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如何加强高铁队伍培训工作总结 > 导航 > 切实加强师范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如何加强高铁队伍培训工作总结

切实加强师范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切实加强师范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切实加强师范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事业;教育是改变我们每一个人自身命运的最有效途径;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与爱心的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是主宰一个民族兴衰的基石。百年大计,系于教育;教育大计,系于教师。最近,我到中小学和高校就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范教育作了点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要振兴教育必须有一支师德和业务水平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母机,决定了教师成长的先天素质。教师的素质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拓展和更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创新的世纪、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的世纪。诚然,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就要加快师范教育的改革。教师教育体系的调整,始于自上而下的体制调整。本世纪初,中等师范基本上从教师教育体系中淡出,除少数升格为师专外,大量中等师范学校改办高中、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其中不乏转制为“公办民助”。需要反思的是,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人文艺术的熏陶、服务少儿启蒙的专业思想的养成等中等师范传统特色,是否迁移到“大专”、“本科”的初等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模式之中?至于师院升格师大,师大追求“综合化”,无论自身条件如何,举“教师教育”之名,却又不得不行“综合大学”之实,其中“招生驱动”、“排行引领”、“生存需要”种种非教师教育因素,似乎不依意志为转移,从而导致以下师范教育培养的种种弊端。
一是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由于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待遇总体上偏低,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严重偏低,再加上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通,致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愿报师范,不敢报师范。师范院校也追求综合性,致使师范生培养陷入了非良性循环境地,整个师范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是师范专业的培养模式普遍陈旧单一。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手段都是老一套,缺乏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据基层反馈,近几年的师范毕业生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进展情况非常陌生,对新课程不了解;师范技能的训练普遍有所放松,现代化教育技术、“三字一话”等基本功的训练,在一些学校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保证;教育实习环节和教学实践环节没有完全到位,师范院校的教学、实验学习场地的建设和师资的配备,没有跟上扩招的速度,使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三是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不够完善。盲目扩招导致师范专业的培养规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失衡,初中毕业五年制专科师范生质量已近失控。其次非师范教师资格认定仅是“纸上谈兵”,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纸空白。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源头上直接导致教师素质的下降。
那么,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呢?关键要在三个方面提高认识,加强工作。
一、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母机,要确定师范教育的战略地位
我国有近500所师范院校,近200所综合性大学设有师范教育专业,近千万中小学教师承担着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
1.加强师范教育是新世纪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结底要靠教育的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可以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掌握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系于师范。在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教师不仅在培养掌握先进生产力、创造先进文化的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加强师范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应当具有这样的民族忧患意识、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2、加强师范教育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的战略基石
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样,就把教育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向了新的重要阶段。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等各方面的创新,但归根结底是培养知识经济社会迫切需要的创新人才。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母机,决定了教师成长的先天素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特别是未来的教师作为新世纪教育创新的主体,如果自身不具备创新的精神与能力,就根本不会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创新。因此,加强师范教育改革,建设一支高水平、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创新的基本条件和迫切要求。
3、

切实加强师范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第2页

加强师范教育是大力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战略核心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这是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谛。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宏观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新的教育思想,必然要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中产生;新的教育理念,应当在教育教学的试验与探索中逐步升华与完善。要真正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历史性转变,核心问题是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转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教师要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艰难转化历程。诚然,在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中最重要、最关键是让教师接受新的理念,变接受为认同,变认同为教师拥有的素质,所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改革教师培养和培训课程是建立一支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队伍的关键。要让未来的教师及时了解新课程实验的改革进程,深刻理解、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意义、内涵、特征和一些课改实验操作方案,以提高其专业素养,加强其教学实践活动能力,使他们在教育教学实验实践中、探索中感受新课程理念的魅力,沐浴新课程案例的光辉,品尝新课程体会的甘甜。
二、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前沿阵地,要改革师范教育的办学体制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母机,决定了教师成长的先天素质。我国师范教育的固有缺陷使得我国教师队伍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
1.要改革师范教育的招生制度
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一直不理想。由于教师职业尚未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一般不愿进师范院校。有的考生刚进师范院校的大门就不想当老师,只不过是把进师范院校当作权宜之计;很多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毕业生也没有当教师的意向。虽然,全国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单独考试、录取或提前单独录取、招收保送生、定向招生、定向就业、免收师范生培养费、增发生活补贴、试办高师预备班等,但这一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好转。
现在的招生制度是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吸引、激励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或措施:(1)实行无息、低息贷款或免费的优惠政策。这项政策的目的在于吸引部分家境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学生接受教师职业的学习和培训,毕业后原则上享受国家这项优惠政策的毕业生必须到农村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教;并辅以实行服务期制度,凡是享受国家无息、低息贷款或免费政策的学生,必须事先与政府签订合同规定服务期限。(2)实行本硕连读学制。在有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进入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接受教师职业的培养;本硕连读可实行七年学制,前四年是学科专业学习,后三年中应安排一至二年的时间带着课题到中小学去实践、取得第一线的教育经验,然后继续完成教育硕士学业,这样可以吸收一些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3)实行教师培养提前单独招生办法。要改变以往一流生源进综合性大学或名牌大学、二三流生源才进师范院校的现状,应像军事院校或艺术类院校一样实行提前单独招生,让教师教育优先选择优秀生源,这样有利于改善教师教育生源的质量。(4)调整教育硕士招生考试制度。要为优秀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和良好发展的条件,教育硕士招生应对一线优秀的教师采取特殊的政策,不囿于考试尤其是外语考试,要破格接受他们继续深造,并通过教育硕士制度使他们成长起来,从中产生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真正的教育家。
2.要改革师范教育的办学模式
要改革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我曾经在湖南师范大学说过,师范大学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师范院校要重点投入师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不要“见利忘业”,要保证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实施,师范专业要按规定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并开足课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加强教育实践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学校要建立与师范生培养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并安排教育实习专项经费,做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让每个师范毕业生都能成为未来合格的教师。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无疑给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然而非师范院校由于培养目标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其教师教育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如江苏省教育厅对非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情况的调研结果表明,有41.7的师范生认为非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管理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管理相比,并无自己的特色。这充分说明非师范院校在举办教师教育时不仅削弱了师范生的“师范性”,而且忽视了教师教育的专业性特点。那么如何保证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质量呢?一是要明确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二是要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三是营造教师专业发展和文化环境;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估。学校领导应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及政策保障方面重视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经费预算、科研立项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划,在教师教育专业招生、就业、师范生待遇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以确保教师教育建设能与整个学校的发展协调一致。非师范院校还应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管理委员会,对全校的教师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促进校内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培养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3.要改革师范生的分配制度
我国有一千多万教师,和世界发达国家比,我国教师队伍基数大、分布广、层面多,城乡之间、教师个体间存在着诸多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不管从质量和数量都严重失调,农村教师的兴衰就是中国教育的成败。所以要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一是改善办学条件;二是保证有足够优秀合格的教师。要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要采取每年由师范类学校面向全省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为农村特别是民族贫困县市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定向培养五年制大专层次的教师。要在省本级教育经费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对培养对象适当减免学杂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由各县市区政府按需向市州教育局申报,市州教育局汇总报省教育厅审定,省教育厅将计划定向安排到培养学校和市州。由市州、县市区教育局组织本地区志愿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品行良好、成绩优秀(以市州初中会考成绩为依据)、身心健康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报名,培养学校与市州教育局共同组织面试,确定预录名单。预录学生与培养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正式签订培养和服务协议后,报省教育厅审批录取。学生毕业后,由县市区教育局按照协议安排到乡镇以下小学任教,享受资助的学生任教时间应在5年以上。
三、教书育人是培养教师的目标真缔,要拓展师范教育的教学内容
教书育人是每个未来教师的教学行为真缔所在,所以师范教育既要重视师范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就不会进步。
1.要弘扬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建设,意义深远。教师作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良好的师德不仅对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前提和承载高质量教育的基石。因此,师德建设,必须始终放在师范教育的首位。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师德新要求,将师德建设提高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抓紧落实。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师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新特点和新规律,在内容、形式、手段、制度、机制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把师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进一步健全教师资格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和完善师德考核、奖惩和定期表彰制度,将师德作为考核教师资格的重要内容。要教育广大教师学习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和当代教育战线先进典型胡昭程等,淡化“官”念,献身教育;要清心寡欲,立志做学问,杜绝一切浮躁的学术风气,不能把各种不良习气带进课堂,影响学生。要把师德建设和未来教师的发展结合起来,要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师范生认识教育、了解教育、热爱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健康的生活习惯、优良的团队精神和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
2.要着力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
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适应未来教师的需要和发展。首先是在内容上理论多,枯燥无味,与教学实际不太贴近;重学术、轻实用;国内各种新的教育流派的观点、特点介绍不多。其次是示范性不强。再次是教学基本功训练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且形式主义严重。
要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与训练。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新时期教师职业技能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大力改革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传统师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师范生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训练。在切实加强师范生“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积极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确保每一个师范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要加强和改进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凡举办教师教育的学校,要建立与其培养规模和培养层次相适应的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并安排相应的教育实习经费,统一组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要保证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教育见习和实习期间应安排高水平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中小学校作为师范生的见习、实习基地,并给予适当投入。省、市州的示范性学校至少成为一所高校的教育实习基地。被确定为教育实习基地的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方便,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积极配合师范院校做好教育实习工作,切实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3.要改革师范教育课程
尽快制定教师教育学科的课程标准。原有的教育学科课程早已陈旧,必须要适应国际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拓展课程内容,增加应用性的学科课程。要组织力量编写一部分新的适用的教师教育学科课程,但重要的是应把课程的标准尽快制定出来,然后采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式,通过申请立项、专家审定后,最后由国家将课程法制化。此外,涉及到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科教学法的改革严重滞后,这与整个学科教学法师资队伍的基本素养较低和学科自身发展薄弱肤浅有很大关系;因此,学科课程的改革应把学科教学法也纳入其中,并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加以重视。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形成了一些新的关注点,如课程的综合化、活动化,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等等。有鉴于此,在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中必须关注以下内容:
教育性课程。强调通过教育性课程使未来教师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稳定的职业意识和全面的教育技能与方法,关注的重点不仅在于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更在于教育课程体系的丰富程度。这体现了加强教育课程的职业性特征和其在师范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的考虑。
综合性课程。强调师范教育的综合性课程应该包括综合课程理论课和指向于基础教育综合课程的内容、需要、特征的综合课程,以使学生既能理解综合课程的基本内涵和一般原理,又能掌握综合的知识和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活动性课程。旨在增进师范生对活动课程的理论认识和直接经验、提高其有效组织实施活动课程的能力以及培养其自身的活动能力。其内容不但包括活动课程,还包括活动课程的理论概述和开发、设计、实施活动课程的方式和方法等。
自助性课程。即由学校提供教育素材和条件,由学习者自主选择、开发、设计并付诸实验性实施的课程。这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未来教师能力与素养的要求。
工具性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对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应用,工具性课程的设计即基于此考虑。其内容应包括: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为主的技术课程,以常规性语言(汉语、英语)、计算机语言和符号语言(如绘画语言、音乐语言)为主的语言课程,以及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为主的心理学课程。
4.要规范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掌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和标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能作为规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申请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培养学校和专业未经依法批准的;没有按规定的学制和课程计划组织教学的;没有达到教育实习规定要求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必须到指定的教师培训基地接受不少于一个学期的教师教育专业培训和教育实习,培训合格后方可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以确保教师资格的准入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站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师范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开创我省教育队伍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而努力奋斗!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某市委、市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管理激励机制和师资机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某市委、市政府从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首先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这一大局出发,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采取切实措施,改善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保证教师工资待遇逐年提高。从1993年起,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公办教师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工作满8年后转为固定工资,并再向上浮动一级;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见习期内享受定级工资待遇,并向上浮动一级工资;民办教师年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人均生产性纯收入的1.8倍,并与公办教师一样享受退休金、医疗保健费、独生子女费、幼儿入园费、洗理费等各项补贴待遇,不承包责任田、经济田,不负担义务工。多年来,教师的工资都是按月足额发放,从无拖欠。同时,市政府每年都从市财政拿出人均600元的资金用于对中小学教师的奖励。1995年已有804名民办教师转为地方公办教师,工资待遇同时兑现。市委、市政府还作出决定,1996年将全市合格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
二、利用多种渠道,解决教师住房问题。
为使广大教师安居乐业,我市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市、镇两级政府统筹解决中小学教师(包括民办教师)住房。市政府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在分配住房时,教师都要优先,只要职工的配偶是教师,就与分房范围内的职工享受同等待遇。199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又将教师住房建设工程列入全市城镇建设“五大工程”之首。市政府按年度下达教师住房建设指标,对建房指标未完成的在评先进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对如期完成建房指标的镇,经验收质量合格,每户拨给3500元建房补贴。全市已投入2600多万元,新建改建教师住房5万多平方米,3年建房规划提前在1996年底完成。
三、弘扬尊师重教传统,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某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对教师的表彰奖励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之中,每年都召开一次总结表彰会议,大力表彰那些为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并通过新闻媒介和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教育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市里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走访,每到一处都详细了解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认真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同时,号召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师,多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我校"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是:依托托管,建立一支在育人思想上坚持人本意识,工作态度上遵循服务意识,行为作风上强化自律意识,自我提高上强调学习意识,培养目标上树立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本学期,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多种形式地开展《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活动,准确理解《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把握《专业标准》的内容要求,切实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把《专业标准》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

二、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依托委托管理,多渠道开展教师业务能力的。建立校级骨干教师培养制度。继续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营造教育研究之风

以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区校两级课题研究,让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提升教师专业品质。

四、加强教育信息化学习与应用

积极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利用好金山专网优势,推进网上教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水平。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
近日,中央政法委在北京举办了由各省(区、市)委政法委书记、政工部门负责人及中央政法机关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并对全国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行了部署。罗干同志和周永康同志作了重要讲话。5月7日,本报记者就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采访了中央政法委秘书长王胜俊。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战略举措
记者:请您谈谈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有哪些重要意义?
王胜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中外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政法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政法干警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政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政法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需求不断增强,对政法机关公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新挑战、落实新要求,必须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政法干警的头脑,保证政法干警的执法指导思想和观念始终符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引导广大政法干警增强政治责任感,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保证政法机关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使命。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确保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多年来,同国外法律制度和思想的接触,使我们有效地借鉴吸收了其有益的成分,但西方各种法治思想给我们的法治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有的干警在司法实践中,简单套用西方的一些“法律术语”,造成执法思想和执法活动的混乱,有的干警片面崇尚西方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对中国国情不加考虑,对一些建立在资本主义本质基础上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思想缺少政治鉴别力。市场经济的利益法则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不断侵蚀着政法干警的思想;各种“左”的以及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依然存在。还要看到,有的人利用西方法律理论作武器,打着依法治国的幌子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打着司法改革的旗号否定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利用个案炒作诋毁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形象,企图在司法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和影响。政法工作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我们正本清源,用正确的法治理念和价值取向统一全体政法干警的执法思想,牢牢掌握政法工作领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法工作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解决政法工作现实问题,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高度重视政法队伍建设,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全部政法工作的根本和保证,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政法队伍的素质和形象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应当看到,政法队伍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还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一些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出现偏差直接有关。没有正确的执法理念,再好的制度和程序规范在执法实践中也会被扭曲。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思想和认识问题,有利于引导广大干警在正确的执法理念指导下,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能力,从此文来源于第1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队伍。
坚持从国情出发的原则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
记者:我们经常从书本上接触比较多的是所谓的“现代法治理念”,现在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什么样的本质要求呢?
王胜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法治理念的产生和确立,并成为法治实践活动的正确思想指南,应当与其存在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法律文化和价值观相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命题,深刻体现了中国国情和政法工作指导思想的本质。改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法治理念,如尊重宪法和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重事实重证据、重实体重程序,等等。正是在这些法治理念指导下,我国政法工作健康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总结历史的经验,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体现以下本质要求:
一是必须反映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坚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坚持平等、自由、正义、效率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价值追求,坚持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是必须反映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确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始终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
三是必须反映和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四是必须反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要求。
五是必须反映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不能照搬照抄。这是一个基本政治原则,也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脱离中国国情,不从中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历史和现实状况出发,盲目照搬外国的东西,不仅不会产生积极作用,甚至会给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不良的后果。
六是必须反映和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一种先进的理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应当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记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广泛,内涵深刻,当前对广大政法干警着重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法治理念教育?
王胜俊:自去年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命题后,中央政法委按照罗干、周永康同志的指示和要求,组织中央政法各部门、各省(区、市)党委政法委、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结合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的实际,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理念教育。这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是依法治国的理念。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才能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才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是执法为民的理念。执法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政法工作上的体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弄清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保证政法干警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公平正义的理念。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只有坚持公平正义,做到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有效,才能实现公正执法,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四是服务大局的理念。服务大局是政法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政法干警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政法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各项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作,克服单纯业务观点,注重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五是党的领导的理念。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法干警必须遵守的根本政治原则。政法干警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经受住政治风浪的考验、严格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关键是要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增强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使人民群众满意
记者: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
王胜俊:这次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引导广大干警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法治能力,提高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要达到以下工作目标:
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通过教育,使广大干警真正在思想上搞清楚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防止什么。在借鉴国外法治成果的同时,注意抵制西方“法治思想”的负面影响;在坚持社会主义法治优良传统的同时,注意纠正不合时宜的落后观念,使正确的思想得到坚持,错误的思想得到纠正,模糊的思想得到澄清,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思想得以更新,不断强化和坚定广大干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增强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坚定性。
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回顾、查找和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对敌斗争、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打击预防犯罪、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严格公正执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的能力,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
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本着边教育、边改进、边建设的思路,针对在教育活动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抓住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岗位和环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同时,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内容和要求在各种规范化建设中得以体现,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得到贯彻,使广大政法干警的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要自觉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改革创新,使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始终沿着中央确定的原则推进,坚持党对司法体制改革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立足国情,坚持循序渐进,坚持依法推进改革,始终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逐步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全部政法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巩固和扩大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干部队伍的选拔、任用、奖惩、培训等各项管理措施中,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公正、作风优良的政法队伍。
总之,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充分发挥领导表率作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纳入政法干警教育培训规划
记者:怎样才能保证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呢?
王胜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实现预期目标,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
一要把提高认识放在首位,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各级政法部门要组织干警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罗干同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度、确保政法工作正确方向的高度、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要坚持领导带头,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开展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关键在于各级政法部门领导同志的重视程度和表率作用。各级政法部门党委(党组)和各级领导同志在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足够的精力投身教育活动,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并对教育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群众是否满意负总责。县级以上政法部门每位领导干部都要确定联系点,经常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具体指导,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努力使联系点成为教育活动的示范点,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各级政法部门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进行动员部署,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制定整改措施,带头抓好落实。
三要紧密联系实际,切实解决认识上和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各地要紧密联系政法干警思想和政法工作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找准本地区本系统执法理念和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教育规划,引导干警克服西方法律思想的负面影响,清除“左”的思想和封建主义特权观念的残余,为纠正执法中的突出问题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通过对照检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与干警的执法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思想觉悟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入人心,扎实有效。
四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政法委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执法工作实际,制定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工作方案,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下功夫抓好落实。中央和省市两级政法部门都要切实加强对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检查指导,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认真解决。今年第四季度,中央政法各部门都要按照中央政法委的统一部署,组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考评,确保教育活动取得扎实成效。
五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制度化。对政法干警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新时期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法部门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把集中教育和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在集中教育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必修课目,纳入政法干警教育培训规划,并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把这项教育深入、持久、扎实地进行下去,确保不断取得新成效。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