆中的“奶酪”阻止了我们前进的脚步,那结果只会是“白头宫女话玄宗”一样的无奈和一厢情愿的神往。我们需要的是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摆脱安逸,超越恐惧,恃机而动,寻找新的“奶酪”。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改变随时会降临,但只要积极地面对改变,生活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新的“奶酪”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
  为了“新奶酪”,赶快行动吧!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1000字
  当我读完了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书中内容比我想象的要振奋人心。我被两只老鼠感动了,震撼了。
  《谁动了我的奶酪》讲的是两个小矮人和两只小老鼠的故事。文章主要围绕“奶酪”的获得、拥有、失去,不同的人产生的不同心态,由此产生迥异的行动策略。现实中的我们是像嗅嗅和匆匆那样看到变化,迅速开始行动?还是像哼哼那样害怕变化,否认并且拒绝变化?或者是像唧唧那样看到变化后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生活和学习中有太多的变化,变化无时无处不在发生,如果我们能够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当我们面对变化时,我们会害怕,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很正常。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科学的对待变化,它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避开真正的危险。我们无须拒绝变化,我们完全可以迎接变化,接受变化,拥抱变化,享受变化。变化会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变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奶酪”不仅是一种吃的东西,它更代表着我们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的美好成果。“奶酪”是一个梦想,一种机遇,一次奋斗,也是我们人生的动力。我们该如何把握和争取呢?我们常常向往着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的轻狂和喜悦,却难以体会“小楼昨夜又东风”的伤怀。

《幸福来敲门》之读后感1500字


在谢霆锋与张柏芝无言的结局中,我看到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唐一元与白流苏悲凉的结局中,我看到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金燕西与冷清秋凄美的结局中,我看到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众多平凡与不平凡的恋人中,我看到许多人被婚姻鞭笞着掘开了爱情的坟墓但是在江路与宋宇生的身上,爱情被他们演绎成了一段永无止境的马拉松。

一个自妻子车祸死后便如同行尸走肉的中年男子,一个肩负着照顾两个孩子重任的父亲。宋宇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生会再遇上让他心动的人,可她就是出现了,而且那么的耀眼,那么的动人。通过那部尚有余温的电话,江路倾听着宋宇生一路的坎坷。她决定了,她会陪她走完下一段路于是,爱情、亲情、友情错杂交织成了一段关于幸福的故事

姥姥为了自己的外孙们,放弃过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光阴,她甚至亲自为女婿挑选妻子,为的就是让孩子们有个善待他们的后妈,虽然极力阻挠男女主人公,但作为这个家庭的大家长,她可敬、可佩!

比起那段义无反顾的爱情,我更欣赏宋征和宋隽两小无猜的兄妹之情、嘈杂的人群中,宋征拉着弟弟的手,很紧,分不开。而宋隽那一句每回过马路都往死里掐我让人在大笑之余,却不得不对宋征这个小姐姐刮目相看,她失去过母亲,她有母爱的缺口,显然她想给弟弟足够的爱,她不愿在失去一次,所以为了那辆被江路抢走的自行车,她的心又再一次决堤。我可以理解,十六七岁的宋征心灵是那么的脆弱,无处宣泄,所以她爆发,泪水漫过她的雨季,那样楚楚动人!

一个稚嫩的稚童,没有母亲,他把姐姐当场母爱的来源,明亮的灯光下,宋隽扯着姐姐的发卷,意识到姐姐的疼痛,他很愧疚,在令人捧腹的敬礼动作中,我感受到了他对宋征的至爱亲情。

岳母、孩子夹在江路和宋宇生之间,磕磕绊绊,走走停停,他们始终一路牵手。突然想起一对老夫妻,老公公知道老婆婆家是卖油的,于是便有了那满院的油菜花;老婆婆知道老公公爱吃酸菜,于是便有了那吃不完的坛坛酸菜;老公公知道老婆婆腰椎不好,于是便有了那藤椅上的层层毛垫;老婆婆知道老公公喜欢串门,于是每到傍晚,都倚在栏杆上焦急地张望他们得相知相守铸就了依偎在夕阳中的黄昏恋情。也就是这样,江路和宋宇生始终肩并着肩,手牵着手。

幸福,不只是两个人的。姥姥的幸福,宋征宋隽的幸福全都关乎着男女主人公。饱经沧桑的姥姥,纯洁善良的孩子给人一个家的感觉,虽然有纷争、矛盾,可发自心灵的真挚感情却让人觉得很窝心、很温暖。不用太多的表白,一切都在举手投足之间;爸,你瞧妈的脸,像个花猫,家的温馨像夹心巧克力那般甜蜜;隽隽,你瞧奶奶像个特务,两代人之间毫无代沟的对话昭示着这个家庭中每个人纯洁的心灵。这个家之所以比老舍笔下的封建大家庭让人向往,在于它满足人性的美感,所以只要有爱,哪儿都会春暖花开。

幸福是来之不易的,他们一家人等待了好久,才把幸福召唤了来,这样,他们也会好好珍惜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会怎样去对待一份来之不易的幸福呢?我觉得从现在起,让自己的灵魂开始反思,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像这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相互珍惜。

幸福,就是不管一路颠簸,都彼此紧握。

《当幸福来敲门》之读后感1500字


看了《当幸福来敲门》这本书后,我忍不住想写点感想。

这是一个走投无路的人一点点绝处逢生的故事。已近而立之年的克里斯加德纳生活潦倒,事业不顺,每天拎着四十磅的骨密度扫描仪穿梭奔波于各大医院向医生推销这款产品,然而推销并不是那么顺利,他还总是十分不幸地把扫描仪弄丢。房租和大额的政府税收得他喘不过气来,来着生存的压力使得家庭矛盾逐渐加深。偶然间,克里斯认识到做证券经纪人并不是需要大学生文凭,只要懂数字和人际关系就可以做到。他主动去找维特证券的经理杰,凭借自己的执着、非凡的妙语,并在一个小小的魔方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但是实习生有20人,他们必须无薪工作六个月,最后只能有一个人录用,这对克里斯加德纳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这时,妻子因为受不了穷苦的生活,抛下他们独自去了纽约。克里斯加德纳和儿子也因为极度的贫穷而失去了自己原来的住所,搬到了汽车旅馆去住,但他还是抓住了实习的机会。他一边卖骨密度扫描仪,一边作实习生,度过了一段可以算得上平静的日子。但是税务催缴单又来了,被征税后他的银行账户里只剩下了23美元,而他也已经没有扫描仪可卖了。他被赶出了汽车旅馆。他带着儿子住了一晚地铁站的卫生间,后来还必须去教堂排队,争取得到教堂救济的住房。但是克里斯加德纳一直很乐观,并且教育儿子,不要灰心。

进入了大学,之前的豪情壮志渐渐被现实的安排打压,被凛冽的寒风吓退,被温暖的被窝驯服。但是,克里斯感动了我。因为极度的贫穷,因为只有他与儿子的相依为命,他必须付出比他的同事更多的努力。他打电话中间不挂电话,他不喝水,这样也就不用上洗手间。他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时间,因为同事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他却只有5小时。他要去幼儿园接儿子,然后乘公交穿越整个城市在下午5点之前到教堂门口去排队,为了一晚的歇息。为了按时赶到教堂,他不惜和女士抢公交,承受旁人异样的眼光。想想,我以前的打算是什么?我说进了大学我要好好学习,我说我要泡图书馆,我说我要去自习。前段时间还能做到早起看英语,最近却因为寒风而退缩了。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青春不应该被虚度。

记得面试实习生的时候,克里斯因为刚从监狱被放出来,穿着十分邋遢,主面试官对他映象不佳,他是这样对面试官介绍自己的:我是这样的人,如果你问我一个问题我不知道答案的话,我会直接告诉你我不知道。但我向你保证:我知道怎样找到答案,而且我一定会找出答案的。面试官说假设有个人不穿着正装就跑过来面试然后我却录用了他,你会怎么评价?他的回答是:那他的裤子一定很考究。真诚、勤奋而机智,谁忍心回绝这样的一名面试者呢?

克里斯与他儿子之间的亲情也让我感动。尽管生活潦倒狼狈,他绝没有像很多故事中上演的那样将自己的坏心情发泄到孩子的身上。相反,他一直很乐观,并且鼓励孩子,别灰心。虽然没有钱让孩子去上好的幼儿园,但他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他教育儿子说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你有梦想的话你就得去捍卫它。他正是这样做的。正因为他的生活渐入绝境激起了他对最初梦想的坚持,让他一点点的走向成功。克里斯不管都哪里都是带着他的儿子,在地铁座位上,在地铁站的卫生间,在许多许多他们停留过的地方,克里斯都是让儿子的头靠在他的腿上自己抱着他的小身体的。我想这会让小克里斯弗托感觉到被庇护,感受到来自父亲的爱。他却在孩子熟睡时,悄然落下了男儿泪。

最感人的就是结尾部分。克里斯用卖血的钱终于把最后一台寻回了的扫描仪修好了并卖给了一位医生。他们终于可以不用住教会收容所了。那晚,他们住进了一家旅馆,父子俩没有睡床上,而是看着电视在椅子上相拥睡着了,他们终于安稳地睡了一觉。第二天,他的面试官告诉他,他被录用了,年薪80美元。克里斯当即湿了眼眶。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绝望中寻找希望,生命终将辉煌。

绝望中仍要执着地寻找希望,主人翁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们这样的青年人呢?我们拥有着梦想与希望,我们要努力去捍卫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希望,我们需要克里斯那样的勤奋与机智,我们更需要他的信念,他的执着。加油,总有一天幸福会叩响执着的你的门扉!

《幸福的方法》之读后感2000字


你幸福吗?

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会这么问呢?幸福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吗?

幸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因为它简单,所以有很多人忽略了它,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幸福的假象。也许你就会问我,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本-沙哈尔博士在书中写道: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在商业中,钱是衡量标准,用来评估资产与债务、利润与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因素都不会被考虑进去;在人生中,幸福感是衡量标准,负面情绪是支出,正面情绪是收入。当我们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就是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获利了;当我们长期处于抑郁中,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情感破产。

人们也许会说成功就得到了幸福。其实,成功并不等于幸福!成功获得的只是心灵上的放松和解脱,这种解脱给人带来了真实的快乐,但并不等同于幸福,只是幸福的假象。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但是这种喜悦只是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因而很多人便把这种喜悦、解脱误当做是幸福,从而造成了幸福的假象。

本-沙哈尔博士在书中讲述了他自己亲身的一个经历,便是他16岁时获得了以色列的全国壁球赛的冠军,他认为他应该获得了幸福,但是实际上没有。他为了准备比赛,节制了一个月的饮食,他曾暗自发誓,在比赛结束后一定大吃几顿垃圾食品。当他比赛结束后,他真的跑到商店去买了两个汉堡包,但是此刻他并没有得到快乐,反而是一种失落,一种空虚。他看着手中的汉堡,发明了四种汉堡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口味诱人,但却是垃圾食品。吃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同时也埋下了未来的痛苦。这种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便称作是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将更健康,但是吃起来很痛苦。这种牺牲眼前幸福,追求未来的目标,便称作是劳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这种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幸福,也不对未来抱期许,便称作是虚无主义型;

第四种汉堡,则是最好的,既美味,又营养。这种既享受当下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好的未来,就是幸福型。

既然成功并不等于幸福,那么幸福感决定因素主要有哪些呢?一是遗传基因,二是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三是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

现实中大多数人属于劳碌奔波型,这主要受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影响。当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就会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以及周围人的奖励或者鼓舞;当职工工作出色时,也受到了老板的奖励和他人的羡慕。这就使得人们习惯去追逐更高的目标,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终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我们常常发现身边的人虽然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但是却闷闷不乐;或者是听到并且我们认可有钱人并不一定快乐的观点。仔细回味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从开始上学起,我们便不断被灌输一种思想,我们要好好学习,要取得好成绩,这样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于是,我们便在追逐成绩的提升,希望得到父母、老师以及周围人的认可与赞扬。但正是在追逐优异成绩的同时,我们受到了来自考试的恐惧以及巨大的压力,忽略了学习中也可以得到快乐,我们更多的期盼是下课、放学和放假。本以为上了大学便可以好好地玩了,但是事实上大学的压力也不小。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可能很多人都在为找到一个好工作而烦恼。而当我们找到工作后,又是处于同样的状况。为了能有较高的薪水以及职位的升迁,我们又不断地强迫自己努力,去追逐那些物质上的满足,却以背负巨大的身心压力为代价。即使我们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有很多钱,有车有房,我们也不一定感到快乐。我们在享乐一段时间后发现原来这并不是幸福。大多数人都处在每天忙碌奔波,但最终却不知奔波究竟是为了什么。

本-沙哈尔博士说道: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这样,很多人就会在愁闷什么工作才能达到这种幸福的生活呢?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当我们反思这三个问题并找到答案时,便就是找到了幸福的工作。工作也有三个层次: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只为赚钱谋生的人关心的只是工作所得到的报酬,并且期待的主要是节假日;把工作当成事业的人,不仅关心财富的积累,而且还关心事业的发展以及个人升迁的可能性;而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感的人,最关心的是工作本身,工作给这些人动力,给这些人快乐,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你想得到的是哪种工作呢?呵呵记住,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快乐并有意义的活着,便是最大的幸福!

《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读完路遥的《人生》,我第一感觉这分明就是司汤达《红与黑》的再版嘛。《人生》中的高加林和《红与黑》中的于连,这两位主人公都出身寒微,他们胸怀抱负,勤奋好学,才华过人,相貌英俊,颇得女子垂青, 又对现实不满,桀骜不驯,自傲、自尊又自卑。他们的第一次恋爱对象巧珍和雷纳尔夫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他俩为了理想,为了更远的世界,都抛弃了自己的所爱,分别爱上了对自己人生发展有利的黄亚萍和玛蒂尔德,妄图攀着女人的石榴裙往上爬。到最后,二人都忍受着良心的煎 熬,并一无所有。

其实,想了想,两位主人公又有所不 同。首先社会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高加林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巨变的大幕刚刚拉起;于连生活在法国封建社会末资产阶级革命初 期,各种思潮涌起。两者类似的是,都是在社会急剧变化中的环境里。其次,于连在自己疯狂追求私欲,并抛弃道德后又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最终走向人生的自我毁灭。 就我个人感觉,虽然说合理的个人私欲也没有错,但于连的追求,理想成分少,私欲成分多;高加林也有私欲,但理想成分多一 些。你不能说高比于好,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下,二者都是时代的典型人物。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而不能完全归结于个人身上。高加林在浮浮沉沉之后又回到了人生的原点,巧珍也嫁人了,貌似满目伤痛。一个在别人眼中出卖良心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农人淳朴的心又很快接纳了他,他找回了自己的根,又开始了新的希望。

这里,我还想说说巧珍及其所代表的 一些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看起来很土气,但他们真!他们坚强!他们身上洋溢着人格的芬芳。那是一份淳朴而伟大的 感情,他们的爱没有局限 性,不会因为 物质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才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怨无悔的人。写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一个文化程度不高,脾气很火爆(现在她的脾气被我这么个儿子磨得温柔了)的人。据说年轻时很漂亮,嘿嘿,当然现在也不老一个银行小职员的形象。 我的父亲常对我讲,别看你我文化程度都比你母亲高,知识、思想都比她丰富,可真要是比起为人的那股子真,那股子对家人的纯净与无悔,你我差远了。当时一听也只当笑谈,现在想起,句句真言。是她在我心灵最困苦的时候,别人都认为我不好的时候,耐下性子, 听我这个混球絮絮叨叨,使我逐渐从心灵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她这种美好的品质又常为我所忽略,只记得这老娘们,嘿嘿,天天没完没了地和我斗嘴。现在想想,和老娘嬉皮笑脸逗逗闹闹的时光真是美好啊。想起一句话,大意是:知识的丰富与良好的品质是不一定成正比例的,这话放在我妈身上很合适。

再回到书上,我觉得路遥的这个结局很好,留给我无限追念,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开阔。就像黄永玉说过,走路在一个坑上摔了一跤,就要在这个坑边骂它一辈子吗?也如同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生没有唯一,不要给自己加牢笼。得到时要珍惜,失去时,也没必要过分悲伤。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人生奋斗过 程中,万不可耍小聪明,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点上我深有体会,老是倚仗自己会沟通,不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好多事,不要有过多的功利考虑,结交你、认识你,天性使然,同气相求,不为图啥,但到后来你有条件,真帮了我大忙,那么我就感激你。这两天,读多了黄永玉的书,还要引用他的话: 我这一生感激两件事:一认识了许多好人, 并在他们温情下灌溉我的成长;二读了很多好书,让我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信仰。是啊, 这样的话,人际关系又怎会是负累呢?分明是力量的源泉啊。

还有,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每次父亲让我回农村老家看看,都跟上刑似的,觉得和他们没啥共同语言。其实我辜负了多少乡情啊,想来,不免怅惘。以后还是要多回去看看,因为祖辈的根在那里,没有他们哪来的我呀。

最后以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吧: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罪与罚》之读后感1500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习惯于妥思妥耶夫式的的漫长叙事,也许最真实的叙事注定无法不漫长。执着是个可怕的东西,执着于生活的人可以像蚂蚁一样埋头长征,也可以恶魔一样揣起屠刀。可人从来不是只生存于两段的砝码,最真实的人生是游离在平衡与偏执两端的维系。跨过天平的横梁走到极端的过程,是屠戮自己的过程把自己交给上帝,或是交给恶魔。

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永无正解。窘迫的现实与对理想主义的推崇让一个年轻人陷入疯狂,他躺在棺材一样阴暗低矮的出租房里思索,以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在偏执狂的思维里,不平凡的人可以疾驰的象群般践踏着脚下的生命踏上光明,平凡的人注定庸庸碌碌供人踩踏。拿破仑的铁骑横扫欧洲的时候,生灵涂炭的战场成了皇位后最闪亮的注脚。拿破仑乘着历史的东风成就王座,他说: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让后人去评判吧。可惜那个躺在棺材里的大学辍学生做了最偏执的评判。社会的畸态让他只看到践踏与辉煌,并且将前者视作后者的必要基础。

对自我哪怕还有一丝坚持的人,都是不适合拿起屠刀的,更何况是饥寒交迫中靠消化自我维系生命的拉斯科利尼科夫。当他在病态的执念中将劈柴的斧头变成杀人的利器,其实他不差毫厘地杀死了自己。他近乎推脱的言辞并没有错,不是他杀死了寄生虫一样的老太婆,更不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天真无邪的妹妹,他事先早就将斧头砍进自己的脉搏,犯罪现场只生产恶魔而不适合活人。我之死成就我之恶,这个命题也许在唯物论者眼中是嗤之以鼻的自欺之辞,可惜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唯心的解读往往给生活以解脱。

执着于错误的后果是可怕的,这偏执表现在生活里尤其令人难以逃离。用最世俗的眼光审视小说主人公,或许会觉得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未能将自己的教义坚持到底,他没能彻底将良心的自我毁灭于黑暗中,杀人后他成功地规避了法律的制裁却再脱离不了自我的谴责。无耻者的最无耻之处便在于他总能绕过人性的约束而将失败归之于手法上的失误。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所说: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若人可以用畜道生存,那么生活就没什么不可以。所以罪的罚对于无耻者是无效的,对于高尚者却是难以逃离的。也因此,生理上的惩罚其实对于罪犯而言是最低级的,因为这能够以儆效尤,却不能让他学会高尚。只要邪念未死,一点点侥幸心理的作祟便足以令其重返罪途。

关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直到文末也是语焉不详,或许正如批判者所言,这曝露了无法剥离的时代烙印。但当索尼娅将自己的柏木十字架戴上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脖颈,而自己戴上属于被男人杀死的莉扎薇塔的铜十字,当她选择罪之罚的重者与男人共涉西伯利亚,当爱情的唯美洗濯时代的污浊,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同是时代的弃婴,却以爱为结获得了新生,这到底是出于文学家的浪漫,还是源自历史的归宿?真情难求,难在少有共同承受,爱情的本义可能便是于共同承受中获取共同的救赎。可惜,小说诞生之日起,作者便已经死亡,何况如今其人尸骨早已化为春泥,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没有机会为自己辩驳。文学大师恐怕也不会为小说辩驳,但若是那份共享十字架的伟大爱情尚不能让人救赎,我亦无言。

时代的焦灼塑造时代的弃婴或是宠儿,生存在历史之痛中的人们,自须领受生活的正解。在此意义上,罪与罚毋宁说是罪与救,救赎之道与沦落之道同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