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四书五经读后感5000字 > 导航 > 四书五经读后感

四书五经读后感5000字

四书五经读后感。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四书五经读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四书五经读后感(一)

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自从国人不读四书五经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

但另一个端点却没有,在各个领域里,已经没有以前的大家了,有的都是读过、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的人。我在网上跟随着台湾王财贵教授和大一陆南怀谨老先生的足迹,他们的讲演,以及他们十年来的亲身努力。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我探询着周围的人,除了学中文的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读四书五经外,就是学英文专业的了,他们在修外国文学史的同时要修自己的文学史,其他专业的根本就接触不到。我们离我们古老的文化越来越远了。

物极必反,当我留意着国学的时候,发现社会上国学也越来越热了。我和女儿也开始了我们的读经典生活。

玖完了【弟子规】,我们开始【大学】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我们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单纯的女儿多了一份思索,随着古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也在增加,有时候到了被我们称之为书虫子的地步。最显着的变化要属遇到挫折了,不再委屈地掉眼泪,而是多了一分沉稳,通过自己去读书来对付遇到的挫折,而且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

我也在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少了一份以前所具有的张扬,象女儿一样多了一份沉稳;对女儿更多了一份一爱一;对爸爸,多了一分以前没有的另一种关心;对家庭多了一份责任。

四书五经读后感(二)

通过老板对我们讲的课,我深刻的认识到礼仪在生活中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我以前是那样的无知,没来公司工作之前,我在家里总是好吃懒做,经常和父母吵架,而我却从来没有从心里去理解过他们。

玖中学的时候,父母每星期给我的生活费只够我正常开销的,而我看到其他同学每天都有那么多零花钱去买自己想玩的东西,他们开心的神情无时不触一动着我的心灵,我开始感到自悲,甚至有些孤僻,学习成绩更是排在差生的位置,回到家中也不和父母说话,认为这一切的错是他们造成的,他们没有能力,更没有什么地位,做他们的儿子,我真的很没面子,这想啊想,怨恨不断的增大,父母看我有些不对劲,就主动关心我,而我更是火冒三丈,认为他们是虚情假决的。跟他们大吵了一架,就离开了家里。想着靠自己去改变这不公的命运,挣更多的钱。我要像其他人一样,拥有金钱和快乐。

那天我和父母吵架之后,就偷了他们500元钱来到武汉,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里,我更加觉得自己没有做错。我要去找工作。经过一天的奔波,后来我就看到公司急招保安,又看到这里身穿军装的保安那样威武的气质,就决定在这里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和学习,我开始慢慢的反省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明白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后来老板又跟我们讲了【四书五经】里面的知识,使我更加的懊悔,以前心中的怨恨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我要不断激励自己,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在工作中锻炼成一个真正的标兵。

四书五经读后感(三)

近段时间来,由于空闲时间比较多吧,把【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基本看完了,我看【四书五经】绝不是为了用上面的一些哲理来附庸风雅,主要是想大体窥一探一下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的一精一神支柱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种东西几千年来为我们祖先所信仰,它的核心到底什么,为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今的中国没有传承下来?

我不是学文学的,也不是学哲学的,思考的很肤浅,其中的一些观点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看了之后,大可嗤之以鼻,我欣然接受。

总的来说,【四书五经】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中庸,强调中和,反对极端,反对矛盾,有一种比较柔一弱的东西在里面,和当今人人都在强势的为自己争取利益有点相反。比如,从政,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强调明哲保身,进退自如,而当今政治,官员一天到晚是想着怎么把上面的人搞下台,自己好往上爬,政治越黑暗越好,自己就可以在黑暗中杀出一条血路,粉墨登场,而不是默足以容;做官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而我们现在的公务员,找他办事态度极其的不好,想别人欠了他什么似的,根本做不到什么无倦了。做人方面强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而今天的社会绝不是这样的,别人给你一巴掌你绝对给人两巴掌;做学问方面,强调士志于道,而如今,教授不教书育人,不搞科研,而整天走一穴一;等等。

为什么中庸的品质在当今的中国是无法生存的呢,这种中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软弱,遇到矛盾采取一种回避矛盾的做法而不是去解决矛盾。而中国经济在近几十年来高速发展,大家都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高速发展的经济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尖锐。只有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发展的。中庸的品质只有在矛盾相对缓和的社会里才能生存下去,和中国现今高度趋利化矛盾尖锐化的社会是不相容的,俗话说钱是罪恶的根源,我说钱是矛盾的根源,钱牵连着矛盾的两边,你到商店买东西时,钱牵连着你和商店老板之间的矛盾,你在公司工作时,钱牵连着你和上司之间的矛盾等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显得更加的明显,在古代这种矛盾相对缓和些,基本没有什么商品经济,所以经济利益矛盾少些,顶多就是和封建地主和官僚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由于缺少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而使矛盾变得少很多,这就是为什么中庸思想能过在古代生存而和当今的中国是不相容的原因吧。

【四书五经】中的思想一直以来为我们祖先所信仰,这种思想其实根植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子里,我记得大一的时候有一位教我们人文素质教育教授曾经说过,他说他女儿从小就是看外国文学长大的(那老师是研究外国为学的,家里基本都是外国文学方面的书)但是他发现女儿的思想还是带有很传统的儒家思想,他说儒家思想其实已经根深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奉行的而是儒家思想,是我们的信仰,可是经过五四运动之后,打倒了孔家店,我们中国人从那时起其实就像是一个幽灵,已经没有了一精一神支柱,我们心中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信仰的了,我们做坏事已经没有罪恶感了,因为没有最根本的道德在约束我们。所以才会出现小悦悦事件,所以才会有看到老人摔倒了而装着没看见的现象。

我是多么的希望那种根植在我们炎黄子孙骨子里的儒家思想能过显现出来,因为其中做人的道理的却是对的,他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如果我们人人都按照上面的准则来做,那么我们的社会应该会是很和谐吧,当然这需要共产一党一不要只看重经济的发展,把社会中的经济利益矛盾降低下来,这样我们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才会显现出来,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四书大学读后感


四书大学读后感(一)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一性一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一性一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一性一。它强调了人的本一性一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一性一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一精一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框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一精一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一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来加深对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教师,该怎么样帮助学生格物致知呢?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了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从一精一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觉得无需哆嗦这两者,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中达到的。

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这也让我想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么大的抱负要平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能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么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

总的来说,【大学】言简义丰,让我领略到中华经典的强大。

四书大学读后感(二)

玖过【大学】,印象最深的是【大学】中经一章里面的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说【大学】的根本,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使天下的人革旧图新,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这是它的宗旨,也就是【大学】的宗旨,但更深一步来讲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美好的纯洁的心灵,以及光明正大的德行,以身作则,树立能够带领大家从善的榜样,启发人们的自觉一性一,去除人本身对外界事物的占有欲,历经各种困苦,最后才达到至善的完美境界。

其实只要看过简介,就知道【大学】其实是【四书五经】之中最短的一篇,不过2000字左右,可是正是这么短的一篇文章,却揭示了人生的真理,一个人由凡人转为圣人的必要途径,要是我们能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的话,一定能有所作为,受益无穷。只觉得惭愧的是,【四书五经】买回来这么久,碰都没有碰,要是早些看的话,就可以早些领悟其中的意义了。

我想说,每个人出生时都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所以受到的教育也不同,造成每个人的文化程度也不同,再加上走进社会时受到的熏染,才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人。如今的学校已经不实行教【四书五经】的教育了,所以现在的人们也接触不到这种叫人修身养一性一,意义深刻的书了。一个人要是不会做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没有用,因为他心胸狭窄。教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一辈拥有良好的品德、悲天悯人的情怀。教育不只是教我们知识,更是为了叫我们做一个合格的人。

现在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抵触与不信任越来越多,在外面的每个人几乎都戴着面具在生活着,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外在形象。我想问,这样生活不累吗?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社会的这种现状,但可以改变自己,试着去相信别人,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静而后能安,这一点在经文章里面也提过。我相信,只要严格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这个社会会改变的,变得温馨而不是险恶。

【大学】是一本光辉璀璨的人生之书,只是读,我便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一精一深,我想说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努力的去学习,革旧图新,才能更加深刻的去了解【大学】这本书。

【大学】就是这样一本经受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书。

四书大学读后感(三)

从小学四年级起,我开始接触了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在第一次接触【大学】时,只能说自己是无知的,什么也看不懂,什么也听不懂,只是在那里死记硬背,虽然背下来了,但只是在脑子里轻轻划了一道浅浅的痕迹。在经过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后,慢慢地我觉得【大学】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大学】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

【大学】一直在教给我们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详细地讲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我不大了解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诚意,这样别人才会相信自己,我们还要修养自己的品一性一,不至于出去不讲礼貌,让人觉得自己是个没有好习惯,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坏孩子,让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所以我们要讲礼节,要修身。

古人说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但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却是那么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一性一;想要修养品一性一,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大学】里面讲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和我们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养品一性一,其次才是学习和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品一性一,小则影响自己的人生,长大对社会也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后做事也就简单了。

【大学】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第一本接触的四书五经里的一本书,现在已经牢牢地装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抹不去。

《三字经》读后感四篇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读物,虽然只有200多句、1000多字,但所包含的内容却很广博。它里面的每三个字后面都包含着历史、故事、做人准则等。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三字经》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三字经》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读一遍《三字经》,然后再分段逐字逐句的去理解,每次都会有一些新感受,在反复诵读的同时,理解体会也在一点一点地加深。

静下心来仔仔细细的琢磨品味每一字每一句,我发现它不但精辟,而且还非常“厚重”。经常诵读确实能够潜移默化的起到美化心灵、激励志向的作用,《三字经》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来了解它、感悟它。

《三字经》前面的部分,讲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及环境对人的影响,然后是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当中必知的一些常识,中间部分是历史方面的内容,后面部分讲的是古代名人勤奋刻苦努力学习、学有所成的故事,最后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励。”为结束句,勉励人们要刻苦勤奋!

其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段话让我理解了父母和老师不断督促教育我的良苦用心。以前,爸爸妈妈经常督促我抓紧时间学习,我却满不在乎,有时甚至有点反感,嫌他们太唠叨。偶尔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批评自己,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有不服气的时候,觉着没什么大不了的,却没有想到“苟不教,性乃迁”的道理。正因为一个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教育指导,即使有善良的本性,也可能被改变。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好像雕刻师一样,在用他们的教导、督促努力让我们成为最精美的“成品”。

从“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当中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不耻下问,什么叫学而不厌。孔子那么有学问了,还肯拜七岁小孩项橐为师,这样的勤奋,不放过任何一个求知的机会,确实为我们普普通通的人树立了榜样。想想以前自己有时遇到难题,马马虎虎不求甚解的态度,实在觉得有愧,真是太不应该了!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古代一个又一个学有成就的人的故事,让我知道了知识是靠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得到的,要想为国家有大的贡献,就必须勤奋!我决心今后一定加倍努力学习,争取将来能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诵读《三字经》不但让我体会到了它语言韵律的精美,还扩大了知识面。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规范、积极向上的精神,也促使我不断反思,激励我更加勤奋!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觉得不仅应该经常诵读,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促进我们健康成长。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篇二:《三字经》读后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五(四)班的潘思奇,我演讲的题目是(熟读三字经,学好真本领)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三字经》读后感。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他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三字经》运用事理并举的方法,以大量典故、故事,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可以说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读了《三字经》,在如何对待读书方面,感受最深刻的有: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蚕可吐丝,为人类造福;蜂也可酿蜜,为人类做事。身为学生的我们,不懂得自己应尽的本分,好好儿读书,岂不是连动物都不如了吗?

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幼不学,老何为”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就问,多读书,读好书。知识就是力量,满腹经纶,一身才智才能有为,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多作贡献。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在我们的学业的征途上是打基础的阶段,我们一定要为进入社会为长大有所作为而打好坚实的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是玉就得雕琢,是人才也得磨练,那怎么磨练呢?就是要我们努力学习,积累知识,不然长大后就不能成大器。

“头悬梁、锥刺股”,则告诫我们学习要刻苦,要珍惜学校、家庭、社会给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整天不愁吃不愁穿,要珍惜时间,学习中也无须“头悬梁、锥刺股”但也不能沉迷于电视、游戏,玩乐有度,不忘学习的根本。

而“读史者,考实录。”告诉我们学习要认真,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读史尚得考史进而考实,我们更应该一丝不苟,字不懂就翻字典,记不清拿不准就多翻书。总之学习要认真,掌握知识要牢固,不能在学习上来半点马虎,马虎就是捏着自已的鼻子哄眼睛。

一开始学这些的时候,字难认,不好读,典故又不懂,我很不喜欢,后来读得多了,书里又讲了它们的意思,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越来越喜欢三字经了,高兴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背上几段,现在《三字经》成了我的好朋友,伴我成长,陪我长大。

让我们一起熟读三字经,参悟其中的道理吧!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篇三:《三字经》读后感

我喜欢中国经典读物——《三字经》,这本读物不论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都让我受益匪浅。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经典读物。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对错,什么是仁、义、礼、智、信;让我知道了许多人生哲理,知道了应该珍惜时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字经》中“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讲的是西汉人路温舒用蒲草编成席子用来抄书 ;公孙弘自己制作竹简用来抄书。他们的生活很清贫没钱买书,但是却知道勤奋自勉、刻苦学习。“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讲的是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打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战国时的苏秦读书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们虽然没有父母、老师的督促、教训却能自觉的刻苦读书。

读了《三字经》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非常优越,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是我们还不好好学习,整天就知道玩电脑,一想到什么事情就等明天,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明天呢?想想古人,他们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仍然坚持学习,和我们相比,我们难道不惭愧吗?懒惰是我们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战胜它,并持之以恒,不断的超越自己,我们要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效祖国。让《三字经》在学习上,不断地鞭策自己,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

篇四:《三字经》读后感

我的书房中多了一个新成员:《三字经》,那是我特地去新华书店买来为自己”补课“之用的。闲暇之时,随手翻阅,细细品味,其味无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寒假回家,看到读小学的侄儿正在背诵《三字经》,便随手翻阅起来,读后竟爱不释手,感叹自己幼时没能阅读之,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三字经》让我对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作者广博的学识、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肃然起敬,为古代教育者独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我出身农家,蒙学时期没有师长指点诵读过《三字经》,其实那时家庭也没有条件给我买课外书。高中时被分流到理科班,从此与国学类书籍更加疏远。尽管求学中耳闻过《三字经》及其中的少量名句,但是从来不曾全文通读过。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古国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成书于封建时代的书籍难免会夹带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这并不影响《三字经》成为我们特别是儿童学习中华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据资料介绍,《三字经》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后来在千百年的流传中,被许多人增补加工,形成了多个版本。《三字经》是中国近800年来流传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中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较好地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许多名言警告,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为人、勤学、处事、交友、行为的座右铭。关于为人,如”首孝弟,次见闻“;”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关于教子,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关于劝学,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苟不学,曷为人“;”勤有功,戏无益“等,可谓金玉良言。

吸取全面的知识营养,方能成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角度而言,《三字经》可谓是一块”全营养饴糖“。说它”全营养“,是因为《三字经》仅一千多字,语言极其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劝学、常识、道德、礼仪、经书和借鉴等,择其要而去其枝叶,勘称”袖珍而浓缩的百科全书“。比如常识篇,天文地理历史自然艺术生物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已认识的各类主要知识。说它是”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适,全文结构谨严,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讲求押韵,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包括成人背诵识记;二是指其具有”缓释“功能,对儿童而言,识记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丰富的功能,即使对于理解了其内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三字经》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从其对历史的表述中便可见一斑。文中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寥寥三百余字,却集其要点和精华,让人耳目一新,颇有登高远望、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寥寥48个字,却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顺序、”三王“所指、三个朝代的开国君王、延续时间,以及从夏朝开始摒弃禅让、王位世袭等丰富的知识。回想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在学习中国历史,却仍然对于各个朝代先后顺序、重要历史事件、延续时间等颠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万千。

《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但是并非枯燥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悬梁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习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理解为人、处事、求学、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经》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全面均衡的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割裂开来教授,其作用往往大打折扣;掌握知识的精华,因材施教,并以独特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相信你在阅读之后,会比我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三字经》读后感四篇]

道德经读后感


一直比较喜欢古典文学,虽然是理科生,学习之余工作闲暇,喜欢拿一本诗词书或者国学经典之类的书看一下。这个习惯已经保留了下来,年近不惑,回首看来,真心的高兴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和爱好。

最近在看《道德经》,今天晚上10点一刻终于看完了第三遍,我的目标看六遍。坦白的说,第一遍,是看一段原文,看一段白话文翻译。第三遍则基本不需要看翻译。相信看了六遍之后对原文的精髓会理解的更深一些。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已经有过多次体会了。作为书友会的一员,我的建议是多读书,读好书,好书多读几遍。

下面简单讲一下看《道德经》的几点体会。

1. 《道德经》的由来及中心思想。

春秋时期,周王朝大厦将倾,中原将陷于混乱,老子决定西出函谷关云游。当时镇守函谷关的长官叫尹喜,他对老子非常敬佩。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尹喜就特地来和老子会谈。当他听说老子要出关云游时,觉得非常可惜,便请老子在函谷关小住一段时间,并请老子在函谷关小住一段时间,并希望老子能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同意了他的请求,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并写下了一遍五千字左右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也叫《老子》。

个人观点:老子见中原将限于混乱而决定出关,符合其文章中清净无为的思想。个人认为老子的思想跟孔子的儒家思想比较,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孔子要入世,老子则要出世。现在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一是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重要的是汉武帝时期采用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这个观点当今已经被越多的人否认,但无论如何,儒家思想现在还是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有人说,宋朝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高峰,换言之,宋朝之后,文明和思想都是在走下坡路的。元朝时人是份等级的,汉人地位是比较低的,无法成为文明和思想上的主体,明清两代,官场争斗,文字狱,皆不利于思想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总概念,老子借用它集中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基本认识,实现了划时代的哲学升华。在老子看来,道有两种不同xing质的存在,一是非常道,二是常道。二者合而为道,成为万物之源。

2. 个人比较喜欢的内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善于认识他人的是智者,善于认识自己的才高明。能够战胜他人的有力气,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强大。

我对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这两句很有感触。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很重要;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固步自封;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战胜自己,这一点我觉得需要改进和提高。(星辰ww)战胜自己,说来简单,作起来难,人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很难做到战胜自己。我想到的方法之一就是换位思考,把你放在别人的位子上,把别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段不必看翻译,也可知道其中意思。知足常乐,适可而止。曾子也曾说过,知止而后定,知道止是起点。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温饱已经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精神追求是要排在前面的,很前面。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着不辩,辩者不善。

这句话我认可前半句,后半句部分同意。做人还是要朴实,说话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华而不实。

3. 小结

读了三遍,虽未能完全理解其精髓,但道德经讲的并非玄而又玄,其中润藏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做人做事的一些原则。

道,无为是老子强调的主题思想。需要再多读几遍以体会其精髓。另外,后期还计划读《庄子》来进一步体会清静无为的精华所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