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s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 导航 >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武松打虎》教案设计

s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武松打虎》教案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那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或许"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武松打虎》教案设计"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利用快速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晌午”、“怠慢”、“半歇”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 、能抓住武松和老虎搏斗的动作把过程用自己的话讲清楚,尝试表现当时紧张激烈的气氛。

4、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继续学习复述课文,抓住武松和老虎搏斗的动作把过程讲清楚。

2、通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了解武松沉着、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国古代有四大名著,《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它请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据说有一百零八位,武松就是其中的一位。谈到武松大家想到什么事?对了,是打猛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武松打虎》。

二、检查自学,扫除障碍。

1、听写文中字词。(写、改、练)

2、用快速理解词语法解释文中词语。

重点理解:道、印信、榜文、端的、吃、存、绾、直、却待、纳定、兀自、把棒撅了又打了一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宣布口令词。

2、3分钟速读课文。

3、按阅读的七项内容汇报。

4、检测:

填一填(多媒体出示)

(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 )——( )——( )

(2)、课文记叙了( )乘着酒兴上了( ),( )打死( )的故事。武松是一个( )的人。

过渡:是啊,最能反映武松机智勇敢特点的莫过于他在景阳岗上打虎的部分,我们先来看看武松是怎样打虎的。

四、研读重点,进行复述。

分小组讨论:

1、默读第二段,用“~~”划出描写老虎的语句,用“——”划出描写武松的语句。

2、想想武松打虎主要分成哪两个部分?

3、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

4、你认为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描写中看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6、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部分内容。

班内展示:

预设:

(一)、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二)、武松打虎主要分成“防”和“攻”两部分。

“防守”部分

1、交流描写老虎的句子,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

(1)“扑 掀 剪 ” 写出了老虎的凶猛,课文运用反衬的方法,写虎是为了些人突出武松的英勇。

(2)指导学生在理解“掀”、“剪”的基础上做做动作,有感情地读出老虎凶猛的气势。

2、老虎是凶猛的,可武松更是技高一筹,他是怎样对付老虎进攻的?

(1)“跳 闪 躲” 这些动词的位置能不能交换,为什么?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武松什么特点?(动作敏捷、机智)

(2)根据内容讲一讲、演一演。(同桌合作准备、指名交流、点评)

过渡:机智的武松等老虎招数用尽,开始全面反攻,他又是如何打老虎的?

“攻击”部分

1 、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说说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揪——按——踢——再按——打等写得细致生动。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1)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2) 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3) 做做动作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三)、根据黑板展示动词,复述内容。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水浒传》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武松的英勇气概,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了武松的这一特点呢?学生自由交流。

2 、武松是梁山上的一位好汉 , 其实在《水浒传》中还有许多好汉,你还知道哪些梁山好汉呢?(多媒体出示)

3、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这本书,并把你看到的精彩故事说给同学、家长听。

fwr816.cOM展读推荐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武松打虎


这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武松打虎》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想象武松打虎时的精彩场面。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
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点击鼠标播放《好汉歌》)问:这首歌同学们熟悉吗?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关于《水浒传》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自由回答)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断——《武松打虎》。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自学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比较组词。
岗()帐()耻()梁()堂()迸()
冈()杖()职()粱()膛()并()
(2)注意读音。
 迸(bènɡ)、冈(ɡānɡ)
(3)注意字形。
 脊:上半部笔顺为:先两边再中间,即:点、提、撇、点、撇、捺
 梁: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
(4)理解字词意思。
 重点理解:
 道、印信、榜文、端的、吃、存、绾、直、却待、纳定、兀自、把棒撅了又打了一回,就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交流汇报。
 文章记叙了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了武松上冈,看到印信榜文,才知道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第二部分(4-6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快速读课文,回忆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深入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什么?
 (武松打虎经过是文章的重点。)
 2.自由读4-6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1)大风过后,跳出大虫。(猛虎出现)
(2)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闪、一闪、又一闪。(猛虎进攻)
(3)老虎翻过身来,武松打断梢棒;老虎咆哮起来,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武松用半截梢棒又打了一回,打死了猛虎。(打死猛虎)
 3.这一部分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课件,重点体会:
 (1)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来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着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撺、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本段抓住了老虎和武松的动作,具体地写出了打虎的过程。)
 (2)武松将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大虫急要挣扎……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4.交流讨论:这段主要通过什么写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从半空撺下来”表现出虎的气势。)
 (“把腰胯一掀”表现虎的灵活。)
 (“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表现虎的声势,从虎的气势、声威上反衬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5.朗读指导。
 通过指名读、评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加深感悟和理解。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6.试着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武松打虎的经过。
 指导提示:
 (1)在读的基础上,理清打虎经过的三个层次(猛虎出现、猛虎进攻、打死猛虎)。
 (2)语言要简练。
 (3)用自己的话来表述,注意适当运用文中的精彩词句。
三、回顾前文,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提问: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心理活动。)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写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4.这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心理活动描写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5.自由读第一部分,体会心理活动描写之妙。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感受了武松打虎过程之后,你想对武松说些什么呢?请以“武松,我想对你说……”为话题,说一两句话。
 2.总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穿越时空,来到了景阳冈,目睹了武松打虎的全过程,品味了作品语言的魅力,初步学习了评价一个人物。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回味武松打虎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好汉歌》再次响起)
 的确,《水浒传》是一部不朽的宏篇巨著,108位好汉,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等待着你去阅读呢!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武松打虎过程讲给父母听。
 2.阅读《水浒传》中的其它故事。
六、板书设计。

老虎:扑、掀、剪
武松打虎 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武松:跳、闪、躲、抡、
打、揪、踢、摁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月光启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理解启蒙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互动交流

1.

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聪明!老师写一个字大家一定都认识。好,看老师写字。

2.(师板书:魏)认得吗?好,认识的请举手。

3.认识的一起读——

4.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说说看。

5.(生大胆的猜想)(若无人猜到,师表扬大家都很勇敢,都很聪明,然后告诉他们老师是想告诉他们老师的姓,方便同学们称呼)

6.好,上课。

7.(师生问好)(引导将老师的姓也带上)

8.同学们真精神!

二、引题、解题

1.同学们,老师还想写个字让大家认一认,看老师写。(师板书:蒙)

2.认识吗?认识的请举手。

3.真聪明!这可是生字呀!告诉老师什么时候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它有几个读音?会区别吗?(相机导出并板书:启蒙)

4.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个词吗?猜猜看。(引导说出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关系)对,今天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完成课题板书)

5.介绍作者:知道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孙友田,同学们不陌生吧!我们曾经学习过他写的一首诗歌,名字叫——《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他是一位的煤矿诗人,经常用诗描写煤矿工人的生活,在煤矿生活十多年,写出了1000多首诗,出版了《煤矿短歌》、《煤矿春早》等10部诗集。)

6.一位诗人的成长,背后总会有许多理由。孙友田就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好,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

7.请同学们来一起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月光启蒙

8.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想提,想一想,把你读了课题后想说的话,想提的问题跟大家交流交流。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真聪明!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许多个问题更重要!大家都是小爱迪生!学会提出问题很重要,善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同学们能够提出问题就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课文读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想读吗?

2.提示初读要求:(课件出示:友情提示)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在一些不理解的弄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一会儿让大家来帮助你。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自读文章,思考问题。

4.教师巡视,指导。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解题

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书后词语.

2,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

(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 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

(3)还写了什么 (夕阳和海鸥)

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

5,组织讨论: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样的黄昏.

四,试着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五,作业

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设计方案二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2,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黄昏的景色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注书中标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教师指导朗读: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说一说,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2,课文中哪处的描写,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看来,作者笔下海上的黄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回到课文中,请你再来默读课文,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2,逐段交流:

重点体会和指导朗读:

(1)挤到沙滩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愤怒的白沫.

这是作者看到的吗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3)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4)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从课文描写的景物和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

2,交流讨论.

四,作业

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黄昏.

表达

板块教学提示:

本板块收纳了《野草》,《琥珀》,《荔枝图序》三篇文章.

《野草》引用了两个故事来说明草的力量,同时告诉我们,生命力是世间最顽强最神奇的力量.

《琥珀》一文向读者介绍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要认真领会科学家的推理猜想方式.

《荔枝图序》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注意学习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事物.学习介绍事物的顺序.并努力将介绍性文章写的生动,有趣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石榴又红了》教案设计


这篇《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石榴又红了》教案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振铎,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2)体会文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爱戴、思念父亲的深刻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唤醒学生对亲情的认识,理解生活中的父爱。

教学方法:

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辅以谈话法、欣赏法、引导法、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自悟,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在学习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运用“品读文字,体会情感”的学习方法对文本进行层层深入的阅读。

教学手段:

课件和音乐渲染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谈话导入

[出示课件:石榴]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它。来,读“石榴红了”读出喜爱之情。老师加了个字,再请人读读“石榴又红了”,联系课文内容,感受有变化吗?一个字或一个词就蕴含一种情感,这就是语文味,以后要好好体会。

石榴又红了,偏爱石榴,喜欢过石榴节的父亲却已不在了,有关父亲的往事永远留在儿子郑尔康的心中。那是什么样的往事呢?(板书) 父亲 往事

(二)品读文字体会情感

Ⅰ、围绕中心句 品位几桩往事

(1)打开课本,找到直接写“往事”的句子。

句子:啊,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啊!(学生谈理解。)

(2)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想写了父亲的哪些事?

(3)学生交流

过程预设:

事情1:父亲爱好园艺,侍弄花草。

①谁愿意读读第二自然段?

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院呀?在这样的小院生活,那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呢?

③同学们,石榴又红了,我仿佛看见父亲在夕阳下,在小院里,

给花花草草浇水,施肥…难怪作者感叹—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啊

事情2:父亲在石榴上刻名字,和孩子们过石榴节。

①还写了父亲什么事呢?请一个小组读读第三自然段,谈谈感受深刻的句子。

【句子一】:在果实红透之前,他总要挑选一些较大的,逐个刻上自家的、亲友的、邻居的孩子们的名字。(父亲刻下的不仅是名字,刻下的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啊。)【句子二】:他和孩子们一起唱啊,跳啊,做各种好玩儿的游戏,或是大家围坐在他四周,听他讲迷人的童话。(他爱孩子,身受孩子的爱戴。)

②石榴又红了,我仿佛看见父亲(谁来说)这真是—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啊

过渡:有人说往事如烟,随风飘散,在儿子心中,父亲的往事如茶,愈品愈香,我们跟随郑尔康继续品味。

事情3:父亲和小姑娘打赌。

①还写了父亲的什么事呢?

父亲听了,满怀兴致地同小姑娘打赌说:“要是公公盆里的石榴不结果,公公就请客吃糖。”说完,一老一小认真地钩了钩手指头。

小女孩终于信服了这位可亲的公公,高高兴兴地跑着跳着回家去跟爸爸妈妈说:“公公打赌赢了,可他还是给了我好多糖果,他比我还高兴呢!”

“钩”体现父亲像小孩子一样幼稚可爱,有一颗快乐童心。

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慈爱可亲,打赌赢了还给糖果。

②石榴又红了,回想起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的一幕又一幕是多么开心幸福啊!我不由得发出感叹,齐读:啊,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啊!

③同学们,在一桩桩往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哪?(多点学生谈。)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爱孩子的父亲就这样匆匆的走了。永远地走了(出示课件:郑振铎简介)

(三)、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1.灾难不期而至,面对父亲永远的离开,作为儿子的郑尔康有什么感受呢?

(1)请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会当时郑尔康的感受?为什么?

【预设】不忍。因为父亲临行前说一定要等他回来再分,因为孩子们不敢相信父亲已经走了的事实,因为“我们”还期盼着父亲还能回来。可盼来的只是那瑟瑟的秋风,秋风吹枯了石榴,也吹寒了我们大家的心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朗读来沉痛悼念这位可爱的父亲吧!(齐读)

2.爱越深,痛越深,思念越深,当石榴又红了,我就会(点击课件:我思念它们……)(学生读)(板书思念)

这就叫“睹物思人”,思念父亲的什么呢?

(四)、总结方法 指导写作

我们被文中父亲的形象所打动,也被儿子对父亲的这份思念所感动,在写作方法上,你们有什么收获呢?(1、睹物思人,也叫借物抒情;2、首尾照应;3、用事写人,用一些具体的事塑造父亲的形象。)

(五)、延伸拓展 感受亲情

同学们,打开你们的记忆大门,看看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课件、配乐)﹍﹍

总结:孩子们,郑尔康的父亲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留给他的只是那无尽的哀思。那么,同学们,我们的父亲都健在,他们每天都呵护着我们成长。爱我们的父亲吧,我们的爱会温暖父亲的一生。

(六)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推荐书目

请大家在课外阅读两本书,一本是郑尔康的《 我的父亲郑振铎》 ,这是一本怀念父亲的书。另外是一篇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富有爱国精神的郑振铎。

板书设计

14 石榴又红了

父亲

往事

思念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鹭鸶


一、 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伙伴。
出图
认识它吗?
试着读读它的名字
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师板题。观察:什么结构?怎么写才美观?
老师之所以想让大家把这两个字写美,是因为鹭鸶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的鸟,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郭沫若老先生的散文,感受它的优美。
二、学文
 1. 自己试着读一读,看准字音,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争取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
 师时评,正音
 解决“优美”、“铿锵”,指导读优美最后一节。
 3.带问题默读,思考:鹭鸶是一首的诗?你从哪看出来的?
 4.你是怎么理解精巧的?从2、5节中找答案。
 ppT
 我们之所以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是因为……
三、过渡
 1.鹭鸶不仅是一首精巧的诗,还是的诗?(韵味无味)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生读第六节。
 2.描绘的景色真像一幅画,画中鹭鸶在干什么?谁能给这幅画起一个贴切名字?
 3.置疑:我觉得,不准确,说捉鱼吃鱼才更准确,你觉得呢?
 鹭鸶像优雅的贵妇,闲庭信步在水边,悠闲地垂钓着。那么温柔那么娴静。
 一钓钓出百种味,只这一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韵味无穷。
 4. 同桌读读七八两节,商量商量,各取个什么名字合适呢?
 5. 望哨图
 它是在望什么呢?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作答
 6.低飞图
 闭眼联想,夕阳最后一抹柔光斜斜地铺在水面上,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水边,通红的火烧云低垂着,偶有一只鹭鸶伴着晚霞翩然起飞,她优美的身形映照在水面上,让人不禁陶醉: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鹭鸶优美的身形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让人不禁感慨:此鹭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哪。此情,此景,是大自然的又一杰作,拥有这样美的享受,怎么不令人感念:因为,这,是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啊。
 孩子们,睁开眼睛,此刻,你对鹭鸶怀有怎样的感情?
 揣测一下,作者对鹭鸶又有怎样的情感?
四、升华
郭老把鹭鸶描写得如此优美,就因为他对鹭鸶、对自然、对生活都倾注了什么样的情感?(对自然、对生活的爱)
五、拓展
喜爱鹭鸶的人自古有之,让我们一起欣赏诗人笔下的鹭鸶吧。
ppT扩展
情真意切是写好文章的关键,除此之外,郭老还有非常巧妙的写作方法,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一部分的写法,最吸引你?
仿写练习
我在第一次打开鹭鸶这篇文章时,首先想到了宋玉描写美女的话。
这是抄袭吗?
郭老不是照搬,而是创造性地仿写,看来描绘美好事物的恰如其分,都可以用这样的句式,现在,你们用这样的句式描绘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吧。
六、指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
请同学观察生活,写一写生活中的美。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鸬鹚


一 教学目标
 1.有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捕鱼的乐趣。
难点: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三 教学时间:3课时
四 教学准备:课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3.读通句子。4.了解课文大意。5.重点教学第一自然段。6.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教学过程

1、揭题,
2、简介鸬鹚。
 1)课件呈现课题。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 21鸬鹚。谁能把题目读准?注意都是平舌音。
 3)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上网去查找鸬鹚的资料。谁能向同学们介绍有关鸬鹚的情况?
 4)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这就是鸬鹚的喉囊。介绍鸬鹚喉囊的作用,教学“喉囊”,范写并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写2遍。
 5)看课题猜想课文内容——激趣。
同学们,课文以“鸬鹚”为题,请你猜猜可能写些什么内容?是否和《翠鸟》一文写法相似?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5、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窄抹柔喉拣抛痕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是否读正确、通顺?读后请同学们评价。
 4)课文写了什么?
6、教师小结。
7、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2)交流:总的感受是很静很美;
从下列词句中感受到很静:
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平得像一面镜子”是比喻,说明湖面没有风、很静。)
B、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有窄有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浮”说明很静。)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样子,说明渔人的心里很静很美。)
D、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把鸬鹚比作列队的士兵,说明鸬鹚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还没有行动,还很静。 )
 3)小结:第一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小湖的平静和美丽?(湖面、渔人、鸬鹚)
 4)朗读指导。
怎样读出静、读出美,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评价。 齐读。
 5)指导背诵:这么美的文字我们怎么把它记住呢?根据你的经验给同学们出出好主意?
8、作业:背出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7自然段,(2、抓住重点词语“一抹”、“恢复”,(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感受渔民捕鱼的乐趣。
2、教学过程

(1)复习: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说说听了以后总的感觉是什么?
(3)导入新课,
(4)学习课文2—5自然段。
a、“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b、交流:
1)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呢?
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用哪些词语来把“一抹”代替?
3、为什么用“一抹”而不用这些词语?这是第一个研究问题。请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好在哪里?
4、交流:看看你研究出了多少?教师随机点拨,得出好在“一抹”写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
5、练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6、刚才我们通过研究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研究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接着请同学们研究第二个问题: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2—5自然段,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7、交流:抹出了鸬鹚下水、粼粼波纹、鱼儿多多、渔人忙碌、心情愉悦、奖赏鸬鹚。
8、指导练读2—5自然段。
9、交流:把你认为读得或最喜爱读的语句读给大家听——齐读。
10、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结束了,渔人载着满满一仓鱼,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这时候湖面又怎么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景物与前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边读边划出有关的语句。
11、交流:
1)天色:
2)湖面(理解“恢复”)
3)渔人
4)鸬鹚
12、练读6、7自然段,体会文章的照应美。
13、小结:渔人在这样景色优美的小湖上捕鱼,捕鱼前悠然自得,捕鱼时既忙又乐,捕鱼后满载而归,这些都写出了渔家捕鱼的乐趣——渔家乐。这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14、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熟读全文。
 3、完成书面作业。
教学过程

1、齐读全文。
2、总结全文。
3、背诵第一自然段。
4、默写第一自然段。
5、指导用“恢复”造句。
6、完成其他作业。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武松打虎》教案设计”一文,希望“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武松打虎》教案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s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