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三则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三则。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尤其是老师想要浓郁课堂氛围,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是必要的。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三则,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这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三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渎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介丰子恺。
二、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这艺术因素的童年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的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中国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以写促读是本设计的特点。很多同学都会有过在游戏中蕴涵艺术因子的童年游戏,读完本文以后,来一段仿写,必然有助于本文的理解与学习,如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比较,还可能引发一些思索。
教学步骤:

一、课前仿写
预习作业:模仿本文,写一段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如实在没有类似的经历,则从本文中自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阅读以后的感受。
二、交流、对比
 1、全班齐读本文。
 2、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3、对比评价。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将学生习作和课文一起作比较,并进行评价。
 4、总结得失。
三、畅谈感受
 1、有了同题材的写作体验,再认真研读本文,畅谈自己的感受。可让那些展示了自己习作的同学多谈谈,他们的体会更深切。
 2、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学做研究性学习卡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在叙写童稚童趣中,夹杂了许多中国画理和西洋画理方面的知识,围绕这一难点,做一点研究性学习,既能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又能促进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一、分组研究。
以5—7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去图书馆、书店,找美术老师、上网等途径,围绕以下问题,收集资料,并做简单的研究:
 搜集资料:
1、丰子恺生平资料。丰子恺绘画资料。
2、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3、齐白石的花鸟画2—3幅、徐悲鸿的骏马图1幅。
4、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各1幅。
5、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常识。
 问题研究:
1、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主要区别。
2、中国画的精髓是什么,请结合以上画家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研究成果展示。
三、课文研究
 1、作者是如何借画竹影的游戏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
 2、文章最精彩的描写在那里?(不强调标准答案)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童趣(摘自网上)
 留白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鸟、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象猫还是象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王”字。掌握了这一决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太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太阳象个小刺猬。理由是太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象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猬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园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自己也是老主顾。儿子听了大叫“爸爸说谎变长鼻子!”
某一日老公到幼儿园接儿子,骑车走在路上,夕阳西照,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儿子忽然对着影子大喊:“瞧,爸爸的鼻子变长了!”这一发现让儿子重新记起老公在公园的恶行,恍然得出结论:原来说谎的人鼻子真的会慢慢变长呀。我和老公无语。儿子坐在车背后,诗兴大发:小孩子说谎,大了变长鼻子;大人说谎,老了变长鼻子;老人说谎,死了变大象。最后一句出人意料,无限的诗意在里面。儿子的文学“才能”初露倪端。我听了感慨万千:有儿如此,夫复何求?
使用建议:选文与课文皆取材于童真童趣,然立足点正好相反,所揭示的话题也同中有异。若将两篇文章以及同学自己的某些童年经历放在一起,仔细探究,定然会发现一些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

fwR816.cOM品读分享

七年级下册语文《观舞记》教案三则


这篇《七年级下册语文《观舞记》教案三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对比赏读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和《安塞腰鼓》都是写观舞后的感受,两篇课文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若以《安塞腰鼓》的学习为基础,将本文与之进行对比赏读,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审美层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简介作者。
 2、简介印度舞蹈。
二、诵读全文
三、对比赏读
以小组为单位,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本文与《安塞腰鼓》的异同。(也可以不局限于此)
1、选材(写作对象)。
2、语言风格。
3、主旨。
教师在学生研讨、交流的基础上,作一些必要的归纳总结。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差异较大,不能厚此薄彼,而应引导学生明白语言风格与作家本人、写作对象的关联。两篇文章在修辞方面的突出特点,应结合具体语言作重点分析,如《安塞腰鼓》的排比,《观舞记》的比喻。
四、摘抄、朗诵并背诵一些精彩句段。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感悟、积累、模仿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通俗却又美丽如诗的散文,阅读难度不大,学生通过感悟、积累、模仿三个程序的自学,定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诵读全文
个人朗读、默读全文至少三遍。
三、品味优美的语言
从文中找出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四、妙句摘抄
将文中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句子摘抄下来。
五、模仿运用
放一段优美的舞蹈表演录象,让学生观看后马上用语言描述出来。若时间够用,可以立即在班上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课文比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本设计的特点。同样是以舞蹈为题材,诗人、画家、作曲家、雕塑家的表现形式与散文家究竟有何不同?不妨把其它门类的作品各找一幅来,通过比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熟读课文
三、同题材艺术作品展示
将学生收集的有关舞蹈的诗歌、绘画、音乐、雕塑(图片)等方面的作品进行展示。展示之前提醒学生,在欣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的时候,分析它们的主要特点。
四、分析、比较
让学生畅谈各种艺术作品的特点。学生虽然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应该相信学生会有一定的艺术直觉。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艺术门类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语言艺术虽不如绘画、雕塑那样直观,也不像音乐那样抽象,它也可以较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能力,还可以充分地发挥人的想象力等,因而具有恒久的魅力。
在分析语言艺术的魅力时,要紧扣本文。
五、朗读课文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高山和流水(节选)
 赵丽宏

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很少有人不被他的激情所振奋。即便是那些对音乐没有多少了解的人,也能在他气势磅礴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机勃勃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俯瞰大地的气概。就像读杜甫的《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音乐家把心中的音符倾吐在乐谱上时,灵魂中涌动着多少澎湃的激情?贝多芬的其他曲子,也有相似的特点。我很难忘记第一次听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印象,当钢琴高亢激昂的声音突然从协奏的音乐中迸出时,我的眼前也出现了流水,不过这不是莫扎特的那种缓缓而动的优雅的流水,而是从悬崖绝壁上倾泻下来的飞瀑,是从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上一泻千里的急流,这急流挟裹着崩溃的积雪和碎裂的冰块,它们互相碰撞着,发出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轰鸣。我无法理解,这样的音乐,为什么会有《皇帝》这么一个别名,不喜欢皇帝的贝多芬,难道会喜欢用《皇帝》来为这样一部激情镪然的作品命名?如果用《阿尔卑斯山上》作为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名字,该是多么贴切。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似乎很少出现这样强烈而激动人心的声音。如果是莫扎特的河流,他不会让流水飞泻直下,也不会让那些冷冽的冰雪掺和在他的清澈的流水中,他一定会寻找到几个平缓的山坡,让流水减慢速度,委婉地、迂回曲折地向山下流去。这样的流水,当然也是美,不过这是另外一种韵味的美。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我很自然地联想起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它们以宽广深沉的大地为基础,以辽阔的天空为背景。它们像自由不羁的苍鹰俯瞰着大地,目光里出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苍凉,是人世间的沧桑和悲剧。只有那些博大的灵魂,才可能描绘这样气势浩大的景象。
然而,贝多芬的山峰决不是荒山。他的山峰上有蓊郁的森林,也有清溪流泉。他的钢琴奏鸣曲《月光》,便是倒映着晴朗月色的高山湖泊,他的那些优美的钢琴三重奏,便是清澈的山涧,在幽谷中蜿蜒流淌……当钢琴跌宕起落,震天撼地时,他的山峰便成了洪峰汹涌的峡谷,轰然喷发的火山。
使用建议:赵丽宏以其敏锐而细腻的心去捕捉贝多芬的灵魂,一如冰心在流动的身影中去捕捉舞者的灵魂。对艺术的感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同时也能展示作家的个性。这则短文,放在课文学习的起始、中间或结尾部分皆可,教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子》二则


《列子》二则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正音。
二、解释重点字词
三、个别学生朗读、翻译,边明确。
四、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讨论: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2、讨论: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讨论: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正音。
二、解释重点词语
三、串讲课文。
四讨论:如何理解“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所以,《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七年级下册语文《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及对珍贵自然遗产的欣赏、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文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艺术殿堂,走进这座殿堂,我们去欣赏过古朴的赵州桥,参现过宏伟的故宫,游览过如画的苏州园林,真是美不胜收。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同学们,你们也想去山峡游览一番吗?现在就开始我们的三峡之旅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解说词,欣赏三峡风光,感受美。
2、谈论观感,说说三峡
3、了解作者及《水经注》
三、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提示:读好文言文关键要把字音读对,把停顿读对。
1、读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阙(que) 处叠嶂(zhàng) 乘奔御(yù)风
曦(xī) 月属(zhǔ)引 素湍(tuān)绿潭
襄(xiāng)陵绝巘(yǎn)  林寒涧(jiàn)肃
沿溯(sù) 长 啸(xiào)   飞漱(shù)其间
2、根据文意标出停顿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至于夏水襄陵   D、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E、其间千二百里 F、虽乘奔御风
G、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H、绝巘多生怪柏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5、学生欣赏解朗读视频,感受美,学习朗读技巧。
四、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
1、释新词。
2、译美句。学生自读自译,将疑难处做好标记。
3、小组交流合作释疑。
4、集中展示,分组对译,自主评价,教师点拔。
五、巩固。
1、试背课文。
2、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译一译:
1、略无阙处(毫无) 2、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3、夏水襄陵(漫上) 4、不见曦月(阳光)
5、或王命急宣(有时) 6、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7、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8、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9、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10、飞漱其间(冲刷)
11、良多趣味(很) 12、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13、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14、林寒涧肃(寂静)
二、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思考: 作者主要描绘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质疑:
A、本文为何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夏季江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按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写景顺序)。夏天江水暴涨,春冬江水平静,秋天水枯谷空,顺次而下,入情入理。)
B、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
视频提示、资料提示:“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三峡千古不夜航”
开放解答(展现三峡多样性的美)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三、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美点寻踪。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景,品味美文吧!
用“(描述景物)让我不禁想到了(填写原文),三峡的(景物)真(特征)” 的
方式品你看到的美景。
四、第五步:延读——拓展视野,延伸练笔。
1、读和三峡有关的诗词,扩大视野
峨嵋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落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送友人归荆楚 【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
潮落九疑迥,雨连三峡昏。 同来不同去,迢递更伤魂。
上三峡【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送人归蜀【张祜 】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2、联想 找出下面诗词和本文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水调歌头游泳》―*
更立西洒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3、写 你也想写一写你神游三峡后的观感吗!
激发:三峡真是一座文学宝库,古人至此多有题咏,当代学者余秋雨到三峡写道:“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同学们,你们难道不“见贤思齐”,也拿起笔来吗?
指引:这里有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让我们如同泛舟在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卷中。
范写:看,远山逶迤,峰峦绵延,恰如巨龙腾空。群山重叠,层峰累累,尤似万马跃踊。峡阔天开,两岸风光旖旎,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课堂总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大自然美景不光可以令我们的身心舒畅,更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涤荡。让我们多亲近山水,多亲近自然,做一个俗中雅人吧!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一篇《三峡》,区区153个字,却足以令我们神游三峡,留连忘返,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板书设计】
27、三峡
郦道元
山:连绵高耸(静)
水:凶险迅急(动)
冬之景: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景:悲寂凄清(情景交融)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列子》二则


《列子》二则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正音。
二、解释重点字词
三、个别学生朗读、翻译,边明确。
四、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讨论: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2、讨论: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讨论: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正音。
二、解释重点词语
三、串讲课文。
四讨论:如何理解“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所以,《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七年级下册语文《庐山云雾》教案


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山河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课文,背诵课文。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难点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文磁带)庐山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句:变幻无常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流连忘返 (三生板写)
2.指名读文逐节逐人点评
二、学习新课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共几句话?每句什么意思。这节主要又讲了什么呢?
2.出示小黑板:
填空: 庐山的。那里有,有 ,有 ,有,尤其是 ,更给它 。
一生板填 口答交流
3.“秀丽”什么意思?与之相近的词是什么?(美丽)
读出“秀丽”这句话。
“尤其”什么意思?可以换个什么词代替?(特别)
用自己的话说说“变幻无常”的意思。
读出“尤其”这句话。
这句话主要指庐山有许多景色呢还是主要指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呢?
讨论一下;朗读体会一下 师 彩色粉笔画出主要部分
感情朗读1、2句
那么我们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呢?(书上语句回答)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的呢?总结出庐山云雾的“多 美” 板出:多 美
感情朗读3、4句,体会意境
4.小结:围绕庐山云雾的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
5.庐山的景色的确很美丽, 试用“秀丽”说话。
6.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试背诵
学习第二自然段 (重点)
1.出示小黑板:
1.这段话有3句,围绕  千姿百态 这个词来写的。
2.用 画出中心句。
3.这段话中多处运用了 比喻、拟人的手法,将庐山的云雾比作了 绒帽 、 玉带 、 大海 和天幕 。
4.这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结构。
5.将这段话分2层,用“/”标出。
2.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画出
3.齐读中心句,说说这段话围绕庐山云雾的哪个特点来写的?
板出:千姿百态
4.轻读一下课文,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
这些句子用什么方法来写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分别在哪儿的云雾,分别比作了什么?
山头、半山、山谷、山峰 —— 绒帽、玉带、大海、天幕(板出:)
简笔画 画出:绒帽、玉带 出示“云海”等图片
结合简笔画帮助理解词语:“笼罩、缠绕、弥漫、遮挡”
4.齐读第1句,分读分述句子
体会这些句子之间 “总——分” 的关系分层 师板划层次
5.小结:这段围绕中心句,具体描绘了庐山云雾在四个不同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6.这节写得太好了,我们 感情朗读这节,体会比喻之妙。
7.学法讨论:
画中心句——怎样围绕云雾的特点来写的——感受云雾景象——体会总分关系——诵读体会庐山云雾的特点
学习第三自然段
步骤:自学读、检查理解词句、诵读、小结、过渡(重点议读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
1.(同法自学)画、读分述句子、
理解:随风飘荡、一泻千里、四蹄生风、漂浮、冰山瞬息万变
2.找出体现“瞬息”的词; 找出体现“万变”的词 (注意使用不同符号)
3.检查自学:(读分句、感性理解词句、诵读这节体会瞬息万变的特点)
注意扩展:省略号 表示什么? 你想象一下还会像什么? 而且变得怎样?(很快)分层 师板划层次
过渡:正因为庐山的景色十分美丽,特别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到那游览的人们都不想怎样啦?
齐读最后一节
哪个词语写出了游人来庐山游玩得都不想回去的?(流连忘返)
如果我们去了,肯定也会怎样?(不肯回来)。 “流连往返”造句
三、总结课文
作者带领我们去游览了庐山,领略了庐山最神奇的云雾,他怎么写的?(用总分的结构详细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教师指示板书)我们读了之后好像我们真的去了一趟庐山。我们祖国除了庐山这么美丽神奇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你喜爱我们的祖国吗?你们真想去庐山看一看游一游吗?那可要我们以后再去了
现在我们再去一下——
四、感情朗读
五、机动:处理学生收集的信息
联系课本后面的《望庐山瀑布》,诵读有关庐山诗句
附板书:
多、 美
千姿百态 /
10。庐山的云雾绒帽、玉带、大海、天幕 /  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轻烟—银河 白马—冰山……/

七年级下册语文《祖逖北伐》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字句,积累相关成语。
2、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学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 + 探讨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讲的就是东晋范阳祖逖。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天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晋王朝的半壁江山丧失,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而祖逖是怎样做的呢?……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3、正音。
4、齐读。
5、翻译全文。
重点词句:蹴 琨 觉 曰
睿素无北伐之志
击楫而誓曰
6、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层[从“初”到“因起舞”]写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自觉培养和锻炼自己,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将打下基础。
第二层[从“及渡江”到“有如大江”]写祖逖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在不被朝廷重用的困难情况下仍率部渡江,并立誓收复中原。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祖逖渡江后,招募军队准备北伐。
三、探讨:
1、祖逖是在什么情况下力主北伐的?
——〖1〗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了半壁江山。
〖2〗皇帝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使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
〖3〗沦陷区人民已遭残害,人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
2、祖逖力主北伐,这一主张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
——因司马睿素无北伐之志,所以只是敷衍的态度,但祖逖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作准备。
3、祖逖后来带着他的部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祖逖?
——素怀大志、忧国忧民,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
四、知识归纳:
1、古汉语特殊用法
a.自相鱼肉 (名次用作动词)
b.给千人廪,布三千匹 (定语后置句)
c.言于睿曰 (倒装句)
2、成语归纳
闻鸡起舞 自相鱼肉 中流击楫 望风响应
五、拓展练习:
读岳飞词《满江红》,对比其与祖逖情感之异同?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白鹅


白 鹅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岳飞


岳飞
教学目标:
1、自读自译,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岳飞的性格特征,了解岳飞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难点:领会岳飞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二、全班齐读课文,正音。
毕沅yúan
吴玠jìe
名姝shū
宵旰gàn
掳lǔ掠
束刍chú
颁犒kào
蹙cù额
三、讲解课文
1、解词(课下注解除外):
事,侍奉。
姝,这里指美女。
却,推脱,推却。
宁……乎,难道……吗?
舍,停留、休息。
掳,抢取。
颁,颁发。
犒,犒劳,犒赏。
众,多。
尽,都,全。
召,召集。
所向,达到的地方。
克捷,获胜。
缺,缺。
竭,尽。
辞官,辞谢升官。
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
2、分层次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3、全班朗诵。
第二课时
一、昨天让同学们回去之后把《岳飞》这篇课文串译一遍,然后总结出岳飞的三大品格,现在我请几个同学讲一讲。
(1) 至孝至忠 (2)治军有方 (3)爱民如子
二、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
三、岳飞这个名字太响亮了,我们总是能够通过各种路径听到关于岳飞的故事,我也布置大家去搜集了,根据你们搜集到的资料,你们还知道岳飞还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小组交流补充一下,各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小组交流、讨论)
如:他国尔忘身,爱民如母;力挽狂澜,无私奉献;沥血衔冤,忠贞不渝;他为抗金大业视死如归,气贯长虹,志酬乾坤。(学生举例说明)
这一切,铸就他成为万世楷模。岳飞的出现,不仅中国人民引以自豪,也为世界人民所敬仰。
四、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丰富,那么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岳飞这个人物,是不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值得颂扬?
如:我们要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学习他“仁,信,智,勇,严”的品格,当然他的一些“愚忠”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五、课文最后还谈到岳飞还是个“好礼贤下士,雅歌投壶”的“恂恂儒生”,他还创作了很多诗词,你们知道的最多的恐怕要数那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了,下课之前我们全班同学一齐朗诵一遍。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三则”一文,希望“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三则”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