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物质与情感范文800字 > 导航 >

物质与情感范文800字,2024物质与情感范文800字

物质与情感范文800字

  让我想起了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1979年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到:“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与你的题目暗合。化学(chemistry)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地球、月球和其他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1.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2. 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目前,化学家门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3.化学与其他学科的 查看全文>>>

这天最后把《理智与情感》看完了,怎样说呢,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有点失落。就像一个人一向在追赶某样东西,而突然之间那件东西又不见了,此时的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再来说说这部小说,它将感情,亲情,友情,人心丢弃在那个社会的大背景下。虽然是喜剧的结局,却也给了人不少的压力。小说围绕埃莉诺与玛丽安两姐妹各自的三角感情展开,埃莉诺爱慕爱德华,却受到嫂子的阻挠,认为他的弟弟要娶一个有财产的贵族小姐,在听到爱德华与地位甚至不及埃莉诺的露西订婚时,气的晕倒。这就是那个社会,人的价值就是用金钱衡量,感情什么也不是。约翰夫人,明显就是一个理智有余,感情不足的典型代表。而约翰先生,更是亲情寡淡,答应亡父照顾寡母和两个妹妹,最后却为了省下金钱,将他们赶出去。张口闭口就是钱。爱德华明明已经与露西订婚,却又与埃莉诺暧昧,在之后给埃莉诺带来极大痛苦。而露西却又是一个狡诈的女人,在听到埃莉诺爱慕爱德华的消息时,故意与她交好,又装作对她的信任,告诉其与爱德华订婚的事实,这无疑是在埃莉诺的伤口上撒盐。露西打着友情的幌子,在埃莉诺的面前极度炫耀。而同时她也将自我的无知,势力,巧言令色展露无遗。埃莉诺固然是一个理智凌驾于感情之上的的人,她将自我的情绪控制的很好,没让家里担心,但是自我无疑是痛苦的。所以说太过理智的女孩子是很难让人心爱的,因为她令人心疼。

相反,妹妹玛丽安,一个对感情充满着浪漫的幻想,认为人生如果没有一场浪漫的感情是不圆满的。在她与威洛比的感情中,她把自我所有的感情都给了他,在得知自我被抛弃后,她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中,整日避开人群,躲在角落里。对于一个浪漫的女孩来说,现实无疑能使她快速成长,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她心中的象牙塔。威洛比这个人一向游手好闲,大手挥霍,最后迫于破产的压力,娶了一个有财产的姑娘。他也只但是是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内心却是空乏的。

故事里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是自我选取的,而他们的价值观却是在这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中渐渐构成的,我们是该谴责他们的无情与虚伪还是该同情他们呢?理智与情感,到底该如何选取的?

英国学者沃尔波尔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杯具。单就这部小说而言,它无疑是切合主题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却是无法苟同的。如果生活只能靠理智的约束,缺乏一时冲动的激情,那么生活会失去很多乐趣。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痛快活过。三毛

查看全文>>>
吴猛

“一个人三十岁以前不信仰左翼思潮,他的心灵有病;一个人三十岁后继续信仰左翼思潮,他的头脑有病。” ------克雷孟梭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中国这几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的失误,当然他是有所特指的。我对这句话的认同来自另一个角度----意识形态语言霸权主义的泛滥。因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一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探索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必须战战兢兢地剔除那些我曾经深信不疑的概念中的意识形态成分,这是一个很痛苦的经历。一些只是中性意义的词语,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被赋予了善恶美丑的意义:例如对英法革命的评价,长久以来的观点都是褒扬法俄式革命,而嘲讽贬低英美式革命。这个例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澄清自己的一些认识误区。

一、 革命还是改良(revolution or reform) 中国人对社会变革的态度颇为暧昧。按理说,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是求静的成分远大于求变的成分。有帝之后的几千年里,统治者所灌输的是愚民思想,老百姓追求的是安居乐业,但是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更亲近急风暴雨似的革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无数人头落地才换来的。远的不说,就近代来说,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法国大革命砍了路易十六的人头。人们评价一场社会变革成功的标准似乎更看重的是暴力(当然是革命的暴力---即枪杆子)在其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或者说,我们对事物的评价总是处在一种非此即彼的状态中,反映都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上,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割裂与反差(即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赞成,敌人赞成的我们都反对),而不是一种历史的上顺承。 中国人印象中的革命,总是与刀光剑影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还有一种革命,也可以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这种革命可以是从一个人的从容赴死开始的,苏格拉底的死成全了城邦政治,正是苏格拉底的死,从更深的一个层次揭示了古代直接民主制的内在危机。如果没有苏格拉底那样的死法,就没有柏拉图对古代民主制的强烈仇视,又由于柏拉图走得太远,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才开辟了另一条政治学路径。这对师生的分歧,以萌芽形式包含了两种社会发展的路径,以至后来两千年政治史几乎就是他们分歧的漫长注脚。这难道不也是革命吗? 再看英国革命,1649年英国革命的两次内战的确乏善可陈,最有意思的章节发生在1688年,赶走了一个国王,却迎来了这个国王的女儿、女婿,著名的洛克也随之跟进。然后才有了托利帮与辉格党在议会的争闹

查看全文>>>

匆忙中读完了法国作家居斯塔夫輠籹拜的《情感教育》。给我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而后我又仔细的研读了一遍。 《情感教育》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69年,被认为是福楼拜最具先锋气质的伟大的实验小说。也是福楼拜的艺术追求。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的情感经历,他出身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里,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后早巴黎攻读法律,他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写过小说,写过词。还学过绘画。但最终都半途而废了。他爱上有夫之妇的玛丽。玛丽被莫罗的痴情所深深地感动。当时正是法国的巴黎革命爆发的时候,莫罗为了这个约会,没有去参加民众的游行。但玛丽因儿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没能赴约。绝望之余,莫罗投入交际花萝莎奈特的怀抱。并生下一个儿子,可是他的儿子不久就不幸夭折了。后来为了进入上流社会,莫罗又与当布勒兹夫人交往,他成为当布勒兹夫人的情夫。当布勒兹去世后,两人准备结婚。但在破了产的阿尔努夫妇的家具拍卖会上,当布勒兹夫人的举动深深刺伤了莫罗的心,于是他与这位贵妇人一刀两断。最后莫罗回到了家乡,心里尚存一线希望,希望与一直爱恋他的姑娘路易丝白头到老。可是在教堂的广场上,他恰遇路易丝与他的老同学戴洛里耶举行婚礼,莫罗羞愧难当,又返回了巴黎。时光荏苒,过了很多年的一天傍晚,阿尔努夫人突然来访,两人万分激动,互诉衷肠。最后她剪下一缕白发留给莫罗作纪念,与他诀别。 《情感教育》问世后,有的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平庸之作,与《包法利夫人》相比起来显得惨白。但也却受到很多著名的作家的赞美。当时法国文坛对此书曾纷争不断。我们不妨借用乔治儠葨评语我们不可能要求艺术家叙述未来,但是我们会感谢他用坚定的手法去批判过去。幽默的、讥讽的、严肃的和深沉的作家,你的书证明了什么呢?你不必说,我也知道,我看得清楚。它证明了:这种社会状况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必须彻底改变它。你的书证明得多好呵!要是你说出与此相反的话,人们也许就不会相信你了!

查看全文>>>
/ 吴猛 “一个人三十岁以前不信仰左翼思潮,他的心灵有病;一个人三十岁后继续信仰左翼思潮,他的头脑有病。”  ------克雷孟梭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中国这几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的失误,当然他是有所特指的。我对这句话的认同来自另一个角度----意识形态语言霸权主义的泛滥。因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一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探索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必须战战兢兢地剔除那些我曾经深信不疑的概念中的意识形态成分,这是一个很痛苦的经历。一些只是中性意义的词语,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被赋予了善恶美丑的意义:例如对英法革命的评价,长久以来的观点都是褒扬法俄式革命,而嘲讽贬低英美式革命。这个例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澄清自己的一些认识误区。 一、 革命还是改良(revolution or reform) 中国人对社会变革的态度颇为暧昧。按理说,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是求静的成分远大于求变的成分。有帝之后的几千年里,统治者所灌输的是愚民思想,老百姓追求的是安居乐业,但是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更亲近急风暴雨似的革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无数人头落地才换来的。远的不说,就近代来说,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法国大革命砍了路易十六的人头。人们评价一场社会变革成功的标准似乎更看重的是暴力(当然是革命的暴力---即枪杆子)在其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或者说,我们对事物的评价总是处在一种非此即彼的状态中,反映都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上,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割裂与反差(即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赞成,敌人赞成的我们都反对),而不是一种历史的上顺承。 中国人印象中的革命,总是与刀光剑影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还有一种革命,也可以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这种革命可以是从一个人的从容赴死开始的,苏格拉底的死成全了城邦政治,正是苏格拉底的死,从更深的一个层次揭示了古代直接民主制的内在危机。如果没有苏格拉底那样的死法,就没有柏拉图对古代民主制的强烈仇视,又由于柏拉图走得太远,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才开辟了另一条政治学路径。这对师生的分歧,以萌芽形式包含了两种社会发展的路径,以至后来两千年政治史几乎就是他们分歧的漫长注脚。这难道不也是革命吗? 再看英国革命,1649年英国革命的两次内战的确乏善可陈,最有意思的章节发生在1688年,赶走了一个国王,却迎来了这个国王的女儿、女婿,著名 查看全文>>>

简奥斯汀以反讽刺的手法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但写作技巧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人物个性描述的都非常真实细腻,让人由衷地感叹简奥斯汀对人性的洞察。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查看全文>>>

简奥斯汀以反讽刺的手法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但写作技巧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人物个性描述的都非常真实细腻,让人由衷地感叹简奥斯汀对人性的洞察。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查看全文>>>

简奥斯汀以反讽刺的手法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但写作技巧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人物个性描述的都非常真实细腻,让人由衷地感叹简奥斯汀对人性的洞察。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查看全文>>>

简奥斯汀以反讽刺的手法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但写作技巧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人物个性描述的都非常真实细腻,让人由衷地感叹简奥斯汀对人性的洞察。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查看全文>>>

《理智与情感》读书笔记1000字

今天终于把《理智与情感》看完了,怎么说呢,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有点失落。就像一个人一直在追赶某样东西,而突然之间那件东西又不见了,此时的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再来说说这部小说,它将爱情,亲情,友情,人心丢弃在那个社会的大背景下。虽然是喜剧的结局,却也给了人不少的压力。小说围绕埃莉诺与玛丽安两姐妹各自的三角爱情展开,埃莉诺爱慕爱德华,却受到嫂子的阻挠,认为他的弟弟要娶一个有财产的贵族小姐,在听到爱德华与地位甚至不及埃莉诺的露西订婚时,气的晕倒。这就是那个社会,人的价值就是用金钱衡量,爱情什么也不是。约翰夫人,明显就是一个理智有余,感情不足的典型代表。而约翰先生,更是亲情寡淡,答应亡父照顾寡母和两个妹妹,最后却为了省下金钱,将他们赶出去。张口闭口就是钱。爱德华明明已经与露西订婚,却又与埃莉诺暧昧,在后来给埃莉诺带来极大痛苦。而露西却又是一个狡诈的女人,在听到埃莉诺爱慕爱德华的消息时,故意与她交好,又装作对她的信任,告诉其与爱德华订婚的事实,这无疑是在埃莉诺的伤口上撒盐。露西打着友情的幌子,在埃莉诺的面前极度炫耀。而同时她也将自己的无知,势力,巧言令色展露无遗。埃莉诺固然是一个理智凌驾于感情之上的的人,她将自己的情绪控制的很好,没让家里担心,但是自己无疑是痛苦的。所以说太过理智的女孩子是很难让人心爱的,因为她令人心疼。

相反,妹妹玛丽安,一个对爱情充满着浪漫的幻想,认为人生如果没有一场浪漫的爱情是不圆满的。在她与威洛比的爱情中,她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给了他,在得知自己被抛弃后,她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中,整日避开人群,躲在角落里。对于一个浪漫的女孩来说,现实无疑能使她快速成长,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她心中的象牙塔。威洛比这个人一直游手好闲,大手挥霍,最后迫于破产的压力,娶了一个有财产的姑娘。他也只不过是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内心却是空乏的。

故事里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而他们的价值观却是在这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中渐渐形成的,我们是该谴责他们的无情与虚伪还是该同情他们呢?理智与情感,到底该如何选择的?

英国学者沃尔波尔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单就这部小说而言,它无疑是切合主题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却是无法苟同的。如果生活只能靠理智的约束,缺乏一时冲动的激情,那么生活会失去很多乐趣。人的生命

查看全文>>>

物质与情感范文800字

物质与情感范文800字栏目为您提供众多的物质与情感范文800字相关文章,如物质与情感范文800字格式、2024物质与情感范文800字、物质与情感范文800字大全等。是您了解物质与情感范文800字的不错选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