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千秋诗圣观后感 > 导航 >

千秋诗圣观后感,2024千秋诗圣观后感,关于千秋诗圣观后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先生响亮的呼喊声仍在我们耳边回响。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辛亥革命也从此烙在了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一个世纪过去了,2011年10月10日,我们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他包含了太多的悲愤与无赖。

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当时,中国经济落后,思想沉闷,闭关自守的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而无耻的英国为了牟取暴利,不断地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在广州开展禁烟运动,严查烟贩。英国政府得知后,便向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世界闻名的圆明园也因此被毁。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了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中国旧民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他包含了太多艰辛与困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全面爆发,谱写了资产阶级革命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1904年7月,武昌出现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又陆续成立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秘密组织。1911年10月9日,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革命团体共进会机关,起义计划意外暴露。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各部负责人设湖北咨议局为总司令部。这儿便成了革命的军政指挥中心,随后在此组建了湖北军政府。

辛亥革命在湖北武昌爆发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广大群众纷纷到处掀起自发的反抗斗争,革命浪潮如火如荼,敲响了腐朽的清王朝丧钟。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他包含了太多的兴奋与自豪。

1911年12月11日,来自17个省的代表集聚南京,商讨建立中央政府,并决定于12月16日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被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历史的新纪元。

100年过去了,在这100年里,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真理,不畏牺牲,百折不挠;在这100年里,古老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昌城头的炮声渐渐远去,起义门前的硝烟也渐渐散去,历史

查看全文>>>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川工作的湘籍老师谭千秋用生命诠释了这一格言。

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时,谭千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他的学生。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机会能够从容自保,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学生。在那一瞬间,他眼前可能浮现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可能有些许迟疑和犹豫。但是自己学生的爱让本来有选择的他毫无选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自己的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家庭的悲痛和惋惜、四个家庭的团聚和幸福以及无数的感动。他无私的爱就像种子一样开始发芽,不仅感染他在湖南衡阳的老乡、他大学时期的同学,也感染着无数的教师和国人。

“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当你看到这些细节的时候,你就明白谭千秋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哪里。谭千秋的行动并非偶然,只有对学生巨大的爱和对职业的虔诚才能让一个人在面对死亡威胁产生如此大的勇气。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北川教师刘宁在地震时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都江堰聚源镇教师在地震时为疏散学生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广安的特岗老师为救一个被绊倒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平通中学的化学老师乔广平在地震时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却跑到了最后。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爱,什么是荣耀!

当成千上万间房屋倒下去的时候,是他们的爱撑起了整个世界!

灾难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伤痛。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作为政治老师的谭千秋用自己的生命给学生上了最后也是最完美的一场思想政治课,当那些被他救起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将会比别人更加懂得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无私,什么是责任。

查看全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千秋人物读后感模板”,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千秋人物读后感(篇1)

做一个会思考的阅读者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宛若黄河,波澜壮,声势浩大,咆哮着向前涌去。激流拍打着峭壁,礁石,浪花飞溅,发出雷鸣般的轰向,它在向全世界宣告,宣告华夏儿女不畏艰难,乐观积极的精神。在这条长河中,朝代更迭,草木枯荣,出现了许多叱诧风云的人物,但真正把中国引领向一个全新的局面的领袖,只有他一代骄子——毛泽东。

半个世纪过去了,每位华夏儿女提起他,都不仅微微低头,带着敬意,尊称一声“毛主席”。毛主席智慧超群,胆识过人,但逢遇事却沉着镇定,暗调内力,把握时机,一举歼灭敌人。他是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每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可取之处不胜胜数,最令我敬佩的是他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发掘的精神。毛主席从八岁开始上私塾,从那时起,他便不停质疑,不停发问,仿佛像个婴儿对新世界的好奇,待长大后如洪水开了闸源源不断地问问题般。他对新知的渴望和痴迷如穷人

对一顿盛宴的感觉类似,只不过前者有望得到而后着,却只是奢想罢了。小小的山中已给不了毛主席他想要的答案。,他便在八年间辗转了七个私塾,去长沙求学,去北京大学工作,去中外名著中寻求思想。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中,每个人都心急如焚,提心吊胆,而他却在陋室中与战友运筹帷幄,商讨战术和独自一人批电报,写文章,读书。表面不慌不乱,内心沉着冷静,但大脑却在一刻不停飞速运转,运转着策略、思想等等。直到晚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仍孜孜不倦的读书、批注、与作家通信。据统计,毛主席一生读过九万多册书,一个惊人的数字,可怕的,令人敬畏。

我是一介书生,读书是一件必做任务,但是否能向毛主席般热爱呢?这是一个问号,庸庸碌碌是一生,拼搏奋斗是一生,结局定是不同的路。夜的尽头是光明,小路的尽头是鲜花,学会读书,思考,是一种大智慧,就像忍耐一样。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会思考,定能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上的难题。

千秋人物读后感(篇2)

以不争而争

谈到总理,人们首先想到的必是周恩来。读了《千秋人物》第3

查看全文>>>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优秀范文:四川汶川地震观后感——谭千秋,用生命诠释师德》的详细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是太阳下最光辉的,在川工作的湘籍老师谭千秋用生命诠释了这一格言。

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时,谭千秋用的血肉之躯护住了他的。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机会能够从容自保,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学生。在那一瞬间,他眼前可能浮现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可能有些许迟疑和犹豫。但是自己学生的爱让本来有选择的他毫无选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自己的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家庭的悲痛和惋惜、四个家庭的团聚和幸福以及无数的感动。他无私的爱就像种子一样开始发芽,不仅感染他在湖南衡阳的老乡、他大学时期的同学,也感染着无数的教师和国人。

“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当你看到这些细节的时候,你就明白谭千秋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哪里。谭千秋的行动并非偶然,只有对学生巨大的爱和对职业的虔诚才能让一个人在面对死亡威胁产生如此大的勇气。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北川教师刘宁在地震时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都江堰聚源镇教师在地震时为疏散学生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广安的特岗老师为救一个被绊倒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平通中学的化学老师乔广平在地震时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却跑到了最后。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是师德,什么爱,什么是荣耀!

当成千上万间房屋倒下去的时候,是他们的爱撑起了整个世界!

灾难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伤痛。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作为政治老师的谭千秋用自己的生命给学生上了最后也是最完美的一场思想政治课,当那些被他救起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将会比别人更加懂得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无私,什么是责任。

查看全文>>>

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得神州第一功,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孙中山领导下的湖北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枪。武昌揭竿而起,各省云集响应,辛亥革命势如潮水,它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从而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

岁月更迭,斗转星移。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如今,红楼静静地矗立在长江边的蛇山脚下,彭浏阳路上来往行人如织,还有首义园、起义门、烈士祠、楚望台,他们承载了一段改写中华民族命运的辉煌历史,向人们无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往事。

历史总能给我们以启迪,从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首义的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首义精神。

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审视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留给我们的种种意义,对于同学们今后的学习乃至成长,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义精神集中地体现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向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传统,中国向来就不缺少为民请命、舍身成仁的豪杰志士。在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革命群体和个人英雄辈出,星光灿烂,革命党人抱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今天,我们要完成祖的统一大业,也要高举这面大旗,把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同学们不仅要回忆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明白炎黄子孙肩上的责任,将振兴中华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它转化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不断振兴和强大祖国的精神动力,同心协力建设美好的未来。

查看全文>>>

这学期我读了《首义精神耀千秋》里面有许多英雄好汉,如孙中山、张之洞、毛泽东、刘复基、杨洪胜里面也有禽兽不如的家伙,如日本军人、俄国巡捕队等,这本书让我看了既感动又悲愤,每次看到日军杀我们中国人时我就会悄悄流泪,立下要当一名不屈不挠的中国人,《首义精神耀千秋》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战争时期的事情,和我们中国是怎样站起来的。

从这本书我还了解到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聚集在振兴中华的旗帜下,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中国危亡,奔走呼号,前仆后继,多次举行起义,血洒中华大地。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一个普通却又极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的覆亡。

一个世纪过去了,革命先贤们的业绩熔铸成了不朽的史诗,他们的抱负在后人的手中逐步变成了现实。先贤们曾经生活和战斗的这块士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首义功绩彪炳千秋;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辛亥武昌首义精神。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立即派海军提督(相当于海军司令员)萨镇冰率巡洋舰,开赴武汉长江水面,其中包括海容号、海琛号、海筹号三艘主力舰,企图水陆夹攻,置武汉革命军于死地,最后清海军的成功起义,不仅替武汉革命彻底解除了来自水上的威胁,而且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加速了它的垮台。

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复神州第一功伟大的辛亥革命发端于武昌首义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武昌首义居功至伟,武昌首义的历史功绩留给荆楚儿女无上的光荣与骄傲,更馈赠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辛亥武昌首义精神。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辛亥武昌首义精神,就是救民救国,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世人末为我敢为,天下末发我首发,辛亥武昌首义精神就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辛亥武昌首义精神就是不俱艰险,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辛亥武昌首义精神就是一呼百应,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民族观为指导,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进步,共有,共荣为奋斗目标。

岁月更迭,沧桑互变

查看全文>>>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千秋廉史》这本书,辞官挂印的陈寔、霸气威严的曹操、卖字济民的钟繇、克己奉公的季遵、爱民如子的王求礼、徒步省亲的杨佩璋一个个清官廉事、忠臣良将,展现出了许昌人的精气神儿,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奋发图强。 其中,时苗留犊虽距今已有1700多年,但这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从时苗留犊的故事中,我们不难悟出这么一个道理:不论古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官员政绩如何,是否体察民情,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对个人名利地位摆得正、想得透、看得淡,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与民争利、牟取私利,而是视为人民服务为天职,多奉献、少索取,他就会像时苗留犊故事中的时苗那样,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因此,这个故事在倡导廉政建设的今天,依然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来省察为官者的言行。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滋生了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宗旨和责任抛在脑后,在任时热衷车水马龙,大搞权钱交易,疯狂敛财,离任时自己满载而归,百姓怨声载道。有的比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旧官吏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堕落成令人不齿的贪官污吏而最终受到惩处。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我们各级党员干部要注意学习古人的这种精神,珍惜名誉,管好自己的行为,勤奋工作,不辱使命,警钟长鸣,做到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誉所喜,不为失所悲,不为利所驱,不为钱所惑,做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民的党员干部。要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做到有骨气无傲气,有正气无霸气,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干,以廉树威,以公生明。要以严格的党性要求自己,以所肩负的责任鞭策自己,对照三严三实去认真反思,仔细查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深刻剖析思想问题存在的原因,做到找准问题、有的放矢、清清楚楚。唯有如此,才会像时苗留犊中廉政为民的时苗令那样,给社会留下永续传承的精神财富,会永远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查看全文>>>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先生响亮的呼喊声仍在我们耳边回响。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辛亥革命也从此烙在了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一个世纪过去了,2011年10月10日,我们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他包含了太多的悲愤与无赖。

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当时,中国经济落后,思想沉闷,闭关自守的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而无耻的英国为了牟取暴利,不断地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在广州开展禁烟运动,严查烟贩。英国政府得知后,便向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世界闻名的圆明园也因此被毁。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了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中国旧民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他包含了太多艰辛与困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全面爆发,谱写了资产阶级革命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1904年7月,武昌出现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又陆续成立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秘密组织。1911年10月9日,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革命团体共进会机关,起义计划意外暴露。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各部负责人设湖北咨议局为总司令部。这儿便成了革命的军政指挥中心,随后在此组建了湖北军政府。

辛亥革命在湖北武昌爆发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广大群众纷纷到处掀起自发的反抗斗争,革命浪潮如火如荼,敲响了腐朽的清王朝丧钟。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他包含了太多的兴奋与自豪。

1911年12月11日,来自17个省的代表集聚南京,商讨建立中央政府,并决定于12月16日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被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历史的新纪元。

100年过去了,在这100年里,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真理,不畏牺牲,百折不挠;在这100年里,古老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昌城头的炮声渐渐远去,起义门前的硝烟也渐渐散去,历史

查看全文>>>
 权与利情与法 ——《暖秋》阳光明媚的八月,在我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观看了《暖秋》这部影片。短短一个半小时的剧情,我和同事们无一不为其“权与利”的交错而震撼,无一不为其“情与法”的碰撞而落泪……电影《暖秋》是一部反腐倡廉警示片,主要讲述了英雄后代出身的年轻干部陈立生,在党的培养下,凭着自己的勤奋苦干,被提拔到某市交通局长的位置上,但在各种诱惑面前,他对如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认识不足,对预防腐败和反腐败的艰难估计不足,对自己身边的人要求不严,对妻子的非法敛财行为,由宽容到放纵;对自己的下属女干部在公与私、原则与情感上不能加以区别,一步步蜕变为腐化堕落的犯罪分子,一个现代幸福美满的家庭破碎了,一名勤奋苦干的国家干部终成阶下囚,他因抗不住手中的权力和美色的诱惑,营造了一个多事之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到中年,正是年富力强,施展才华的黄金时期,而陈立生却用权力交易金钱、交易美色,他上对不起谆谆教导的老父亲,下对不起活泼可爱的儿子,他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捞取不正当收入的资本,作为满足自己私欲的筹码,他从受贿之日起就一步步的为自己掘好了走向地狱的坟墓,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的审判。陈立生离开了他无限眷恋的世界,走了,身后,是父亲的疲惫憔悴,是妻子的身陷囹圄,是孩子的痛哭之泪,是自己家庭的破碎,也是遇难者家庭的苦痛和破碎。剧中父子情、夫妻情、母女情、母子情、爷孙情以及组织与个人之情都表现得真切感人。父子情,即陈立生与老父亲之间的光明与阴暗、正直与私心的较量;夫妻情,即陈立生与妻子之间爱与恨、情与法的较量;母女情,即陈立生妻子与岳母之间的相互贪婪、相互纵容之情;母子情,即母亲对儿子的忏悔之情,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爷孙情,即爷爷对孙子的教育和关爱之情。还有当陈立生落入法网又贫困交加之时,市纪检委书记带着党组织的重托,带着同志们的关怀,来看望陈立生时,组织与个人之情。陈立生本来是个很有作为的好党员、好干部,但是,在各种诱惑面前,他未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一步走错步步错,最后成了人民的罪人。他的失足堕落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也给家庭和亲人带来了不可愈合的创伤。陈立生的教训告诉我们,一切国家公职人员都要牢记党的宗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 查看全文>>>

本文是由小编编辑为您准备的师德演讲稿:千秋之约 师魂无边,请大家参考! 师德演讲稿:千秋之约 师魂无边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千秋之约,师魂无边》。 一名教师,他的学识不一定有多深。一名教师,他的能力不一定有多高。但是,他的师魂一定要高,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看吧,在我们的队伍里,有数不清师德高尚的楷模,他们是中华民族振兴教育的脊梁。 年过五十眼看就要退休的她,毅然接手全校最乱的班级,每天早早到校直接走进教室,看看学生到齐没有,卫生搞好没有。哪名同学有事,哪个孩子不舒服,她一一挂在心上,处理好这些后,就检查作业辅导习题。每天都戴着老花镜的她,像一头老黄牛迈着有力的步伐。备课、批改、辅导从早到晚不知疲倦。不管多累,只要一站到讲台上,她就精神抖擞,勃姿英发。她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和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誓言。这就是我们的老大姐—— 孙秀莲老师,她解读了教师“爱岗敬业”的真谛。爱岗敬业,使我们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爱岗敬业,使我们安于寂寞、笔耕不辍;爱岗敬业,使我们勤勤恳恳、甘当人梯。 俗话说: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高尚的师德首先是热爱教育,热爱教育的境界无非是无私奉献。 我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小诗:“物是人非的日子最想你,办公室里少了你的身影,冷清;繁华落尽的幕后最想你,餐桌上没有了你的碗筷,无味;夏去秋来的日子最想你,签到册上少了你的名字,暗淡。”这里的“你”就是我的好同事、好姐妹陈继学。之所以在这里提起她是因为在讲师德讲奉献的今天,她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瘦弱的病躯不仅没有请过一天病假,而且还连续担任近两届毕业班的语文教学。病痛严重时,她就坐在椅子上给孩子们讲课,看学生的午睡和晚自习。去北京求医的前一天,她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看她暗黄的脸,难受的表情,同事们都劝她休息,而她却说:“你说这毕业班也离不开人呀,等过几天我从北京回来就上课,估计也落不下多少。”她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耀眼的光环,她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和今天,而她却在平凡的每一天中用奉献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为了孩子们,她化作了春蚕,变成了红烛,年仅三十六岁的生命啊,永远地离我们而去。 平日里,我们所说的奉献而今是那么苍白,陈继学老师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演绎了“奉献”的内涵。教师的奉献,使教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