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 导航 >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1935年10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

二、学(1-2分钟)

了解诗歌体裁: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律诗共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押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三、整体感知(8-10分钟)

1.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

2.生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3.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不会的地方小组合作)

师明确:小组之间不会的教师讲解

四、合作探究(7-8分钟)

1.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五、悟(4-5分钟)

1.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六、拓展链接(8-10分钟)

1、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背诵全诗。

fwR816.CoM阅读延伸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解题

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书后词语.

2,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

(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 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

(3)还写了什么 (夕阳和海鸥)

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

5,组织讨论: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样的黄昏.

四,试着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五,作业

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设计方案二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2,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黄昏的景色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注书中标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教师指导朗读: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说一说,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2,课文中哪处的描写,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看来,作者笔下海上的黄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回到课文中,请你再来默读课文,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2,逐段交流:

重点体会和指导朗读:

(1)挤到沙滩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愤怒的白沫.

这是作者看到的吗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3)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4)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从课文描写的景物和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

2,交流讨论.

四,作业

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黄昏.

表达

板块教学提示:

本板块收纳了《野草》,《琥珀》,《荔枝图序》三篇文章.

《野草》引用了两个故事来说明草的力量,同时告诉我们,生命力是世间最顽强最神奇的力量.

《琥珀》一文向读者介绍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要认真领会科学家的推理猜想方式.

《荔枝图序》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注意学习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事物.学习介绍事物的顺序.并努力将介绍性文章写的生动,有趣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 细浪、泥丸 (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 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 更喜、尽开颜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石榴又红了》教案设计


这篇《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石榴又红了》教案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振铎,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2)体会文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爱戴、思念父亲的深刻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唤醒学生对亲情的认识,理解生活中的父爱。

教学方法:

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辅以谈话法、欣赏法、引导法、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自悟,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在学习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运用“品读文字,体会情感”的学习方法对文本进行层层深入的阅读。

教学手段:

课件和音乐渲染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谈话导入

[出示课件:石榴]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它。来,读“石榴红了”读出喜爱之情。老师加了个字,再请人读读“石榴又红了”,联系课文内容,感受有变化吗?一个字或一个词就蕴含一种情感,这就是语文味,以后要好好体会。

石榴又红了,偏爱石榴,喜欢过石榴节的父亲却已不在了,有关父亲的往事永远留在儿子郑尔康的心中。那是什么样的往事呢?(板书) 父亲 往事

(二)品读文字体会情感

Ⅰ、围绕中心句 品位几桩往事

(1)打开课本,找到直接写“往事”的句子。

句子:啊,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啊!(学生谈理解。)

(2)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想写了父亲的哪些事?

(3)学生交流

过程预设:

事情1:父亲爱好园艺,侍弄花草。

①谁愿意读读第二自然段?

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院呀?在这样的小院生活,那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呢?

③同学们,石榴又红了,我仿佛看见父亲在夕阳下,在小院里,

给花花草草浇水,施肥…难怪作者感叹—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啊

事情2:父亲在石榴上刻名字,和孩子们过石榴节。

①还写了父亲什么事呢?请一个小组读读第三自然段,谈谈感受深刻的句子。

【句子一】:在果实红透之前,他总要挑选一些较大的,逐个刻上自家的、亲友的、邻居的孩子们的名字。(父亲刻下的不仅是名字,刻下的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啊。)【句子二】:他和孩子们一起唱啊,跳啊,做各种好玩儿的游戏,或是大家围坐在他四周,听他讲迷人的童话。(他爱孩子,身受孩子的爱戴。)

②石榴又红了,我仿佛看见父亲(谁来说)这真是—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啊

过渡:有人说往事如烟,随风飘散,在儿子心中,父亲的往事如茶,愈品愈香,我们跟随郑尔康继续品味。

事情3:父亲和小姑娘打赌。

①还写了父亲的什么事呢?

父亲听了,满怀兴致地同小姑娘打赌说:“要是公公盆里的石榴不结果,公公就请客吃糖。”说完,一老一小认真地钩了钩手指头。

小女孩终于信服了这位可亲的公公,高高兴兴地跑着跳着回家去跟爸爸妈妈说:“公公打赌赢了,可他还是给了我好多糖果,他比我还高兴呢!”

“钩”体现父亲像小孩子一样幼稚可爱,有一颗快乐童心。

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慈爱可亲,打赌赢了还给糖果。

②石榴又红了,回想起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的一幕又一幕是多么开心幸福啊!我不由得发出感叹,齐读:啊,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啊!

③同学们,在一桩桩往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哪?(多点学生谈。)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爱孩子的父亲就这样匆匆的走了。永远地走了(出示课件:郑振铎简介)

(三)、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1.灾难不期而至,面对父亲永远的离开,作为儿子的郑尔康有什么感受呢?

(1)请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会当时郑尔康的感受?为什么?

【预设】不忍。因为父亲临行前说一定要等他回来再分,因为孩子们不敢相信父亲已经走了的事实,因为“我们”还期盼着父亲还能回来。可盼来的只是那瑟瑟的秋风,秋风吹枯了石榴,也吹寒了我们大家的心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朗读来沉痛悼念这位可爱的父亲吧!(齐读)

2.爱越深,痛越深,思念越深,当石榴又红了,我就会(点击课件:我思念它们……)(学生读)(板书思念)

这就叫“睹物思人”,思念父亲的什么呢?

(四)、总结方法 指导写作

我们被文中父亲的形象所打动,也被儿子对父亲的这份思念所感动,在写作方法上,你们有什么收获呢?(1、睹物思人,也叫借物抒情;2、首尾照应;3、用事写人,用一些具体的事塑造父亲的形象。)

(五)、延伸拓展 感受亲情

同学们,打开你们的记忆大门,看看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课件、配乐)﹍﹍

总结:孩子们,郑尔康的父亲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留给他的只是那无尽的哀思。那么,同学们,我们的父亲都健在,他们每天都呵护着我们成长。爱我们的父亲吧,我们的爱会温暖父亲的一生。

(六)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推荐书目

请大家在课外阅读两本书,一本是郑尔康的《 我的父亲郑振铎》 ,这是一本怀念父亲的书。另外是一篇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富有爱国精神的郑振铎。

板书设计

14 石榴又红了

父亲

往事

思念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月光启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理解启蒙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互动交流

1.

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聪明!老师写一个字大家一定都认识。好,看老师写字。

2.(师板书:魏)认得吗?好,认识的请举手。

3.认识的一起读——

4.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说说看。

5.(生大胆的猜想)(若无人猜到,师表扬大家都很勇敢,都很聪明,然后告诉他们老师是想告诉他们老师的姓,方便同学们称呼)

6.好,上课。

7.(师生问好)(引导将老师的姓也带上)

8.同学们真精神!

二、引题、解题

1.同学们,老师还想写个字让大家认一认,看老师写。(师板书:蒙)

2.认识吗?认识的请举手。

3.真聪明!这可是生字呀!告诉老师什么时候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它有几个读音?会区别吗?(相机导出并板书:启蒙)

4.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个词吗?猜猜看。(引导说出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关系)对,今天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完成课题板书)

5.介绍作者:知道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孙友田,同学们不陌生吧!我们曾经学习过他写的一首诗歌,名字叫——《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他是一位的煤矿诗人,经常用诗描写煤矿工人的生活,在煤矿生活十多年,写出了1000多首诗,出版了《煤矿短歌》、《煤矿春早》等10部诗集。)

6.一位诗人的成长,背后总会有许多理由。孙友田就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好,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

7.请同学们来一起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月光启蒙

8.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想提,想一想,把你读了课题后想说的话,想提的问题跟大家交流交流。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真聪明!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许多个问题更重要!大家都是小爱迪生!学会提出问题很重要,善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同学们能够提出问题就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课文读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想读吗?

2.提示初读要求:(课件出示:友情提示)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在一些不理解的弄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一会儿让大家来帮助你。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自读文章,思考问题。

4.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鸬鹚


一 教学目标
 1.有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捕鱼的乐趣。
难点: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三 教学时间:3课时
四 教学准备:课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3.读通句子。4.了解课文大意。5.重点教学第一自然段。6.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教学过程

1、揭题,
2、简介鸬鹚。
 1)课件呈现课题。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 21鸬鹚。谁能把题目读准?注意都是平舌音。
 3)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上网去查找鸬鹚的资料。谁能向同学们介绍有关鸬鹚的情况?
 4)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这就是鸬鹚的喉囊。介绍鸬鹚喉囊的作用,教学“喉囊”,范写并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写2遍。
 5)看课题猜想课文内容——激趣。
同学们,课文以“鸬鹚”为题,请你猜猜可能写些什么内容?是否和《翠鸟》一文写法相似?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5、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窄抹柔喉拣抛痕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是否读正确、通顺?读后请同学们评价。
 4)课文写了什么?
6、教师小结。
7、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2)交流:总的感受是很静很美;
从下列词句中感受到很静:
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平得像一面镜子”是比喻,说明湖面没有风、很静。)
B、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有窄有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浮”说明很静。)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样子,说明渔人的心里很静很美。)
D、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把鸬鹚比作列队的士兵,说明鸬鹚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还没有行动,还很静。 )
 3)小结:第一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小湖的平静和美丽?(湖面、渔人、鸬鹚)
 4)朗读指导。
怎样读出静、读出美,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评价。 齐读。
 5)指导背诵:这么美的文字我们怎么把它记住呢?根据你的经验给同学们出出好主意?
8、作业:背出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7自然段,(2、抓住重点词语“一抹”、“恢复”,(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感受渔民捕鱼的乐趣。
2、教学过程

(1)复习: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说说听了以后总的感觉是什么?
(3)导入新课,
(4)学习课文2—5自然段。
a、“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b、交流:
1)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呢?
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用哪些词语来把“一抹”代替?
3、为什么用“一抹”而不用这些词语?这是第一个研究问题。请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好在哪里?
4、交流:看看你研究出了多少?教师随机点拨,得出好在“一抹”写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
5、练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6、刚才我们通过研究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研究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接着请同学们研究第二个问题: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2—5自然段,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7、交流:抹出了鸬鹚下水、粼粼波纹、鱼儿多多、渔人忙碌、心情愉悦、奖赏鸬鹚。
8、指导练读2—5自然段。
9、交流:把你认为读得或最喜爱读的语句读给大家听——齐读。
10、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结束了,渔人载着满满一仓鱼,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这时候湖面又怎么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景物与前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边读边划出有关的语句。
11、交流:
1)天色:
2)湖面(理解“恢复”)
3)渔人
4)鸬鹚
12、练读6、7自然段,体会文章的照应美。
13、小结:渔人在这样景色优美的小湖上捕鱼,捕鱼前悠然自得,捕鱼时既忙又乐,捕鱼后满载而归,这些都写出了渔家捕鱼的乐趣——渔家乐。这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14、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熟读全文。
 3、完成书面作业。
教学过程

1、齐读全文。
2、总结全文。
3、背诵第一自然段。
4、默写第一自然段。
5、指导用“恢复”造句。
6、完成其他作业。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鹭鸶


一、 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伙伴。
出图
认识它吗?
试着读读它的名字
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师板题。观察:什么结构?怎么写才美观?
老师之所以想让大家把这两个字写美,是因为鹭鸶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的鸟,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郭沫若老先生的散文,感受它的优美。
二、学文
 1. 自己试着读一读,看准字音,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争取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
 师时评,正音
 解决“优美”、“铿锵”,指导读优美最后一节。
 3.带问题默读,思考:鹭鸶是一首的诗?你从哪看出来的?
 4.你是怎么理解精巧的?从2、5节中找答案。
 ppT
 我们之所以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是因为……
三、过渡
 1.鹭鸶不仅是一首精巧的诗,还是的诗?(韵味无味)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生读第六节。
 2.描绘的景色真像一幅画,画中鹭鸶在干什么?谁能给这幅画起一个贴切名字?
 3.置疑:我觉得,不准确,说捉鱼吃鱼才更准确,你觉得呢?
 鹭鸶像优雅的贵妇,闲庭信步在水边,悠闲地垂钓着。那么温柔那么娴静。
 一钓钓出百种味,只这一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韵味无穷。
 4. 同桌读读七八两节,商量商量,各取个什么名字合适呢?
 5. 望哨图
 它是在望什么呢?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作答
 6.低飞图
 闭眼联想,夕阳最后一抹柔光斜斜地铺在水面上,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水边,通红的火烧云低垂着,偶有一只鹭鸶伴着晚霞翩然起飞,她优美的身形映照在水面上,让人不禁陶醉: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鹭鸶优美的身形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让人不禁感慨:此鹭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哪。此情,此景,是大自然的又一杰作,拥有这样美的享受,怎么不令人感念:因为,这,是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啊。
 孩子们,睁开眼睛,此刻,你对鹭鸶怀有怎样的感情?
 揣测一下,作者对鹭鸶又有怎样的情感?
四、升华
郭老把鹭鸶描写得如此优美,就因为他对鹭鸶、对自然、对生活都倾注了什么样的情感?(对自然、对生活的爱)
五、拓展
喜爱鹭鸶的人自古有之,让我们一起欣赏诗人笔下的鹭鸶吧。
ppT扩展
情真意切是写好文章的关键,除此之外,郭老还有非常巧妙的写作方法,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一部分的写法,最吸引你?
仿写练习
我在第一次打开鹭鸶这篇文章时,首先想到了宋玉描写美女的话。
这是抄袭吗?
郭老不是照搬,而是创造性地仿写,看来描绘美好事物的恰如其分,都可以用这样的句式,现在,你们用这样的句式描绘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吧。
六、指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
请同学观察生活,写一写生活中的美。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七律 长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 长征〉〉,共1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 磅礴 (pang bo) 崖(ya) 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教案设计”一文,希望“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教案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