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扇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

扇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同时还要明白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自己知道教学意图。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小学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经历课堂数学活动过程,了解统计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思想,初步理解和掌握统计中的收集和处理数据的一些方法、策略。2、通过学生对整个统计活动的参与、体验,建立符号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预测推断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3、采用学生合作、交流思维的学习方式,在交流、欣赏中初步形成评价的

意识。初步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

2、 根据统计表会分析一些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 统计表若干份 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统计现场听课老师的人数。(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初步接触统计表

出示一张本班学生第三单元成绩统计表

师:能看懂吗?来,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

重点介绍表格:

表格的上面有这样一行字,它是向我们介绍了整个表格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是表头。

表格里面分了几行,第一行是……第二行是……

那么象这样的表格我们把它叫做统计表。(板书:统计表)

师:制作这样的表格有什么作用呢?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会明白了。

2、进行简单地数据统计

同学们真能干,从这张表上看出了这么多。今天我们上课的现场,来了好多的听课老师,他们也为你们的表现而高兴。那你能帮老师数一数今天一共来了多少位男老师和多少位女老师吗?

学生数,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有结果了吗?谁来说说。

请你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在这张表格里。

反馈,谁来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这张统计表。

看着这张表格,你可以知道什么?

(如果学生一时答不出,教师就要适当地追问:男老师多呢还是女老师多)

当学生说到合计时,就要追问什么叫合计

活动二:统计喜欢吃的物品的人数。(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谈话引入:

今天是5月22日了,下礼拜我们的同学就将迎来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如果我们在那天要开个联欢会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吗?

谁来说说?哦,还可以吃东西了,真好!说说看,你最想吃什么?老师这里就有四样物品,贴在黑板上。

1、引导学生调查喜欢物品的人数

①、现在,我们听课的老师很想知道咱们四(1)班的同学最喜欢吃的是什么?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方法。

②、老师组织学生用想出的方法实际进行调查

操作:请四个学生手举图片站在过道的中间,按大组来,请第一组的小朋友静、齐、快地站在自己喜欢物品的那边,然后是第二、三、四三组同学依次上来。

请其他小组的小朋友数人数,数一个下去一个,数好后把请举图片的同学把图片贴在黑板上,并在下面写上数。

2、根据调查结果完成统计表

师:刚才我们经过调查、统计收集到了一些相关的数据,那么接下来咱们该干什么了?

生:制作统计表。

学生自制,教师巡视辅导。(收集几张)

依次用投影出示,重点反馈一张,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

3、根据统计表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你你从这张表上,看到我们班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如果班主任朱老师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她又会怎么想呢?

活动三:统计校门口1分钟的车流辆。(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1、通过两次探究,统计出各类车辆的数目

①经历第一次统计

师:我们校门前每天车来车往的可真热闹,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小统计员,数一数

1分钟里面都有哪些车经过,又有多少辆呢?行吗?数时请你在心里默默地数。

准备好了吗?开始了。

方案一:

当学生说来不及数时,教师可以把课件停下来了。

师:为什么来不及数啊?

学生讨论。(估计有说速度太快了,车子类型太多了,一个人不够数……)

方案二:

学生1、2、3、4、……一辆辆地数了一遍。

有结果了吗?说给大家听听。

那卡车有几辆,轿车有几辆?客车摩托车又是多少辆呢?

学生出来的答案肯定不一样,这时教师就追问:

为什么看到的是同一个画面,出来的结果却是不一样呢?

学生:刚才没有分类数,

一个人来不及数等。

②小组合作,探讨方法。

有人说一个人不够数,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小组合作)。

那么在数之前你们四人总要讨论一下如何去数对吧。

小组探讨统计方法。

反馈: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讨论的。

在说到记录时,教师追问:你们打算怎样去记录呢?

在学生的回答中,估计有学生会说用正字记录,教师就问:你们看见过用正字来统计吗?谁来介绍一下是怎样的,使学生明白用正字统计的优越性,教师可以问一下:等会你打算用什么来进行记录呢?(问2、3个人)

如果没有出来车子的类型时,教师就追问: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你刚才都看到了哪些车子?

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怎样正确统计出各种车辆的数目纷纷献计献策,综合大家的意见,和郭老师的想法,我给大家出了一个合作提示:

出示:以4人为一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白纸上记录车型。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那下面我们就用合作的方法,再来收集一次数据吧,准备好了吗?开始。

③小组合作,经历第二次的统计

2、完成统计表

师:根据刚才统计出的数据,请你把它填在统计表中。(教师巡视,选取几张统计表)

这张是某某小组的统计表,我们请他们小组的成员上来为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师:谁是组长?你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分工情况和统计结果。其中渗透“正”字 统计的优越性。

3、读统计表

刚才我们只不过是统计了一分钟里的车流量,一共是……,那如果10分钟呢?(300辆), 60分钟呢?(1800辆,哇……)你们这个哇是什么意思啊?

(车子好多,有点不安全)

师:是啊,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走出校门面对的就是新桥北路,每天南来北往的车子是数不胜数。看着这张表格,你想对我们在座的同学和老师说点什么吗?

活动四:联系实际读图,并提出期望。

师: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作到安全两字,我们才能够正常地开展学习活动。那么度过了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后,我们又将迎来每学期一次的……

再次出示课前所看的单元成绩统计表。加上平均分

师:学了今天的这节课,再次看到这张统计表,我想你肯定又有话要对我们大家说吧?

课后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觉得对于创设生活情境,感知统计这一环节的教学,自己觉得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本课教学从课始的听课人数的统计,到本班学生最喜欢吃的物品的统计,直至校门口车流量统计中的所有资料,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特别是校门口车流量统计这一环节,由于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一出校门面对的就是新桥北路,每天南来北往的车辆是数不胜数。因此,当我请学生谈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看到了什么时,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回答也是分外精彩。有人说,从这张统计表中,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好多同学的家里都有私家车了;有的说,现在科技是越来越发达了,车子是越造越漂亮了;有的外地生说,这里的生活条件比我们那里好多了,我们那里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汽车;有的说,既然有这么多的汽车在我们校门口开来开去的,那我们上下学的时候就更加要注意安全了,特别是老师,有些开汽车的,就更加要注意安全了;还有的学生甚至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使她感悟到了只要做个有心人,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多么感人、多么好的回答啊,我想这一切都源于我所选的教学内容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紧密联系的,这样就特别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在课的最后,当再次出示本班学生的第三单元数学成绩统计表时,学生的感触是颇多啊。他们根据成绩统计表,联系本班实际,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提出了要求,对于统计表中,成绩处在后面的学生也提出了希望,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每个人都争取进步,使我们班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当然不够好的地方也存在着不少。比如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还是缺乏评价性的语言,或者说自己的评价方式还是比较老套,评价语言还是比较单一、贫乏。上课时,自我感觉还是不够大气,当学生的回答每在教案预设里时,自己就显得比较急噪,不能摆脱原教案的束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这方面还要有待提高。

Fwr816.COm小编精选

中班数学认识序数教案及反思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案是体现学科探究与学生思辨的重要工具。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所需的“中班数学认识序数教案及反思”,我的建议是基于我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供您参考!

中班数学认识序数教案及反思 篇1

中班数学优质课认识5以内的序数教案反思



在幼儿教育中,数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孩子们需要从小就开始学习与数学有关的概念和技能。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认识5以内的序数是一个关键的数学概念。本文将详细讨论一堂中班数学优质课,通过具体的描述和反思,探讨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5以内的序数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教学策略。


文章正文:


这堂数学课是在一个富有创意的数学角落进行的,课程开始时,教师用五个不同颜色的大号卡片制作了一个数字线,上面分别写着1、2、3、4、5。教师用卡片上的数字展示给孩子们看,并问道:“大家可以告诉我这些数字是什么吗?”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1,2,3,4,5!”在确认孩子们掌握了这些数字后,教师继续问道:“那现在来比一比,数字4和数字2是不是一样大呢?”课堂上有的孩子点着头,有的孩子摇摇头。教师继续引导孩子们发现数字的大小关系,并逐一比较每个数字的大小。通过这个环节,孩子们开始逐渐认识和感知数字的大小。


教师用一些小球进行了互动游戏。孩子们站在数字线前,每个孩子手里拿着5个小球。教师要求孩子们按照数字线上的数字顺序,将小球一个一个地放在相应的数字上。孩子们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他们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直观地感受到了数字的先后顺序。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5以内数字的序数概念。


随后,教师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个用示意图识别序号的活动。教师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上面有五朵卡通花。教师要求孩子们根据示意图上花的位置,说出每朵花的序号。这个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示意图,辨别出每朵花的具体位置,并告诉教师对应的序号。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巩固了对5以内数字序号的认识。


教师组织了一个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将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教师给每个代表发放了一张纸和一些卡片,纸上画有五个圆圈,卡片上分别写着数字1、2、3、4、5。教师要求代表们根据纸上的圆圈,将卡片放到相应的位置,并对比自己的答案。代表们迅速地行动起来,激烈地讨论着。教师邀请每个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并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了对5以内数字序数的理解。


教学反思:


这堂数学课的设计针对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使得课堂内容生动有趣、互动性强,培养了幼儿对5以内数字序数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具体而言,本堂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和


利用创意的数学角落营造了一个富有数学氛围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提前为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直观地感受和体验数字的序数概念。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幼儿对数字序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再次,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合作氛围,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策略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小编认为,这堂中班数学优质课认识5以内的序数教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使得幼儿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了对数字序数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运用。

中班数学认识序数教案及反思 篇2

设计意图:

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将数学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以及教学形式、操作材料的适当改变能给枯燥的数学游戏活动带来勃勃生机。为此,我设计了这节以带幼儿去参加生日餐会为主线的数学游戏活动,其中还融入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美羊羊”。从而引导幼儿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索,真正感知6以内的序数的概念。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序数,理解序数的含义,会用序数词“第几”来表示6以内物体的排列顺序。

2、能清楚表述序列的顺序。

3、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

学习从不同方向(从左—右、从右—左、从上—下、从下到上)确定物体的排列位置。

活动难点:

尝试用完整的语言描述物体排列的位置。

活动方法:

游戏法、讲解法、引导法。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操作材料:6种写有数字1—6的食物卡片,操作纸人手一份

3、“生日歌”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情境导入,破译羊村大门密码数字1-6。

1、“今天是羊村美羊羊小姐的生日,她要邀请小动物们去她家聚餐,小朋友想不想也一起去看看啊?”

2、“要进入森林,得先把羊村大门打开,我们来试试。(按门铃)哎呀,怎么打不开?原来羊村的大门上有一把五彩锁,里面藏着许多数字宝宝,小朋友只要猜出数字宝宝,就可以打开这把五彩锁了,桔黄色后面藏着谁呢?小朋友猜的对不对?看一看。以此类推,出示数字宝宝,(1、2、3、4、5、6)。羊村大门打开了,欢迎小朋友的到来。”

(二)以“羊羊的生日餐会”活动,学习6以内的序数。

1、出示ppt小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有那些小动物接受了羊羊小姐的邀请,准备去去她家呢?”

“羊羊小姐邀请了几个小动物呀?一起来数。”

引导幼儿说一说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数“xx小动物排在第x个”。

教师小结: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哪边数起,红旗在哪边,我们就从红旗的那边往后数,开始数的那一个叫第一。

2、到羊村超市选购食物。

出示装有食物的货架,“今天小动物要带上自己最爱吃的食物去聚餐,小朋友看一看,它们要买的最爱吃的食物在第几层”?

交流讨论:为什么买同样的东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引导幼儿认识货架有高有低,可以从上往下数,也可以从下往上数。

教师小结:序数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数,从不同的方向数得出的结论会不同。

(三)寻找羊羊的家。

出示四幢楼房,让幼儿找一找羊羊住在第几幢楼房的第几层。

“小动物们高高兴兴去羊羊家了,这里有四幢楼房,美羊羊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帮忙喊一下。”(美羊羊)“她的家在第几幢第几层?”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我们数房子楼层的时候是从下往上数的,不可以从上往下数。

二、幼儿操作

帮助小动物用序数方式将食物依箭头方向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装盘。

“小动物们终于找到羊羊家了,他们要把好吃的东西装进盘子,你们能不能帮帮忙?红旗在前面就从前面开始往后排,红旗在后面就从后面开始往前排,一定要按照顺序排。”

幼儿回桌子旁操作。

三、评价活动

放“生日歌”幼儿端着完成得作品回到椅子上坐好。

“这个小朋友排的对吗?”

“小动物们可以过一个快乐的生日餐会了,我们一起祝美羊羊小姐生日快乐。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游戏贯穿,环节安排层次清晰、过渡自然,幼儿参与积极性较高。从学习从左到右的方向送小动物上火车旅行,再到小动物回家时调转方向,学习从不同的方向来说出“第几节车厢”,第三个环节则是送小动物回家,将难度提高,让幼儿学习从两个方向同时确认次序。

第三个环节是难点,由于担心幼儿不明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较多时间进行讲解和示范,导致了幼儿的注意力有一些分散,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教学活动要注意教师语言的简洁、精炼,让幼儿多动手进行操作,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中班数学认识序数教案及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认识序数第一至第五。

2、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学具:门牌卡、数字卡片、小旗人手一套。

2、教具:大记录卡、大数卡一套;电脑、投影仪、投影幕。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学会用第几座的形式来表示不同颜色的房子分别在第几座。

1.师:好消息,好消息!森林小区要搬迁啦!小动物们请我们去帮忙,我们快出发吧!看,森林里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小房子,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红、蓝、紫、绿、黄)一共有几座?(5座)你是怎么数的?(从左往右数)

2.师:红房子在第几座?

3.幼儿回答:第1间。

4.你是从哪面开始数的?(引导幼儿说出从左往右数)

5.师:红房子在第一座,我们就用数字几来表示?

6.幼儿:数字1。

7.绿房子在第几座?(第4座)用数字几来表示?(4)

8.蓝房子在第几座?(第2座)用数字几来表示?(2)

9.黄房子在第几座?(第5座)用数字几来表示?(5)

二、用举小旗游戏帮助幼儿巩固序数第一至第五。

1.师:快看,漂亮房子的小主人们出来欢迎我们了,它们都是谁呀?(小鸡、小狗、小鸭、小猫、小兔)一共有几只?(5只)

2.师:要帮小动物搬家我们得先知道他们是怎么排队的。

3.师:先找一找小鸡排在第几个?(第3个)应该用数字几来表示?(3)老师已经为你们每一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五面小旗,那我们就把写有数字3的那面小旗举起来!呀,都举对了,小鸡在向我们跳舞呢。会玩了吗?

4.小狗排在第几个?(第5个)赶快把你的小旗举起来。

5.小猫排在第几个?(第1个)应该举第几面小旗?

6.小鸭排在第几个?(第4个)举第几面小旗?

三、让幼儿学会用第几层第几间的形式表达动物的住处。

1.师:现在呀,小动物们都欢欢喜喜的搬进了新家。瞧!这幢新楼房里都住了哪些小动物?

2.幼儿回答:鸭子、松鼠、蝴蝶、鸽子、刺猬、老鼠。

3.师:原来是鸭子、松鼠、蝴蝶、鸽子、刺猬、老鼠住在新房子里,它们可真高兴呀!可是搬进新家的第一天它们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动物新村的居委会要请他们自己做一张门牌卡,可是小动物们却不知道自己住在第几层楼第几间屋子,小朋友,我们再来帮帮它们好吗?

4.那我们得先来数数这幢楼房一共有几层楼?(四层楼)你是怎么数的?(从下往上数的)

5.第一层住的谁呀?(小鸭)小鸭住在最底下,当然是第一层啦!我们就用数字几来表示?(1)老师给你们每个小朋友也准备了一张门牌记录卡,请小朋友也在自己的门牌卡上把小鸭子住在第一层记录下来。

6.看看,第一层楼里还住了谁呀?(小蝴蝶)

7.那我们就在小蝴蝶旁边的格子里也记上一个数字1。记好了吗?

8.那松鼠、鸽子、刺猬、老鼠它们都住在第几层呢?请小朋友们数一数,数好后,把结果用数字卡片记录在小动物旁边的第一个格子里。

9.幼儿操作记录每一个动物住的层号,教师进行指导,鼓励每一个幼儿都动起小手来。

10.师:你们都找好了吗?小松鼠住在第几层?(第二层)用数字几来表示?

11.第三层住了哪些小动物?(小刺猬、小老鼠)那你们就在小刺猬、小老鼠旁边的格子里记上了数字几?(数字3)这样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两只小动物都住在第三层楼。

12.还有谁我们没有帮它找出来它住在第几层楼?(小鸽子)它住在第几层楼?(第四层)用数字几来表示?(数字4)

13.师:你们真能干把小动物住在哪一层楼都找了出来。那它们都住在第几间呢?

14.我们先来仔细数一数每一层楼都有几间屋子呀?(六间)你是怎么数的?(从左往右数的)

15.师:那小鸭住在第几间屋子呢?谁知道?

16.幼儿回答:第1间。

17.师:你是从哪面开始数的?(引导幼儿说出从左往右数)

18.师:小鸭住在第一间,我们就用数字几来表示?

19.幼儿:数字1。

20.师:现在我们知道小鸭住在第一层的'第一间屋子里。

21.师:蝴蝶也住在第一层楼,它住在第几间呢?(第5间)我们就用数字几来表示?(数字5)现在我们知道蝴蝶住在第一层楼的第一间屋子里。鸽子、刺猬、老鼠、松鼠又住在第几间呢?小朋友你们能为它们找出来吗?这一次请你们要仔细找看一看小动物们住在第几间屋子里,找好以后,用数字卡片表示出来。

22.幼儿尝试着记录。

23.教师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手来。

24.汇总操作结果:你们都做好了吗?

25.师:看着你们的门牌卡告诉我,蝴蝶住在第几层?第几间?有不同意见吗?没有的话那我们就把这个结果下来。

26.松鼠又住在第几层第几间呢?(第2层,第3间)

27.刺猬住在第几层第几间呢?(第3层,第4间)

28.鸽子住在第几层第几间呢?(第4层,第5间)

29.抢答题:住在第3层,第2间的是谁?(老鼠)

四、动物拍球比赛。

1.师:你们真能干,不仅帮小动物搬家,还帮小动物们做好了门牌卡,现在呀他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参加它们举行的拍球比赛,请你们做裁判,可要看仔细了,谁先停下来,谁最后一个停下来?帮他们记一记谁第一名,谁第二名,谁第三名,谁第四名,谁第五名。

2.看比赛第一遍。

3.师:谁先停下来的?(小鸡)那我们就记下来,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一共有五只小动物参加比赛,第一个停下来拍球拍得多还是少?(少)五只小动物里小鸡拍球最少,它是第几名?(第五名)那我们就把这个结果记下来。哟,你们都做对了,小裁判真能干。

4.谁第二个停下来?(看第二遍)(小鸭)小鸭比小鸡稍微多拍了几个,那它又是第几名呢?(第四名)

5.小狗是第几个停下来的?”(第三个)它拍得你小鸭还多几个,它是第几名?(第三名)记下来。

6.接下来停下来的是谁?(小猫)它拍得比小狗多还是少?(多)它是第几名?(第二名)

7.最后一个停下来的是谁?(小兔)

8.现在我们一看就知道拍球比赛第一名是谁?(小兔)第二名呢?(小猫)第三名呢?(小狗)第四名呢?(小鸭)第五名呢?(小鸡)

9.真棒,你们可真聪明,都做对了,小裁判的本领真大!我们今天帮了小动物那么多忙,你们高兴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做游戏去吧!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引导、启发幼儿动手探索,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给每一个孩子自由的活动空间,体验成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及时巩固已学知识。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所发展。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序数是幼儿生活、游戏中经常接触的概念,但儿童对数感念的理解往往是零散的、经验化的,需要教师的梳理和提升。

中班数学认识序数教案及反思 篇4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序数教案反思


序数是儿童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帮助学生了解事物的先后顺序和排列顺序。通过教学活动,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撰写了一份中班数学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10以内的序数。在此,我将对这份教案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我认为对于中班学生来说,认识10以内的序数是一项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因此,在制定教案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一系列的互动游戏和趣味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中利用图卡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比赛形式,在不同的场景中选择“第一”、“第二”等序数词的位置,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序数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如购物、上学、比赛等,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不同物品或人物的排列顺序。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或物品的位置,判断先后次序,并进行排序操作,培养学生对序数的直观感受和认知能力。同时,我还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序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反馈。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在这份教案中我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设计了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我提供了更多的扩展活动,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序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与家长们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小编认为,这份中班数学教案在教授学生认识10以内的序数方面,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观察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互动游戏和趣味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提高教学效果。我也深知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更加精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难点,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和方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序数的概念。


通过这份教案的反思,我意识到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将继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经验,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帮助他们发展其数学思维和能力。

中班数学认识序数教案及反思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正确的读出10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

1、学习序数1—10,理解序数的方向性,正确使用序数词表述物体的排列次序。

2、激发幼儿学习数概念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从不同的方向准确辨别物体的排列位置。

自己确定方向并能准确找出位置。

活动准备

贴绒教具:10个不同的小动物、有10层10个房间的楼房图片一幅。带有编号的车票若干张、小椅子连成的火车厢、棋盘、棋子。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着音乐《火车开开》去森林小区

导入:小朋友们,森林小区要搬迁了!小动物们请我们去帮忙,我们快出发吧。看火车开来了,(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车,分别编上1、2、3。幼儿每人一张编号的车票,如第2列火车第5节车厢就写2-5,)我们赶快拿着火车票上车吧。这些是火车票,你们要按照车票编号快速找到号码座位坐下,一会列车员会检票的。

二、给小动物们搬家

1、森林小区到了,我们快下车吧。看,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横队迎接我们。请小朋友看一看从右向左排,每只小动物排第几?

教师提问:

a.从左向右排第5个小动物是谁?

b.从右向左排第3个小动物是谁?

2.看小动物们变成纵队向我们走来。

请小朋友说说从上向下排每个小动物排第几?

请小朋友说说从下向上排每个小动物排第几?

教师提问:

a.从上向下排小猪排第几?

b.从下向上排第5的小动物是谁?

三、给小动物搬家(集体活动)

我们一起给它们搬家吧!(教师出示楼房图片)

(1)我们先数数这栋楼房共有几层?再数数每层有几个房间?

(2)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将小动物送回家。

a.小猫住在第5层,从左边数第9间房子;

b.小兔住在第4层,从右边数第7间房子;

c.小猪住在第3层,从左边数第10间房子;

指导要点:幼儿能按照要求将小动物放到图片上。并能用第几层第几间的形式表达动物的住处。

四、结束部分:

小朋友,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帮助森林小区的小动物们搬到了楼房,你们高兴吗?现在,我们再一起来做我们开始做的游戏——乘火车吧。

音乐再次响起,小朋友们按数字找出自己的位置随音乐《火车开开》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1.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

2.本节课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西师版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通川区二小 张红梅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32页-36页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①初步认识角,会画角,了解角有大有小。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辨认角。
②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③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5.教学准备
教具:电脑课件、含有角的实物、两根硬纸条和一颗圆钉
学具:含有角的实物、两根硬纸条和一颗圆钉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角吗?我们教室周围有角吗?(课件出示钟面、剪刀、折扇、三角板等实物图形)这些物品上有角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初步认识角。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情况,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找角,指角
(1).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先指给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大多数学生指出的角都是物品突出的一个尖点,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对角的概念。此时教师顺势强调学生指出的“角”,在黑板上画出这样的“角”,实际上是一个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次思考应怎样指才能表示出“角”)
(3).再次指角。
(由学生再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思考,自己探索怎样表示角,有一定挑战性,为形成角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示范指角
(教师用课件演示指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
(5).学生自己再次指角,建立表象。
2、折角
(1).请小朋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指指上面有几个角。
(2).用正方形纸折角。
(3).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里。教师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线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认识角。
(4).小组内相互之间指一指折出的角。
(通过折角,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角的表象。)
3、做角
(1).请小朋友们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圆钉做活动角。
(2).用手感受一下角的尖,两边。(感受角的各部分)
(3).玩游戏:变大变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4).用手做一个角,玩变大变小游戏。(再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4、画角
(1).请小朋友根据自己对角的认识画出“角”。
(2).全班交流:谁画得对,画得好。
(3).教师示范画角,学生练习。(课件演示:从一个点起先画一条线,再从这个点又画一条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
5、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学生自己尝试取名,再看书认识角各部分名称。(课件展示角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八第1题,认识角的各部分。
2、练习八第2题、6题和思考题,数出角的个数。
(练习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巩固角的几何表象。第二层次是深层次练习,训练学生思维。)
(四)、全课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小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5篇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案是教师备课的成果。写教案时,需要首先点明课题,即说明本课名称。范文资讯网编辑特别编辑了“小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学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认识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瞧,这是谁?你们认识吗?

师:今天,喜羊羊和美羊羊两个好朋友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它们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师:你们看,它们带来了4个苹果,谁来帮它们分一分?

根据学生回答,副板书1、3或2、2或3、1.

师: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

引导孩子说出平均分的慨念,板书

师:你们看,他们俩还带来了什么?

师:这下又该怎么分呢?

师:可是现在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吗?每人又会分得多少?

预设:每人分到一半

师:一半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预设:(1)用二分之一 (2)用0.5

师:二分之一你会写吗?

指名学生板演,订正。

师:通常情况下,我们先写一短横,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写上面的1,叫分子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

师:(指另一份)那这一份呢?可以怎么表示?请在你的本子上再写一次,指名学生板演。

师:你们看,他写对了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数我们称它为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 同学们跟着老师读一遍,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直观认识,教学新课

1.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师:现在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再来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示范,再跟同桌互相说一说。

请2名同学说一说。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片当作这个月饼(教师板演分月饼),将它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

(1)体会实际意义

师:刚才我们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那么它还可以表示谁的?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

预设:把橡皮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把水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看,老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2)动手操作活动一

师:其实,我们的数学图形里面也藏着很多二分之一,你们想把它找出来吗?

学习任务: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读红色的字。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长方形纸片,按要求操作,限时1分钟。

预设反馈:展示不同图形。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几个同学找的二分之一对吗?

关键问题:这些长方形为什么折法不同,而且涂色的形状也不同,都能表示出二分之一?

2.判断二分之一,引出四分之一

师:没错,只要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带来的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二分之一?

师:想一想,如果老师给你一个正方形纸片,你能找出它的四分之一吗?(能)

学习任务: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读红色的字。( ....... )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正方形纸片,按要求操作。

预设反馈:展示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关键问题:同学们,这些正方形的大小都不一样,涂色部分也不一样,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师:那你们会写四分之一吗?伸出你的手指我们一起写一写。

【特殊】师:看到同学们的方法,老师也想来试一试。你们看,老师的这种分法这样的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吗?

是的,这个方法非常的特殊,请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

只要这两条线段经过正方形的中心点,就可以把他平均分成4份。

【小知识卡】你们看,这是多少你们认识吗?没错,在我国古代,人们分东西时候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就渐渐有了分数,最初是用算筹表示的。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就出现和我国相似的方法来表示。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就有了现在的分数。

3.猜想几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

师: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学习任务:那么,你们能把你们说的这些分数表示出来吗?请拿出信封中的纸片,按要求操作。完成后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预设反馈:有目的地挑选比较好观察的几分之一。

关键问题:老师特别挑了一些图形,请你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预设反馈:图形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4.相同的图形,比较分数大小

师:你们看,这两个同学都是把圆形进行平均分,一个是平均分成2份,另一个是平均分成4份,你们从中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巩固练习

师: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我们的村长慢羊羊也来到我们的现场,想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我们的巩固练习单,花3分钟时间来做一做。

师:时间到,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

练习1:一两个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分数来表示。

练习2:你是怎么知道的?

练习3: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师:你们都做对了吗?全对的同学请在你的练习单上打一个五角星。

四、课外延伸

同学们,你们看,如果老师把这个长方形用1来表示,那么请你估一估这个涂色部分可以用几来表示呢?空白部分呢?

如果老师继续往下分的话,还会出现很多很多的分数。像这样的我们称它为分数墙。请大家观察这面分数墙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五、课堂小结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都非常认真,那么现在请你问一问自己,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下课。

小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2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小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初步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教学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圆形(或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分过东西吗?一天呀,兔哥哥和兔弟弟一起去找食物,它们找到了4个大苹果。可是在分苹果的时候产生了争议。

兔哥哥说:“我要吃3个。”兔弟弟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你说它们应该怎么分才公平呢?(平均分)每只兔子分到2个。

第二天,兔兄弟又一起去找食物,这次,它们找到了2个大苹果,每只兔子可以分得几个?1个。

第三天,兔兄弟又一起找食物,找的很辛苦,只找到了1个大苹果。两只兔子傻眼了,应该怎么分呢?每只兔子分到( 半)个。

这半个苹果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半个苹果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1/2,由此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1)借助形象,认识1/2 。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精灵是怎么来分月饼的?(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月饼)。

师:把一个月饼从中间切开,也就是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一起来看

(同时在其中一块月饼上标出分数 。)(课件演示二分之一的书写)

先画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跟着老师的板书,一起书空写一写这个数。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板书)齐读。

你能在这块月饼里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是它的另一半)

同桌互相说说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的?

最后概括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

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平均分、每份、它的)课件灵活展示:

①、讨论平均分。说说为什么重要?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月饼,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用1/2表示吗?(生:不能,因为没有平均分,这边分一小块,那边分一大块,两边分的不一样多,不能用1/2表示)。可见“平均分”非常重要?

②、多媒体闪烁每一份。“每一份”是什么意思?(指其中任意一份,因为是平均分,每一份都相等,所以每一份指的是指任意一份)。

③、它的二分之一,是指谁的二分之一?(图上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老师先后拿出一个苹果还有小圆片,问:能不能说这里的二分之一是我手上的苹果的一半?或者是这个小圆片的?(不能)它到底指谁呢?(平均分,分的是谁就是谁的二分之一)(2)、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1/2表示。(课件展示练习题)

完成练习后提问: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其它的为什么不能?

小结: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是它门各自图像的1/2,剩下的图都不能用1/2表示.其中第三个和第五个图不是平均分,第四个和第六个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两份。

所以我们知道了,只要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3、认识1/4

如果老师这样分月饼呢?观察并思考:这样是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强调:平均分、每份、分谁就是谁的1/4)

学生填空(课件展示)

3、认识1/3

我们又认识了1/4,老师这有一个圆,把它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怎么表示呢?看屏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 写作( ).

4、认识1/5

我们继续分,这次是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怎么每一份都能用1/5表示呢?(因为是平均分,其中任意一份都是一样的)这里的1/5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齐读)

5、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像1/2,1/3,1/4,1/5像这样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分数.

以1/4为例,认识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中间的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它叫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这个数字3,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叫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字1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分子。

6、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出你想表示的几分之一(展示学生作品,用小组合作方式,说说怎样得到正方形纸的几分之一)注意要对折

质疑: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怎么都能用1/2表示?

小结: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纸的大小不同其中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它门各自图形的1/4。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阴影部分吗?(出示课件)

进一步总结:不管是一个月饼一个图形或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7、游戏做分数(自主认识几分之一)

用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几分之一,然后涂上颜色,并标出这个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分两组展示在黑板上)

仔细观察再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看第一组,把同样两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和4份,2份中的一份大于4份中的一份,所以1/2>1/4

第二组同理

引导回答:同样一个长方形,平均分的分数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所以分数比大小,当分子都是1的时候,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

概括成一句话: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课件展示)

用规律解决问题(课件展示练习题)

三、智力冲浪

同学们的练习做得真棒,敢不敢挑战更难的题?

1、方块里能填几?

1/3>1/□ 1/3

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大正方形的1/8,小正形的1/2,长方形的1/4

四、全课总结:挑战成功,现在回忆一下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我学会了写分数,我学会了读分数,我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我学会了几分之一的分数怎样比大小,我学会了用不同的图形做几分之一,我学会了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是呀你们的收获真不小,其实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同学们用眼睛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几分之一。把你发现的分数记录下来下节课汇报。

小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4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

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块);半块用哪个数表示呢?用我们学过的数能不能表示出来呢?(不能,学生猜测1/2)师:对!就是 1/2,(课件出示1/2),谁知道1/2是个什么数?

生: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 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

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1/2”的含义,学会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2、理解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块月饼可以是 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 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 1/2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 1/2 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 1/2,丰富1/2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1/2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出示:)

生1:第一个对,因为它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1/2。

生2:第二个错,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应该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4、 探索 1/4

(1)、认识1/4

师:谁来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 1/4。

师:谁会写 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一涂。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1/4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理解 1/2的基础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明白:相同的图形,虽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 1/4,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来!睁大双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8?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下面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2

教学背景:

最近,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确实感到有点头疼。因为我一直认为对于分数的含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还费尽心思设计了教案,准备把要学的知识点都有讲得非常透彻、到位。但结果,在上课时,许多学生都觉得很简单,他们不停地插话,打乱了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是错误百出。但是不让他们插嘴,专心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致全无,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如何办才好,一下课,甚至还埋怨这些学生真是太放肆了!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呢?对!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学习。

案例描述:

一、游戏导入:(用掌声表示数)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当第3小题口述后,学生没有击掌,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2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邱老师,这半个苹果该怎样表示呀?”接着我就顺水推舟对大家说:“是啊?你能用手中的圆形纸折出半个来吗?(学生兴趣盎然,待学生折出之后)

二、自主探索,体验分数

师(用期待的目光追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苹果呢?

生1:可以说“一个苹果的一半”。

生2:可以画出半个苹果“D”

生3:可以用1/2表示。

生4:可以用0.5表示。

……

师: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苹果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第3位同学说得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苹果的一半,现在谁能说出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学生认识了1/2这个分数之后)

师: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

(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纸折出你想认识的其它分数吗?

(学生信心十足地说:“能”,并且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

生1: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4。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2。

生3: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8。

生4: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4。

生5:我用圆形纸折出了5/16。

……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当时,我也对同学们精彩的回答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较好地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在前面教学时,由于总是对学生不太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小主人”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刻领悟其精神和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教学活动,创设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3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小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先,说教材。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1/2。这一半是西瓜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这个西瓜的1/2。在这里,我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明白,只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个西瓜的1/2。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动2.读写1/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初次认识分数,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课件演示,示范读、写1/2,和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书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写出两个1/2。这样,学生在读写分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数。

活动3.动手操作,折出1/2。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并涂色表示出来。折好后,让学生举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1/2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有意识地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


活动目标:

1. 认识并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2. 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示10以内数量变化的关系。

3. 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ppT农耕园(6颗花生、5个玉米、7个芋艿、8个番薯的图片)。

2. 数字卡片及、卡片。

3. 数字卡片若干。

4.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茄子、西红柿、青菜、青椒、土豆等多种不同数量的蔬菜)。

活动过程:

一、播放ppT农耕园参观,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动物园,好不好?

教师播放ppT,认识农耕园的农作物。

二、认识和。

1.认识。

教师:刚才我们在农耕园里看到了这么多农作物,出示花生图片:看到有几颗花生呢?出示玉米的图片:看到有几个玉米呢?。

幼儿逐一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花生和玉米比,谁多?谁少? 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用等号表示吗?

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6大于5。.本文来源:教案.网

2.认识。

教师:还有什么农作物呢?教师出示7个芋艿、8个番薯的图片,芋艿和番薯比,谁多?谁少呢? 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用等号表示吗?

启发引导幼儿,引出,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初步理解小于号的含义,说出7小于8。

三、启发幼儿找出和的内在规律。

1. 教师:和都有一个开口,长的也差不多,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呢?小朋友们可以看一下,无论是还是,它们开口的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

2. 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四、游戏:学做和。

1.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请两名幼儿做数字,一名幼儿站在两个数字中间,运用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用身体姿势表演或,并请全体幼儿读出来。

2.全体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幼儿三人一组合作),教师出示数字,请扮演数字的幼儿取好相应的数字,一名幼儿扮演大于号(小于号),表现数量关系,并一起念出声来。

五、巩固练习。

1.交代操作要求

教师:农耕园里还有好多农作物呢,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们,并用请你们先比较两组物体哪组多,哪组少。想一想,在中间空格里填一个什么符号?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集体讲评幼儿的操作进行小结。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园培养目标、幼儿园教育内容和幼儿身体发展的水平,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物质条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活动使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知识内容单调枯燥,思维训练比较严格,农耕园的一些农作物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也容易让幼儿接受,能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利用带领幼儿去农耕园参观引入课题,然后再并结合ppT图片观察、比较、交流,让幼儿初步感受小于号的方向性和外形特征。以比较的方式,运用语言,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感受大于号小于号的方向性与外形特征。用儿歌引导幼儿用身体去感知大于号和小于号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表演游戏这一环节,幼儿在感受的过程中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开口方向,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最后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理解了符号的含义,并在数的比较中学习两个符号的运用,从中培养幼儿比较、判断的能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灵活运用新知识。活动后我感觉如果能用实物放入到我的这个教学中来的话,可能会让幼儿获得直接具体的感知,能促进幼儿对事物有较全面深刻的印象,效果可能会更加好的。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一文,希望“小学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扇形的初步认识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