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读后感 > 导航 > 龙应台作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2024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读后感

龙应台作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2024。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龙应台作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2024,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龙应台作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2024

今年暑假在妈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来阅读,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两个人之间的 36 封家书。我和妈妈一起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读完后,我们还互相交流了感想,让彼此更加了解了对方的想法。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读了这本书,我第一次站在妈妈的角度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也开始站在我的立场上认识了我的世界。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这句话是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我跑去厨房问正在做饭的妈妈:“如果我以后没有你们所期望的那么优秀,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长大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过着平庸的生活,你们会不会对我很失望,很讨厌我?”

妈妈听了我的话之后很惊讶,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对我说:“孩子,你是我们的女儿,无论以后你选择了哪条路,我们都会支持你。你不用与别人比,而是应该与自己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争取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会无怨无悔了,我们就会很开心,失望可能会有一些,但你永远都会是父母的宝贝父母的骄傲啊!”

爸爸妈妈才是世界上最懂自己、最爱自己的人啊!其实妈妈说的话与大作家龙应台所写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读到这里,我似乎更加理解了妈妈的内心。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经常与妈妈谈心,但经常不欢而散,总是聊两句就吵了起来,因为妈妈总是不自觉地把话题转向了学习或中考,我听多了就很不耐烦,就与妈妈争辩,妈妈的脾气也很急躁,所以我干脆就不聊了,然后谁也不理谁。其实我也能理解妈妈,因为父母的急躁也是由现在的社会风气决定的,爸爸曾给我说过:“其实不是我们想逼你,而是现在的社会就是如此。如果你不学习,而别人在学,你就会在这场竞争中被别人淘汰,被这个社会抛弃,将来你就不会有好的工作,爸爸妈妈陪不了你一辈子,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你,我们只是希望你能有一技之长,不需要依赖任何人,靠自己的能力,快乐的生活下去。”同样的,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类似的一段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和妈妈心平气和的进行了一次心灵沟通,我发现妈妈的观点,几乎和龙应台的观点如出一辙,通过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妈妈也向我道了歉,检讨了自己,因为她通过安德烈写给龙应台的回信,第一次进入了我的世界,原谅了我的叛逆。

我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重温了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正是这本心灵鸡汤般的家书,让我和妈妈又一次认识了彼此!

篇二:龙应台作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2024

很早就听说《亲爱的安德烈》值得一看。昨天开始到今天,两天时间把它看完。他不太像一本书,他是一封封信的合集。

原本我是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读,可最终结果是我有点人格分裂,我家宝宝才一岁,我无法将他代入到安德烈的角色。而更加本能的是,我轻而易举的将自己的18岁代入了。一方面我是母亲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在阅读安德烈的部分时,我又是18岁时候的我。甚至找出了18岁时候的日记来看,瞧,我都忘了18岁的我在想什么了。

我很羡慕安德烈,他有小王子一样的家庭背景。他可以大谈政治、爱好、休闲的生活方式,他去过了半个世界,他的家庭让他会三种语言。在他的18岁,他已经做了大多数人50岁都做不到的。即便如此,他觉得自己很平庸。

我的18岁在做什么?我出生在典型的内陆的农村家庭,家里重男轻女。我学习成绩特别优异,可是我没想过要考大学,因为我知道我没钱去,能读高中在我们那个村子我已经是特例了。那个时候的我,留着男孩头,每天都是穿校服,现在的我想回过头看看那时候的我长什么样子,可是却没有照片。我从来不知道政治跟我有关系,也没去过除了县城以外的地方。英语课文和试题我答得比谁都好,对于我而言,它就是是一门功课,我从没想过别的国家的文化,天哪,那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体验。

我的18岁,几乎裸考,考上了一个还行的学校。好在有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我上了大学。人生因此变得不同。原来自由、政治、生活方式,这些我都可以开始追求。我的18岁,一个人去了遥远的南京,开始从一个封闭无知的环境,进入了一个花花绿绿的城市,开始追求我的梦想和自由。那个时候我并不清楚自由的真正含义。以为旅游是自由,以为恣意潇洒是自由。

很羡慕安德烈拥有可以交流的母亲,除了要有对孩子的尊重与用心之外,我认为其中的必要条件是母亲的文化、包容。我的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式传统母亲,她每天任劳任怨、全心为这个家付出,可是我们确是无法沟通的,学习、世界、情感,没有一样她能理解,她只能木讷的听着、听着,就这样了。

大学四年,很少回家,都是在打工赚生活费。偶尔按赖不住回家一聚,完全没有共同语言、日复一日的枯燥,很快就让我厌倦逃离。

对父母,我没有责怪,他们非常勤劳但没有情感上的沟通和追求,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共同特征。相反,我很感谢,至少我不用和村里的同龄人一样做底层的流水线工人、到年龄随便找个人嫁了、然后生孩子、带孩子、过上和他们的上一辈一样重复的日子。我可以有更轻松但赚更多钱的工作、我可以有思想来思考我的现状和未来、我可以有时间来休闲来发展爱好,这些是与我的父母辈不同的,因为我的改变,我的后代也会更加的不同。虽然与安德烈相比,相隔了天差与地别的。但这就是每个人的命运。正如龙应台所讲,即使是安德烈,会不会有另一个方面的贫穷呢。

读到你是哪国人,讲述幼儿园、小学、中学毕业的镜头,一开始的舍不得,到后来奔向前方的果断。我想起我自己第一次住校,哭哭啼啼了很久,而到后来,每次回家呆的厌烦了巴不得脚踩个风火轮离开。也设想了,现在每天全身心依赖我的小宝宝,以后长大了也会成为一个迫不及待离开撒欢的臭小子。我的眼泪就那么的流下来。

关于他们说的香港、台湾、德国的文化和政治,我理解度很低,毕竟离我很远,没有体会。我只知道我们那时候,同一个种族同一个地方还会分你来自哪个学校我来自哪个学校的小团体,很正常。我对政治的敏感度尤其低,确实也跟我没有关系,谁上台不都是共产党当政。只要我党保佑有生之年不打仗就好。我觉得中国人是很幸福的。虽然会有一辈子也不一定能买一套房子、家人一生大病就回到解放前、教育资源贫富不平等、社会倾向于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但至少我们可以自食其力,饿不着冻不着,也不用担心随时有生命危险。

贫穷使我缺少对于物质的敏感和赏玩能力,但却加深了我对于弱者的同情和理解。我永远记不住那些英文品牌的名字,老公说我没有品味。我都承认。我不敢大胆搭配,尝试新的风格,所谓的极简主义就是我的挡箭牌。但是对于弱者,我有超过常人的同情和理解。我希望地下通道不再有常住的流浪汉,希望医院门口、车站广场那些断手断脚的人可以得到安置。我很早就知道我不适合做商人,我做不到榨取员工剩余价值,我做不到争取利益最大化,我做不到要牺牲一些环境或者付出一些代价。

读完这本书,其实我没有找到舒解我迷茫的方法,其实我的问题也不是这本书能解决的。但至少,在书中、包括读者来信中,我看到了跟我一样迷茫的人。原来我并不孤单。

篇三:龙应台作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2024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身处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对话,妈妈虽然无法填补四年的空白,她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去主动了解儿子的十八岁,去参与儿子的成长,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儿子之间那座无形的墙,儿子也通过书信第一次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信是他们交流的桥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时间,让他们彼此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会像书中的MM。一样缺失孩子成长中的四年,但为什么很多父母也渐渐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距离感呢?比如你,比如我,会不会有相同的感受。什么时候我们开始陷入一种矛盾“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

自打记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们讲他们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样艰苦,那时候的他们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头,才有了现在的生活。我不是没有感触,只是我不了解那个时代,那段属于父辈的岁月。初读此书,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也像我的父母一样给安德烈讲她的十八岁,她曾经的那些过去。想必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也无法领会到那个时期的父母的艰辛。但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也有我们要面对的世界,我们也知道要知足,我们也不想自己依赖着谁来过一辈子,来自外界现实的压力也是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这一代人有与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鸣,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样挣扎着寻找什么是我真正爱做的事情;我也曾戏谑地要求别人不要浪费粮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们那么幸运,他们死于饥饿,死于营养不良;我也曾质问过自己,该不该给街边的乞丐一些钱,为什么我也会陷于这种给与不给的犹豫中……我们90后在抛开一些轻狂颓废的外壳后,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发现我们的闪光点?在面对现实给予我们的重重压力时,我们希望听到的还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样一句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达,还是表达了我们却未能察觉呢?

其实父母表达过,我们只是不能接受他们表达的方式,是否你经常听到“撑不住了,想家了,就回来,爸妈给你做好吃的”,他们不会问你“工资多少”,只会喋喋不休地问“辛不辛苦,有没有好好吃饭”。他们就像MM。一样关心仅仅是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就。永远不要埋怨你们为父母失去了自己,因为父母早在有了你们后,便失去了他们自己。我这样想过,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样曾经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们也疑惑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我曾经无视他们做出的改变。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不知不觉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去体会,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还是微不足道的,原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我们为他们做的事多得多。

这些属于两代人之间的疑惑,我想在MM。这位母亲与安德烈的对话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们这代人,都能在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微妙的角色转换,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转化为“互相理解”。

附上书评:《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身处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对话,妈妈虽然无法填补四年的空白,她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去主动了解儿子的十八岁,去参与儿子的成长,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儿子之间那座无形的墙,儿子也通过书信第一次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信是他们交流的桥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时间,让他们彼此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愿借鉴书中之事,可以引领我们每一位父母,或以后将为人父母的,在处理与下一代之间的隔阂时有所启发。

篇四:龙应台作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2024

前几日去书店,给外甥女买童书,浏览了龙应台的书籍,初识她是因为《目送》,在当当网上很是畅销。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让自己很是感慨。我很难想象母亲和孩子竟可以这样的交流。当龙先生遇到了所有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孩子终归还是渐行渐远时,甚至她的问题更为严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长过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边,而且两人中间还隔着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墙。但是龙先生选择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于是两个人便一起写了三年专栏,通过一封封跨越大洋的书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谈,让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儿女沟通的方法。36封家书谈论的内容包含生活,社会,经济,政治,人生,母亲与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说《傅雷家书》是父亲对孩子谆谆的教诲,那《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母亲与孩子深刻的交流。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虽是以母子交流为主,但大多通过对时事,对人生,对事情的交流来体现。文中涉及了许多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两个我很有感触的说一说。第8封,第9封信中,两人讨论了“两种道德”的问题。主要针对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问题,不仅在台湾在德国,在大陆也是,整个世界也是。我们在吃着好几百块的大餐时,是否可以想到还有孩子在山区里不知道什么叫披萨不知道什么叫汉堡。在我们倒掉残疼剩饭的时候,是否可以想到非洲那些因饥饿导致水肿肚皮滚圆最终死掉的孩子。这是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个非常严峻的道德问题。于是龙先生就提到了两种道德,消极的和积极的。我们可以节约,可以不浪费,可以随手关掉无人房间的灯,在并非很热的时候不开空调,但是这个只是消极的道德。积极的道德是主动的抵制,主动的做一些事。而我觉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话是“菲利普(龙应台二子)说,诶呀妈妈,那你鸡也不要吃了,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大量养鸡的吗?他们让鸡在笼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烂肉,你说人道吗?我说,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记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又逻辑来管辖。”虽然这话听起来自私,却确实解决的我的问题,许多次我徘徊于消极和积极的道德之间不知如何取舍——那只是个人的事。

第27封信《给河马刷牙》更是使无数人潸然泪下。文中龙先生主要写到他的儿子觉得自己会一直平庸下去,而问龙先生是否会失望,龙先生的回答是只要觉得有意义,可以带来快乐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别的比的,自己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何来平庸?“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也让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们要求我们好好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我们成为什么人,而是让我们有选择成为什么人的权利。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这样的文品、人品,值得我们去品读。

篇五:龙应台作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2024

2009年我经常想给我的爸爸写信,很早就买了邮票和信封,可无从下笔,他从不上网,拒绝电脑,拒绝手机,每天的工作是煮早饭买菜看报煮中饭睡午觉看报看电视煮晚饭看报看电视,周末雷打不动的麻将。虽然1980年我就在他的办公室学习用电脑玩吃豆子游戏,虽然儿时每个周末爸爸都带家人去云峰剧院看电影,虽然记得他喜欢教我写毛笔字画工笔画,虽然爸爸经常带我去上海动物园看熊猫,去外滩看和平饭店,他会说:看到那个绿色的金字塔顶吗?里面有我们设的监视系统。虽然爸爸对我的同学和蔼可亲让高中同学至今记得四个菜的早餐。可最近这15年,我们似乎已经没有交集,包括整个现代社会都和他没有交集。这些年,爸爸和我们唯一的交集是报纸杂志,买南方周末一期未落,看三联也很认真。印象中他唯一和现代社会搭界的是他居然尝试过跳舞毯。然后,他生存于上海,放佛他是个局外人。他生存于地球,放佛是来自火星。于我和弟弟的思想,他从无过问,甚至无从流露任何一丁点儿关心,他封锁了自己的思想,也不原意了解我们的。

我努力回忆是怎么样的事件使以往那个年青的,虽然忠厚但快乐的父亲,变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顽固。我甚至用公公60岁学驾驶,练刻章,爱钓鱼等等来刺激爸爸,虽然事实上爸爸过得比公公更自在,可我骨子里不甘心失去和他的共同语言。

从大学毕业后自己选择工作开始,似乎我的家里,我拥有了话语权,这大概也是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地位的表现。无论我换什么工作,换哪个城市生活,爸爸都没有意见,唯有一次我因逃避而离开上海去南方时,爸爸给我写过一封信,信已经遗落在无数次搬迁中,可内容一直记得,他说他这么多年没尽过父亲的责任,所以也无权对我的生活发表意见,只是任何时候,我想回家的时候,他和妈妈都在家等我。

因为这封信,我坚持认为我和爸爸,是有种默契的,即使他不承认,我还是这么意念着,不同于和妈妈可以家长里短谈东论西的默契,就是心底头觉得我这个女儿,在他心底固执地占了个坑。现在因为我也为人母了,所以有种迫不及待地催促感,推动我想在坑里种出花儿来。

读《亲爱的安德烈》,无疑是个促进器。为什么当年我没有回信呢?我似乎错过了一次,现在更局促了。我反思自己,感到惭愧。我也同样为道德的积极消极困惑过,为处理自己的摔跤躲避过家人甚至整个城市。也为认识自己已经平庸而不忿。看到嘉绘,有时也会思虑,将来我和她的沟通会变成怎样。她日后的选择,包括对我的选择的质疑,我能否全盘接受呢?

我希望,能够一直学习,做女儿,做母亲。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00字2024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00字2024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读来耐人寻味。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而横在他们之间的这堵无形的墙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和年龄的差异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而龙应台则代表着五十岁上下的父母辈,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不过,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二十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一样,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代沟、阻隔甚至情感冲突,但两代人之间其实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样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辈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也不应把自己内心的小宇宙隐藏起来,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辈们格格不入。十八岁的我曾经也认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远不会懂的,也没必要让他们了解。现在,二十岁渐显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岁时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实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说我那时候能主动打开心扉,让父母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轨迹或许会转变,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00字2024

仅仅用了一个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不是一本小说,是一本书信集。龙应台,是一个出生在台湾偏僻渔村,留学于美国,也曾扎根在德国,如今辗转于香港台北上海,游走在于书香飘逸的校园,徘徊在文人与政客交界线上的作家。在她身上,有丰厚的生活阅历,有苦难生活留下来的纯朴印迹,有宽阔的视野和胸怀,也有四海为家的无奈。

在众多人生角色中,也许母亲是她最愿意担当却也是最需要花心思的一份天职。因为她的出色,因为她与儿子们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更因为工作使得母子曾经四年两地分隔,使得她扮演地非常辛苦。我们的作家在这两个欧洲年轻人面前,兢兢业业报着小学生的学习心态,试着通过他们的眼光去看世界,不断去学习怎样做一个母亲。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00字2024

这部由36封家书构成的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们会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电话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

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不书之后,我发现,作为子女,我们是多么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他们渴望了解我们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厌烦。于是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离他们更远。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爱的喷泉。是爱,让他们管我们管的太严;也是爱,让他们在日益长大的、独立的子女面前手足无措。所以,无论外在的表现如何,内在的实质都是爱。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家书,原本儿时的情深,却成了现在的冷冷淡淡。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传奇母亲龙应台,是则样和儿子安德烈恢复原本的纯真、幸福的亲情吧!

三年的不断通信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本书的语言文字让人感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一个是帅气、年轻的儿子,一个是在渐渐衰老,想与儿子一起找回往日亲情的母亲。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断的变化。让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亲情这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反的是一个青年对母亲的不屑。可随着母亲努力的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只为了稿费而写的单纯,到想要和母亲真的交谈而改变。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内心,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新年、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着,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会嫌饭菜难吃,水烫或太冷再想想母亲的付出,又会有一丝抹不去的痛楚。

虽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亲、懂事、担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却永远望不可及,父母的一句关心问候,会被我当成成年人的唠叨,拒之入耳。我只顾着我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着一双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待着渴望你回头看着他,扶她一把,暖他一辈子!

其实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边一辈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可能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忽然的离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顺放在嘴上,多多陪着他们。你所能给予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孝顺,让他们快乐一时,伤悲的无底深渊,是因为你不是为了孝顺而孝顺,来让自己心安;其实不久之后你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对所以趁现在不要把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为父母永远都在你的身边。龙应台温文尔雅、亲情流动的优美色彩文字与父母的辛酸与无奈;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人在家等着你。不管她有多老、多累、多苦,他都尽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极限,他也会努力着不放弃的去做,记住他的好只为你,他,不曾后悔!不要嫌他对你冷,只是他暖的时候,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让你去锻炼,学会照顾她,暖他一辈子,等他暖你,那就吃了。她暖的永远是你!爸,妈,我爱你们!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离开德国4年后重新与儿子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了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提议两人通信,于是这本书便诞生了。 这本书讲的是龙应台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通过书信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就像安德烈在信中说的?谢谢你给了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有了连结的份。

在这本书中,大多数书信都是母子两人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比如民族信仰、价值观、社会道德到文化生活、问题意识再到世界观、人生观,他们母子俩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她的十八岁是一九六九、一九七零年的台湾。而安德烈的十八岁,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十八岁的他生长于德国,除了身上尚流淌着来自于母亲的中国血统,其他方面已经很难和中国扯上什么联系了。

这样不同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有了不同的认识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龙应台那一代人,他们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我们的所谓国家,尤其是一些自称代表国家的人。而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爱国宣传的影响,逃避?国家?这个东西。

安德烈作为交换生来到香港,他认为香港没有文化就因为香港没有可以让人坐下来静静地聊天的咖啡馆。酒吧跟咖啡馆在欧洲,其实就是小区文化,他认为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而在龙应台却不这样觉得,他认为香港是有文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到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沟,他们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

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写到?是不是所有毕业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慢温温的留恋和不舍?我要离开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镇我的家。我开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MM别生气啊),是我的朋友。?龙应台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她说:我很欢喜你心中有一个小镇,在你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这种宽容、这种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然而安德烈却不觉得他很幸运,他对他的母亲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不同的成长和生活背景使得龙应台和她的儿子有着不同的国家和教育背景,他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对人生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存在着代沟。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

我想成长生在中国,我知道这是我们一般的中国父母不能做到的。希望所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够认识距离、彼此沟通,要知道: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心得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心得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的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一)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题记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最近我读了龙应台和他的大儿子安德烈合着的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封面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知性、贴心的母亲和一个睿智幽默、天真烂漫的十八岁男孩,它也同时唤起我对生活的思考。他们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天涯淡泊。

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看着安德烈和他母亲的信,我不由地想起我和我的母亲,现在的我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青年,我的母亲永远不懂我的世界,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从来没有在乎过她的感受。她只能让我跌倒,看着我跌倒,只能希望我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我藏着忧伤的心,照亮我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母爱就像春天的'雨露,悄悄地滋润我的心,在心灵的深处生根发芽。它带来一片绿色,收获的是喜悦。它伴着成长的一点一滴,隐藏着伟大的力量,似乎深不可测。这是需要用心去感觉的。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的闪烁,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我们奔向我们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我们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慢慢的就看不见了。

母爱像寒冬中的一个暖炉,那是温暖的爱,是最好的礼物。当炉火映照在我的脸庞,我感到了温暖与关爱?那是世间最伟大、最有力量的爱,它可以熔化一切,除去所有前进的障碍。当东方的红日冉冉升起,当西边的晚霞渐渐褪去;当北方的大雁翩翩归来,当南方的渔船渐渐驶去。母爱却从不离开。不论身在何方,母亲的心总是在牵挂,而那条线就是母爱。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说,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理解,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他们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龙应台和安德烈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有什么话都要和父母说,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让我们互相理解。

珍惜每一分钟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为什么,只因为他们是那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的路。

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二)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在书中,安德烈对人生对未来的迷茫,对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的坚持,我也曾经深切的感受到,可是幸运吧如安德烈,他能有如此通情达理的母亲和他平等的交流。联想到最近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家长和子女的交流,却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有很大的不足,恰逢最近母亲节来临,很多人都在朋友圈上晒出对母亲的关心,可是落实到现实中,有多少人在平日的生活中真正的关心母亲和我们的亲人呢?交流和沟通,带著最大的诚意和坦诚和我们的亲人交流和沟通,才是我们互相之间架起最平坦的桥梁的唯一方法。

通过此书,龙应台跟孩子分享了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叙述了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理心与悲悯;叙述了安德烈如何捍卫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如何从60年代的嬉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在叙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中国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子的辈分关系。通过两种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的两种价值观的碰撞、磨合,增强了两代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从而在“代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三)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体现了一个中国母亲与一个欧洲儿子沟通时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以及他们对待差异的看法等等。

事实上,我是一个特别不喜欢看书的人,几乎是看到书的封面就会犯困。但奇怪的是,龙应台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从《野火集》到《目送》到《孩子,你慢慢来》再到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不知不觉我已经看了4本她写的书。从《野火》里的犀利笔锋,再到后来几本书中体现的她对待家人朋友的柔情,都对我影响很深,特别是书中渗透的对待社会的思想,改变了我对待很多事物的看法,让我感觉我离社会越来越近,社会与我息息相关。她的书就像一条引导我走向社会的绳子。

接下来,我想说说《亲爱的安德烈》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在这些通信中,安德烈的一封信说他觉得香港人都很繁忙,做什么都是匆匆的,只是为了完成目的而做的,从来都不懂得享受生活,不会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而是为了完成预先安排的一件事而去喝咖啡。他觉得香港缺乏文化。当然这引起了许多香港人的反应,有人认为他说的很对,香港永远在跟别人拼经济,停不下来,也有人认为,这就是香港的文化,香港的特色,香港的时间表。

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自己好像也是在赶时间,被时间牵着鼻子走。回想自己学习古筝的时候,好像总在为了快点考级而学;而且也很少时候会为了享受弹古筝而去弹古筝,所以每天一小时或者两小时的练习就像在完成一个目的罢了。

安德烈的一句话,也让我印象深刻“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这被龙应台称为儿子的“独立宣言”。

在中国,有很多孩子尽管读完大学了也无法学会独立,不能独立生活,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这个问题出现的一大原因是,中国父母都太过溺爱孩子了,最终导致孩子除了学习以外,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依赖父母,这是不行的。而西方的孩子则比较独立,因为西方父母学会放手。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中国的教育方式,令中国家庭充满了人情味。而西方的家庭联系则没有这么亲密。

对于这本书,我表示我真的很喜欢。喜欢安德烈和妈妈一起讨论民主问题,让我对“民主”有了一定的概念;喜欢安德烈和妈妈坦白一切,打开内心,让我也学会如何与父母相处;喜欢安德烈的“独立宣言”;喜欢龙应台向孩子学习的态度和过程……

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四)

虽然很久以前就有机会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但是以前我都只是随便翻看了几下便放下了,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今天我认真看了下去,感觉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想看,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安德烈的年龄也是十八岁,和我的年龄一样。他在书中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很多不满于困惑,这些都是我所感觉到的。同样是十八岁,同样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想干什么,同样不太能全面而且正确认识自己。

我来了两个多月了,然而我的方向是什么呢?我是为什么来到这里,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像很多十八岁的孩子一样很迷茫,很困惑,找不到方向……

我也和他有着同样的烦恼,每天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烦恼,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就像我买了一个发夹,但是它很不合适,于是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天,一直到我看到书上的故事。就在刚才我打卡时发现只有八十多块钱,而且我的卡好好像一直挂着在花钱,(虽然我不太确认是不是一直在花钱)于是我又为这个事开始烦恼,虽然我的意识一再提醒我刚刚才看过一本书,我应该从中得到应有的启发,但我还是在烦恼。其实那不过是几块钱而已,我并不需要这么烦恼。不过这会儿写着博客,我渐渐的没有了那种烦恼。真的,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为小事而恼很久,真有点不值得。因为就算是烦恼了,也不会弥补回来!

这的确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