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周恩来传记读后感700字 > 导航 >

周恩来传记读后感700字,2024周恩来传记读后感700字

周恩来传记读后感700字

周恩来传记读后感范文一

在没有读完《周恩来传》之前,我对周恩来总理的伟大形象的认可是从课本上和人们口中了解的,现在看完《周恩来传》之后,我更加崇拜周总结了,下面来跟大家分享下我的读后感吧!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名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名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名共和国总理。

他的生平事迹,一时半会儿还是讲不清楚的。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新中国中央人名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名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这就说明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地位了。怪不得美国前外交大臣艾登要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乐于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都已老去的他们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

费正清在欢迎招待会上发现周恩来喜悦的面孔下透出久经磨炼的刚毅与顽强,在《自传》中,费这样比较周与毛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总理大臣,相比之下,毛泽东更像一位真龙天子,他可以在风云变幻的云雾中恣意纵横,时隐时现,而周恩来则不同,他仿佛一直在权衡时势,

修补残局。周或许是其中最不像革命者的伟大革命者。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他在南开中学饰演女性角色的轶事。也是在这所以开放著称的学校中,他阅读过《新青年》,熟悉孟德斯鸠,接触了亚当斯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籍也让他兴奋。1919年,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并为此激动,但他的组织才能比他的理论造诣更高一筹,在天津的学生运动中,他脱颖而出。可以想见,在一个动荡时期,这种天赋比独创性更受欢迎。他在26岁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28岁时领导了上海60万工人的罢工,当时的人们或许没有耐心倾听毛泽东用湖南口音讲述的农民革命,但一

查看全文>>>

《周恩来传记》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总理的一生。总理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从儿时便立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而后在青年时期又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加入共产党,随着毛主席四处南征北战长达三十多年,晚年又为了处理国家繁杂的琐事和在***中保护共产党的元老而精疲力尽,最后又因为劳累过度身患癌症而逝世,周总理的一生可以说从未休息过,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国家,也是因为他,中国才有今天到达如今这步田地。

小时候,第一次听说周总理的事迹,我还很不明白他牺牲自己这么多去投身革命事业,是为了什么,但是在看了《周恩来传记》这本书后,我彻底明白了周总理的所作所为。

原来,周总理在儿时就目睹了外国列强欺凌中国人的惨状。从那时起,周总理就有了一个质疑:为什么中国人要受别人的欺负,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强大起来。于是周总理坚定地树立了自己的理想:一定要让中国人强大起来,绝不能让别人再称我们为东亚病夫!

所以,当看到李大钊在新青年报上发表的文章后,周总理毅然放弃了较为优越的家庭,全身心投身到了革命事业当中,开始了为了人民的利益与权力而奋斗的过程。

每当想起我们的周总理,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感动和崇敬。虽然总理逝世距今已经有将近四十年了,可是还有那么多人在缅怀他,家家户户几乎都挂满了他的画像,画中的他穿着一身朴素的中山装,脸上至始至终都荡漾着一丝和蔼的微笑。总理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却依然活在我们中国13亿人民的心中,他的骨灰依然附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从未离开过。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我们心中的周总理,不是那个语言诙谐幽默的外交家,或是一名掌握国家大局的优秀领导者。而是一名朴素、和蔼,且平易近人的好朋友。作为一名国家的二号领导人物,周总理的穿着和住处和别国的总理都相差甚远。周总理总是穿着一件颜色泛灰的中山装,那件中山装已经穿了几十年了,从来没换过,上面还打满了补丁,只有在会见外宾的时候才会换上那件深黑色的西装。

比起周总理,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富二代,全部是一群好吃懒做的啃老族,开着父母的名牌轿车,穿着父母买来的名牌服装,拿着父母转来的血汗钱去高级酒店吃饭,天天在那里炫耀自己家里有多富有,却从来不肯自己去努力挣钱养家,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像周总理一样,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和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东汉末年,三国争霸的时期,诸葛亮曾经向刘备起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总理便是这样的人,他是那

查看全文>>>

最近,趁五一闲暇时间,我阅读了理查德.伊文思著的《邓小平传》它采用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位伟人辉煌的一生。

其中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完全征服了我,是我对遥远又亲切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邓小平,一位时代伟人,和无数扭转人类历史的人物一样,诞生于普通的平民阶层。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作为一位传统的读书人,其形象深深的幼年的小平。小平自小接受老式私塾教育。后来升入广安中学学习现代科学。在父亲的影响下,年轻的小平把目光放在更远。1920年,16岁的小平来到法国,在那里,它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又参加勤工俭学,更重要的是,在开放的法国,他遇见了共产党,共产党使他在污浊的政治气氛中感受到一丝清新的空气。后来,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他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邓小平身在法国,却无时不刻注视着祖国的形势。在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他回到了内战纷纭的中国。随之而后。便是他同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为中国带来了光明。在他回国后的四年多时间里,邓小平一直在有生命危险中度过。在西安,邓身兼三职,当时的国民革命运动随着孙中山的去世,内部矛盾日益加剧,终于分裂成两派。1927年3月蒋介石开始采取分裂行动,展开了一连串残酷无情的清洗运动。大屠杀在南京、广州以及长江三角洲一些小城镇蔓延开来。这使共产党面临抉择:是与国民党分道扬镳还是继续与左翼国民党合作以争取和控制他们。5月下雪召开的共产国际常委上决定共产党继续与左翼国民党直接合作,从那以后共产党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了。8月7日,邓小平以党中央秘书的身份参加了中央委员会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从而亲身经历了共产党从惨败转向全新战略的过程。

邓小平的三起三落是很值得看的东西,希望大家多多看看,邓小平传非常值得看的资料!

查看全文>>>

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让更多的人试图通过证券市场来增值自己的资本。中登公司数据显示自2009年4月~2010年3月的一年间,每月新增开户数近150万,截止2010年3月底,中国股市期末股票账户数已愈1.4亿。然,上海证券交易所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大陆建立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距今也就走过了21个年头,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属于婴幼儿时期了。为此,在国人更多的关注资本市场,渴望更多的了解资本市场时,不由把目光投向了已经功成名就的国际大鳄,巴菲特就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经历已经被写成了传奇故事。不同的人,看一本书想必有不同的感悟,看巴菲特传奇自然也不能例外。 下面谈谈我看到的老巴 1.巴菲特的一生:从1930 年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到11 岁初次购买股票;从受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传奇人物,证券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到27 岁时创建自己的帝国。巴菲特对自己投资购买的股票向来是三缄其口,而对于投资理论却开诚布公,即在最低价格时买进股票,然后就耐心等待。 2.巴菲特认为,一生中,只要击出二十几个好球足矣,当然做到这一点,要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巴菲特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当他投资某家公司时,总是阅读所能找到的全部年度报告,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及策略。一旦买下某家公司或公司股票,巴菲特就不愿再易手。 我的感悟:过多的谈论,会因他人的见解影响自己的判断,故三缄其口。入市的都知道:低买高卖,当然在最低价格时买进股票。但是为何那么多人却做了相反操作呢?这当然是人性使然,所以了解股市之前,多了解了解自己。只有在对你买的东西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能让你坚定的持股,耐心的等待。因此,在你做买入决定时,你必须是非常了解你要买入的公司的经营情况的。

查看全文>>>

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的科西嘉岛,小时候家人叫他拿波里昂尼。父亲夏尔波拿巴,是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母亲莱蒂齐亚波拿巴,是一个坚忍不拔的女子,也是一位严酷的母亲。 1778年,拿破仑9岁那年,为了生计,他跟随父亲、舅舅约瑟夫费舍及兄长约瑟夫离开母亲从阿雅克肖港出发前往法国。从此以后,兄长约瑟夫走向了神甫,拿破仑去了军校,舅舅做了神职人员,四人去法标志着拿破仑的少年时代从此结束。 少年时代的拿破仑没有波澜起伏,但军校的生活却开始改变他的人生。家庭的清贫使得他过早的成熟,刚刚进入军校仅仅9岁的他便深知,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努力,他在这个世界上将一无所有,当时他的成熟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年龄。在军校时,他相信他的意志力注定会使他成功。为了毫不怀疑的取得成功,他充分利用军校提供的一切优越性,无论多么谦卑也在所不惜。 1784年,15岁的拿破仑进入了巴黎皇家军官学校。由于扎实的数学功底,他成为了14名精选出来的非贵族炮兵学员之一,开始了真正的军训生活。 拿破仑沉默寡言、勤奋好学。他对于抽象的科学他能够运用自如,其数学和地理知识扎实。他安静而孤独,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傲慢自大、雄心勃勃和抱负不凡。 拿破仑一生体现出了人类的超越性,他是个愤怒的理想主义者。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改变整个欧洲的丰功伟绩,还有他的勤奋与荣誉。 拿破仑自己这样形容:事业和前程的大门是向有才华的人敞开的,而不论其出身或财产如何。对于我来说,如果可以归类的话,自己的永不满足和大胆的欲望可以归类到野心。野心是拿破仑心智的原动力和他意志的永恒实质,它是如此紧密,以至不能同他本身区别开来,甚至有时还达到了不知不觉的程度。 法国人视拿破仑为民族英雄,但大多数欧洲国家在拿破仑的征服下深受凌辱,表示憎恨。

查看全文>>>

《邓小平传》的作者在传记的最后写到邓小平一生的主要功绩成就。邓小平的第一项成就是担任了中国的领导职务,这也是他取得其他成就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取得的两大成就是使中国走上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把中国引入了国际生活的主流。在经济发展方面,他的主要贡献是把经济工作列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并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得到了其他人的帮忙,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经过二十年的革命,人们渴望安定与经济发展。是他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使得党中央有可能把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列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也是他的讲话促使中央委员们当着华国锋的面否决了两个凡是,并决定放下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消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

在方法上,邓小平的贡献不多。他是第一个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对经济特区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且使经济特区成为开放政策的最有力的证明。

并不是说邓小平和他的同事们所采取的无产阶级专政很仁慈。不是的。也不是说,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其他的领导人期望将来有朝一日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的领导会被多党制和行政与立法机构的竞选所代替,他们从来没有这样想过。而是说,要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实施,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政治秩序。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要逐步地实行民主,只有当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到必须程度时,才能彻底地实行民主。

在他的指引下,中国引进了外国的资本、技术和工商业技巧,以满足迅速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与此同时,他让中国在处理国际与地区争端问题时,发挥与中国国力相当的影响;他改变了中国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再强调革命和战争。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开创者,永远记住他的丰功伟绩。

查看全文>>>

传记读后感范文一

名人传记给我对机遇与挑战很深刻的认识,就此我想说一下。

爱迪生和拿破仑出生都不好,从小的经历与磨炼与他们最后的成功有莫大关连。

1)在机遇来临之前便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机遇一来他们便抓住,也为此为自己以后创造了更多的机遇,而这大多数在普通人眼里却可能只是运气

2)衷于自己的理想与报负,这成了这两个伟人在最困难时候的最大动力。

3)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些都让他们看起来总是那么出众。

4)爱国!拿破仑虽然由于性格原因给祖国带来连连灾祸,不像爱迪生那样凭一己之力使得国富民强,但他们内心深处都总能听到来自祖国,家乡的召唤。

拿破仑英雄一世最后却被流放,终于客死他乡在惋惜的同时也深深感慨:美色与权贵就是那么的诱人吗?其实这样说可能有失偏颇,因为拿破仑的失败主要是与其太过自傲的性格有关。当巨大的荣誉铺展在他面前时他认为自己便是欧洲的宰。如若他听取了谋臣,老友的劝告,那么,凭借他过人的冶理能力,定将在历史上书写辉煌的篇章!又怎会落到现在一个曾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叱咤世界?!

爱迪生的一生我只能用伟大、辉煌等类似的词来形容。他的一生是如此的有意义!一想到他,我便会想到一个词专注,是的,他用他的一生来阐释了这个词。是他的专注改变了美国,也是他的专注改变了全世界!

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同时积极完善自我。

传记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连续看了两本钱学森传记,一本是中信出版社最近翻译过来的《蚕丝:钱学森传》,一本是我现在手上正在拜读的《钱学森故事》。前者是着名的已故畅销书作家张纯如的作品,作者笔触细腻、客观,着重描述了钱学森早年在美国的科研生活,和上个世纪50年代遭受麦卡锡主义迫害的故事,首次出版于1995年。后者是今年刚刚出版的一本全传,记录者之一是曾经担任钱学森秘书达26年之久的涂元季。可以说,两本书的风格差异甚巨,而从两本书中获得的钱学森印象也迥然有别。

在张纯如看来,钱学森是一个冷傲、严厉、自尊心强、不善沟通和表达,甚至有点难以接近的普通科学家;而在涂元季的书中,钱学森俨然成了一个虽然严厉,但和蔼、善解人意、觉悟高,全心全意为民族、为党、为国家牺牲一切的科学神话。我不知道相信哪一个,显然如果要从资料的翔实和完整性来看,涂元季提供的资料显得更加全面,并有众多因为长期贴身接近而获得的第一手感官资料。但如果从人物的饱满度和普遍的人性常识角度来看,张

查看全文>>>

周恩来读本读后感范文一

国庆放假,我在书香江苏网站读了《学习周恩来读本》,对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很好奇,妈妈就带我去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参观。

周恩来纪念馆由主馆、陈列馆、仿西花厅三部分组成。我们主要参观了主馆和陈列馆。主馆高 26 米,建筑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形似江淮平原上的古老的牛车棚,比喻周总理一生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犹如孺子牛。陈列馆内有四个展厅,分别由文字、图片、录像、实物展示了周总理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那辉煌而灿烂的一生。

周总理少年时期在求学中度过。他学习认真,成绩优异,还写得一笔好字,是个好学生。在少年是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青年时期去日、法等国留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认识了他的妻子邓颖超。回国后,参加了革命斗争。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总理长达 26 年。他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为我国的各项事业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文革期间,他忍辱负重,苦撑危局,全力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还想法设法保护了一大批重要人士。

即使是在晚年得了膀胱癌,周总理依然呕心沥血,抱病操劳国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逝世前,总理要求将他的骨灰撒入江河大地作肥料,说,这也是为人民服务。

参观完纪念馆,妈妈问我周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说,总理是个伟大的,勇于奉献的人。我们不仅要永远纪念总理,更要学习总理的这种胸怀和精神。

周恩来读本读后感范文二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每当听到周恩来这三个字的时候,心中总是涌起一股说不尽道不清的感觉。周恩来这名字,陪伴我们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旧有多少人在怀念他,仍旧有多少人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每一次提起周恩来,我们有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缅怀,而是一个永不褪色的人格话题,而是一座永远闪耀光芒的精神丰碑!周恩来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学习周恩来读本》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目是《一夜的工作》,通过记述周总理彻夜工作的情形,表达的作者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读了这篇文章;使我知道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他的生活又是多么简朴。这便我深受教育,也使我更怀念周总理。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查看全文>>>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爱国这两个字。但是我们现在这美好的生活是从哪里来的呢?那是许多革命烈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他是一个独立自主、聪明绝顶、勤奋好学、口吐莲花、器宇不凡的少年。他志向远大,从小就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口号。他经常参加社会实践,了解人民的生活。他忧国忧民,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走上了救国之路。他就是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

小时候,他在生活上是勤俭节约,学习上是勤奋好学、知识广泛,许多人都知道他将来前途无量。但这些都是靠努力和勤奋换来的,他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

长大后,他知道想要做大事,不但要有广泛的知识,而且要有健康的身体。于是,不管烈日当空,还是天寒地冻,每天都坚持步行上学。他告诉所有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哪怕有再多的学问也是没用的。

敬爱的周总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救国救民刻苦钻研。这样我们的祖国才更加美好、更加强大。

五(5)班

周子捷

查看全文>>>

在没有读完《周恩来传》之前,我对周恩来总理的伟大形象的认可是从课本上和人们口中了解的,现在看完《周恩来传》之后,我更加崇拜周总结了,下面来跟大家分享下我的读后感吧!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名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名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名共和国总理。

他的生平事迹,一时半会儿还是讲不清楚的。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新中国中央人名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名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这就说明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地位了。怪不得美国前外交大臣艾登要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乐于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都已老去的他们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

费正清在欢迎招待会上发现周恩来喜悦的面孔下透出久经磨炼的刚毅与顽强,在《自传》中,费这样比较周与毛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总理大臣,相比之下,毛泽东更像一位真龙天子,他可以在风云变幻的云雾中恣意纵横,时隐时现,而周恩来则不同,他仿佛一直在权衡时势,

修补残局。周或许是其中最不像革命者的伟大革命者。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他在南开中学饰演女性角色的轶事。也是在这所以开放著称的学校中,他阅读过《新青年》,熟悉孟德斯鸠,接触了亚当斯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籍也让他兴奋。1919年,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并为此激动,但他的组织才能比他的理论造诣更高一筹,在天津的学生运动中,他脱颖而出。可以想见,在一个动荡时期,这种天赋比独创性更受欢迎。他在26岁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28岁时领导了上海60万工人的罢工,当时的人们或许没有耐心倾听毛泽东用湖南口音讲述的农民革命,但一定容易接受英俊的年轻人条理

查看全文>>>

周恩来传记读后感700字

周恩来传记读后感700字栏目为您提供2024周恩来传记读后感700字、精选周恩来传记读后感700字等。希望您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有所参考,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我们栏目,欢迎收藏,以便今后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