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亲爱的读后感 > 导航 >

亲爱的读后感

这是范文资讯网小编为您特别准备的“亲爱的读后感”希望您品尝之后喜欢。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的感悟收获,及对一本书的评价,在读作品时,您一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 读后感是通过写作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阅读之后您将会掌握一些新的技能!

亲爱的读后感 篇1

漫长的寒假中,我细细品读了龙应台经典之作——《亲爱的安德烈》。

我有为之颤动和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我觉得无比新奇、见解独到。既有偏激、天真烂漫,又睿智幽默的安德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德烈的生活丰富多彩。他喝酒、聊天、听歌、开派对、旅行我们现在的生活:早起、匆忙上学相比安德烈的自由和舒适,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

这也许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吧。

在书中,只要满十四岁了,就要用“您”来称呼。但是,中国的家长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

“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在书中,龙应台会叫这样的家长去对安德烈说,而不是对自己说,这对安德烈,无疑是一种尊重和鼓舞。

中国父母也应该向龙应台这样的母亲学习。

如果所有人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的懂事和一点点的叛逆,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新式独特的教育方法。学习书中的好方法,给孩子们一点尊重和自由。这将使像安德烈这样处于叛逆期的孩子避免走弯路。

也可以告诉家长,面对如此艰难的叛逆期,如何正确面对和引导。

亲爱的读后感 篇2

父母总是不计代价地付出,孩子走远了,感到无限的凄凉和凄凉。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我们其实全都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我们也愿意用最大的爱来回报,但请允许我用我自己的方式。

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来让我的妈妈过上相对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质,这样我会得到一种莫大的快乐和满足;但我不愿意听她唠叨一分钟,我觉得这不是不爱,只是因为我们不是能在语言交流上取得愉悦的人。如果她说,我在听,我不会违背我的意愿告诉你,这

查看全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离开德国4年后重新与儿子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了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提议两人通信,于是这本书便诞生了。 这本书讲的是龙应台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通过书信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就像安德烈在信中说的?谢谢你给了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有了连结的份。

在这本书中,大多数书信都是母子两人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比如民族信仰、价值观、社会道德到文化生活、问题意识再到世界观、人生观,他们母子俩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她的十八岁是一九六九、一九七零年的台湾。而安德烈的十八岁,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十八岁的他生长于德国,除了身上尚流淌着来自于母亲的中国血统,其他方面已经很难和中国扯上什么联系了。

这样不同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有了不同的认识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龙应台那一代人,他们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我们的所谓国家,尤其是一些自称代表国家的人。而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爱国宣传的影响,逃避?国家?这个东西。

安德烈作为交换生来到香港,他认为香港没有文化就因为香港没有可以让人坐下来静静地聊天的咖啡馆。酒吧跟咖啡馆在欧洲,其实就是小区文化,他认为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而在龙应台却不这样觉得,他认为香港是有文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到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沟,他们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

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写到?是不是所有毕业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慢温温的留恋和不舍?我要离开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镇我的家。我开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mm别生气啊),是我的朋友。?龙应台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她说:我很欢喜你心中有一个小镇,在你驶

查看全文>>>

一口气读完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此书记录的是龙女士与儿子安德烈三年的家书往来,看似平常,但细细读来,回照往昔自我人生,其实一切都是混沌不堪的;而此书如一盏耀眼的明灯,烛释黑暗,让我明白人生要义就在生活的细节里,在亲人间的沟通中。世人容易把《论语》看做道德说教,其实孔子师徒间屈膝谈心似的对话教学模式,使受教育者更多的是获得感染、感动和感悟。

单从标题来看,《亲爱的安德烈》就有一种母爱的光芒闪现,如兰似桂,浸润心脾。曾经读过《傅雷家书》,那种感染如同聆听大家的教诲,对照出自我的渺小与无能,与我等凡俗之人总有种距离感。读《亲爱的安德烈》,几乎无一字是说教,无一处有做作,那是母子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与沟通。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爱的清流,超越一切教科书的价值。

反省我们对子女的教育行为,一言以蔽之:无知;反省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一言以蔽之:愚蠢。安德烈是在德国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深烙着西方文化的印迹;母亲龙应台深受东方文化的浸染他们间的交流却不是吵架,不是不欢而散,更不是失败,而是一种和谐与美好,多么令人萌生期待与效仿的冲动。

爱是需要智慧的。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都形于色,动于口,缺少方法。要么把爱强加于人,要么对人宣示其爱;爱的内容仅限于物质层面;沟通的方式也是简单的,甚至是粗暴的。我们的家长,或者充当老黄牛的角色,或者扮演独裁者的形象。我们最最缺乏的是一种理xing的爱,shenru骨髓的爱,令人敬畏的大爱。因此,要爱,就要有智慧,就该有诚恳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中国父母潜意思地以为,孩子是自己的,于是自己拥有绝对的专属与支配权。其实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属于这个世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群体,他们属于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他们属于自己钟爱的事业和喜好的兴趣,甚至,他们属于作为单独个体的自己。我们喜欢发号施令,我们总是居高临下,我们忘记了祖训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是多么重要。十八岁的安德烈透着一种独立的冷,让母亲觉得有陌生的距离,于是龙应台女士不是唠叨,埋怨与责备,而是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于是我问他,愿不愿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自然就有了我们所见的36封家书。初衷是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结果

查看全文>>>

《亲爱的春天》一书,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洁的抒情散文。小编收集了亲爱的春天读后感,欢迎阅读。

亲爱的春天读后感【一】

《亲爱的春天》描写的是当春天降临大地时万物的变化,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

从立春到谷雨,从寒凉大温暖,那就是春天。你能摸到春天,你能看到春天,你能听到春天,你也能闻到春天。因为你爱春天所以才能感受到她在空中飞翔。

作者用极奇妙而又简单的语言去描写这平凡又美丽的春天,这种写作手法能把物体或景象描写得活灵活现,生机勃勃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读这本书时我就好像看见了书里说的一切,鸟语花香,小草小树。

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其实许多美都一直存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不愿意停下脚步静静感受。

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学习她的认真观察,细细感受和善于发现美!

亲爱的春天读后感【二】

《亲爱的春天》一书,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洁的抒情散文。作品描绘了春天来临之后大地上所发生的故事。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有千姿百态的植物,更有作者面对盎然的春意而生发的种种美好感受。

春天以及春天里的小小生灵们,为“我”带来了大自然的纷繁信息,也带来了涌动心底的希望。作品都由最细致甚至最细碎的日常小景入笔,读者却能找到一份原来不曾有过的感动,获得恬淡与温柔的安慰。作品对亲情、友情的感悟,对人性的剖析和对人生意义的探询,也将让小读者获得心灵的美好滋养。

亲爱的春天读后感【三】

你在白云间,用手托起蓝天,撒下一片光芒。花儿笑了,比赛似的纷纷挺正腰杆,连翘花朝天举着金黄的小喇叭,翠绿的叶子欢快地舞了起来,明亮的歌从它口中流淌出来。伴着微风,你在一块块土地上播下希望,小雨点带着风铃打马而过,帮你滋润万物。再也听不到易安居士的叹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位花瓣般易碎的女诗人悲春叹秋,年华在她手上变成情丝,使她“人比黄花瘦”。只有你的智慧能温暖那颗冰冷易碎的心。一次又一次悲凉后会是相逢,会是生机焕发。你在白云上写下至理,让阳光终日灿烂!

你在青山里,用臂膀挽起重重山脉,河水打着旋儿在你怀里静静流过。你让青松长出诗一般的嫩叶,尖尖的宝塔盛满了春雨的赠礼,使得文人骚客们大发诗兴,咏出千古佳句。你永远那么温和,恬静、淡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你在山上刻下了真理,让青山显其俊秀!

你在海上,拥着满天星斗,潮水在你的抚摸下渐渐平静,飞腾的白沫也随之消逝。大海广袤的疆域,如同绿色的宝

查看全文>>>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由常新港作家写的名为《我亲爱的童年》这本书。

这本书一共有十一个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关于四个西红柿的事。讲 述了在一个寒冷的 冬天里,外面下着鹅毛大雪的晚上,爸爸带回了四个没有成熟的青柿子。那个时候能吃上柿子可以说是当时的惜世珍品了!爸爸把柿子放在一个篮子里,为了防止孩子们偷吃,他把篮子吊在了厨房的房梁上, 等待着柿子的成熟。妈妈说用这些柿子一个做西红柿鸡蛋汤,另外三个做糖拌柿子。过了几天我们发现篮子里少了一个柿子,是那个 快要成熟的柿子不见了。爸爸怀疑是 我偷吃了柿子,我非常 生气,也感觉特别的委屈。这时弟弟指着妹妹说:是妹妹偷吃的,她衣服上第二颗黑扣子上还有西红柿籽呢。妹妹哭了,并承认了是自己偷吃了柿子,还回了我的清白。爸爸笑着问妹妹是怎么取下篮子的?妹妹说:我是用锅铲和勺子取下篮子的。大家都笑着说妹妹好聪明啊!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 敢于承认,敢于担当,长大了才能做一个诚实 守信有责任心的人!

查看全文>>>

亲一爱一的魔鬼先生读后感(一)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亲一爱一的魔鬼先生)这本书,这本书部分有趣,书里有魔王路西法。魔后伏尔米拉里亚。魔祖和大。小魔鬼,其中地狱里魔鬼的小孩可都不比魔鬼爸爸跑得慢,而是比魔鬼爸爸跑得快,因为魔鬼的爸爸跟路西法一样都挺着个大肚子,就跑不快。还说到讲了地狱里的魔后和魔王打了一个赌:两年内,她要给人间的布鲁勒夫妇带来不幸。为了打赢这个赌,魔后在地狱的重点中学选派了一个叫做贝尔茨的魔鬼男孩去人间帮住她完成这个任务,贝尔茨在人间变成了猫,但是却对人间一无所知,看什么都好奇。但是最终,贝尔茨变成的一只猫永远留在了人间,跟着他的新主人布鲁勒夫妇过着平凡、快乐的日子。贝尔茨变成了猫,也就没有了思想,也就忘记了地狱,忘记了魔后给他的任务,忘记了魔鬼们,和这儿的牛一奶一、肝片、热炉子,跟自己的敌人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

我也要像布鲁勒夫妇做一个诚实快乐的人。

亲一爱一的魔鬼先生读后感(二)

【亲一爱一的魔鬼先生】是大名鼎鼎的奥地利作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玲格着的。她还曾经获得过1973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和2007年维也纳童书奖等等。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地狱里的魔王和魔后打了一个赌,两年内,她要给人间的布鲁勒夫妇带来不幸。为了打赢这个赌,魔后在地狱重点中学选派了魔鬼男孩贝尔茨去人间帮她完成任务。最终,贝尔茨变成了一只猫永远留在了人间,跟他的新主人布鲁勒夫妇过着平凡、快乐的日子。

这本书教会了我们的人生道理也有几个:做人对别人要友善,不要动一点气就大声骂人;做人不要斤斤计较,什么事都记住在心里,记住在脑里;还有做人不要骗人,不能弄虚作假,要诚实,守信用。

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要改掉这些坏一毛一病,争取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亲一爱一的魔鬼先生读后感(三)

在亲一爱一的魔鬼先生,这里有傻乎乎却善良可一爱一的魔鬼先生,隐形于空气里却神通广大的幽灵婆婆,一陰一险狡猾唯恐天下不乱的黄瓜国王,住在电视里的神奇卡尔,会用镇纸占卜的神秘爷爷这些从幻想世界里跑出来的小人儿会让你哈哈大笑,又让你时而热泪盈眶。现实世界里的天外来客上演着惊心动魄又温暖无比的故事,装点着童年瑰丽的梦。一起插上幻想的翅膀,开始这个夏天最美丽的冒险吧!【亲一爱一的魔鬼先生】这个故事的起源是因为,地狱里的魔后和魔王打了一个赌:两年内,她要给人间的布鲁勒夫妇带来不幸。为了打赢这个赌,魔后在地狱重点中学选派了魔鬼男

查看全文>>>

一个爱国青年,他宁愿忍受饥饿,也不要辱骂自己祖国的钱,他不需要那些肮脏的钱,因为他爱他的祖国.虽然他从小被卖到外国,可他认为是祖国给了他生命,他凭着顽强的信念走过了今天,明天,后天,他立志要报效祖国! 中国也曾被外国看读起,甚至侵略.那时候最可恨的不是那些侵略者,而是汉奸,世上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他们狗汉奸! 我真不明白中国灭亡对他们来说有事么好处,不就是钱吗!?难道那比他们自身的耻辱还重要吗!?整天跟别人比屁股后面转像一只只讨饭的野狗!劝阻当做耳边风;把侵略者所做的一切当没看见,还大声笑,大声叫好.我好恨,恨他们所做的一切,恨祖国为什么要养育他们.他们辱骂祖国,他门拿那些肮脏的花天酒地...... 不过,中国在毛主席与一支支强壮的队伍下重新站起来了.爱过主义者们欢呼着,快乐着.他们不是野狗,而是像书中所说的那位爱国青年一样,爱我们的祖国,感谢是祖国给了他们生命并养育他们,他们要报效祖国!  我们要像他们一样,紧记毛主席的教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报效生我们`养我们的,最亲爱的祖国妈妈!

查看全文>>>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模板”,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1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

查看全文>>>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己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知道,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么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面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面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子。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面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

查看全文>>>

安德烈是龙应台的大儿子,在他14岁时,龙应台离开德国,应邀回到台湾,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等她4年后卸任,安德烈已经成长为一个184公分高的18岁的高校学生,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作为作家、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极其敏感地意识到,安德烈已经让她非

安德烈是龙应台的大儿子,在他14岁时,龙应台离开德国,应邀回到台湾,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等她4年后卸任,安德烈已经成长为一个184公分高的18岁的高校学生,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作为作家、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极其敏感地意识到,安德烈已经让她非常陌生,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她对他的一切好像一无所知。

这样的局面似乎本该如此: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岁;他们也是两个国别的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为了认识成熟的安德烈,龙应台决定与他协议共写一个专栏,在香港的一家媒体上连载刊发。于是,龙应台母子两人用三年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互相通信,阐释自己对人生、情感、教育、工作、价值观等等方面的认识,在各自的独立中相互沟通、理解,由此,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有媒体说: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亲爱的安德烈》令人赞叹,她的文字也有着万丈深情。其实,任何一对正常的母子之间,都不乏万丈深情,但彼此能相互对话到如此坦诚、如此深刻的程度,无疑是寥若晨星。

龙应台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我觉得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就是这样,沟通仅仅是琐事,那不是心灵的沟通。然而,多少伤害都假借爱的名义进行!安德烈说,你要明白,你儿子不是你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应该说,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他们的沟通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可能。

《亲爱的安德烈》收入两人的35封通信,以龙应台《十八岁那一年》对人生18岁的回首开始,以安德烈《伟大的鲍布迪伦和他妈》对母亲戏谑式的亲昵结束,充满了母亲的认真、知性、关注和中年的犀利,也充满了儿子的玩世不恭、黑色幽默和年轻的真诚。这些被安德烈认为最私己、最亲密、最真实的手印,展示了他们为消弭代沟、跨越文化隔膜而进行的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展现了有着东西文化差异的家庭教育,也让人感叹百年树人之不易。

龙应台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目送》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

查看全文>>>

亲爱的读后感

范文人亲爱的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最新的亲爱的读后感、2024亲爱的读后感以及亲爱的读后感格式与范文等相关内容。同时,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希望亲爱的读后感专题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