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曲则全枉则直读后感 > 导航 > 心诚则灵

曲则全枉则直读后感

心诚则灵。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心诚则灵,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诚则灵

观功夫熊猫有感

正心、诚意,只要诚意,就能产生灵验;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心态,愿望就会实现,这就是心诚则灵。

《功夫熊猫》这部电影主要演了在古老的中国有个和平谷,那里高手云集。谷中的阿波是个体重超重动作笨拙的面馆小伙计。熊猫阿波天天梦想当功夫大侠。和平谷高人大师预料太狼会越狱,就召集和平谷的动物,要选神龙侠。本来想来看看神龙侠是谁的阿波竟被选中是神龙侠。石师傅不相信,就千方百计赶阿波走。后来,石师傅相信了,就利用阿波贪吃的个性教会了它所有的本领。阿波拿到了秘籍,经过爸爸的提示,打败了太狼。

当阿波拿到神龙秘籍时,并不懂它的含义。当爸爸告诉阿波面馆秘籍,说没有什么秘籍,心诚则灵。心诚则灵,阿波明白了,根本就没有什么神龙秘籍,是心诚则灵。是啊,心诚则灵。只有诚心诚意的,你想的就会灵验。

在生活中,我也经历过心诚则灵。小时候,妈妈要生孩子了。我就学着大人的样子跪在床前,看着床上的标志,祈祷能生一个妹妹。妈妈平安归来,真的是一个妹妹。心诚则灵,诚恳的心终究会感动上天。

心诚则灵,金石为开。为人处事真心诚意,那么如金子石头也能破开。做事心诚,便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灵犬莱西》有感


今天我读了埃里克奈特的《灵犬莱西》。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大:一只狗为了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不怕千辛万苦,长途跋涉的从苏格兰跑到英格兰,这段路程可不短,有足足四百公里。这是许多人都做不到的。你可能会问:这只狗是谁?告诉你吧,这只狗就是莱西。

莱西不仅坚持不懈,还十分忠诚。在她往家跑的旅途中遇到了一对老夫妇和卖陶器的罗利,他们都对她很好。可他还是想要回到她是原来的家。在书的封面有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一只忠犬回家的坚定脚步。我认为这句话讲的很好,因为莱西就是如此。我觉得我们还不如莱西。你要是不信,可以拟心自问一下:如果你是莱西,你会这么忠诚吗?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情节令我开心,也有许多情节令我难过。最让我开心的情节,不用说就是故事的结尾:莱西和他原来的家人团聚了,并有了她的自己的孩子。最令我难过的情节,想都不用想,那就是在莱西跑回家的旅途中,莱西不仅被子弹打伤了还发高烧了。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希望你也能去看看。

灵犬莱西读后感


这是一本打动学生心灵的动物经典。这是一段感动几代人的人狗情缘。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一只忠犬回家的坚定步

自从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之后,迫不及待想阅读了。。。。。。我妈妈就买下了这本书。因为我对灵犬莱西充满了好奇。她为什么是灵犬莱西呢?书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有什么魅力能感动的几代人?等等。这些我都很好奇。可是我也很兴奋,因为《灵犬莱西》会给我一一解答。

灵犬莱西的作者是美国的挨里克奈特。他既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剧作家,生于英国西约克郡。少年时移居美国,婚后定居宾夕法尼亚洲。不幸的是1943年,因飞机失事不幸身亡。《灵犬莱西》成书于1940年,1943年被搬上荧幕,小说和电影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此后,多次被翻拍成电影和电视剧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观众。

《灵犬莱西》讲的是柯利犬莱西是山姆家最值钱的财产。也是他的儿子乔最亲密的伙伴。但迫于生计,莱西被卖掉并被新主人带到千里之外。虽然锦衣玉食,备受呵护。但莱西却一心要回到主人身边。她千方百计逃了出来,凭着直觉一路向南,翻山越岭、忍受饥饿,还被围捕追打差点丧命即便如此,只要还有一息尚存,莱西回到主人身边的信念便从未动摇

最令我感动的是书中提到的乔抱着莱西那里山姆卡拉克劳夫家的柯利犬从苏格兰跑回来了,我感到非常惊讶。一只柯利犬从苏格兰跑到英格兰那路是有多么遥远?可以说你一生都走不完。可是一只柯利犬却做到了。没有人可以相信。她是从苏格兰跑到英格兰!支撑他的是什么呢?是一种从未动摇的信念!

《恶灵书》读书笔记


一、书籍介绍:

书名:恶灵书

作者:燕熙

出版者:明日工作室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二零零九年十月

二、故事大意:

K出版社再一个老旧的地方找到一本书,但是负责这本书的翻译、封面设计以及工作人员全部都莫名其妙的被谋杀了,S分局的员警们正想办法如何破解之前任何人都打不开的档案时,这时候,电脑竟然自己开了那个档案,上面写着一行字:想知道为什么负责这本书的人都莫名其妙的死去,就往下看吧!

三、启发或佳句补充:

像警察这种规模大的同业团体,遇到事情时要共同解决,除了能增加彼此的向心力,还能增加经验。

我们应该要同心协力,破解这桩案件。

四、读后心得:

遇到危险时临危不乱,不只是警察应有的,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但如果像书中那些员警对于谋杀案草草结案,判定结果为自杀的话,那还需要警察做什么呢?幸好有一些好心的警察翻案,才将这桩谋杀案解决,现代有了这些员警,那们坏人就会减少,治安一定会比以前更好。

《柯灵选集》读后感



读《柯灵选集》

柯灵同志要我为《现代作家选集》里的《柯灵选集》写序文。他不嫌“佛头著秽”,我却不敢冒狂妄之讥,所以擅改题目,写一篇读后心得,表达我的欣赏。和柯灵同志略有交往的人,都会感到他和善诚挚。如果无缘和他深交熟识,读了他的文章,就能看出他的和善诚挚不同一般。他和善,因为处处把自己融和在人民群众之间。他诚挚,因为抱有坚定的信念,指引他为国为民,忠贞不渝。用他自己的话说,“人民有不可违拗的意志”,所以他的和善会变成勇猛。而他对自己信念的诚挚,使他在艰苦中也不灰心丧志,能变方换法,为他信奉的理想奋斗。这样的人,聪明不外露而含蕴在内,他并不光芒射人,却能照见别人所看不到的地方。选集所收的散文、杂文、小说、理论,都显露出这样一位作者。且看他的散文吧。有几篇写情写景,情景交融,很有诗意。可是作者并不像杜少陵那样“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或陆放翁那样“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露出诗人自我欣赏的姿态。他着眼的是浔阳江上夜航讴歌的舟子,为全家老少饥寒温饱或忧或喜的打鱼人,傍岸的采菱妇女,或顶风逆浪向暴力拼斗的孤舟。水乡渡口,他看到的是沉默的摆渡老人和来往渡客。田间春天的田园里,他记起童年,想到乡民翻泥锄草时短暂的美梦。他怀念遗事,带些惆怅迷惘之感,可是并非留连过去,而是要冲破陈旧,另开新局。逗留在他记忆里的是那些碌碌终身、默默无闻的艺术家,或筵前卖笑的妓女,戏院里卖糖的孩子。《团园》里为了救“光脚丫”而成为残废的“小先生”笑得多么甜蜜!《红泪》里受欺压的“小东西”流下的眼泪多么辛酸!跳楼自杀的工人为他发泄了义愤,而抗战结束,一名沉水自杀的日军又为他留下悲悯、惊惧等等复杂的情绪。这都是作者把自己融和在群众中的感受。他悼念的革命志士,都谦和诚恳,拙于言辞而勇于牺牲性命。他钦佩的翻译家一生耿直勤奋。他心仪的“老水手”,经历了惊风险浪;依然扬帆前进,更教人油然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企慕。这些文章里都充满了作者坚守不渝的信念。杂文一组是忧时愤世之作,写出上海沦陷时期的人间地狱,以及在里面鬼混的奴才小丑等。但作者总不忘自己是一名战士,绝不面对残暴的镇压而回避斗争,他敢于打破窒息人的恐怖气氛,发一声喊:“我要抗议,我要控诉!”有人说,柯灵的小说似散文。这大概因为他写得亲切自然,好像随笔记下些身经目击的事,产生一种真实感,叫人忘了那是小说。他的评论文章不作随声附和的判断,而有独到的见地,并流露出他从不卖弄的丰富学识。他是下苦功夫自学成家的,有自发的兴趣,有自辟的道路,基础深厚而结合实际,所以自有胆识。单从这个集子里选收的文章,就可见作者多才多艺。柯灵同志惯爱抹去自我,深藏若虚,可是他抹不掉自己的才华。随着斗争的需要或生活的逼迫,他的创作层出不穷,而他的文笔对任何形式都得心应手:描摹景物,点染得宜;抒写情感,熨贴入微;叙述故事,生动传神。《柯灵散文选》自序里说,希望炼就“灵动皎洁、清光照人”的文格。读他的文章而能见到他的为人,不就因为他笔下“灵动皎洁、清光照人”吗? 一九八四年七月


《鼓灵》读后感1000字


  《鼓灵》读后感1000字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一个作者要写出有生命有灵魂的东西,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事物本身就存在着极强的生命力,一看就让人心生敬畏。而这看又是至关重要的,与其看一个人将一个从未涉足的故事讲得天花乱坠,我更愿意沉醉在作者的脚步中,去聆听那些来自远古的真实的声音。这样的作者单是勇气就连同事物的灵魂一样让人敬畏。

  在看《鼓灵》之前,我刚好看了一个访谈,其中有一段提及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的制鼓方法,那一段竟与书中的内容机缘的重叠。《鼓灵》是作者邓启耀多次探访云南边境少数民族佤族村寨,并观看了整个制鼓过程,记录一个民族濒临毁灭的传统的一本书。

  鼓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腾之一,在历史的长河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将传统作为信仰的民族,传统的东西是不容变更的,所以长久以来也都不曾打破。倘不是佤族的“拉木鼓”有“猎人头”这一环节,恐怕现在也如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样经久不息的绽放着。好在,在越来越多的向作者这样的人探访了这个较为原始的民族后,这个民族的鼓文化总算是继续了,虽然没有了杀人头祭鼓的木鼓早已失去了人们信仰中的神圣,但终究,这个民族的文化没有面临消失的危机。

  和作者一样,在这之前,我几乎不会想到一个鼓的制作竟关乎到生命的层面,而这鼓的生命在作者进入佤族制鼓的时候显得愈加热烈。当粗壮的红毛树在倒下前的最后一刻,红色血浆从书中喷涌而出,树干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仿佛在为生命做最后的哀叹。


这样的场景不只让作者震惊,就连原本的佤族人亦是畏惧的,他们知道,这都是因为他们自己砍到了这树,讲一个生命推到。不难想象,这样的树在做成鼓之后,没有人会怀疑它是否有生命,通灵性。想起之前在访谈节目中看到的关于鼓的制作,嘉宾说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始地区,一些真正享受音乐,热爱舞蹈的民族制鼓是极为讲究的,有些人会拿着鸡蛋往树上杂,扔上去没砸坏的树,便可以制鼓。或许在现代人看来,这是多么愚蠢而可笑的方法啊,就连主持人也吃惊地问道“真的有鸡蛋不会碎吗?”然而这却是一个民族热爱生命的精髓,用灵魂来歌唱舞蹈,即便只是一只鼓,它亦是有生命的。这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信仰,我们这些只图肤浅之乐的有什么嘲笑的理由呢?

  我没有作者这样的经历去探访经历,亦无法想象在探入这样一个还蒙着神话色彩的民族时的好奇兴奋或是带着那么一丝畏惧。古老的民族通常都会带着宗教的色彩,在一些不能涉足的区域尤为明显,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踏入民族的禁区。今天自然不会再有杀人头这样的惩罚,但对一个民族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却是不能停止的。

  《鼓灵》读后感1000字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一个作者要写出有生命有灵魂的东西,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事物本身就存在着极强的生命力,一看就让人心生敬畏。而这看又是至关重要的,与其看一个人将一个从未涉足的故事讲得天花乱坠,我更愿意沉醉在作者的脚步中,去聆听那些来自远古的真实的声音。这样的作者单是勇气就连同事物的灵魂一样让人敬畏。

  在看《鼓灵》之前,我刚好看了一个访谈,其中有一段提及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的制鼓方法,那一段竟与书中的内容机缘的重叠。《鼓灵》是作者邓启耀多次探访云南边境少数民族佤族村寨,并观看了整个制鼓过程,记录一个民族濒临毁灭的传统的一本书。

  鼓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腾之一,在历史的长河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将传统作为信仰的民族,传统的东西是不容变更的,所以长久以来也都不曾打破。倘不是佤族的“拉木鼓”有“猎人头”这一环节,恐怕现在也如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样经久不息的绽放着。好在,在越来越多的向作者这样的人探访了这个较为原始的民族后,这个民族的鼓文化总算是继续了,虽然没有了杀人头祭鼓的木鼓早已失去了人们信仰中的神圣,但终究,这个民族的文化没有面临消失的危机。

  和作者一样,在这之前,我几乎不会想到一个鼓的制作竟关乎到生命的层面,而这鼓的生命在作者进入佤族制鼓的时候显得愈加热烈。当粗壮的红毛树在倒下前的最后一刻,红色血浆从书中喷涌而出,树干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仿佛在为生命做最后的哀叹。

《晋灵公不君》读后感


战火硝烟,纷纭事态。霸业在凯歌中书写,又有多少路骨冻尸融化在历史于烟云?尽瞻天下的王侯,忠肝义胆的将相他们在前台挥剑嗜血,大义凛然,在历史的笔墨中诠释出人的价值。但,使能堪比王侯将相呢?一个个英雄华丽的辉煌可能会被自命不凡得人追求,而平凡的你我去总是在向往,或者干脆说:他很伟大,但我不想成为他。

鉏麑一个不堪启口的刺客,一个被墨客渲染只为突出赵宣子的路人,我却看到了他所有的丝毫不逊于风云人物的大义。在本来应该刺杀的时刻,他却不是被杀意充斥,而还有民之主也的思考,这等觉悟难道应该被人遗忘吗?是的,他被盛服将朝的赵宣子感动,但这绝不是鉏麑退之的根本原因。真正能够让他这么做的,是他心存大义而非仅仅臣服于君主。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知道不行君令乃不信,错杀良臣乃不忠。他在动乱的社会中受着种种支配,却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观。而这一点,有多少一览天下的君王可以比拟?辉煌的霸业抹去了谦卑的心智,多舛的命运剔除了清高的灵魂。当时光转盘扭转至当下,不管是追名逐利的狂徒,还是满腔热血的愤青,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庶民小人,都想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宗教、派别、阵营、团伙,一个一个小帮子就是人们心中一个一个历史的卡槽,人们安居其中,如井底之蛙一样融进了一井天的世界。鉏麑之死,开始被世人嘲笑,虽不能否认活着的意义,但这嘲笑的背后,多少成为人们蝇营狗苟的借口。殊不知我们找寻的并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位置,而是我们心中历史的位置。我们所讲的忠义,从来不是书本上字典里黑白无声的解释。那只不过是告诉你忠义画的是什么,而水墨油彩,才是你之于忠义的价值。

有人会说,鉏麑乃是夸张的缩影,根本不惧历史价值。但如果说这是古人笔法的夸张,那至于今天,就是空想的虚构。不只是鉏麑,像同一文章里的提弥明等等,在阅读史料的时候,还会发现总有这么一个心存大义配角,在记载历史的人眼中,却在左右着未来。

扪心自问,你是否大义存心,还是跟着别人走,先肯定别人的结果,在去找自我认同的原因?如果说古人保有自我心境是因信息匮乏以致激发自我对话的话,那么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路专家层出不穷,如果你不能心存大义,自我筛选的话,那只能被人牵着鼻子来回转,你又能到达什么目标呢?

我并不是说心存大义就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对于旧认识,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新观点,不能盲从,要去眼见为实,了解后自我判断。只有这样,你才能主宰人生。

古之大义于今,已不只是忠君爱民。鉏麑之死于今,也绝不是小配角的湮灭,它还具有着浓厚的现实价值,观察他们自我坚定的人格,亦可反观现实浮华中的定海神针。

小人物书写历史。而如鉏麑云者,正是这样的在历史天平上毫无分量的小人物,才更见平凡中的伟大。

《灵水识谭》读后感


《灵水识谭》的作者是中国著名旅游学专家、国内旅游学术界著名学者、中国旅游体验理论的提出者谢彦君教授。初识谢教授,是今年七月份在广州中山大学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因谈话中得知谢教授对传统文化也造诣颇深,内心便不自觉得想亲近。会议结束一返回珠海便立刻下单买了谢教授的《灵水识谭》。

拜读完《灵水识谭》,顿觉内心愉悦,通体畅快!难为作者把那么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除了再一次叹服他的学富五车、博古通今之外,内心颇受触动的是作者的慈悲、修身和刻薄的自省。对待学生,他感叹教人至难;对待学问,他孜孜以求;对待教育,他心怀忧虑;对待生活,他风雅有趣。这本书蕴藏着解答一个人做人、做事和求学问中碰到的很多疑惑的密钥,值得一次次地去品读。

整本书加上引子和尾声共七部,一百零八篇。第五部分《识海钩沉》和第六部分《哲园沉思》是有关知识论的两部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并未完全消化吸收,体会不够深刻,所以不敢贸然分享。接下来主要针对第二部分《市井百态》、第三部分《心驰梦华》和第四部分《空谷足音》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感悟,希望对作者的思想和智慧能够领会一二。整本书的正文内容用《蜗牛的触角和它的路》作为开篇颇值得玩味,作者通过对蜗牛在行走中用触角去触碰、感知和选择路线的观察,给读者以启发,是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是在试探中成就自己的世界的?

作者身为从事教育行业多年的出色的教育家,对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有着鞭辟入里的见地,指出中国现实民情中所存在之窘迫、鄙锁现象,其根在教育;教育得治,世风自清、自正。反观中国当下教育,则不难见其有三失:失本、失类、失时,这三大失切中要害,发人深省(《中国当下教育之失》)。作者对于大学教育中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的阐释和见解,或者以梦境的形式,或者以趣味性的对话形式,或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等各种活活泼泼的形式,让读者读起来趣味横生,妙不可言,在赞叹作者的智慧之余并能引发思考。如《教育的宗旨何在》一文中作者提到的对于学生的教育之法,当学生论文答辩不过关时,作为教师不言学生本该做当做之事,反以外力相胁迫,此不啻庙上伎俩,不是教育之道,恐不足为法,深以为然。对于孩子的教育本当如此,先明正道,导之于人。又比如: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如何让学生去意会极为抽象的概念,这一点对于这个领域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是具有极大挑战的,所幸在《汉字凸之奥妙》和《上课心得:景观与地方性》这两篇中,作者作为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详细介绍了他如何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尤其是如何抓住要点、表达要点。让读者大饱眼福的同时并感慨,原来外行人都可以听懂这么专业这么难的博士课啊!这一点对于教育同行来说非常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作者主张热爱读书,但不主张玩物丧志地读书,而是获取知识要有起有止,该起时起,该止时止,读书时要成为自己的主人,不能被权威俘虏,尤其是不能被书本俘虏。其实这也指出了当今社会尤其学术界存在的从概念到概念来利用书本的问题。刚看到《人能被谁俘虏?》这个标题时,觉得当头棒喝。再看作者提出的解脱方法,更是很有共鸣。我曾想过让孩子初中之后利用寒暑假抽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去感受真实社会,既要读书又要实践。作者还在《什么叫有学问》提出了真正的学问的衡量尺度是:(1)能用语言精确地加以表达;(2)能用例子通俗地予以说明;(3)能在工作与生活、学习中切实地加以运用,对此我深以为然。《学问的根柢须不脱离社会》这一篇中用典故的形式一再劝诫治学者,学问不在社会中磨练,终是纸上口头功夫,要沉潜于社会生活。对于治学者来说,作者强调首先要有自己的根本观点:学问须有个主儿,否则必为听闻所乱,不过又须抛了这个主儿,否则若把自家的主儿执定不放,则又必陷入泥守的窠臼。从治学的态度方面,作者又提出学贵有方,学贵有专、学贵有恒、学贵有疑,从个人经验上升到了一般性方法。作者作为我们国家1978年入学的大学生,英语是成人后自学的,而后却可以熟练地加以运用;对照一下自己,从小有很好的英语基础,大学四、六级又以优秀成绩通过,现在却丢到爪哇国去了,着实羞愧。

书中很多章节都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自省、自律,但如果因此而断定作者是刻板、古板的书呆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是作者生活与学问,皆有静怡之态,却又活活泼泼、趣味盎然。《雾日惊梦》里,作者工作中的那种难的境地跃然纸上,当我笑中带泪地读完后,慨叹活着谁都不容易,原来著名学者一路走来经受的阻碍、困难一点都不比别人少。《梦里都在做学问》那一篇,描写说话底气很足、很有气场那段,忍不住被文字流露出来的真性情逗笑了,但这不正是一位颇具文人风骨而又对社会满怀责任感的学者甚至一代侠士的形象吗?《其实我们只需要坐下来》那篇的硬憋死扣,咬牙切齿,读完不禁捧腹,真真太形象了,焦虑、抑郁、拖延、逃避可能谁都有过,而对治的方法就是只需要坐下来!何其简明!是的,是疾唯有行动可破。《什么叫有学问?》中作者做了诸多的反思,刻薄的自省背后是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但当读罢这句总以为玄谈既可养心又可造型甚至可赢得红袖添香更不妨成名得利时,不禁令人莞尔一笑:原来谢教授也食人间烟火,自自然然,毫不矫揉造作。

此外,像《少年勿仿老年态,少年少年作少年》、《人生无意义》、《心静如湖水》等篇章,其意趣也都极精妙,从思想到行为都甚圆融、通达。

只可惜自己学识浅薄,语言无力,无法把所有的心得和体会用文字表达出来。幸而更多的收获和意会都已化入读后整个人的神清气爽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