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 导航 >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我家门前的海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我家门前的海。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那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也许下面的“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我家门前的海”正合你意!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这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我家门前的海》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怯、藻、驰、骏、愈”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比喻和修辞的写法,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怯、藻、驰、骏、愈”5个生字。
 2、初步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认准生字,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部分难理解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画出文中生字组的词语,再次认读。
(羞怯、海藻、飞驰、骏马、愈来愈美)
 2、出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要多读几遍,长句在读时要停顿得当,把握好节奏。
 3、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画“?”
二、再读课文,自主解疑
 1、点拨:
 刚才老师巡视中,发现同学们读书非常用心,积极思考,提出了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大都不必等老师讲,只要你有耐心,反复读文,运用以前掌握的方法,一定能自主解决。
 2、学生自主解疑
 提示:解决一个问题,就在“?”旁边画“√”。
三、交流解疑收获
师:你自主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生:我通过查字典,了解到“姗姗”一词的意思是“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师:除了查字典、词典,还有什么方法理解生疏的词语含义?
生:我是联系句子猜出“惺忪”这个词的意思的。“……像是刚睡醒还没睁开惺忪眼睛的脸。”我想,“惺忪”指的是人刚睡醒时,眼睛看东西模模糊糊的。
师:你真聪明。
生:“岛上人,都是画中人。岛上人,又都是画师。”这句话我开始不明白,后来,我就一边读一边想象,觉得“我”眼前的这幅图是动态的,它反映的是岛上人生活的一幅大画。岛上人做什么,画上就有什么,所以说,岛上人,既是画中人,又是画师。
师:你真了不起,通过想象,你对语言的感悟就丰富和深刻了。
生:受他的启发,我虽然没见过“琉璃浮漂”,但根据他名字中的这几个字展开想象,我也好像看见一样,它浮在海面,是光滑透亮的。
师:为了了解得更准确,下课后,我们还可以———
生:查资料!
四、作业
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比喻和修辞的写法,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由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看了看同学们没有解决掉的问题,如:为什么说“海浑身颤动……”“追逐应接不暇的目光和飞驰的好奇的心。”是什么意思?等等。
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老师建议同学们好好研究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想想本文用的最多的写法是什么?
生;这篇文章很多地方都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
师:好,认识到这一点,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把本文三部分内容概括出来吗?
出示:
在渔家孩子的眼里,大海像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研读课文
学习建议: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海是多变的脸、牧场和画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交流阅读体会
 1、师生接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冒号的用法。
 师:(读)人们都说渔家孩子有着海一般晶莹的生命:
 生:(接读)心,装着海;眼,流动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
 2、说说读读“多变的脸”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所得。
 生: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海的多变。
 师:你最喜欢什么状态下的海,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各自选取喜欢的语句,开始诵读。)
 师:在作者的情感中,大海的多次变脸,他都喜欢。我们一起读读这三句话:
 出示:
我喜欢宁静安恬的脸。
我喜欢慈祥温柔的脸。
我也喜欢严肃冷峻的脸。
 追问:为什么?从下文中找找答案。
 生:作者喜欢有丰富感情的大海,在他的眼里,大海像父母亲一样亲切。
 3、问问答答,真正读懂“牧场”这部分内容。
 出示同学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一一解决:
(1)“望不透的绿草”“开不败的白花”指什么?
 结合“牧场”的真正所指去想,此处的“牧场“是大海,那海水就是望不透的绿草,那浪花就是开不败的白花。
(2)为什么说“海上牧场,放牧着渔家人今日的欢欣,明日的希翼?
 联系上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去想,海里的资源丰富,人们圈起来海水养殖场更是珍品无数,贻贝、扇贝、盘大鲍、蛤蜊等等水产品会为渔家带来经济效益,使渔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4、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在“画”这一部分中表达的情感。
 读读这部分文字,说说你脑海中想象出的画面。(指名若干个学生依次说)
 小结:
 这那是一幅画,真真正正的是一副动态的画册呀。新奇的我们爱看,从小在这里长大的画中人——“我”更是看不够。
 放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把作者的憧憬读出来。
想像一下,作者眼中的海还会是什么?
四、回归整体,赏读积累语言
再读全文,用笔画出你欣赏的语句,好好地再读一读。
五、作业
读读“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并继续从文中采集好词,写在后面的白框中。
六、板书

Fwr816.COm精选推荐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鹭鸶


一、 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伙伴。
出图
认识它吗?
试着读读它的名字
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师板题。观察:什么结构?怎么写才美观?
老师之所以想让大家把这两个字写美,是因为鹭鸶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的鸟,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郭沫若老先生的散文,感受它的优美。
二、学文
 1. 自己试着读一读,看准字音,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争取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
 师时评,正音
 解决“优美”、“铿锵”,指导读优美最后一节。
 3.带问题默读,思考:鹭鸶是一首的诗?你从哪看出来的?
 4.你是怎么理解精巧的?从2、5节中找答案。
 ppT
 我们之所以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是因为……
三、过渡
 1.鹭鸶不仅是一首精巧的诗,还是的诗?(韵味无味)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生读第六节。
 2.描绘的景色真像一幅画,画中鹭鸶在干什么?谁能给这幅画起一个贴切名字?
 3.置疑:我觉得,不准确,说捉鱼吃鱼才更准确,你觉得呢?
 鹭鸶像优雅的贵妇,闲庭信步在水边,悠闲地垂钓着。那么温柔那么娴静。
 一钓钓出百种味,只这一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韵味无穷。
 4. 同桌读读七八两节,商量商量,各取个什么名字合适呢?
 5. 望哨图
 它是在望什么呢?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作答
 6.低飞图
 闭眼联想,夕阳最后一抹柔光斜斜地铺在水面上,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水边,通红的火烧云低垂着,偶有一只鹭鸶伴着晚霞翩然起飞,她优美的身形映照在水面上,让人不禁陶醉: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鹭鸶优美的身形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让人不禁感慨:此鹭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哪。此情,此景,是大自然的又一杰作,拥有这样美的享受,怎么不令人感念:因为,这,是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啊。
 孩子们,睁开眼睛,此刻,你对鹭鸶怀有怎样的感情?
 揣测一下,作者对鹭鸶又有怎样的情感?
四、升华
郭老把鹭鸶描写得如此优美,就因为他对鹭鸶、对自然、对生活都倾注了什么样的情感?(对自然、对生活的爱)
五、拓展
喜爱鹭鸶的人自古有之,让我们一起欣赏诗人笔下的鹭鸶吧。
ppT扩展
情真意切是写好文章的关键,除此之外,郭老还有非常巧妙的写作方法,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一部分的写法,最吸引你?
仿写练习
我在第一次打开鹭鸶这篇文章时,首先想到了宋玉描写美女的话。
这是抄袭吗?
郭老不是照搬,而是创造性地仿写,看来描绘美好事物的恰如其分,都可以用这样的句式,现在,你们用这样的句式描绘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吧。
六、指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
请同学观察生活,写一写生活中的美。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西风胡杨


这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西风胡杨》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三、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2、现在的胡杨怎样?
二、继续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学习7、8自然段)。
 1、我祈求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我坚信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激励)。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四、拓展(课后☆题)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解题

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书后词语.

2,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

(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 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

(3)还写了什么 (夕阳和海鸥)

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

5,组织讨论: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样的黄昏.

四,试着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五,作业

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设计方案二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2,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黄昏的景色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注书中标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教师指导朗读: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说一说,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2,课文中哪处的描写,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看来,作者笔下海上的黄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回到课文中,请你再来默读课文,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2,逐段交流:

重点体会和指导朗读:

(1)挤到沙滩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愤怒的白沫.

这是作者看到的吗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3)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4)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从课文描写的景物和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

2,交流讨论.

四,作业

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黄昏.

表达

板块教学提示:

本板块收纳了《野草》,《琥珀》,《荔枝图序》三篇文章.

《野草》引用了两个故事来说明草的力量,同时告诉我们,生命力是世间最顽强最神奇的力量.

《琥珀》一文向读者介绍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要认真领会科学家的推理猜想方式.

《荔枝图序》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注意学习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事物.学习介绍事物的顺序.并努力将介绍性文章写的生动,有趣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是“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1.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2.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①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②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③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3.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1.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2.“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3.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某一位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1.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2.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3.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宁夏会堂赛区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我家门前的海”一文,希望“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我家门前的海”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