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时间与人生感悟 > 导航 > 选择与人生

时间与人生感悟

选择与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选择与人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正确地选择可以使人生生存!

从前,有两个人去野外冒险,当两个人的食物吃光时,上帝给他们一人一个礼物一筐鱼和一个钓鱼竿。两人接到礼物后不再合作,而是分道扬镳。最终,得到鱼竿的人饿死在去海边的路上,而另一个人也饿死在空筐旁边。后来,又有两个人在野外冒险,上帝还是给了他们同样的礼物,他们没有各走各的,决定合作,于是,每次吃饭只煮一条鱼,终于他们成功到达海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试想,如果他们像前两个人一样,必然会饿死,可幸运的是他们放弃离开,选择合作,这就是生存的关键。

正确的选择也可以让人成功!

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践吧?他的军队被吴国打败,自己成了俘虏,后来给吴王当仆人。当他被吴王放回自己的国家时,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当个平民,不再惹是生非,一是找吴王报仇,东山再起。他选择了第二个。他回到家乡,卧薪尝胆,训练军队,终于打败吴国报了仇。

如果他当初选择成为一个平民,不再参与国家大事,那他还能灭到吴国,为自己报仇,获得巨大成功吗?

相反,错误的选择却只能导致失败。

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在诸葛亮出师北伐时,他不能好好的治理国家,给诸葛亮一个稳定的后方,反而吃喝玩乐,远离忠臣,而亲近小人,不思进取,最后,魏国灭了吴国后,继而灭了蜀国,刘备等人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也就拱手送给了魏国。

如果刘禅在诸葛亮伐魏时,选择接近忠臣而放弃那些奸佞小人,每天处理政务,又何愁兴复汉室的大业不成呢?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未来,今天的选择决定我们未来的生活,而今天的生活是我们过去的选择的结果。

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不一样的选择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图书馆二楼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两本看上去就感觉已经有很久历史的书相互依偎,一本已经没有了当初光滑的封面,只有五个不大不小的褐色的楷体字哲学与人生依旧醒目,但那字的颜色却使我想起了久经风雨的老树,饱经沧桑而又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另一本则稍好一些,褶皱的书皮,有几页纸已经早早脱落,书本内部原本的线装本已经松散成两大部分,微卷的页脚提示着我已经有数不清的人翻阅过这本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我选择了第二本书。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多废话、讲半天不知道要讲什么,可是,我得告诉你,我的的确确是这么个有些啰嗦的人。其实,也不尽然,我只是想用最真实的语气从头到尾记录我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的感受,也只是想完完整整的把我自己目前对人生的感悟告诉你而已。读完这本书,我最真实的感受还是选择做你自己。

书中说人生活在世上都只是旅客或过客,而不是归人。这句话确实不错,我们从来到世上,睁开眼,一路走来,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经历的,无论多么悲惨,亦或是多么绚烂,最终留下的,只是那些难忘的铭记在心的片段,而已。而那些或美好或苦痛的时光却是万万不能因为我们渴望它停住脚步就能停下的,最终我们依旧走向孤独,走向死亡。

正如旅行,身在途中,无论沿途的风景多么美妙绝伦,令人心神震撼,我们终究还是不可以长时间驻足,我们或用相机拍下那些美好的景物,或用铅笔记录下那些感动的瞬间,但,当这些事情一旦结束(一旦发生),我们就不得不再次出发,直至下一个目的地,最后,我们回到暂别的家。

死亡是最终的归宿。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人在路上,走出怎样的风景确实取决于你自己,看你做出怎样的抉择。

是选择做别人眼中的自己,还是选择做真正的自己?生活的中国人,大概选择的都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吧,为了适应整个大群体的颜色,遮蔽了自己的内心,选择多数人的选择,买多数人买的东西,说多数人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有时会为了多数人那些荒唐而可笑的想法放弃自己内心的良知。还记得几年前切糕盛行,几千元一斤;杭州小伙儿卖肾买苹果4s手机;着名的引起无数讨论却无疾而终的小悦悦事件。

我不知道为什么切糕会如此稀有到堪比食物黄金,也不清楚为啥好端端的人要去买所谓的高档手机,更是不了解那些看到奄奄一息的小悦悦却置之不顾的路人们,但,我清楚,他们做的都是合乎情理的大多数人的选择:大多数人觉得吃切糕倍儿有面子,大多数人觉得用苹果手机是一种时尚,大多数人觉得就一个陌生的小孩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毕竟这样的事儿中国不是没有,还经常救人者被获救者倒打一耙。

可我知道:切糕充其量就是面粉加上板栗,对了,还有一点蜂蜜什么的,成本几块钱。我还知道:最初发明手机的目的就是为方便联系亲人好友、公司伙伴,而且,附加功能越多的手机质量越差。我更知道,小悦悦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有血有肉,诚然,换做是我,在听闻中国有过那么多起被倒打一耙的案例后,我也不会立即上前,但我会尽我所能,积极联系警方,维护好现场。或许在警方到达之前一分钟,我还会继续赶路。可我不会坐视小悦悦在被车撞倒后再次被轧。

当看到这儿,你们或许会觉得这人真虚伪,但我承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自己都护不了,又何谈行侠仗义,救死扶伤呢?

从这几件事上,我看到的是人云亦云,是亦步亦趋,是盲目的妥协于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沉默的掩盖了自己的良知。而这样的人,比比皆是,甚至是我自己,有时也不免成为其中的一员。尽管很多情况,我们不免随大众,但,我们还是有很多选择的权利的。这时,我选择做自己。

人生就像一场考试的选择题,你无时无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而且,一旦选定,就无法更改。可是,人生中的考题却不像考试里的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人的选择都可以是一样的,也都可以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看似分道扬镳,可经过柳暗花明,说不定就殊途同归了。而选择,不过是选择自己的路。真正做出选择,依靠的是你的大脑还是你的心,就要看你自己了。

可如果你总是选择别人希望你选择的,扮演别人期待你扮演的角色,你,还是你自己吗?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忘了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而往往是看见大多数人要做什么就紧跟着去做,这样便往往落了下风。而那些选择做自己的人,则能更早的取得成功。盲人歌手杨光选择了阳光向上,从不自暴自弃,终于扬名于星光大道;韩国男歌手rain选择了穷孩子也能当明星,每天刻苦努力的训练,没有刻意模仿别人,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屹立于风起云涌的韩国乐坛数十年不倒;英国首相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选择了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不顾众人反对,使英国避免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又想起中国一度出现的房奴、车奴、十八项全能妈妈,还有香港奶粉抢购潮,苹果手机疯抢潮流,我只能苦笑。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我问过我自己。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记得一句很早之前看过的话:当你独自一人笑了,你才是真正的笑了。我们在生活中不免使用大量的表情,而笑,则是最广泛也最具效用的一种。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因为开心你才笑,而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笑,所以你选择了笑。

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学着去适应环境,而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就像有时候,你听到有两个人在背后批评另一个人,你说不定会插上两句火上浇油,可如果被批评的人在你们面前,你又不免装作没听见另外两人的言论。而真正的自己,被你藏在了哪里?

曾经我看过一本小书,叫做《简单生活》,书的大意就是尽量精简自己的所有物,只留下必需品,这样会让你感觉无比惬意且有效率。此刻,为了真正的发现自我,我觉得你可以先找到对你最重要的东西,把你觉得自己具备的或想具备的品质或物质写在一张纸上,然后一项一项划掉对自己不是那么重要的项目,最后剩下的你怎么也不想划掉的那几个就是你真正想要的或想留下的。然后,学着用最简单的眼光看生活,用最朴素的心情去感受生活,用最真诚的心意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不去想别人的想法,不去看别人的眼光,真诚的,虔诚的去做自己。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最近读了毛概老师推荐我们的《哲学与人生》,有了一些感悟和思索。

首先,人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思考。不过,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也经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说吧!到最后干脆不想,就是因为实在想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其实这也正是我想学习哲学的原因,只有学会用哲学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些事,才能更快的解开这些迷雾。书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吧!

其次,另一句话也给了我一定的感悟,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书中给出的关于培养智慧的启示案例:爱因斯坦曾说过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智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结为两点:完整与根本。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

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20、30年就可以决定了吗?林肯曾为人刷盘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信念。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总的来说,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

总而言之,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里的觉悟是要我们放弃个人成见,去发现真理,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体验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当克服身体的惰性,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自由,去接受体验的时候,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有偏颇与片面的地方还请大家包涵。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一)

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与人生】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教育与人生】这本书一精一选了四十八篇叶老的教育论着,具有较强的代表一性一,值得一读。

有幸捧读这本教育专着,真可谓受益匪浅,下面就教师怎样来教学生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针对教师怎样来教学生的问题,叶老先生提到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我国教育者的优良传统。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重视以身作则的原则。西汉教育家董仲舒说:善为人师,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意思是说,要当一名好老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又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道德的特征,是人民教师必备的德行。

叶老在他的论着中将教师的讲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开门见山,一种是先引起动机再讲,以后者为最有效,在学生接触后想知道的时候才讲,更会使学生豁然开朗,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求创新、善创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一点在教育学生环节中体现更为明显,教给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的标准,不仅要用语言讲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也是一种有效的不言之教。关于这一点叶老讲: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而身教为先总归是最重要的一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以身作则的重要一性一,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能否做到以身作则,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对教师不但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一爱一戴。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说得好听,而在行动上却是另外一种样子,学生就会不听教师的话,有的学生还可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我们教师在这一方面要注意和学生沟通,真正地了解学生,应该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样才会更顺利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玖完【教育与人生】,我深深地感受到叶老对新一代教育工作者所寄予的深切厚望。在当今社会,说白了其实就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教育竞争的社会。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稳固的专业思想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有某一学科专业的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要有一定的人文科学与艺术修养,而且还必须具备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掌握科学的、发展的融技术与感情为一体的教师职业技能。我们要不断地充电,只有以为人师表的姿态展示人生的道路,以高尚的情一操一鼓舞学生,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使自己不愧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二)

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与人生】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阅读、研究。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师者前进的方向;它又像一本字典,能让人查到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更像是一位长者,在告诉你经验和方法。它语言简练、易懂,能激发读者的种种思考。

寒假里我拜读了叶老的【教育与人生】一书,叶老的教育理念中渗透的人一性一化教育思想给了我很深的触一动。叶老强调: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人,是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人一性一化教育要以人为本,具体说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个一性一、创造一性一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为本。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是教育的主体,是整体的、发展中的,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能动一性一。在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实施人一性一化教育的良好时机。

在传统的教育模一式中,强调学生死读书,高强度地训练,课业负担过重,引起学生恐学、厌学甚至逃学、辍学,学生产生普遍的逆反心理。课堂上采用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通过接受教师所提示的信息进行学习,作为教学受与者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主动一性一和能动一性一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扼杀了学生的个一性一和创造能力。并且,由于教学质量的好坏通常是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估,因而造成了过分看重分数,只注意少数成绩拔尖学生的教育而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形成明显的教育不平等,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一浪一费。这些做法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发生扭曲。叶圣陶在谈到中国教育改革时提出:教育本质的改革尤其紧要。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耀,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授众人的供养。

作为当代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落后的思想中摆脱出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针对教师怎样来教学生的问题,书中提到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叶老在他的论着中将教师的讲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开门见山,一种是先引起动机再讲,以后者为最有效,在学生接触后想知道的时候才讲,更会使学生豁然开朗,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求创新、善创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一点在教育学生环节中体现更为明显,教给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的标准,不仅要用语言讲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也是一种有效的不言之教。关于这一点叶老讲: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而身教为先总归是最重要的一条。当然,教师在这一方面要注意和学生沟通,真正的了解学生,应该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样才会更顺利更有效的教书育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活泼、兴奋、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教师的任务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的学习动力从外部转向内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做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换,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一性一、创造一性一,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是指导、监督,他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己做的能力,就像意大利着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每次演讲时总要强调的一句话: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去做。要让学生的学成为一种自主行为,把课堂建设成为一个学生乐于展现自己,乐于发展自己的舞台。全方位地营造一个学生的身心可以健康合理发展的空间。教师要用自己的一爱一心,敬业一精一神和渊博的知识把学生培养成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人,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并愿意将其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

在【教育与人生】一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叶老对新一代教育工作者所寄予的深切厚望。品味叶老的教育思想一精一髓,我也充分感受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古训的分量,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把最新鲜的知识灌输给自己的学生,有义务教会他们走出学校后如何适应环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义务将做人的道理传授给他们,这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尚的道德一操一。不仅如此,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也已经不容许我们留给自己停滞的理由,所以我们必须要不间断地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完善自己。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三)

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与人生】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教育与人生】这本书一精一选了四十八篇叶老的教育论着,具有较强的代表一性一,值得一读。有幸捧读这本教育专着,真可谓受益匪浅。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热一爱一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一性一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一爱一的花木一样。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一爱一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一爱一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一摸一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

以教育成就自己。由认识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是一种自然的步骤。如何才能达到成就自己的目的呢?叶老认为,应当按照自己的所长和所好去成就自己。譬如一爱一好理科的,就可以在理科方面努力;一爱一好文学或者政治经济的,就可以在文学或政治经济方面努力。这样,是很容易成功的。要使人们都能够成就自己,非借助于教育不可。可见,教育对于人生所负的责任,真是不小。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一点在教育学生环节中体现更为明显,教给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的标准,不仅要用语言讲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也是一种有效的不言之教。关于这一点叶老讲: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而身教为先总归是最重要的一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以身作则的重要一性一,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能否做到以身作则,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对教师不但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一爱一戴。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说得好听,而在行动上却是另外一种样子,学生就会不听教师的话,有的学生还可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我们教师在这一方面要注意和学生沟通,真正地了解学生,应该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样才会更顺利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我们要多读好书,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不断进步!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