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导航 >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夜宿山寺》教学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夜宿山寺》教学教案。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夜宿山寺》教学教案”,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教学目标

学习4个生字3个认读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重点

学习4个生字。

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

了解诗的内容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了一首《静夜思》你们还会背么 指导读生字“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出示李白的图片。介绍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句他的诗有的十分夸张充满想象力有的充满豪情故此人们称他诗仙。

2、揭示课题

⑴这一天李白来到一座大山前这是一座高高的山云雾缭绕山上有一座寺庙。李白要去山上的寺庙山实在太高了爬了一天才到山顶于是他就住在寺庙里用一首诗歌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夜宿山寺》。

⑵读准字音读准题意 《夜宿山寺》中“宿”就是住的意思。‘寺’就是庙宇和尚住的地方。‘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呢”晚上住宿在山中的寺庙里。

二、读通古诗认识生字

1、过渡他登上了楼台的层看到皓月当空、群星璀璨写下了怎样优美、浪漫的诗句呢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词语、读古诗在读中学习生字。 读准下列字音寺、宿、摘、恐。 认读生字时字形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识字如“寺”和“诗”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字音字形。

三、理解字词、了解诗意

(过渡:朗读这首诗你对这座山寺的感受是什么呢?)

1、这首诗描写的是山寺的高大请你小声读读古诗你从哪句话看出山寺很高教师指出“危楼”指高楼“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星辰”是星的总称

(1)想像一下,作者站在这么高的楼上是什么感受呢?

(2)结合实际说一说你站在的地方是什么感受?李白所在的楼高高的可能都想想不到的高那你读出这样的感觉和语气。

(3)这山寺高的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星辰,一起连起来再读读。 真是太高了,让我们在读读这句。

(4)你要是上了这么高的楼,会是什么感受?--那你再读读。

(5)李白怎么想的(恐惊天上人 )

“天上人”指的是谁呢?

为什么诗人不敢大声说话 ?

是啊,李白想:神仙在干什么呢?我是一个普通人,可别吓着神仙,该怎么读?

(6)四句连起来读一读

2、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3、 还可以这样读呢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 学生自由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学做小诗人诵读。)

四、背诵古诗

(1)填诗背诵 夜宿山寺

( )( )高百尺 ,

手可( )( )( ) 。

( )( )高声语 ,

( )( )天上人。

(2)指名背诵

五、指导书写生字

辰 寺 诗 尺

1、指导书写“诗、寺”两个生字

(1)笔顺跟随看清笔顺、间架结构

交流书写生字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寺”由两的熟字“土”和“寸”组成。“土”要扁一些“竖”写在竖中线上两个“横”起笔低收笔高都向右上方倾斜第2个“横”贯穿左右是这个字的3个横中最长的笔画决定整个字的宽窄。“寸”的“竖钩”在竖中线的右边。 “尺、辰”两个生字字形相似学生比较他们的共同点都有舒展的捺和撇。

(2) 描红

注意起笔、收笔、占格位置

(3) 教师范写

(4)独立写一个

(5) 展示、评议

(6) 再独立写一个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各3个

2、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3、选做搜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fwR816.COm阅读欣赏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山行》教学设计


这篇《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山行》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21.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行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蓝天杯”教学设计三等奖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长春版二年级上册语文《遗爱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五言诗。诗人白居易通过四句诗,二十个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读诗过程中,你会沉醉于遗爱寺周围那美丽的景色之中。弄石、寻花、观泉,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美妙。短短的小诗,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花鸟图。诗的前两句是以诗人为中心,写诗人的动作;诗的后两句则以自然界中的声音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声声入耳的自然界的奥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古诗和图画认识5个生字,会写会用6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流利地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大意,能对诗歌进行绘画想象。

教学重点:

感悟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生字,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

在诗中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秋天到了,同学们观察到大自然中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特点)

师:植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草。我想起一首诗:离离原上草……(学生跟着背)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答白居易)

二、探究新知

1、

白居易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有一天白居易去一个叫遗爱寺的寺院游玩,(师边说边画寺),一到那里就被美丽的景色陶醉了,便以《遗爱寺》为题写了一首诗。(板书课题)

学生读诗题,学习“遗、寺”(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来记这个字。师出谜语一字一尺长,不用仔细量,你要不相信,庙里问和尚)。师:白居易来到遗爱寺,在这里坐了一会,走了走,又听到一些声音(板书坐、行、闻)就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句,真令人佩服,我想先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吗?(师范读古诗)

2、学习第一行诗句

诗人在哪坐下了呢?生自读第一行,画出第一行中的生字。并找学生到黑板中圈出。 学生读字,并为生字注音。 学习“弄” 你怎样来记?为“弄”组词。师为学生讲弄的字理知识:“弄是会意字,原指双手捧一块玉,表示玩耍、戏弄之意,后引申为做、办、弄。本文中作者玩弄什么呢?请读第一行诗句。生根据诗句回答。 学习“临” 在哪见过这个“临”字(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欢迎光临”)师讲解“临”字字理知识。“临”也是会意字,原指人从高处向下看,并有居高临下一词,后引申为面对来临,本文中作者来到哪?(生再读第一行并回答)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为什么会坐在溪边玩弄着石头(可能路途遥远累了,或觉得石头好看)

3、诗人又向哪走去了?学习第二行诗句

生读第二行,画出“绕”字,师引导学生用家族识字法学习,说出“尧”字家族中其他的 字,并为“绕”组词。 生再读第二行诗句,回答诗人绕寺院走。 师引导生想象那里的花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根据诗中内容配上动作读古诗前两行,回答前两行是什么描写?(生回答动作描写,师板书)

4、学习后两行古诗

后两行又是描写什么呢?生自读后两行,回答是声音描写,听到什么声音?这些声音多吗?读诗句回答,从诗句中哪些词可看出,同学们想象小鸟会怎样叫,会有什么样的泉声。

5、指导朗读

这些声音如此美妙,如果你到那里会喜爱那儿吗?诗人也一样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所以留诗一首,我们在读诗时,读出你 自己的感情好吗? (师指导注意停顿,指导学生采取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从对读、师生对读的方式)三、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爱、寺”“爱”和“受”区别开。“寺”中“土”下横从左二线到右二线。

三、拓展创新

老师在刚上课时就画了一座寺院,和诗中内容比完整吗?你认为缺什么?找生到黑板上来补充画,不擅长画画的同学在下面朗读古诗。

四、总结回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记住诗人白居易了吗?记住遗爱寺了吗?让我们带着对诗人敬佩之情,对大自然赞叹之情齐背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小火车认读生字。

2、生字朋友又结交了新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

绕远 临时 玩弄 遗失 寺院 卖弄

少林寺 光临 绕路

二、书写生字

字都认识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写漂亮。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弄 临 绕 语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结构不同)

3、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写呢?我们共同来研究它的写法。仔细观察,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

4、指导书写,教师范写。

临:左边两竖没有点。

绕:不要添点。

语:左窄右宽。

5、学生书空,练习书写。

6、写字展示,评议,交流。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三、处理课后习题。

1、 读一读,会写的写下来。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欣赏:把这首诗读一读,然后背下来。你能把这首诗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吗?说说你画的画。

四、背一背。

积累词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写景的诗。

2、书写生字。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夜宿山寺》教学教案”一文,希望“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夜宿山寺》教学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