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三年级人音版下册春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人音版下册春教案,2024三年级人音版下册春教案

三年级人音版下册春教案

《春的颂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春景图,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5个生字,会写其中8个生字,理解“不甘示弱、艳丽、漫山遍野、五彩缤纷、追逐、生趣”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春风给大自然所送来的礼物,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春天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初步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导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看看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

(1)、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做上记号,然后去查字典掌握。

(2)、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取“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以“春风”为主线,按“地上——空中——水中”的顺序来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立体、绚丽多彩的春景图。

3、学习生字、词。

字: wān gān pī xuān

弯 曲 甘 心 披上 宣 传

lín cuì dài zhú

来临 清脆 带鱼 追 逐

词语:

不甘示弱:不甘心显出比别人差。

艳丽:色彩鲜艳美丽。

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五彩缤纷:各种色彩错杂繁复,形容色彩鲜艳繁多。

追逐:追赶。

生趣:生活的乐趣。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复习生字、词

二、提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述这美好的春天的?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春风是怎样唤醒沉睡的大地的?自由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把你的发现标上记号。读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全班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结合课件)

1、第二自然段(地上变化)

句1:原野上,小草率先换上鲜绿的新衣……自己的活力。

句2:各种花朵也不甘示弱……紫的、黄的……

2、第三自然段(空中变化)

采用引读的形式,进一步感受春光里的小鸟、蝴蝶、蜜蜂愉快的心情,优美的舞姿。

3、第四自然段(水中变化)

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清澈的小溪里,小鱼……一会儿像浸在水中的水墨画。

查看全文>>>

《欢乐的春寨》教案 教学内容: 一、歌曲《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本课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巴塘连北京》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初步了解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2、培养学生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热爱少数民族音乐; 重点、难点: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区分; 教学过程: 一、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听完之后请你告诉我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演奏的乐队事中国民族乐队海狮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 二、到底是什么喜讯从北京传出来呢?大家都是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在1976年又一个重大喜讯从那里传出来,“四人帮”被*了,*结束了,人们听到了这个喜讯之后是怎样的一个心情呢?从音乐里我们可以听出,下面完整的欣赏一遍乐曲。 三、用手指来告诉每个段落的进入。 四、乐曲中哪段最有力,哪段最抒情? 五、跟着哼唱这两段旋律; 六、这里还有一首和北京相关的歌曲《巴塘连北京》,一起来学唱; 1、认真聆听歌曲范唱; 2、一起用2/4拍来指挥; 3、老师范唱中间比较难掌握的节奏; 4、学会歌曲之后加进几个藏族舞蹈的简单动作,边唱边跳; 课堂小结:学生边唱边跳的能力有限,以后还要多进行这样的训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迷人的火塘》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 教学目标: 一、简单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音乐风格。 二、了解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变化。 重点、难点: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同学能说出多少个少数民族? 二、今天我们要学唱的这首歌曲你能从歌词里听出是哪个少数民族吗?x 三、聆听歌曲范唱; 四、你知道火塘在侗族同胞那里象征着什么吗?侗族同胞在喜庆节日的晚上,生起篝火围坐在火塘的四周唱歌跳舞,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憧憬,火塘象征着欢乐的时光。这就是侗家的风俗。 1、老师范唱。 2、重点演唱第四乐句(即第7、第8小节),引出切分节奏; 讲解书上xxx是什么节奏,请同学们把它和前

查看全文>>>

《欢乐的春寨》教案 教学内容: 一、歌曲《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本课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巴塘连北京》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初步了解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2、培养学生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热爱少数民族音乐; 重点、难点: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区分; 教学过程: 一、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听完之后请你告诉我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演奏的乐队事中国民族乐队海狮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 二、到底是什么喜讯从北京传出来呢?大家都是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在1976年又一个重大喜讯从那里传出来,“四人帮”被*了,*结束了,人们听到了这个喜讯之后是怎样的一个心情呢?从音乐里我们可以听出,下面完整的欣赏一遍乐曲。 三、用手指来告诉每个段落的进入。 四、乐曲中哪段最有力,哪段最抒情? 五、跟着哼唱这两段旋律; 六、这里还有一首和北京相关的歌曲《巴塘连北京》,一起来学唱; 1、认真聆听歌曲范唱; 2、一起用2/4拍来指挥; 3、老师范唱中间比较难掌握的节奏; 4、学会歌曲之后加进几个藏族舞蹈的简单动作,边唱边跳; 课堂小结:学生边唱边跳的能力有限,以后还要多进行这样的训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迷人的火塘》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 教学目标: 一、简单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音乐风格。 二、了解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变化。 重点、难点: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同学能说出多少个少数民族? 二、今天我们要学唱的这首歌曲你能从歌词里听出是哪个少数民族吗?x 三、聆听歌曲范唱; 四、你知道火塘在侗族同胞那里象征着什么吗?侗族同胞在喜庆节日的晚上,生起篝火围坐在火塘的四周唱歌跳舞,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憧憬,火塘象征着欢乐的时光。这就是侗家的风俗。 1、老师范唱。 2、重点演唱第四乐句(即第7、第8小节),引出切分节奏; 讲解书上xxx是什么节奏,请同学们把它和前

查看全文>>>

《春的美景》 教学目标: 1、掌握纸绳的粘贴方法和技巧,学会用纸绳制作一幅春的美景图。 2、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激发他们对纸绳工艺制作的兴趣。 3、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各种纸绳的粘贴方法和技巧来制作一幅春的美景图;发挥想象、体现创意。 教学准备:各色纸绳、彩色卡纸、剪刀、固体胶、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 1、 情境导入:小朋友们,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 春的美景图片欣赏。 3、 揭题 4、 引出本课节使用的材料和工具。 二、纸绳的粘贴方法 1、指导“漩涡式” 2、指导“曲线式” 3、指导“连续对折式” 三、大显身手——纸绳的妙用。 1、纸绳作品欣赏 2、出示“海报”——制作要求。 3、师提供制作底板。 4、学生讨论构图方案。 5、四人小组合作制作春的美景图。 四、展我风采——作品展示、点评

查看全文>>>

这篇《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1课 春天 教学内容: 聆听《杜鹃圆舞曲》,聆听《小燕子》,表演《布谷》,表演《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3、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4、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第一课时(1) 教学内容: 1、聆听《杜鹃圆舞曲》。 2、聆听《小燕子》。 教学过程: 1、完整聆听全曲,问: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3、完整地聆听歌曲《小燕子》。 问: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4、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5、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6、小结。 第二课时(2) 教学内容: 学唱《布谷》、《小雨沙沙》。 教学过程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 让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 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录音,分小组拉手: 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 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 第三段反之, 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4、课后小结。 第2课 放牧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牧童到哪儿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方法和姿势。 3、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学内容 1、表演《牧童》; 2、认识三角铁、双响筒; 3、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表演《放牛歌》。 第一课时(3) 教学要求: 聆听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和《牧童》。 教学过程: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歌中唱出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

查看全文>>>

京韵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重点:声部间的均衡 教学难点:分声部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学唱歌曲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师归纳: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2.聆听歌曲范唱。 提示: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大家对第一声部的曲调都很熟悉,但第二声部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这歌曲的学唱,采用自由报名参加某一声部的学唱。想多学一点,音准有把握的同学希望你们报名低声部,望大家考虑后回答。 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要注意声部人数的平衡。 (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从读谱上,在五年级是没有困难的。主要是三度、四度的二声部音准与和谐,尤其是低声部,所以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分声部唱都没问题,合成时,往往低声部把握不住,教师这时要给予支持,因此,多合成,多听,感受是惟一的办法。当这8小节成功时,他们就树立了信心,就有成功的喜悦,这是本歌学习的关健处。 (4)学习主歌部分。 主歌的开始8小节没问题,是同声部,只要把弱起拍唱准。问题在后8小节的低声部。其中 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样。因此在学唱主歌部分时,宜将后8小节单独训练,教师要多帮助低声部唱熟练,在后8小节合成有把握后,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节。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二、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把歌曲的开始8小节副歌曲调改编成3/4拍。教师可以提示一小节的改编, 如: 多种节奏型的变化,让学生去发挥。 当学生改编完后,教师要给予表扬,让学生自己试唱后,集体评价选出1—2改编比较好的曲调,全班进行试唱,并让学生说说对不同节拍产生不同情绪的感受

查看全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2、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4、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5、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6、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7、感受实验前的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才是科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混合与分离的动手操作,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难点:认识到混合后的沙豆、油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三、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杯子两个、一次性塑料杯1只、纱网1块、筷子或玻璃棒1根、黄豆与砂子各半杯、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引入课题:

出示杯中的黄豆和沙子,谈话: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观察的本领,这里有一些黄豆和沙子,比比谁发现得多?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

学生从杯中取一些黄豆的沙子,分别放在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观察后放在一边待用)

学生综合观察结果,发表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了解混合前的沙和黄豆是怎样的,为判断混合后是否发生变化做好准备。

混合沙和豆

实验

谈话:把这些豆和沙混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

设问:你打算怎样把它们混合到一起?

谈话:仔细观察,混合后的东西是怎样的?

谈话:想想,给杯中的这些东西取个名字?

综合学生的观点,引出“混合物”的概念。

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设计混合的方法,各组合作进行混合。

观察、描述观察后的沙子和豆子。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这样取名的理由。

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与判断。

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认识混合后的物质的主要特征。

通过取名进一步对混合的物质进行观察与认识。

分离混合物

实验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再把这些豆和沙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让学的方案。

看看教师能为你提供什 查看全文>>>

一、谈话揭题,理解“检阅”: 1、回忆大阅兵仪式。 2、师小结:像这样的,在重大的节日或庆典中,各个方阵以统一的着装,整齐划一的步伐接受国家领导、外国贵宾及广大群众检查观看的隆重的仪式就叫检阅。 板书:检阅 3、如果你就是检阅队列中其中的一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4、补充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检阅》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让我们打开课文,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课文,要求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有——能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 2、交流反馈读文。 (1)出示第一组词语:波兰 华沙 读了这两个词儿,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地名) 让两个词回到课文中,你会读吗?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2)出示第二组词语:博莱克 截肢 拄拐 正音:截肢 拄拐 截肢指的是把手或腿某一部分截断,(发生严重病变或受到创伤而无法医治时,把这一部分肢体截掉。)那就变成了残疾,行动会很不方便。 第五自然段: 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 博莱克左腿截肢了,落下残疾,现在只能----靠拄拐走路。 3、从课文中还认识了谁? 学生自由抒谈。 4、小结: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博莱克、队长和其他队员,他们都是儿童队中的成员,板书:儿童队。 儿童队是一个集体,就像我们的少先队组织。 三、学习2-9自然段 引: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呢?还是让我们先走进俱乐部去参加他们的讨论吧。 1、请你认真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们在讨论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读课文,划找句子。(师巡视)(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3、交流反馈。(2个) 预设:(他们碰到了一件棘手(难办)的事情;他们在讨论一位残疾队员博莱克该不该参加检阅的事;) 板书:棘手 4、面对着这样一件为难的事,队员们是怎样表现的?请你再默 读2—6自然段,找找有关的语句。 预设:a、讨论中这些队员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板书: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我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大家都在思考,不知道怎么说) b、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鸦雀无声就是。 板书:鸦雀无声 师:这个鸦雀无声,表面看是一点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连贯的气息、优美的歌声来演唱舞剧选曲《军民团结一家亲》,体会歌曲的的情绪,进而体会革命战争时期军民的鱼水情。 2. 了解舞剧、芭蕾舞剧知识。 亲自体验芭蕾形体训练的表演。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会并背唱《军民团结一家亲》。 2. 尝试学习芭蕾片段、舞剧的表演。 教具准备: 电子琴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播放踢踏舞《大河之舞》录像。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舞蹈吗? 生:踢踏舞。 2、播放第二个舞蹈《胡桃夹子》录像。 师:这个又是什么舞蹈呢? 生:芭蕾舞。 3、 体验芭蕾舞手位,了解芭蕾舞的起源。 师:同学们跳过芭蕾舞吗?如果没有,我们先来学学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先来看看图解。(播放幻灯片) 教师和学生一起练习芭蕾手位。 师:同学们知道芭蕾舞的起源吗? 师: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的宫廷,演员用足尖舞蹈,芭蕾(包括其它舞蹈)是最能表现情感、善于抒情的,但它又是最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思想或者直接叙述一个故事的艺术。后来我们国家也学习了这种高雅的舞蹈,创编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用芭蕾舞作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舞蹈,比如《红色娘子军》,我们来欣赏这部舞剧的片段。(播放录像) 二、寓教于乐 (一)、背景介绍 师:同学们了解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吗?: (背景音乐《军民团结一家亲》小提琴曲)故事发生在1930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我国的海南岛有一支红军的队伍,她们都是由年轻的女子组成的,有的已经是孩子的妈妈,为人妻、为人母,但是为了彻底的解放劳苦大众,他们勇敢地参加了革命队伍,这支队伍就是红色娘子军。在海南岛的椰林寨有个地主叫南霸天,在他的家里有个苦命的丫鬟叫琼花,琼花由于不堪忍受地主的残酷欺压在一个夜晚冒死逃出地主的庄园,在逃跑的途中她被红色娘子军的党代表洪常青所救,洪常青指引她参加了红色娘子军,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在红色娘子军这个革命的大家庭里,琼花很快地成长为一名勇敢的红军战士,她作战勇敢,顽强,爱憎分明。在洪常青牺牲后,琼花担任了党代表,带领红色娘子军打进椰林寨,活捉了南霸天,解放了椰林寨的穷苦百姓。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红色娘子军英勇杀敌的精神成为革命的一面旗帜,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有许多的文艺作品都表现了这段革命历史,下面我们来欣赏根据这个电影剧本电影改编的同名

查看全文>>>

《深情》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印度音乐《深情》。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欣赏《深情》可以了解印度音乐,了解印度音乐的特点、风格。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应该也知道唐僧所信仰的是佛教。那你们知道佛教源于哪个国家吗?对,佛教源于印度。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和学习印度。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印度音乐。 播放《深情》音频。 学生仔细聆听,并试着说出音乐的演奏乐器。 师:你们听出来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了吗? 生回答。 师:这首音乐的演奏乐器是西塔尔和小提琴。 介绍西塔尔。 拨奏弦鸣乐器。为木制长颈的琉特琴,是印度最重要的乐器,主要流行于印度北方。西塔尔琴的琴身呈梨形,由掏空的木头或葫芦和木制的音板组成。有的上方还有一个葫芦,主要是用来装饰,但也用于将乐器放倒时使其不接近地面。西塔尔琴的琴颈非常长,指板有16~18个可移动的环形金属品,用来指示旋律弦按音的位置。它有4~7根金属弦和两根持续音弦(不用按弦,但每根只发出一个单音),在它下面可以有11~13根金属共鸣弦,每根调成不同的音高,与旋律弦和持续弦产生振动,起增强共鸣的作用。演奏者左手按弦,右手用带在食指上的拨子来拨奏。西塔尔琴适于演奏装饰滑音,音域达3个八度,多用于北印度古典音乐的独奏或伴奏。 二、介绍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是印度半岛特有的音乐,由于印度在历长期受到外来民族的侵略,印度文化受到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波斯、希腊、蒙古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与印度原有的文化融合,形成特有的印度文化。印度音乐理论上在一个八度音程中细分为22个微音程(斯鲁蒂),所以音高有非常细微的变化,而不采用固定音高,歌手会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即兴演唱。印度音乐从古代开始有两个程式,一是“拉格”,为旋律的程式,另一个是“塔拉”,为节奏的程式。 师:不知道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有没有关注过印度音乐呢?如果有,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请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对印度音乐的了解。 师:印度音阶组成称为史瓦拉,其组成的音符称谓沙/利/加/马/帕达/你sa/re/ga/ma/pa/dha/ni这和西方的音符do/re/me/fa/so/ra/te很近似,但并不等同。西方的钢琴可细分到12个微分音程,因为印度的音阶则可分成22个微分音程,称之为书如替。印度古典音乐最重要的二种元素拉格(raga)和搭拉(t

查看全文>>>

三年级人音版下册春教案

范文资讯网三年级人音版下册春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三年级人音版下册春教案,2024三年级人音版下册春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