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芙蓉镇读后感1000字 > 导航 >

芙蓉镇读后感1000字,2024芙蓉镇读后感1000字范文

芙蓉镇读后感1000字

  《芙蓉镇》读后感1000字   芙蓉镇,一个美好的名字。连片的青山,交汇的溪流,绿茵扶岸的水芙蓉,幽深的青石板街,湘南人民淳朴的民风民俗赋予了这个小镇特有的美好。   读罢《芙蓉镇》,心中的感慨,惋惜,凄凉便油然而生。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的。主人公,一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的农村妇女却饱受了那个时代的风霜雨雪,人情冷暖。作为一名乡村老百姓却不能过自己向往的简单的朴实生活。胡玉音因生得漂亮,热情大方,人送美名“芙蓉仙子”。她跟忠厚老实的黎桂桂凭借自己的做米豆腐手艺,辛勤劳作,成为当地小有名声的个体户。小俩口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将小生意做的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眼看生意日益兴盛加上夫妻俩平日里省吃俭用,很快他们便赚够了添砖加瓦的费用。在房屋建成后,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好生热闹。   可是好景不长,令人痛心的“四清”运动开始了。早就对胡玉音生有嫉妒心的李国香荒而唐之的当上了工作组组长,依靠好吃懒做的土改根子王秋赦大搞阶级斗争。不幸的事就此拉开了序幕。胡玉音戴上了“新富农”的帽子,丈夫自杀,生意倒闭,她的生活从此一落千丈。

同样是在这个时代,对党一向忠诚的大队支书黎满庚也遭到迫害,仗义忠厚的南下干部谷燕山因曾卖给胡玉音碎米而被撤职。祸不单行,“四清”的呼声仍在继续,“文化大革命”的旗号便轰然想起。此时,令人生厌的王秋赦又当上了镇党支部书记,老百姓的困苦生活显而易见了。   那个时代的人是悲哀的。满腹墨水的秦书田不得不装疯卖傻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他自己知道,即便被人称作“人癫”也比受辱壮烈自杀好,活着就有希望。古语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扫街三年的胡玉音与被打为右派的秦书田在这个人性泯灭的时代里同病相怜。两颗早已被时代抹杀的心灵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俩人惺惺相惜,真心相爱。幸福总是来得那么突然走的又那么决然。本想安稳度日的他们再一次被现实生活 查看全文>>>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中华大地,注定是一个精彩热闹的舞台,一幕幕卓别林式的幽默闹剧像一部开了循环播放的放映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重复上演。在那个身不由己的年代,无论是官还是民,在时代的大漩涡里,人xing被无限放大,灵魂被邪恶捆绑。他们在命运面前抗争、迷茫甚至迷失,到最后很多人还是没能撑住他们以生命陨落为代价,化作燃烧的流星,试图照亮漆黑的深夜;更多的人选择在妥协自保中扭曲自己的灵魂。但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总有那么一种伟大而坚韧的人格,闪耀出金子般的光辉,化作破晓时的第一道曙光,驱散灵魂的黑暗,扶正扭曲的人xing。

作为一部揭示从四清到文革运动中人民普遍遭受的伤害的文学力作,《芙蓉镇》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指控。

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指出,自近代中国自强与革命以来,洋务运动引入了西方的器物文化,辛亥革命引入了西方的制度文化,五四运动引入了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真正在政治实践中构建新中国的却是蒋介石、毛泽东与邓小平。蒋介石改造了中国的上层机构(官),毛泽东改造了中国的下层机构(民),而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与法制建设,建立官民之间的纽带联系,使中国开始由农业国家向商业国家不断过渡,作为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一时无法找到新的缝合上下层官民关系的模式,又执意要与传统的道德宗族模式决裂,因此借鉴了汉武帝模式,即通过不断地发动政治运动来维护社会、组织民众。为了照顾占人口多数的贫穷农民,毛泽东选择了充当下层民众革命的代言人,而不是扮演上层官僚首长的角色,他甚至不惜牺牲社会精英的利益,以换取一种共同贫穷的相对平等下的民众认同。

这是我读过的对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背景最为中肯的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芙蓉镇上原来的官僚与知识分子以及相对富裕的人都在革命运动中失势,而原本就糟糕恶劣的流氓无产阶级反而借机大发运动财,成了镇上的书记,芙蓉镇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了自己的故事。

胡玉音是全书重点塑造的人物,也是《芙蓉镇》系列人物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位。由于她的成分,青梅竹马的黎满庚离她而去,最后也是这位干哥哥满庚在一次运动中为了自保而出卖了她。她与丈夫含辛茹苦,靠小本买卖起家盖起了房子,却成了被批斗时引用的罪证,落得个丈夫被杀、自己扫街的结局。好不容易和秦书田有了爱情,又遭人嫉妒而被残忍的分开。她

查看全文>>>

古华《芙蓉镇》读后感【一】

复活节,比较悠闲的几天,翻看了大陆小说“芙蓉镇”。

小说情节并不复集,是描写一个山区小镇的几户人家在文革前後十几年的不同遭遇。对於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和那种生活的人来讲,是十分沉闷的。记得十几年前,由这部小说改拍成的电影来香港上影,我们一大幚朋友去看。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几个香港长大的年轻人大叫很闷,看到斗争牛鬼蛇神的场面又哈哈大笑。而那几个从内地来的朋友却看得心情沉重,久久不能言语。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做豆腐小贩,勤劳致富的女主角被人批斗,没收财产,而好食懒飞的人却可以不劳而获,靠斗争他人好食好住,飞黄腾达。今天再看这部小说,印象最深仍然是这些。

今天上班路过中环,又见到标语号召准来港大陆孕妇上街游行,向政府要求医疗福利。回归这十年来,有人“爲民请命”,先是“贫穷人士”“新移民”,再是“南亚难民”“外地爱滋病人”,现在又是“准来港大陆妇人”和“港产大陆bb”,完全不问这些人对香港的贡献,一味要求政府支出福利,难道钱真的可以从天上掉下来,从树上长出来的吗?到最後,是否又要用“行政手段”再行“分配财产”,建立一个“公义”社会,消灭“贫富悬殊”?

我不敢再想下去,但愿在“芙蓉镇”发生过的故事不要在香港再重演吧。

古华《芙蓉镇》读后感【二】

《芙蓉镇》这本书是以“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背景的,书中的女主人公胡玉音则是文革中饱受冤屈的一个典型。

胡玉音在芙蓉镇上开了一家米豆腐摊子,因她待客热情,米豆腐好吃,所以生意兴隆,于是遭到了另一家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的嫉恨。此时正值文革时期,李国香利用职务之便将胡玉音打成“反革命分子”,天天批斗。

但胡玉音并未屈服,她在心底常说的话就是“活下去,为了我们的后人,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胡玉音坚强地活了下来。文革终于结束,芙蓉镇又恢复了勃勃生机,胡玉音成为了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

读芙蓉镇时,我既同情玉音,又十分敬佩她。这个相信勤劳致富的女子,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赚了钱,盖起了新楼屋,本应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人富裕的,她被抄了家,成为“新富婆”。

每当读到胡玉音被社会唾弃、遭到打骂的情节,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同情这个勤劳善良的女子,同时也气愤不已---要是李国香之类的坏人不曾出现就好了。或许我还太小,始终无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胡玉音勤劳能干,凭自己的力量发家致富,付出就有

查看全文>>>

说起文革,印象最深的是大学时读刘心武的《班主任》讲的是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对那个时期孩子们的思想荼毒以及造成的心灵创伤,看得时候感觉匪夷所思又可气。然后印象深刻的是杨绛书中,一家人被文革坑得体无完肤,真是一把辛酸泪,满世道的荒唐人。今天读了《芙蓉镇》窥一斑而知全豹,再一次了解了文革。为什么说是十年浩劫,也从新理解了改革开放的美好。

文章讲述了在湘西芙蓉镇上勤劳美丽的少妇胡玉音摆了个米豆腐摊子并攒钱盖了新房子,被大龄剩女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嫉妒坑害,后被化成富农备受欺凌,与五类分子秦书田在绝境中相互扶持,后被平反。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来写整个走动着的大的时代。那个时代真像是一场梦,是勤劳、自由、热爱生活的人的一场惊悚的噩梦,是是虚伪、善妒、好吃懒做的人的一场黄粱美梦。

胡玉音,秦书田和谷燕山在这样一个荒谬不堪,见缝插针的时代里还能保持自己良心里的善实属难得,王秋赦和李国香我只能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其实满庚应该是那个时代下很多人的缩影,没有勇气保持正义的内心去被批判,只能收起良心敢怒不敢言的在夹缝中生活,背叛的侥幸和良心的谴责不断的在心里打架,懊恼忏悔又无可奈何。

最喜欢文中的秦书田,我想被批斗的五类分子应该像玉音最开始的状态,痛不欲生,坚强点的可能会为了生存麻木些。可是我们书田哥,却让我看到了希望和和谐相处的反抗,众目睽睽下收放自如的黑鬼舞,扫大街时华尔兹般脚步的优雅不断被他的魅力折服。他用他的乐天和他的达观演绎了那个年代的生死价值观。仿佛是他诠释了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这句话,那绝对不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算那个颠倒黑白的时代过去了,再次给邓小平爷爷点个赞,给改革开放点个赞。感谢古华的《芙蓉镇》让我了解一段历史,珍惜美好生活。

查看全文>>>

读《芙蓉镇》有感1000字

读《芙蓉镇》缘起它的作者古华,读书时省下钱买了后却只看了几页便被搁在一角,也许是那时考试时间紧不得不停了它,也许是兴趣不大,自己也已记忆不清了,工作后它就一直放在书架上,忽然有一天整理书架才想起这本未曾读完的作品,急迫之心可想而知。

芙蓉镇原名王村,王村古镇是秦汉时期酉阳城旧址,是一座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和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镇。《芙蓉镇》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

《芙蓉镇》以它那散发着浓郁泥土香气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我,但作者并不想有意识地炫耀这一点。他写古今新旧风俗,力求在流动变易中蕴入咀嚼不尽的社会内容,革命和造反换来的市场萧条;阶级斗争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冷漠戒备;三忠于四无限的背后,人们哼起了反封建的民歌古风旧俗常常演化为新风恶俗,政治风俗化,风俗政治化,种种虚伪倒退的性质不言自明。这些充满意味的场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独特的氛围和环境,青石板街的故事贯穿始终:经济生活的兴衰,政治风云的变幻,人际关系的疏密,人性的自然发展与异化扭曲,在这里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单是镇上圩期的变化,便是百姓们生活情状的一个标志。芙蓉镇解放初期是一旬三圩,一月九集,后来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圩期一改再改,变成了星期圩、十天圩、半月圩。到了小说开篇的60年代初期,为复苏元气大伤的农村经济,半月圩又改为五大圩。到了十年浩劫,圩场形同虚设,无圩无人。党的三中全会之后,圩期又是一月三旬,每旬一六。作者选取这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年景作为舞台布局,以小山镇青石板街作为中心场地,将俏丽善良的芙蓉姐胡玉音的故事穿插进一组人物当中去:耿直义气的北方大兵谷燕山、矫情阴毒的政治女将李国香、在良心悔愧中挣扎的大队书记黎满庚、馋懒顽劣的运动根子王秋赦、佯装癫狂的铁帽右派秦书田等。这些人物写得个个血肉饱满,各具特色,其命运相互关联、旋转交错,组成一个不断在变迁的小社会,而其中正隐现了整个大世道千家万户之聚散沉浮。

小说最后谷燕山当了镇委书记,忙着治理芙蓉河;秦书田当上了县文化馆副馆长,又忙着采风;胡玉音成了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黎满庚官复原职。而王秋赦则真的疯了,前襟上挂满了像章,声音凄凉地喊着:千万不要忘记啊──、***,五六年又来一次啊──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啊──,像鬼魂幽灵徘徊在芙蓉镇。

的确,如今哪座

查看全文>>>

观电影《芙蓉镇》有感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是电影《芙蓉镇》里秦书田在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后,对胡玉音说的话。而这句话,最震撼人心。

电影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湘西芙蓉镇上勤劳美丽的少妇胡玉音,同丈夫黎桂桂摆了个米豆腐摊子。虽是小本经营,但和气生财,生意兴隆。由此与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结了仇。胡玉音夫妇以劳动所得盖起一幢新瓦房,更是引人注目 。

“四清”运动开始后,李国香任工作组长。胡玉音家被划成新富农,新屋也被查封。曾帮助过他们的粮站主任谷燕山、党支部书记黎满庚均受牵连而遭审查,懒汉王秋赦则成了运动的依靠对象。桂桂被逼自杀后,胡玉音成了富农寡婆,到处受欺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王秋赦当上了支部书记,李国香被赶下台。胡玉音每天和右派分子秦书田一起扫大街,秦书田给她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两人逐渐产生感情,并不顾一切地相爱了 。此时李国香的问题忽然得到解决,她身兼数职,威风显赫。

胡玉音怀孕后,秦书田请求王秋赦批准他们登记结婚,不料因此大祸临头,秦书田被判十年徒刑,胡玉音被判三年徒刑, 因怀孕在身,监外执行。她忍受屈辱,挣扎求生。分娩时无人照顾,多亏谷燕山拦住一辆军车,将她送进解放军医院,才救了母子性命。

1979年,动乱的年代终于结束。秦书田和胡玉音得到彻底平反,他们开办了胡记米豆腐店 ,直起腰杆开始了新生活。李国香又高升了,王秋赦则疯疯癫癫地敲着破锣,嘶哑无力地喊着:“运动了!……”

由这部电影,让我了解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运动”的荒诞,对老百姓的迫害,以及有的人不堪屈辱而自杀,有的被折磨致死,这不是个例,这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通过一个芙蓉镇,再现了那个时代的荒诞。

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以前历史书上根本没有提到过这些,但我所知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是在那个荒诞的时代被迫害致死。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除了死,唯一的出路就是秦书田的那句话:“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深深地震撼人心。多少人忍受屈辱,坚强地挺过了那段荒诞动荡的岁月。

历史,就是人类生活不断重演的时间进程。它不是一片光明的,它掺杂着黑暗,错误,荒谬,杀戮,丑陋,愚蠢,彰显着人性的善与恶,老百姓不断地经受着水深火热的摧残,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掺杂着苦与甜,就像有白天与黑夜一样。而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只有勇敢坚强地面对,才是唯一的出路,哪怕“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因为只有活下去,才有生活的希

查看全文>>>

《芙蓉镇》是一部反映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芙蓉镇》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芙蓉镇》观后感一:

今天晚上,我看了一部老影片《芙蓉镇》,它让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感觉到很震撼!可以说是那个特殊的年代造就出了特殊的事情。

《芙蓉镇》,它以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后十几年里命运的变化,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异化,向人们展示了小人物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踉跄足迹,以此来探讨极左思想的渊源,来反思民族的历史。由于《芙蓉镇》刻画了"文革"的动乱岁月,在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但谢晋力排众议,完成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推动了思想解放和对动乱岁月的思考,并用艺术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动乱岁月的终结。

在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芙蓉镇,人称"芙蓉仙子"的胡玉音跟丈夫黎桂桂开了一个豆腐坊,以卖米豆腐为生。胡玉音美丽大方,待客热情,黎桂桂心地善良,忠厚老实,因此小两口的生意很红火。经过几年起早摸黑的劳作,夫妻俩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盖起了新房。落成之日,镇党支部书记黎满庚,南下老干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乡亲们都来祝贺。可这一切却引起了国营饮食店的女经理李国香的嫉妒。不久,"四清"运动开始了,李国香当上了工作组长,一直对胡玉音垂涎三尺的"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成了运动的"积极"人物,他们二人狼狈为奸,大抓阶级斗争。结果胡玉音家被划成"新富农",新屋被查封,黎桂桂也被逼自杀了。曾帮助过他们的黎满庚和谷燕山都受了牵连,黎满庚是因为自幼与胡玉音青梅竹马,早年为服从组织要求而与胡玉音分手,这时被认定为阶级界线不清而降职。而谷燕山的问题则是因为曾卖给胡玉音碎米,因而也被撤职了。在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王秋赦又成为运动骨干,当上了镇党支部书记,而李国香却被赶下台,昔日以打击别人为乐的她脖子上挂了破鞋游街,也尝到了受侮辱的滋味。芙蓉镇笼罩在恐怖当中。胡玉音成了富农寡婆后,处处受欺凌。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命令每天和"右派分子"、原地区歌舞团编导,人称"秦癫子"的秦书田一起扫大街,秦书田给了胡玉音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同病相怜的两个人逐渐产生了感情,并不顾一切地相爱了。而此时李

查看全文>>>

《芙蓉镇》小说读后感800字2024

大家好,我今天来讲讲“芙蓉镇”。这本书是以“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背景的,书中的女主人公胡玉音则是文革中饱受冤屈的一个典型。

胡玉音在芙蓉镇上开了一家米豆腐摊子,因她待客热情,米豆腐好吃,所以生意兴隆,于是遭到了另一家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的嫉恨。此时正值文革时期,李国香利用职务之便将胡玉音打成“反革命分子”,天天批斗。但胡玉音并未屈服,她在心底常说的话就是“活下去,为了我们的后人,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胡玉音坚强地活了下来。文革终于结束,芙蓉镇又恢复了勃勃生机,胡玉音成为了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感想。读芙蓉镇时,我既同情玉音,又十分敬佩她。这个相信勤劳致富的女子,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赚了钱,盖起了新楼屋,本应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人富裕的,她被抄了家,成为“新富婆”。每当读到胡玉音被社会唾弃、遭到打骂的情节,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同情这个勤劳善良的女子,同时也气愤不已---要是李国香之类的坏人不曾出现就好了。或许我还太小,始终无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胡玉音勤劳能干,凭自己的力量发家致富,付出就有回报,这是理所应当的,怎么就成了犯罪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胡玉音是坚强的,这点让我十分钦佩。面对挫折、坎坷,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她没有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她把痛苦埋在心底,顽强地等待着这一畸形时代的结束,永远积极、乐观、向上。十年大革命,多少人经不起挫折的打击,最终自杀。而常常挨斗埃打得玉音,始终相信混乱的社会终将过去,新的时代终将到来。

胡玉音能承受令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幸福时代的我们更不应屈服于小小的困难。想想胡玉音,我们有何理由不乐观、自信、坚强呢?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芙蓉镇》小说读后感800字2024

古华的《芙蓉镇》,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虚构出来的湘西芙蓉镇为环境,以文化大革命的萌芽、发展、结束为时间线索,以胡玉音等人的遭遇为代表,是一部时代特色鲜明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分四章,每章七节,每个章节都有标题,结构紧凑,框架鲜明,作者的逻辑性很强。优秀的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分别是作者跟着作品走,或者作品跟着作者走。前者的优点是局部好看,但易输于整体;后者整体思想性强,但局部不够精彩。《芙蓉镇》属于第三种,即,全局上,作品跟着作者走,局部上,作者跟着

查看全文>>>

篇一:芙蓉镇 读后感

不堪回首芙蓉镇

一溪一河,一条青石板路,两岸木芙蓉,满镇荷香溢湖塘,一位芙蓉仙子。这就是芙蓉镇给我的最初印象。古镇风情总是最能打动现代人浮躁的心,我也不例外。与大家熟知江南古镇不同,这里有石拱桥,却没有乌篷船;这里少了江南的诗意,却多了一分生活情趣。如果说江南古镇是写意的水墨画,那么芙蓉镇就是浓墨重彩的风俗画。这个镇子里的人们朴实、亲切,仿佛就是与我们共同生活的邻居。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紧密相依的商铺、蜿蜒的青石板街、热闹繁华的圩场,整个镇子如同一个大家庭,和谐而安宁。

这个镇子是这样美好,如果没有接下来的各种运动,它必定是桃花源般的令人向往。鲁迅曾说过:“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古朴的小镇尽管偏远却依然被政治波及,先是大跃进,风风火火的炼钢运动使得大家过上了大锅饭的日子,市场是消灭了,可人民的生活却贫困不堪,而且明赌暗娼、拐骗偷抢风行一时。尽管后来恢复了五日圩,但芙蓉镇却再也再现不了万人集市的热闹场面。而镇子之后的遭遇更是让人深深的感叹原来这就是悲剧!

作为书中的主人公,芙蓉女——胡玉音,她的命运掺杂在小镇的风云变幻中成为主线,其他的人物诸如:五类分子秦书田、大队书记黎满庚、粮站主任谷燕山、政治女将李国香、运动根子王秋赦等等都是影响着胡玉音命运的主要人物。胡玉音算的上是早期个体户的典型代表,靠着起早贪黑、勤劳热情而发家致富,这实际是值得赞颂值得钦佩的。曾经我的父母也开着一家小小的早点铺,他们总是在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开始忙碌的一天,到了晚上十点才结束。繁忙的时候母亲甚至要半夜起来洗衣服,儿时的我还无法理解他们的疲惫,现在想来必定是充满着艰辛与劳累。一角钱一碗米豆腐能赚到的钱少之又少,不会超过三分钱,如果不是靠着勤劳与吃苦根本无法创造出令人羡慕的楼房。可是就是这样来之不易的血汗钱还是招来了国营店女经理李国香的妒忌,再加上胡玉音的美貌与良好的人缘更让这个单身的女人眼红,于是她凭借着自己是区委书记外甥女的身份与高明的政治手腕一次次陷害胡玉音及帮助她的人。尽管最后胡玉音平冤昭雪、黎满庾恢复了职务、谷燕山当了镇长、王秋赦成了疯子、李国香也嫁去

省城,生活似乎又回到了正轨,但是那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却永远烙在了人们的心里,成为了抹不去的伤痕。

文革对当时社会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金钱可以再赚回来,破败的房子可以修葺好,凋敝的民生也

查看全文>>>

篇一:影片“芙蓉镇”观后感

影片“芙蓉镇”观后感

上星期,我们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芙蓉镇”这部电影,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它带我走进了1963—1979年,走进了中国的动乱年代,走进了文化大革命。

“芙蓉镇”是由谢晋导演在20世纪80年代所执导的,影片开头就为观众展示了一对勤劳朴实的下层劳动人民,也就是本片的女主人公胡玉音。她与丈夫合开了一家米豆腐店,随后又建起了一栋新房,可是没想到,在当时的革命背景下,她被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富农婆。1966,红卫兵在全中国兴起,她和本片男主人公秦书田(秦癫子)一起清扫大街,随后两人在相处中产生感情。玉音怀有身孕后,秦癫子向镇上上交结婚报告却被严加阻拦,直到1979年,文化大革命浪潮结束之后,本影片才呈现出圆满的结局。

如果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许多人会把它简单的作为一部农村妇女的悲惨情感史。但是导演谢晋确实以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为线索,批判文化大革命中人性的扭曲和阶级斗争。还记得影片里的一个情节,黎满根和他媳妇吵架时,在他被妻子摔到地上之后,他生气地拿鞋子去打她,可是他妻子却说了一句话“谁叫你坐在凳子的……”这句话让他顿时如泄了气的皮球一般颓废。就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说明了在当时的中国,在当时的中国人民心里,对“右”这个字是多么的敏感,或者说是多么的恐慌。“五类分子”“地主”等等这样一些帽子在当时一旦被扣上,那将过着如秦癫子所说“过着既像人又像鬼”的生活。中国人民恨这种“帽子”。可是影片中也有这么一群人,他

们是阶级斗争的保卫者,例如:李国香,王秋赦。影片中的李国香是县城派下来的监督干部,由于她嫉妒胡玉音和谷燕山之间的感情,便借右派之名对两人进行报复。导演正是想借李国香这种角色反映出当时人性的扭曲以及阶级斗争的可怕。在李国香被红卫兵挂上破鞋之后,她与胡玉音,秦癫子一起站在雨中。雨停之后,秦癫子给了她一把扫帚,她却颤抖着食指对他说“你这个反动右派!”后来,她与另一位阶级斗争的拥护者王秋赦狼狈为奸,最后落得个寂寞而悲伤的结局。而王秋赦在影片的最后还在敲着锣嘶哑着嗓子不停地喊着“运动了,运动了。”

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农民,导演谢晋把他们与历史的背景结合在一起,给国人以深深的震撼。为我们还原了当时最真实的中国,在现在浮夸之风渐涨的社会,导演谢晋能有勇气为国人真实地讲述中国历史上的错误之路,我们感谢他的这种勇气。同时也让这部影片被

查看全文>>>

芙蓉镇读后感1000字

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获益,芙蓉镇读后感1000字栏目为您提供小学生芙蓉镇读后感1000字、初中生芙蓉镇读后感1000字、高中生芙蓉镇读后感1000字等,感谢您的查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