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语言魅力与演讲艺术 > 导航 > 如何使自己演讲具有艺术魅力

语言魅力与演讲艺术

如何使自己演讲具有艺术魅力。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为了第一次演讲表现能好一点,我们就需要在演讲稿上下功夫。演讲稿主要为了说明观点和表明你的态度的。演讲稿要怎么写呢?你不妨看看如何使自己演讲具有艺术魅力,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主要形式是“讲”,即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同时还要辅之以“演”,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乃至一切可以理解的态势语言,使讲话“艺术化”起来,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一、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

(一)发音正确、清晰、优美

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是:

(1)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2)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的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要达到最佳语言效果,一般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1、字正腔圆

2、分清词界

3、讲究音韵配搭

汉语讲究声调,声调能产生抑扬急缓的变化,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好的演讲,平仄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显得悦耳动听。

(二)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1、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

3、不过多的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

4、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诸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等,并且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

(三)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一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思想感情,语气急骤,声音较重;表达幸福、温暖、体贴、欣慰的思想感情,语气舒缓,声音较轻;表示优雅、庄重、满足,语调前后尽弱中间强。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语调贴切、自然正是演讲者思想感情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

二、语调训练

1.顿挫

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

2、轻重

在演讲时,人们常常把某些词语讲得比一般词语重些或轻些,这样便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3、抑扬

4、缓急--弛缓结合

正常谈话,每分钟讲大约120-150个字。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演讲语速要做到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自然,错落有致。显示出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使演讲具有音乐美。

5、节奏--起伏结合

对艺术来说,节奏是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变化。

三、演讲语言的设计

(一)承上启下

演讲,尤其是赛事演讲,一般来说,选手都对演讲的开头、中间、结尾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设计。不可能也不太好做过多的临场更改。但如果你能独辟蹊径,巧妙地承接上一位或前面几位选手的演讲话题,或是他们演讲中的观点、动作等进行引发,效果将非同凡响。这种临场性的引发会给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二)少说客套话

良好的开头语言要新鲜,忌套话、空话、老话、大话、假话、官话。

演讲的结尾应该感情充沛,语气铿锵,像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说的:“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戛然而止。”给人以振奋,给人以无穷的思味与不尽的遐思。

(三)从缓、平、稳开始

演讲者应利用好语言的变化把基调定好,以引起听众良好的思维定向。一般来说,开始处要做到缓、平、稳。基调确定好之后,切忌保持平坦进行,应该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前后照应,变化无穷。

(四)起伏结合

“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讲者要适度地注意演讲的起伏张弛,变化有度。这主要是从语言、内容、情感几方面去体现,语调要高低升降,速度要急促徐缓,声音要宏大精细,音色要刚柔多变,情感要跌宕起伏。

(五)事例亲切可信

“事实胜于雄辩”,演讲中如果没有典型、生动、感人的事例做依据,再动听的语言也是苍白、空乏的。演讲中也可以举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让人感到亲切可信的事例,它们具体、生动、实在、说服力强。可以说“下里巴人”,更易走入“寻常百姓家”。

F132.cOM更多演讲稿小编推荐

如何使自己的竞岗演讲出奇制胜


竞争上岗演说作为一种面试方法,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考之中。作为选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竞岗演说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从方法策略上讲,应对竞岗演说,须从多方面进行谋划。

演说的准备

就竞岗演讲而言,第一是借脑,即多方请教,广泛征求意见。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演讲前的准备又是繁琐复杂的。应试者必须借助别人的脑力,作好准备。一是知识能力上的借,如请教专家,确立施政方针和策略;

二是观点看法上的借,与其他候选人的优劣比较,自己往往看不很透彻,而局外人则可能有深刻的见解。

三是文才上的借,可以请高手帮助写演讲稿。

其次是了解听众

一是要考虑听众的年龄特征。时代发展很快,新、老代沟严重,而本来年龄与性情就有直接的关系,如何让青年的激进情绪和老年的稳重情绪都得到兼顾,这是值得考虑的。二是考虑性别,不能有歧视的观点和言辞。

三是要了解听众受教育的程度。对教育程度较高的,可多讲概括抽象、理性思维的一些东西。而对教育程度低的,则宜讲家常话,紧紧结合实际,使用通俗易懂的字眼。

使演讲具有戏剧化效果的演讲技巧


在非洲有个传道的牧师,有一次他在给非洲热带的土著居民宣讲《圣经》时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当他念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白”这句话时,他一下子楞住了。这时牧师就想,这些常年生活在热带的土人,他们怎么会知道雪是什么样子和什么颜色呢?而他们经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我何不用椰子肉来比喻呢?于是,机灵的牧师便将《圣经》改念为:“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的,但也可变成像椰子肉一样的白。”
“雪白”虽然很形象,但“椰子肉的白”也很形象。而这位机灵的牧师只用了后者,却把这个信息已经有效地传给了土人。这就使他的讲话先有了戏剧性的效果。
在这里,这位灵活善变的牧师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
我们在说话,特别是比喻时,都要注意会使用形象性的语言。
形象性的语言听众容易理解接受。如一九二七年的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对那些被打散后又重新集结的起义队伍讲话时曾说:
“我们工农武装的力量还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力量还很大,就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紧牙,挺过这一关,我相信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这里,“小石头”和“大水缸”虽然都是普通的东西,但对于工农起义的战士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果用"社会发展的肯定性力量"和"社会发展的否定性力量"的说法代替“小石头”和“大水缸”来作演讲,就不那么容易被战士们所接受了。
毛泽东的语言可以说是形象性语言的典范。他经常使用人们熟悉的形象。比如说他号召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时就说要推翻"三座大山";遣责蒋介石不抗日,却要抢占解放区的土地时,就说蒋介石"躲在峨嵋山上,不栽树,不浇水,却要摘桃子"等等。由此可见,形象性的语言确实寓意明晰浅显,听众感受和理解得比较快。
善于辞令者说话,不仅常用视觉和听觉性语言,同时,他们也善于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运用其他感觉形式的语言,即味觉、嗅觉和触觉性语言。
如三国时的曹操,在一次行军途中,对那些口渴难忍的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可以摘梅子吃",运用的就是能引起士兵"酸"的味觉的语言;毛泽东把空话连篇、长而无味的"党八股"文章讥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就既有视觉传感,又有嗅觉传感,使听众对"党八股"文章增加了厌恶感。
卡耐基认为,说话时巧用谐音法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取得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在谈判桌上和演讲当中,也有很大的效用。谐音法的运用大致有几种形式:
婉言批评。在特殊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
有一次,一位小伙子向老人问路:"喂!去索家庄该走哪条路?还有多远?"老人抬头看了他一眼,对小伙子的傲气和无礼很不满意,随口应道:"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丈。"
小伙子听了摸不着头脑:"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老人笑着对他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礼)?"小伙子知道自己失礼了,连忙给老人陪礼道歉。
谐音讽刺。运用谐音法,可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鞭笞。
辛亥革命后,清帝逊位,国民改呼"皇帝万岁"为"民国万岁",人们以为从此天下太平,而事实却是军阀混战,贪官盛行,民不聊生。撰联大师刘师亮编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的对联,其讽刺的效果可谓入木三分。确实,民国不能"万岁",却有"万税",天下不大太平,只有"太贫"。
谐音表态。利用交谈语言中某个字的谐音关系,可委婉地表明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
清人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舅(与郑板桥是同科进士)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在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官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无水也念青,无水添心便念精。"郑板桥更正道:"年兄差矣,无水添心当念情。"进士听了大喜。郑板桥猛然感到中了计,紧接着大声说道:"酒精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清,老郑身为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告辞。
这里,这位进士巧用谐音求情,而郑板桥却妙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不徇私情的态度。
谐音还击。运用谐音法,可对某些不恭的言行给以巧妙还击。
唐朝宰相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设法奚落他一番。
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就约李白对三步句。李白刚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正。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
谐音转换。这里指用关键字的谐音转换成另一个意义的词语,用新的语义掩盖原来的语义。
有个住旅店的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五十两银子不见了,而这一晚旅店也没别人,只有他一人,因此他怀疑是旅店老板偷去的,但老板死活不承认。二个闹到县衙,县官对老板说:"我在你手心里写个赢字,你到院子里晒太阳,如果晒很长时间,赢字还在,那么你的官司就打赢了。"随后,县官把老板娘叫来。老板娘来到一看只见老板在外面站着,不知怎么回事。这时只听县官对她丈夫喊道:"你手里的赢字还在不在?"店老板连忙回答说:"在,在。"老板娘一听丈夫承认了"银子"在,就不敢隐瞒了,乖乖地回家拿出了银子。
巧表态度。运用谐音法,可巧妙地表达对某些人和事的态度。
有人曾经在鸡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有人改下联为"捞者莫来劳者来",这句话是针对那些"下水摸鱼"、"雁过拔毛"者而言的。鸡场来之不易,劳心者为之筹谋,劳力者为之工作,而"捞者"却借参观、检查之名,来大吃大喝还不算,走时还白拿。此联巧借谐音,表明心迹。
谈话时巧用谐音法的妙处真可谓是功力无穷,而颠倒词序法则可以增强语意,使交谈语言更加深刻,从而取得戏剧性的说话效果。
于右任的书法享有盛誉,一向被称为"于体",但他平日不轻易赠与别人。一次,一个人求字,于老先生不想给他,无奈他一直要求,只好写下了"不可随处小便"几个字,满以为这样的话登不了大雅之堂。谁知过了几天,那位求字者拿着裱好的条幅,来向于老道谢。于老把条幅展开一看,正是自己亲笔所写的,只不过变成了"小处不可随便",真是一句精辟的格言。这位求字者就是采用颠倒词序的方法,使于老这一句本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话,变成了一句具有深刻哲理性的语言。
颠倒词序,可以改变语意,使交谈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一九四九年九月,云南解放前夕,蒋介石令沈醉枪杀进步学生并逮捕了九十余名爱国主义人士,正准备起义的云南省主席卢汉急忙打电报给蒋介石陈说利害,为这批民主人士说情。蒋的回电是:"情有可原,罪无可遣。"(遣在这里是逃避的意思)卢汉十分着急,把电文给李根源先生看。李先生看后,把词序改成:"罪无可遣,情有可原。"在昆明的军统头目阅读电文后,以为蒋介石"恩威并举",于是这批爱国民主人士得救了。后来蒋介石得知此事,气得火冒三丈。他怀疑秘书记错了自己口授的电文,又不能排除自己搞"颠倒"了"语序",只得骂几声"娘希匹"罢了。
古今中外许多名句格言,都是运用颠倒词序法,以增强语意的表达效果。郭沫若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书读死。"林肯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这些格言,就是变换某些字词,使语言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实践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采用颠倒词序的方法,能更好地表达人们需要表达的内容。但如果是在谈话时,重复几次谈一个话题,发表一个观点,虽然有强调说明的作用,但多半因为没有新意而会使听众生烦。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里就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带着更大的悲伤。她向人诉说:"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野狼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她儿子被狼咬死,大家曾表示同情,但祥林嫂不断重复这几句话,就使大家表示出冷淡的态度。
其实,一个人哪能不断有新的话题?譬如一些朋友相聚,当没有新的情况可说,还要重提旧事时,可以用新的叙述语言,从新的表达角度来谈,同样会有好的效果。
一对恋人相会,只要有一方善于老话新说,他们之间就能有永远讲不完的话题。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都能生动、风趣地表达,那么就不会因为同一句话多次重复而显得单调,呆板。
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曾引起很大反响,他在这本书里抨击了美国政府的腐败和那些政客、资本家的卑鄙无耻。
一天,在酒会上,记者追问马克·吐温对政府官员的看法。马克·吐温一气之下说:"美国国会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
这句话在报纸上披露后,议员们大为愤怒,纷纷要求作家出来公开道歉或予以澄清,否则,就将诉诸法律。
后来,马克·吐温在另一个场合又对记者发表谈话:"前一次我在酒席上发言,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事后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适当,而且也不符合事实。
我郑重声明,我上一次讲话应该更正为: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娘养的。"这个声明十分精彩。作家没有把已说过的话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作一种相反的表达,其实跟前次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甚至抨击的面更广些,这样对方也抓不住把柄了。
所谓"戏重演不好看,话重说不好听",只是表明了道理的一部分。一些戏因为新的扮演者的表演,而一直受人喜爱。
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也往往由于不同的表达而每次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一个人的话题是否有哲理,是否能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也与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哲理性语言有许多种类型:
警策型。这类语言的特点是话一出口使人一惊,但惊而无险,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例如,有一位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人可能一百岁时才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这句话中的"活了一百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一个大矛盾,然而矛盾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哲理。
若愚型。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最平常的事,然而这些事情一经提示,变成了很耐人寻味的东西。如爱默生说:
"站在山的旁边,就看不到山。"歌德也曾说:"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他们说的都是极普通的事实,然而一经他们提示,这些事实就起了奇妙的变化,使人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
忠告型。这类语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亲切,在亲切中领悟道理。如:"如果你考虑两遍再说,那你一定说得比原来好一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等等。
总结型。这类语言的特征是归纳经验。如:"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等。讲演和谈活中运用哲理性语言,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简炼的效果,可以使自己的言词更有力量。
从生活中提炼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并用排比的形式加以列出,效果会更好。如一九八八年全国职工演讲邀请赛中,有一组论辩,反方青岛队主辩发言中阐述"严厉惩处不是纠正腐败现象的最好手段"的观点时,强调指出:"腐败分子是活生生的人,你消灭了他的肉体,却消灭不了他的灵魂;你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却限制不了他的思想自由;你解除了他的职务,却解除不了他的恶劣影响。"这段富有哲理的话,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在日常交往中,与人谈话往往是很愉快的事,但也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
要想使自己的话不被人误解,必须注意:
尽量少用话中有话的句子。在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以免引起误解。
不要随意省略主语。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可以省略主语,但这必须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可能引起误解。比如,一位男士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看了看说:"大,大。"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都嚷道:"大,大。"售货员生气了,说:"分明是小号,你为什么还说大?"这人结结巴巴地说:"头、头,我说的是头大!"
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他省略了主语。
注意同音词的使用。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如果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误解了。
少用文言词和方言词。与人交谈中,文言语过多使用,容易造成误解。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词。
而方言词的使用更容易造成误解,特别是不同方言区的人谈话,如各自使用方言,那就更困难了。如"公公"一词,普通话指丈夫的父亲,贵阳话则指自己的祖父,扬州话指外祖父,重庆话指祖父的姐(妹)夫,各有所指。
说话要注意停顿。如"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这句话,即可理解为"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又可误解为"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这样,如不注意语句的停顿,就容易造成误解。
如果在演讲和谈话中巧妙地引用典故,也可以达到叙事论理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戏剧性效果。
"典"既可以是马列的经典著作,也可以是古今中外之典故,包括成语、俗语、名言、格言等等。
例如,《光明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位二十岁出头,蓄着胡须的小伙子走进其法律顾问处。
小伙子是某厂青工,他报考电视大学的准考证被车间领导扣留了,要他把胡须剃掉再给他。小伙子坚持不剃,双方僵持着。小伙子带着火气问:"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律师笑着答道:"不违法。"小伙子立即又说:"那我可以控告他们!"
随即把情况对律师说明。
律师沉思了一会,和言悦色地对他说:"不违法,但你违反人情,违反国情!我国六七十岁的人也不一定留胡须,四五十岁的人还经常刮胡须,你年纪轻轻却留胡须,既不卫生,又不美观。这就叫违反人情。"
"为什么说还违反国情呢?"小伙子不满地问。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明末清初,清统治者下了一道命令,一律剃须留辫,否则格杀勿论。汉族人民发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的口号,于是一场壮烈的抗清开始了,到处血流成河。你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吗?在日冠占领上海期间他蓄须拒不登台,这些行动都是带有政治性的。请问,你留胡须也带有政治性吗?"
小伙子连忙说:"没有,没有!"
这位律师引用典故,使谈话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战国时,有一位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他为了使秦惠王采纳以征战称霸天下的主张,采用了旁征博引的说理方法。
他先详尽地向秦惠王分析了秦国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等国情,以此作为可行征战的明证,但秦惠王不为所动,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苏秦又列举了历史上的"五帝"、"三王"等事例,最后秦惠王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就说明事例既要广,又要不离中心主题。如果能够巧妙运用熟语,则能大大增加语言的感染力。
毛泽东同敌人辩论中,常常是信手拈来,熟练地运用成语来进行点缀,使得自己论说生动,驳斥有力。
一九四一年一月。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屠杀新四军将士。对此,毛泽东在谈话中对国民党反动派提出了严重警告,谈话中大量使用了成语。
"我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反动派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时我们就爱莫能助了。我们是珍重合作的,便必须他们也珍重合作。老实说,我们的让步是有限度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是他们自己性命交关的大问题,我们不得不尽最后的忠告。如果他们怙恶不悛,继续胡闹,那时全国人民忍无可忍,把他们抛到茅厕里去,那就悔之无及了……"
在这段话里,毛泽东用了"祸起萧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爱莫能助"、"亡羊补牢"、"怙恶不悛"、"忍无可忍"等成语,有一种强大的艺术魅力,也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形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恰当地引用俗语,可以增强讲演和谈话中的幽默感和说服力。
抗战胜利后的一天,上海一幢公寓里发出阵阵欢笑,原来,画家张大千要返回四川,他的学生为他饯行,梅兰芳等名流也到场作陪。宴会开始时,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
"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都楞住了,梅兰芳也不解其意,笑着询问:"此话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着朗声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堂来宾,笑声不止,宴会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张大千简单的祝酒词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能巧妙地引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语。
谚语和俗语一样,也可以为语言增色。谚语经历了千百年的长期流传,千锤百炼,它凝聚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谚语还具有寓意深长、语言简炼、琅琅上口、易于记忆的特点,因此常为讲演和谈判者使用。
例如,你想说明一个道理,先引用一句"九牛扳不过一个理";你想谈谈人要有志气,先引用一句"胸无大志,枉活一世";你想谈锻炼身体,先引用一句"若要健,天天练";
等等。这些谚语鲜明生动,富于很强的表现力和戏剧化效果。
一九八八年五月,美苏两国领导人会谈。在欢迎仪式上,戈尔巴乔夫说:"总统先生,你很喜欢俄罗斯谚语,我想为你收集的谚语里再补充一条,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戈尔巴乔夫之意,当然是宣称他们在削减战略武器上有行动了。
里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礼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忙催生。"
里根的谚语形象地说明了美国政府不急于和苏联达成削减战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两国领导人经过紧张磋商,在某些问题上缩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继续对话。戈尔巴乔夫担心美国言而无信,于是在讲话中用谚话提醒:"言不信,行不果。"里根也送给戈尔巴乔夫一句谚语:"三圣齐努力,森林就茂密。"
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个半截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说,像谜底。在交谈中,人们运用它作为修辞的手段,也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戏剧性效果。
例如,为了说明某个人工作开展慢,引用一句"他呀,大象屁股--推不动……"。为了说明自己办不成这件事,引用一句"我是丫环带钥匙--当家不做主呀!"等等,都很恰当和得体。
常言道:"美味不可多用。作为语言中调味品的歇后语也是如此,用得恰到好处,准确简炼,一语千钧,增添力度;用得多了滥了,就会令人生厌,显得不严肃,流于肤浅和滑稽。
数字是枯燥无味的,但有经验的讲演者却知道,数字自有一种非凡的力量,如果能巧妙地加以利用,就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作用。
一九七二年,来自纽约的一位女国会议员贝拉·伯朱格进行了一次演讲,呼吁在政治生活中给妇女平等地位。她说:
"几个星期前,我在国会倾听总统对全国发表讲话。在我周围落座的有七百多人。我听到总统在说:这里云集了美国政府的全体成员,有众议员、参议员,还有最高法院成员和内阁成员。我环顾四周,在七百多名政府要员中只有十七人是女的;在四百三十五名众议员中只十一个是女的;一百名参议员中只有一个女的;内阁成员中没有女的;最高法院中也没有女的。"
她用不着多说了,因为无论说多少话,也比不上这几个数字更能说明问题。无论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在这几个确凿的数字面前,都不得不承认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性别歧视。
对比性数字比无对比地罗列数字,显然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更好的效果。我们在言辞中应善于将有关数字对比着表述出来。比如,为了说明美国电视中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节目之多,有人指出:"调查表明,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青少年学生,大约有一万多个小时是在听摇摆音乐中渡过的,这比他们在校十二年度过的全部时间只少五百个小时。有人做了一次普查,平均每个观众一年里在电视节目中可看到九千个表现性行为的镜头,暴力场面更多。一般高中生到毕业时,观看电视二万二千小时,相当于他们在课堂时间的两倍,在这二万二千小时中,可看到一万八千起谋杀……"
这样对比性地运用数字是十分成功的,使人深切感到青少年学生受毒害之剧烈。
一九四六年七月,蒋介石发动了全国内战,派了一百七十余万人进攻解放区,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当时,我方有不少人对这场斗争的前景发生了怀疑。这时候毛泽东给大家算了一笔帐:蒋介石共出动了二百一十八个旅,约占蒋军正规军的百分之九十,再也没有太多的兵力可供抽调了。我军在一月至十月间就歼灭了蒋军二十四个旅。按这个速度计算,当我军歼灭第三个二十五个旅时,敌我力量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不出一年时间,就可以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他用以上计算方法驱散了人们心头的疑云。
在演讲和谈话中,恰当地运用比喻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效果。
刘向《说苑》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有人对梁王说:"惠子这个人说话善于打比喻。假如大王您不让他打比喻,那么,惠子就没话说了。"
于是,梁王对惠子说:"希望您今后发言时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假如有个人不知道弹为何物,您告诉他弹就是弹,你能明白吗?"
梁王说:"当然不能明白呀!"
惠子接着说:"如果您改换一种说法,告诉他:弹的样子象弓,是用竹子作弓弦。那么,他该明白了吧?"
梁王说:"当然明白了。"
惠子说:"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诉不知道这事物的人们,您说不打比喻行吗?"
梁王说:"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这个事故的有趣就在于梁王本来是不许惠子再打比喻的,可是惠子又悄悄打了一个比喻,说得梁王心服口服。
比喻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可以给语言涂上一层斑斓的色彩。运用比喻,可以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溶于一炉,使真理变得浅显通俗,易于理解和接受。
作家秦牧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好比喻,常常能很有效地吸引人。比如说资本主义社会里,有的人可以不遵守法律,而有的人非守法不可,有人就比喻说:法律像一张蜘蛛网,大昆虫挣走了,小昆虫却给粘住了。"
如果直接说资本主义的法律对某些人没有什么约束力,意思比较抽象,而拿蜘蛛网打比方,具体形象的意思便从抽象的雾霭中显露出来了。
比喻一般用来回答较复杂的问题。谈判中,当对方以某种事例显示出难以理解的道理,来吊难时,我们则以能比喻的事例显示出另一种道理,以进行反驳。
如,儒士张个与僧人辩论。僧人宣称:"儒教虽正,却不如佛学玄妙。我们僧人能读儒教的书,你们却不能通晓佛家的经典。
张个答:"不对吧,比如饮食,人可以吃的,狗也能吃;
狗可以吃的,人却决不能去吃了。"他的反驳,不失为一种机智的驳论。
运用比喻批驳错误观点,最重要的是选准喻体,而这个喻体又是对方难以反驳的事实,只要有了这个前提,对方的谬论就可以不攻自破。
例如,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的重要原理时,有人嘲讽他:"这个又有什么用处呢!"
法拉弟诙谐地说:"刚生下来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法拉弟就是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最普通的事实作比喻,说出了电像新生婴儿一样前途无量的道理。
在讲演、谈话和谈判中,常常需要论述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如果配以贴切的比喻,就会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路,不大重视学习。有一天,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爱好?"
子路说:"爱好长剑。"
孔子说:"我是问你学习吗?"
子路反问道:"学习也有好处吗?"
孔子说:"一个国君,如果周围没有敢于劝谏的正直之臣,他在政策上就要失误;一个君子,如果没有能够给予他教益的朋友,他在品德方面就会有失检点。驾烈性的马,不能放下手中的鞭子;操纵弓箭,决不能离开矫正弓箭的器具。木头经过墨绳的规划加工,就能变直;人经常听取不同意见,就能变得非凡。如果你肯于学习,就能顺利成长。"
子路虽觉得老师讲的句句在理,但仍有点迷惑不解,就打了一个比喻反问:"南山上的竹子,不经加工自然直,砍伐下来制成箭,能够射穿犀牛做成的盔甲,这样看来,又何须学习呢?"
孔子借用子路的比喻,进一步开导他,"话可不能这么说,用竹子削成的箭,虽说也能射穿物体,但不会是很锋利的。如果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就会射得更远。如果把箭头再在磨刀石上加以磨砺,箭射入得不是会更深吗?"
上述言来语去中,精妙的比喻相继出现,孔子运用一系列贴切浅显的比喻,一步步征服了子路的心。
为了达到讲演的戏剧性效果,也可以采取自问自答的自我设问形式。
一九六六年十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重要的会议,第一流的我国核科学家都参加了。
周总理作了简要的开场白,他说,我国核爆炸成功以后,有人攻击我们有弹无枪,无非是要解决枪、弹结合的问题。
说完,总理和科学家们进行了详尽的讨论。然后,总理电话请示毛泽东,带回了毛泽东的指示,说:"毛主席同意这一方案,赠给大家十六个字: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听完总理的话,在场的科学家们觉得肩上的担子非同寻常,有人下意识地吸了口气。
目光敏锐的周总理已经觉察到科学家们的心思,立即解释说,"什么叫万无一失?把想到的、发现的、都认真解决了,就叫万无一失。没发现的、解决不了的,是吃一堑长一智的问题。打枪还有卡壳的时候呢,别说导弹了。放心吧,只要认真做了,出了问题,领导来负责,我周恩来负责!"
周总理一席话,说得科学家们思想的负担完全消失了。
这段话一开始就抓住了要害,即科学家担心的"万无一失"的问题,进行设问,以问题引路,自问自答,引出一段解释,清楚明白,使人疑团顿消。
所谓设问,就是本无疑问而自提自问,明知故问。可以自问自答,也可只问不答。设问用得好,能引人注意,诱人思考,使讲演和谈话内容更吸引人。
林肯在做律师时,曾在一次诉论中以巧妙的设问赢得了胜利。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女人来找林肯,哭诉自己被欺侮的事。这位老妇是独立战争时的一位烈士遗孀,每月靠抚恤金维持生活,不久前,出纳员竟要她交付一笔手续费才准领钱,而这笔手续费等于抚恤金的一半,这分明是勒索。
法庭开庭了,被告矢口否认,因为这个狡猾的出纳员是口头进行勒索的,没有凭据,情况显然不妙。
轮到林肯发言了,上百双眼睛紧盯着他,看他有无法子扭转形势。
林肯用抑扬顿挫的嗓音,首先把听众引入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林肯两眼闪着泪光,述说爱国志士是怎样忍饥挨饿地在冰天雪地里战斗,为浇灌"自由之树"而洒尽最后一滴鲜血。最后,他以巧妙的设问,作出令人怦然心动的结论:
"现在事实已成了陈迹。一七七六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们那衰老而可怜的遗孀还在我们面前,要求代她申诉。不消说,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不过,她已牺牲了一切,变得贫穷无依,他们不得不依靠革命先烈,用革命先烈争取来的自由,向我们请求援助和保护。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发言至此嗄然而止。听众的心早被感动了,有的捶胸顿足,扑过去要撕扯被告;有的眼圈泛红,为老妇人流同情之泪;还有的当场解囊捐款。
在听众的一致要求下,法庭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要使讲话吸引人,不妨设计几个醒目的问题,自问自答,这将会大大增添你言语的魅力,使你的讲演具有戏剧化的效果

如何使演讲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演讲者,总想让自己的演讲受到听众的欢迎,总想让自己慷慨激昂、纵横捭阖的滔滔言谈打动听众,感染听众。那么,怎样使你的演讲具备这种深入人心的效果呢?
一、把你的想法安排得条理分明
如果你想让一次演讲清楚明了地印在听众脑子里,有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在演讲时明白地指出你要讲的第一点是什么,第二点是什么……直至末尾。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演讲的题目就是《每天四问》,整篇演讲即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
德有没有进步?”在演讲中,演讲者先总摆问题,再分四大层次论证,最后以一小段总结,这样就使得观点 集中而明晰,内容安排有条不紊,结构开合有度,所提的四个问题不仅给听众留下鲜明印象,且引人深思,
至今读来犹有现实意义。
二、从你自己的背景中寻找话题
如果一件事在多年之后依然在你记忆中栩栩如生,这就几乎确保它会引起听众的兴趣。另外,听众对演讲者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对待困境,如何战胜困境亦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演讲中,能从自己的背景中寻找话题。女作家张洁在一次演讲中,十分动情地向听众讲述了早年生活的贫困:“我的母亲是一个很要强的人,我们最穷困的时候,有过把三顿饭变成两顿或一顿的记录,但她从来没有向人借过一分钱。她靠自己的勤劳,供养我上了大学,我没有申请过一分钱奖学金。每天下班以后,我要给手套工厂加工机器不能完成的部分,每副三分钱。……有一次,我带女儿到商店里买东西,她那时可能是6岁,我看到她站在一盒盒巧克力面前,眼睛里满是渴望。但是她不对我说,妈妈,给我买一块巧克力吧。
她不说,因为她从小就知道,我们家每一分钱,都是计划好的,什么样额外的支出,都会使我们月底没有米下锅。那一次女儿的眼神,给我的刺激非常之大。”当张洁声情并茂地把早年生活的贫困栩栩如生地烙印在听众心上,她与乖蹇的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她在逆境中对文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就格外能打动在场的听众。因为演讲的目的就是使听众看见你所见过的,听见你所听过的,感觉你所感觉过的。
三、让你与听众融为一体
  一般而言,听众讨厌那些惯于卖弄、喜欢炫耀,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演讲者,所以,要想博取听众的好感,再有名望的人也不能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只有这样,才能与听众融为一体。
比如作家老舍在一次演讲中是这样说的:“听了同志们发言,得到很大好处,可惜前两次没来,损失不小。……今天来的都是专家,我很怕说话,只好乱谈吧。”
如此“抑己扬人”的开场白,如此谦逊坦诚的口吻,一下子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听众对一位名人可能产生的敬畏心理。另外,老舍说自己是“乱谈”,也就表明自己不是居高临下作演讲,而是平等地和大家交流意见罢了,如此平易近人,自然会获取听众的好感。
四、把你的心灵投入你的演讲中
诚实、热情和真挚会使你的演讲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获得这一效果的前提是“把你的心灵投入你的演讲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做到这一点。
1、实话实说。演讲者若能开诚布公、实话实说,演讲的效果就会格外好。一位当代作家在谈及自己执笔 从文的最初动机时,说:“母亲年纪越来越大,日日劳作在风吹日晒下,为贴补我们的生活叫卖冰棍,让我非常痛心。而我这个顶门立户的人,却没有能力给她们一个比较安定、更不要说有质量的生活,还让她们跟我一起在贫困线上挣扎。“我开始想出路。我没有钱做生意,也不会走上层路线。我面前只有一支笔和一张纸,还有我自己的智力。而我又不是学文学的,起步又晚,相当艰难。”如此推心置腹,坦诚真率,演讲者与听众即刻心心相通了。
2、个性风采。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演讲者,决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的话总是因富有个性而充 满魅力。
一个当红女影星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在商品社会中,什么都可以用来交换,包括声誉和所谓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我也可以走一条比较容易的路,比如,以‘女’字做卖点。虽然很多人都说,在男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待遇是不公正的,但这是一柄双刃剑。一些妇女觉得不公正的同时,另一些妇女也可以用‘女’字做卖点,轻而易举地得到她们想要的东西。那么,这对一个具有同等竞争条件的男性对手,公正还是不公正呢?
“我曾经为爱情冒天下之大不韪,但绝不会用‘女’字做卖点。如果把演艺比做‘金字塔’,那么我的‘金字塔’,是我自己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垒起来的,从未借助过其它手段。我一生做过很多错事,但这一点,是我一生中最为自豪,也是堪可告慰自己的事。”
这段话既显露了女演员直面人生的勇气,又展示了她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格魅力。女演员掷地有声的话令人肃然起敬,她的洁身自好也为听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如何成为魅力演讲者


毫无疑问,我们都非常羡慕那些激情澎湃的演讲家,从苏格拉底到罗伯斯庇尔,从马丁路德金到今天的奥巴马,他们的经典演讲出尽风头,甚至有时候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不过在现实中,很多人在台下是一个杰出经理人,博学多闻,见解精辟,但一站上台,却立刻变成一位无趣的讲者。经常会看到一名经理人头脑空白地侃了数分钟后,却发现下面的听众双臂抱胸,或茫然无措、打哈欠,有的还频繁看表,最糟糕的是有人已经开始离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表明这场演讲彻底失败了。
作为一家企业的管理者,即便你不擅长演讲,公开演讲也会不时找上门来:全体员工年度计划会发言、全国经销商大会宣讲、某大型论坛演讲等等。所以,如何能把公开演讲做好是每个企业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有句名言:对语言的理解不仅仅限于词句,而是连同语句的声音、强度、变化、速度并表达出来简而言之,就是言语背后的音乐,就是发自内心的激情。将激情注入到演讲中去,演讲者将乐在其中。而激情,是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的。正如着名演讲家卡耐基所说,每个人只要会说话,就一定能成为出色的演讲家。
磨剑
林肯曾经说过:我相信,我若是无话可说,就是经验再多,年龄再老,也不能免于难为情。 要进行成功的演讲,需要有成功的准备,否则,未经准备即出现在听众面前,与未穿衣服一样。卡耐基也一再强调,只有有备而来的演说者才能获得自信和成功。如果没有准备,就像一个人上了战场,带着有故障的武器,并且身无弹药。任何演讲都需要作一定准备,长则数十年,短则数分钟。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那么在公开演讲前要做哪些准备?最重要的是了解你将要面对的演讲对象,想方设法了解演讲听众的需求。演说者与听众间建立起和谐关系,是一切成功演说的关键。根据听众的兴趣来讲演可以有效地抓住受众,也可以使自己尽早进入演讲的角色。
曾把《如何寻找自己》这一题目讲过六千多次的演讲家罗索康威尔博士这样回忆:当我去某一城或某一镇访问时,总是设法尽早抵达。以便去看看邮政局长、旅馆经理、学校校长、牧师们,然后会找时间去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历史与他们拥有的发展机会。然后,我才发表演说,对哪些人谈论,就得适当地选择当地题材。
舞剑
当公开演讲马上就要来临,而你虽已经准备了数个小时,可仍然怯场。有一则古老的戏剧法则这样说到:谁若不再有怯场的感觉,他定会走下坡路,而且必然会退出舞台世界。所以演讲者不是要消除怯场,而仅仅是要控制怯场的消极方面。当一个人处于一个很特别的场景之下时,精神就会紧张,一旦急剧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语无伦次、昏厥等极端现象。在演讲准备工作已做得充分后,演讲者需要关注一些小细节就可以把怯场控制住,例如穿稍宽松衣服、深呼吸、建立自信等等。
人们常常更多地根据感觉和直觉,而很少凭借理智来做决定,当然前提是讲什么实事求是,而且翔实具体。所以如何把准备好的演讲题材说到人们心坎儿里去,这决定着演讲的成败,但更多取决于演讲前的充分构思和准备猪肚,但演讲中的凤头和鱼尾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每个演讲都需要有一个无与伦比的、非常吸引人的导语,导语的目的是要让听众从自身角度出发确信,这个演讲对演讲者十分重要。
开场一定要与众不同,确切地说就是一定要在开场时就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纵观那些优秀的演讲家,他们大多以四种方式来开始自己的演讲:一、一则小故事。幽默故事和一般故事都可以,使用幽默故事当然要求讲话者要有幽默秉赋,切不可平淡呆板;而后一类故事,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轶事趣闻,也可以是中外历史上有影响的事件;二、展示物品。讲话之前,先拿出一件物品,肯定会让在座的听众挺直身子。他们会猜想:他要表演魔术吗?这就引起了听众的好奇;三、令人震惊的事实。它可以使听者从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实中醒悟过来,造成一种悬念,使听者急于了解更多情况;四、涉及听者切身利益的话。把自己讲话的内容与听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引起听者的关注和重视。
应该摒弃的开头有:沽名钓誉式,把空洞客套的导语当作时髦的开场白,很可惜我没怎么准备,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要试一试;不言而喻的事,无聊,我们今天相聚在一起,因为;自杀式,无异于告诉听众,他们是何等的不重要,我很抱歉,给诸位带来了负担,但一旦使用这样的开场方式,演讲将失败无疑。
结束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精彩的结束语犹如与人话别,能促人深思。一般来说,结尾都要总结观点,简明扼要地对所阐述的思想和观点做一个高度概括的总结,以达到强化主题、画龙点睛之作用;请求采取行动也是一个好的选择,演讲者在结尾可以以充满激情、扣人心弦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主张,赢得听众感情共鸣,对听众的理智和感情进行呼唤,鼓舞听众振奋精神,付诸行动;结尾的另一个作用是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提出问题,甚至是一系列的问题,这能引起听众深入思考;如果已经掌握了演讲的奥秘,好的演讲者经常会用用含蓄、幽默的言辞或动作作为结尾,意思虽未直接表露,但富有趣味,发人深省,听众在欢声笑语中禁不住要去思考、领会演讲者含而未露的深刻用意。
当然,所有的解决方法,都像是一个悟道的过程,如果不能参透其中玄机,那么方法层面的知识就永远不可能变成智慧,你也将仍然经受着演讲前的局促不安,并且收获蹩脚的演讲。
我们不指望凭着一条三寸不烂之舌闯荡江湖,但至少在演讲中得到听众的重视和青睐,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加分。

「 1」 「 2」

看到这里关于“语言魅力与演讲艺术”的相关内容差不多已经结束了,如果对《如何使自己演讲具有艺术魅力》还无法解决您的需求,请继续看我们为您准备的“语言魅力与演讲艺术”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