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谈美书简读后感 > 导航 >

谈美书简读后感,2024谈美书简读后感大全

谈美读后感600字(一)

美学,往往会给人一种略带神秘的色彩,我一直以来都以为美学如同其他高深莫测的哲学。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后,我发现这是一门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的美学,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朱光潜老先生用的是书信的形式来向我们阐述美学的问题,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书中反复强调美学的起源就源自于生活,一切都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到没。我认为当我们意识到美的时候,往往都是离不开人的。

作者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从人的品质思想,我们会看到最初的美,那就是书中说的不涉及欲念和利益计较。正如所说的这样,美学这门深奥的学问,往往就是最本真的。就像之前很多媒体评价的最美的人物。他们就是做到了这些最本真的人一性一美。而反观当下,现在仍是有不断地事件是为了利益的争夺。

之前,不断受关注的反腐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据。自中央加大对贪腐的整治力度之后,有数不胜数的官员落马,大到老虎,小到蚊子,似乎覆盖了国家的所有部门。贪腐现象只是社会不正之风的一个产物。所以归根结底,腐败是由社会个人贪图利益的不正之风所引起的,这些正是与朱先生所说的人一性一美相对立的。书中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一点点的私欲而不断贪婪,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充满真能量的。

总而言之,这本很薄的书,充满着深奥的美学思想。读过这本书,我觉得只需将这美充分的融入到每时每刻的生活中,不断地充实我们的一精一神生活。

谈美读后感600字(二)

一天的光一陰一转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一精一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一精一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

查看全文>>>

谈美读后感1500字

最近学校营造着一种审美的氛围,这促使我去读了一些审美的书籍,前不久跑了国图,好不容易借到了【谈美】一书来看,真是不错!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写于1932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正值国家危时,可是国内很多人都在为由一党一而官、奔走于大人先生之门而洋洋自得。中国社会闹得非常糟,朱光潜认为这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于是他在【谈美】开场语中指出,人一定要从怡情养一性一,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于是朱光潜为青年人写了这本书,通过谈美来净化青年人的心。在这本书中,他指出了美感与快一感,考据、批评与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等之间的区别。读了【谈美】,我就其中的两点很有感触。

一是作者对美的整体把握。作者强调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人只有摆脱了利害关系的网,在观照事物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事物真正的美。他认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有无所为而为的一精一神,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翻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物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所以他觉得他的时代里一般的那些忙于当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家以及那些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是很俗的。他觉得在人们观照事物时,有三种态度,一是实用的态度,一个科学的态度,一是美的态度。而只有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利害关系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事物给人们带来的美。

当代中国,虽然不是30年代那个动乱的社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腐朽的思想在充斥着人们的心灵,比如官本位主义,拜金主义。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是事物的实用一性一。比如在学术界,真正摆脱功名而潜心自己喜欢的学术的人又有多少呢?更多的人写论文、做研究是为了申请教授,得到某一官职或是为了申请国家的科研计划而获得固定的经费。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美,而现在更多的学者已经将这种事物本身所特有的美抛开而将研究与利益挂钩。对于那些不能马上出成果的领域,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涉及。这种风气在各个领域都很盛行,以至于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很累。我们或许因为太忙于功名或者金钱而忽略了身边处处存在的美。正如朱先生说的那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跳出这个束缚我们的利害关系网,以更客观的态度来看身边的事情,我们会觉原

查看全文>>>

谈美书简读后感(一)

朱光潜是中国的美学大师,是安徽桐城人,在桐城中学就读过,最先是从大学同寝室同座位的桐城籍同学口中得知。每每提起这位大师,我的那位同学总是透露出十分的自豪感。平时我们也会阅读朱先生的有关美学着作,虽然只是专业以外的书籍,随便翻翻,读得似懂非懂。不过一来二去,加深了对美学的兴趣,对这位大师也有所关注,更多的是对这位大师产生敬意。我不是桐城人,但我是安徽人,怎能不因为有他这位安徽老前辈而感到骄傲?

【谈美书简】是什么?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着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工夫在诗外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一精一力研究过变一态心理学和一精一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一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一弄一些一抽一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

查看全文>>>

今年十月,我读了朱潜光老先生的《谈修养》,收获颇多,但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不以为然,以为这种书,又是在讲什么大道理,与自己可能相距甚远。可是,当我读了第一谈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被这本书征服了。我觉得这正是我一个大学生,一个有梦想的、想有所作为的大学生,现在需要的东西。平淡的语言,朴实的文字,却能引燃心中的热火。当读到"长夜漫漫何时旦"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几辈人对于"三部曲"的无奈而又无助的心情;当文中谈到几个认识的时候,我又沉重的感受到作为青年人的重担祖国的明天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但是,现在的我,担当此任嘛?我怀疑,我迷茫,希望从接下来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首先,朱老师就用朴实的文字,谈了自己对立志的看法,其中,他的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给了我很深的影响,而我又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的总结为:力而能为、即做不延、尽职尽责。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履行的信条。文章中又提及到"奋斗"一词,我认为如果人生不能奋斗,就失去了生命本来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奋斗的人,就能征服所有的困难。俗话说的好:"有志者事竟成"。在青年时代的我们如果设定了目标,就要努力向前。如果在过程中受到些磨难这是对人生的考验,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奋斗拼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都说一个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性格来决定的,然而,我觉得人只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理智对待,认真思考,不骄不躁,困难就能迎刃而解。

接下来,给我影响较深的是朱老先生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谈及。一个国家,要想复兴,要想强大,就必须要有人站出来。曾经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看现在,还要看将来。而祖国的将来也就是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什么我要引入这段话呢?因为我们,作为哈工大人,作为经过层层选拔而挑选出来的人,就要勇于承担重任,勇于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他人,尽可能的改变周围的环境与气氛,使之朝好的方向发展。朱老先生还指出,我们必须在心理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因为许多人仍妄存侥幸的心理,许多人都把立国的希望借助于他人的身上。如果这样,国家只能是衰退,受他国凌辱。所以我非常赞同朱老先生所说的,"必须要摒弃而且消灭社会上一切侥幸苟安者、颓废因循着和夤缘幸进

查看全文>>>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是中国美学研究的拓荒者,并为中国美学的发展穷尽毕生精力。《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美的产生谈起,到美感的条件及心灵净化作用,最后上升至美和人生的艺术化高度,层层递进;文字简易精炼却引人入胜,本书还一直被誉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汉字美由羊和大组成,在中国古代,羊是十分贵重的商品,肥大的羊大概就是原始人民对美最淡出最直白的理解。在甲骨文中,美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表示好看、漂亮的意思。《庄子齐物论》中记载: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即形容漂亮的女子沉鱼落雁。伏尔泰曾有一句话这样解释美:何谓美?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纵观诸多大家对美的解释,言语各不相同却无一例外表达了美的核心:心灵的感受。简言之,美,就是具体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属性。

朱光潜也指出美是一种自然属性,既是自然属性,那就是客观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一事物,一个人觉得美,另一个人却不予赞同。在一般人看来,美是物所固有的,正如有些生物生来就美,有的则生来就丑。比如我们喜欢用娇颜的花朵,明耀的星星来称赞一个人的美丽,也惯用癞蛤蟆来说一个人的丑。因而,有哲学家认为:美是心的产品。但是美丑本没有固有的标准,《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就是说我们都认为一个事物美,是因为有不美的对比,然而美与不美,你有什么固有的尺量可以说服我么?

朱光潜认为,美不全在于外物,也不全在内心,我们之所以有美丑的不同感觉,是心和物结合的产物美感。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不可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失去了活动的载体。美之中有人情也要含物理,两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作者的见地有些绕,但仔细领会,确是这个道理。他总结了前人对美的研究,又弥补了其不足,严谨地道出了美感这个新意。

美感不是客观存在的,作者提出它的产生有三个必要的条件:态度、距离和移情。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物总会有自己独特的反应。这一点并不难懂,态度是主观意识层面的一部分,它是心灵主体精神的传达,或满足或不满都基于主体的特点。如面对一个苹果,画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构图美感,科学家首先想到的是万有引力,普通人则想到它吃起来的口感。用朱光潜的话来说,我们面

查看全文>>>

篇一: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一精一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一精一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一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

查看全文>>>

什么是美?用莎翁的话说:这是一个问题。

但毫无疑问,没有人知道答案,包括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任何一位大师。他们耗尽毕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类对美的认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见解,但却从未揭开美的面纱。其实在我看来,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因为很少会有人对美的认知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美是无定义的。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怀疑是作者本人)给美下的定义,并对其刻板和迂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也是反对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给美铸一座密不透风的牢笼的。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同时,美也是属于社会价值范畴,它的适用主体是人。这便是说我们要去认识美。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美呢?我的观点是:不需要定义,只需要感受。

但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提示,那便是既要把握对美的理性认识,又要注重对美感性认识。我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决不能只强调美的客观性而将审美与人的思考力、情感与意识割裂开来。审美活动应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因为它具有目的性并且与人类的情感息息相关,所以审美必然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去进行。否则,就如形而上学一样,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这显然与主客观结合的审美以及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相矛盾。认识美和感受美一方面要求我们学习一些美学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审美实践,多去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多与他人交流自己对美的看法。在审美的过程中,探求美的真谛未必是我们最终的追求,但享受这个美妙的过程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经验。

而对于《谈美书简》这本书,朱光潜先生以耐心的口吻,以一位长者的身份用信件的方式,将自己平生对美学感悟向我们娓娓道来,并对一些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向美学的入门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而这本书相比较其他美学著作易懂。他在美学问题上对我们的帮助不仅是思想上的,也是方法上的。

查看全文>>>

  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人们就自然而然的在不断的追求美,无论是外表的美,还是心灵的美,只要能被认可为美的东西,就是值得追逐的。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的加深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解读也在变化。但无论怎么变,美的核心却是始终如一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就有一本叫做《谈美》的书,以自己的认识来谈对美的理解。而这里的美,当然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了。“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作者朱光潜为人的准则也是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认为本书谈美>的一个落脚点就在于如何来“出世”。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在谈论美学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将“美”推及到人生万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便是“独立之美”。   在作者第一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颗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颗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颗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独立性体现在人格的独立、思想的独立,只有用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世间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否则就如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一般,多么的可悲。但在如今的社会里,能真正“独立”却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在学校,有一整套的教学计划,所有的老师学生都必须按部就班的按照这个计划来,每一个题老师都会教给你好几种解答方法,每做一件事老师都会告诉你哪些可以想,哪些不能想。进入社会就更是如此了,过于的特立独行只能带来异样的眼光,而这样的后果就是你被排挤在他们的圈子之外。多少人在工 查看全文>>>

这真是一本独特的书,讲美。美,我们常常用到的形容词,但到底什么才是美,我想没人能够说得清楚,我也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这一关乎哲学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潜,全书从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此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写到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树的三种态度。园里的一棵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想着如何把它做成精美的家具;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想着它是一棵叶为针状的植物,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如画师,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以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朱先生说: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所以生活中其实从不缺少美,只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总是会有坎坷和挫折,当我们感到挫败抑郁时,和不把自己从这种落寞的情境中隔离开来,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说不定能够发现一个全新的视界,让你豁然开朗,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总之,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让我学会试着用一种新的思维去看周围的一切。

查看全文>>>

谈美读后感2000字

看完【谈美】,忽然就想到了美人,这个话题已经有千年历史了,从春秋时期的文姜、息夫人,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再到现代的张曼玉章子怡等人,太多话题,太多故事。古人对美人的评价标准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一目盼兮,现代人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穿着是否时尚,在意别人对美的评价,在意现代对美人的界定,在意妆容得体甚至掩盖了本来的面目。我倒认为美是一种态,如醇酒,如夕一陽一,如晚霞。美人应如宋美龄、宋庆龄那样一精一致,那样有味道。

有味道的反义词是俗。朱光潜先生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免俗。为了假如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先生认为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一性一说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叫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这一点,鲁迅也有所感(虽然二人在审美观上有较大差异),所以才弃医从文,开始他【彷徨】【呐喊】之旅。先生在整本书中,一直在谈免俗,什么是俗?什么是免俗?因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出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把所从事的学问和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而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如此方能免俗。他说无所为而为,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很准,人生来而有欲一望,然而遵从心里欲一望而去做事,不掺杂其他杂念,不计较厉害得失,在现代人看来,便是大师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界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即一批大作家、大学者专门为青少年写作,作家中如冰心、叶圣陶,学者中如朱自清、朱光潜。【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

先生在【谈美】一书中谈了很多,我倒是想从先生【谈美】中的一句话说起。先生说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美感所伴快一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会一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这大约是可以说,美人是当我们看到她时已

查看全文>>>

谈美书简读后感

在阅读完一本书籍或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写读后感的。范文资讯网谈美书简读后感栏目为大家精心提供2024谈美书简读后感、谈美书简读后感格式等。希望大家能够有所参考,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读后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