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道德经分章读后感 > 导航 >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分章读后感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关于道德经读后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着作。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向人们诠释哲理。从古至今它影响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并且带着中国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元素。

在我校开展了学习《道德经》的热潮。刚开始是枯燥无味的,可是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下,我的求知欲开始蠢蠢欲动。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牵引我走向另一个世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向世人诠释了同为道却又行不同道。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由不同的走法的,一是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圣人之道。另一条是追求外在名利的常人之道。行走下来却又拥有不同的人生,而我们走的又将会是什么道呢?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努力的学习,不停的前进,也许身心具疲,却不敢放慢脚步。把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丢失,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人之道,只为求功利之名。毕竟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选择了必须走好我们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遗憾吧!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自古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是现实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无论从世界本体上确立统一规律,有无欲望的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会拥有大的智慧,才会更好的改变自己去为改变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道德经》这五千余字中,它像我们阐述了,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同时也为人类树立了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是人类灵魂的精华所在,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就要为于社会于人类有益的事。不为就是不做那些损害社会损害大自然的事。遵循自然之道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们只有秉承就先贤得美德,人类的文明在会在欲望中得到升华。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你的一生,它就像良师益友,伴随你走遍人生的旅程。我希望大家可以共享《道德经》,让流传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来洗涤你的心灵。这只是我对《道德经》肤浅的理解,只希望与大家共勉。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文/雨飘雪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一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一精一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的读后感


道德经的读后感范文一

《道德经》又称作《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着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我认为在当前学习国文的热潮中,《道德经》对于我们每一名机关干部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十分值得学习。

《道德经》是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老子》的文体,不同于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机关干部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本份,为人民服务,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平淡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精读之后,我对《道德经》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致虚守静----平淡处世

《道德经》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我理解,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我想,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虚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

我认为二者的辩证关系就好比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因此,我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为人处事的作风。作为年轻干部,豪情满怀,思维活跃,是青春的本色,但是要懂得欣赏宁静以致远的境界,我想,真正立志高远、有所作为的人应该是低调、内敛,不事张扬,为人谦逊的。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所谓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这就是我由致虚守静感悟到的平淡处世。

二、净心寡欲----清静自省

《道德经》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一章意在说明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无厌欲望不同,正确的养生方法是只满足生理需求,而不是放纵欲望(这一点,已经得到今人的共识,并为科学所验证,实在令人钦佩)。欲望从哪里来,欲望来自感官的永不满足的追求。老子在这里形象地勾画了人们因贪婪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老子还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和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约束自己的贪欲之心。

我想,我们这些成长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环境之下的一代人,大约比我们的父辈们面对物质诱惑更早、更多。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物质诱惑、利益分成,如何保持操守,将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古人有慎独之说,无非是指当人们在一人独处之时更要保持操守。是以,我认为,净心寡欲,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于个人来讲是很潇洒的事,古人所谓君子之风,真名士自风流的那种风骨,在当下已经是难得一见了,我们常常怀念那个令人心驰神往的魏晋时代

三、道法自然----坚忍不屈

《道德经》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按照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老子还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我从前看过一些西方人撰写的励志丛书,比如卡耐基系列以及《富兰克林传》、《比尔盖茨传》等人物励志传记,那时还没有拜读过《老子》,现在来看,深感《老子》在励志这方面的阐述尤为深刻、朴素、特别,简直是真知灼见!我想,我们这些70后在忙着激情创业之时,应该自觉接受祖国国学的厚重熏陶,勤思考我在做什么?我想干什么?我要干什么?三个问题,只有打有准备的战才能最终走向成功之路。

总之,细细品读《道德经》,吸取其精华来加强我们的营养,对于我们这些青年人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充电。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就读书对领导干部提出了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要求,作为青年干部,在举国上下这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中,我深深感到对国学书籍学习的渴望。我将把对《道德经》的学习作为学习国学书籍的一个良好开端,很好的坚持下去。

《道德经》的读后感范文二

为年轻,所以有很多的迷惑不解,因为有太多的追求,所以有对世界的不满愤慨。读一些修身养性的书籍有利于心灵心智的成长。《老子》通篇阐述了一个思想,那就是道,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的的确确存在于万物之间,所以事物都必须遵守的一个规律,正是因为这个规律法则的存在,所以要无为,无为不是无作为,而是顺应事物存在发展的规律,不能逆反或是违背这个自然法则,对于我们这些唯物论者,老子的观点的确和我们现在人的思想很接近。通篇文章不过几千字,然而个人理解不同,感悟就有所不同。我曾在网上就见过同句话不同译文的,可见精品文章阅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种生活的哲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是在现实中常常会发现身边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无任何优点,我们无法包容一个自己有所厌恶或是不屑的人。那么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师呢?老子的这句话却给了我很多启示。虽然取自的这一章主要是表达事物辩证统一的论点,但是却能成为生活的一种哲学。人们知道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大家清楚什么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所以为真善,是因为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所以,当我遇见一个满是缺点的人时,我们就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让自己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就行。我想这种哲学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乍一看,你会觉得,老子的话很不正确,治理国家怎能让民不争无欲呢?那样国家如何发展呢?其实老子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常常会去做那些别人鼓励做的事情。当这种趋势引导过于时,往往使得人们会使用无用其极的手段去实现,这样就违背了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其无为深深融入这段文字中。一个国家发展最讲究平衡均衡,过渡追求某项,会导致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比如中国自改革开放,政府过分倡导物质建设,致使精神的缺失,社会陷入了畸形,不平衡的发展。所以如今政府倡导精神文明。这样的实例足以证明老子此段话看似不正确却的的确确很有道理的原因。在《君主论》中有一段对于君主的形容,最优秀的君主是那些百姓完完全全可以忽视忽略的君主,百姓感觉不到君主正在影响他们,他们只是自由的发展,这也与老子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通篇翻译下来,很容易让大家误会,老天爷对万物不屑一顾,只是当草狗一样,起码在《诛仙》里,感觉就是那么怪怪的。其实老子提倡的是一种众生皆平等的理念,自人类能直立行走到今,人类一直务求摆脱食物链、大自然的束缚,高科技武器的发明、DNA的破译,其目的就是为了能站立在食物链以外,如天神般决定其他生物的生与死,然而人类即使如何努力,仍然在自然的法规里,生老病死,肆意的破坏万物而引起的天灾,还有人类残弱的身体已经无法对疾病、病毒的抵抗进行进化,也许正是因为此,人类变得越来越贪婪和自私。老子这段警世名言看来只能成为小说里的一个得道升仙的口诀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话很有哲理,有与无的矛盾统一,在短短几句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碗之所以为碗,正是因为中空的无,才有了盛物的功用。正是因为无的存在,才能体现有的价值和功用。万事万物皆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太拘泥与是非成败,得失之心。也许正是现在的无造就以后的有,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的文章字不多,篇幅不长,每章既可以做段落来看,同样又能单独取出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小说中常常把道德经作为武功秘诀或是修道成仙的口诀,虽然道德经不能让你成为武林高手或是飞升成仙,但是却可以让你的心灵得到飞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自觉的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围城》里说,步入婚姻就是步入一座围城,在里面的人巴望不得出来,而外面的人却又总是向内探望。其实岂止是婚姻,只要是需要思维智慧的地方,俗人们总是会为自己设下一道又一道的桎梏,让自己本来汪洋肆意的思想渐渐被束缚被捆绑的无法呼吸,直至萎缩退化,原本莹润的心房最后变得枯萎干涸。《红楼梦》里宝玉不也说,女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了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我以为,这便是人随着时间和世事的折磨而丧失自我本真的真实写照。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都是一种通过虚化外物的方式来凸显人本身的真xing情,而这种真xing情才是最接近完满的美好状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看到这一句我不自觉想起了自然界中的很多神奇现象,比如,一棵小树如果始终保持着幼时增高和长粗的比例,那么最终会因为自己的细高个子而倒下。为了能在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中生存下来,它选择了长高和长粗的最佳比例,即黄金比率0.618。在小麦或水稻的茎节上,可以看到其相邻两节之比为1:1.618,这又是一个黄金比率。许多植物萌生的叶片、枝头或花瓣,也都是按黄金比率分布的。我们从上往下看,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把水平面360角分为大约222.5和137.5(两者的比例大约是黄金比率0.618)。也就是说,任意两相邻的叶片、枝头或花瓣都沿着这两个角度伸展。这样一来,尽管它们不断轮生,却互不重叠,确保了光合作用。像蓟草、一些蔬菜的叶子、玫瑰花瓣等,以茎为中心,绕着它螺旋形地盘旋生长,相邻的两片叶子或两朵花瓣所指方向的夹角与圆周角360的差之比正好符合黄金比率,等等等等。可见在万事万物中,都有一个自然存在的规律,在我们能够肤浅感觉到的地方,它或许能够像黄金分割比例一样被数字或其他表现出来。但是在我们目力或者说认知度无法触及的领域,或许有一个更深的存在,它默默的观测着万事万物的活动,让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它来运作因为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

道,是不可言说的,有人说,《老子》强调的是不能用有限的语言、见闻、经验去限定界说和规范道,而不是强调道是超感知超认识的实体。(如果是这样的话,或许道就类似于西方的上帝了?)

我以为,道就是存于令人目眩神迷的万物之间的那根主轴。它悄无声息的贯通于一切事物当中,包括我们人自己。很多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真正被使用的其实不过10%一下(或许更少?),而我们怎样能使自己的大脑潜力发挥最大的作用呢?或许只有当我们不为迷幻绚丽的外物世界所侵扰,认真体察一直留存于我们真心中的道,这样才能够步入最好的圣人之境。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在这里我不想赘述关于治国齐家的大道理,只想说一些关于修身的小想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作为初生的婴孩,我们懵然无知,不管是xing善还是xing恶,我们总是有自己最天然质朴的本质思想,正如一块纯白的虚空,只被大道所填充。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外物开始侵袭这原本完善的思想,于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为我们自己设下一个个心墙,人们总结出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人xing之四端,让大家弃恶扬善,但同时又滋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伪君子(甚至孟子自己我就觉得是一个夸夸而谈的浮士);我们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贵贱高低,才想要努力的往上爬,产生了所谓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思想;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外界的赞赏,所以汲汲努力渴望某天功成名就这些都是无形中人类自己加附于身的桎梏。我们在这层层无形之线的缠绕下无法自拔,庸庸碌碌奔走于尘世之间,(星辰ww)慢慢磨灭掉了与生俱来的大道本xing,最终变成了死鱼眼睛。

当然,如果继续上面的思路的话,老子的思想就仿若佛家思想要灵台清明,五蕴皆空了。老子并不是说让人们就完全摒弃这层层外物世界,毕竟即使没有这种种称谓也会滋生相应的思想。他崇尚更进一步的减低人们对物欲的要求,这样通过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的方法来满足每一个人安定的内心从而让国家长治久安。他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他的主张去做(或许他自己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他还是对君主有要求的,他给出了一个圣人的理想框架,至于能否实现,我们都无从所得。

初读《老子》真的很费力,每一句话几乎不看注释很难有一个直观的反应。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我以为首先就是我被调教出来了,很会跟着老师以前教的阅读古文的知识来读,却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也就是我自己清湛的灵台被糊涂油脂蒙了心,心中之道渐渐被磨去,无法领悟到玄妙之门中的万花大千世界,而只知被困住自己所认知的小小井里静观头顶一片天空;其次,就是中国的语言过于语焉不详,很多话语都是在揣度和歧义中被后人一遍遍的注解诠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见地,然后用老子的话语来演绎自己的思维。《老子》中的很多语句就让我觉得好像凌空横生的漫天枝蔓,横亘在混沌的思绪中理不出一个所以然,或者说是漆黑无界的宇宙中包占的线团,你轻易理不出一个头绪来,但他又切实的暗合着每一个真理的脉络。

  网站地图