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第2封信读后感 > 导航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100字2024

亲爱的安德烈第2封信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100字2024。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以下“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100字2024”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用了很长时间细品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合著《亲爱的安德烈》。两年前,儿子购得此书,推荐与我。由于颈椎原因,一直没能读尽。近几日,端起此书。这本书用母子间互通的三十六封家书来抒发母子情,同时又将两代人的相左勾画的淋漓尽致。其实对于我来说,看到这本书着实晚了些。所以我把此书的观感记录下来,告知有需要者。
狗旁谄椒康某樘肜铩?春笕梦艺鹁P湃昧μ缸尤旰I掀煊铮缧浅侥缭律常绫诤?hellip;

龙应台曾用清狂二字形容儿子青春期变化,而我要用傲满来形容现在的孩子们,清狂绝非轻狂。轻狂含举止轻佻之意;清狂则谓:放荡不羁。杜普《壮游》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苏东坡时:老夫卿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我相信他所写的就是清狂。而傲满不只是骄傲,更不是充溢,而是自大、自恋、自清、自狂。

对于母亲,对于孩子,都应该认真仔细的阅读这本书。读后会令你清新明了,母子相处之道能少走不少的弯路。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400字2024


历经35天,完整读完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读这本书的时候比《目送》多了很多很多的共鸣,安德烈应该就是我的同龄人,而龙应台应该就是跟我妈妈一个年龄段的人。所以一本书是不是用心读进去,是不是边读边思考,多数还是取决于这本书能让我们产生的共鸣有多少。在读《亲爱的安德烈》的时候,无论是MM口吻的信还是安德烈口吻的信,我竟然都能找到很多的感同身受,但是却并没有把这些问题都考虑的像他们那样深刻,就想起十八岁到二十五岁的我到底曾经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我父母的教育对我是如何的呢?还有在那个本该认识世界的年龄我到底都在干什么?对于安德烈询问母亲的那些话我是否曾经也想问过我的妈妈,而龙应台的回答是否也是我妈妈想要回答的呢?答案肯定无从得知,因为我早已经不是十八岁的我,也不是二十五岁的我,而我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年纪,在社会也已然磨练了八九年,所以起初的我们或许只能在记忆中了,而又因现实的参照会认为当时的记忆特别的美好。我就从爸爸妈妈的教育说起吧。

我出生在普通的河北农村,妈妈没什么学历,没什么工作经验,但是确是任劳任怨、名副其实的家庭主妇,除了家里的家务活就是照顾一家老小的起居,然后还要适时地做农活。妈妈不善言谈,更不懂得花言巧语讨好婆婆喜欢,所以在有妯娌的农村家庭,这样的女人尽管很能干,但是不讨好,也就因为年轻时总生闷气而落得如今一身病!爸爸呢,有些学历,据说爸爸曾经是脑袋好用文笔也不错的学生,只是在那个年代的政治帽子太多,爸爸也是受害者,尽管有才能却被迫退学,也在很年轻时他就进入社会。爸爸手巧,所以走上了技术道路,至今为止爸爸都是在靠手艺吃饭,当然农活跟地必然也就不是我家的主要经济支柱!

我家就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爸爸主要就是靠手艺赚钱养家,妈妈就是安置家里的柴米油盐以及老小的日常生活,看着还不错昂~

也因为这样,老爸从没过问过我的学习情况,在从小的成绩单填写意见那一栏,我爸永远只是大笔一挥三个字【没意见】,这三个字大概一直伴随我到高中毕业,因为我爸的思维就是:你们兄弟姐妹,各凭本事,能考到什么阶段我就供到什么阶段!所以从小就也没敢指望过爸妈在学习中能帮些什么,都是自己去钻研,想办法。当然可能是继承二老的优良思维基因,脑袋一直还算不难用,尽管一到大考就掉链子,名副其实的非应试型人才-这是我高中语文老师的评价。。。。。不过那从小也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各种证书那也是多得很,奖学金也是基本全拿,所以这么看来老爸的【放养式学习教育】也还是不错,当然放眼全国的优秀人士们,我肯定还是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老妈呢,就是我们的日常貌似全归老妈管,但是像买衣服鞋子书包这些的事情呢,从来老妈都是看我的眼光决定,当然这都是小事,记忆最深刻的关于老妈对于教育的事有那么几件,当然平时,什么尊敬长辈啊、多干点活累不着啊、女孩儿得要会做家务啊、姐妹弟兄之间要和睦啊、要知道父母的辛苦啊等等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农村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有的,所以至今跟爸妈开玩笑说:你们给我跟我妹洗脑洗的最彻底最成功的一件事情就是-家里的一切家产都是我弟弟的,他们听了也是笑。确实,我跟我妹妹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想法说是爸妈应该给我们啥啊,都是我弟弟的就是我弟弟的呗,我们再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好了~这就是从小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当然啊我说出来真的是没有任何觉得哪些该是我的的想法,我妹妹也没有。所以越长大,我家弟弟似乎也是越来越尊敬两个姐姐的

接着说妈妈教育的例子。

接着说妈妈的教育:大家肯定都有过这种经历吧,被质疑早恋,中学时期出现这种情况,那个年代的父母都是很愤怒的,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中学时代就是那个最纯纯的年代,情窦初开应该很正常吧,可是父母是不能理解的,也不能允许的,尤其是妈妈们会把女儿们管的死死的,好像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情窦就不应该初开一样。我妈妈也是,我都觉得我妈妈那时候跟个侦查员似的,她怎么能知道的呢?后来跟我说是听小伙伴们偷偷议论来的。。。。。总之呢我的初恋就是在老妈的威逼下结束的,后来只能一条心思的上学。不过那个纯纯的时光还是觉得很美好,一切都是淡淡的、羞涩的、稚嫩的。现在想来也是很美好的,因为人一旦长大了,一切都变的那么复杂,那种干净的纯粹再也找不到了,就放在了我对青春的记忆里了。

另一个事情就是大学填写志愿的时候,妈妈貌似很开放说可以选远一点的地方。听到这个很开心,可是我从来不知道她的远指的就是离我家最近的三个大城市......所以没有任何思考的选择了相对距离里三个中最远的那一个。如果是现在的我选择必然不会选择那个城市,一定义无反顾的选择帝都!可惜啊,那时候叛逆,就觉得多年总是在父母身边总要远一些,再远一些才好。那样的任xing,就是我们的青春岁月。如今还是在帝都待下来了。

只是因为读龙教授与安德烈与飞利浦的信时,也想到自己青春年少时如何受父母影响,又如何叛逆父母的。

不过我还想写的就是,安德烈在几年前信里写的事情其实是我近两年才思考的事情,这是东西方教育差异的结果吗?还是说我属于成熟慢一些的类型?因为在读文章的时候,真心发现自己其实竟然都在想着18-25岁时安德烈时想的,甚至是我都还没能像安德烈一样看问题看的那么透彻。当然龙教授的回信却又让我想起我的妈妈,以及其实好多回答竟然也是我想要回答安德烈的内容,这种又是为什么呢?天生的母xing思维?还是因为我是长姐,所以从小就也更想对家里承担些责任的缘故?也或许亚洲女xing的思维?这些我都没想明白。只是我觉得我很喜欢龙应台文字的风格,感觉每句话每种观念都戳中我的内心,也会有种觅得知音的感觉,所以决定读人生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孩子你慢慢走》

我很久没有如此的读书热情了,所以我很珍惜如此的热情,最后一本读过之后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吧,到时若有我再接着写!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2024


两代人,不同的时代,两国人,隔着一个东西文化。时光如梭,在曾经被从传诵的经典被推翻,换来一些自认为奇怪,不可?a href='/zhuanti/jiazuo/zhuanti/yueduzuowen.html' target='_blank'>阅读,让我明白,信息技术如此快地发展,也无法彻底逾越东西两地、年龄之间的鸿沟。对于这一封信,我的体会或多或少都是因为两代人的沟通而得出的。

椴树,听名字或许就很普通,或许第一印象跟菩提树的印象比较起来,是少了点儿灵活与神秘,却多了一些乡村田园气息。椴树,是中欧人心中甜蜜的家乡之树,也是一颗小神树,以前的德国人总是好好地植椴树,觉得树长好了,孩子也很健康、快乐了。这就像我们的精神寄托一样,只是心理安慰罢了。

若?菩提树?真的改名成了?椴树?的话,或许有人并不觉得神秘不可qinfan了。反倒有一些普通。而人们对歌曲的最大改变就是歌名了吧!改成?椴树?之后或许一开始的印象不同,听歌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要故意误译的原因。翻译将近犯了一个世纪的错误,却带给我们了无限美好与遐想。这件事可悲也可喜。我看到了文章背后的所蕴含的深意,可以说一个词的误差,大到一辈子都不会发觉。

不过,我要是看到歌曲名叫?椴树?,反倒会有一些莫名的亲切感呢。

其实,(星辰ww)整本书讲的无非就是这篇文章最后讲到的文化的创意误解这种东西罢了,而最后一段话我的私密的、私己的美学经验是什么?亲爱的,大概就是去找出椴树和菩提树的差别吧,找椴树与菩提树的差别,或许就是中西方文化之差,而现在却又有很多元素将它们混淆在一起,让我们真的很难辨清了,就像信开头说的李叔同的歌词恰淡典雅,像宋词,却发现这些曲子都是从美国或德国的歌曲改编的,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现在多元的东西,真的还能一一分辨出哪些是东方的,哪些又是西方的吗?

或许不会吧。真的,要不是真正了解过,看过,又怎么能明白椴树和菩提树的差别呢?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200字2024


《亲爱的安德烈》讲述了一位母亲因为害怕自己渐渐长大的儿子会慢慢疏离自己,而通过与儿子通信的方式增进交流,希望有助于巩固感情和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龙应台先生与她儿子安德烈之间的通信对话,通过两代人之间的思想碰撞,让我们读者也产生了很多共鸣和给予了我们面对未来的启发。

不同时代的人价值观可能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价值观也可能不同,所以五六十年代出生在台湾的龙应台与出生于八九十年代在德国长大的安德烈在通信中的对话撞击的很明显。例如谈到身份认同,安德烈总是以德国为荣,但由于纳粹历史问题,总是不敢太流露出自己的爱国之情。而龙应台先生基于目前台湾的归属问题,她无法明确自己怎么定位自己,但其实她也不屑于这种民族主义,而耻感才让她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归属:很多台湾人仗着自己的政治地位或者有钱有势就欺压他人或者蔑视他人,这是让她感到作为台湾人而羞耻的地方。

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他们对香港的文化进行了讨论,安德烈在香港大学读书期间,发现了香港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所有人都行色匆匆,他们一直在上班,工作,开会,总是停不下来为自己做点什么,比如享受一个下午茶,比如走在路上欣赏一下路边的景色。可能欧洲文化认为舒适闲散的生活才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星辰ww)但正如很多反对安德烈和龙应台这种声音的读者说过,香港有文化,她的文化在于这是一个勤奋拼搏努力向上的城市文化。生活在里面的每一个人都追求自身的精神充足,而非shenti的闲适,如果真的有一天让他们停下来,享受一杯咖啡,在阳光的沐浴下阅读一本书,或许他们反倒不适应了,因为奋斗和工作才是他们的本质。

看完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应该和很多其他读者一样,面对母子之间的关系,甚至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看待。在中国,其实有很多人都是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下,什么都听从父母的,甚至有的人离开父母就什么都做不了了,也有的人内心里很渴望能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出去闯荡,但在父母的高压下,不能得偿所愿。中国人的观念里面,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养的,那孩子就得听我的。与欧美国家的观念不同,他们认为孩子长到了18岁,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他的思想是独立的,他的人格是独立的,他的生活也是独立的,父母不会对孩子做过多的干涉,而是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尝试去承担。归根结底,中国人生孩子最重要的观念是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孩子一出生,身上就背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中国的孩子一旦成年一旦有能力工作了,工作结婚生娃都会有长辈在后面提建议甚至操控,如果你不愿意听从,那就是不孝顺。

有着中国传统血液的龙应台先生与她的德国儿子之间的思想碰撞,除了是因为有孩子的叛逆心理存在,更多的是有不同文化的作用。而这种文化差异,其实对我以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扬长避短,借鉴欧美人民的独立意识,结合中国的孝顺意识。但并不是全面放开才是独立,不是事事顺从才是孝顺。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轻松了,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离开德国4年后重新与儿子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了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提议两人通信,于是这本书便诞生了。 这本书讲的是龙应台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通过书信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就像安德烈在信中说的?谢谢你给了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有了连结的份。

在这本书中,大多数书信都是母子两人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比如民族信仰、价值观、社会道德到文化生活、问题意识再到世界观、人生观,他们母子俩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她的十八岁是一九六九、一九七零年的台湾。而安德烈的十八岁,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十八岁的他生长于德国,除了身上尚流淌着来自于母亲的中国血统,其他方面已经很难和中国扯上什么联系了。

这样不同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有了不同的认识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龙应台那一代人,他们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我们的所谓国家,尤其是一些自称代表国家的人。而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爱国宣传的影响,逃避?国家?这个东西。

安德烈作为交换生来到香港,他认为香港没有文化就因为香港没有可以让人坐下来静静地聊天的咖啡馆。酒吧跟咖啡馆在欧洲,其实就是小区文化,他认为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而在龙应台却不这样觉得,他认为香港是有文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到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沟,他们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

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写到?是不是所有毕业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慢温温的留恋和不舍?我要离开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镇我的家。我开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MM别生气啊),是我的朋友。?龙应台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她说:我很欢喜你心中有一个小镇,在你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这种宽容、这种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然而安德烈却不觉得他很幸运,他对他的母亲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不同的成长和生活背景使得龙应台和她的儿子有着不同的国家和教育背景,他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对人生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存在着代沟。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

我想成长生在中国,我知道这是我们一般的中国父母不能做到的。希望所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够认识距离、彼此沟通,要知道: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