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兔子作家读后感300字 > 导航 > 《谈作家的工作》之读后感1500字

兔子作家读后感300字

《谈作家的工作》之读后感1500字。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谈作家的工作》之读后感15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新闻脱离不开文字,一个好的记者也应当是一个好作家。偶得《谈作家的工作》一书,书的面积很小,然泛黄的纸页让人不由地感动,于是我打开了它,就像品一壶老酒。

作家有一个领域,必须比自己的同胞和同时代人了解得更透彻,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人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生灵,人的内心不可能是单一的,形容词对于人只能是相对的。谄媚萎缩的人似乎应当被唾弃,然而这样的人或许承受着生之艰辛,萎缩谄媚的背后不知经历了多少沧桑。这正如曹禺在《日出》中描写的李石清:他很萎缩,极力地做出他心目中大人物的气魄。却始终掩饰不住自己的穷酸相,他永远偷偷望着人的颜色,顺从而谄媚地笑着当他正颜厉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额上有许多皱纹,一条一条的细沟,蓄满了他在人生遭受的羞辱、穷困和酸辛。李石清的谄媚只是源于他的穷困、酸辛,仿佛他不得不走上这一条路,否则生活该怎么下去?尽管这种生活的压力会让一个人变得畸形。这样一个为生活所迫的人我们能单纯地说他是萎缩谄媚的吗?他们靠着卖笑卖肉卖尊严生活,同妓女一般讨着生活。他们不仅是萎缩的、谄媚的,也是值得悲悯的。曹禺是个伟大的戏剧家,他正如爱伦堡所说的,作家对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得更透彻,他对人们恨恶的人总是讽刺中带着悲悯的。再如,如果蘩漪这样的女人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是一个乖戾的,为人所不爱的。然这 个女人在曹禺看来却是最雷雨的性格,因为这类女人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只是为着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变得为人所不能了解。

如果他(作家)与自己同时代人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感情强烈,而决不克制感情。感情强烈的人体会的生活会比寻常人多,经历得多,对他人的内心自然会敏感得多。作家的年龄区间很大,可能早晨时是八岁,晚上就是八十岁。真正的作家是永远长不大的理想主义者、是孩子,因此不会麻木,能洞悉人心世事,并且永远不满现实的丑恶;真正的作家也是老者、是思想家,因此能见人之所未见,拿起笔之长矛书写愤慨与狂喜。

作家写书是因为他有话必须告诉他人,是因为他为自己这本书害上病,是因为他看见了这样的人、这样的感情,不能不去写。作家作文不是被迫的,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一种激动、愤怒、狂喜冲击着他,让他不得不将此化成文字。有的作家的文字像水似的流动在文章里,他的激情不是冲击而是渗透,一直渗透到你的心中。这样的作家如巴金,他的情浓到极致反而淡如水。有的作家为了作文而作文,写出的文字非心之所想,这样的作品或许能帮助你评职称,然而这样的过程是煎熬痛苦的,更不能激动、启迪读者,或许有时为了生活不得不如此,这也属于这个时代的无奈罢。12月份,鄢烈山老师在讲座中说,他在进入南方报业集团前做过公文写作,虽然大家对他很好,工作做得也做得很好,但他总觉得没意思。这句话很平凡,但对我的触动很大,鄢老师正是要写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真正深思熟虑过的,真正感动过的,真正感情充沛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做真正的自己,就算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又何妨。

社会环境决定作家的思想、感情、生活和工作;脱离社会,他的创作便会凋萎和死亡。细细观察经典作品,大多脱离不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人物的性格、思想、生活一般都具有环境的典型性。现今许多年轻人写文只顾写自己的小感情,文字虽然很美,但是严重脱离了社会,这样的文章不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渗透或启迪,只会让人在阅读时觉得很美,阅读结束之后也就结束了。作为新闻工作者,更是时代的记录者,记者更应善于洞察世事,并且是快速敏捷地捕捉细节,写出反应时代的强音。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谈修养》之读后感1500字


今年十月,我读了朱潜光老先生的《谈修养》,收获颇多,但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不以为然,以为这种书,又是在讲什么大道理,与自己可能相距甚远。可是,当我读了第一谈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被这本书征服了。我觉得这正是我一个大学生,一个有梦想的、想有所作为的大学生,现在需要的东西。平淡的语言,朴实的文字,却能引燃心中的热火。当读到"长夜漫漫何时旦"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几辈人对于"三部曲"的无奈而又无助的心情;当文中谈到几个认识的时候,我又沉重的感受到作为青年人的重担祖国的明天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但是,现在的我,担当此任嘛?我怀疑,我迷茫,希望从接下来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首先,朱老师就用朴实的文字,谈了自己对立志的看法,其中,他的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给了我很深的影响,而我又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的总结为:力而能为、即做不延、尽职尽责。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履行的信条。文章中又提及到"奋斗"一词,我认为如果人生不能奋斗,就失去了生命本来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奋斗的人,就能征服所有的困难。俗话说的好:"有志者事竟成"。在青年时代的我们如果设定了目标,就要努力向前。如果在过程中受到些磨难这是对人生的考验,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奋斗拼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都说一个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性格来决定的,然而,我觉得人只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理智对待,认真思考,不骄不躁,困难就能迎刃而解。

接下来,给我影响较深的是朱老先生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谈及。一个国家,要想复兴,要想强大,就必须要有人站出来。曾经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看现在,还要看将来。而祖国的将来也就是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什么我要引入这段话呢?因为我们,作为哈工大人,作为经过层层选拔而挑选出来的人,就要勇于承担重任,勇于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他人,尽可能的改变周围的环境与气氛,使之朝好的方向发展。朱老先生还指出,我们必须在心理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因为许多人仍妄存侥幸的心理,许多人都把立国的希望借助于他人的身上。如果这样,国家只能是衰退,受他国凌辱。所以我非常赞同朱老先生所说的,"必须要摒弃而且消灭社会上一切侥幸苟安者、颓废因循着和夤缘幸进者。"。

前几日,做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活动,让我拿着摄像机,跟着主持人,询问"你幸福吗?"这个主题的相关问题。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观:学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学业有所成,毕业后是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教师的幸福则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有好的科研,自己的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否学业有成;工人的幸福则是建立在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是否顺利;老人的幸福则是建立在身体的健康,儿女的孝顺每个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段,都有着不同的幸福观。而幸福来自于什么?朱老先生表示,幸福,是一种享受,不仅是肉体,也包括心灵。一个人的思想有多深,他的幸福感也就有多深。

《谈修养》这本书不仅在文字上面给了我极大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也给了我很大鼓舞,让我改变了很多。它让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摒弃"懒"的思想,坚持自己的"三此主义";它让我明白,做人一定要真诚,要有修养。一个人的品德涵养往往体现在一些小的事情上面。与此同时,它还让我懂得,在工作中,一个个人能力强大的集体里,只靠一个人是不能有所发展的,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辉煌,取得成功。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俗话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学习,相互体谅关心,只有人与人的关系融洽,生活才会愉快。

谈美读后感1500字


谈美读后感1500字

最近学校营造着一种审美的氛围,这促使我去读了一些审美的书籍,前不久跑了国图,好不容易借到了【谈美】一书来看,真是不错!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写于1932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正值国家危时,可是国内很多人都在为由一党一而官、奔走于大人先生之门而洋洋自得。中国社会闹得非常糟,朱光潜认为这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于是他在【谈美】开场语中指出,人一定要从怡情养一性一,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于是朱光潜为青年人写了这本书,通过谈美来净化青年人的心。在这本书中,他指出了美感与快一感,考据、批评与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等之间的区别。读了【谈美】,我就其中的两点很有感触。

一是作者对美的整体把握。作者强调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人只有摆脱了利害关系的网,在观照事物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事物真正的美。他认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有无所为而为的一精一神,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翻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物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所以他觉得他的时代里一般的那些忙于当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家以及那些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是很俗的。他觉得在人们观照事物时,有三种态度,一是实用的态度,一个科学的态度,一是美的态度。而只有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利害关系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事物给人们带来的美。

当代中国,虽然不是30年代那个动乱的社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腐朽的思想在充斥着人们的心灵,比如官本位主义,拜金主义。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是事物的实用一性一。比如在学术界,真正摆脱功名而潜心自己喜欢的学术的人又有多少呢?更多的人写论文、做研究是为了申请教授,得到某一官职或是为了申请国家的科研计划而获得固定的经费。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美,而现在更多的学者已经将这种事物本身所特有的美抛开而将研究与利益挂钩。对于那些不能马上出成果的领域,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涉及。这种风气在各个领域都很盛行,以至于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很累。我们或许因为太忙于功名或者金钱而忽略了身边处处存在的美。正如朱先生说的那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跳出这个束缚我们的利害关系网,以更客观的态度来看身边的事情,我们会觉原来被我们忽略的事物是如此之美。朱先生在最后一篇中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留恋,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真是现代社会一个真实的写照。但是如果没有无为而为的情趣,人们是不可能慢慢来欣赏周围的美,也不可能做到忘我的境界而产生移情作用。因此,我觉得,无为而为才是美真正的内涵,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的一种一精一神。因此,我们更有必要来了解美,用艺术来净化人的心灵。

朱先生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我觉得人生艺术作品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到底能否用心去了解生活中的美。在陶渊明的眼中,普通的南山被赋予了悠然的美感,豆苗在他那里则成了良苗。这是因为陶渊明真正摆脱了尘网。他的人生是一个到处充满美的艺术作品,而这些美都源自无为而为的情趣。

另外一点是关于朱光潜所说的考据,批评和欣赏。他说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从前老先生们太看中考据和批评的工夫,而现在一般青年又不太肯做脚踏实地的工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读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虽然我对考据学了解不多,但是通过跟一些教授的交流中,也了解了一些考据的知识。在现代中国,考据学也是一门冷的学科,很多人不愿意去做这一学科,这与社会浮躁的风气有关系。大学时一个考据之学做的很好的教授曾经跟我说,考据并不是单单为了考据,不能陷入考据之中,考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考据对于我们理解美的作用很大。我们年轻人在研究文学作品的时候更多的是对文艺的热情,可是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不愿意去做这些考据的工夫,根本在于我们缺少无为而为的一精一神,所以这种一精一神贯穿审美活动的全部,不仅仅是包括对事物本身的美的无功利的发现的影响,还有对美的欣赏起重要作用的其他工具比如考据学的影响。真正静下心来来做一下考据,对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考据学的知识,为欣赏艺术作品提一供材料和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脚踏实地地考据来磨练我们的一性一情,克服我们青年人的浮躁的心态,从而达到无为而为的境界。

玖了【谈美】一书,我对美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仅仅区分了一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我们在学习美学的时候,在理解美的时候,单单从美本身入手来谈论美,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如何具有无为而为的一精一神,只有把握的这一点,才能从本质上真正体会美。另外这本书语言易懂,富有趣味一性一,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这对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也有很大的帮助。

《谈人生的境界》读后感1500字


  冯友兰教授,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河南唐河人,算起来,我们也是邻乡了。
  据我所知,冯友兰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他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形成了富有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是第一个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人,也是较早地把中国哲学介绍到西方的中国人之一。他一生著述甚丰,中、英文著作近500万言。
  冯友兰先生从事教育六十多年,辛勤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工作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了。同时,冯友兰先生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不论在什么环境,他始终如一地热爱自己的祖国,拒绝国外奢华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自己的国家,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母亲――祖国。
  冯友兰先生在学术界的造诣在国内没几人能及的,其学识自不用说。我现在想说的是,冯先生的人品和人格。近日重读先生的《谈人生的境界》,感悟颇深。反复体会先生的这篇经典之作,我才对先生生前曾写下一幅对联,有了一番领悟了。“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原来,先生的上联说的是自道平生志事,下联说的是所求理想境界,我想,这副对联也许最能充分表达了先生的为人为学。也使我真正领悟先生之“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的境界了,唉,原来先生就是一位传播人类智慧“真火”的人啊!。
  先生在《谈人生的境界》中开宗明义:“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按照先生的说法,人人都有境界,只是由于自己的阅历、经验及所处的地位等因素影响,人的境界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以说,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这点就不难理解了。
  我在想,所谓自然境界,无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这种境界是本能的,与习惯、习俗相关联,我理解就是一种原始的力量,勿需教化、勿需觉解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你可以想象,连初生的小孩都具备这种境界的。
  那么,功利境界呢?那就是人开始考虑得与失了。他会思前想后,会利益取舍。他的动机是利已的,后果也是利人的,也就是说动机、行为对已有利,对人也有利,但从出发点来看,当初他行动前,他就考虑了这些因素了,人毕竟要患得患失了呢!
  道德境界当然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了。具备这种境界的人,考虑的是社会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而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所谓“取义不取利”也,为社会利益做事,符合道德规范,满足人们的需求,是一个纯粹的利人不利已的人。
  再来看天地境界。关乎天地之上,其思其想超乎凡人,大多远见卓识,考虑的是一个团体、集体及社会之利益,是所谓的大境界。这种人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为目标奋斗、努力,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想,自然境界自不用说,我们每个人通过不同的历练、教化,最起码对自己的要求是利人利己,不损人利己,做一个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功利境界的人,这个应该不难,这也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标准吧;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要考虑为他人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为社会留一些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也就是要做一个道德境界的人;当然,对于一些志存高远之人,就要追求人生之最高境界了,你就要达到天地境界啊!

  冯友兰教授,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河南唐河人,算起来,我们也是邻乡了。
  据我所知,冯友兰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他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形成了富有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是第一个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人,也是较早地把中国哲学介绍到西方的中国人之一。他一生著述甚丰,中、英文著作近500万言。
  冯友兰先生从事教育六十多年,辛勤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工作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了。同时,冯友兰先生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不论在什么环境,他始终如一地热爱自己的祖国,拒绝国外奢华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自己的国家,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母亲――祖国。
  冯友兰先生在学术界的造诣在国内没几人能及的,其学识自不用说。我现在想说的是,冯先生的人品和人格。近日重读先生的《谈人生的境界》,感悟颇深。反复体会先生的这篇经典之作,我才对先生生前曾写下一幅对联,有了一番领悟了。“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原来,先生的上联说的是自道平生志事,下联说的是所求理想境界,我想,这副对联也许最能充分表达了先生的为人为学。也使我真正领悟先生之“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的境界了,唉,原来先生就是一位传播人类智慧“真火”的人啊!。
  先生在《谈人生的境界》中开宗明义:“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