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 > 导航 > 苦旅有乐

文化苦旅读后感

苦旅有乐。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苦旅有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漂泊旅程,莽苍大地,行过之后,是苦涩的回味。

走走停停,华发早生,苦到极致,是甜美得升华。

邂逅《文化苦旅》,它正躺在同学的臂弯中,浅黄色与黑色的封面连带醒目的苦字给我一种文学重压,我好似处在一片低气压中。在心里啧了一声,我飞快地擦身而过,不给自己造成相形见绌的心理压力。好笑的是,我在几年后于一排排书架上发现它,又鬼使神差地买下了它。或许是我想挑战看看,几年前畏惧的书入了今天的我的眼睛,还是否是一种畏惧。

一、有关文化人格

60华里的莫高窟壁画才情满溢、空灵神秘,1000多年的生命在此蒸腾。艺术映射心灵,玄秘洁净如它是一种永久的向往,如梦如幻。阅读着其中的文字,我多想跟着时光穿越到1000多年前,静静伫立看这壁画形成的伟大过程,繁杂的内心世界也会因欣赏了独一无二的艺术而安定下来。我又登顶柔情似水的鸣沙山,饱览纯净的光影分割,心中鸣起天乐般的梵呗。转眼,又被熨帖大地的月牙泉宛若从天边来的静谧祥和吸引。老尼为何愿意孤守荒凉浮嚣之地呢?我不能很理解,心里才想是她看透了缤纷人世背后的简单原体,宁愿用余生领悟这里满满一世界的禅机。我们常常做诗歌赏析,诗人们总有许多化不开的哀愁,比如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总以为柳宗元十分享受无人打扰的状态,以为孤、独二字又是诗人与生俱来的感性和矫情。直到我读了《柳侯祠》,才改变对这首诗错误的理解。

柳州的柳侯祠,安放着他的灵魂,他一生的坎坷凄楚。隐藏在其短暂、孑然一身人生下的,是文采斐然,是渴望兴盛的文化人格,待华夏少年去解读只可惜,我这华夏少年却一直误解了他,误解了惨遭谪戍诗人们的人生。我惭愧不已,我这般不谙世事,只顾游乐,全然不知活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文人遭受的苦难,还嘲笑他们的矫情和无病呻吟。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背过这么多首古诗,我没有对一首感同身受过,更别说为世人的厄运扼腕叹息。

二、有关生命

我们从何处来到这里?又从这里走向何处?一定有很多人也提出过这个疑问,但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没有意义。你还记得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吗?你是否想过那样一个蓬莱仙境为何留不住贫困辛劳的渔人呢?因为人是无法遗忘的。不能忘了自己更不能忘了生命的意义。或者不是为了带着空白回到赐予你生命的黑洞去,而是要为了热爱的生活执着奋斗,蒸发出自己的世界。正如《武陵人》中所说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思索的权利。

崎岖的黄土地上,一双脚实实地嵌入又提起,留下一串寂寞的脚印。信客日复一日来往于乡镇之间,包裹里揣着一家又一家人对彼此的遥想思念。没有电话、e-mail的时代,尽管呼吸着同一海拔处的空气,浓稠的思念呵,也直叫人呼吸困难,如抵咽喉。信客这个伟大的职业人群,用自己大半生为别人的生命送去春露阳光。他们被怀疑诬陷,也平白落入过无端的纷争,但他们仍在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两头的人们造福。常有人说:不要为别人活着。但我想,一个人的一辈子,若有一群人值得你跋山涉水,即使不能名垂青史,也不至于死后在墓志铭上写下可悲的碌碌无为。

一个晴天,我在家中的院子读完了最后一个字,算来自己竟花了大半月读此书,后面又用了三天写成这篇读后感,合上书本时,感觉自己也经历了八千里路云和月。那铺天盖地温和的阳光清洗了身上的浮尘,快乐因子在体内轻盈跳跃着。漂泊旅程,莽苍大地,行过之后,是苦涩的回味;走走停停,华发早生,苦到极致,是甜美得升华。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文化苦旅》感言


读《道士塔》《莫高窟》后,我一直无法平静,我的灵魂深处仿佛被什么撕扯着,那样疼痛,疼痛。

题记

我震撼了,为那个恨字。我的眼前仿佛展现了悲凉的莫高窟和无知而愚蠢的王道士。我不知道那是莫高窟的悲哀还是望道士的悲哀。

一个道士,一个敦煌石窟的罪人,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些文化,在他第一次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就注定被破坏被吞噬。1907年7月,法国人伯西和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卡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手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毯因有一次用一点银元换取了35大箱,6000百多卷经书余秋雨先生在写这些数字是心是否在淌血?我的嘴里忍不住咒骂,咒骂那早已死去的罪人,但现在又有什么用呢?莫高窟外的道士塔啊,你听到了来自沙漠深处的哭泣声吗?无奈和悲哀!也许于秋雨先生的那一句我好恨!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

真想去看看被王道士粉刷白了的壁画,去感受那石灰底下薄弱的呼吸,去听听那泣血的声音。这一夜,注定无眠。

王道士已经逝去,而莫高窟还存在,即使已经破碎不堪,把他依然是一个生命,屹立在风沙之中。

于秋雨想到了千年前的乐樽和尚,他是莫高窟的始主吧!第一个来这片土地上的那个人,他看到了三危金光。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如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让他成为真正的胜地从此这个响起了工匠敲打的声音。工匠中隐含着真正的艺术家。前代的艺术家有遗留给后代内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数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就如于先生所说的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年的沉沉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火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而终地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个何等壮阔的生命!

而我却没去莫高窟,我只丛电视上看到过那壮阔的景色。在这里,我从新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听到那跳动在历史深处,那雄浑的脉搏声。从古代的工匠艺术家到现在的建筑师,从古代的诗人到现在的散文家,摄影师,莫高窟迎来了一批批人,又送走了一批批人,而有着不同程次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于是,于秋雨先生的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心灵的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和民族心理的景深。但我有怎么懂得那深刻的含义呢?我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是如此短浅,也只能从文字里感受到点点莫高窟:

他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他把人性神化,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

他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他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红;

他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论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

在沙漠深处,一一个伟大的灵魂,等待人们去观仰,膜拜。

读《文化苦旅》有感


曾有人问余秋雨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任何?余秋雨先生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是啊苦旅就是文化呀。

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跟随作者走入书中,眼前仿佛浮现了宏伟瑰丽的莫高窟、历史悠久的天一阁

莫高窟,举世莫能高。瑞像九寻惊巨塑,飞天万态现秋毫,瞻礼涌心潮。宏伟瑰丽的莫高窟坐落在甘肃省敦煌东南方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它是中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余秋雨先生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确,莫高窟中所保存的壁画、彩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你感觉仿佛走进了艺术的殿堂。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些白俄士兵在莫高窟里生火做饭,黑烟和油污覆盖了大批壁画和雕塑。他们还用黑漆在上面乱涂乱画。他们走后,一群美国学者以拯救的名义用化学溶剂把壁画剥下墙壁,带到了美国。

回到美国后,他居然后悔当初没有带够化学溶剂,因此又来了第二次。幸好,在陈万里先生和村民的帮助下,他的阴谋没有得逞。读到这里,我长舒了一口气,不禁为陈万里先生和村民的壮举感到敬佩,为那些美国学者和白俄士兵的行为感到痛恨。

历史悠久的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余秋雨先生说:作为一个藏书楼,天一阁的分量已经远远超过它的实际功能。它是一个象征,象征意义之大,不是几句话所能说得清楚的。我又接着往下看。

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诞生于十六世纪初,他仕途不顺,一直被频繁调动,大半个中国都被他摸了个遍。在奔波中,他不忘搜集书籍,这些书从他开始,(星辰ww)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这不仅是天一阁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正是由于这样的传承,在现存的古代藏书楼中,论时间之长,它是中国第一,也是亚洲第一。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句话:范钦给了我们一种启发:一生都在忙碌的所谓公务和事业,很可能不是你对这个世界最主要的贡献;请密切留意你自己也觉得是不务正业却又很感兴趣的那些小事。

不必出门,就已经把中国的名山大川游历了个遍,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读《文化苦旅》断想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